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维新变法取得了什么成就
维新运动来的成就:第一自,冲破了满清禁例,争得某种程度出版结社的民主权利。第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法律上承认。甲午以后,新工业从洋务派‘官办’、‘官督商办’的桎梏下解放出来,中国资本主义开始得到某些发展,洋务派把持新工业的权力开始衰落了。”范老又引1895年“维新派首领之一”胡燏棻《变法自强疏》和康有为《上皇帝书》中要求“开民厂以造机器”的主张,以及随后清廷命各省“招商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的上谕,1897年张之洞奏折所提及民办工业蓬勃发展,“各省气象日新,必且愈推愈广”的情况,指出“这确是甲午战后发生的新气象,满清政府第一次明令承认民间资本主义生产的合法,可以说是维新运动的重要收获”。
㈡ 戊戌变法留下的唯一成果是什么
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现北京大学的前身)是戊戌变法留下的唯一成果.
㈢ 戊戌维新运动的成就有哪些
第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第二,建立京师大学堂的建议得到保留。
㈣ 戊戌维新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
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尽管失败了,但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㈤ 论述戊戌维新运动的简要过程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是指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但戊戌变法因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顽固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㈥ 戊戌变法只维持了103天,时间如此之短取得了什么成就呢
说起清朝末年那场著名的“维新变法”运动,想必很多人对它都不陌生了!
维新变法,也叫戊戌变法、维新运动,由于它从开始到结束仅仅维持了103天,因此也被称为是“百日维新”。这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向西方学习,实行多维度的变革,具体则包括改革政府、科学文化、教育制度的改革等!
从历史意义上来说,戊戌变法无疑是一场具有浓厚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同时也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那既然这样,为何这场变法仅维持103天就失败了呢?
当然了,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这场变法,及变法过程中各个人物势力的内容,可以去看一下溥仪的这本《我的前半生》。那些很多你很难搞清楚的晚清历史问题,基本上都能在此书中找到答案。
㈦ 戊戌维新变法运动的成果之一是创办了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京师大学堂,现在北大的前身
㈧ 戊戌维新运动的成果之一是其创建了什么大学
北大,其前身是京师大学堂
㈨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
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在性质、结果方面存在哪些一致和差异?试综合分析导致上述回差异的社会历史原因。答
⑴.性质:
一致:都是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
差异:前者重在改良;后者强调民主革命;
⑵.结果:
一致:都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思想,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都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差异:前者在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破坏下,很快失败;后者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⑶.导致差异的社会历史原因:
①.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分属不同的阶层,革命要求和政治主张不同;
②.运动的方式不同:维新变法运动是在封建制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良,革命派以暴力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③.维新变法运动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仓促形成的,缺乏比较成熟的理论指导,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辛亥革命发生时,全国范围内革命形势成熟,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㈩ 戊戌变法的内容
一、政治方面
1、裁减冗官和重叠机构;
2、设置京卿学士,以集思广益;
3、准许地方官与士民上书;
4、更改上海《时务报》为官报,创设京师报馆;
5、解除报禁(允许民间创立报馆);
6、按月分类列名每年收支。
二、军事方面
1、改用西洋军事训练;
2、遣散老弱残兵,削减军饷须支,实行团练,裁减绿营,举办民兵;
3、颁发兴造枪炮特赏章程;
4、筹设武备大学堂;
5、武科停试弓箭骑剑,改试枪炮;
6、允许私人开设军事工厂,制造军火。
三、经济建设
1、设铁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并且在各省设分局;
2、广泛开设农会,刊印农报,购买农具,订立奖励学艺、农业程序,编译外国农学书籍,采用清西各;
3、法切实开垦;
4、颁发制器及振兴工艺给奖章程;
5、在各地设立工厂;
6、在各省设商务局、商会,保护商务,推广口岸商埠;
7、开放八旗经商的禁令,命其学习士农工商自谋生计;
8、倡办实业,促进生产。
四、教育改革
1、举办京师大学堂;
2、所有书院、祠庙、义学及社学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
3、各省设高等学堂,府城设中学,州县设小学;
4、鼓励私人开办学堂;
5、设立翻译、医学、农、商、铁路、矿、茶务及蚕桑速成学堂;
6、派遣皇族宗室出国游历,挑选学生到日本游学;
7、废八股文、乡试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
8、设译书局;
9、颁发着书及发明给奖章程,保荐格致人才。
(10)戊戌维新运动成果扩展阅读:
一、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
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慈禧所代表的顽固派掌握实权,实力强大。
2、直接原因
(1)守旧派势力强大,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光绪皇帝手中,而为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维新派只有少数几个人,没有实权。
西太后最初曾指示“今宜专讲西学”,但是,当她感到变法触及到她自己的权力和清廷王公贵族的利益时,就动手遏制、镇压。
(2)维新派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指责西汉的古文经书全系刘歆伪造,《孔子改制考》将孔子打扮为“改制立法”的祖师爷。
两书都没有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不用说守旧派反对,当时的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此外,维新派某些激进的宣传也增加了社会阻力。
(3)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的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4)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上的某些冒进措施。变法一开始,光绪皇帝就因不满自己的老师、军机重臣翁同龢的持重、顶撞,将其开缺回籍。
大量裁减冗官,仅京师一地,涉及闲散衙门十多处,失去职务者近万人,但是又没有安排出路。因王照上书被阻而一下子罢免六个部长级大员,也操之过急,并且失之过重。
(5)变法手段单一:采取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合法”方式。
二、变法后续:
戊戌政变,1898年6月至9月21日 (清光绪二十四年)发生在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向以光绪皇帝为首的改良派势力发动的一场血腥政变。
政变的结果是,持续了百余日的戊戌变法宣告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等逃往国外,光绪皇帝失去了人身自由,被软禁于中南海瀛台,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重新掌权。
戊戌政变是慈禧太后一生当中发动的第三次宫廷政变,第一次是1861年11月同恭亲王奕欣发动的辛酉政变,第二次是1884年4月懿旨罢斥恭亲王为首的全部军机处成员而以醇亲王代之的甲申易枢,三次政变都以慈禧太后的胜利而告终,也都成就了她垂帘听政的政治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