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教授重要创新成果

教授重要创新成果

发布时间:2021-12-23 08:57:54

『壹』 尹会成的研究领域及成果

主要研究领域为流体动力学中的超音速流和跨音速激波理论,非线性波动方程经典解的爆破机制, 非线性双曲方程解的整体奇性结构和奇性传播理论等。
在这些领域中取得了一系列有创新性的高水平成果,特别是和别人合作一起解决了几个有重要意义的流体动力学数学理论中的公开问题,如:(1)对于可压缩流体的锥体激波,证明了超音速激波和跨音速激波解的整体存在性及稳定性;(2)管道中的跨音速流和跨音速激波现象是空气动力学数学理论中的重要基本问题。对于风洞实验中的De Laval管道,若出口的压力适当大,则当超音速流越过窄口到达宽口后会形成稳定的跨音速激波。但对这一问题的严格数学证明一直是个未解决的猜测,尹会成教授及其合作者已基本解决了该猜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一流数学杂志上(Comm.Pure Appl.Math., Comm.Math.Phys.,Arch.Rat.Mech.Anal.,Math.Z., J.D.E.,Pacific J.Math.等),并得到了一些著名数学家的引用和好评(如美国科学院院士Morawetz教授,法国巴黎第七大学S.Alinhac教授等)。
其中发表在Comm.Math.Phys.上的论文,在上一个国家重大项目(973核心数学)中被列为标志性成果。

