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农用地分等成果是产能核算的基础
农用地产能核算统一采用基于农用地分等的方法,即在农用地分等基础上,补充调查所需资料,核算农用地不同层次和不同区域的产能。全省统一采用以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基础,补充调查所需资料的方法,即在县级农用地分等成果基础上,首先对农用地分等资料进行整理,并补充调查所需资料后,建立农用地产能核算数据库,采用一定的数理分析方法,分别核算农用地不同层次(理论产能、可实现产能和实际产能)和不同区域(乡镇、县域、省域)的产能。因此,农用地产能核算的基础数据来源于农用地分等成果,农用地分等成果可以为产能核算提供以下基本数据:
(1)核算单元。农用地产能以县级为单位进行核算,基础核算单元与农用地分等单元一致,因此,产能核算可以直接利用县级农用地分等单元图作为工作底图,不用重新设计产能核算单元。
(2)核算数据。农用地分等单元包含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利用等指数等属性信息,这是产能核算建模所要利用的基本数据。
(3)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农用地分等确定了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产能核算的结果为单位耕地面积标准粮单产和总产,标准粮产量计算所用的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应与农用地用分等确定的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一致。
(4)土地质量评定方法。因为产能核算是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开展的,评价对象即现有耕地有一定改变,对于大面积新增耕地质量评定的方法,必须采用《农用地分等规程》确定的方法。
㈡ 农用地分等成果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应用
甘草店镇位于兰州市榆中县东南部,处于榆中盆地的东部边缘与北部黄土高原区的衔接带,宛川河由南向北穿过河谷中央。从农用地分等成果来看,中部川塬河谷区有一定的水资源灌溉条件,地势较平坦,利用等别较高,而西南山半干旱区和东北山干旱区气候干燥、荒山面积大、土壤肥力差,耕地的利用等别大部分为 1 等,质量较差(图 5-11)。
图 5-11 农用地分等成果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应用位置示意图
甘草店镇的新农村村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与布局规划编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结合甘草店镇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正确处理内涵挖潜与外延扩张、全面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关系,通过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统筹安排各项建设用地,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能只单纯考虑建设的需要而降低保护耕地的要求,规划应该集约用地、合理紧凑布局村庄的各项建设用地。
规划编制中以农用地分等成果对耕地质量的评定作为规划的重要参考资料,从合理利用和集约利用建设用地的角度出发,对城镇建设用地发展进行预测和规划。村镇建设用地的开发建设要充分利用丘陵、缓坡和其他非耕地,严格禁止占用优质耕地。
通过对各村等级体系分析和功能结构的研究,结合各村建设用地利用现状和产业结构,确定村庄建设用地发展类型为扩展型、内部挖潜型、缩减型、整村搬迁型 4 类。对于处于耕地质量较好的川区村,严格限制为内部挖潜型,充分利用现有空闲地,解决农户建新不拆旧、一户多处的现象,加大村庄用地的集约化程度,保护村庄周边的优质耕地(图 5-12)。
图 5-12 农用地分等成果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应用分析图
根据农用地分等过程中收集到的耕地地形坡度、灌溉条件、土壤有机质、土壤 pH 值等一系列自然状况因素,分析不同区域的农业生产特点,确定了川区重点发展蔬菜、林果及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山区侧重发展畜牧养殖业、百合、洋芋种植的农业发展方向。
㈢ 甘肃省农用地分等成果图(选图)
附图7-1 甘肃省农用地分等自然质量等别分布示意图
附图7-2 利肃省农用地分等甘用等别分布示意图
附图7-3 经肃省农用地分等甘济等别分布示意图
㈣ 农用地分等成果
黑龙江省农用地分等成果主要反映农用地等别划分的结果及其相应的统计数据。
(一)农用地等别
