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5年世界信息科技最新发展成就
【一】、中国研成首颗量子卫星关键部件 世界第一
12月12日,“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工程常务副总师、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王建宇近日在“量子信息、量子计算和量子测量学科发展战略院士论坛”上透露,由中国科学家完全自主研发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现已完成关键部件的研制与交付,卫星有望先于欧美在2016年左右发射,在轨设计寿命为2年。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是中科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首批确定的五颗科学实验卫星之一,旨在建立卫星与地面间远距离量子科学实验平台,并在此平台上完成多项大尺度量子科学实验。该项目启动于2011年,由中科院院士、中国量子科学研究的领军人物潘建伟团队牵头实施。
专家们认为,“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关键部件的成功研制,不仅是中国保密通信领域“杀手锏”技术研发的重大突破,实现了从跟随创新到引领创新、从集成创新到原始创新的跨越,同时也是世界量子通信技术的重要创新,它有望将人类科技发展史上“最安全的通信手段”具备覆盖全球的能力。
话说这玩意有多先进,楼主也不是很了解,总之就一句话,“不明觉厉”啊,今儿高兴,中午来一杯!
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曾评论:在量子通信领域,中国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由一个不起眼的国家发展成为现在的世界劲旅;中国或将先于欧洲和北美发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建立首个全球量子通信网络。
如今,中国距离这一预言的实现已越来越近……
二】、中国超强超短激光器实现1千万亿瓦输出
国际首次美军试验舰载激光武器(资料图)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日前在超强超短激光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正在研制的10PW(千万亿瓦,拍瓦)级超强超短激光装置,实现了1PW激光脉冲输出,这是国际上基于光学参量啁啾脉冲放大器首次突破1PW激光峰值功率大关,验证了啁啾脉冲放大链(CPA)与光学参量啁啾脉冲终端放大器(OPCPA)相结合的混合放大器方案作为10PW级超强超短激光装置总体技术路线的可行性。
据介绍,拍瓦超强超短激光能在实验室内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超强电磁场、超高能量密度和超快时间尺度综合性极端物理条件,在激光加速、激光聚变、核医学等领域有重大应用价值,是国际激光科技竞争前沿之一,多个国家已提出了大型超强超短激光装置研究计划。
恩...话说这玩意简单点说可以在0.001秒内可能时间更短,就可以让击中的物体直接气化成分子甚至是原子。好厉害有木有...我们申明,这项科技绝对是民用不会应用到武器上(笑)。
【三】、中国临空飞行器试验成功 未来可近太空旅游
图为直径7米的360度双圆周裸眼3D穹幕。11月16日上午,在深圳会展中心三个机器人的劲歌热舞中,第十六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拉开了帷幕。
刘若鹏博士介绍了“光启”从做超材料起步到云计算、大数据再到近太空开发的研究,目标其实就是改变未来人类的生存条件。刘若鹏说,近太空(临近空间)是指离地30公里—800公里这层空间,低于卫星轨道,高于战斗机飞行高度,气流温度都比较稳定,无论科研还是国防都十分重要,各国都去开发,还没有真正成功,但光启去年已经成功进行了临空飞行器试验。造价只有卫星的1/10,并打破了WiFi数据传输的壁垒;同时,他们还在推进近太空载人旅行项目。
【四】、中国攻克第四代核电核心技术 世界领先水平
图为主氦风机试验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HTR-PM)的核心装备——主氦风机试验样机,已于本月初在上海电气集团鼓风机厂通过业内专家评审和鉴定。
这是世界上第一台采用电磁轴承的大功率主氦风机,大量采用了创新技术,无论功率还是技术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标志着我国已攻克世界高温气冷堆先进核电技术研发中的主要技术难关。在未来,这一主氦风机将被安装在位于山东省荣成市的华能石岛湾核电厂,该核电站将是世界第一座具有第四代核电特征的高温气冷堆核电站。
【五】、保密神器:中国开建全球最长量子通信干线
量子态隐形传输是一种全新通信方式,它传输的不再是经典信息而是量子态携带的量子信息,是未来量子通信网络的核心要素。
今年上半年中国开始建设世界上最远距离的光纤量子通信干线——连接北京和上海,光纤距离达到2000公里。
2. 科技成就有哪些
20世纪是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世纪,人类在本世纪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和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它们是推动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世界的面貌。它们中有一些为科技界公认的重大成就,将在人类历史上永远闪耀着夺目的光辉。
20世纪初科学革命两大成就
20世纪的科学是在19世纪的重大理论成果如热力学与电磁学理论、化学原子论、生物进化论与细胞学说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世纪的三大发现(X射线、放射性、电子)导致了20世纪前30年的物理学革命,诞生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成为20世纪科学发展的先导和基础。
1、相对论
1905年,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天才爱因斯坦在他26岁时创立了狭义相对论,提出了不同于经典物理学的崭新的时空观和质(m)能(E)相当关系式E=mc2(此处光速C=3×108米/秒),在理论上为原子能的应用开辟了道路。
