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学术成果必须同时具备三个特点

学术成果必须同时具备三个特点

发布时间:2021-12-18 10:26:28

A. 刘亚猛的学术成果

——刘亚猛,1984,语义场与英语修辞 [J],《福建外语》第2期。
——刘亚猛,1986, 上下文与上下文分析 [J],《福建外语》第2期。
——Liu, Yameng. 1989. The Making of Elizabeth Drury: The Voice of God in `An Anatomy of the World` [J]. The John Donne Journal 8.1 2: 89 102.
[造出一个伊利莎白·德如瑞来:约翰·唐恩“解剖世界”一诗中的上帝之声。 发表于《约翰·唐恩学刊》1989年第1-2期合刊。]
——Liu, Yameng. 1991. Aristotle and the Stasis Theory [J]. Rhetoric Society Quarterly
21.1: 53 59.
[亚里士多德与争议点理论。 发表于《北美修辞学会季刊》1991年第1期。]
——Young, Richard, and Yameng Liu (eds.). 1994. Landmark Essays on Rhetorical Invention in Writing. Eds [C]. Davis, CA: Hermagoras Press, 1994.
[《有关修辞发明的标志性论文》。与美国当代著名修辞理论家Richard Young 教授合编,1994年由美国赫尔玛格拉斯出版社出版]
——Liu, Yameng. 1995. Disciplinary Politics and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 Generic Triad in Classical Rhetoric [J]. College English 57.1: 9-26.
[学科间竞争在古典修辞三大演说体裁的体制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发表于美国全国大学英语教师联合会会刊《大学英语》1995年第1期。
——Liu, Yameng. 1995. The Dilemma of Argumentation and the Possibility of Engagement in Philosophical Debates [A]. In Frans H. van Eemeren et al. (eds.),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gumentation [C]. Amsterdam: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Argumentation.
[哲学论辩中的两难。 发表于国际论辩研究中心1995年出版的《第3届国际论辩研讨会优秀论文集》]
——Liu, Yameng. 1995. Rhetoric and Reflexivity [J]. Philosophy and Rhetoric 28.4: 333-49.
[修辞与反思。发表于西方修辞理论最权威的刊物《哲学与修辞》1995年第4期。]
——Liu, Yameng. 1996. Three Issues in the Argumentative Conception of Early Chinese Discourse [J].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46.1: 33-58.
[从“百家争鸣”的角度理解中国先秦话语时存在的三大问题。发表于西方比较文化研究最权威刊物《东西方哲学》1996年第1期。]
——Liu, Yameng. 1996. To Capture the Essence of Chinese Oratory: An Anatomy of a Paradigm in Comparative Rhetoric [J]. Rhetoric Review 14.2 : 318-35.
[捕捉中国修辞的本质:对一个比较修辞范式的解剖。发表于美国最权威的修辞理论刊物之一《修辞评论》1996年第2期。]
——Liu, Yameng. 1996. Confucius. In Theresa Enos (ed). The Encyclopedia of Rhetoric. New York: Garland. 139-140.
[孔子的修辞思想。美国Garland出版社1996年首次出版的《修辞学网络全书》条目之一]
——Liu, Yameng. 1996. Correctness. In Theresa Enos (ed). The Encyclopedia of Rhetoric. New York: Garland, 1996. 151-53.
[正确性。美国Garland出版社1996年首次出版的《修辞学网络全书》条目之一]
——Liu, Yameng. 1997. Unintelligibility or Defeat: The Issue of Engagement in Philosophical Debates [J]. Argumentation 11.4: 479-91.
[要么各说各的话要么甘拜下风?哲学论辩中不同观点的相互接触。发表于国际论辩理论最权威刊物《论辩》1997年第4期]
——Liu, Yameng. 1997. Authority, Presumption, and Invention [J]. Philosophy and Rhetoric 30.4: 413-27.
[权威,设定和修辞发明。《哲学与修辞》1997年第4期。]
——Liu, Yameng, and Richard E. Young. 1998. “Disciplinary Assumptions and Institutional Imperatives: Structural Tensions in the Pedagogy of Rhetoric” [J]. JAC 18.3: 475-88.
[当代西方修辞教育的学科认定和机构要求之间的矛盾。发表于美国作文理论最权威刊物《高级作文学刊》1998年第3期]
——Liu, Yameng. 1999. “Self, Other, In-between: Cross-cultural Composition Readers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Identities.” In Xin Liu Gale and Fredric G. Gale (eds.). (Re)Visioning Composition Textbooks: Conflicts of Culture, Ideology, and Pedagogy. Albany: SUNY Press. 69-92.
[跨文化作文教科书与文化身份的构筑。发表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作文教科书体现的文化、意识形态和教育思想之间的冲突》一书]
