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中俄关系的成果

中俄关系的成果

发布时间:2021-12-26 12:14:00

① 中俄树立了什么样的睦邻相处、合作共赢的典范

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两国在政治、经贸、人文、外交与国际事务等各领域合作均取得丰硕成果,也为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两国始终秉承《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精神,政治互信牢固,均视对方为本国外交优先方向,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相互坚定支持。双方建立起完备的高层交往和各领域合作机制,及时就彼此关切的重大问题深入磋商、坦诚交流。

在人文交流方面,中俄近年来开展了“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青年友好交流年”“媒体交流年”等大型活动,切实拉近两国民众距离,促进了民间友好交流。

中俄倡导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中俄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新型国家关系为国际社会树立了榜样。双方将继续在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框架内广泛开展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俄关系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相信在中俄双方共同努力下,推动中俄关系继往开来,进入新时代,为两国发展振兴和世界和平稳定作出更大贡献。

② 如何理解中俄关系的现状,特点及发展前景

中俄关系连续跨越重要 台阶, 战略定位更为明确。俄罗斯独立后 , 中俄两国顺应时代潮流 , 本着
与时俱进的精神, 不断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 。从 1 9 9 3年“ 相互视为友好 国家” , 到 1 9 9 4年建立“ 建设
性伙伴关系” , 再到 1 9 9 6 年正式确立“ 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 直至 2 0 0 1年两国签署《 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
约》 , 以法律形式将中俄两国“ 世代友好、 永不为敌” 的原则确定下来。中俄关系连续跨越重要台阶, 战略
定位不断取得新突破 , 其速度 和幅度在大国关系史上堪称罕见。两国在历史上还首次互办“ 国家年” , 为
中俄关系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目前, 中俄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 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巨大利益。
二、 中俄形成全方位合作局面, 各领域合作日益深化。经贸方面, 同处快速发展阶段的中俄都有扩
大经贸合作的需要, 1 9 9 9年以来双边贸易额逐年攀升, 2 0 0 6年达到了3 3 4亿美元, 中国已成为俄第四大
贸易伙伴。中俄相互投资 日趋活跃 , 规模不断扩大, 并朝着更为开放透明和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 。能源
方面, 一度困扰中俄关系的石油管道问题几经波折后峰回路转 , 泰纳线终于在 2 0 0 6年动工。安全方面 ,
双方军技合作不断深化, 多次举行大规模联合军演。2 0 0 4年中俄签署了《 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 ,
边界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边界两侧由军事对峙转为友好相处。人文领域, 两国加大文艺团体和留学生的
互派力度 , 多次互办图书展 , “ 汉语热” 和“ 俄语热” 在对方国家不断升温。
三、 中俄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上协调配合, 发挥了重要作用。中俄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持相同或
相近看法, 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中俄同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推
动国际关系民主化。2 0 0 5年, 中俄元首签署“ 关于2 1 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 , 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坚决反对霸权主义。中俄在联合国改革、 朝核等问题上进行 了积极而富有成果的
协作。中俄共同倡导和推动的上海合作组织 , 对维护中亚地区的稳定与和平、 发展地区经济和打击三股
势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中俄关系的深入发展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两国政治互信需进~步加强, “ 中国威胁论” 在俄还
有一定市场, 经贸水平同两 国的政治关系不太相称 , 两国民众之问的相互 了解需进一步加深。
中俄关系发展 的特点