全省农用地等别初步确认后,对初步分等成果进行检验、接边处理和等别调整,最终确定全省农用地分等成果。
1. 农用地各省级等别概况
经过对全省农用地分等结果进行检验、接边处理及调整后,最终确定为 9 个省级等别,其中最低等为 2 等,最高等为 10 等。
全省农用地分等面积为 1188.84 万公顷(包括耕地 1144.15 万公顷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划定的可垦荒地 44.69 万公顷)。其中,2 等农用地面积 8.14 万公顷,占全省农用地分等面积的0.7%,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地区及佳木斯、黑河、伊春、双鸭山等市的边远山区;3 等农用地面积 165.15 万公顷,占全省农用地分等面积的 13.9%,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地区及黑河、佳木斯、伊春、双鸭山、鹤岗等市和农垦、森工系统的边远地区及山区;4 等农用地面积 100.11 万公顷,占全省农用地分等面积的 8.4%,主要分布在全省除大兴安岭地区和大庆市以外的山区及边远地区;5 等农用地面积 399.57 万公顷,占全省农用地分等面积的 33.6%,主要分布在全省除大兴安岭地区以外的各县(市)及农垦、森工系统;6 等农用地面积 282.31 万公顷,占全省农用地分等面积的 23.8%,主要分布在全省除大兴安岭、黑河市以外的平原地区;7 等农用地面积 145.08 万公顷,占全省农用地分等面积的 12.2%,主要分布在全省除大兴安岭、黑河、伊春、鹤岗市以外的平原区;8 等农用地面积 63.96 万公顷,占全省农用地分等面积的 5.4%,主要分布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绥化、大庆、鹤岗等市及农垦系统的自然、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9 等农用地面积22.77万公顷,占全省农用地分等面积的1.9%,主要分布在哈尔滨、牡丹江、绥化、七台河等市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的地区;10等农用地面积1.75万公顷,占全省农用地分等面积的0.1%,主要分布在哈尔滨市、五常市、呼兰县及哈尔滨市郊区的水田和菜地区。
2. 农用地分等成果特点
(1)农用地等别较低。黑龙江省农用地分为 2 ~ 10 个省级等别,与全国农用地分等情况相比,农用地等别属于偏低水平。从全国农用地综合质量看,黑龙江省由于积温低、降水量少,加上土地开发较晚、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经营粗放等原因,全省农用地质量在全国属于低水平。
(2)农用地等别出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情况。从全省各农用地等别所占的比例看,2 ~ 4 等质量较低的农用地面积为 273.40 万公顷,占全省农用地面积的 22.99%;而质量好、等别高的7 ~ 10 等农用地面积为 233.56 万公顷,占全省农用地面积的 19.65%;处于中间的 5 ~ 6 等农用地面积为 681.88 万公顷,占全省农用地面积的 57.36%。出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状况,说明黑龙江省农用地中高产田和低产田比例较小,大部分为中产田,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全省农用地还有很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3)农用地质量分布呈区域性特点。由于黑龙江省农用地的等别和气候、土壤、地形等自然条件及土地经营水平有很大关系,因此,农用地质量分布也呈现区域性分布的特点。大兴安岭山区是全省气温最低的地区,无霜期短,有效积温少,又处于山区,因此,这一地区农用地的等别都在 2 ~ 3 等,属于全省农用地质量的低值区。松嫩平原位于黑龙江省南部,处于全省第一积温带,无霜期长,有效积温多,加上地势平坦,土壤条件好,农用地等别大部分在 7 等以上,属于全省农用地质量的高值区。
(二)面积量算与统计
1. 面积量算要求
(1)农用地分等面积应与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成果相一致。农用地分等面积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为主,因此,农用地分等面积应该与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成果相一致,这样做便于土地利用现状面积保持连贯性和一致性,有利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广泛应用。
(2)农用地各等别面积按图斑进行统计。为了保证农用地分等面积的准确性,在进行农用地各等别面积统计时,要按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图斑面积进行统计。
