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放管服”改革的成效如何。
改革怎么样,群众说了算。党的十八大以来,“放管服”改革的成效如何?
有关部门对网上100多万条信息的大数据分析显示,今年网民对此项改革的满意度上升到89.9%,大家集中点赞就业创业方便、便民服务有效、营商环境优化等三个方面。
群众点赞的背后,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简政放权做“减法”,加强监管做“加法”,优化服务做“乘法”,近5年来,“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入推进,为企业群众减负担,为经济社会增活力。
给创业、就业者“松绑”,引来源头活水
“放管服”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项改革措施的进一步落实更需要强有力的监管“护法”。既有统一部署、又有各地创新,“放管服”改革的监管体系越织越密。
监管更加智能化。“证件存在异常发放行为。”在贵州省贵阳市,运管局信息中心主任陆宇不在现场就立马得到了执法信息。原来,通过手机上一个名为“数据铁笼移动管理”的APP就能监测执法情况,发生问题就会发出“红色警报”,相当于将执法权力关进智能铁笼。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在各地政务监管、服务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上云,透明执法,“人在做,云在看”,违规违法行为无处遁形。
监管逐步清单化。权力清单亮出政府权力家底,目前已有57个国务院部门公布了权力清单,31个省份全部公布省级部门权力清单;60个有行政审批事项的国务院部门公布行政审批事项汇总清单;中央及各省(区、市)公布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目录,以及政府定价的涉企经营服务收费和行政审批前置中介收费清单;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公示,拟列入职业资格目录清单151项……清单之外不可为,哪些事项需要审批、哪些费不该收、哪些证不该有,都有本明白账。
监管日益常态化。督查机制已成为监管利器。2014年以来,国务院每年都开展了全国性的大督查,实地督查,奖惩分明,成为各部委、各地方一次年度大考,今年还开展了“放管服”改革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专项督查。目前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建立完善企业和群众评判“放管服”改革成效的工作机制。
升级版监管为“更简审批更优服务”保驾护航,也以包容审慎的原则助力新动能健康成长,让市场活而不乱。
北京市做过一项统计,通过整合税务、工商等36个政府部门的800多个审批和服务事项,建立法人一证通信息平台,这项创新年均减少法人用户交通出行3000万次,真正实现了“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2. "放管服"改革专项督查审批提速了是怎么回事
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持续推进,一种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转变政府职能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办事效率的提高上,体现在为群众服务的质量上。
在近期国务院办公厅组织开展的“放管服”改革专项督查中,“繁文缛节简化了多少”“行政审批提速了多少”“群众办事方便了多少”成为督查组最关心、最经常提及的问题。
“三天就拿到了营业执照,确实方便了很多!”督查组来到位于陕西自贸区的西安高新区政务服务大厅,遇到一位满脸笑容的办事群众。变化来自于陕西自贸区推行的“多证合一、多项联办”行政审批联办机制。
与此同时,如何进一步将一系列改革举措转化为让广大群众可以享受的实在成果,督查组一路走访一路探讨只有贴近群众,才能惠及群众。广西坚持推动政务服务向乡镇(街道)、村(社区)延伸,专门设立基层政务服务大厅,推广政务服务信息化应用平台,初步实现“居民办事不出社区、村民办事不出村屯”。截至目前,全区1251个乡镇(街道)已建成政务服务中心14303个。
深化改革到哪一步,服务就跟进到哪一步。去年4月以来,吉林省政府深入开展简政放权“回头看”活动,专门派出5个检查组,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投资项目前置条件多、中介服务周期长……吉林省政府认真梳理问题,逐条制定整治措施,实现了从政府“端菜”到企业“点菜”的转变。
以上内容引自人民日报。
3. 放管服三项内容是什么
放管服,就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简称。“放”即简政放权,降低准入门槛。 “管”即创新监管,促进公平竞争。 “服”即高效服务,营造便利环境。
2015年5月12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首次提出了“放管服”改革的概念。2018年8月2日,公安部宣布9月1日前全面推行公安交管“放管服”。
2018年11月29日起,公安部施行深化治安管理“放管服”改革措施,通过减轻企业经济负担、减免企业办事证明材料、建立企业内部安全随访制,进一步方便企业群众办事创业。
(3)放管服的成果扩展阅读:
发展历程
2018年6月,公安部推出简捷快办、网上通办、就近可办等20项交通管理“放管服”改革新举措。目前,“申请材料减免”、“18类业务一证即办”、“一窗办”、“自助办”、“网上办”等8项交通管理“放管服”改革措施已按要求在36个大城市率先推行。
2018年8月2日,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在全国公安交管“放管服”改革攻坚视频调度会上表示,开展20项公安交管“放管服”改革措施落实全面攻坚,确保9月1日在全国全面推行。
2018年11月29日,公安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自即日起施行深化治安管理“放管服”改革措施,通过减轻企业经济负担、减免企业办事证明材料、建立企业内部安全随访制,进一步方便企业群众办事创业。
