『壹』 语文题目 六年纪的
王小二
中国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酷地杀害了,牺牲在涞源县狼牙口村,年仅13岁。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辣椒炮弹”
1940年9月,百团大战进入第二阶段。我八路军385旅按纵队首长的部署,准备攻取管头据点。时任炮兵指挥部主任的赵章成奉命带领一个迫击炮连参加战斗。9月23日23时,我攻击部队迅速包围了敌人据点。战斗发起后,先由我迫击炮进行射击,数发炮弹全部命中目标。但敌工事很坚固,并没有被摧毁。
炮弹都打得很准,可就是难以歼敌,而我步兵战士却在敌人隐蔽火力的猛烈射击下,一批批地倒下。赵章成看在眼里,心里像装了块石头沉甸甸的。他寝食难安,连做梦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把敌人从工事里引出来,让敌暴露在我火力之下,然后将其一举歼灭呢?
一天深夜,赵章成终于有了办法。他要用“辣椒炮弹”把敌人引出来。赵章成翻身从床上跳起来,把连队的文书和通信员都叫醒,找来工具。几个人连夜动手改装武器。他们把迫击炮弹里的炸药倒出一部分,然后把辣椒压成面,装进去,再装上引信。几个小时的忙碌过后,20发奇特的“辣椒炮弹”就制成了。
9月26日,我军再次对管头据点发起攻击。赵章成把火炮阵地设置在距敌150 米处,以便尽快提高射击速度。攻击开始后,全连4门迫击炮同时射击,首先仍以普通炮弹对敌进行火力准备,扫清了据点外围的障碍。据点内的敌人凭借“乌龟壳”继续顽抗。
正当敌人得意忘形之时,赵章成下达了口令:“辣椒炮弹装填———放!” ,只见一发发“辣椒炮弹”飞向敌阵,在敌碉堡周围爆炸了。一股股浓烈的辛辣气味涌进敌堡,呛得敌人难以忍受。由于不知道我军使用了什么“新式武器”,敌人连滚带爬纷纷弃堡出逃。我攻击部队抓住有利时机迅速发起冲锋,将暴露之敌一举歼灭,占领了管头据点。
『贰』 国民党中的著名将领的命运!多写几个!
最后一个将军最悲剧
张自忠:第一名将。国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当选第一名将首先是由战绩决定的,他曾在台儿庄战役中重创日寇坂垣师团,获得临沂大捷;收复枣阳桐柏,获得鄂北大捷;还获得过襄东大捷,被老百姓称为活关公。同时还因为他是抗战时期牺牲的国军最高将领(李家钰牺牲得晚于张)。但最主要的,是因为人们对张自忠悲剧经历的同情,这样一位正直的、人格高尚的爱国者却曾被误认为汉奸而人人喊打,简直是奇耻大辱。最后张自忠为这件耻辱主动选择了牺牲,以生命的代价表达自己的清白,真正是悲剧英雄。
李宗仁:第二名将。国军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有点类似中共抗日名将第二名的林彪,先打出里程碑的一战,然后销声匿迹。台儿庄战役共歼敌两万余人,是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第一次战役规模的大捷,而且对手是日本的王牌师团,在国际上也被称为是日本建立现代化军队以来遭受的第一场引人注目的大惨败。台儿庄战役后,李虽然又参加了武汉、随枣、豫南等会战,但没出什么彩。后来,干脆被蒋介石高吊了起来,和冯玉祥、李济深等一样,位高权轻。不过,只凭台儿庄一战,李宗仁也可以无愧于抗日名将的称号。
杜聿明:第三名将。第5军军长。参加过古北口长城抗战和八一三淞沪抗战。以桂南会战中取得昆仑关大捷而一举成名。虽然有人认为这次胜利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是5军作为中国第一个机械化部队,火力强于日军,但对手毕竟是号称日本钢军的坂垣师团中村旅团(薛岳万家岭战役面对的则是一个二流师团)。42年杜聿明作为远征军副司令出征缅甸,虽然戴安澜在东瓜获胜,孙立人在仁安羌也大败日军,但最终远征军还是失败了。对于这段历史,众说纷纭,功过是非很难说清,因为有些战略决策不经过亲自实践,很难判断对错。
孙立人:第四名将。新1军军长。抗战八年,孙立人在国内除了参加过淞沪会战外,基本上没打过仗,他的功勋主要是在缅甸建立的。尤其是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时,他在仁安羌一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日军,救出?000多英军和记者,蒋介石、罗斯福、英王乔治都给他授勋章,由此声名大振。他的得票排在第四我想也缘于此。不过,我并不认为英国人的命比中国人的命更值钱。 欣赏孙立人的是他对日本俘虏的态度,对那些曾沾满中国人鲜血的禽兽,尽管成了俘虏也照样格杀勿论,此举大快人心。
薛岳:第五名将。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从抗战爆发到抗战胜利是连年征战,功勋累累,被称为歼敌最多的将领,仅四次长沙会战就歼灭日军十余万。但使他名声显赫、排名靠前的主要还是万家岭大捷,此战全歼日军一个师团,是抗战八年绝无仅有的。叶挺盛赞此战与平型关、台儿庄三足鼎立。有人称薛岳为中国抗日第一战将,就数量而言,薛岳是受之无愧的。不过,薛岳虽军事上成就显著,但治理湖南却颇遭物议,为了谋取暴利,他把湖南大米走私广东,结果使湖南百姓在丰收之年饿死无数,百姓编民谣骂他
卫立煌:第六名将。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排第六基本上是合适的。抗战时他指挥的最著名的是忻口战役,该战役对日军进行了沉重打击,歼敌数万,如果不是刘峙在河北大溃退,使得娘子关门户大开,也许会取得忻口大捷也未可知。但忻口战役毕竟是个不败而败的战役。43年卫立煌担任第二次远征军司令长官时远征缅甸,取得的才是名副其实的胜仗,该战消灭了盘踞缅甸的日军,打通了滇缅公路,成果辉煌。卫立煌是蒋介石的五虎将之一,但其他四将都是空有其名,只有卫是名副其实的虎将,但恰恰是这员虎将最不为蒋信任。
傅作义:第七名将。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北方最著名的国军抗日将领。33年就参加了长城抗战,36年又大败进犯绥远的日军和蒙奸德王的伪军部队,取得了百灵庙大捷。七七事变后,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太原保卫战等。40年,傅作义又歼灭日军和王英的伪军数千人,收复五原城,取得了五原大捷,这是全国抗战以来国民党军队第一次收复失地的战役,影响很大。林彪在平型关战斗后的总结中曾表示了对晋绥军的不屑,晋绥军的战斗力也的确一般,但傅作义显然是晋绥军中的一个异数.