(3)建立统计台账。对农用地分等面积要认真进行量算和统计,并建立农用地分等面积统计台账,归入档案,长期保存。
2. 面积汇总
农用地分等面积统计采取按行政单位和地类逐级汇总,按国家规定的统一表格进行填写,并做好乡(镇)级(农场、林业局)、县级(农垦分局、森工管局)、省级的农用地分等面积逐级汇总工作,形成全省农用地分等面积统计表。
(1)乡(镇)级农用地面积汇总要求以村(生产队)为单位,分别填写和汇总各等别农用地的面积,形成乡(镇)级(农场、林业局)各等别农用地面积统计表。
(2)县级农用地面积汇总要求以乡(镇)及农场、林业局为单位,分别填写和汇总各等别农用地的面积,形成县级(农垦分局、森工管局)各等别农用地面积统计表。
(3)省级农用地面积汇总要求以县(市)及农垦分局、森工管局为单位,分别填写和汇总各等别农用地面积,形成全省各等别农用地面积统计表。
(三)农用地分等成果图
1. 图件成果内容
农用地分等成果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省级标准耕作制度分区图。
(2)省级分等因素指标区图。
(3)农用地自然质量分值图。
(4)农用地利用等别图。
(5)农用地经济等别图。
(6)标准样地分布图。
2. 图件比例尺
乡级农用地分等图比例尺为 1∶1 万、1∶2.5 万,县级为 1∶10 万,省级为 1∶50 万。农用地分等成果图比例尺原则上与各级土地利用现状图比例尺一致。
3. 图件上图要素
1)农用地分等图的上图要素
(1)行政界线,包括省、县、乡镇行政界线,参照相应比例尺土地利用现状图式。
(2)各类等别边界,包括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利用等、经济等界线。
(3)分等单元边界用黑实线表示,线宽为 0.3 毫米。
(4)各类等值区边界,包括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边界和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边界,用黑实线表示,线宽为 0.4 毫米。
(5)等别色标,各农用地等别用不同颜色区分,以冷色调为主,最低等为灰色,中间等为银色,最高等为红色,相邻等别的颜色不宜相差过大。
2)标准样地分布图的上图要素
标准样地可以直接标注在分等图或分等单元图上,用圆圈表示样地的编号。
3)其他上图要素
其他上图要素包括图名、图例、比例尺、指北针、公里网格、坐标系数、制图单位、时间、面积汇总表等。
表 3-11 黑龙江省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各市(地)面积统计表单位:公顷
表 3-12 黑龙江省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地类面积统计表单位:公顷
表 3-13 黑龙江省农用地利用等别各市(地)面积统计表单位:公顷
表 3-14 黑龙江省农用地利用等别地类面积统计表单位:公顷
表 3-15 黑龙江省农用地经济等别各市(地)面积统计表单位:公顷
表 3-16 黑龙江省农用地经济等别地类面积统计表 单位:公顷
㈤ 请问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成果资料在哪里能搜到,急用!!!
有点难吧,各省的情况都不一样,好像基本上更新成果都没经审批还未生效呢
㈥ 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基础,需要对土地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和利用程度等进行系统分析。前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于普遍缺乏土地质量方面的数据,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多侧重于对数量的分析,对土地质量及空间关系的分析一直是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中的薄弱环节。农用地分等成果提供了省、市、县各等别农用地的空间分布、面积以及各分等单元的自然质量、利用状况、经济属性等数据,这些均可作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资料,并可以核算出各行政区农用地生产能力及潜力,满足影响农用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农用地数量与质量分析、农用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农用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等方面的分析要求,进而可以归纳出农用地利用特点,指明农用地利用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规划专题研究提出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本节以广东省龙川县耕地为例,分析并比较龙川县耕地自然质量等、利用等和经济等在县、市、省三级行政区域内的现状。