『贰』 孙东川的主要研究成果

这是孙东川教授等人自2004年以来全力以赴开展的研究工作。他们认为,研究与创建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是当代中国人、尤其是管理学界的历史使命和历史机遇。
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的英译为the Chinese school ofmodern guanli science(CSGS),其中guanli为汉语“管理”之拼音。中国人的管理理念很丰富,涵盖了英语的management,administration等单词,没有哪一个英语单词可以完整地确切地表达汉语的“管理”;“管理科学”的丰富内涵也不是management science(MS)或administrationscience(AS)所能表达的,唯有表达为guanli science(GS)。就是说:
管理(guanli)= management + administration + ……
管理科学(GS)= management science(MS)+ administration science(AS)+ ……
中国人研究管理和管理科学,不能简单套用英语世界的概念,不能削足适履、自废武功、“被绑架”。孙东川教授等人主张构建中西合璧的管理科学话语体系,争取中国人在管理世界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他们提出:管理是人类的第二类活动,它为第一类活动服务,使之提高效率和效益(第一类活动是生活的与生产的作业)。这是一个很有创意的基本定义。
图1表示管理科学的内涵与结构。这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知识体系,大大超过了西方的MS和AS。
?
CSGS具有以下特点:
1.它是中国的: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它是在中华大地上生长起来的,适合中国国情,能够有效地解决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问题,而且,中国人应该是创建中国学派的主力军;
2.它是现代的:运用现代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体现世界上最新的管理科学与管理工作成就;
3.它是先进的:博采众长,推陈出新,综合集成;
4.它是世界的:具有普适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尤其是可以为发展中国家所借鉴;
5.它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将会不断完善与发展,永葆青春。
创建CSGS的基本途径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近为今用,综合集成。其中“近为今用”是重点,其含义是从我国近期的社会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上升到理论高度,指导当前和今后的社会实践。所谓“近”,主要是改革开放的30多年—新中国的60多年—中国共产党的90多年;“近”还可以上溯到辛亥革命(1911年)—洋务运动(始于1860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图2是创建途径的形象化表示:“三室一厅”的工作模式。
“中国模式”是“中国学派”的学术形式,“中国学派”是“中国模式”的实践形式。实践先行,理论随后。有了实践形式,才能产生学术形式;有了“中国模式”,才能产生“中国学派”。各行各业都是这样,尤其是经济领域和管理领域。在管理领域,“中国模式”已经基本形成并且不断发展与完善,CSGS要靠管理工作者和管理科学研究者积极打造和创建。
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黑格尔)。凡是发展的都是合理的,凡是成功的更是合理的。中国模式是存在的,发展的,成功的,无疑是十分合理的。经济发展与管理工作是正相关,社会安定团结与管理工作是正相关。尽管当前我国的管理工作还有不少问题,甚至很严重,但是,我们应该把握大方向——对于我国的管理工作基本肯定而不是全盘否定,同时,克服缺点和错误,加以改进与提高。
研究中国的管理,在理论和方法上有所建树,建立一个体系或框架,并且为它起一个名称——国内许多学者都想到了,而且采取了行动。目前名称多种多样,例如:和谐管理(HeXie management),和合管理,中国管理学,东方管理学,中国式管理,中道管理,中国管理科学,中国现代管理科学,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科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科学,等等。虽然这些名称在字面上差异比较大,其实学者们的心愿都差不多:研究中国的管理,创建一些理论与方法,用以改进和提高中国的管理工作,并且为管理科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CSGS具有最大的兼容性,是个大平台(大舞台)、聚义厅,是个大家庭。
CSGS是一个大学派,是一个总的名称,它可以而且必然会分为若干小学派。如同先秦诸子百家,CSGS也会有新的诸子百家。
CSGS可以借鉴和移植系统工程中国学派的许多内容。
创建CSGS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千军万马长期作战。“干”字当头,又好又快地完成我们当代中国人的历史使命!
孙东川教授及其学术团队相信:再有5-10年时间,中国的管理工作将会有极大的改观,CSGS的创建工作将会基本就绪。事实上,两者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CSGS将为世界的管理科学宝库增添具有中国特色而熠熠生辉的丰富内容。 孙东川于1980年开始由工科专业转向系统工程与管理科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由于他有较好的数学、运筹学和控制论的知识基础,并且具有在企业工作的经验,所以,很快就完成了转型,成为新领域的佼佼者。
他推导了PERT等效计算的一组公式,证明了确定critical path的必要条件与判别定理,提出了“最紧急路线”的概念和判别准则。在一些企业成功地开展了PERT的应用研究。
他在系统模型、系统工程方法论和系统工程基本原理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进展。例如,面对一些教科书上以讹传讹的Hall三维结构,他追根溯源,找出A.D. Hall的原作,指出其中第三维应该是“专业维”而不是“知识维”(1983)。
孙东川教授先后编写了三部系统工程教材:《系统工程简明教程》(孙东川,陆明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钟俊教授写序,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此书出版后被推荐为“七五”期间全国高等工科院校试用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系统工程引论》(孙东川,林福永,孙凯),中国工程院院士汪应洛教授写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2009年第2版,此书每年重印,总印数已超过2万册;中国科学院规划教材《系统工程基本教程》(孙东川,朱桂龙),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人怀教授和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前理事长、国际系统研究联合会前主席顾基发研究员写序,科学出版社,2010. 这三本教科书都很受欢迎,在系统工程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书中较多的内容被其他教科书引用。