——Liu, Yameng. 1999. Justify My Position in Your Terms: Cross-cultural Argumentation in a Globalized World.” Argumentation 13.3 (1999): 297-315.
[以你的道理来支持我的立场: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论辩。《论辩》1999年第3期。]
——Liu, Yameng. 1999. “Thou Shalt Not Work Both Sides of the Aisle: Dick Morris, Ideology, and the Regulation of the Flow of Rhetorical Resources” [A]. In Jack Selzer and Sharon Crowley (eds.). Rhetorical Bodies [C]. Madison: U of Wisconsin P. 314-25.
[意识形态对修辞资源流向的调节。发表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修辞体》一书]
——Liu, Yameng. 1999. From Arguing Within to Arguing Across Boundaries: Globalization as a New Challenge to Argumentation Studies (A). In Frans H. van Eemeren et al. (eds.).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gumentation [C]. Amsterdam: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Argumentation. 519-23.
[界内论辩到跨界论辩:全球化对论辩研究的挑战。国际论辩研究中心1999年出版的《第4届国际论辩研讨会优秀论文集》一书]
——Liu, Yameng. 2000. “Contrastive Rhetoric/Comparative Rhetoric.” In Coming of Age: The Advanced Writing Curriculum. Eds. Linda Shamoon, et al. Portsmouth: Boynton/Cook, 2000. 71-75.
[对比修辞学和比较修辞学。发表于美国Boynton/Cook学术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高级写作科程设计》一书]
——Liu, Yameng. 2002. Invention and Inventiveness: A Postmodern Redaction. In Perspectives on Rhetorical Invention. Eds. Janet Atwill and Janice Lauer. Knoxvill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Press.
[从后现代的观点重新审视修辞发明与发明性。 发表于美国田纳西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有关修辞发明的当代理论观点》一书。]
——Liu, Yameng. 2003. “Beyond Wartime Propaganda: Argumentation and Hostilities in the Age of Information and Democracy” [A]. In Frans H. van Eemeren et al. (eds.). 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gumentation [C]. Amsterdam: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Argumentation. 679-690.
[超越战时宣传:信息和民主时代战争与论辩的关系。 发表于国际论辩研究中心2003年出版的《第5届国际论辩研讨会优秀论文集》]
——Liu, Yameng. 2004. Argument in a Nutshell: Condensation as a Transfiguring Mechanism in Argumentative Discourse. Argumentation 18.1: 43-59.
[一言以论之:浓缩作为论辩的变形手段。 发表于国际论辩学会会刊《论辩》2004年第1期。]
——Liu, Yameng. 2004. “Rhetoric and the Invention of Ancient Chinese Discourse.” Rhetoric Before and Beyond the Greeks. Eds. Carol Lipson & Roberta Binkley. New York: SUNY. 147-164. [“修辞与中国先秦话语的发明.” 长篇英文论文. 发表于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古希腊之前和之外的修辞传统》一书]
——刘亚猛,2004,跨文化“交流失迷”及其因应之道[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刘亚猛, 2004,关联与修辞 [J]. 《外语教学与研究》36.4 (2004): 252-55.
——刘亚猛,2004,风物常宜放眼量:西方学术文化与中西学术翻译.《中国翻译》25.6 (2004): 44-48.
——刘亚猛,2004, 西方修辞学科建设:迷惘与希望 [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 (2004).
——刘亚猛,2004,《追求象征的力量:关于西方修辞思想的思考》. 北京:三联书店, 2004.
——刘亚猛,2005,韦努蒂的“翻译伦理”及其自我解构 [J].《中国翻译》26.5 (2005): 40-45.
——刘亚猛,2006,诠释与修辞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刘亚猛,2006,二十世纪美国修辞的宣言——评韦恩·布斯的《关于修辞的修辞:对有效交流的求索》 《修辞学习》
——刘亚猛,2007, 修辞与当代西方史学论争 《修辞学习》
——刘亚猛,2009,当代西方人文学科的范式转换及中国修辞学的发展模式 《修辞学习》
——刘亚猛,2010, 当代西方修辞研究的两个特点及其缘由 《当代修辞学》
——刘亚猛,2010,言说与秩序:轴心时期中西语言思想的一个重要区别及其当代含义 《浙江大学学报》
——刘亚猛,朱纯深 2011,Rhetoric as the Antistrophos of pragmatics: Toward a Competition of Cooperation in the study of language use 《Journal of Pragmatics》

