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主要成果图件的编绘
(一)实际材料图
(二)作者原图、编稿原图、地质圈
(三)构造纲要图
(四)遥感地质解译图的修编
(五)综合柱状图
花岗岩区可按岩石谱系单位建立综合柱状图,其格式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参见表5-2。
表5-2 花岗岩区单位综合柱状图(表格式)
以上成果图件(除综合柱状图外)的编制方法均与沉积岩区成果图件基本相同(参见本章第一节相关内容)。
(六)地质图上表示的内容及技术要求
根据我国《花岗岩区1:50000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对地质图编制的方法与内容要求归纳如下:
(1)以侵入体、岩脉、岩墙、蚀变带、变质带表示的地质实体,在图上用不同的线条圈出其范围,标以特定的颜色、岩性符号(规模小的岩脉、岩墙可不标岩性花纹)和蚀变、变质花纹。
(2)花岗岩类以单元为表示单位,标以由时代和单元名称组成的代号;没有划归单元的岩脉、岩墙或时代不明的小侵入体,标以岩性代号;对岩相带、蚀变带、变质带的范围,可以规定的颜色和花纹表示,并保留原来地质体属性的代号,不再另加代号。
(3)对花岗岩侵入体间的接触关系以及不同蚀变带、变质带间的渐变过渡关系等界线,应选用特定的线条表示(附录Ⅲ)。
(4)花岗岩类与沉积岩、变质岩之间以及不同花岗岩侵入体之间的接触面产状,花岗岩体内及沉积岩、变质岩、围岩中的叶理、线理及其产状,应尽可能多表示。数量过多、密度太大时,可有选择地表示。
(5)图切剖面应尽量选择在穿过超单元数最多、单元完整,且接触关系明显的地段。
(6)在综合柱状图或图例中,花岗岩类应尽量以柱状形式表示,以便醒目的突出各超单元、单元的花岗岩的先后形成关系以及花岗岩类与沉积岩地层的上下关系。
(7)尽量利用地质图周侧的有效空间,插附调查区花岗岩类的一些具有规律性或典型的图表,以补充地质图本身的不足。
(8)花岗岩类区单元、超单元地质代号表示方法。
单元 是花岗岩类区最基本的填图单位,按照国际地层指南(1976)应属广义地层学范畴。从岩浆演化的持续时间上,一个单元大约为3~5Ma,一个超单元大约为10~15Ma或15~20Ma,它们分别相当于岩石地层单位的组与群,年代地层单位的阶与统。因此,其表示方法基本上要与岩石地层单位相符合。
表示方法:地理专有名称加术语构成。如:春坑单元T3C,T3为时代,C为“春”的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大写正体字);若相同时代两个单元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则晚单元加第二个汉字的汉语拼音第一字母用小写斜体表示。如石教坪单元J3Sj,相当于阶。因此,其时代应尽量表示到世。
超单元 是在岩石学和演化序列的特征上具有相同或相似性,在时间上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名称,其在图上表示不用专门代号,而只在图例中给予表明。
侵入体 是花岗岩类区填图的地质实体,凡能划归为某一单元时,其表示方法按单元表示;不能划归为某一个单元的独立侵入体,其表示方法为地理专有名称加岩性,如长坪二长岩为Chξ;小岩墙及岩脉只表示岩性,如花岗斑岩为γπ(附录Ⅰ表Ⅰ-4-2)。
Ⅱ 成果图件编制
遥感地质解译提交的成果图件包括1∶250000遥感影像地图、遥感地质图和专项遥感调查图件三类。
7.1.1 1∶250000遥感影像地图制作
它是一种以遥感影像为基础,配合线画符号和小量注记,满足地图的几何精度要求,将制图对象综合表示在图面上的一种地图。
7.1.1.1 制图的基本技术要求
1)平面坐标系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
2)高程系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基准。
3)影像地图投影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