、由低到高, 循序渐进推动双边关系深入发展。苏联解体后, 中俄关系从低点起步, 并且面临边界
田永祥,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政研室副主任, 研究员。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等一些历史遗留问题。“ 倒爷” 、 “ 商贩” 开启 了两 国民间贸易的大门, “ 歌手” 、 “ 艺人” 奏响了两 国人文交
流的前奏曲。与此同时, 两 国领导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 把建立政治互信 、 解决边界问题等作为推动两
国关系的重要杠杆 , 相继达成 了历史性协议, 为两 国的政治信任和长期友好奠定 了重要基础。以此为契
机, 中俄合作层次不断提高, 领域不断拓展, 经贸、 能源、 军事、 科技、 人文等领域的合作逐步加强, 呈现全
方位 、 多层次的发展势头。
二、 政治战略规划先行, 再逐步充实合作内容。中俄关系建立之初, 两国都背负沉重的历史包袱, 相
互了解不深 , 政治发展趋 向也完全不同。在此背景下, 政治意志对两 国关系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两
国领导人审时度势 , 坚定不移地推行中俄友好政策 , 注重从战略层面先行规划两国关系发展大局 , 对两
国关系的远景提出明确构想。这从一开始就给了中俄关 系一个高水平定位, 为两 国关系的宏观方 向奠
定了坐标。在战略规划的导向下 , 中俄不断充实各领域的具体合作内容 , 使中俄关系深入发展的基础逐
步坚实。
三、 定期沟通, 以机制化建设作为重要保障。中俄建立双边关系后, 逐步形成了一系列不同层次、 不
同渠道的机制性合作和会晤安排, 使两国领导人和各部门之间能够保持经常性的接触。尤其是两国元
首和总理的定期会晤机制 、 议会交往机制 、 战略安全磋商机制、 中俄友好 2 1 世纪委员会 以及政党、 政府
各部门间的协作机制不断完善, 增强了彼此信任和相互了解, 促进了双方在各领域的合作。
四、 从意识形态至上转变为以国家利益为中心 。中俄两 国在历史上的交往曾经具有非常强烈的意
识形态色彩。俄独立后, 两国又走上差异 明显的发展道路。但 中俄构建两 国关系时完全超越了意识形
态, 尊重各自选择的发展道路, 为中俄关系的顺利发展清除了巨大障碍。中俄明确了以“ 互利双赢” 为合
作标准, 致力于共同繁荣和相互受益 。这种非意识形态化 的利益追求 和利益基础使 中俄关系的发展更
为稳定和可靠 。
中俄关系发展前景广 阔

、 中俄在战略上有很多共同点, 充实和提高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大势所趋。中俄都是世界上
主要的战略力量之一 , 在一系列重大 国际问题上有相同或相似的立 场。未来 十年, 中俄都将进入实现民
族复兴的关键阶段, 这一时期对两国来说都是必须紧紧抓住 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 两国最主要的战略需求
是确保和平发展的良好国际环境, 存在开展广泛协作 的战略基础。进一步深化战 略协作伙伴关系已经
成为两国的共识。
二、 中俄有相似的战略环境 , 都需要维持周边 的和平与稳定, 加强地区安全合作符合双方利益。中
俄互为最大邻国, 加强睦邻友好对两国安全环境的影响最为直接。中俄都处在复杂的地缘战略环境之
中, 面临维护国家统一 、 加快 国内发展 , 保持社会稳定的战略任务。作为上海合作组织 的发起 国, 中俄对
维护中亚地区的稳定负有特殊责任。中俄在国际和地区安全事务上的合作既有必要也有基础, 大有潜
力可挖。
三、 中俄都处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加速发展期, 两国经济的互补性强, 在诸多领域的合作大有可为。
近年来, 中俄两国经济都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而中俄经济发展接轨点多、 互补性强, 加强务实合作
对两国综合国力的快速发展作用显著。中俄经贸合作也开始进入重要发展期, 随着双边贸易额的不断
提升, 贸易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多层次、 多领域、 高科技含量和高投入的经贸合作模式逐步形成, 这将为
中俄经贸合作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
展望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期内的中俄关系, 我们既要看到挑战和压力, 更要充满信心并坚定决心 。
只要两国政府和有识之士切实强化“ 共同发展、 携手崛起” 的战略思维,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就一定能
够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造福于两国人民和世界和平 。

③ 中俄关系

一、中俄关系正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
从纵向上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俄两国关系经历了曲折发展的五个十年。头十年是“中苏同盟”,但双方并不平等;继而是十年“论战”,“争”得不可开交;接着是十年武装对峙,双方关系极度恶化;随后是十年谈判,直到1989年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苏联解体以后,中俄关系渐入佳境,从“睦邻友好关系”、“建设性伙伴关系”发展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普京就任总统以来,中俄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中俄合作领域日益全面和深化
从广度(横向)上比较,自1991年以来,中俄两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和军事等各个领域建立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中俄两国元首和政府总理不仅定期举行会晤,而且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关系。两国在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车臣问题和台湾问题等方面相互支持,别斯兰事件就是一例。别斯兰事件之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车臣政策仍持保留态度。而中国则表示坚定地支持俄罗斯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两国倡导建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不仅是中俄合作的丰硕成果,而且为双方合作扩大了范围和增添了新内容。
中俄两国的经贸和科技关系稳步发展,中俄除了最近官方接触频密外,民间交往也活跃起来,逐步改变着“上热下冷”、“政热经冷”的局面。
三、中俄合作道路曲折,前景光明
随着中俄关系的发展和深入,由于国家利益的差异,两国在经济合作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不协调的步伐和摩擦时有发生。首先,双方部分能源和大型经济项目合作并不顺利。其次,双边贸易摩擦不断。最后,“安全困境”导致部分俄罗斯人对中国仍存戒心。
但是,由于中俄两国友好基础扎实,全民上下共同努力,中俄合作依然前景光明。

