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中医药研究成果

中医药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2021-12-19 08:58:17

㈠ 中医药研究现状

不太清楚研究。。。

㈡ 屠呦呦是如何取得中医药研究上的成功的

是当时党和政府全力支持,她中医药研究,也与前人的中医理论有作用,并且当时是一个团队的,能够有这样的成就,我们的中医确实了不起。

㈢ 中医药治病的方法是我国的传统医学,也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你还了解哪些关于中医药的研究成果

中医药科学研究取得较大的成绩,有些成果,如针刺镇痛机理、骨折治疗、急版腹症治疗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权,近年来,更重视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例如,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中药或方剂的作用机制,用血液流变学方法研究瘀血和活血化瘀,用放射性核素研究经络,等等。有关肾虚、脾虚的研究,活血化瘀、扶正培本、通里攻下、清热解毒等治则的研究,舌诊和脉诊的研究等方面,均已取得成果。在经络研究方面肯定了经络感传现象的存在,总结出感传规律,针刺镇痛得到了有力的科学论证。在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研究方面,已对150余种常用中药进行研究,从中分离出活性单体500余种,发现一批活性强的新结构成分,如青蒿素、棉酚、鹤草酚、靛玉红、丹参酮、联苯双脂等。其中,从中药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是抗疟药物史上继喹啉类药物后的一项重大突破,它对抗喹啉型疟疾、脑型疟疾的治疗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㈣ 中医成果登上《Science》子刊封面了吗

背部穴位入针,有效治疗哮喘,这一经典名方在分子细胞层面究竟有何机理?

北京时间2月8日下午,国际著名期刊《科学(Science)·转化医学》最新一期封面文章揭开谜底——前后历经约10年,上海中医药大学杨永清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在抗哮喘靶标和针灸效应物质的基础研究中取得重大进展。

他们不仅基于针灸临床率先发现全新的有效靶标

明确了体内一系列蛋白质反应

还找到能够模拟针刺效应的活性小分子

可转化为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针灸药”

《科学》主审编辑专门为论文成果做了评论

认为这是一篇令人振奋、引发深思的创新力作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了解到,这是中国中医人第一次在《科学》专业子刊发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科学工作,也是中国科学家验证的第一个支气管哮喘新靶标。

杨永清教授带领科研团队。

㈤ 自学成材的中医科学研究成果是否可以公开造福于众

可以先申请专利,民间发明有时候还是很厉害的.当然如楼下说的,弄个方子出来就没多大意版思了,现在国家对新权药的审批很严格,不是短时间和一个人所能完成的,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各期,都要用大量的资金和人力.
其他的发明我见过几个:电子火罐 脉诊仪 我所说的专利指的是这类.

㈥ 在中医中药研究方面,哪些科研成果使用辩证法

我国都任何科学研究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的

㈦ 如何看待中医药的研究成果

人是自然产生的,其生长病死有规律的。中医是经过数千年的积累,无数先内贤的经验总结出来的符合容人类自身的医疗技术。西医药是后来西方发明了抗生素后,衍生出来的急功近利的办法!在治疗上讲快而立竿见影,但不顾人体自身功能,以外来介入代替人体功能的办法去除疾病。但治标不止本,虽给人快速见效的映象,其实病的根本没医治。年纪轻的病人身体强壮,内在的病根虽然没完全解决,但不会有特别影响就以为疾病好了,等年龄偏大就能体会中医的精妙!西医治不好的慢性病太多太多,现在西方自己都在引进中医!而我们拥有如此宝贵遗产的母国的一大批狂妄子孙,因为跪拜洋人太久了,也没心去继承和了解中医,并加以诋毁抛弃,实属忘恩负义,急功近利,鼠目寸光之辈!