戴安澜:第八名将。第5军200师长。曾参加过古北口长城抗战、台儿庄大战等。在昆仑关战役中,率部与日寇浴血奋战,直至身负重伤才下战场。1942年作为远征军先头部队赴缅甸作战,在著名的东瓜保卫战中,率孤军与数倍于己之敌作战,击毙日寇5000余人,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后又率200师收复棠吉。因上级指挥失误,远征军被迫撤退回国,途中被日军伏击,戴安澜负伤不治,壮烈牺牲。戴安澜与杜聿明的关系颇似张灵甫与王耀武的关系,两位长官的结局相同,两位同为抗日名将的下属结局却大相径庭,令人感慨不已。
张灵甫:第九名将。第74军58师长。张灵甫曾三次闻名,一次是抗战前因杀妻而闻名,再一次是作为解放战争时被我军击毙的为数不多的国军高级将领而闻名(蒋介石曾尊张灵甫为民国第一烈士)。这都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张灵甫一生最光彩的是在抗战八年间,他跟随王耀武,几乎年年对日作战,战功赫赫。尤其是在万家岭战役中,担任团长的张灵甫率一支小部队偷袭德安张古山,随后又坚守该阵地数昼夜,身负重伤,消灭日寇数以千计,对万家岭大捷的取得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后,郭沫若专门派田汉编剧,歌颂德安大捷,张灵甫在剧中以真名出现,一时间闻名天下。
王耀武:第十名将。第74军长。37年参加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38年参加武汉会战中的万家岭战役。39年参加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41年指挥74军参加上高会战,重创日寇,被誉为抗日铁军。后参加第二次、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45年指挥了国军抗战中的最后一次会战——湘西雪峰山会战。从抗战之初到抗战结束,王耀武年年对日作战,几乎是无役不予,而且战绩颇佳。王耀武精明强干、头脑清晰,被中共高级将领称为国民党内少有的几个明白人之一。
黄 杰:(1902-1995)字达云,湖南长沙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时任第二师师长(古北口战役)
军事履历:
1935年4月13日授予少将,时任第2师师长
1936年10月晋升中将,时任第2师师长
1944年2月12日任第11集团军副总司令
1945年任远征军第11集团军总司令,在缅甸击退日军打通中印国际运输线
1949年12月逃到越南被法国军队监禁,
1953年被遣送到台湾,被任命为台北卫戍司令官,10月晋升二级上将,
1954年升任陆军总司令(1954.7-1957.7)兼台湾防卫司令
1960年7月晋升一级上将,时任台湾警备总司令(1958.8—1962.11)
1962年任台湾省政府主席(1962.12-1969.7)
1969年7月升任国防部部长(1969.7-1972.6),
1972年任总统府战略委员会上将顾问,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
1995年1月14日病逝于台北,葬于台北五指山国军公墓特勋区1区
关麟征:(1905-1980)字雨东,陕西鄠县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时任第二十五师师长(古北口战役)。
军事履历:
1928年9月任第十一师步兵三十二旅旅长(因与陈诚有矛盾,被排挤出第十一师)
1929年任新编第五师副师长
1930年1月任步兵教导第一旅第一团团长
1930年5月参加中原大战,升任教导第第二师第二旅旅长,战后改称第四师第11旅长。
1931年7月率部随刘峙围歼山东巨匪刘桂棠,在河北大名将其主力歼灭。
1932年8月任第四师独立旅旅长,参加对苏区的第四次围剿,因其作战有大功,蒋介石于同年冬将第四师独立旅扩编为陆军第十七军第二十五师,任少将师长。
1933年3月参加长城抗战,战斗中被炸伤仍坚持指挥战斗,直至晕迷,才被抬下战场。
1935年4月13日授予陆军少将
1936年3月率部进入山西堵截红军,后升任第五纵队指挥官围剿陕甘红军。
1936年10月5日晋升陆军中将
1937年7月蒋介石再次把关麟征的部队扩编,组建陆军第52军,任中将军长
1937年9月10月,参加平汉路北段的漕河之战和漳河之战,抗击日军。
1938年3月参加台儿庄战役。因作战有功,升任第33军团军团长。
1938年参加武汉会战。
1939年任第十五集团军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职务,参加第一次武汉会战,给日军重
创,因战功正式升任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
1940年第15集团军改称第9集团军仍任总司令。负责云南防务。
1945年升任第一方面军副总司令。
1945年任命为东北保安司令部司令长官,未及上任,蒋介石改派关为云南警备总司令。
1945年12月1日国民党特务到云南大学等校袭击学生,打死四人,打伤60余人,蒋只得让关请处分,关成了替罪者
1946年7月被调到成都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
1947年10月蒋辞去各军校校长兼职后,关麟征升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长
1948年1月调任陆军副总司令,协助总司令余汉谋指挥作战
1949年8月升任陆军总司令,指挥国民党残存部队同解放军作战
1949年11月免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长职务
1950年3月撤销关麟征的陆军总司令职务
1950年定居香港,未到台湾任职
1975年4月蒋介石病逝,关麟征亲赴台湾奔丧
1980年8月病逝香港。
刘 戡:(1907-1948)字麟书,湖南桃源人。黄埔一期,时任第八十师师长(古北口战役)。
军事履历:
1935年4月13日授予陆军少将
1936年10月5日晋升陆军中将
1937年10月率第83师部驰援晋北,参加忻口会战,浴血奋战,战后全师仅能编一个营,升任第93军军长,
1946年改任整编第29军中将军长辖三个整编师七万多人在胡宗南麾下参加内战
1948年3月1日在陕北被西北野战军歼灭,兵败自杀
1948年5月17日追晋陆军上将衔,后再追晋为二级上将。
张耀明:(1905-1972)陕西临潼人,黄埔一期,时任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五旅旅长。
军事履历:
1930年任第四师第十一旅第二十一团团长
1932年冬任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五旅旅长
1936年10月晋升陆军少将
1937年7月任第五十二军第二十五师师长
1938年参加台儿庄会战因功晋升第五十二军副军长,旋任军长
1943年升任第九集团军副总司令兼任第五十四军军长
1944年2月11日任第三十八军军长,5月8日任第四集团军副总司令
1946年缩编后任新编三十八师师长,后任南京卫戍总司令
1949年11月调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长
1950年逃台,1972年10月病逝于台北
张汉初:(1902-?)四川巴县人,黄埔二期
军事履历:曾任第四师第十一旅廿二团团长、关麟征独立旅补二团团长、整编七十六师的二十四旅旅长、整编第24旅旅长,1948年3月在宜川被俘,特赦后居西安
谢晋元(1905-1941)字中民,广东蕉岭人.黄埔四期,时任第88师第262旅第524团团附.