林佳豪90

④ 王毅点赞中俄关系取得的成就,中俄未来合作的方向是什么

没有什么预测,毕竟现在的合作已经涉及很广了,关键看未来局势怎么发展,再考虑哪方面合作需要加强。

比如加强军事合作,毕竟那些西方国家总联合演习什么的。

⑤ 现在的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如何

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不可能好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普京的全部的政治的资本来自于苏联的解体,因此普京始终是斯大林的苏联的制度的最积极的、最深刻的和最猛烈的批评者,这是中国的政府与普京的最大的意识形态的障碍。

二、俄罗斯的现在的共产党是普京的政府的最主要的反对的力量(至少是最主要的制衡的力量),因此普京必然地会担心发展与中国的政府的任何的友好的关系都可能向整个的俄罗斯人传达一个不利于普京的政府的信息,普京也必然地会担心这将鼓励俄罗斯的共产党想入非非。

三、俄罗斯人对于西方的亲近的情感是根深蒂固的,他们在最近的几百年之中享受了太多的与西方人发展密切的关系的好处——俄罗斯人通过这种密切的关系从西方人那里获得了他们想我获得的包括宫廷的礼仪、优美的艺术和正确的认识的方法在内的一切,因此俄罗斯人不仅非常地崇敬西方人,而且都乐于把自己视为西方人(欧洲人)(整个的世界都一直在享受西方人在最近的几百年创造的无限地丰富的文明的成果,但是在西方人的世界之外,只有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从而对西方人充满了崇敬和感激,与此相反,伊斯兰教的世界和中文的世界之中的无数的人一直在制造对于西方人的一切的仇恨)。与此同时,俄罗斯人是极端地歧视中国人的,这种歧视既是与中国的上层社会对于西方的敌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也是与中国人的上层社会把成吉思汉视为自己的民族的最大的英雄联系在一起的,——俄罗斯人的上层社会因此而断定中国人的上层社会缺少最基本的常识,俄罗斯人的上层社会认定自己正好与中国人的上层社会缺少最基本的常识的状态正好相反,他们认为西方人是人类的文明的伟大的使者而侵略中国、侵略俄罗斯、侵略其他的西方国家的成吉思汉是人类的文明的最野蛮的魔鬼。

中国人的上层社会已经到了摆脱对于西方的敌视和对于成吉思汉的崇拜的时候了,中国人的上层社会已经到了放弃依靠在国际上选择盟友的方式(选边站的方法)来确立自己的国际的地位的时候了;中国人的上层社会已经到了依靠自己的独立的思考和独立的行动确立自己的国际的地位的时候了;中国人的上层社会已经到了听取孔子关于个人和国家的观点的时候了:任何的行为正义的个人或者国家都不可能永远地被他人或者他国孤立,任何的行为正义的个人或者国家都会因为自己的正义的行为而赢得广泛的朋友。