㈧ 中医药的历史及现代贡献

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弘扬的研究

--------------------------------------------------------------------------------

[录入时间 2004/07/12 14:46 ]
[浏览次数 390]

黄明达

一、中医药文化的先进性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统称,距今已有3500年以上的发展历史,是在充分汲取了我国汉族及藏族、蒙族、苗族、彝族、傣族、回族、鲜族等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学理论及对疾病防治经验系统总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东方医药学体系,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传统医学理论最系统、内涵最丰富、应用最广泛、保留最完整的突出代表。

经过几千年的医学实践证明,中医药学不仅在历史上曾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过重大贡献,而且在现代医学和生命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无论是从阴阳互动的平衡观、脏腑经络的整体观、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以人为本的生命观、三因治宜的辩证观对疾病的预防控制上,还是在人类生育、健康、衰老、疾病、死亡等生命现象全过程的科学认识方面,尤其是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延长人类生存寿命,防治慢性病和老年病,对目前现代医学病因不清、疗效不佳的各种疑难杂症及高死亡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肾病综合症、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以及新型的高致病性传染病,如非典型肺炎(SARS)、禽流感,甚至对21世纪有黑死病之称的高致命性传染病如艾滋病等,都显示出了中医药独特疗效和显著优势。对于患有现代社会文明病及占世界城市人口70%-80%的亚健康人群,传统医药学及中医养生学在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尤其是在对于13亿中国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及独特优势。

20世纪9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东方医学最具代表性的中医药产生了浓厚而广泛的兴趣,并加大了经费及人员投入,希望能从古老的传统中医药学中领悟其现代生命科学的真谛,寻求解决数量在不断增加的人类疾病的最终方案。与现代西方医学生命科学物质还原论研究相反的方向上,传统中医药学对疾病辨证、动态的宏观认识和对生命现象整体把握,在疾病防治尤其是适应WHO提出的生理―心理―社会及环境适应能力的社会医学模式方面更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可行性。从疾病生物医学到生命医学,从生命医学到生态健康医学,中医药最具有实践应用价值和科学发展价值,是人类医学生命科学价值体系的完整体现和先进文化的突出代表。在未来后现代医药学发展时代,中医药不但不会消亡,将继续为13亿中国人民及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重要贡献,而且中外医学界有识之士尤其是从事边缘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们已基本达成共识,中医药所代表的先进的生命观和科学的医学方法论将引领世界未来医学生命科学的发展方向并将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

二、全面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优秀文化

中医和中药是传统医药优秀文化不可分割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要继承和弘扬中医药就必须首先对中医药有一个正确、客观、全面、系统的理解与认识。过去一段时间以来自上而下过度强调了现代中药研究、中药现代化和中药科技产业化的发展问题,而严重忽略了对现代中医研究,中医对中药研究的主体指导地位以及中医产业化开发的问题,出现了“胡子眉毛一把抓”和“一手硬、一手软”的政策导向问题。没有在中医与中药的研究及发展方面实现平行互动。由于中药西制、中药西用、废医存药倾向,并以中西结合为名而实行以西代中为实的策略,导致了如马兜铃酸事件、龙胆泄肝丸事件、小柴胡汤事件等所谓“问题中药”的社会争议,接连不断地在国内外引起广泛的中药信誉危机,这不仅对中药产业经济发展是一个信誉重创,而且在中国加入WTO后将为国外西药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扫平了道路。因此,在弘扬中医药的口号下必须重新审视我们过去的政策导向及具体策略,必须以最大程度地满足13亿中国人民卫生保健的实际需求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必须站在为人类医学生命科学做出更大贡献的历史高度。在促进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同时加强传统中医药研究开发并推动中医产业发展。

在发展中医药国际化之前首要目标应是中医药本土化发展的最大化。这不仅是因为中国本土是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而且还因为中医药在中国最具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最具经济可行性。中医药本土化发展应成为中医药国际战略的重中之重,因为它是最大的经济,也是最大的政治。

中医药现代化应在中医药研究与研究中医药两个方面同时展开,相互促进,互为条件。中医药国际化不仅是技术标准的国际化更是民族文化的国际化。偏面追求唯技术论和唯成分论,只有加速中医药的消亡,我们这一代人将成为历史的千古罪人。只有在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之间实现东西方医药学双向接轨,以文化辅轨,以理论接轨,以服务为基础,以产品为载体,才能真正体现中医药的价值,才能真正实现中医药国际合作与发展战略。