(一)龙川县土地资源利用总体情况
根据 2003 年末龙川县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龙川县土地总面积 307991.97 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1.7%;全县人口密度 283 人 / 公顷,是全省平均水平的 64%。全县土地资源构成中,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分别为 279281.33 公顷、18305.63 公顷和 10405.01 公顷,依次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 90.68%、5.94% 和 3.38%(表 8-11)。
表 8-11 龙川县土地资源构成统计表
龙川县土地资源及利用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山地、丘陵面积大,平原少,水域面积较小。龙川县是广东省典型的粤东北山区大县,境内山地、丘陵、平原面积分别为 1.52×105公顷、1.12×105公顷、4.40×104公顷,分别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9.2%、36.5%和14.3%。全县水域面积0.91×104公顷,占全县土地面积的2.9%,但水资源丰富,全县水资源蕴藏量 4.14×105千瓦,已开发利用水资源 2.2×105千瓦,境内枫树坝电站装机容量 1.6×105千瓦,是广东省第二大水电站。
(2)耕地资源较少,后备存量不足。龙川县耕地面积 3.90×104公顷,仅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 12.7%,其中 3.51×104公顷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占耕地面积的 89.9%。据龙川县农业局1998 ~ 2003 年的耕地面积统计数据,全县耕地面积平均每年减少 664.6 亩,而人口平均每年递增 6188 人,2003 年末全县人均耕地面积仅为 0.67 亩,低于同时期的全国人均耕地面积 1.60 亩和全省人均耕地面积 0.70 亩的水平。同时,全县后备耕地资源面积仅有 171.20 公顷。这些都表明龙川县未来建设用地需求和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将日益突出。
(3)土地复种指数高,其中灌溉水稻土壤普遍肥沃,生产力水平高,但全县中低产田面积所占比重较大。龙川县是广东省粤东北地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也是 2006 年国土资源部在广东省设立的 3 个国家级基本农田示范区之一,全县的光温气候条件优越,土地复种指数高,农业生产标准耕作制度是早稻-晚稻、春花生-秋甘薯,境内灌溉水田生产力水平高。但是,全县山地、丘陵、平原交错分布,不利于现代农业的机械化和规模化发展,据 2003 年龙川县农业局的统计资料显示,全县中低产田面积 1.08×104公顷,占全县耕地面积的 27.7%。
(二)龙川县耕地资源的质量和空间分布情况
龙川县耕地自然质量等别、利用等别和经济等别成果分别从不同层次对耕地质量进行评价和刻画。广东省农用地分等对土地利用系数和经济系数的计算分县和省两级处理,各县(区)的土地利用系数和经济系数参照《广东省农用地分等与定级估价方案》提供的方法计算(注:具体计算中,要求指定作物分区最高单产和“产量-成本”指数最大值采用当地县域内的最高和最大值);市、省级二级农用地分等成果汇总中,根据各指定作物全省各二级区的最高单产和“产量-成本”指数最大值,在不打破镇级界线的基础上对耕地利用系数和经济系数进行统一调整,以实现逐层平衡(注:耕地利用系数和经济系数分区以耕地利用方式来划分,即水田和旱地),用调整后的两个系数重新计算县级利用等指数和经济等指数,汇总统计并确定最终(地级)市、省两级耕地利用等和经济等。也就是说,广东省县级开展的耕地分等自然质量指数或自然质量等别可以直接在(地级)市、省两级范围内可比,而利用指数(或利用等别)、经济指数(或经济等别)在(地级)市、省两级范围内可比不能直接表现土地利用质量和经济质量的差异,而必须是利用市、省两级调整后的两个系数重新计算县级利用等指数、经济等指数和相对应的利用等别和经济等别,才能较好地实现市、省两级范围内的县级农用地利用水平质量和经济水平质量的比较。
研究区龙川县光温生产潜力指数、指定作物产量比系数见表 8-12,广东省粤北山地丘陵区耕地利用系数、经济系数、指定作物产量比系数和龙川县耕地利用系数、经济系数分别见表8-13、表 8-14。
表 8-12 龙川县指定作物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和产量比系数表
表 8-13 龙川县和粤北山地丘陵区县、省两级单位耕地利用系数和经济系数等值区表
续表
表 8-14 广东省粤北山地丘陵区指定作物产量比系数表
表 8-15 龙川县农用地分等成果各等别面积百分比统计表