ZT1937年10月率四百人留守上海四行仓库,多次击退日军,以孤军抗战之功次月获勋
军事履历:
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龙游战役,桐庐战役
1928年,参加第二次北伐,在济南战役负伤
1930年,升任中尉连长
1934年,升任少校营长
1935年,升任88师师部中校参谋
1935年,任88师262旅中校参谋主任
1937年,随88师参加淞沪会战
1937年9月,调任262旅524团中校团附随部坚守闸北为车站,多次击退日军
1937年10月26日,战争形势急转直下,大部队奉命撤出上海。谢晋元率524团第一营完成掩护88师撤退后,留下坚守原88师司令部所在地四行仓库大楼。
1937年11月晋升团长
1941年4月被叛徒枪杀,死后追晋陆军少将
刘嘉树:(1904-1972)字智山 湖南益阳人,黄埔一期,时任旅长,长城抗日坚守国土.
zt军事履历:
1933年任旅长
1940年11月任第5军副军长
1943年任第88军军长
1946年任第34集团军代司令
1948年9月28日授陆军中将,
1949年1月任第十七兵团司令长官
1950年2月6日在广西边境被俘
1972年3月3日病逝在监狱
王仲廉:(1902-1991)字介仁,江苏萧县人.黄埔一期,时任第二十军团第八十五军军长.
zt军事履历:
1931年12月任陆军第2师第四旅旅长
1933年任陆军第89师师长
1935年4月15日授予陆军少将
1938年任第85军中将军长
1939年7月13日晋升陆军中将
1941年任第31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85军军长
1943年升任第19集团军总司令,所部在豫中会战中溃败
1944年改任第31集团军总司令(1946年缩编为整编第26军)
1947年任第四兵团司令,在鲁西南战役中战败,后被蒋介石扣押。
1949年逃台,未任军职。
1991年7月26日在台北病逝。
王耀武:(1903-1968)字佐民,山东泰安人.黄埔三期,时任第74军军长.
zt军事履历:
1933年任由三个补充团改编的补充第一旅旅长
1934年12月率部参加谭家桥战斗,取得胜利,此役中寻淮洲重伤牺牲
1935年1月在怀玉山俘红21师师长胡天陶
1936年6月任新编第十一师师长(8月改称第51师)
1937年参加淞沪抗战
1940年任第74军军长
1941年3月上高大捷,74军获得荣誉旗一面。
1943年11月参加常德会战,曾固守常德18天。
1944年2月25日因功升任第24集团军总司令,12月任中国战区第四方面军总司令
1945年2月20日授予陆军中将
1946年1月任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11月兼山东省主席
1948年济南战役中被华东野战军全歼,被捕。
1959年12月首批特赦,后任政协文史专员
1968年7月3日在北京病逝
李玉堂:(1899-1950)字瑶阶,山东广饶人,黄埔一期,时任第十军军长.
zt军事履历:
1931年任第三师师长
1934年9月在第五次围剿中被红军消灭部下一旅,革职留用并降两级
1938年6月任第八军军长
1939年10月7日调任第十军军长,12月27日任第36集团军总司令
1941年参加第二次长沙会战,部队被击溃,再次被撤职留用
1941年12月率第十军死守长沙,最后顶住日军进攻,守住长沙。
1943年任第二十七集团军副总司令
1945年1月任第二十七集团军总司令(1946年改编为整编第二十七军)
1948年任第十绥靖区司令长官,在兖州被歼,仅以身免,第三次被撤职。
1950年5月率残部由海南岛撤台,同年7月因掩护匪谍知情不报,与其妻子一同被捕,12月29日执行枪决
方 天:(1903-)江西赣县人.黄埔二期,时任第18军军长.
军事履历:
1937年任第11师副师长
1938年升任第94军第185师师长
1941年升任第18军军长,旋调任第54军军长
1943年编入远征军,任第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
1944年4月29日任第20集团军副总司令,旋调任军政部军务署署长
1946年5月任国防部第五厅厅长,11月任参谋次长
1949年1月任江西省主席兼江西绥靖总司令,江西后备兵团总司令
1950年逃台,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国防部中将参议
1964年任国防会议动员计划局局长
1967年任国防会议动员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胡 琏:(1907-1977)字伯玉,陕西华县人。黄埔四期,时任第11师师长.
zt军事履历:
1933年任第18军特务团团长(后改为第66团)
1937年升任第18军第67师第119旅旅长
1940年任第十一师副师长
1942年3月任第11师师长
1944年8月13日升任第18军军长
1945年6月28日晋升少将
1947年任整编第十八军军长兼第十一师师长
1948年9月22日晋升中将,时任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官
1949年5月任第十二兵团司令官,10月在金门岛重创解放军,自此名胜大振
后在金门炮战中侥幸逃脱一劫,得到蒋介石的重用,后历任福建省主席、第一军团司令
1957年7月晋升二级上将,时任金门防卫司令官
1958年11月回台湾本岛任陆军副总司令
1972年12月晋升一级上将,时驻越南大使卸任,改任总统府上将战略顾问
1977年6月病逝于台北
孙元良:(1904-)四川成都人 ,黄埔一期,时任第二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二十九军军长,1944年底收复贵州有功授勋
军事履历:
1931年任警卫军第一师第一旅旅长
1932年2月任第八十八师副师长
1933年任第八十八师师长
1937年9月任七十二军军长
1944年12月任第二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二十九军军长
1946年2月任重庆警备总司令
1948年8月任第十六兵团司令,在淮海战役中被全歼后化装逃跑
1949年1月收容失散官兵,复任第十六兵团司令
1949年12月所部副司令率部起义,被迫离开部队到成都,后逃台。
张雪中:(1899-1995)原名达,江西乐平人。黄埔一期,时任第三方面军副总司令。
军事履历:
1932年1月任第八十九师第二六五旅旅长
1937年7月任第十三军参谋长
1938年任第八十五军八十九师师长
1939年升任第十三军军长
1942年任第三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
1943年任第一战区政治部主任
1944年任第二兵团司令
1945年任第三方面军副总司令
1946年任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
1947年兼任第七绥靖区司令官
1949年任第九编练司令部司令,旋任福州绥靖公署副主任,8月逃台
1995年6月16曰在台北病逝
俞济时:(1904-1900)字良桢,浙江奉化人,黄埔一期,时任第5军第88师师长.
军事履历:
1930年6月任警卫旅旅长兼中央宪兵代司令,9月升任国民政府警卫司令兼第一旅旅长
1931年任教导第一师副师长,5月任警卫军第二师(第88师)师长
1932年1月率部参加1.28淞沪抗战
1936年1月28日授予陆军中将,时任第58师师长
1937年任第74军军长兼第58师师长
1938年任第36军团军团长
1940年任第19集团军副总司令
1942年任蒋介石侍卫长(长达十五年)
1944年任第36集团军总司令
1945年任军务局局长
1948年1月特授陆军中将占上将缺
1949年2月任国民党总裁办公室主任,旋逃台
1952年10月10日假退役,任总统府国策顾问
1990年1月25日在台北病逝
林伟俦(1905-1998),又名济泉,广东台山人。黄埔四期,时任整编六十六军四七五旅少将旅长
军事履历:
1935年伟俦升任第一教导师四团上校团长
1936年伟俦任一五九师四七五旅少将副旅长兼九五团团长
1937年八一三上海保卫战,伟俦奉命率一五九师四七五旅为先遣部队,日夜兼程开往上海。连夜进入上海大场和刘家行接替友军阵地,伟俦左腿中弹受伤,后升为一五九师四七五旅少将旅长兼九五0团团长。 淞沪战场撤退后,后升任整编六十六军四七五旅少将旅长,得到国民政府颁发的最高荣誉青天白日勋章和证书。
1938年第十二集团军一五一师中将师长
1947后春升任六十二军中将军长、天津警备司令、津浦铁路北段护路司令兼津沧绥靖区指挥官,下辖一五一师、一五七师及七十六师,归华北“剿总”傅作义指挥。
1948年底升为十七兵团副司令、六十二军军长兼天津防守副司令。
1961年冬第三批特赦释放,给予公民权。
1980年冬,蒙中央有关部门批准,到加拿大定居,与家人团聚。
1998年春,伟俦在加拿大多伦多逝世,享年93岁。
毛邦初:(1904-)浙江奉化人,黄埔三期,时任航委会副主任.
