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展现教育教学成果
1.教师的脑力劳动和学生的脑力劳动相一致。教育过程的技巧就在于,要使学生的作业形式反映出他们的思维过程,使教师有可能根据学生活动的外部表现来判断,学生是怎样思考的,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等。如果教师要等到上课结束后才去了解学生哪里懂了、哪里不懂,那么他的工作就是盲目的。
3.注意力并不靠什么专门的教学方式来维持,而是首先取决于学生脑力劳动的性质。目标明确、思想专注——这才是注意力的主要泉源。应当尽量做到使思维的努力和意志的努力统一起来。
5.记忆力过度疲劳——是智力衰竭的原因之一。必须特别细心地对待记忆力这件娇嫩而精细的东西。有一些思想和词组是特别难记的。无论如何不应当使儿童的记忆力过度疲劳。当你刚刚发现疲劳的征兆时,你就要设法给儿童变换一种不需要随意识记的活动去做。
这些记载是进行概括性总结的素材。按照同样的原则,在一星期末的时候,把日常工作中其他方面的概括性的想法记入记事簿。如:检查教师的课时计划,查看书面作业、教室日志,观察复杂的教育工作,特别是有关师生之间、各个班级和各个年龄的集体成员之间的精神交往的问题等。下面是在一个星期末所写的几条:
1.真正精通教育工作的教师是不把教材的提纲写进课时计划的。他的知识就在自己的头脑里。课时计划只不过是对教材的教学论的加工而已。这是一种有趣的现象:如果教师死守住讲课提纲,如果教师很费劲地寻找着他要讲的话,那么学生就很难听懂教师所讲的东西的意思,他们的头脑里就会是一团乱麻。
……
下面我再举出在几个星期的末尾所写的关于教育工作的几条想法:
1.集体对个人的教育作用应当是非常细致的。不要让学生(特别是少年)感到,人们专门地“整”他是为了拿他作靶子来教育别的人。我认为,这种做法是在集体与个人的相互关
系上可能出现的最不好的现象之一。它会使少年学生对自己的命运抱着无所谓的、满不在乎的态度。不要让学生感到他是供人做试验用的兔子。
2.担任少先队辅导员的女教师到区里的一所学校里参加一次讨论会。她回来说:那里举行了一个有关道德问题的示范性辩论会。一群七年级学生在那里辩论,二十位辅导员在旁边深入思考地研究“教育过程”。为什么要这样做?难道可以把学生的心灵拿来供展览用吗?这种做法不是在少年身上培养虚伪的作风吗?
我觉得,教育教学日记就是这样实在、有针对性的,有实效的灵动的随笔记录,而不是文采斐然、词藻华丽,内容经过精雕细琢,用来发表的所谓作品。因为教育教学日记真的是用来为你最好的作品:学生服务的。
② 什么是教学成果
教学成果指的是
在一学年度里面
你的教学研究以及方法
有达到什麼样的效益
以及产生的影响
主要看各校的要求以及规定为主
③ 教学成果怎么写
描写思路:在写教学成果要按照总分总的格式,首先要总结教学情况,然后写具体的改进措施,最后写对教学结果的评价和反思。其范例为:
这学年来,本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工作责任心强,服从领导的分工,积极做好本职工作,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广泛获取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但以下方面仍需要改进:
一、政治思想方面: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参加校本培训,并做了大量的政治笔记与理论笔记。新的教育形式不允许我们在课堂上重复讲书,我们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所以我不但注重集体的政治理论学习,还注意从书本中汲取营养,认真学习仔细体会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好教师。
二、教育教学方面: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课前准备:备好课。
2、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3、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4、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5、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
通过以上的改进,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④ 青州实验中学的教学成果
同心协力,众人划桨开大船。“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学校制定了教师群体发展和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实施梯次培养,以群体教师——骨干教师——名师为培养思路,既重视群体素质的提高,又强化骨干教师培养。坚持名师带动战略,全面实施“骨干教师成长计划”,启动了青年教师雏雁起飞、骨干教师群雁齐飞、拔尖教师头雁领飞的“三飞工程”。青年教师雏雁起飞,成绩喜人,冀常海等14人获得青州市教坛新秀称号,24名教师参加了青州市优质课评选,学校7门课程获第一名,14人获一等奖,10人获二等奖,获奖名次、等次、比例创历史新高;骨干教师群雁齐飞,在学科备课组长、班主任、高三教师等重要岗位上做出了突出贡献。齐立伟等4名教师获潍坊市政府教学成果奖;卜祥昆等14名教师获青州市优秀班主任、学科质量优胜奖。拔尖教师头雁领飞,担任着学校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在教学改革方面起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到目前为止,学校有2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人被评为山东省师德标兵、山东省优秀教师,2人被评为潍坊市师德标兵、潍坊市优秀教师,29名教师被评为潍坊市教学能手,李福军老师获山东省优质课评选一等奖,赵国美老师的课堂视频入选“齐鲁名师讲堂——国家课程资源建设项目”。不拘一格——教学模式创新改革的是课堂,成长的是教师,受益的是学生。