龙川县耕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值在 2289 ~ 3114 之间,对应等别划分为 5 个等(12 ~ 16 等);利用等指数值在 859 ~ 2430 之间,对应等别划分为 9 个等(5 ~ 13 等);经济等指数值介于289 ~ 1776 之间,对应等别划分为 10 个等(2 ~ 9 等)。结合龙川县耕地分等成果各等别耕地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百分含量(表 8-15),全县耕地资源质量状况表现为:①耕地自然质量等别主要集中在 13 、14 和 15 等,各等别面积分别占全县耕地面积的 5.2%、39.3% 和 53.6%,而12 与 16 等地面积共占耕地面积的 1.9%。全县自然质量最好的耕地 16 等地主要分布在鹤市、龙母、紫市、车田等镇,最差的 12 等地主要分布在黎咀、回龙和黄石等镇;15 等地主要分布于鹤市、通衢、佗城、紫市、义都、丰稔、附城、车田、赤光、铁场、田心、回龙等镇;13、14 等地主要分布在车田、丰稔、黎咀、龙母、麻布岗、铁场、佗城、紫市、新田等镇。②耕地利用等别主要集中在 8、9、10、11 等,各等别面积分别占全县耕地面积的 8.9%、15.3%、22.4%、38.5%,而其他等别的耕地共占耕地面积的 15.0%。全县利用质量最好的耕地 13 等地主要分布在鹤市、通衢、铁场、龙母、义都、佗城、上坪等镇,最差的 5 等地主要分布在新田镇;9、10、11、12 等地主要分布在鹤市、登云、龙母、通衢、佗城、紫市、义都、黄布等镇;6、7、8 等地主要分布在细坳、田心、贝岭、铁场、回龙等镇。③耕地经济等别主要集中在 6、7、8 等,各等别面积分别占全县耕地面积的 24.1%、20.4%、30.2%。全县经济质量最好的耕地 8、9 等地主要分布在义都、佗城、鹤市、紫市等镇,最差的 2 等地主要分布在铁场、车田、回龙、贝岭、细坳、麻布岗、田心等镇;5、6、7等地主要分布在黎咀、赤光、回龙、车田、新田、龙母、丰稔、附城、细坳、贝岭、麻布岗等镇。
利用农用地分等成果不仅可以实现研究区域内的农用地质量可比,还能将本区分等成果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以获知研究区的农用地质量在更大农业生产区域范围中所处的水平,这对准确定位研究区农业发展在区域农业生产中的地位,调整农业乃至整个产业结构,以及协调和发展较大区域内的大农业,实现区域内的耕地异地占补平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龙川县和龙川县所在市(河源市)及广东省的耕地自然质量等,以及以市、省两级调整后的两个系数重新计算的龙川县、河源市和广东省的耕地利用等和经济等见表 8-16,从表中可以看出:①龙川县耕地的自然质量状况在河源地区和广东全省耕地中都处于较高水平,全省自然质量最好的耕地 17等地、18 等地在龙川县内没有分布,它们在河源市(注:无 18 等耕地)和广东省耕地中所共占的比重分别为 8.53%、9.31%;自然质量最差的耕地 6、7、8、9、10、11 等地在龙川县内没有分布,它们在河源地区(注:无 6 ~ 9 等地分布)和全省耕地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 0.52%、4.99%,主要分布在韶关、清远和汕头地区;自然质量较差的耕地 12、13 等地在龙川县、河源地区和全省耕地中所占比重分别为 5.3%、31.8% 和 20.8%。②龙川县耕地的利用等状况在河源地区和广东全省中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全省利用等最好的耕地 13 ~ 15 等地在广东省、河源地区、龙川县(注:无 14、15 等地分布)耕地中所占比重分别为 2.67%、3.29%、0.05%;利用等最差的耕地 3、4 等地在龙川县和河源地区均没有分布,3 ~ 8 等耕地在广东全省、河源地区、龙川县耕地中分别占 37.1%、33.01%、18.32%。与省内耕地相比,河源地区的耕地利用等水平处于全省中等水平,二者各利用等别面积百分比数据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拟合度 R2=0.895(注:p<0.01、two-tailed 条件下的相关性检验显著,Pearson 积矩相关系数 r=0.946)。③龙川县耕地的经济等状况在河源地区和广东全省中均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其中全省经济等最高的耕地 10、11 等地在龙川县内没有分布,在河源地区和广东省耕地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仅为 1.23%、0.73%;经济等较高的耕地 7 ~ 9 等地在广东省、河源地区、龙川县耕地中所占比重分别为 27.9%、37.15%、56.22%。
表 8-16 龙川县、河源市和广东省的耕地分等等别的面积百分比表
㈦ 广东省农用地分等汇总成果
(一)广东省农用地分等成果
1.广东省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成果