军事履历:
1930年负责筹建中央航空学校
1931年任中央航空学校副校长
1933年为扩大空军队伍,提高空军地位,特制定空军官阶比陆军高两级,首批空军少将。
1934年派往意大利考察,
1937年任航委会空军指挥部副总指挥
1941年任航委会副主任
1946年6月29日任空军副总司令
张廷孟:(1906-1976)山东青岛人,黄埔三期步兵科,时任空军第一路司令.
1931年任航空第一队队长,
抗战时任空军第一路司令,空军指挥部参谋长,在台湾以空军司令身份接受日本投降
1948年授予空军少将
1949年逃台,后任空军首席咨议官,总统府战略顾问等职,并授空军中将
1976年在台北病逝。
王叔铭:(1905-1998)原名王鑂,山东诸城人,黄埔一期,时任航委会代理副主任
军事履历:
192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秋回国脱党转投蒋介石。后接替周志柔长期担任中央空军学校教育长,国民党的空军人员大多出自其门下。在空军三十年,个人出击记录230余架次。1941年授予空军少将,时任空军第五路司令官,1946年6月29日任空军副总司令,1949年逃台后任空军总司令(1952.3-1957.6)、1953年10月晋升二级上将,1959年2月晋升一级上将,时任国防部参谋总长(1957.6-1959.6),1960年6月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1962年-1971年任常驻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军事参谋委员会代表团团长兼空军代表,1972年至1975年任驻约旦大使,1975年退役后任总统府战略顾问。1963年当选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1969年起被聘历届中央评议委员。
1998年10月28日在台北病逝,葬于台北五指山国军公墓
钟松:(1900-1995),浙江省丽水人. 黄埔二期
军事履历: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陆军独立20旅旅长
1943年,任第九军副军长,率部进攻云南芒市日军,歼敌千余,授青天白日勋章,并升任第36军中将军长。继授忠勤勋章、胜利勋章。 1949年,钟松任第五兵团副司令官兼第36军军长,第十三编练司令官及西安警备司令
1950年到台湾
1953年,任“浙江时省政府代主席
1968年退役,退役时系中将级军长
1970年,离台去荷兰定居,与子女团聚
1995年3月7日在在荷兰逝世,享年九十六岁。
谢晋元、容有略、钟彬、林伟俦
张雪中、方天、赖汝雄
王仲廉、方先觉
孙元良、张汉初
何绍周
周庆祥
王仲廉、方先觉 王治邦
『叁』 杜聿明的主要成就
参加黄埔军校一期,荷枪实弹,浴血东征、打倒军阀,中年时对日抗战,先是古北口长城各役,次为装甲兵部队在广西昆仑关与日寇苦战,缅甸战役,协助盟军打垮日本部队,冒千辛万苦,经野人山归国。
四个地区的苦战,实非一般人所能考验的,第一:昆仑关之攻克,完全是攻坚作战。第二:血战缅北,用担架抬行,身染重病,死里逃生。第三:东北作战,人事环境复杂,时而北,时而南,疲於奔命。第四:最痛心者淮海大战,困守陈官庄,携杖指挥,跛足而行,在冰天雪地之中,挨饿受冻。
1961年2月,杜聿明被任命为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杜聿明很珍惜这种工作机会,因此,特别努力。他积极撰写文史资料,力求真实地把过去经历的事实记录下来,供史学家和后人参考。1961年,他写了《淮海战役始末》、《辽沈战役概述》、《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述略》等;1962年又着手写他任东北保安司令时的资料,都先后在《文史资料选辑》上发表。
晚年的杜聿明十分关心祖国统一,曾发表《纪念二·二八起义》、《寄语台友》等文章,敦勉在台师友共同为统一大业奋斗。 杜聿明于1961年起出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专员,著有:
《淮海战役始末》、《辽沈战役概述》、《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述略》等著作。
『肆』 大厂矿区成矿预测与深部找矿
一、深部构造与成矿富集机制
“长坡-铜坑矿床深部区”及“黑水沟-大树脚区”是本次大厂矿山接替资源勘查项目的两个深部找矿区。其中,长坡-铜坑矿床深部区系指大厂断裂(F1)下盘区域,区内的锡多金属矿化主要受一组NW向叠瓦状逆冲断裂构造及次级褶皱构造控制;黑水沟-大树脚区位于老长坡矿床的东部,两者相距300~500m,区内的锌多金属矿化主要受NE向、NW向断裂及NE向挠曲构造的倾伏端控制。
1.长坡矿床深部叠瓦状构造特征及其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1)叠瓦状构造特征长坡矿区NW向断裂构造发育,地表以产于大厂倒转背斜西翼近轴部的大厂断裂(F1)为代表。深部钻探工程揭露发现,在F1下盘还发育有一系列与之相平行的逆冲断裂构造(F1-1、F3、F5等),这些断裂上盘依次向上逆冲,在剖面上呈上下叠置关系,组成叠瓦状构造(图5-15)。
NW向断裂构造具有相同特征,走向NW330°~340°,倾向NE、倾角25°~80°,断层面上陡下缓,呈“犁形”产出。该组断裂是在泥盆纪同沉积断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球物理资料表明,NW向断裂在莫氏面深度推断图上仍有清晰反映,表明其影响深度达到了中下地壳亦或上地幔。中生代以来,该组断裂又经历了印支期的逆冲运动和燕山期以张为主兼具扭性的再活动(蔡明海等,2004)。
图5-15 长坡矿床深部区125勘探线剖面图
以F1、F3和F53条规模相对较大且相互平行产出的断裂为自然边界,自上而下将长坡矿床深部区分为3个叠瓦状构造带(图5-15)。
①号叠瓦状构造带:由F1断裂及其上盘的一系列次级褶皱和断裂组成,是长坡-铜坑矿区91、92号层状矿体以及脉状矿体的赋存部位。
②号叠瓦状构造带:分布在大厂倒转背斜西翼F1和F3断裂之间,由大厂倒转背斜西翼的第一个次级褶皱和若干次级断裂组成,F1-1断裂使次级向斜东翼进一步复杂化。115、77、77-1、77-2号等矿体均赋存于该褶皱断裂带中。
