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教育研究成果评定的作用有哪些

教育研究成果评定的作用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1-12-26 07:13:11

① 教育科研方法对科研工作的作用是什么

作用和意义为:
(一)教师的角色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在组织学生学习的同时,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健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置身经济时代,教师若要胜任本职工作,必须不断更新观念,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而要实现教育创新,仅凭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事教育科学研究。
(二)教育科学研究有利于教师较快地更新教育观念。与教育发展相适应的观念的形成,不仅仅是记住一些新观念的词句所能达到的,它需要教师自身去研究、去实践、去体会、去探索、去创新,经过长期的坚持和积累,不断改进和提高,逐步形成一套个性的教学特色,将新观念渗透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三)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价值,强化创新意识。经过深入研究,可以改变多年从教的疲惫感,改变教书没有“味道”的心理,感到每天的教学工作有许多新东西,真正做到“常教常新”。另一方面,教育科研的成果也能引起领导和社会的重视承认,较好地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四)教师参加教育科研,能促进教师继续学习、终身学习,有利于潜在的创造力的发挥,使教师不会象蜡烛那样,燃烧之后毁灭自己,而会成为永远闪光的恒星。

②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文献检索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文献检索的作用与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避免重复研究或走弯路
教育科学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闭门造车只会重复别人的劳动或者走弯路。教育科学研究最忌讳重复,因为这是不必要的浪费。在研究工作中,任何一个课题从选题、试验直到出成果,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研究人员在选题开始就必须进行文献检索,了解别人在该项目上已经做了哪些工作,哪些工作目前正在做,谁在做,进展情况如何等。这样,就可以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从而避免重复研究,少走或不走弯路。
(二)节省研究人员的时间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加速了信息的增长,加重了信息用户搜集信息的负担。文献检索是研究工作的基础和必要环节,成功的文献检索无疑会节省研究人员的大量时间,使其能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育科学研究。
(三)是获取新知识的捷径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传统教育培养的知识型人才已满足不了改革环境下市场经济的需求,新形势要求培养的是能力型和创造型人才,具备这些能力的人才首先需要具备自学能力和独立的研究能力。如果掌握了文献检索的方法便可以无师自通,找到一条吸收和利用大量新知识的捷径,把大家引导到更广阔的知识领域中去,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索。是谓“教人以渔”,才能终身受用无穷。

希望能够帮到您!

③ 教育教学成果和教科研成果有什么区别

它们表现形式不同:

教育教学成果指的是:如:学生成绩、学生及个人荣誉证书、某一研究所获奖项 等。

教育科研成果是指教育科研人员(包括教师、校长、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对某一教育科研课题进行研究,通过观察、调查、实验、行动研究和思维等一系列研究活动,获得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结果。成果的基本表现形式为论文、科研报告、实验报告、经验总结等等。
拓展资料:
科学研究成果
指科研人员在他所从事的某一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或课题研究范围内,通过实验观察、调查研究、综合分析等一系列脑力、体力劳动所取得的、并经过评审或鉴定,确认具有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结果。
它是科技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是人类重要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生产力,也是衡量科学研究任务完成与否,质量优劣,以及科研人员贡献大小的重要标志。是国家的财富、智力的资源。科研成果应符合以下三方面的条件:
(1)科研成果应具有创造性、先进性,创造性是指前人所没有或国内外所没有的.理论上有新的创见,技术上有新的提高。先进性应该在成果的技术价值和技术水平上有所提高;
(2)科研成果必须具有社会价值(科学价值初经济价值),并得到社会的公认。既要有实用性,又要符合科学规律,具备实施条件,满足社会要求,经济价值高。
(3)科研成果必需经过技术鉴定或评审。鉴定或评审应实行同行专家评议。认为合格,才能算作成果。

④ 教育研究的意义

这个周.我们学习了教育研究方法基础这门课程,通过学习了第一节教育研究概述.对教育研究意义的理解如下:

一、有利于转变教育思想,确立新的教育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了正确的教育思想,才能产生正确的教育行为。在社会的进步的同时,要改变以往的教育思想,与社会连接这样才能进步。通过开展教育研究,确立现代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把握正确方法,措施、途径。

二、有助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提高科学育人、科学管理的水平;社会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学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矛盾和问题 ,通过教学研究,促使人们自觉地钻研教育理论,运用理论去了解、分析、研究各种教育现象。

三、有助于形成学校的学术文化,提高办学品位,形成学校特设 ;一个学校的发展 必须重视学术文化的建设,形成学校浓郁的文化氛围,学术的形成和发展,教育研究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通过教育研究,不仅可以出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增强师生员工的科研意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精神,使学校不断提升学术文化的水平。

四、有助于校本培训,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水平; 教师要具有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比较广博的基础知识,而且要具有教育专业化的素养,具有现代教育理论的素养和创造地实践的能力。参加教育研究本身就是一种培训教师的有效途经,可以说是一种“校本培训” 。

⑤ 文献研究在教育研究中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1)告诉研究者本领域内已经做了哪些工作
(2)确定和限制研究课题与假设
(3)提供对研究有益的思路、方法或修改意见
(4)为解释研究成果提供背景材料.
(见《教育科学研究方法》41页)