为了实现“自主、合作、优质、高效”的课堂目标,学校推行了“第四次备课”制度。即第一次备课是教师自己根据课标、教材、教参等自己“粗备”。第二次备课是各课题组集体备课。第三次备课是教师结合集体备课所确定的内容和要求,结合本班实际教学情况及个人的知识见解,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步骤等方面进行详尽的书面形式的个性化备课。第四次备课是在前三次备课的基础上,与上课以后的情况进一步整合个人课堂教学的教后感,作业考试批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学生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及教师间互相听课后取长补短时发现的问题,对原来所备的课再次调整,对教学设计再做修改和完善。“第四次备课”制度使得教师们及时梳理自己的所感所悟,综合思考教学过程中的“得”“失”“疑”,科学地改进教案教法,扬长避短,推陈出新,促进了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苦心人天不负”,潍坊教科院领导对学校的课堂教学给予了高度评价,肥城三中、重庆市綦江县教育考察团来校交流,对学校课堂教学给予充分肯定。在2009年高考中,赵海波同学以698分的成绩获得青州市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录取,学校各项高考指标均为潍坊市前茅。
传授的是知识,提高的是素质,升华的是人生学校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养成教育为立足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学科教学为主渠道,创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渗透德育教育;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形成个性鲜明的高品位班级文化,综合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参与、勇于实践的情感态度;以班队文明建设工作为依托,以重大节日为载体,积极开展主题鲜明、形式活泼、丰富多彩而又富有成效的艺术教育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为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供发展的平台。如“七博会志愿者活动”“亲情教育活动”“学生自我管理活动”“情系灾区,奉献爱心”“千名学子进社区”活动等,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动,心灵得到启迪,情操得到陶冶,将外在的行为规范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和主动行为。学校还积极开展社团活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立了文学社、舞蹈队、民乐队、书画社等31个社团,大大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提升了学生的品味和素质。学校开展的亲情感恩教育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学校承办了山东电视台<天下父母>亲情教育进校园系列活动——青州市启动仪式。
⑤ 大同市第一中学的教学成果
大同一中现有92个初中教学班,52个高中教学班, 8000余名学生。 初中义务教育合格率、优生率创下并保持全市第一的优势,高考综合评价在全省名列前茅。2005年高考二本达线930人,创一中历史新高,2006年891人,占全市总达线人数近四分之一强,2011年,该校文科生王冠以612分,理科生牛晓雨以670分(大同市状元)分别考入北大。大同一中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创设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育人氛围。学校非毕业年级补课已成为特色,学生早晨7:00分到校;坚持开展学生养成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坚持科技文化节;打造大同一中胡杨文学社等一批精品社团,发展学生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每年有近百名学生在国内、市区级各类竞赛中获奖。 2001年以来,大同一中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扩大办学规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被评为山西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山西省依法治校示范单位、大同市人才工作先进集体、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获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状”,被授予“大同市首批精神文明示范单位”、“山西省文明单位” “山西省文明单位标兵、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⑥ 华杰中学的教学成果
