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诗经》的成就及价值是什么
《诗经》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它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不管是从它本身代表的意义上,还是从后人从《诗经》中学习到的东西上来说,《诗经》都是当无愧的佳作。
《诗经》除了在它是现实主义文学上的丰碑外,其艺术技法,也是深受后人效仿的。《诗经》作品当中的艺术手法,后来被人总结成赋比兴三种,并且和风雅颂三部分,被人合称为《诗经》六义。
而其中赋比兴的这三种表现手法总结的十分到位的,并且赋比兴这三种手法的运用,也是我国诗歌艺术成熟的标志,而赋比兴也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那么赋比兴是什么意思的?赋就是直接把想要看见的事情平白的表达出来,而比就是打比方,把此物比作彼物,兴则是触景生情、由客观事物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情感。
㈡ 《诗经》的艺术成就有哪些
《诗经》的艺术成就一方面是树立了诗歌的艺术风格,另一方面是开创了诗歌的艺术形式
㈢ 《诗经》的艺术成就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诗经》的诞生(包括产生、采集与编成),首先在诗歌体裁形式上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的新体式——四言体。到《诗经》时,中国诗歌开始真正奠定了自己的创作格局,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体式,也就是说,中国诗歌的真正起步,始于《诗经》时代。
从诗歌的节奏韵律上说,《诗经》也为后世诗歌创了先例,尤其在诗歌的押韵形式与韵部等方面,为后世诗歌提供了范式与典型,这在诗歌创作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更重要的是,《诗经》在创作上首开了写真的艺术风格——以其朴素、真切、生动的语言,逼真地刻画和表现了事物、人物及社会的特征,艺术地再现了社会的本质,为后世文学创作(尤其诗歌创作)提供了艺术写真的楷模与借鉴范式。
(3)成果诗经扩展阅读:
《诗经》的国外影响:
作为五经之首的《诗经》在对外交流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在越南据史书记载:李朝十世以《诗经》为科试内容,黎朝十二世科试以《小雅·青蝇》句为题,士人无不熟诵《诗经》。从12世纪开始出现古越南文学多种译本,越南诗文、文学故事中广泛引用《诗经》诗句和典故,影响了越南文学的发展,某些成语并保存在现代越南语言中。
唐代日本遣唐使来长安留学,以后也不断有中国学者去日本讲学,从而促进了日本封建文化的发展。第一个日译本出现于9世纪,以后选译、全译和评介未曾中断,译注、讲解、汉文名著翻刻,成为几个世纪的学术风气,使《诗经》广泛流传。日本诗歌的发展与《诗经》有密切联系,和歌的诗体、内容和风格都深受《诗经》影响。
波兰、捷克、罗马尼亚、匈牙利也都有《诗经》译本。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一些经济文化发展迟缓的国家和地区,独立后迅速发展,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巴次大陆都正在传播《诗经》。越南社会科学院列《诗经》越文全译为国家项目,蒙古文全译也即将完成。
《诗经》正以几十种语文在世界传播,在各国的《世界文学史》教科书上都有评介《诗经》的章节。诗经学是世界汉学的热点。
㈣ 历代《诗经》学研究的成就有哪些
历代《诗经》学研究的成就,除《十三经注疏》中的毛传、郑笺、孔颖达正义外,南宋朱熹的《诗集传》,清代陈奂的《毛诗传疏》、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姚际恒的《诗经通论》、王先谦的《三家义疏集》等,成就也较突出。
㈤ 诗经爱情观可以有什么成果
诗经》抄第一首便是以爱情为题材的诗歌袭《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千古绝唱的诗句,一直涤荡着有情人的心灵。 《诗经》以《关雎》为始篇,历来众多注家的评价多为淑女以配君子,说明在我国古代爱情便成为了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
诗经》从文学的角度写出了礼制完善之初,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清纯本色,表现出对人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追求,为中国古代文化留下了情感的光辉[5]。同时,《诗经》中的爱情诗为我们记录下了中国古代人们美好的爱情生活,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诗歌永恒的主题,《诗经》用人民纯朴的语言酿造了古代先人们生活中美妙的酒浆。
㈥ 简述诗经的主要内容与成就
诗经的主要内容与成就
诗经的文学特色(艺术特色)。
诗经是古代韵文的灯塔,是诗歌的泉源,其高度的艺术成就, 可从下列几方面看出来:
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在诗经各类作品中,以一种简朴的语言,动人的生活画面,表现了他们对现实的认识和爱憎。
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在国风中有较好的体现,并且成为它显著的艺术特点,给予后世诗歌以极大的影响。
“七月”以素描的手法写农奴们一年紧张的劳动生活,像一幅幅风俗画,真实而生动。
国风中更多的诗篇则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突出生活的一个侧面或人物特徵来表现作者对社会的认识与批判,
“黄鸟”,作者用活人殉葬的题材,通过人们对殉葬者的同情和惋惜来抗议这种暴行
“陟岵”则通过征夫想像中的亲人对自己的嘱咐来表现当时徭役、兵役带给人民的痛苦。
国风中那些揭露统治者丑行的民歌,或再三指斥,或辛辣嘲笑,或狠狠诅咒,都深刻地表达了人民对剥削者的痛恨,也是对不平现实的有力冲击。 。
形象的塑造
在形象的塑造上,诗经也表现了现实主义艺术的特色,在 大部份的抒情诗中,作者通过主人公内心直接的倾诉,表现了他们的欢乐与悲哀,激起读者的同情,而让读者看到主人公的行动及其性格特徽,和他们不同的面貌。
“褰裳”是很短的诗,但那少女的声音笑貌却很生动地浮现出来。
“ 野有死麇”的末章是一个少女的独白,生动地表现了她在等待爱人相会时内心的激动。
“谷风”中女主人公的柔婉而温顺,和
“氓”的女主人公之刚强而果断,对照强烈,形象突出。
生动的描写
诗经中的景物描写对人物也起了烘托的作用,如
“君子于役”,诗人以家畜、家禽傍晚归来的生动景象衬托了女主人公倚门伫望归人的悲伤心情,朴素简净而感人至深。
“蒹葭”则以“蒹葭苍苍、白露如霜”的清秋的萧瑟的景象,衬托主人公追求意中人而不见的空虚和怅惘。
“桃夭”则以鲜艳盛开的桃花起兴,衬托出将出嫁的少女们光采焕发的姿容。
形式的多样化
诗经在形式上多是四言一句,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富于变化,许多诗常冲破四言的定格,而杂用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或八言的句子。如:“伐檀”就是一首杂言诗,但并不拗口,反而觉得错落有致,读起来有自然的节奏,章节的重叠是诗经在形式上的另一特点,在反覆吟唱中,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也传达了诗人的感情和诗的韵味,如:-- “采葛”在反覆叠唱中表达了恋人们深挚的思念,“一日不见如三秋”直到今天还活在人民的语言中
语言的精炼优美
诗经的语言,准确、优美,富于形象性,特别是作者们根据汉语音韵配合的特点,运用了双声(如“参差”“玄黄”等)、叠韵( 如“崔嵬”“窈窕”等)、叠字(如“夭夭”“忡忡”等)的语词来描摹细致曲折的感情和自然景象的特征,因而收到了较大的艺术效果。
略述《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诗经》的思想性与艺术成就在中外文化史上都占有很高的地位,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也是至深且巨的,主要者可从其思想内容与艺术技巧两方面来看:
在思想内容方面
诗经在思想内容方面,尤其是国风中民歌部份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它推动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
历代的民歌,从汉魏乐府直到近代的歌谣都深刻地体现了诗经的这种现实主义精神。
唐初陈子昂就以“风雅不作”“兴寄都绝”来批判齐梁间诗的“采丽竞繁”,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也以“别裁伪体亲风雅”作为自己的创作方向。
白居易也以“风雅”“比兴”为标准,总结了魏晋以来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成就,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的主张,
李白等诗人也都承继且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在艺术技巧方面
诗经在表现技巧方面,运用了赋、比、兴几种手法。其准确、优美、富于形象性的语言加上作者们根据汉语音韵配合的特点,运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词来描摹细致曲折的感情和自然景象的特征,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尤其是在韵文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句法的四言(也有二、三、五、六、七、八言)为主,也同时启发了后来的汉赋、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形式的出现。
总而言之,无论在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方面,诗经都是开创历代文体的先河,正如章学诚所说的:“后世之文… … 其源多出于诗经。”由此可见,诗经对后代文学影响的一斑
㈦ 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诗经》的艺术成就: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现实主义精神与传统
《诗经》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描述的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展现的是周代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这一"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精神传统为后世所代代继承和发扬。
二、抒情诗传统
从《诗经》开始,抒情诗成为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三、风雅与文学革新
《诗经》中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为屈原所继承和发扬,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 。
(7)成果诗经扩展阅读: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㈧ 《诗经》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在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具有开创性的价值,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开端,它的内容、手法和形式都为后世之人取用和效法。《诗经》句法多为四言,有规矩,但又灵活多变。它最早运用了赋、比、兴三种艺术手法,成就巨大,深刻地影响了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学的发展。它的很多优秀作品妇孺皆知,耳熟能详,不但描写生动,语言优美,而且富有韵律,思想健康,虽经历千载,仍不可替代。
《诗经》最大的成就是在诗歌创作上建立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面向生活,反映现实,显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其所采用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对后代文学影响较大;在形式上,《诗经》多是四言一句的四言体诗,多采用复沓方法,创造出浓郁的诗意。
㈨ 《诗经》的成就及价值,诗经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诗经》最大的成就其实就是将当时的优秀的诗集进行了融合,所以其中是收录了很多的文学著作,并且这些诗集其实也是进行了筛选的,很多都是优质的,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其实也很少见有这样的一本书,将整个时代的优秀作品汇总在一起。而且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人们进行学习的过程,这些作品其实充分的表达出了人们的情感,其中的抒情方法也是我们可以借鉴的。
《诗经》其实也是文化的载体,它的覆盖面其实是很旷阔的,这些赋比兴的手法在这些作品中有所体现。也出现了新的形式,这些形式都推动了我们对于文化的学习过程。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找到很多有深意的句子,并且在写作中加以正确的运用,也能提高我们的作品给人的感受。
㈩ 诗经的文学成就
《诗经》在情思内涵上,纯真的情思以及折射出来的上古生活状貌,总能引起后人对诚朴的遐思,在艺术表现上,语言朴实,诗章结构稳定一致,以及惯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自然天成的韵律,在当时无不具有开拓意义。
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共计305篇,基本是抒情诗和叙述诗。抒情诗占多数,质实率真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在一书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1)首先,抒情诗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
(2)其次,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直白的。
(3)再次,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真挚感情。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的运用。
(1)赋诗《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他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3)兴就是起兴或者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的开头位置,用来起韵或烘托氛围。
3.《诗经》是四言诗的典范。以四言为基本句式,同时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以四言为主又不拘四言、长短参差的句法,带有明显的民歌风味。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有天然的音乐美感。
4.重章复沓的章法结构和质朴丰富的语言。如《周南。关雎》回环往复的咏唱,加强了抒情效果。语言表现很有特色。
(1)质朴畅达;
(2)词汇丰富;
(3)大量运用双声叠韵的联绵字和叠字。
———————————————————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1-2]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