孙东川教授坚持按照钱学森体系来阐述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他指出:系统工程中国学派已经形成——这就是钱学森学派,这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是系统工程学科的宝贵资产;他认为:系统工程在中国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功,同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系统工程在中国可以实现更大的辉煌;人类社会到了共产主义还需要系统工程,一万年以后也需要系统工程,系统工程将与时俱进,永葆青春! “中山文化”这一重要的创新理念是孙东川教授在1998年提出来的。1999-2001年他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99BJL048)“中山文化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现实意义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专家鉴定意见是:“本项目立论正确,有创造性,开辟了研究孙中山先生的新领域,研究成果堪称佳作,填补了研究‘中山文化’这块学术园地的空白,具有国内领先水平。”2001年11月初,以项目研究成果为基础,在澳门召开了“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暨中山文化研究成果报告会”,海峡两岸四地学者出席,会议开得很成功,孙中山先生的孙女孙穗芳博士从夏威夷专程到澳门赴会。
“中山文化”定义为: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40年,他和以他为首的革命志士,在为实现振兴中华的目标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过程中所创立的革命学说、价值观念和思想理念,所表现的革命风范、奋斗精神和献身精神,及其合理延伸。
中山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包括:
(1)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学说 孙中山先生的著作在1000万字以上,不同版本在国内外大量出版,影响深远。孙中山先生在遗嘱中特别指出:“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是所至瞩!”
(2)孙中山先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理念 孙中山先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理念,不但反映在他的著作中,而且凝聚在他提出的奋斗口号和题词中。例如,“振兴中华”,“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等。为了培养革命和建设事业人才,1924年春季他亲自倡导成立两所学校:“武学校”黄埔军校,“文学校”广东大学(1926年更名为中山大学),他给文学校的题词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他在生命弥留之际呼吁:“和平,奋斗,救中国”。他说:“革命者是要做大事,不是要做大官。”他认为革命者都是人民公仆,大总统也不例外。
(3)孙中山先生的革命风范、奋斗精神和献身精神 孙中山先生的人格是高尚的、伟大的,他的精神感人至深,有众多至死不渝的追随者。他干革命不屈不挠,愈挫愈奋。他一生不知道遇到了多少挫折,多次危及生命,但是他从来不退缩。许多亲密战友牺牲了,但是丝毫不能动摇他的革命决心。孙中山先生是勤政廉政的楷模。在漫长的革命岁月中他募集了大量的革命经费,但是他从不为自己谋一点私利,全部奉献给革命事业。他的大哥孙眉先生倾家荡产支持他的革命事业,从夏威夷富甲一方的“茂宜王”变成一贫如洗的平民;1912年初,广东省革命力量推举孙眉担任广东省都督,孙中山先生不予批准。孙中山先生的家事遗嘱是:“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留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4)以上所说,特别是(2)(3)还包括:在孙中山先生漫长的革命岁月中,他的战友、学生和追随者等一大批革命志士的杰出表现、创造和奉献。他们前仆后继,义无反顾,抛头颅,洒热血,很多人牺牲了年青的生命。
(5)中山文化还包括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以后,以上各点的合理延伸这里所说的“合理延伸”,包含两个方面。其一,他的革命继承者们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丰富和发展中山文化所作出的贡献,包括思想理论的贡献和革命实践的贡献。其二,在全中国普遍出现的社会现象,例如大中城市一般都有中山路、中山广场、中山公园及孙中山先生塑像等;又如,每年11月12日和3月12日,孙中山的诞辰与忌辰,北京、南京、广州等地都要举行纪念活动。翠亨故居、广州中山纪念堂、南京中山陵,北京香山碧云寺衣冠冢等,都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参观和瞻仰的重要地点。神州大地到处都有中山文化氛围,令人追念伟人,激励革命斗志。
中山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孙中山先生留给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宝贵的历史遗产。
孙东川教授多次参与广州、北京、南京、上海等地相关的全国性纪念活动和学术活动,积极宣扬中山文化。在他的推动下,澳门辛亥革命与中山文化研究会、澳门辛亥·黄埔协进会先后成立,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和社会活动。他还多年担任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常务理事。 孙东川教授还开展过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省级劳改系统研究、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等,都取得了比较出色的研究成果。
综上所述,孙东川教授的研究领域比较宽,成果比较丰硕。但是,他自己认为有利有弊。弊端在于不能朝着一个方向深入下去,作出系列性的重大研究成果。(主要是客观原因造成,他自己感到身不由己,很惋惜。)
因此,他告诫他的弟子和年轻学者:要与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白头偕老!千万不要“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他呼吁青年学子学习袁隆平院士几十年如一日,专心致志研究杂交水稻的精神;要做到:心无旁骛,目不斜视,勇往直前,持之以恒!
孙东川教授认为,市场经济给教育界和学术界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浮躁,普遍的浮躁。不少人物欲横流,一切向钱看,挣钱很多却永不满足。这样,中国出不了大学问,出不了大师。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他认为,借鉴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共同致富的重大举措,现在需要大力提倡:让一部分人先静下心来做学问!逐步带动越来越多的人静下心来做学问。这需要大学校长和教育部等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出台有关政策措施。
孙东川教授表示:要把自己的余生奉献给CSGS,哪怕只有绵薄之力,哪怕只能作铺路石子,也心甘情愿,在所不辞。他认为:老教授应该超越马斯洛,上升到第六层次:物我两忘——孜孜以求,做学问不带功利性。
孙东川教授的座右铭: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叁』 高益槐教授的科研成果怎么样