华杰中学2000届,中考630分以上高分学生比例,跨入市重点校行列,平均分进入区重点民办公助校行列。2001届,在考题难度增大的情况下,625分以上高分学生比例,仍跨入市重点校行列,80%的毕业生上了高中,50名学生考入市区重点高中。2002届,610分(不含体育分)以上高分学生比例,仍跨入市重点校行列,90%以上的毕业生上了高中,70余名学生考入市区重点高中。2003届,我校614分以上高分学生比例,继续跨入市重点校行列,其中程程同学620分,进入全区前10名,90%的毕业生上了高中,90余名同学考入市区重点高中。
⑦ 商丘市第一中学的教学成果
商丘市一中,在以往取得的成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锐意进取、结合实际分析、探索出又一套针对初中毕业班的教学方法,对初三毕业班实行:突出重点,全面加强初三毕业班的复习工作。
实行年级组长负责制,狠抓班风建设,确保了毕业年级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秩序和学习氛围。确立了“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教育目标。吸收各种成功经验,发挥各学科教师的专长,突出了“分层施教”的教学特色,进行了学科竞赛强化辅导,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同时,学校还积极组织初三年级语文教师参加新教材省级培训会。在学校教务处和初三年级组全体教师密切合作下,形成了一套复习迎考的模式:
(1)划分阶段,分步实施。初三复习共分为系统复习、提高能力、考练、心理生理调整四个阶段。各阶段层次分明,目标明确,针对性强,达到了巩固和提高的目的;
(2)重视和加强体育考试工作;
(3)切实做好理化生加试考前练习;
(4)适度加大考前训练力度。
学校自行命题,组织了五科联赛和五次模拟考试。使学生从考试心理、考试时间、考试环境等诸多方面适应中考要求。2002年商丘市一中在全国数学竞赛河南赛区的竞赛中,商丘市一中4人获省一等奖,17人获省二等奖;在全国“天原杯”化学竞赛中,1人荣获国家一等奖,1人获省级一等奖,2人获省级二等奖,3人获省级三等奖,4人获省级优胜奖;在河南省物理竞赛中,2人获省级二等奖。
商丘市一中在2002年中招考试中再创辉煌。市直学校学校前100名中,一中学生占58人,其中:前3名均为一中学生;前4名中,一中学生占5人(共6人);前10名中,一中学生占7人;前20名中,一中学生占14人;前50名中,一中学生占28人。高分数率再同类学校中位居全市第一。韦冰心同学在全市近7万名考生中,以485分的优异成绩,荣获全市第一名。语文、数学、外语,综合个单科最高分均被一中学生夺得。其中,数学学科6个100分,一中占5人;外语学科3各100分,均为一中学生获得。
2003年学校建立了初三年级领导小组,督促、协调、监督、考核毕业年级的各项工作。按照“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教育目标,吸取以往的成功经验,发挥各学科教师的专长,进行学科竞赛专项辅导,继续突出“分层教学”的教学特色,着重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初三年级的11位班主任,起早贪黑,来在学生前面,走在学生后面,与学生促膝谈心,及时了解学生动向,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并相互交流管理班级的方法和经验,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保证了毕业班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秩序和学习氛围。
2003年中招考试成绩和毕业生优秀率再商丘市同类学校首位,在全国和省级数理化竞赛中,3人荣获国家级一等奖,10人荣获国家级二等奖,16人荣获省级一等奖,37人荣获省级二等奖。学校还有10人荣获市级三好学生称号,4人被评为市级优秀学生干部。
2004年学校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初三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年级组长负责制,并在师资配备、福利待遇上都对初三年级采取了倾斜政策。本年度初三全体教师团结一致、努力拼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继续采用往年的教学经验,继续进行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并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向,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和“分层教学与单科竞赛的“强化辅导”工作。