③号叠瓦状构造带:分布于大厂倒转背斜西翼F3和F5断裂之间,由大厂倒转背斜西翼的第二个次级背斜和若干次级断裂组成。在该构造带的南部区域发现有116、117号矿体。
(2)叠瓦状构造带内的矿化特征
在NW向叠瓦状构造中发育有多个锡石硫化物型矿体,矿体呈似层状和裂隙脉状产出,主要矿体与叠瓦状构造关系如下:
长坡-铜坑锡多金属矿包括大脉型、细脉型及层状产出的91号和92号矿体,产于大厂背斜东翼的①号叠瓦状构造带中,严格受大厂背斜轴部裂隙带和北东翼的次级褶皱、顺层滑动断裂及NE向裂隙构造控制,矿体的产出形态具有明显的分带特征,自上而下依次为:裂隙脉及细脉带矿体→层间剥离似层状矿体→似层状细脉带型91号矿体→似层状细脉、网脉带型92号矿体。
老长坡银锌矿产于大厂背斜西翼的②号叠瓦状构造带中,位于长坡-铜坑矿床深部区的南部,发育有111、112、113、114、115、16号等矿体,其中111~114号矿体为陡倾斜裂隙脉矿体,115号、16号矿体为缓倾斜似层状矿体。
长坡-铜坑矿床深部区锡多金属矿床,为近年来勘查新发现的矿床,产于大厂倒转背斜西翼的②号叠瓦状构造带中,介于F1与F3之间,发育有多个似层状和裂隙脉矿体。似层状矿体有115、77、77-1、77-2、75-1、79-1号矿体,裂隙脉矿体有200号等数条NW、NE向矿化裂隙脉。
此外,在本区F3与F5之间,即③号叠瓦状构造带中,由于工程控制程度较低,目前尚未发现有工业矿体。
(3)构造控矿规律
长坡-铜坑矿床深部区的构造控矿具有以下规律:①剖面上地层产状由缓变陡处,矿脉厚度增大,强度增高,显示了燕山晚期张扭性构造活动对成矿的控制;②刚性和塑性岩石界面附近易产出层间破碎带和层间滑动,是良好的成矿空间;③矿体(脉)往往呈现中部矿化富集,锡锌共生,往两端矿化变贫,成矿元素变为以锡为主或以锌为主,而不是锡锌共生;④裂隙状矿脉的倾向延深往往大于走向延伸。
2.黑水沟-大树脚区构造特征及其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黑水沟-大树脚区是近年来在老矿区外围深部地质找矿卓有成效的一个勘查区,通过2005~2006年的深部钻探,在95号矿体下部,新发现了富而厚的96号矿体,施工的6个钻孔中有4个矿体厚度达10m以上,最厚30多米,突破了前人认为96号矿体往北变小、变贫的观点,为本区的找矿开拓了思路,扩大了矿床规模,新增锌铜金属资源量(333)98万t,而且矿床边界未控制,展示了良好的找矿前景。
黑水沟-大树脚矿床位于大厂矿田西矿带与中矿带的交接部位,西邻长坡-铜坑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南接巴力-龙头山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北靠笼箱盖大型矽卡岩锌铜矿床(图5-16)。
(1)黑水沟-大树脚区构造特征
黑水沟-大树脚区位于大厂倒转背斜北东翼(平缓翼),深部发育一个NE向挠曲构造,长2500m,宽500~700m,轴向30°,从南西向北东方向倾伏,矿体主要沿该挠曲的北西翼分布。区内断裂构造较发育,主要有NW向的大厂断裂和NE向的黑水沟断裂(图5-16)。
1)大厂断裂。大厂断裂纵贯大厂背斜轴部,长>8km,为逆冲断层。走向NW,倾向NE,北段(巴力以北)倾角较缓,为15°~30°,并且有上陡、下缓的特点,断距150~250m,延深大于800m;中段(巴力-龙头山)浅部主要以断裂破碎带的形式出现,破碎带宽达数十米,深部表现为一组断裂带;南段(龙头山以南)倾角变陡,为40°~45°。该断裂出露于矿区西侧地表,下部切入矿区深部,为本区的导矿构造。
2)黑水沟断裂。属正断层,长约4km,走向37°,倾向NW,倾角较陡,为60°~70°。该断裂横切矿区,西侧与大厂断裂交汇。区内的矿体主要沿该断裂及其两侧分布,表明该断裂对成矿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为本区的配矿构造。
此外,在罗富组内部,泥灰岩、钙质泥岩、页岩层的不同岩性组合之间,由于受早期挤压构造应力作用,极易产生层间滑动,形成层间剥离和层间破碎带构造,以及晚期受构造伸展剪切变形作用,形成的层内折叠构造、层间滑脱带及近EW向小褶皱,是区内主要储矿构造,95号、96号矿体即赋存于该种形态的构造中。
(2)矿化特征
区内矿体主要分布在大厂背斜北东翼,呈似层状赋存于中泥盆统罗富组中下部泥灰岩、钙质泥岩中,产状与地层基本一致,由于受到本区深部NE向挠曲构造影响,矿体从北西向北东方向倾伏,并主要沿该挠曲的北西翼分布,倾向NW,至倾伏端(大树脚区)则转为倾向NNE。矿体平面形态简单,呈舌状由SW向NE方向展布(图5-16),南西端为锡多金属硫化物矿体,北东端为锌铜矿体。区内已发现多个工业矿体,其中95号和96号为两个主要矿体,二者近平行产出,垂直距离70~130m,95号覆于96号矿体之上(图5-17)。
1)95号矿体。产于罗富组中部,走向25°,倾向NW,倾角21°左右,向北东方向侧伏。已控制长2600m,宽60~800m,矿体连续性较好。以39线为界,南矿段(巴力-瓦窑山)主要为锡多金属硫化物矿体,北矿段(黑水沟-大树脚)主要为锌铜矿体。
2)96号矿体。产于罗富组下部,走向58°,倾向NW,倾角28°,延伸长2550m,控制面积1.15km2。矿体9号线开始倾向N,倾角15°。矿体呈似层状产出,不连续,厚度变化大。矿体具有膨胀收缩,分支复合现象。39号线以南为锡多金属矿体,以北为锌铜矿体。锡多金属硫化物矿段控制长340m,宽160~240m,平均厚度10.30m;锌铜矿段控制长1850m,宽100~500m,平均厚度9.50m,其厚度不稳定,厚度变化系数为129%。
图5-16 铜坑黑水沟-大树脚锌铜矿床地质简图C2h2—中石炭统黄龙组白云质灰岩;C2h1—中石炭统黄龙组燧石条带灰岩;C1c—下石炭统寺门组石英砂岩;D3t3—上泥盆统同车江组灰岩、页岩;D3w2—上泥盆统五指山组扁豆状、条带状灰岩;D3l1—上泥盆统榴江组硅质岩;D2l2—中泥盆统罗富组泥灰岩、泥岩;D2l1—中泥盆统罗富组礁灰岩;δμ3b5—闪长玢岩;γ3c5—花岗斑岩;1—地层界线;2—不整合地层界线;3—背斜轴;4—倒转背斜轴;5—向斜轴;6—正断层;7—逆断层;8—矿体及编号;9—砂锡矿
(3)构造控矿特征及规律