广东省共划分农用地自然质量等13个,从6等到18等。广东省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呈正态分布,主要集中在13~16等,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9.0%,其中以14等地和15等地为最多,都占22.7%,16等地和13等地分别占19.6%和14.1%;12等地和17等地分别占6.7%和9.0%;11等地和10等地分别占2.8%和1.2%;9等、8等和18等地均不到1%,分别占0.7%、0.2%和0.3%;7等地占0.1%;6等地最少,还不到0.01%,仅有134.0公顷,主要分布在韶关乐昌的石灰岩地区,18等地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的吴川、雷州和遂溪。
1)广东省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全省分布状况图
广东省农用地自然质量等面积分布情况参见图3-22~图3-25。
图3-22 广东省农用地自然质量等面积比例图
图3-23 广东省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面积图
图3-24 广东省农用地分地类自然质量等别面积图(1)
图3-25 广东省农用地分地类自然质量等别面积图(2)
2)广东省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地级市分布状况表
广东省各地级市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分布状况参见表3-32。
表-323 自东省各地级市农用地广然质量等面积汇总表
2.广东省农用地利用等成果
广东省共有农用地利用等别13个,从3等到15等。广东省农用地利用等呈正态分布,主要集中在8~10等,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1.4%,其中8等、9等、10等地分别占19.7%、23.3%和18.5%;其次为11等地和7等地,分别占11.3%和10.1%;12等、6等、13等、5等地分别占7.2%、4.5%、2.3%和2.0%;4等地和14等地分别占0.8%和0.3%;3等地和15等地最少,不到0.1%。3等地主要分布在清远阳山、清新北部以及韶关的乳源等石灰岩地区,15等地主要分布在湛江地区光温潜力最高的吴川,部分分布在地处灯塔盆地的东源。
广东省农用地利用等6等以下的农用地主要分布于石灰岩地区、山地的坑田和梯田以及沿海低围田(咸酸田),主要分布在韶关的乳源和乐昌,清远的阳山、连南、连州和清新的北部地区,以及江门、珠海和汕头的盐渍化地区;高等地主要分布在精耕细作、农业栽培技术成熟的潮汕冲积平原的高围田区、河流冲积平原的河边田以及丘陵山地的垌田区,主要有茂名的高州、信宜,梅州的兴宁、梅县和梅江区,河源的东源县和源城区以及肇庆的高要市,尤其是兴宁、信宜、高州、梅江区,86%以上的农用地是12等和13等。珠江三角洲地区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粮食种植粗放,现实粮食产量较低,相对其自然质量等别,珠江三角洲的利用等别整体下降。雷州半岛由于降水、干旱等自然条件的限制,粮食生产水平也不高,虽然其光热条件全省最好,经过利用水平修正以后其利用等相对自然质量等整体下降。从整体水平来讲,茂名地区由于具有优越的光热条件和成熟的农业栽培技术等双重优势,其粮食产量水平较高,利用等综合水平在全省最高,茂名87%以上的农用地在11等以上,基本都在8等以上。梅州地区30%以上的农用地在12等以上,60%以上集中在9~11等,利用等综合水平在全省较高。肇庆和河源地区利用等综合水平在全省也相对较高。潮汕地区耕地利用等别比较集中,整体利用水平较高,90%以上的耕地在8~10等。湛江地区虽然光热条件好,潜力水平全省最高,但由于干旱缺水以及土地利用水平比较低下等原因,其利用等相对自然质量等整体下滑,利用等综合水平在全省居中。全省农用地利用等别分布规律与全省水稻实际产量分布状况基本一致。
1)广东省农用地利用等分布状况图
广东省农用地利用等成果详细情况见图3-26~图3-29。
图3-26 广东省农用地利用等面积比例图
图3-27 广东省农用地利用等面积分布图
图3-28 广东省农用地分地类利用等面积图(1)
图3-29 广东省农用地分地类利用等面积图(2)
2)广东省农用地利用等地级市分布状况表
广东省各地级市农用地利用等分布状况参见表3-33。
表3-33 广东省各地级市农用地利用等面积汇总表
3.广东省农用地经济等成果
广东省共有农用地经济等别10个,从2等到11等。广东省农用地经济等也是呈正态分布,主要集中在4~7等,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6.8%,其中以5等地为最多,占24.8%,4等、6等和7等地分别占17.5%、20.3%和14.2%;3等、8等和9等地分别占6.5%、9.2%和4.2%;2等地和10等地分别占2.2%和1.1%;11等地最少,仅占0.1%。2等地广泛分布在粤北山地丘陵区、粤中南丘陵山地区,部分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平原的滨海低围田。高等(10等、11等)地主要分布在鉴江流域的信宜、高州和化州,灯塔盆地的东源,兴梅盆地的兴宁、梅州和梅县,南雄盆地的南雄和始兴,潮汕平原的榕城和潮南以及珠江三角洲平原的中山等地。