4)制作1∶250000遥感影像地图的控制点应来源于1∶100000线划地形图、数字地图。
5)几何纠正采取拟合多项式方法。选择二次多项式,控制点应有9~12个;选择三次多项式,控制点应有14~16个。要求纠正误差不大于图上0.5mm;控制点拟合精度控制在0.3mm。
6)相邻两景图像重叠区内选择同名点作为数字镶嵌控制点,拟合中误差在一个像元左右。
7.1.1.2 图面表示的基本内容
图面以影像形式显示出色彩明快、层次丰富、反差适中、清晰、不偏色的地表地物影像,并标注有内外图廓、坐标、公里网格、地名、山系名称、水系名称,以及图名、接图表、数字和线条比例尺、时像、波段组合、控制资料(地形图)、制图单位等项内容。
7.1.2 1∶250000遥感地质图编制
遥感地质图是在遥感初步解译地质图基础上,经过野外地质调查,编图单位修订,综合分析整理后完成的最终成果图件。
7.1.2.1 编图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1)编图所用资料必须与各项原始资料和基础图件一致。
2)地理底图采用国家地理信息中心所建1∶250000地理底图空间数据库数据,并视测区情况,补充公路、铁路等现势性资料;地理底图的综合取舍参照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1996)的“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全国1∶250000数据库技术规定”和DZ/T0191—1997中的有关规定。
3)遥感地质图的编制必须按照GB958—89和DZ/T0179—1997中规定的图式图例、符号等进行表示。
4)遥感地质图编制必须正确处理好与周围邻幅的接图问题。
5)遥感地质图应充分注意到服务于社会的需要,表示方法应尽量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以尽可能扩大为社会服务。
7.1.2.2 图面表示的基本内容
1)在1∶250000遥感地质图上,应表示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界线及其性质、接触关系、侵入岩相带、变质带界线、蚀变带、断层、韧性剪切带(标出位移和倾斜方向)以及混杂堆积,特殊意义的岩石、火山机构等。准确标绘有代表性的地质体产状、线理等地质要素,正确反映区域地质现象的基本特征。
2)编图单元代码采用地质代号,加注解译程度分级代号(Ⅰ、Ⅱ、Ⅲ)来表示。当编图单元与前人编(填)图单元完全吻合时,单元代号采用解译程度分级代号加原地质代号表示。如ⅠJ1H、ⅠJ1γ2;虽然编图单元与前人编(填)图单元完全吻合,但依据影像组合规律可以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元时,单元代号采用解译程度分级代号加原地质代号加注上脚标1、2、3,表示分解单元的个数,如ⅠJ1H1、ⅠJ1H2、ⅠJ1H3、ⅠJ1γ1、ⅠJ1γ2、ⅠJ1γ3;当编图单元与前人编(填)图单元部分吻合时,应考虑单元标志的稳定性和边界圈定的准确性,通过区域填图单元分析对比确定其具体归属,赋予相应的地质代号;当编图单元与前人编(填)图单元无法对比时,暂时用特殊符号标注。
3)地质体的宽度表示在图上最小为1mm,小于这个限度的可以合并,但性质不相同的岩体则不得合并,脉岩不能过于简化;标志层、有意义的岩层、岩体和具有特殊指示意义的地质体(如榴辉岩或深源包体等)即使很小也应夸大表示。
4)图框外除表示图名、比例尺、图例、责任表外,应从实际出发,多用生动形象的图、表,不要用冗长的文字叙述作为有关图面内容的说明。
5)地质图的图式图例,应包括图面表示的所有地质代号、符号、花纹、颜色以及各种结构构造和产状要素等。
7.1.3 1∶250000专项遥感调查图件的编制
1)与遥感地质解译同时进行的其他专项遥感调查,如矿产地质、地质灾害、土地荒漠化、水文地质、生态环境地质等遥感调查,均应编制相应的遥感解译图件。
2)专项遥感调查图件的编制,可根据专项遥感调查的具体内容,按照有关规范、技术要求和规定进行。
Ⅲ 综合图件的编图
1.沉积古地理图