中药现代研究方面应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应以复方中药制剂的方剂学研究与开发为重点,创立具有中医药学科特色的现代中药复方制剂质量控制及临床疗效两大标准体系。中医现代研究方面应在充分保留传统中医基础理论内涵的同时,以中医现代医学生命科学表述研究为重点,创立具有中医药学科特色的现代中医生命科学理论及其标准语言体系,尤其在经络基础研究及应用技术开发方面是中医最具国际化发展机会的重大领域,应创立具有中国比较优势的现代中医经络文化并以此为基础大力开发具有巨大经济与社会价值的全球经络养生产业。

在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方面,除以往重视国家各大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科技资源与技术力量之外,还应加强对民间中医药技术与人才资源的开发,尤其是对散落在全国各地的民间验方与治疗技术及各医院门诊的内部制剂和协定处方的研究开发给予高度重视,在技术、资金以及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

中医药的灵魂在其独特的先进文化,而中医药的活力在于其丰富的临床医学实践经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疗效是硬道理,尤其是中医药人体临床应用的医学实践研究更具有科研开发的可行性和应用推广的实用性。过去以往比较重视对中药新资源、新成分、新机理、新标准的药学、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实验动物药理学研究,却对在生命整体水平上的医学实践及临床比较学研究重视不够。而且目前所推崇的循证医学研究又缺乏中医药学科特色及文化内涵,不能完整系统地体现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方面的技术优势,需要在未来进一步开展具有中医药特色并充分体现中医药比较优势的循证医学研究方法论的研究工作,在此之前不宜将现代西方循证医学研究方法生搬硬套地用于中医药研究,否则将丢失对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尽管循证医学的初衷有利于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一切传统医学、自然医学疗法及成果在疾病临床治疗规范方案中的应用推广,但不要因为所采用和实施的具体方案有误而影响到我们最终目标实现。

在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方面不仅要重视科技与产业化发展,而且更要努力并加快培养与未来中医药发展相适应的能够真正领会中医药真谛,有坚实的中医理论与实践功底,又具有现代生命科学广泛知识的新型人才。因此必须从加强中医药的传统文化教育入手,不仅要继续重视和加强中医药高等教育,而且还要努力发展传统医学文化的中等教育,甚至从小学开始就要将祖国医学养生文化植入全民素质教育之中。因此,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不仅是中医药行业内的头等大事,也是全民族发展的大事,应在社会及经济发展的高度给予重新认识和政策定位。

㈨ 如何进行中医药研究

看书!
现在的中医网站多的很,网络一下就会出现几百个网站

㈩ 徐路的研究成果

(1)首次提出用回归方法解决多元质量控制问题,建立了PLS类模型,与列入教科书的经典SIMCA方法相比,该模型操作更简便,其化学意义更加清晰,在化学过程控制、化学模式识别、食品溯源、食品安全质量控制、食品掺杂假冒的无目标检测等多个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
(2)在分析化学-多元校正理论的多个领域,包括校正理论框架、代表性样本选择、分析通道选择与优化、分析信号预处理、模型复杂度估计、群专家模型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和新方法,在光谱化学分析、统计学和机器学习等领域获得关注和应用。
(3)西方现代药学中的定量构效关系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QSAR)方法已在计算机药物设计中举足轻重。对中医药复方,此类方法尚属空白。徐路与其合作者首次提出中药复方的定量方效关系 (Quantitative Formula–Activity Relationship,QFAR)这一新概念,构建了通用和能反映中医理论知识的中药复方描述符体系。综合考虑药物的整体性质、功效和剂量,所提出的71个通用复方描述符,适用于任何传统中药复方,对祖国医学的海量知识遗产进行计算机挖掘和归纳,为开发中药复方的自动专家系统提供了理论基础。

阅读全文

与中医药研究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碘伏开口有效期 浏览:455
马鞍山二中卢大亮 浏览:583
建筑证书培训 浏览:62
马鞍山潘荣 浏览:523
2019年公需课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80
基本卫生公共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62
初中数学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30
长沙市知识产权局张力 浏览:369
荣玉证书 浏览:382
凌文马鞍山 浏览:34
石柱镇工商局 浏览:854
钢铁发明国 浏览:118
创造与魔法怎么卖人民币 浏览:101
知识产权专题答案 浏览:760
高发明巫溪 浏览:755
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493
亚洲给水排水有版权吗 浏览:397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