把《三国演义》的思维带入个人的生活之中和国家的生活之中对于个人和国家都将是悲剧性的。

⑥ 介绍一些关于中俄关系的历史事件。。。

1949年以后,中俄关系史研究因受到国际政治形势特别是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的影响,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发展过程。 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天,苏联率先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中国又受到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敌视和封锁,因而采取了向苏联一边倒的政策,中苏两国开始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全面合作的结盟时期。关于中俄关系的历史,包括中苏两国历史上的一些旧账,中国政府所持的态度是:历史上虽然沙皇俄国从中国掠夺了大片领土,但十月革命后,这些领土为社会主义的苏联所有,苏联是中国的亲密邻邦。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和废除中俄不平等条约的行动使中国人民深信,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不可能发生领土问题的争论。在革命胜利以后,中国同苏联保持最友好的关系,即使发生争论,也可以用互相让步的方法来解决。正因为不愿意首先提起历史上沙皇俄国曾经掠夺过大片中国领土等不愉快的往事,所以整个50年代中国史学界从未注意中俄关系史的研究,甚至在许多中国近代史著作中对这一段历史也避而不谈或一带而过。整个50年代虽不能说是一片空白,研究成果也寥若晨星,仅有为数不多的一些文章。这些文章概括起来可以分为4类。第一类是追溯中俄两国历史上人民之间友好往来的,如余元庆的《中俄两国人民友好关系三百年》、李蓼源的《中苏友谊源远流长》。第二类是专谈俄国1905年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的,这在当时是最热门的课题,黎澍等还写过这方面的专著。第三类是谈沙俄同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争夺权益涉及中俄关系的,如金冲及的《论1895年至1900年英国和沙俄在中国的矛盾》、林星的《甲午战后到辛亥革命期间帝国主义在东三省的铁路争夺》、高鸿志的《一八九五--一九 五年美国对东北的侵略及其同帝俄的斗争》。第四类文章披露了中俄《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签订后,中俄东段疆界发生变化的真相,尽管这类文章数量不多,也并非深层次的探讨与剖析,但还是引起了轩然大波。先是被指摘为反苏,后又被卷入"反右斗争"的浪潮受到批判。所以自1958年之后,一直到60年代中期,报刊上几乎再无专谈中俄关系史的文章出现,真正成为空白。 然而就在中苏结盟的50年代初期,苏联学术界并没有像我们所想像的那样谴责和批判沙皇俄国的侵华政策,而是歪曲中俄关系的历史,美化沙皇俄国的侵略扩张行径。从苏联学者茹科夫、鲁布佐夫、涅奇金娜、纳罗奇尼茨基、特列涅夫、阿尔谢尼耶夫、维纽科夫、斯卡隆等人的著作中我们看到:1689年中俄两国通过对等谈判而签订的《尼布楚条约》是一个沙俄被清政府逼签的不平等条约,是中国侵占了沙俄的领土;19世纪中叶以后沙俄用武力逼迫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割地条约是收复失地的平等条约;甚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俄对中国赤裸裸的侵略也被说成是"友谊"等等。 苏联学术界的上述观点并不是偶然产生的,也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苏维埃俄国即多次发表对华宣言,承认中俄关系的历史是沙俄侵略中国的历史,宣布俄国历届政府同中国订立的一切条约全部无效,放弃此前夺取中国的一切领土和中国境内的一切俄国租界,并将沙皇政府和俄国资产阶级残暴地从中国夺取的一切都无偿地永久归还中国。早期的苏联学术界从这一原则立场出发,强烈谴责沙皇俄国的侵华政策,批判沙俄学者对中俄关系史的歪曲,承认1689年的《尼布楚条约》是平等的,而1858年签订的《瑷珲条约》和1860年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是不平等的。这一时期苏联学者波克罗夫斯基、巴赫鲁申、罗曼诺夫等撰写的著作,以及具有权威性的苏联《大网络全书》和《苏联国内战争史》,都对沙俄使用武力对华进行领土侵占和经济掠夺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但从30年代中期发生了变化,斯大林于1934年给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写了《论恩格斯的"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一文,认为恩格斯的目的是要在欧洲舆论面前攻击俄国的对外政策,因而具有片面性。斯大林对恩格斯有关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的观点实际上持批判态度,这样一来就美化了沙皇俄国的对外政策,宣扬了民族沙文主义。此后苏联党和政府便直接领导苏联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工作,波克罗夫斯基等人的观点受到批判。学术观点上的批判又和当时苏联国内的肃反政治运动交织在一起,一大批早期的苏联史学工作者受到迫害。苏联史学界的观点又倒退到沙皇俄国时代,将数百年来沙俄的对外战争一概称之为解放战争,一些对外侵略扩张的将领也被奉为"伟大先辈"。由此可见,前述50年代苏联学术界美化沙俄侵华政策,歪曲中俄关系的历史,实则源于30年代中期斯大林主张的大俄国民族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斯大林去世后,1956年召开的苏共第20次代表大会揭露和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迷信,斯大林的《论恩格斯的"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一文也随之受到苏联史学界的批判,此后直至1961年之前所出版的一些史学著作,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美化沙俄对华政策的错误。 然而,这一状况未能持续多久。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两党两国关系恶化,1963年苏联政府在给中国政府的信件中,完全否认19世纪中叶以后沙俄逼迫中国政府签订的一系列边界条约的不平等性质。中俄关系史的研究在苏联发生了质的变化,并成为最受重视的研究领域。在政府的直接干预下,苏联史学界公然篡改历史,完全成为对华政策的宣传机器。 1964年,中苏两国政府在北京举行边界问题磋商,由于两国边界条约大都是在19世纪末以前签订的,所以两国的中俄关系史研究工作者均派上了用场。尽管中国政府主张分清历史是非,肯定中俄边界条约是在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在中俄两国人民都处于无权地位的情况下,沙皇政府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但是中国并不要求收回根据这些不平等条约被割占的领土,而是希望以这些不平等条约为基础,通过和平谈判全面解决中苏边界问题。但是,苏联政府于1969年6月发表的声明中,不仅不承认中俄边界条约是沙俄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而且还抛出了中国北部国界应是柳条边、长城,西部边界不超过甘肃省等等完全违背历史事实的臆断。

麻烦采纳,谢谢!