4. “放管服”改革成效显著吗
不久前,《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甫一公开,立即收获无数点赞。36项改革任务,全部列出路线图、时间表,明确了谁牵头、谁负责,充分显示出“放管服”改革攻坚深水区的责任担当。
从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提前两年实现削减1/3的目标,到中央和省级政府取消、停征和减免收费1100多项,再到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放管服”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有力带动价格、财税、金融、社会事业等其他领域改革。哪里“放管服”改革搞得好,哪里营商环境就改善得快,哪里的市场活力就强、发展势头就好,改革溢出效应日益显现。
5. “放管服”改革对新动能发展有何影响
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看经济增长的动力,不仅要观察旧引擎,更要关注新动能。“代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的新产业不断壮大,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带动引领作用增强。”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说,“分拣机器人、无人机配售、面部识别支付等新技术逐步崭露头角,‘互联网+’与各行业各领域深入融合,网络购物、平台经济等新业态高速增长,直播教学、远程医疗等新模式悄然兴起,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新产业、新产品快速成长。一季度,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增速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快2.8个百分点。1—5月份,高技术制造业中,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15.1%和10.1%,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1、8.2和3.2个百分点。低碳化、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快速发展,促进新产品大量增加。1—5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85.8%,工业机器人增长33.7%,智能电视增长23.2%。
6. 江苏“放管服”改革取得什么成效
在互动网络迅速发展之际,江苏将审批简化从政务中心进一步搬到了网上。在线政务服务事项超90%、“刷脸”申领工商执照、5天办结不动产登记……随着不见面审批在江苏全面铺开,如今“动动手指”“解放双腿”,舍弃“马路”转走“网路”正在成为政务“新常态”。
今年5月,南京市第一张通过“江苏省个体工商户登记手机通”APP注册成功的营业执照顺利发放。从软件下载、注册、申请材料填报,不到半个小时,一份新的电子营业执照就在手机上下载完成。苏省编办副主任张学才表示,围绕“网上办、集中批、联合审、区域评、代办制、不见面”六个方面,目前江苏13个设区市、96个县(市、区)第一批“不见面”审批清单已全部公布。今后,这一范围仍将不断扩大。目前各地正在抓紧梳理第二批不见面审批事项清单。来源:中国新闻网
7. 广东强市放权改革取得什么成果
改革开放40年来一直敢于先行先试、走在全国前列的广东,正谋求在新时代下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
截至2017年底,广东市场主体已突破1000万家。在广东官方看来,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是新时代广东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集成工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抓手,该省正加快建设服务效率最高、管理最规范、综合成本最低的营商环境高地,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广东省司法厅在2017年7月将9项行政许可、6项其他事项委托广州、深圳实施,3项行政处罚下放到广州、深圳两市实施。委托实施的9项行政许可涉及律师事务所(分所)、司法鉴定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的设立、变更、注销登记,以及律师执业、变更、注销许可等事项;下放的3项行政处罚主要集中在司法鉴定领域。
强市放权也体现在《广东省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之中,以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该措施对省权限范围内的12类工业产品实行“先证后核”审批模式、4类工业产品实行“承诺许可”审批模式。相关8项行政审批和14项服务事项下放委托广州、深圳等市实施。
经充分研究论证,广东省政府于2018年1月决定将78项省级行政职权事项调整由各地级以上市实施,赋予各市政府更多自主权。其中,行政许可35项、行政处罚6项、行政征收1项、行政检查5项、行政确认4项、行政裁决1项,其他职权26项。23项采取依法下放实施,55项采取委托实施。
至此,广东强市放权改革将202项省级政府部门微观审批管理职权,下放为由地市实施,涵盖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科教文卫、生态环境等领域。
得益于放权,中国制造业大市佛山近两年累计减轻市场主体负担超630亿元。佛山官方更提出2018年力争在此基础上再减负不少于100亿元,把佛山打造成为全国制造业的成本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