⑥ 教育研究的必要性是什么

论教育史研究的现实意义及其实现

【摘要】教育史研究是近年来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研究教育史的目的是为了解释现实教育问题,而解释的真正目的则在于修正现实。教育史研究的现实意义已越来越凸现出来:指导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丰富并发展教育科学理论;判别教育是非,解决教育现实问题;预知未来教育发展趋势,少走或不走弯路。
【关键词】教育史研究 现实意义 实现
自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大学堂、进士馆、师范学堂中必需设教育史科”以来,中国对于教育史的关注和研究已走过了百年的历程。百年以来,教育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教育史研究本身为研究对象的教育史学理论研究框架也开始形成,教育史学科体系已渐趋成熟。但是,教育史研究的缺陷依然明显地存在:如孤芳自赏、参与教育实践、为现实教育改革服务的力度与广度不够等等,甚至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教育史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与正在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教育现象没有直接关系,教育史学研究者只需关注过去,应在故纸堆里梳理史实,不必关注现实,更不要考虑未来,这是一个十分狭隘的、错误的观点。因为,教育史并不局限于记载昨天,对它的深入研究将引导我们预见明天。正如德国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所说:“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见自己就好像站在时间中的一点,惊奇地注视着过去和未来,对过去我们看得愈清晰,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就愈多。” [1]那么,教育史研究竟有哪些现实意义?又如何实现?下面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首先,指导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教育史学研究既然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它的目的也就要求具有现实性。满足于描述纯粹“客观事实”的教育史学家已不多见,而相信教育史学研究具有现实目的的人已占多数。一方面,人们逐步认识到,教育史学服务于现实是一个复杂过程,例如,研究欧美国家的近现代教育史可为我国社会的教育现代化进程提供许多可以利用的成果,并且这种利用不应是简单照搬,而必须与我国的国情结合起来,只有在利用有效时,教育史学的现实目的才算得上是实现了。尽管如此,人们过多地思考如何研究他们的课题,却很少考虑其成果获得现实意义的途径。许多教育史学家有解决现实问题的构想,但很难迈出从抽象到具体的关键一步,致使主观上的良好愿望因为无法采用有效的途径使其成果结合并作用于现实而流产,最终完不成教育史学的任务,这不能不让人遗憾。
另一方面,人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要能够科学、健康地运行,离不开对于教育历史经验与教训的充分借鉴,从这种意义上说,教育史学科对于指导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有重要作用。但这种指导作用的充分发挥,除了教育史研究者尽力提高对于教育遗产及以此为基础的教育理论的研究水平外,还有赖于教育史研究者对于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的关注和参与。20世纪20—30年代的教育史学界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但亲自参加和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的工作做得不够。新世纪的教育史学工作者,应该在充分发挥教育史学科对于指导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的重要作用方面下一些功夫。也就是说,新世纪的教育史研究者除了要下苦功夫研究已经过去的教育历史外,还应当走出书斋,深入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去,研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通过为国家决策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咨询意见,为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改革出谋划策等方式来指导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如果所有的教育史研究者都把自己终身禁锢在书斋之中,而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不闻不问,恐怕有失教育史学科研究的真谛。[2]
其次,丰富并发展教育科学理论。今天的教育科学不是个别人的发明创造,而是古今中外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许多先行者教育理论思维的结晶。教育科学是在教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完善的。教育历史是教育科学的重要源泉,没有人类几万年教育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没有教育家几千年教育理论思维的丰富材料,要创造高水平的教育科学是难以想象的。[3]所以,后继的教育家在认识和解决当代社会的教育问题时,往往需要利用先前的教育家理论思维创造的成果和留传下来的教育思想资料,并结合当代的现实需要加以改造和发展。新时代的教育思想不可能白手起家,它同先前的旧时代的教育有着继承的关系。教育一定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事实上,教育这个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是与人类共始终的。人类在探索教育规律这条道路上前人已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过无数次实验,提出过许多教育理念、理论,成功的、失败的,可以说是不计其数。如果你一点都不知道,怎么可以自吹是创了新理论、新模式呢?[4]
客观地说,教育科学理论进步、发展的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历史上的教育学家们具有积极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他们对已有的教育学理论,既不完全肯定又不全盘否定,既维护又批判,既继承又发展,在批判的基础上综合,在综合的基础上创新;对任何权威和既有理论不迷信、不教条,要敢于质疑、挑战传统的教育学理论框架,积极大胆地提出新概念、新假设、新思想;充分发挥创造力,创建新的教育理论学说,革新教育科学体系。孟子在丰富孔子“立志乐道”的基础上提出“持志养气”;董仲舒在继承了先秦儒家“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圣化”原则;王夫之在批判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过程中,提出了“知行相资”。法国启蒙运动时期,卢梭在批判封建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自然主义教育主张;狄德罗、爱尔维修等对遗传决定论进行批判而提出“智力平等说”、“教育万能论”;杜威在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的批判基础上,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等一系列教育命题、原理;没有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又哪来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赞科夫对凯洛夫的教学原则体系进行变革而提出高难度、高速度等教学原则;布卢姆否定学生学习的效果呈常态分布的传统看法而创立“掌握学习”理论;等等。这些都可谓是教育史上批判、创新的典范。不仅如此,他们既批判、诘难他人的教育思想、理论,同时他们也不囿于一己之见、一孔之见,也对自己的思想、理论进行深刻的检讨、批判;他们既敢于质疑他人的理论学说,也勇于批判、否定自己,在批判、否定自己的过程中修正、更新自己的理论学说。既然如此,教育史学研究者为什么一定要把自己封闭起来,只去研究教育史实而不去充分利用教育历史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教育遗产精华来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呢?教育史学界应该有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发展21世纪的教育科学理论,应该是教育史学界的份内之事。[5]
