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我国古代历法成果

我国古代历法成果

发布时间:2021-12-22 23:06:05

❶ 古代中国历法方面的重大成就

(1)先秦时期:
①春秋时期,留下了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即指哈雷彗星,这一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
②春秋时期我国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19年7闰的原则,这比西方造160年。③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其中有丰富的天文记载,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天文的认识。

(2)两汉时期:
①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
②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③东汉时,张衡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④张衡发明制作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千里意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比欧洲早1700多年。

(3)隋唐时期:
①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
②僧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在实测中他认识到,在小范围有限的空间里得到的认识,不能任意向大范围甚至无际的空间推演,这是我国科学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

(4)宋元时期:
①北宋科学家沈括的突出贡献在天文学方面,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十二气历”更加简便,有利于农事安排。
②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
③元朝杰出天文学家郭守敬,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的正确主张,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
④郭守敬主持编定《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❷ 我国古代历法直至什么时期到达了高峰

我国古代历法,历经各代制历家的改革,至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王恂等人编制的《授时历》达到了高峰。郭守敬、王恂等人在编制《授时历》过程中,既总结、借鉴了前人的经验,又研制了大批观天仪器。在此基础上,郭守敬主持并参加了全国规模的天文观测,他在全国建立了27个观测点,在当时叫“四海测验”,其分布范围是空前的。这些地点的观测成果为制定优良的《授时历》奠定了基础。《授时历》创新之处颇多,如废弃了沿用已久的上元积年;取消了用分数表示天文数据尾数的旧方法;创三次差内插法求取太阳每日在黄道上的视运行速度和月球每日绕地球的运转速度;用类似于球面三角的弧矢割圆术,由太阳的黄经求其赤经、赤纬,推算白赤交角等。《授时历》于1280年制成,次年正式颁发实行,一直沿用至1644年,长达360多年,足见《授时历》的精密。

❸ 我国古代历法《太初历》有哪些科学成就

《太初历》的科学成就主要有以下4点:

(1)《太初历》在于历法计算上的精密准确。《太初历》以实测历元为历算的起始点,定元封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夜半为历元,其实测精度比较高,如冬至时刻与理论值之差仅0.24日。

(2)《太初历》第一次计算了日月食发生的周期。交食周期是指原先相继出现的日月交食又一次相继出现的时间间隔。食年是指太阳相继两次通过同一个黄白交点的时间间隔。

(3)《太初历》精确计算了行星会合的周期,正确地建立了五星会合周期和五星恒星周期之间的数量关系。在五星会合周期的测定和五星动态表编制的基础上,《太初历》第一次明确规定了预推五星位置的方法:已知自历元到所求时日的时距,减去五星会合周期的若干整数倍,得一余数。以此余数为引数,由动态表用一次内插法求得这时五星与太阳的赤道度距,即可知五星的位置。这一方法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对五星运动研究的重大飞跃。这一方法继续应用到隋代都没有什么大的变动。

(4)《太初历》适应农时的需要。司马迁等人制订《太初历》时,将有违农时的地方加以改革,把过去的十月为岁首改为以正月为岁首.又在沿用19年七闰法的同时,把闰月规定在一年二十四节气中间无中气的月份,使历书与季节月份比较适应。这样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顺昌了。二十四节气的日期,也与农时照应。

总之,《太初历》的制订,是我国历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历法大改革,是中华文明在世界天文学上的不朽贡献。

❹ 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的成就实质上是

选C,因为天文历法是直接针对农业生产的,我们现在还叫农历。在诗经中有一首名篇《七月》,收在十五国风的豳风当中,讲的就是周代的农业生产,是按不同的月份叙述的,这已经体现出历法在周代就已经用于农业了。

A讲的不是成就,更像是说原因,而且失于片面

B与天文历法实际上无关,天文现象并不反映洪水、饥荒、地震等灾害

D也不是说成就

❺ 古代中国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

(1)先秦时期:
①春秋时期,留下了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即指哈雷彗星,这一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
②春秋时期我国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19年7闰的原则,这比西方造160年.
③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其中有丰富的天文记载,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天文的认识.
(2)两汉时期:
①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
②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③东汉时,张衡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④张衡发明制作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千里意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比欧洲早1700多年.
(3)隋唐时期:
①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
②僧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在实测中他认识到,在小范围有限的空间里得到的认识,不能任意向大范围甚至无际的空间推演,这是我国科学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
(4)宋元时期:
①北宋科学家沈括的突出贡献在天文学方面,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十二气历”更加简便,有利于农事安排.
②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
③元朝杰出天文学家郭守敬,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的正确主张,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
④郭守敬主持编定《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❻ 我国历法在古代是怎样发生变化和发展的

根据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典籍《尚书·尧典》记载,帝尧曾经组织了一批天文官员到东、南、西、北四方去观测星象,用来编制历法,预报季节。

成书年代不晚于春秋时期的《夏小正》中,按12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了当月星象、气象、物候,以及应该从事的农业和其他活动。

夏代历法的基本轮廓是,将一年分为12个月,除2月、11月、12月之外,每月均以某些显著星象的昏、旦中天、晨见、夕伏来表示节候。

这虽然不能算是科学的历法,但称它为物候历和天文历的结合体可以的,或更确切地说,在观象授时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

《尚书·尧典》中也记载了古人利用显著星象于黄昏出现在正南天空来预报季节的方法,这就是著名的“四仲中星”。即认识4个时节,对一年的节气进行准确的划分,并将其运用到社会生产当中。可见,至迟在商末周初人们利用星象预报季节已经有相当把握了。

在干支纪日方面,夏代已经有天干纪日法,即用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10天干周而复始地记日。

商代在夏代天干纪日的基础上,发展为干支纪日,即将甲、乙、丙、丁等10天干和子、丑、寅、卯等12地支顺序配对,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60干支,60日一周循环使用。

至春秋末至战国时代,已经定出回归年长为365日,并发现了19年设置7个闰月的方法。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诞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科学历法“四分历”。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普遍实行四分历。

阅读全文

与我国古代历法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二中卢大亮 浏览:583
建筑证书培训 浏览:62
马鞍山潘荣 浏览:523
2019年公需课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80
基本卫生公共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62
初中数学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30
长沙市知识产权局张力 浏览:369
荣玉证书 浏览:382
凌文马鞍山 浏览:34
石柱镇工商局 浏览:854
钢铁发明国 浏览:118
创造与魔法怎么卖人民币 浏览:101
知识产权专题答案 浏览:760
高发明巫溪 浏览:755
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493
亚洲给水排水有版权吗 浏览:397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