安发国际创始人高益槐教授的曾获得国际原创专利技术奖。

科技是安发立业之本,高益槐教授在食药用真菌的栽培工艺、真菌多糖药理活性成分研究和提取技术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首次阐述了真菌多糖调节免疫与“细胞自治”的理论和实践,诠释了传统医学“扶正固本”的真谛。

不仅从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活性的角度,还在标本兼治的原则上进行了药物“细胞排毒、细胞修复、细胞再生”三大功能的深入研究,进而在分子水平上继承和创新了“君臣佐使”的微复方配比的用药方略和辨证施治的现代医学精髓。

他提出和完成了医学史上的“三效关系”的理论和实践,为传统医学和西方医学的融汇、互补和并肩搭起了一座崭新的桥梁。

『肆』 姚惠源的创新成果

姚惠源教授2001年-2005年担任由科技部、农业部、教育部、国家粮食局、国家林业局、供销总社、国家质检总局等部委组成的国家“十五”农产品深加工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管理办公室总体专家组组长,积极参与农产品深加工重大专项的大宗粮油、果蔬、畜产品、林产品、质量标准及发展战略等27个课题的可行性论证报告的编制,受科技部农社司委托,代表专项总体专家组先后六次向全国专家论证会作农产品深加工重大科技专项的论证报告、向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科技部党组、部长、中国工程院专项咨询评估专家组作“农产品深加工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和进展情况的汇报,对专项的顺利实施作出了重要贡献。
40多年来主持研究国家、部、省级重大科研项目30余项,多项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三项及国家优秀教材奖,获美国95发明家年会国际金奖一项等。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1项,科技成果转化累计为企业产生的经济效益200多亿元。
2002年姚惠源教授主持完成的,由教育部、国家计委、科技部分别下达,由六个子课题组成的“稻米及其副产品高效增值深加工技术”项目取得具有原创性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2004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5获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对提高我国粮食资源附加值,增强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该成果在多家农产品深加工上市公司和龙头企业实施产业化。
米糠是一种营养丰富,生理功能卓越的健康、功能食品原料。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D)把米糠称之为一种未充分利用的再生资源,1996年姚惠源教授带领学科组全体人员,在国内率先开展米糠深加工,米糠健康食品、功能食品的攻关研究,成功地研究开发出米糠营养素和米糠营养纤维二个功能性食品原料,开发了“利脂灵”和“润畅舒”等4个经卫生部批准保健食品。
该项目创造性地研究出不用任何化学试剂,无三废排放的全天然生产工艺,成果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二项国家发明专利,2005获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姚惠源教授主持研究成功具有免疫活性的米糠脂多糖,能有效抑制癌细胞,其活性和纯度均达日本和美国的先进水平,可使大宗农副产品米糠资源增值65倍,1998年经江苏省教委鉴定,成果水平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姚惠源教授带领硕士、博士研究生和一批科技人员,为改善我国大米食用品质,进行了大米增香剂的攻关研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成果荣获95美国发明家年会国际金奖,并列为国家科技“九五”实现产业化的攻关课题,该课题1999年1月经科技部专家组验收,结论为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产业化项目的大米增香剂产品质量,达到并超过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的同类大米增香剂产品质量,为改善我国大米的食用品质作出了积极贡献,获二项发明专利,1999年被国家科技部等五部委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
姚惠源教授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为适应农村经济改革迅速发展的大好形势,国内首次研究小型农用NZJ15/15型成套碾米组合设备获得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多次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研究成果在国内得到广泛推广、20多年来全国已有30多家粮机厂推广生产,在全国各地分布10万余台套,形成产值20亿人民币的巨大经济效益。成为我国小型农用碾米组合机组研制的创始人和奠基人。
1984年在国内首先研究“免淘米”工艺技术获得成功,超前16年完成我国食品发展纲要规定到2000年需完成“免淘米”研究任务,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极为广泛的推广,目前小包装免淘米产品已家喻户晓,产品进入了千家万户,姚惠源教授是我国免淘米生产技术研究的开创者,开创了我国碾米工艺科技发展的新纪元。
1986年姚惠源教授在国内首先主持研究“MP 18/15大米抛光机”获得成功,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抛光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江苏省七五期间优秀新技术推广项目,从此开创了我国大米精加工的新局面。1988年姚惠源教授在国内首次研究“营养米”获得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全面营养强化大米”的新工艺,对提高大米营养效价,改善我国膳食结构作出了重要贡献。
姚惠源教授积极从事国内外粮食工程项目的设计和建设,1964年参加原粮食部科研院主持的援助马里蒸谷米厂工程设计,1965年与原粮食部科研院合作研究“速煮米”获得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1970年“速煮米”中试工程试产成功。1977年主持研制NF. 15喷风米机获商业部科技成果奖,成为我国至今仍有大批量出口的粮食机械优质产品。
姚惠源教授还积极从事粮食工程项目的设计、建设工作,先后主持大中型工程设计项目20余项,1990年-1991年与澳大利亚明布托公司合作,设计承建泰国曼谷日产250吨面粉厂的大型工程项目,首次将价值100余万美元的中国全套面粉加工设备走出国门,实现了零的突破,并作为专家组组长带领11名工程技术人员亲赴泰国曼谷面粉厂建设工地进行工程建设指导,取得了圆满成功。
姚惠源教授在学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主编、参编、统编高等专业教材、专著、工具书、国标等10本,累计300余万字,“碾米工艺与设备”高校统编教材获得国家优秀教材奖。
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SCI收录20余篇,多次获中国粮油学会优秀学术论文奖。对提高粮食工程学术和科技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姚惠源教授治学严谨,无私奉献,为人师表,在学科建设和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及学术梯队建设方面作出了显著的成绩,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轻工部先进教师,先进工作者和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学科带头人、江苏省高校优秀研究生导师,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食品和农产品深工专家。