沉积古地理图是对一个地区一定层位岩性、古生物和各种物理和化学标志综合研究成果(图10-18)。图面上所表示的主要内容有:①海陆分布及其特点;②古水流方向、海侵方向及陆屑供给方向;③岩石组合、古生物组合;④有特殊意义的地质体(生物礁、矿层等);⑤不同级别的沉积相界线;⑥厚度变化;⑦不同古地理单元及沉积相区的名称;⑧图切沉积相剖面图。
图10-16 岩比三角图
(据刘宝珺、曾允孚,1985)
编制沉积相古地理图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关于沉积相和相界线问题
综合图上的沉积相通常是用优势法表示,即根据相柱状图上该成图单元占主要地位的沉积相类型,作为该点的沉积相类型,然后划分为若干相区,推定沉积相区界线。但是由于任何沉积相都具有三维空间的变化特点,优势法成图必然会部分地掩盖和模糊这些特点,特别是纵向上的变化特点。弥补的办法可以采用缩小编图时间单元;提高平面图上沉积相的级别或者是用编制立体图式横剖面图的方法来加以补充。
如何确定沉积相的界线,也是编图中的具体问题。最好的办法是野外实际观察。这就要求在踏勘时,根据沉积模式,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可能出现相变界线的地区,特别是那些高级别的相界线可能出现的地区,采用顺层追索的方法,甚至采用岩相填图的方法,查明相变的位置、特征、方式、类型等具体问题,并编制一些小型横剖面图加以说明。在掩盖地区,可以大量使用地震剖面资料加以推断。对低级别的界线或者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综合分析方法根据岩石组合特点、区域沉积模式和古构造特点,在图面上合理地加以推断。在露头分布零星、后期剥蚀严重造成“缺相”的地段,应根据所建立的区域沉积模式合理地加以推断和补充。
图10-17 三角岩比图成图方法
(据Sloss等,1960,转引自刘宝珺、曾允孚,1985)
A— 第一岩比((B+C)/A)图;B—第二岩比(B/C);C—岩石组合图
(2)关于古剥蚀区
古剥蚀区及其界线的确定:在中、小比例尺图中,特别是后期构造作用或剥蚀作用较强烈的情况下,正确恢复古剥蚀区及其界线是比较困难的,常见的错误是只根据现今露头分布情况,把古老地层出露地区确定为古陆,而没有分清是今剥蚀区还是古剥蚀区。
古陆地形特点:古陆地形有两种类型,即埋藏地形和再造地形,前者可以查明其具体形态,后者只能通过推断而了解其概貌。
剥蚀区母岩特点:砾石成分可直接反映物源区的母岩成分,砂岩中长石和石英的特征,以及碎屑重矿物组合及分布,也有助于剥蚀区母岩特点的恢复。
(3)关于沉积区的特征
沉积区的特征包括地形、水深、沉积作用特点、水介质的物理、化学特点等。对于水深的分析,主要确定高潮面、低潮面、正常浪基面、风暴浪基面和氧化界面。水介质物理、化学条件的分析包括盐度、pH值、Eh值和古水流特征等,并进一步根据沉积学、古生物学和沉积地球化学的方法加以确定。
图10-18 华北地台早寒武世辛集组沉积古地理图
(据冯增昭等,1994)
1—主干剖面;2—辅助剖面;3—钻井剖面;4—厚度(m)等值线;5—陆源物质含量(%)等值线;6—准同生白云岩含量(%)等值线;7—颗粒含量(%)等值线;-8—陆;9—泥砂坪;10—砂泥坪;11—云坪;12—泥云坪;13—云灰坪;14—雏滩
2.沉积相横剖面图
沉积相横剖面图既是基础图件也是综合图件。它主要表示研究区沉积相的横向和纵向变化。基本材料是若干研究较详的相柱状剖面图、路线横剖面图以及对编图范围内沉积环境变迁的综合认识,因此它是平面岩相古地理图的重要补充。横剖面图的水平比例尺与古地理图相同或加大,垂直比例尺以能反映出相的纵向变化序列为宜,将不同剖面中的同时相和同类相用不同的线条连接起来,从而反映出所研究层位在某一方向上沉积环境的变迁以及时间上的演变。这些特点在以优势法成图的平面图上是难以反映的。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需要,编制出不同方向上沉积相横剖面图、篱笆栅栏图等。
3.古构造图
古构造图用以表示沉积盆地的构造背景、性质、盆地边界、内部构造,包括隆起区和坳陷区的展布、古断裂系统等。它一般适用于中、小比例尺的编图任务。对于古构造图的编制,目前还没有一套比较成熟的方法和经验。