⑦ 为什么中俄关系是新型大国的典范

两国20多年来建交之后,两国的关系从相互视为友好国家,到建设性伙伴关系,到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至于签订了《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把成果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经过这么几个发展的阶段,那么双方做到了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这个时代主旋律的共识基础上,做到了政治上互信,经济上互补,人文上的互通,外交上互上。
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也就是说中国的新型的大国关系已经形成,而且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我想至少这么几点很值得构建大国关系的各个国家来参考。
第一个不结盟,但是能真正的搞战略合作。
第二个关系密切,但是没有依附性,谁依附谁的问题。
第三,各自都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尊严,但是不怀有破坏颠覆对方的之行。
第四,根据是非曲折来处理国际事务,而不搞双层标准。
第五,双方之间有利益方面的矛盾和分歧,但是可以通过平等协商来解决问题。而这些同时就贯彻在中国关系之中,所以成为大国关系的典范这是中俄关系的一种特色,值得赞扬,值得推广。

⑧ 中俄关系:中俄关系的发展现状。

冠冕堂皇的话,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俄中是互相利用吧。

⑨ 中苏关系的发展史经历哪些阶段

  1. 50年代,中苏结盟时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对新中国的确立和生存具有关键的意义。苏联诚心帮助了我们。结盟本身表明中国处于被保护的地位,中苏关系是不平等的,1950年的中苏条约也是不平等的。

  2. 60年代,从分歧到分裂。分歧从何开始,一般认为是思想意识上的分歧,其实深层次的原因是国家利益的矛盾。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看,中国首先跳出了两极格局,这是一个创举。

  3. 70年代,反帝反修,到反修统一战线。表面上的思想意识分歧,实际上是我国国家安全利益同苏联大国沙文主义之间的对撞。

  4. 80年代,关系正常化的十年谈判。中国坚持提出的“三大障碍”问题,是为国家建设创造外部环境的战略考虑。

⑩ 中俄关系历史最好,中国和俄罗斯建交多少年了

截止2019年,中国和俄罗斯建交二十八年。

苏联解体后,1991年12月27日,中俄两国在莫斯科签署《会谈纪要》,确认俄继承苏联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中俄1996年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11年建立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2014年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新阶段。两国高层交往频繁,形成了元首年度互访的惯例,建立了总理定期会晤。

议会合作委员会以及能源、投资、人文、经贸、地方、执法安全、战略安全等各级别交往与合作机制。双方在涉及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发展等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支持。

积极开展两国发展战略对接和一带一路建设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务实合作取得新的重要成果。 2019年6月5日,中俄两国关系提升为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由此可见从1991年确认俄继承苏联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到2019年中国与俄罗斯关系的提升,中国和俄罗斯已经建交了二十八年。

(10)中俄关系的成果扩展阅读:

俄罗斯在外交方面采取了开展全方位外交,以独联体为战略重点,以与西方关系、特别是与欧洲关系为优先,同时加强亚太外交,加大对中、印等亚太大国的借重。

其宗旨是积极推动多极化进程,力主重振俄大国地位,突出维护国家利益,着眼点是为俄国内经济复兴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

同时与冷战时苏美对抗相比,俄美关系有了根本改变,但发展历程并不平坦。1999年由于北约轰炸南联盟使俄美关系跌入冷战后最低点。

阅读全文

与中俄关系的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潘荣 浏览:523
2019年公需课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80
基本卫生公共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62
初中数学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30
长沙市知识产权局张力 浏览:369
荣玉证书 浏览:382
凌文马鞍山 浏览:34
石柱镇工商局 浏览:854
钢铁发明国 浏览:118
创造与魔法怎么卖人民币 浏览:101
知识产权专题答案 浏览:760
高发明巫溪 浏览:755
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493
亚洲给水排水有版权吗 浏览:397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
公司协议股权转让 浏览:531
啥叫担保物权 浏览: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