关于E=mc2,即物体贮藏的能量等于该物体的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这个数量大到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我们不妨打个比方说,1克物质全部转化成的能量,相当于常规状态下燃烧36000吨煤所释放的全部热能;或者说,1克质量相当于2500万度的电能。
1915年,爱因斯坦又创立了广义相对论,深刻揭示了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空间和时间是随着物质分布和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它成为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从1923年开始,爱因斯坦用他的后半生致力于统一场论的探索,企图建立一个既包括引力场又包括电磁场的统一场理论,虽然他没有取得成功,但是杨振宁和米尔斯于50年代创立了“杨—米尔斯场方程”,发展了所谓“规范场”的理论,使爱因斯坦梦寐以求的统一场论可望在规范场的基础上得以实现。
2、量子力学
1900年,普朗克创立了量子论,提出能量并非无限可分、能量的变化是不连续的新观念。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论,揭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1913年,玻尔把量子化概念引进原子结构理论。1923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理论。1925年,海森伯和薛定谔分别建立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1928年,26岁的狄拉克提出电磁场中相对论性电子运动方程和最初形式的量子场论,使包括矩阵力和波动力学在内的量子力学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3. 论述中国中世纪主要的科技成就
1、天文历法 (1)相传夏朝就有了历法, 夏历的产生, 开创以天象定农时取代以物候定农时的局面。商沿用夏历,知道闰月,并认识许多星座,商甲骨文中就有世界最早日食和月食的记录。春秋战国时, 随社会的巨大变革和生产力发展,天文历法方面也有重大突破(2)东汉时期科学家张衡发明了用于观察天象的浑天仪和用于测报地震的地动仪(3)唐朝僧一行首次测量出地球子午线的长度(4)北宋的沈括创制的 “十二气历 ”, 有利于安排农事(5)元朝郭守敬制造了十多种天文仪器 , 并测出一年为 365.2425 天, 同地球公转同期相差无几, 所编《授时历》同现行公历一年日期相同, 而比现行公历早 300 年, 他还主持元朝大规模的天文测量工作2、农业手工业专著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农书;北宋沈括反映技术革新成就的巨著《梦溪笔谈》有重要价值;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l7世纪的工艺网络全书” 3、医学 战国时期我国医学就有很高成就;扁鹊提出了四诊法;《内经》提出了病理学说。秦汉时期医学有重大发展,“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华佗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全麻”法。唐朝分科较细的医学校刊《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是著名的医学专著。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集古代医学之大成,是当时世界上内容最丰富、考订最详实的药物学著作, 被译成多种文字 4、数学 春秋时期就出现了九九乘法表。《周髀算经》记载了西周初年就已经对勾股定理特例的认识,汉代《九章算术》记录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成就。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早有推算,南朝宋、齐间的祖冲之,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其数学专著《辍术》后来成为朝鲜 日笨的教材5、四大发明 造纸术发明于西汉,改进于东汉。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三大发明,起始远在宋代以前,但其完成和发展却在宋代。它代表着宋代自然科学技术的突出成就。四大发明是中国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标志之一,其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巨大作用为世人所共识6、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于世界的成就 比西方早1700年的,张衡,地动仪 1100年,南朝,祖冲之,圆周率,比阿啦伯人早近1000年 800年,北宋,沈括,《十二气历》 800年,《唐本草》 400年,活字印刷 300年,《授时历》 200年,分科较细的医学校
4. 世界最先进的科技成果有哪些
1、相对论
1905年,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天才爱因斯坦在他26岁时创立了狭
义相对论,提出了不同于经典物理学的崭新的时空观和质(m)能(
E)相当关系式E=mc2(此处光速C=3×108米/秒),在理论上为原
子能的应用开辟了道路。
关于E=mc2,即物体贮藏的能量等于该物体的质量乘以光速的平
方,这个数量大到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我们不妨打个比方说,1克物
质全部转化成的能量,相当于常规状态下燃烧36000吨煤所释放的全部
热能;或者说,1克质量相当于2500万度的电能。
1915年,爱因斯坦又创立了广义相对论,深刻揭示了时间、空间
和物质、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空间和时间是随着物质分布和运动
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它成为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从1923年开始,爱因斯坦用他的后半生致力于统一场论的探索,
企图建立一个既包括引力场又包括电磁场的统一场理论,虽然他没有