古构造图的编制是岩相古地理研究中的构造分析问题。岩相古地理研究中应重视盆地构造背景分析及同沉积期构造活动研究。盆地构造背景的前期构造分析,应着重查明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沉积特点及其古地理轮廓等。有条件时可以编制基底古地质图。
通过盆地内同生构造的研究,不仅可以加深盆地沉积特点和演化历史的认识,而且这些同沉积构造的活动地带,常常是油气或沉积矿产形成和富集地带。因此应根据综合研究结果以厚度等值线图或沉积相为基础编制古构造图。
以上所介绍的主要是稳定构造地区(大陆板块内部、克拉通地区)的中、小比例尺岩相古地理的编制方法。对于活动地区(造山带、古大陆边缘区)的编图工作,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活动地区地层厚度大、沉积相变化复杂、地层划分较难、后期又遭受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和构造变化,恢复原岩特点和原有地理位置都比较困难,再加上活动地区的沉积作用不同于稳定地区,环境演化及沉积模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问题将在今后科学研究中不断地得到解决。
Ⅳ 成果报告编制
在成矿地质背景研究、编图、建库基础上,分析和总结区域成矿地质构造与成矿地质作用特征,编制省级成矿地质背景研究成果。成果主要包括:
1)成果报告。
2)图件及编图说明书。
3)数据库。
Ⅳ 省级成果图件
在汇总、整理各市(区)矿业权实地核查成果基础上,编制省级行政区域矿业权分布图、省级行政区域矿业权和矿产资源分布综合图。
(一)主要内容与编图方法
1.主要内容
专题内容:矿业权范围、矿种;矿产资源分布或有关地质矿产内容等。
地理要素:境界、地名、公路、铁路、水系等。
其他:图名、比例尺、经纬网、图例、指北针、图框、责任栏等。
2.比例尺
一般省级图件要求使用1∶500000比例尺,对于范围较大的新疆、西藏、内蒙古等省(区)视已有的相关底图情况和资料使用1∶1000000比例尺。
3.编图方法
第一步,按照有关规范编制地理底图,或利用已有的数据库图件及各省地质志有关图件。
第二步,将矿业权的分布范围展绘到图上,并标明矿种。对于图上面积小于1平方厘米的矿业权可直接用符号表示中心点的位置。对于范围较大的矿业权,可视情况标明矿业权名称。
第三步,图件整饰。调整图内内容,使图面整洁清晰。然后将图名、比例尺、经纬网、图例、指北针、图框、责任栏等要素编辑好。
(二)成果图件数据格式
省级成果图件数据格式见附录V。
AutoCAD格式中的几何特征为标注的,其标注内容按照ArcGIS格式中的名称和其他字段名内容标注。如:控制点注记在A utoCA D 里要在控制点旁边标注控制点序号以及控制点高程(
附录V中省级探矿权、采矿权点指矿业权中心点,用矿种符号表示,如果形心落在矿业权范围之外,要移动该点,保证其点位落在矿业权范围内。矿种采用色彩加图案的方式表示(附录W),具体参照地矿行业标准执行。当矿业权的分布范围在图上面积大于1平方厘米的,要同时展绘矿业权的面状分布。
省级行政区域矿业权分布图、省级行政区域矿业权和矿产资源分布综合图均需填写省级矿业权图件数据基本说明表(附表X),文件名为:TSM+省级行政区划代码.doc(word文档)。
Ⅵ 综合成果图件编制
综合成果图件编制包括编图方法、编图内容、投影、精度要求、属性、图库与图示等项内容。
Ⅶ 油气层对比成果图的编制和应用
目前,油田上使用的能反映油气层平面和纵向分布图件主要有小层平面图、油气层剖面图及油气层栅状图。
1. 小层 (单层) 平面图
小层 (单层) 平面图又叫连通体平面图,是表示小层或单层内砂层、油气水平面分布范围及其有效厚度、渗透率变化的图件,如图2-17所示。
小层 (单层) 平面图是根据小层 (单层) 对比数据表编绘而成的,其基本步骤如下:
(1) 根据作图要求,选择合适比例尺 (一般为1:1万) 的构造井位图 (采用小层顶面构造图、或者采用油层组或砂层组顶面构造图),确定绘图范围。