『伍』 我国近来的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果

具体如下:
1、航天上的太行发动机,我国起步晚,经验少,历史积淀少,取得航天发动机技术的进步,证明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
2、神舟系列飞船以及天空一号,北斗系列。
3、高铁技术,虽然不久前出现事故,但是技术还是领先的。
科技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环境。如果人们自觉而明智地去塑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就能激发科技创新的社会潜能,就能缩减从科技创新到产业运用的时间进程。学习各国在科技创新上的经验,无疑是提高上述自觉性的很好方式。

从各国的经验看,科技创新能力的形成有赖于如下因素:

一种良好的文化环境。例如,有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有热爱科学的社会风气,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学术教养和规范,等等。没有一个良好的软环境,就很难形成科技创新能力生长的土壤。当前,世界各国都出现了一些科技诈骗、学术腐败的案例,尽管这类事在急功近利的风气下难以避免,但必须加以有效地扼制。

一个较强的基础条件。在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中,最重要的恐怕是教育体系。中国的传统教育体系偏重于知识传授,厚重有余,活力不足,在某种意义上不利于创造能力的形成。中国的教育在课程设置、教授方式、考评方式等方面均有诸多待兴待革之处。

一种有效的制度支持。国家对自主科技创新的制度支持应是全面而有效的。例如,有有效的项目评估和资金支持体系,有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制度,有明智的产业政策,有合理的知识产权制度,有有利于科技创业的社会融资系统,等等。

在人类社会中,做成一件事的条件无非是人、财、物。在三个条件中,人是主体、是最活跃的因素。在科技创新中,人的因素第一,人才第一,体现得更为突出。当然,人的因素并不仅仅指个人的才智,也包括人的社会组织水平。另一方面,有人而无财、物,便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也是做不成事。因此,所谓科技创新的环境创造,就是让人、财、物能自然地结合、有效地结合,实现一种“人能尽其才,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和谐状态。

『陆』 赵谋明教授有什么成就

赵谋明教授所获奖项:发酵与代谢调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 2013, 国家科技部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一。大宗低值蛋白资源生产富含呈味肽的呈味基料及调味品共性关键技术,2009,国家科技部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一。大豆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2011,国家科技部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二。高品质酱油啤酒苏氨酸高效发酵与代谢调控关键技术,2012,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一。大宗低值蛋白资源生产呈味基料及高档调味品共性关键技术, 2008,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拓展资料:
1、赵谋明教授教学情况:负责主讲《食品化学》、《食品添加剂化学》、《食品添加剂》、《食品生物技术》等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能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特别是动手能力和思维方法的培养,注重理论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的相结合。
目前已培养毕业硕士12人,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11人,在读博士研究生16人。先后入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863”项目首席专家,第十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获奖者。兼任中国粮油学会食品专业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常务理事,国家食品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国发酵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科技战略专家、多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食品学会常务理事,国内多个期刊编委和国外期刊(如Food Chemistry,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等)特约审稿人。
2、 在生物活性肽制备及功效活性、蛋白质结构与改性、蛋白乳浊体系、酶解机理及其酶解产物功能特性、食品发酵工程技术等应用基础及关键技术创新领域取得显著成绩,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包括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示范工程重大专项、国家“十二五”、“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关键领域重大突破项目、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以及横向课题项目等80多项,相关技术已有6项通过省部级成果鉴定。
在此基础上开发的相关关键技术与产品在国内30多家大中型企业转化,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排名第一2项;排名第二1项),省部级科技技术奖一等奖(4项,排名第一),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论文共400多篇,其中SCI、EI索引论文共208篇,其中A类(JCR SCI一区、二区)论文85篇,SCI索引论文单篇最高引用次数134次,H指数为28,进入国际农业科学家ESI排名前1%(42/4670,2016年);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8件,获“中国专利优秀奖”1件;作为主编或副主编撰写了4部著作与教材。

