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费城制宪会议
开会原因简单地说就是:各邦觉得当时的邦联有问题,税收不统一,中央政府组建海军遇到困难,国际上只承认邦联,不承认13个邦,没有一个全国性的首脑,等等。反正干什么都比较麻烦。各邦也都觉得有必要把《邦联条例》修改一下,注意这是仅仅是修改,还谈不上制宪。到了1787年5月25日会议开起来之后,各邦的代表才发现也经过多次讨论觉得应该制定一部宪法性质的文件。于是制定了《联邦宪法》。
各邦都派出了代表,除了罗德岛自始至终都没有派代表参加会议。
具体的到会代表有:
新罕布舍尔的约翰朗东和尼古拉斯古尔曼。
马萨诸塞的鲁佛斯金,纳撒尼尔格汉姆,卡里巴斯特朗和艾尔布里奇格里。
康涅狄格的奥利维埃尔斯沃斯,罗杰谢尔曼和威廉萨缪尔约翰逊。
纽约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罗伯特雅茨和约翰兰欣。新泽西的戴维布瑞利,丘吉尔豪斯顿,威廉佩特森,威廉利文斯顿和乔纳森戴顿。
宾夕法尼亚的罗伯特莫里斯,托马斯费兹西蒙斯,詹姆斯威尔逊,古文诺莫里斯,本杰明富兰克林,乔治克莱默,托马斯米福林和贾雷德英格索尔。
特拉华的乔治里德,理查德巴赛特,雅克布布鲁姆,刚宁贝德福德和约翰迪金森。
马里兰的詹姆斯麦克亨利,托马斯杰尼佛的丹尼尔,路德马丁,丹尼尔卡勒尔和约翰弗朗西斯默赛。
弗吉尼亚的乔治华盛顿,詹姆斯麦迪逊,爱德蒙伦道夫,乔治韦斯,约翰布莱尔,詹姆斯麦克朗和乔治梅森。
北卡罗来纳的理查德多布斯斯佩特,威廉理查德戴维,亚历山大马丁,休威廉森和威廉布朗特。
南卡罗来纳的约翰拉特里奇,查尔斯品克尼,查尔斯科兹沃斯品克尼和皮尔斯巴特勒。
佐治亚的威廉费尤,威廉皮尔斯,威廉豪斯通和亚伯拉罕鲍德温。
以上代表共计55人。
但由于开会后的各种原因,中途退场的有13名。最后又有3人没有在宪法文本上签字。坚持到最后的便只有12个邦的39名代表。
讨论的问题及内容:大邦和小邦的争夺,围绕两院制代表产生的方式争论,奴隶制下的北方邦和南方邦的争论,总统问题的争论(防官如防贼),等等。
由于这次会议主要是弗吉尼亚和宾夕法尼亚倡导召开的,在5月25日到6月19日主要讨论了爱德蒙伦道夫提出的《弗吉尼亚方案》。
6月20日到7月26日讨论《全体委员会报告》。(7月27日会议陷入僵局休会至8月5日)
8月6日到9月10日讨论《详情委员会报告》。
9月11日到9月17日讨论《文字排列与风格委员会报告》。
B. 美国南北战争的费城会议内容
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C. 美国费城制宪会议制定了什么历史文献
1787年宪法,具体如下:
1787宪法是美国1787年制定并于1789年批准生效的美利坚合众国联邦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它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制定后多年来附有27条修正案,迄今继续生效。
1787年宪法强调加强国家权利,又在权利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其内容是:立法、司法与行政权三权分立。分权制衡的核心精神在于权力平衡。其学说来自洛克和孟德斯鸠等人,美国人把思想、理论转变为行动、实践。政府结构必须能使各部门之间有适当的控制和平衡。使权力为公众福利和正义目的有效行使其管理职能,同时又保持对权力的优良控制,实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管理与控权的动态平衡,是分权和制约的归宿。通过分权、制约最终达到平衡,是宪政的最终目标。
希望可以帮到你,望采纳,谢谢
D. 1776年7月4日在费城召开的大陆会议,发表了什么言论有何历史意义
由乔治·华盛顿任总司令。1776年7月4日,殖民地代表在费城召开了第二次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正式宣布建立美利坚合众国。
《独立宣言》是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宣告独立的纲领性文件,马克思称赞它是“第一个人权宣言”。《独立宣言》向全世界宣告:“联合一致的殖民地从此是自由和独立的国家”。《独立宣言》的起草人是资产阶级民主派人士托马斯·杰斐逊。来自各殖民地的56位代表在《宣言》上签了字。宣言的标题是《美利坚十三国联合邦的一致宣言》。《宣言》全文约2500字,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明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原则,提出了著名的人权原则,《宣言》指出:“人类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第二部分谴责英国殖民当局的种种暴政。第三部分宣告13个殖民地独立,建立独立国家,断绝与英国的一切政治关系。《独立宣言》反映了北美殖民地人民争取自由独立的愿望,激发了美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极大地鼓舞了各阶层群众奋起参加独立战争。《独立宣言》对争取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推动后来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特别是法国大革命及法国的《人权宣言》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E. 费城会议的意义