(2) 根据小层(单层) 对比数据表将各井编图的小层 (单层) 的渗透率、有效厚度、砂层厚度标注于相应井位旁。形式为: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当储层物性变化不大时,可以采用简化形式: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3) 确定砂层尖灭线及有效厚度零线。一般情况下,在砂层发育井与砂层尖灭井间的1/2处勾绘出砂层尖灭线,在有效厚度井与砂层尖灭井之间距砂层尖灭线1/3处勾绘有效厚度零线,在有油层的井与干层的井之间1/2处勾绘有效厚度零线,油水界线勾绘在有油层的井与水层的井的1/2处或通过油水同层井点。断层线、注水井注水切割线为自然界线。分布于油水过渡带内的井,若油层为一类有效厚度,则有效厚度零线交于外油水边界,若为二类有效厚度,则有效厚度零线交于内油水边界。
(4) 勾绘等值线。按三角网法,根据小层 (单层) 渗透率的大小,确定渗透率间距,内插渗透率等值线;根据小层 (单层) 有效厚度的大小,确定有效厚度间距,内插有效厚度等值线。
(5) 对渗透率分区染色。为了突出渗透率的变化,在图上可按不同的颜色,对高、中、低渗透区染色。
当井较多时,(4) (5) 内容不标示在小层平面图,否则图面内容太多,不易读图。如有必要,可另外编制渗透率和有效厚度等值图。
图2-17 小层(单层) 平面图
2. 油气层剖面图
油气层剖面图是油田上沿某一方向的油气层对比图,它反映了油气层与上下层的连通情况及延伸情况等。它与油气藏剖面图的区别在于不反映构造形态 (图2-18)。
油气层剖面图是根据单井油气层划分与对比数据表等资料编制而成的,一般以油(砂) 层组为绘图单元。其基本绘图步骤为:
(1) 选择剖面方向。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绘制的油气层剖面图可平行或垂直于构造轴线,或按井排编绘。
(2) 确定剖面结构。绘制时,首先画一水平线,如图2-18所示的AB线,将井身依照井间距离按比例垂直画出,标明井号,其次将某一层位拉平作为基线,注明井深。根据单井油气层划分与对比数据表的砂层井段数据按比例画在井身上。
(3) 标注其他数据。根据单井油气层划分与对比数据表的小层 (单层) 号、有效厚度、渗透率等数据标注在相应的各井小层旁,并注明射孔井段。
(4) 连接小层 (单层) 对比线。将各井相同小层 (单层) 顶、底连接起来,对有效厚度层、非有效厚度的砂层分别用不同的多边形进行圈定。
(5) 确定小层 (单层) 性质侧向延伸范围。根据各井小层 (单层) 的综合解释结论,确定各小层 (单层) 的油、气、水、干的侧向分布范围,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或颜色充填。
图2-18 油气层剖面图
3. 油气层栅状图
油气层栅状图又叫油气层连通图,它是由小层平面图和油气层剖面图综合组成的立体图。它能清楚地反映油气层在各个方向上的油气层厚度、油气层物性、层间连通情况。
在油田开发工作中,一般以开发层系为单元进行编图,其编制步骤如下:
(1) 编制小层连通数据表。油气层连通图应综合反应各个小层的连通状况,所以首先应根据油气层的对比结果,编制井组小层连通数据表(表2-6)。
表2-6 ××油田××区21井组小层连通数据表
表中小层号都是各井的 “自然分段” 的层号,对合并的 “自然小层”,不需要进行劈分。对连通的井层,需填入连通小层号;对不连通的井层,需注明尖灭或断失。
(2) 选择作图比例尺。纵、横比例尺应视研究目的和编图区的范围及小层厚度而定。若单层太薄,为使图幅清晰,可适当放大纵比例尺。
(3) 绘制井位图。若平面井点分布不匀,可将密集井疏散开,常用的方法是用等度投影法将直角坐标改成菱形坐标网。如图2-19左为直角坐标井点的分布情况,当等度投影后则变换为如图右的分布情况。
图2-19 等度投影后直角坐标上点位分布情况
(4) 绘制各井的层柱。按所确定的纵比例尺,在井位点旁绘该井层柱,按深度标出各小层的顶、底界线,将小层号、砂层厚度、有效厚度、渗透率等数据注于图上,并标注射孔井段 (图2-20)。
(5) 连接井间小层对比线。连线不宜太多,一般按左右连线,连线相遇即断开以避免交错。