『柒』 倪培的主要科研成果

1. 利用流体包裹体面重建花岗岩与金矿化的时空和成因关系(1998-20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 49702023)
2. 白云鄂博碳酸岩墙及赋矿白云岩中包裹体的对比研究(2000-20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 49733002)
3. 人工合成三元系盐水溶液包裹体的相平衡、阳离子比值及盐度的低温原位拉曼光谱研究(2006-20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573023) 1.闽浙赣相邻区铜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总结研究,全国危机矿山找矿项目管理办公室,2008.12-2011.12, 项目编码: 20089935
主持的油气资源类应用基础研究项目
1. 人工合成烃类包裹体实验研究(2006-2007) , 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项目,合同号:XNS14JS2006-0001
2. 东营凹陷牛庄、利津洼陷流体包裹体及流体演化研究(2007-2008),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项目,合同号:61-2007-55-00063 1. 中国东部重要金铜矿床成矿过程的流体作用研究(1998-20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 49133130)
2. 大陆演化过程中成矿系统的形成与保护-典型矿集区剖析(2002-2005, 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批准号: 40234051)
3. 华南大陆岩石圈层圈相互作用和成岩成矿过程的地球化学(2003-2008,国家自然科学创新群体基金, 批准号:40221301)
4. 大陆板块会聚边界的深部成矿作用研究(科技部973项目,2003-2008, 批准号:2003CB716507)
5. 华北大陆边缘造山过程与成矿(科技部973项目,2006-2011, 批准号:2006CB403500)
1. 国际合作
2. 作为中方的学术协调人,与作为法方学术协调人的法国南锡Henri Poincare University的Jean Dubessy 教授签定了五年(2005年11月-2010年11月)的校际科研合作协议,研究领域为天然和人工合成流体包裹体,内容包括定期的学术交流、联合培养博士、组织技术培训等

『捌』 蔡志平的主要创新成果

(1)1988-1991年:率先应用密度矩阵半经典理论于稀土掺杂玻璃单摸光纤中,建立了光谱测定稀土离子掺杂光纤的受激辐射截面技术。
(2)1993-1995年:最早提出解释掺铒光纤激光器中反相自脉动效应和现象的双模耦合波理论。
(3)1994-1996年:在激光二极管(LD)端面泵浦Nd:YVO4和Er:Yb:Kigre薄片激光器中,首次发现泵浦饱和效应(即泵浦自透明效应,参见'四.13'),为LD泵浦薄片激光器的激光基础研究与器件设计提供重要特性,并被法国法国工业大学(Ecole polytechnique)G.Bourdet教授引用发表在Optics Communications. 143, 147-155(1997); Optics Communications. 149, 404-414(1998); 被法国Rouan大学F.Sanchez教授引用:J.Opt.Soc.B,16,2389-2394(1998), Optics Communications 185, 419-430(2000)。这些论文工作都是基于我们所发现的LD泵浦薄片激光晶体中饱和效应的实验结果所开展的。
(4)1996-1999年:发现了LD泵浦薄片激光器中的输出功率双凹陷效应;LD端面泵浦Nd:YVO4薄片激光器实现0.01 mW超低阈值技术;非稳腔热效应补偿技术的关键,实现瓦级Nd:YVO4激光器稳定运行,效率达到70%;至今这些原创性工作由于技术保留原因,未公开发表,有待申请专利。不过,利用部分技术,在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997.5-2000.4)的资助下,我们利用100%国内技术条件,1999年底研制成功500 mW LD泵浦产生8 mW CW倍频蓝光激光器,至今仍为国内先进水平。
(5) 1996-1997年:首次实现LD泵浦Nd:YVO4薄片激光器双偏振3波长同时激射,4波长同时激射。前者被美国(Optics Communications 192, 309-313(2001))和欧洲学者(Optics Communications 185, 419-430(2000))所引用。
(6) 1999-2001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99.1-2001.12)资助下,已在Nd:YAP、Nd:YVO4等双折射激光晶体的吸收-发射偏振光谱的量子理论和光谱技术上取得最新进展,首次建立掺Nd激光材料的受激辐射截面光谱的标定。同时,创新地提出研制并以LD泵浦瓦级1080 nm Nd:YAP全固体激光替代掺Yb双套层光纤激光,来泵浦喇曼光纤放大器和激光器,推进其实用化进程。
(7) 2000-2001年:首次发现1536 nm Er :Yb磷化物玻璃薄片激光器中激光'红移'效应,并以频率上转换理论加以成功解释。
(8) 2000-2001年:利用新的掺铒氟化物玻璃材料:Er:ZBLALiP/ZNBA研制小球微腔,首次产生光通信波段1530-1610 nm多波长等间隔激光激射,激光线宽仅100 KHz,可用于未来高速DWDM光通信系统;同时,首次发现此类小球激光的'红移'效应,可发展为新型点-0.05mm传感器。