构造对于成矿作用的控制表现为:NW向构造(大厂背斜、大厂断裂)与NE向构造(黑水沟断裂、隐伏挠曲)叠加地段以及隐伏岩体凸起部位联合控制该区矿床定位。在矿床南段,由于大厂背斜核部礁灰岩所产生的砥柱作用,局部应力场发生改变,使上覆罗富组地层形成层间剥离和层间破碎构造,控制锡石-硫化物型矿体。矿床北段受晚期构造伸展剪切变形作用,形成的层内折叠构造、层间滑脱带,控制矽卡岩型锌铜矿体。该区深部发育NE向挠曲构造,从南西向北东方向倾伏,倾伏端
图5-47 大厂矿区铜坑-笼箱盖剖面图(据广西华锡集团215地质队资料修编)
二、深部找矿成果
在广西大厂矿集区,对于规模巨大的91、92和100号矿体的成因曾经争论不休,并影响到找矿方向,即“层控”论者主张沿层找矿,而“岩浆”论者主张围绕岩体找矿。近年来的研究充分表明,无论是层状似层状的91、92号矿体,还是楼梯状的100号矿体,均形成于95~100Ma年间的燕山晚期(王登红等,2004;梁婷等,2007,2008),成矿机制既可以是沿层交代,也可以是沿断裂或“溶洞”充填,因此,深部找矿势在必行。在上述成矿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国家危机矿山资源接替项目的大力支持,华锡集团2006年在黑水沟-大树脚区95#、96#矿体共计探获(333)矿石资源量1836万t,合计金属量锌93.66万t、铜4.34万t、银542t。96#矿体存在厚大富矿块,为重大新发现。2007年新增矿石资源量(333)1733万t,金属量锌77.14万t、铜3.86万t、银309t。2008年度在黑水沟-铜坑一带新增(333)矿石资源量941.8万t,合计金属量Zn30.04万t,共伴生Pb4.64万t、Sb1.5万t、Cu0.87万t、Ag557.38t。黑水沟-大树脚锌铜矿预测区和铜坑深部锡锌矿预测区即黑水沟-铜坑矿区:据初步估算,到2008年底累计可提交(333)资源量为,矿石量4583万t,金属量Sn1.03万t、Zn206.95万t、Pb4.64万t、Sb1.5万t、Cu8.42万t、Ag1406t。长坡深部区提交(333)资源量为:矿石量265万t,金属量Sn0.82万t、Zn12.71万t、Pb5.09万t、Ag418t。羊角尖-茶山区据初步估算探获资源量(333)矿石量491万t,金属量:锌17.6万t,铜0.7万t,银171t。经初步估算,3个勘查区总计探获(333)资源量为:矿石量5340万t,金属量Sn1.85万t、Zn237.33万t、Pb9.73万t、Sb1.50万t、Cu9.14万t、Ag1995t。
三、区域找矿潜力
值得重视的是,在丹池成矿带的南部,与大厂矿集区遥相呼应的还有一个大明山-昆仑关矿集区,其成矿时代(大明山与马岭矿区辉钼矿Re-Os年龄均为95Ma)与大厂锡多金属矿床完全一致(蔺志永等,2008)。这一结果表明,丹池成矿带从南段的大明山矿田到北西段的大厂矿田(91#矿体和100#矿体的成矿时代均集中于95Ma前后)的成矿作用都是在燕山晚期发生的,而且几乎同时。考虑到丹池矿带内同一时期幔源岩浆岩的普遍存在及区域大地构造背景,认为成矿作用可能与幔源物质的上涌、深大断裂通达到地幔有关(梁婷等,2008)。在这样的动力学背景下,丹池成矿带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应该注意通过借鉴大明山钨矿“四位一体”模式,在大明山矿田寻找钨矿的同时也注意锡多金属,在大厂矿田寻找锡、铅锌多金属的同时也注意寻找独立钨矿(王登红等,2009)。
『伍』 国军出色将领
国民党军队将领在对日本侵略战争中,绝大部分都表现出了英勇的民族气节和卓越的军事才华,他们都给与了日本侵略者沉重的打击,但也有一部分认贼作父,投降了日军,是中华民族的败类。在国民党军队的积极对日作战的高级将领中,最后都败给了共产党,虽然如此,他们仍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今天,他们仍然会感动着大家,在他们中间,因人而异,各个情况不同,指挥作战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以指挥大会战说薛岳为中国抗日第一名将悍将实是众望所归。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以下几个:张自忠 、李宗仁 、王耀武、 孙立人 、薛岳 、杜聿明、卫立煌 、傅作义 、戴安澜 、张灵甫。 张自忠。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当选第一名将首先是由战绩决定的,他曾在台儿庄战役中重创日寇坂垣师团,获得临沂大捷;收复枣阳桐柏,获得鄂北大捷;还获得过襄东大捷,被老百姓称为活关公。同时还因为他是抗战时期牺牲的我军最高将领。张自忠牺牲后,日军感其忠勇,盛殓其尸骨,举行军祭,且置灵牌 ,准备运往武汉,蒋介石闻之大恸,令冯治安率领33集团军,全力抢回张将军遗体。移灵路上,千万军民迎祭。遗体运到重庆,蒋介石亲率大员接灵,举行国葬,追赠为陆军上将,列忠烈祠首位。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时,曾专门拜会张将军老母,显示出对壮烈殉国张将军的尊重。 李宗仁。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最辉煌的战绩是台儿庄战役,共歼敌两万余人,是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第一次战役规模的大捷,而且对手是日本的王牌师团,在国际上也被称为"是日本建立现代化军队以来遭受的第一场引人注目的大惨败"。台儿庄战役后蒋介石想在徐州再来一次会战,但日军已经从四方形成合围,李宗仁又一次显示军事才华,成功地将部队撤离,避免了一次重大的失利。后李又参加了武汉、随枣、豫南等会战,只凭台儿庄一战,李宗仁也可以无愧于抗日名将的称号。解放后,李宗仁将军在海外时刻关注祖国的发展变化,最后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定居,受到祖国人民的普遍欢迎和尊重。 王耀武:第74军长。37年参加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38年参加武汉会战中的万家岭战役。