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管理学控制的内容是什么
控制(control)就是检查工作是否按既定的计划、标准和方法进行,发现偏差分析原因,进行纠正,以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控制职能几乎包括了管理人员为确保实际工作与组织计划相一致所采取的一切活动。
目标控制:
1、预先控制——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控制。控制的内容包括检查资源的筹备情况,预测其利用效果等。
2、现场控制——企业经营过程开始以后,对活动中的人和事进行指导和监督。
作用:可以指导下属以正确的方法进行工作;可以保证计划的执行和计划目标的实现。
3、成果控制——事后控制。指在一个时期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结束以后,对本期的资源利用状况及其结果进行总结。
成果控制主要包括:财务分析、成本分析、质量分析和职工成绩评定等内容。
控制和计划的关系相对密切,是一个问题的两面。计划越是明确、全面和完整,控制的效果也就越好。控制的目的在于通过采取纠正的措施,使实际工作符合原来的计划目标。
组织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组织中占据位置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
(1)什么是成果控制扩展阅读
控制的必要性和基本原理:
(一)环境的变化——企业外部的一切环境都在无时无刻发生着变化。
(二)管理权力的分散——企业的分权程度越高,控制就越有必要。
(三)工作能力的差异——即使企业制定了全面完善的计划,经营环境在一定时期内也相对稳定,对经营活动的控制仍是必要的。
(四)控制的基本原理:
1、任何系统都是由因果关系链联结在一起的元素的集合。元素之间的这种关系叫做“耦合”。
2、为了控制耦合系统的运行,必须确定系统的控制标准Z。
3、可以通过对系统的调节来纠正系统输出与标准Z之间的偏差,从而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贰』 简述有效控制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反映计划要求
控制的目标是为了实现计划,控制是实现计划的保证。为实现每一项计划所进行的控制工作有很大的不同,都需要按不同计划的特殊要求和具体情况来设计。控制工作是考虑到各种计划的特点,就越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2、直接控制
主管人员及下属的工作质量越高,对所负担的职务越能胜任,也就越能觉察偏差,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于是越不需要进行间接控制,从而减少偏差的发生及进行间接控制的费用。
3、控制关键点
为了进行有效的控制,需要特别注意在根据各种计划来衡量工作绩效时有关键意义的那些因素。控制住了关键点,也就控制住了全局。同时,在控制工作中强调关键点的控制也是提高控制工作效率的要求。
4、关注例外
例外原则对例外的关注,不应仅仅依据偏差的大小而定,还必须考虑相应的工作或标准的重要性,即强调例外必须跟关键点结合起来,关键点上的例外偏差是最应予以重视的。
5、控制趋势
要使控制有效,控制变化趋势则显得非常重要。控制趋势的关键在于从现状中揭示倾向,特别是在趋势刚显露苗头时就敏锐地觉察到。
任何系统都是由因果关系链连结在一起的元素的集合,元素之间的这种关系就叫耦合(控制论就是研究耦合运行系统的控制和调节的);
为了控制耦合系统的运行,必须确定系统的控制标准Z(控制标准Z的值是不断变化的某个参数集的函数,即Z=f(S));
通过对系统的调节来纠正系统输出与标准值Z之间的偏差,从而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2)什么是成果控制扩展阅读
控制的类型:
1、根据确定控制标准Z值的方法分类:
①程序控制:控制标准Z是时间t的函数:Z=f(t),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大量的管理的工作都属于程序控制性质。
②跟踪控制:控制标准Z是控制对象所跟踪的先行量W的函数:Z=f(w),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税金的交纳,利润、工资、奖金的分配,资金、材料的供应等都属于跟踪控制性质。
③自适应控制:没有明确的先行量,控制标准Z是过去时刻(或时期)已达状态Kt的函数。也就是说,Z值是通过学习过去的经验而建立起来的,即Z=f(Kt)。
④最佳控制:控制标准Z值由某一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构成,这种函数通常含有输入量X,传递因子S和K及各种附加参数C,即:Z=max f(X、S、K、C); Z=min f(X、S、K、C)。
2、根据时机、对象和目的的分类:
①前馈控制(识记):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控制。其目的是防止问题的发生而不是当问题出现时再补救。
②同期控制(识记):亦称现场控制或过程控制,指企业经营过程开始以后,对活动中的人和事进行指导和监督。
③反馈控制(识记):亦称成果控制或事后控制,指在一个时期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结束以后,对本期的资源利用状况及其结果进行总结。
成果控制主要包括财务分析、成本分析、质量分析以及职工成绩评定等内容。
3、按主体分为:
①正式组织控制:是由管理人员设计和建立起一些机构或规定来进行控制。
②非正式组织控制:是基于非正式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由非正式组织发展和维持的。
③自我控制:是组织成员有意识地按某一行为规范进行活动。
『叁』 控制是什么意思
控制是一个汉语词汇,解释为掌握住对象不使任意活动或超出范围;或使其按控制者的意愿活动。
一、拼音
控制[ kòng zhì ]
二、出处
宋 ·苏洵《衡论上·重远》:“其地控制东南夷、氐 、蛮最为要害,土之所产又极富。”
释义:
他们掌握着东南夷、氐 、蛮最为要害的地方,土地的产出非常的富饶。
三、例句
1、我觉得自己的耐心已经到了极限,有些控制不住地想发火。
2、警察很快就无法控制这来势汹汹的人群。
一、近义词:
统制[ tǒng zhì ]
释义:统领制约。
出处:唐·李德裕 《授张仲武招抚回鹘使制》:“委其统制之权,当竭一心。”
翻译:给他委任统领制约的权利,(他)必定竭尽全力。
二、反义词:
掌管[ zhǎng guǎn ]
释义:负责管理;主持。
出处:清·李渔 《玉搔头·呼嵩》:“但不知宫中之事,付与何人掌管?”