『玖』 2019年中国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2019年,国家发展起得了重要成就。主要成就有克隆杂交稻种子、盾构机穿海工程、国际顶尖机场、海射型固体运载火箭发射、高速磁浮试验样车、人造太阳”等。

1 、造福世界 我科学家成功克隆出杂交稻种子

1月,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克剑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建立了水稻无融合生殖体系,成功克隆出杂交稻种子,首次实现杂交稻性状稳定遗传到下一代。该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生物技术》杂志。

4 、超级装备 最聪明盾构机挑战穿海工程

离大连市中心不远,有个梭鱼湾,大连地铁5号线要穿过这个海湾,考虑到巨轮出入,不能架设跨海桥梁,因此采用海底隧道。而这项工程催生出一台超级装备。

1月18日,海宏号盾构机在大连始发,它堪称中国研发的最聪明的盾构机。海宏号盾构机是中国中铁专门为该工程研发、也是世界上现有功能最全的盾构机,核心部件设计全球领先。

5、 时速600公里 国产高速磁浮试验样车下线

“高速磁浮列车”成为2019年点击率颇高的关键词。5月23日,我国首辆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在青岛下线,实现了我国在高速磁浮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

6、 中标ITER 中国企业为“人造太阳”装“心脏”

7月16日,中核集团收到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俗称“人造太阳”)组织中标通知书,由中核集团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核工程)牵头,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等参与,携手法国法马通公司等单位组成国际联合体,以工程总承包形式正式中标在法国建设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TAC1安装标段。

『拾』 河南科技学院茹振刚教授研究出的科技成果是什么

2014年1月10日上午,庄严的北京人民大会堂里灯火璀璨、暖意融融,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内在这里隆重举行容。茹振钢“矮秆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矮抗58选育及应用”项目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了国家科技进步奖设奖30年来河南省高校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茹振钢教授培育的小麦新品种“矮抗58”,育种技术创新突出,成功的解决了小麦高产大群易倒伏、矮秆品种易早衰、高产品种品质不优和稳定性差、稳产性与广适性难结合等品种培育的四大技术难题,实现了高产稳产、矮秆抗倒不早衰、抗逆抗病适应性广、优质中筋、稳定性好等品种优势。“矮抗58”是近年来黄淮麦区推广面积大、推广速度快的特大小麦品种,截止到2013年8月,累计种植面积达到2.3亿亩,增产小麦86.7亿公斤,增效170多亿元,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该项目创造性的构建了“首席专家负责、分区授权、多点示范、就近供种”的推广模式,在短短3年内便得以大面积推广,在产粮大省河南推广速度、种植面积、增产效益均居第一位,具有很强的示范、带动、辐射和扩散作用。

阅读全文

与教授重要创新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二中卢大亮 浏览:583
建筑证书培训 浏览:62
马鞍山潘荣 浏览:523
2019年公需课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80
基本卫生公共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62
初中数学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30
长沙市知识产权局张力 浏览:369
荣玉证书 浏览:382
凌文马鞍山 浏览:34
石柱镇工商局 浏览:854
钢铁发明国 浏览:118
创造与魔法怎么卖人民币 浏览:101
知识产权专题答案 浏览:760
高发明巫溪 浏览:755
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493
亚洲给水排水有版权吗 浏览:397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