39年参加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41年指挥74军参加上高会战,重创日寇,被誉为抗日铁军。后参加第二次、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45年指挥了国军抗战中的最后一次会战--湘西雪峰山会战。从抗战之初到抗战结束,王耀武年年对日作战,几乎是无役不予,参加了抗战中的所有会战,而且战绩颇佳。王耀武精明强干、头脑清晰,被中共高级将领称为国民党内少有的几个明白人之一。抗战胜利后,王将军已经不愿再打内战,希望国家修养生息发展经济,但蒋介石又让这员虎将守卫济南,后济南被克,王将军在北京进行思想改造,59年和杜聿明等释放。王耀武将军的抗日战绩人民将会永远铭记在心。 孙立人:38师师长,后任新一军军长。抗战八年,孙立人在国内除了参加过淞沪会战外他的功勋主要是在缅甸建立的。尤其是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时,他率38师在仁安羌一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日军,救出了7000多英军和记者,蒋介石、罗斯福、英王乔治都给他授勋章,由此声名大振。在抗日战场上,靠自己一支部队消灭日军最多的就是孙立人。孙立人的是他对日本俘虏的态度极其宣明,当副官问他抓到的日军俘虏怎么办时,对那些曾沾满中国人鲜血的禽兽,孙将军回答:问他们去没去过中国,如果去过就毙掉,以后都这么办。尽管成了俘虏也照样格杀勿论,此举大快人心。退守台湾后,孙立人将军曾担任“总统府”参军长职务,1955年,台湾当局以想发动兵变“莫须有”的罪名将孙将军长期看管软禁台中,将军失去自由,1988年在老部下和民众的呼吁声中将军恢复自由,平反昭雪,将军闻之说:本没有兵变一事,何来平反一说。1990年11月19日,当年威震倭寇的孙立人将军走完了他不平凡的一生。终年90岁。 孙立人将军率领的三十八师,在历时两年的第二次缅甸战役中,共击毙日军3个联队以下33000余人,击伤日军75000余人,俘虏日军大尉以下323人,缴获火炮 186座,战车67台,汽车552台,夺取公路646英里.是靠单个兵力歼灭日军最多的将领。 卫立煌: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抗战时他指挥的最著名的是忻口战役,该战役对日军进行了沉重打击,歼敌数万,如果不是刘峙在河北大溃退,使得娘子关门户大开,也许会取得忻口大捷也未可知。八路军115师在林彪将军率领下为配合忻口战役在平型关一举歼敌板垣师团壹千余人。忻口战役虽败,但卫立煌将军的抗战决心可见一斑。43年卫立煌担任第二次远征军司令长官时远征缅甸,取得的才是名副其实的胜仗,该战消灭了盘踞缅甸的日军,打通了滇缅公路,成果辉煌。然而最可贵的是卫将军队八路军的友谊,林彪受伤后,卫立煌曾拨大批军用物资包括子弹和手榴弹在内给八路军。新中国成立后,抗日名将卫立煌将军漂泊几年后回归大陆。 傅作义:国军在北方最著名的抗日将领。33年就参加了长城抗战,36年又坚守并大败进犯绥远的日军和蒙奸德王的伪军部队,被称之为“守城名将”取得了百灵庙大捷。七七事变后,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太原保卫战等。40年,傅作义又歼灭日军和王英的伪军数千人,收复五原城,取得了五原大捷,这是全国抗战以来国民党军队第一次收复失地的战役,影响很大。林彪在平型关战斗后的总结中曾表示了对晋绥军的不屑,晋绥军的战斗力也的确一般,但傅作义显然是晋绥军中的一个异数。后在“平津战役”中,傅将军为避免千年古都受战火蹂躏,在北京和平起义,最后,将军得于善终。 戴安澜:第5军200师长。曾参加过古北口长城抗战、台儿庄大战等。在昆仑关战役中,率部与日寇浴血奋战,直至身负重伤才下战场。1942年作为远征军先头部队赴缅甸作战,在著名的东瓜保卫战中,率孤军与数倍于己之敌作战,击毙日寇5000余人,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后又率200师收复棠吉。因上级指挥失误,远征军被迫撤退回国,途中被日军伏击,戴安澜负伤不治,壮烈牺牲。闻戴将军殉国,蒋介石老泪横流,连呼:一将难求,一将难求。 王耀武:第74军长。37年参加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38年参加武汉会战中的万家岭战役。39年参加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41年指挥74军参加上高会战,重创日寇,被誉为抗日铁军。后参加第二次、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45年指挥了国军抗战中的最后一次会战--湘西雪峰山会战。从抗战之初到抗战结束,王耀武年年对日作战,几乎是无役不予,而且战绩颇佳。王耀武精明强干、头脑清晰,被中共高级将领称为国民党内少有的几个明白人之一。抗战胜利后,王将军已经不愿再打内战,希望国家修养生息发展经济,但蒋介石又让这员虎将守卫济南,后济南被克,王将军在北京进行思想改造,59年和杜聿明等释放。王耀武将军的抗日战绩人民将会永远铭记在心。 张灵甫:第十名将。第74军58师长。张灵甫曾三次闻名,一次是抗战前因杀妻而闻名,迫于当时的巨大压力,宋美龄将张灵甫关押到南京,抗日战争最关键时刻,蒋介石将这员“虎将”放虎归山,果不其然,张灵甫无论是治军还是打仗都显示出出众的军事才华,甚为蒋所喜,再一次是作为解放战争时被我军击毙的为数不多的国军高级将领而闻名。张灵甫一生最光彩的是在重伤,消灭日寇数以千计,对万家岭大捷的取得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张灵甫将军的一条腿从此残废。事后,郭沫若专门派田汉编剧,歌颂德安大捷,张灵甫在剧中以真名出现,一时间闻名天下,万家岭战役成全了张灵甫.后来,张灵甫担任国军最精锐部队整编74师师长,被粟裕大将巧计围困于“孟良崮,”74师覆灭,张灵甫将军被毙,蒋介石听说张死悲痛万分,尊张灵甫为“党国第一烈士”一代抗战名将从此告别人世. 此外,像廖耀湘、关麟征、王铭章、郝梦龄、张治忠、宋希濂等一大批国民政府军人在抵御外寇入侵的大节上,都保持着坚贞的民族大义和杀身成仁不屈的战斗精神。 .向每一个抗战英烈和无数战士致敬!