(6) 确定小层性质侧向延伸范围。根据各井小层的综合解释结论,确定各小层的油、气、水、干的侧向分布范围,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或颜色充填。
图2-20 油气层连通图 (据杨寿山,1978)
Ⅷ 成果图件整图编辑与输出表达
(一)图外整饰的编辑
图外整饰包括公里网及内图框以外的所有内容。
(1)数字化影像单元、影像岩石单元图例。
(2)数字化接图表。
(3)数字化地质图图名和图幅号。
(4)数字化比例尺。
(5)数字化影像地图。
(6)数字化物化探图及其解释推断图。
(7)数字责任表及其他说明等。
(8)调整图外整饰各部分的大小和位置,使版面协调美观。
(二)整图编辑
把地理、地质各图层、影像地图进行误差校正,添加到图外整饰中,出版前的整图编辑。编辑内容包括,各要素之间的避让关系,注记的位置是否合理,各种要素是否符合出版的要求。
(三)整图编辑与输出表达要求
(1)图面配合合理,色调协调一致、美观。
(2)点线面参数应用正确。
(3)各种线划圆滑,位置准确。
(4)各种注记字体、位置恰当,避让合理。
(5)控制整图中图名、比例尺、图例、柱状图、接图表等版面、位置、大小。
(6)版式的具体要求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地质出版社发行的《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图式图例1∶500000》(统一书号:15038·新950)相应规定。
(7)图例、综合地层柱状、剖面图准确,层次分明。字体、表格大小合理,位置恰当。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地质出版社发行的《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图式图例1∶500000》(统一书号:15038·新950)相应规定。
(8)图件可组合生成影像单元图、遥感地质解译图、解译影像地质图等各种形式的成果图件。
Ⅸ 实习二 重砂找矿成果图的编制和解释
【实习目的】
学习重砂找矿成果图的内容和底图,重砂找矿成果图的表示方法,重砂找矿成果图的编制,重砂找矿成果图的解释和推断。
【实习要求】
(1)了解圈式法、带式法、符号法、等值线法的表示方法,并掌握等值线法的编制方法。
(2)学习重砂找矿成果图的编制方法,并说明各方法的适用条件及优缺点。
(3)根据所给资料,编制重砂找矿成果图的等值线图,在重砂取样点图上圈定某矿的远景区,推测矿产可能的成因类型。
(4)通过学习重砂找矿成果图的解释和推断,简述重砂矿物的共生组合、含量、晶型、物化性质、搬运距离和空间分布对重砂找矿成果的解释和推断意义。
【实习步骤】
1.学习重砂成果图的内容和底图
重砂成果图应包括以下内容:
(1)地质资料:以矿产图为底图,应有矿点和含矿的直接标志(如矿体露头、旧矿坑、矿砾等)、间接标志(如蚀变围岩、伟晶岩脉等)以及与成矿有关的地质体(如侵入体、接触带、构造带等)。有时还附有地貌资料(如坡积、冲积、阶地等)。大比例尺成果图(1∶2000~1∶1万)须采用地形图。
(2)重砂找矿成果:取样地点、样品编号、有用矿物含量。
(3)按矿种或矿物组合圈定的重砂异常和远景地段。
2.学习重砂找矿成果图的表示方法
(1)圈式法:即在取样位置上按规定大小画一圆圈,分为若干象限,并以不同颜色分别表示不同矿物,以涂色部分的大小表示矿物含量(图2-1)。圆圈直径一般为5mm。象限一般四分,也可以多分、少分或不分,视矿物分组情况而定。如采用四分象限,则一张成果图上同时表示四种有用矿物。有的以线条或其他符号代替颜色。如果取样点密集,圆圈可以向两侧外引。
(2)符号法:将有用矿物以化学元素符号标在取样点旁(图2-2)。此法简便,多用于野外草图。但如果一个取样点有两种以上有用矿物时,符号排列显得拥挤,使图面不清晰。
(3)带式法:将相同矿种的相邻取样点连接成带,以带的颜色、宽窄及长轴方向,分别表示有用矿物种类、含量及搬运的途径和方向(图2-3)。此法能明确表示出有用矿物的富集地段,直观地指出找矿的方向,适用于砂矿区。