取得成功,但是杨振宁和米尔斯于50年代创立了“杨—米尔斯场方程”,
发展了所谓“规范场”的理论,使爱因斯坦梦寐以求的统一场论可望
在规范场的基础上得以实现。
2、量子力学
1900年,普朗克创立了量子论,提出能量并非无限可分、能量的
变化是不连续的新观念。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论,揭示了
光的“波粒二象性”。1913年,玻尔把量子化概念引进原子结构理论。
1923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理论。1925年,海森伯和薛定谔分别建
立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1928年,26岁的狄拉克提出电磁场中相对论
性电子运动方程和最初形式的量子场论,使包括矩阵力和波动力学在
内的量子力学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20代末量子力学的建立,是继1905—1915年相对论建立之后对经
典物理学的又一次革命性的突破,它成功地揭示了微观物质世界的基
本规律,加速了原子物理学和固态物理学的发展,为核物理学和粒子
物理学准备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化学键理论和分子生物学等的
产生。因此,量子力学可以说是20世纪最多产的科学理论,迄今仍具
有强大的生命力。
20世纪中后期5大科学成就
30年代以来,物质基本结构、规范场、宇宙大爆炸、遗传物质分
子双螺旋结构、大地构造板块学说以及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理
论的创建,使人类的视野进一步拓展到更为宇观、宏观和微观的领域,
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推动力。
1、物质的基本结构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们就在探讨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有没有公
共的基本单元。直到19世纪末,人们都认为这种共同的基元就是原子。
1911年,卢瑟福发现原子内部有一个核;1913年,玻尔指出放射性变
化发生在原子核内部,于是研究原子核的组成、变化规律以及内部结
合力的核物理学应运而生。
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从此,人们认识到各种原子都是
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于是把这三种粒子和光子称为基本粒子。
但是,基本粒子并不“基本”。一方面,正电子、中微子、介子
等新的基本粒子相继发现;另一方面,基本粒子还有其内部结构。
60年代以来,出现了基本粒子结构的“夸克模型”、“层子模型”等,
使40年代末诞生的一门新的独立学科——基本粒子物理学(又称高能
物理学)至今方兴未艾,成果累累。
2、宇宙大爆炸理论
现代宇宙学的研究发端于爱因斯坦。他在191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
后,用它来考察宇宙的结构问题,于1917年提出有限无边的宇宙模型。
1922年,弗里德曼提出的非静态宇宙模型,认为宇宙是可能膨胀的。
1929年,哈勃确定了星系红移(即退行速度)和距离之间的线性关系,
证实了宇宙膨胀理论。1932年,勒梅特提出了宇宙爆炸说。
1948年,伽莫夫把核物理学的知识同宇宙膨胀理论结合起来,发
展了大爆炸理论,并用它来说明化学元素的起源。这一宇宙大爆炸理
论在1965年发现的宇宙背景辐射现象和1998年哈勃望远镜探测到距地
球120亿光年之遥的星系中得到了有力的支持。
3、DNA分子双螺旋模型
1953年4月25日,英国《自然》杂志刊登了25岁的沃森和37岁的克
里克合作研究的成果——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这一成就后来被
誉为20世纪生物学方面最伟大的发现,也被认为是分子生物学诞生的
标志。
DNA是遗传基因的物质载体——脱氧核糖核酸的英文简称。1915至
1928年间,摩尔根通过果蝇实验,证明了坐落在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
基因决定着生物性状,从而创立了基因理论。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
DNA组成的。过去生物学界一直认为蛋白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直到
1944年埃弗里等人通过实验才证明了遗传载体不是蛋白质,而是DNA。
1953年DNA分子结构双螺旋模型的建立是打开遗传之谜的关键。60年代
尼伦柏格等人破译了遗传密码,证明地球上所有生物的遗传密码都是
相同的——DNA的4种核苷酸碱基的序列代表了基因的遗传信息,决定
着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顺序。作为基因载体的DNA是生命
的后台指挥者,生命的一切性状通过受DNA决定的蛋白质来表现。 答案补充 http://tech.sina.com.cn/d/focus/2008popsci/ 答案补充 http://www.sciam.com.cn/
5. 20世纪40到70年代世界主要科技成果发展的特点
数量少,爆炸式增长
质量上,实用性与科学性相结合
适用性上,各行各业发展
6. 中国最近的科技发展成就有哪些
1.嫦娥五号探测器完成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采回的样品移交中国科学院,开启月球样品与科学数据的应用和研究。
2.我国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
3.我国“海斗一号”无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实现最大下潜深度10907米。“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同一海沟成功坐底,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4.我国率先实现水平井钻采深海可燃冰,并创造了“产气总量86.14万立方米、日均产气量2.87万立方米”两项新世界纪录。
5.我国科学家首次克隆出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7,并成功将其转移至小麦品种中。该基因在小麦抗病育种中具有稳定的赤霉病抗性。