希望采纳
『陆』 关于抗日英雄的英勇事迹
张自忠:第一名将。国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当选第一名将首先是由战绩决定的,他曾在台儿庄战役中重创日寇坂垣师团,获得临沂大捷;收复枣阳桐柏,获得鄂北大捷;还获得过襄东大捷,被老百姓称为活关公。同时还因为他是抗战时期牺牲的国军最高将领(李家钰牺牲得晚于张)。但最主要的,是因为人们对张自忠悲剧经历的同情,这样一位正直的、人格高尚的爱国者却曾被误认为汉奸而人人喊打,简直是奇耻大辱。最后张自忠为这件耻辱主动选择了牺牲,以生命的代价表达自己的清白,真正是悲剧英雄。
李宗仁:第二名将。国军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有点类似中共抗日名将第二名的林彪,先打出里程碑的一战,然后销声匿迹。台儿庄战役共歼敌两万余人,是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第一次战役规模的大捷,而且对手是日本的王牌师团,在国际上也被称为是日本建立现代化军队以来遭受的第一场引人注目的大惨败。台儿庄战役后,李虽然又参加了武汉、随枣、豫南等会战,但没出什么彩。后来,干脆被蒋介石高吊了起来,和冯玉祥、李济深等一样,位高权轻。不过,只凭台儿庄一战,李宗仁也可以无愧于抗日名将的称号。
杜聿明:第三名将。第5军军长。参加过古北口长城抗战和八一三淞沪抗战。以桂南会战中取得昆仑关大捷而一举成名。虽然有人认为这次胜利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是5军作为中国第一个机械化部队,火力强于日军,但对手毕竟是号称日本钢军的坂垣师团中村旅团(薛岳万家岭战役面对的则是一个二流师团)。42年杜聿明作为远征军副司令出征缅甸,虽然戴安澜在东瓜获胜,孙立人在仁安羌也大败日军,但最终远征军还是失败了。对于这段历史,众说纷纭,功过是非很难说清,因为有些战略决策不经过亲自实践,很难判断对错。
孙立人:第四名将。新1军军长。抗战八年,孙立人在国内除了参加过淞沪会战外,基本上没打过仗,他的功勋主要是在缅甸建立的。尤其是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时,他在仁安羌一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日军,救出?000多英军和记者,蒋介石、罗斯福、英王乔治都给他授勋章,由此声名大振。他的得票排在第四我想也缘于此。不过,我并不认为英国人的命比中国人的命更值钱。 欣赏孙立人的是他对日本俘虏的态度,对那些曾沾满中国人鲜血的禽兽,尽管成了俘虏也照样格杀勿论,此举大快人心。
薛岳:第五名将。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从抗战爆发到抗战胜利是连年征战,功勋累累,被称为歼敌最多的将领,仅四次长沙会战就歼灭日军十余万。但使他名声显赫、排名靠前的主要还是万家岭大捷,此战全歼日军一个师团,是抗战八年绝无仅有的。叶挺盛赞此战与平型关、台儿庄三足鼎立。有人称薛岳为中国抗日第一战将,就数量而言,薛岳是受之无愧的。不过,薛岳虽军事上成就显著,但治理湖南却颇遭物议,为了谋取暴利,他把湖南大米走私广东,结果使湖南百姓在丰收之年饿死无数,百姓编民谣骂他
卫立煌:第六名将。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排第六基本上是合适的。抗战时他指挥的最著名的是忻口战役,该战役对日军进行了沉重打击,歼敌数万,如果不是刘峙在河北大溃退,使得娘子关门户大开,也许会取得忻口大捷也未可知。但忻口战役毕竟是个不败而败的战役。43年卫立煌担任第二次远征军司令长官时远征缅甸,取得的才是名副其实的胜仗,该战消灭了盘踞缅甸的日军,打通了滇缅公路,成果辉煌。卫立煌是蒋介石的五虎将之一,但其他四将都是空有其名,只有卫是名副其实的虎将,但恰恰是这员虎将最不为蒋信任。
傅作义:第七名将。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北方最著名的国军抗日将领。33年就参加了长城抗战,36年又大败进犯绥远的日军和蒙奸德王的伪军部队,取得了百灵庙大捷。七七事变后,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太原保卫战等。40年,傅作义又歼灭日军和王英的伪军数千人,收复五原城,取得了五原大捷,这是全国抗战以来国民党军队第一次收复失地的战役,影响很大。林彪在平型关战斗后的总结中曾表示了对晋绥军的不屑,晋绥军的战斗力也的确一般,但傅作义显然是晋绥军中的一个异数.
戴安澜:第八名将。第5军200师长。曾参加过古北口长城抗战、台儿庄大战等。在昆仑关战役中,率部与日寇浴血奋战,直至身负重伤才下战场。1942年作为远征军先头部队赴缅甸作战,在著名的东瓜保卫战中,率孤军与数倍于己之敌作战,击毙日寇5000余人,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后又率200师收复棠吉。因上级指挥失误,远征军被迫撤退回国,途中被日军伏击,戴安澜负伤不治,壮烈牺牲。戴安澜与杜聿明的关系颇似张灵甫与王耀武的关系,两位长官的结局相同,两位同为抗日名将的下属结局却大相径庭,令人感慨不已。
张灵甫:第九名将。第74军58师长。张灵甫曾三次闻名,一次是抗战前因杀妻而闻名,再一次是作为解放战争时被我军击毙的为数不多的国军高级将领而闻名(蒋介石曾尊张灵甫为民国第一烈士)。这都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张灵甫一生最光彩的是在抗战八年间,他跟随王耀武,几乎年年对日作战,战功赫赫。尤其是在万家岭战役中,担任团长的张灵甫率一支小部队偷袭德安张古山,随后又坚守该阵地数昼夜,身负重伤,消灭日寇数以千计,对万家岭大捷的取得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后,郭沫若专门派田汉编剧,歌颂德安大捷,张灵甫在剧中以真名出现,一时间闻名天下。
王耀武:第十名将。第74军长。37年参加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38年参加武汉会战中的万家岭战役。39年参加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41年指挥74军参加上高会战,重创日寇,被誉为抗日铁军。后参加第二次、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45年指挥了国军抗战中的最后一次会战——湘西雪峰山会战。从抗战之初到抗战结束,王耀武年年对日作战,几乎是无役不予,而且战绩颇佳。王耀武精明强干、头脑清晰,被中共高级将领称为国民党内少有的几个明白人之一。
『柒』 革命英雄的伟大事迹
邱少云于1926年出生在四川省铜梁县关建乡一个贫农家庭。23岁那年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兵,1949年12月被人民解放军解放入伍。1951年,邱少云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在第15军29师87团9连当战士。
1952年10月12日,在朝鲜平康前线反击战攻占391高地的战斗中,邱少云所在连队奉命担任突击任务。为了顺利通过391高地前3000米的开阔地带,部队在进攻发起前一天深夜进入阵地,潜伏在离敌人阵地仅60米处的草丛中。第二天上午,敌人开始向阵地前沿发射燃烧弹。一颗燃烧弹在离邱少云仅两米的地方爆炸,大火立刻猛烈燃烧起来。这时,邱少云只要滚到前面的小河沟里就可以马上脱险。但为了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忍受着烈火烧身的剧痛,一动不动地趴在地面上。野草烧完了,衣服也被烧成了炭灰,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邱少云都没有吭一声,没有动一下,为了最后的胜利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时年21岁。他的牺牲保证了潜伏任务的胜利完成。反击部队在邱少云伟大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的鼓舞下,当晚就胜利地攻占了391高地,全歼敌军1个加强连。
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邱少云追记特等功,追授他“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各一枚。
『捌』 南宁有什么好玩的
推荐南宁好玩的地方为:青秀山、灵水、伊岭岩、九龙瀑布群森林公园、广西大明山。
青秀山
青秀山,原名青山,又称泰青峰,位于南宁市东南面约五公里处的邕江江畔。一处秀丽的青山座落于蜿蜒流淌的邕江畔,青山顶上有一座高高的宝塔,这就是被誉为“南宁市的绿肺”——青秀山风景区所在。青秀山,因林木青翠,山势秀拔而得名。
伊岭岩
伊岭岩,壮语称“敢宫”,意思是宫殿一样美丽的岩洞,因地处伊岭村而得名。它与广西许多岩洞一样,它是一座典型的喀斯特岩溶洞。 此岩原为一段地下河道,因地壳上升而成洞。经过千万年水对岩石的溶蚀作用,洞中钟乳密布,千姿百态。岩洞形似海螺,深四点五米,面积两万四千多平方米,游程一千一百多米,大小景点一百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