翻译:但是不知道宫廷中的事物,交予谁来管理?
『肆』 成果控制包括哪些内容
主要包括财务分析,成本分析,质量分析以及职工成绩评定等内容
『伍』 什么是成果控制
1、成果控制定义:
成果控制,亦称事后控制、反馈控制,是指在一个时期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结束以后,对本期的资源利用状况及其结果进行总结。
2、成果控制主要内容:
成果控制主要包括职工成绩评定、成本分析、财务分析和质量分析。
通过分析既定目标的执行结果,将它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发现偏差所在并找出原因,拟定纠正措施以防止偏差发展或继续存在。
3、成果控制特点:
(1)成果控制的特点是对计划决策在实施过程中的每一步骤所引起的客观效果,能够及时做出反应,并据此调整、修改下一步的实施方案,使计划决策的实施与原计划本身在动态中达到协调。
(2)成果控制主要是对后果的反馈,而已铸成的事实是难以改变,且用新计划代替旧计划、用新决策代替原有决策有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由于系统不能适应情况的变化,将会给工作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陆』 PMP中什么是可交付成果,什么是控制账户
可交付成果在项目管理中,有75个可交付成果,在WBS中也是以可交付成果为导向的,简专单讲就是属项目工作产出的成果。
控制账户是在WBS中提出的概念,是在规划包以下,工作包以上,便于管理监控设置的控制点。
在PMP学习过程中,培训机构的老师会给大家进行讲解,并进行案例分析的。
『柒』 什么叫成果管理体系
呵呵,顾名思义,就是对成果进行管理。如果要全面去管理,当然需要从成果的产生、转化及应用效果几方面着手进行,目的是多出成果,早出成果,出好成果,用好成果。
『捌』 PMP中什么是可交付成果,什么是控制账户
可交付成果指的是在某一过程、阶段或项目完成时,必须产出的任何独特并可内核实的产 品、成果或服务能力。可容交付成果可能是有形的,也可能是无形的。
Control Account. 控制账户,一种管理控制点。在该控制点上,把范围、预算、实际成本和进度加以整 合,并与挣值比较,以测量绩效。
参见《PMBOK指南》第六版。
『玖』 控制点主线四等点成果是什么意思
你说的是水准测量吧。
四等水准网(或路线)是在一二三等水准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密而回来的。一般不答单独采用闭合路线和支水准路线。上面所说的一二三等网可以是国家的,也可以是工程的。但是起点和终点必须是同一系统的控制点。
另外单独的四等水准附合路线,长度应不超过80km;环线周长应不超过1000km;同级网中结点间距离应不超过30km。
『拾』 什么叫成果思维呢
成果思维,简单说,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了成果,而是有了预设成果,才去确定每个人的工作。
首先就是要求一切从成果出发,没有好的成果,多少理由和借口都是徒劳。比如说,有一家工厂,外面有6个厂家帮它做生产加工,于是这家工厂的品控部部长安排时间去外面那6家工厂检测质量。
到了晚上回来,他却看到本厂出现了质量问题,一般情况,他就都会跑去找总经理,说:“经理,你看今天我出去了一天,本厂就出现问题了。”是不是很熟悉?这种情况十分常见。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获得肯定,这位部长的潜台词很明显:我在的时候,能保证没有质量问题;我不在,他们就会出事。
总经理说:“这个品控部是不是你管?无论本厂还是外厂,都是你管的,是不是?不管你出不出去,本厂发生了问题,是不是你的问题?”部长无言以对。
后来,每当他要出去外场检测质量时,便会事先进行规划,自己出去了,留下空档,该由谁接替工作;和生产部达成怎样的共识,对品质有怎样的要求;下达怎样的今日计划,如何按照计划生产;晚上回来,再进行检查。
成果必须是对企业有价值的,它不等于任务,不等于努力,不等于付出,更不等于苦劳。众所周知,有句老话叫“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讲的就是一个人,他做了一件事,不管这件事有没有做成,只要他有这份心,也付出行动了,似乎就是值得被肯定的。但是,在企业中,这种想法往往难以立足。
(10)什么是成果控制扩展阅读:
站在成果思维的角度,如果自己的本职工作没做好,就不应该去帮忙别人的工作。因为自己的工作关联到很多岗位,没做好,大家都会受影响。去帮忙了,万一没帮到,别人还要重做,更浪费时间。何况帮的那个人,也是公司花钱请来的,他理应做好本职工作。
如果忙不过来,需要人帮忙,他可以向上层反映,上层便会对他重视:是哪里忙不过来?是管理问题还是流程问题?是不是设备和工具需要改良?是不是真的一个人完不成,确实需要再加一个人?等等。如此,便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企业发展。有成果思维在里面,价值就会出来,问题也能得到解决。
做同一件事,思维方式改变了,就能带来不同的效果。好比一条路,你可以走路,可以骑车,还可以开车,不同交通工具速度就会不同。就算是面对很常见的事,只要激发思考,换种思维,说不定就有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