由于同一作物的成本因不同地区而有所不同,即使同一地区的同一作物,其成本也会随着时间变化,因此,经济等别没有特定的地理分布规律和现实意义。
1)广东省农用地经济等全省分布状况图
广东省农用地经济等别成果汇总详细情况参见图3-30~图3-33。
图3-30 广东省农用地经济等面积比例图
图3-31 广东省农用地经济等面积分布图
图3-32 广东省农用地分地类经济等面积图(1)
图3-33 广东省农用地分地类经济等面积图(2)
2)广东省农用地经济等地级市分布状况表
广东省各地级市农用地经济等分布状况参见表3-34。
表3-34 广东省各地级市农用地经济等面积分布表
(二)广东省农用地分等省级汇总成果
根据国家农用地分等成果汇总的要求,广东省分等成果省级汇总是以1∶50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图件,综合考虑所对应的县级和市级图斑的分等结果,对全省土地利用现状图图斑进行图斑分割或图斑添加操作,以分割或添加后的省级图斑作为省级分等单元图,汇总图斑等别指数由下一级对应图斑的等别指数面积加权综合而成,汇总图斑面积是下一级对应图斑面积相加之和。综合的同时保持全省分等等别数不减少,保持了全省分等成果体系的完整性。汇总成果在分布和应用上更具宏观性,能满足国家实现全国农用地分等成果汇总的需要。省级汇总成果同省级成果一致,保持了等别序列的完整性。综合后的等别体系如表3-35所示。
表3-35 广东省农用地等别省级汇总概况表
汇总前后各等别面积分布见图3-34~图3-36。
图3-34 广东省农用地分等成果省级汇总前后自然质量等面积对比图
图3-35 广东省农用地分等成果省级汇总前后利用等面积对比图
图3-36 广东省农用地分等成果省级汇总前后经济等面积对比图
㈧ 农用地分等成果汇总技术路线
根据《农用地分等规程》和《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项目技术简报》( 第 25 期、第 37 期、第39 期 ),对县级农用地分等成果进行数据质量检查,并在重庆市范围内对县级成果进行平衡和调整,使得县级成果在全市内具有可比性;将县级成果图件经过投影转换、误差校正归到同一比例尺(1∶50 万),然后进行空间数据接边和属性数据接边处理,建立规范化的县级成果数据库;以重庆市 1∶50 万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采用 GIS 空间分析技术建立不同比例尺下分等单元间的空间对应关系,将县级图斑同等别面积和最大的等别定为市级图斑的等别,等别面积按照地类将对应的县级等别面积进行平差,再对各区(县)的自然质量分、自然质量等指数、利用等指数和经济等指数进行汇总;将各区(县)分等成果图进行制图综合,建立重庆市 1∶50 万的分等成果数据库,开发分等成果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县级成果、市级成果的一体化管理(图3-20)。
㈨ 重庆市农用地分等成果表
附表2-8 重庆市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面积统计表
续表
附表2-9 重庆市农用地利用等别面积统计表
表续
附表2-10 重庆市农用地经济等别面积统计表
续表
附表2-11 重庆市农用地国家级自然质量等别面积统计表
续表
附表2-12 重庆市农用地国家级利用别面积统计表
续表
附表2-13 重庆市农用地国家级经济等别面积统计表
表续
㈩ 农用地分等成果图(选图)
图附2-1 级东省农用地分等国家广自然质量等别示意图
附图2-2 广东省农用地分等国家级利用等别示意图
附图2-3 广东省农用地分等国家级经济等别示意图
附图2-4 广东省农用地分等省级自然质量等别示意图
附图2-5 广东省农用地分等省级利用等别示意图
附图2-6 广东省农用地分等省级经济等别示意图
附图2-7 广东省韶关市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示意图
附图2-8 广东省韶关市农用地利用等别示意图
附图2-9 广东省韶关市农用地经济等别示意图
附图2-10 广东省肇庆市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示意图
附图2-11 广东省肇庆市农用地利用等别示意图
附图2-12 广东省肇庆市农用地经济等别示意图
附图2-13 广东省兴宁市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示意图
附图2-14 广东省兴宁市农用地利用等别示意图
附图2-15 广东省兴宁市农用地经济等别示意图
附图2-16 广东省潮安县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示意图
附图2-17 广东省潮安县农用地利用等别示意图
附图2-18 广东省潮安县农用地经济等别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