6.我国研究人员构建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实现了“高斯玻色取样”任务的快速求解。
7.我国科学家研究获得全球第一条高精度古生代3亿多年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变化曲线。
8.我国最高参数“人造太阳”——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在成都正式建成放电。
9.我国科学家发表关于高维凯勒里奇流收敛性的论文,率先攻克哈密尔顿-田猜想和偏零阶估计猜想等几何分析领域多年悬而未决的核心猜想。
10.我国研究人员将智能超算与物理模型相结合,通过高性能计算和机器学习,将分子动力学极限提升数个量级,达到上亿原子的体系规模。
7. 中国近年来的科技成就
一、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上首颗量子实验卫星“墨子”号送上天空,这将使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
二、歼20成功亮相珠海航展
.歼-20身披割裂迷彩涂装参加珠海航展并首次对外进行展示。
三、神州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
“天宫二号”成功发射升空。神州十一号飞船2016年10月19日3时31分,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并进行一系列的空间实验。
四、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天眼”
直径500米,全球最大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也被称为“天眼”,在贵州喀斯特天坑中正式启用。FAST将在未来10年至2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成为中国和世界天文学研究的“利器”。
五、核聚变实验装置“人造太阳”
“人造太阳”实验装置在电子温度超过5000万度,持续时间达102秒的超高温长脉冲等离子体放电。这一重大成果标志着中国在稳态磁约束聚变研究方面继续走在国际前列。
六、绘制全新人类脑图谱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脑网络组研究中心蒋田仔团队联合国内外其他团队,经过6年努力,成功绘制出全新的人类脑图谱。
七、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
德国法兰克福国际超算大会(ISC)公布了新一期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榜单,由中国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神威太湖之光"以超第二名近三倍的运算速度夺得第一。
八、高铁总里程达两万公里
郑(州)徐(州)高铁正式开通运营,标志着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2万公里。中国不仅是高铁里程最长的国家,而且高铁的安全运输规模也是世界上最大的。
九、中国造出世界最大起重船
振华重工自主建造的世界最大12000吨起重船在上海长兴岛基地交付,并在现场命名为“振华30号”。这艘船一单臂架12000吨的吊重能力和7000吨360度全回转的吊重能力位居世界第一。
十、“高分”家族新丁雷达遥感卫星高分三号
8. 世界最新科技成果有哪些
●人造肌肉
研究人造肌肉的工作始于上个世纪40年代,但只是在最近的10年里才取得了较大发展,因为世界范围内的研究中心研制出了特种聚合体和智能材料。未来人类很有可能看到世界上最强壮的人和最强大的仿生胳膊进行较量。
●耳朵看世界
莱斯利·凯博士设计出一种声纳装置,这种装置能释放出超声波,还能发现其他物体和障碍物发出的反射。数据接着被转化成一连串能够听到的声音,这些声音在频率上与远处物体发出的声音相对应。经过少许的培训,人类大脑似乎能下意识地将这些声音转化为空间想像。
●神经转化
一位澳大利亚程序设计员开发出一套系统。根据这套系统,遭受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疾病折磨的人今后可以不再受到自身残疾的限制,只要通过神经信号的提示便能与别人沟通。另一位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型的人机联结界面:一个人可以利用皮肤表面电极接收神经信号,然后在经过人工智能分析后,便能够达到交流的目的。两位科学家合作后,这套系统被称为神经转化技术。
●仿生心脏
同位移植人工心脏
CATO
是一种能全面模仿人类心脏的装置,由血液室
心室
、阀
瓣膜
以及能把血液吸入肺动脉和主动脉的特殊致动装置组成。
●修复手套
“修复手套”是一种植入了能模仿人手生物力学的特殊致动器和传感器的装置。机械手研究实验室设计“修复手套”的目的是为了制造一种具有人工肌肉的“外衣”。这种“外衣”能够帮助人体重新运动。全世界的科学家、程序设计员、发明者都在开发复制、替代人体结构或者帮助人体的创新技术。
9. 中国最近的科技发展成就有哪些
中国近些年发展速度非常快,尤其是科技方面更是如此,成就较多,简单举几个例子。
①超级计算机。在大数据广为应用之下,超级计算机越来越受重视,而且应用场景越来越多,这使得超级计算机成为“国家科技体现的标配”,毕竟国家信息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准,而实现这个标准的物质基础,就是超级计算机。近些年,我国的超级计算机发展速度极快,目前综合实力仅次于美国,遥遥领先于第三名,在全世界范围之内形成了中美争霸的局面,这本身就说明中国科技的崛起。
事实上,核电技术是我国未来要发展的方向,也是未来“出海”的主力产品之一,我个人认为他要比超级计算机更具变现力和战略性。
10. 隋唐以来影响世界的三大伟大科技成果的发明是怎样完成和发展的
1、经济发展,为科技文化进步提供物质基础; 2、由经济决定的政治状况,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社会环境; 3、统治阶级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 4、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包括外来宗教),有利于我国科技文化的正常发展; 5、国家的统一和民族融合,加强了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6、前代科技文化成就奠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