费城会议说的是1787年宪法的制定,又叫费城会议(制宪会议),因此1787年宪法又被称为费城宪法。1787年,为应对联邦面临的困难,12个州(北美13个独立州,罗德岛没有派代表参加)选派的55名代表在费城召开会议,准备对《联邦条例》进行修正和补充。但是经过三个半月激烈的辩论和妥协,代表们决定把《联邦条例》放在一边,转而制定一部全新的宪法,重新设计美国的政治体制。因此,这个会议后来被称为制宪会议。1787年9月会议通过了《联邦宪法》草案,提交各州批准。次年6月,宪法得到最低需要的9个州的批准后,正式生效。费城会议的意义即:1787年宪法的意义。由于美国是一个崭新的、没有封建传统的国家,美国宪法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学说和美国的现实相结合,在美国建立了不同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总统制、联邦制、代议共和制相结合的国家制度。宪法所确立的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共和制等原则,胃美国在此后两百多年间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也为后来许多国家所效仿。
F. 华盛顿在费城第一届大陆会议上表现如何
由于会议是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举行的所以前人没有留下多少有关这次会议的细节材料,但通过分析不难看出:华盛顿坚定地站在美利坚民族的正义立场上,在会议上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
首先,从会议通过的重大决议和措施来看,其精神实质与华盛顿早些时候的主张几乎是完全一致的。宅者认为,这决不是简单的巧合,说明华盛顿在会议期间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对会议的进程和结果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据记载:在开会的日日夜夜里,华盛顿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和场合,广交四方精英和有识之士,传递信息,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从不懈怠。在50多天的时间里,他在自己的住处只用过7次餐。
其次,从一些当事人事后的评论来看,华盛顿在会议中确实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开会期间,人们发现这位年轻人虽言语不多,却显得刚毅威武,颇有大将风度。而且,他谈吐冷静果断,虽然不像亨利等人那样惊慨陈词,却字斟句酌,切中要害,表现出一个政治家的真知灼见,使许多人都获益匪浅,产生了重要而广泛的影响。
G. 费城制宪会议的简介
费城制宪会议主持人是乔治.华盛顿。美国制宪会议的主要参与者、被誉为美国“联邦宪法之父” 的麦迪逊对1787年5月25日至9月17日在费城召开的长达116天的制宪会议的完整记录,该记录自始至终,一天不缺,内容涵盖制宪会议进程中所有论辩的议题。它真实、完整地再现了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的整体性的历史画面,而且形象、逼真地描述了会议辩论的各种具体细节。
1787年5月25日,这是费城制宪会议的第一天。根据麦迪逊的记载,当天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情是选举制宪会议的主席。经宾夕法尼亚代表莫里斯先生提议,参加会议的代表书面投票,乔治·华盛顿将军得到当天出席会议的7个邦的一致赞同,当选为制宪会议主席。
第二件事情是委任一名会议秘书。操作方式仍然是代表提名,投票决定。结果杰克逊少校以5票当选,时年81岁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博士因只得两票落选。
第三件事情是根据会议代表平克尼先生的提议,选举一个开会规则的起草委员会。经过投票,法学教授韦思、律师汉密尔顿、律师平克尼三位先生当选,组成制宪会议规则的起草委员会。会议草拟新宪法,1789年3月4日,宪法正式生效。
H. 费城的历史意义和政治意义
宾夕法尼亚大学位于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是美国一所著名的私立研究型大学,八所常春藤盟校之一,是美国第四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以及美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由美国著名科学家和政治家、独立宣言起草之一,避雷针的发明者本杰明•富兰克林创办于1740年。
1776
华盛顿为美国首都,是美国政治中心,更是世界政治风云之推波助澜地。 途经美国旧国都费城参观。 1776年美国发表《独立宣言》,脱离英国统治即建都于费城。
1787年 - 这段话,既说明制度是博弈的结果,也说明制度好坏,结果差异巨大。 1787年,经过独立战争之后,美国人在费城举行了人类历史上极具深远意义的一次大会,史称“费城制宪会议” 。 在这次大会上,美国的开国先贤们围绕着政府权力与公民自由、联邦与各州权力分配和制衡、民主政治与精英管理等一系列事关国家前途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f46eb00100iie2.html
I. 费城大陆会议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1774年9月5日,大陆会议在费城木匠厅开幕。大陆会议的召开是北美殖民地向建立全国性政权的方向发展的第一步,它本身只有殖民地最高权力机关的性质。这是殖民地人民长期团结斗争的产物,也是北美社会经济发展成熟的一个必然结果。
J. 费城第一届大陆会议通过的文件主要做出了哪些决定
为了安抚保守派,后来费城第一届大陆会议《塞福克决议案》又通过了《权利宣言和怨由陈情书》以及致英王的请愿书。这些文件表示:英国的高压法令是非法的,殖民地不能遵守;北美人民享有生命、自由和牧产等天赋权利;重申了无代表即不纳税的原则;承认英国有管理殖民地商业的权力;表示在英国做出让步之前实行对英经济抵制。在请愿书中仍称英王为“最仁慈的主宰”,谋求双方实现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