再次,判别教育是非,解决教育现实问题。“欲通今者则必先知古。”历史与现实的区分仅仅是相对的,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未来都属于广义的历史科学。教育科学的各方面都属于广义教育史,由于教育的继承性特别强,教育史与教育现状一直都是紧密结合的。李大钊曾明确指出:“社会与历史二者是同质而异观的,纵以观之则为历史,横以观之,则为社会”,“一切史学研究,不是僵石,不是枯骨,不是陈编,乃是过去、现在、未来和永世生存的人类生活的全部生命”。[6]今天中国的教育现象就是昨天的中国教育历史的延续与发展。我们研究历史之目的,就是为了指导今天,研究的历史性与现实性必须统一起来。我们致力教育史实的发掘,回复教育历史的使命就是力求发掘教育自身发展规律,从而解释现实中国教育的即成结论。研究教育史的目的是为了解释现实教育问题,而解释的真正目的则在于修正现实。英国教育史学家哈德罗·珀金认为:“真正的历史学并不是一味按照年代顺序挖掘整理史实材料的学科,而是一门解决问题的学科,它向现实世界提出种种问题,并努力探寻问题答案。”[7]因而,教育史的历史性与社会性必须统一起来,研究者必须运用社会学的方法,在研究思维上社会学化。此外,现实教育问题不但会使研究者发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还可以促使我们转换思维,促进教育史学科本身理论水平的提高和更大程度与社会学的交融。[8]任何一种教育思想都是由于教育实践的需要提出来,有的就是在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中总结出来的。所以,离开教育实践,教育思想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教育理论不能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这种理论不仅仅是空洞的,而且是无意义的,久而久之,当然也就自行消亡了。从历史上看,这样的教育理论还是不少见的。因此,研究教育史,一定要对那些合理的、带有规律性的、可以利用的部分加以分析评判,我们要把它们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以不变应万变。当教育史研究发挥了其在指导教育改革解决教育现实问题、教育学科建设方面的巨大功能时,教育史学科自身价值才能真正实现。
最后,预知未来教育发展趋势,少走或不走弯路。学习和研究教育史,好像是面向过去,与面向未来不相容。其实不然,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是为了未来发展提供借鉴,以便比较兴替、权衡得失,从而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正如司马光所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当代西方一位学者说得更为具体:“历史能使人们对过去和现在的事情作出合理的解释,又能对将来的事情作出合理的推测。”[9]当然,研究教育史要向前看,不要走回头路,不过,研究历史不免要“回顾”,但“回顾”是为了更好地“前瞻”,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事实上,教育科学各个分支学科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的完善,都离不开教育实践的检验,特别是离不开教育实践的历史经验与教训的总结或教育遗产精华的借鉴。而教育史研究的最高境界应当是通古今之变,能够鉴往知来、明变知常,即不仅能够通晓古今中外的教育历史,而且能够根据过去的教育历史预知未来教育的发展变化,能够透过纷繁的、复杂多变的教育现象把握教育发展的规律。因此,只要达到一定境界,教育史研究与一般的教育理论研究可以融为一体,没有分别。[10]教育史学和教育学的有机结合,将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必然途径。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预知未来,把握教育发展的大致走势。
【参考文献】
[1][德] 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三联书店,1991.58.
[2][5][10] 廖其发:论21世纪我国教育史学科发展的方向与任务[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学版),2001,(3):81—85.
[3]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
[4] 吕型伟:要学点教育史[J]. 课程·教材·教法,2003,(11):1.
[6] 李大钊:史观[A]. 李大钊选集[C].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129.
[7] [英] 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217.
[8] 李涛:百年中国教育史研究高潮的回顾与反思[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科版),2003,(2):112.
[9] 单中惠:外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

自己总结下,希望有用

⑦ 简述教育研究成果表述的一般内容

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主要、最常见的是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两种形式。
研究的任务不同,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也不一样,但总体上包含以下结构:
(1)题目
(2)摘要
(3)关键词
(4)引言(前言、序言)
(5)正文
(6)结论
(7)参考文献
(8)附录

⑧ 教育教学成果包括哪些

包括发表的论文 做过的课题 观摩课等

阅读全文

与教育研究成果评定的作用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建筑证书培训 浏览:62
马鞍山潘荣 浏览:523
2019年公需课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80
基本卫生公共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62
初中数学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30
长沙市知识产权局张力 浏览:369
荣玉证书 浏览:382
凌文马鞍山 浏览:34
石柱镇工商局 浏览:854
钢铁发明国 浏览:118
创造与魔法怎么卖人民币 浏览:101
知识产权专题答案 浏览:760
高发明巫溪 浏览:755
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493
亚洲给水排水有版权吗 浏览:397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
公司协议股权转让 浏览: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