2004年的中招考试成绩在全市同类学校中,达到省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的人数、高分率、毕业生优秀率等,排名第一。商丘市一中的吴双同学以475分得优秀的成绩考入了河南省实验中学,另有30多位同学考入了上海、天津等各大城市的重点高中。
在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商丘市一中的学生以满分的成绩荣获全国一等奖一名,另外有13名同学获全国二等奖,7名同学获河南省一等奖,19名同学获河南省二等奖;
在全国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有9名同学获河南省一等奖,17名同学获得河南省二等奖;在全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有2名同学获全国一等奖,1名获河南省一等奖,1名获河南省二等奖。
一中分校的王钦同学制作的“不扎黑板的圆规”,在商丘市青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三等奖,他的论文《种植蔬菜》获得了河南省第二届中学生生物论文一等奖。同时学校的李徽、郭秋红老师被评为科技创新大赛省级优秀辅导老师奖。聂霄汉同学制作的“升降桌”、“背背带”分别获得大赛的二等奖和三等奖。
2004素质教育举行了:全校各年级迎面跑接力赛;初三“英语演讲与写作”比赛;初二篮球比赛;初一队列形广播体操比赛;初一生物试验操作技能大赛;初二朗诵大赛;初三物理、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班级对抗赛;初三数学竞赛、物理竞赛;教育专家齐大辉、林月者到学校进行讲座;李阳“疯狂英语”报告会;“国防教育”讲座;组织全校开展寒假读科普书籍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展开,起到了课堂教学的辅助、补充和延伸作用,使学生的身心和大脑得到了充分的调节,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使学生的天分、特长的一中分发挥和培养。
2005年吸取成功的经验,学校继续采取往年针对毕业班工作的方式,使学校2005年中招考试成绩再创历史辉煌。省级重点高中上线率和毕业生优秀率均居全市同类学校之首。其中,达到省级示范高中统招录取分数线129人。另有王舒予同学被郑州外国语高中录取,张雪同学被郑州一中录取,张燊等多名同学被河南省实验中学录取。
⑧ 绥化市第一中学的教学成果
绥化一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育教学质量。高考屡创佳绩。2006年,绥化一中高考取得历史性突破,600分以上人数113人,在全市雄居十个市县区所有高中之首,2007年, 600分以上人数为183人,蝉联全市十个市县区所有高中之冠,重点段人数达300人,有两名同学高考分数超过北大、清华录取分数线,二表以上进段总人数800人;2008年,纪红景同学以677分勇夺全市理科状元;2010年,夺得高考全市文科状元、全市理科第二名,一本进段272人,二本以上进段756人;2011年,高考超过600分共56人;一本进段289人,二本以上进段总数突破868人。 2013年绥化一中一本进段超过300人,二本以上进段超1000人,全市文科前十名有三名来自绥化一中。2014年,高考超过600分的有100余人,一本进段389人,二本进段突破1100人大关。
绥化一中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黑龙江省实验中学结成姊妹校,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指定为生源基地,被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东方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确定为生源选拔基地。
2011年高考二表以上进段人数达到868人,正招生升学率理科达百分之89.5,文科达百分之92.6。
⑨ 2016年24届奥杯赛作文成都多少人获奖
题目有三个:1.以自己所在省(市、自治区)某一景点为对象,写一篇专题片解说词,题目自拟。2.命题作文:以“最该给孩子补的课”为题目作文;也可以它为副标题作文,正标题自拟。3.看下面的一幅漫画及画中的文字,自拟题作文。时量:70分钟参赛说明与要求:任选一题作文,要求有真情实感,有个性特色,书写工整,字数为800~1000字(诗歌在30行以上)。“叶圣陶杯”简介: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现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主,由《中学生》杂志社承,有教育界、文学界、出版界强大的专家队伍支持、指导。“叶圣陶杯”大赛于2003年开始举,已成功举十二届,2014年9月开始举行第十三届。大赛已经形成了规范的形式和严谨公正的评选原则,通过学校初赛、现场决赛的多个环节,经过初评、复评、终评的多层选拔,大大增强了比赛结果的可信度,使之成为有关部门评价学生与教师的有效“叶圣陶杯”大赛把叶圣陶教育思想与新课程标准的崭新理念结合起来,形成了“生活化内容、个性化表达、多样化风采”的理念,体现了既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的独特风格。“叶圣陶杯”大赛已成为国内写作类竞赛的品牌项目,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全国中学写作教学质量和学生写作水平做出了巨大贡献。