图2-1 圈式重砂图
图2-2 点式重砂图
图2-3 带式重砂图
(4)等值线法:以有用矿物含量作分散晕等值线。对于1∶1万~1∶2000的大比例尺残、坡积重砂测量或砂矿取样(按密度较大的网格法取样时),常采用此种编图方法。一般按单矿物分别编制。
【实例资料】
重砂法找金刚石矿床实例
1972年某地质队采用综合方法找矿,在某地找到了一个大型的金刚石矿床。
在找寻该金刚石矿床的过程中,重砂法收到了显著效果。该队运用水系重砂法寻找金刚石的伴生矿物:含铬镁铝石榴石(含铬量3%~10%)、铬铁矿、碳硅石等,并将其作为指示矿物来追索金伯利岩体。现将他们的具体作法与成效简介如下:
水系重砂法采用的比例尺为1∶5万。重砂采样点主要分布在小于3km长的支流中,其采样间距为300~500m。如大于3km的河流,采样间距为1000~2000m。采样点密度约为1.5个/km2,根据河流长度、坡度、宽窄、矿物搬运距离等因素灵活布点。采样位置一般布置在河流转弯内侧,砂嘴前缘及障碍物后面,对有利的阶段也作了取样。采样时先剥去表土层,挖至基岩面,一般深0.5~1m。样品的体积不小于50L。
通过水系重砂测量(图2-4),在河流的支流1504号采样点发现一粒镁铝榴石,在1512号采样点的重砂中发现含铬镁铝榴石、铬铁矿各一粒。之后,逆流而上进行追索,在小溪与支流交汇口1513号采样点发现了2粒金刚石,继续逆小溪追索,分别在1514、1515号采样点又发现金刚石1~2粒,到了小溪源头附近1516号采样点重砂中金刚石则增高至6粒。经过上述追索工作,终于在该点附近的坡残积层下面找到了含矿金伯利岩体。
图2-4 金刚石矿床水系重砂采样点分布图
由于金伯利岩体容易风化,岩体被坡残积物覆盖,在重砂异常区,还开展了地面磁测工作,有效地圈定了金伯利岩体的分布范围。后经槽探、浅井、钻孔的揭露和人工重砂分析,证实A、B等号岩管具有规模较大、品位较高的金刚石矿体。
【实习资料及实习步骤】
实习资料及实习步骤也是等值线法成果图的编制方法。
(1)某测区辰砂分散晕取样位置,如图2-5。
(2)异常下限的确定和异常的分级:异常下限一般用统计法确定,如图2-6,以横坐标表示某有用矿物含量,纵坐标表示样品的频率,绘出有用矿物的含量曲线。曲线由陡变缓的转折处,可定为该有用矿物的异常下限(本例用图2-6上的Ⅱ号分散晕异常下限值)。
异常的分级一般用统计法,或者以异常下限为最低一级,其余按等比或一定间隔递增划分为若干级,但分级线不宜太密。
(3)将取样点展绘到矿产图上,并在取样点上方(或下方)注上矿物含量(图2-5取样点及矿物含量已给在图上)。
(4)按异常分级要求,用插入法在图2-5上绘出等值线(如绘地形等高线一样)。连接各点间的等值线时,需要考虑地形、地质条件、找矿标志、有用矿物含量、矿物的共生组合和矿物的特性等因素。
图2-5 辰砂分散晕取样位置图
图2-6 常下限统计曲线
等值线图能够反映原生矿体的主要走向、矿体分散晕的位移和地形的关系。如果地质依据充分,还能圈出推断的含矿带位置,以指导普查工作的部署。
Ⅹ 编制的成果图件
( 一) 基础地抄质图件
1) 全国袭 1∶100 万第四纪遥感地质图。
2) 全国 1∶100 万遥感地貌类型图。
( 二) 专题因子分布与动态变迁图件
1) 全国 1∶100 万现代冰川雪线分布与动态变迁图。
2) 全国 1∶100 万海岸线分布与动态变迁图。
3) 全国 1∶100 万土地荒漠化分布与动态变迁系列图。
4) 全国 1∶100 万石漠化分布与动态变迁系列图。
5) 全国 1∶100 万湿地分布与动态变迁系列图。
6) 全国 1∶100 万黑土分布与动态变迁系列图。
7) 全国 1∶100 万城市扩展分布与动态变迁图。
( 三) 综合研究成果图件
1) 全国 1∶100 万生态地质环境背景图。
2) 全国 1∶100 万生态地质环境演变规律图。
a. 全国 1∶100 万现代冰川演化规律图。
b. 全国 1∶100 万荒漠化演化规律图。
c. 全国 1∶100 万湿地演化规律图。
3) 全国 1∶100 万生态地质环境发展趋势预测图。
4) 全国 1∶100 万生态地质环境分区图。
5) 全国 1∶100 万生态地质环境治理建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