作用:“叶圣陶杯”大赛努力为学生服务,提高语文素养见实效。大赛在平时作文、考场作文、竞赛作文之间打开了互相连接的通道。大赛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锻炼。大赛鼓励学生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大事以及日常生活等作为写作的资源,有力地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提高了写作水平及高考中考语文成绩。苏州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十几所高校已将“叶圣陶杯”大赛获奖作为自主招生(“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录取文学写作类特长认定,明确写入招生简章。参加大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不少学生经过大赛历练成为了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才。“叶圣陶杯”大赛努力为为教师服务,提高业务水平出成果。大赛已经成为中学语文教师的助手和朋友。老师通过组织学生参赛,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取得了的教学成果,在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有机会参加全国性的写作教学研讨活动,展示教学科研成果,加快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步伐。“叶圣陶杯”大赛努力为为学校服务,提高学水平上台阶。大赛紧密结合学校写作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许多学校把大赛活动列入教学计划,连年组织学生参加,使写作教学现状得到了卓有成效的改进,形成融写作教学与校园文化生活、思想道德教育于一体的良好教育方式,并且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学校的教育特色,不少学校因此而进入示范学校、特色学校、名优学校的行列。“叶圣陶杯”大赛努力为培养文学新人搭建交流与成功的平台。大赛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注重发现和培养校园文学新人。“全国十佳小作家”评选活动是大赛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从这里走出了90位“小作家”,其中有十余位先后加入省级作协或全国作协。他们中有张牧笛(第三届,天津作协、中国作协)、刘殷实(第四届,陕西戏剧家协会)、严诗喆(第四届,广东作协)、胡海升(第五届,山西作协)、马小翔(第六届,辽宁作协)、魏廷屹(第八届,四川作协)、张佳羽(第九届,甘肃作协)、万亿(第十届,四川作协)、麦麦提敏·阿卜力孜(第十届,新疆作协)等。其他获奖选手中也涌现出不少文学新秀。“叶圣陶杯”大赛努力为推进课程改革开辟实践与研究的园地。大赛既是中学新课改的实践园地,也是中学新课改的科研园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作为大赛主单位,增加了大赛的学术含量,为促进新课改形势下的校园文学活动和写作教学改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⑩ 英德中学的教学成果
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认真实施素质教育,追求教育综合效益,创办特色学校,教育办特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995年以来,高考入省大专线以上人数逐年 上升,九七年突破“双百”大关,达207人,升学率达98%以上,创历年最高水平。进入新世纪以来,高考上线人数大幅上升,形势更加喜人。2002年吴杰、马献德分别以总分862分和861分的好成绩,雄居清远市第一、二名,分列广东省第十六、十七名,马献德被清华大学录取;2003年赖贇怡以总分799分列清远市第二名;2004年邓抒岚以总分883分获清远市状元,被北京大学录取,2005年朱淑映以总分849分列清远市第二名,广东省第四十五名,被清华大学录取;2006年文天云以总分805分列清远市第二名,其中语文895分,居清远市第一名,广东省第三名;2007年,该校上本科人数达949人,高出清远市第二名200多人;2008年成小寒同学通过sat考试被美国纽约大学录取,陈晓智以总分663分列清远市理科第二名,被清华大学录取,陈小乐被麻省理工大学(MIT)录取,陈醒以总分642分列清远市文科第三名,被北京外国语学院录取,高分层学生再创历史新高,有24人次单科或总分进入清远市前十名,英德市连续四年高考各科状元及总分状元均在该校,且连续五年获市高考评比一等奖。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省市以上奖励500多人次。其中有113人次获国家级奖励,107人次获省级奖励。由于办学成绩显著,在2007年“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中,英德中学的教学水平被确认为优秀档次,英德中学被确认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