B. 科技论文具备哪些特性

科技论文在情报学中又称为原始论文或一次文献,它是科学技术人员或其他研究人员在科学实验(或试验)的基础上,对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以及人文艺术研究领域的现象(或问题)进行科学分析、综合的研究和阐述,进一步的进行一些现象和问题的研究,总结和创新另外一些结果和结论,并按照各个科技期刊的要求进行电子和书面的表达。
科技论文的特点:
一、学术性
学术性是科技论文的主要特征,它以学术成果为表述对象,以学术见解为论文核屑循循心,在影钻科学实验(或试验)的前提下阐述学术成果和学术见解,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探索科技领域中的客观真理,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术性是否强是衡量科技论文价值的标准。
二、创新性
科技论文必须是作者本人研究的,并在科学理论、方法或实践上获得的新的进展或突破,应体现与前人不同的新思维、新方法、新成果,以提高国内外学术同行的引文率。
三、是科学性
论文的内容必须客观、真实,定性和定量准确,不允许丝毫虚假,要经得起他人的重复和实践检验;论文的表达形式也要具有科学性,论述应清楚明白,不能模棱两可,语言准确、规范。

C. 学术评价是对学术成果的哪些方面进行的客观评价

学术评价实来际上就是要将学术源研究成果排排座吃果果,分成三六九等。学术评价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基于内容的学术评价,即基于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学科本身的逻辑结构的评价方法;另一种是基于形式的评价方法,即游离于学术研究之外,客观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外在特征和学术成果之间的形式联系,从而描绘出学术研究的形式化图景,从而达到学术评估的目的。这来两种方法显然有主次之分,但又是相辅相成的,基于内容的评价显然是一种最符合逻辑的评价,形式化评价本质上是基于内容分析的评价方法的一种工具和补充方法。

D. 钱钟书有哪些特点必须选三个或三个以上

1、钱钟书的记忆能力无疑是超凡的,他精通多种语言,能背诵无数的诗词和文献,能将经史子集随手拈来、头头是道,比起今天电视上外强中干的学术超女超男来判若云泥。
2、钱钟书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被誉为是“博学鸿儒”、“文化昆仑”。
3、钱钟书还是个幽默大师,他健谈善辩,口若悬河,舌璨莲花,隽思妙语,常常令人捧腹。钱氏的健谈雄辩大有孟子、韩愈遗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几乎无人不晓。
4、钱钟书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汇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昆仑。60年来,钱钟书先生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淡泊名利,甘愿寂寞,辛勤研究,饮誉海内外,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培养了几代学人,是中国的宝贵财富。
5、童心苍老,不幸成为神话或靶子。钱锺书的性格很独特,他有一般才子恃才傲物的性格,也有一般才子不具备的童心,然而面对一系列相继而来的风雨,他的童心不得不跟着变得苍老,虽然他的才气仍不减当年,但他的热情与欲望却在逐年递减,钱锺书一度开始沉默。在许多年间,他似乎没有什么新作问世,放下手中犀利的笔,他开始由创作走向研究,用半辈子寒窗的寂寞,默默地为世界文化奉献着自己的智慧。

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32年,在清华大学古月堂前结识杨绛。 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牛津大学学士学位。1941年,完成《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1947年,长篇小说《围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4] 1958年创作的《宋诗选注》,列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1972年3月,六十二岁的钱钟书开始写作《管锥篇》。1976年,由钱钟书参与翻译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出版。1982年,创作的《管锥编增订》出版。
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E. 怎样科学素养和科研方法试题的答案

科学素养和科研方法 一、单选
1()是在各种各样的科学共同体中进行的,它本质上是共同体的产物。A实践活动
2. ( )是在人们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研究中所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步骤。A科学研究方法
3.()是指针对某一研究领域中的一些重点问题,召集一些相关的代表而举办的学术会议。A代表会议
4.()是指那些人们暂时无法打开或不允许打开并且也无法直接观测其内部结构,只能从外部输入和输出来认识的系统。B黑箱
5.()是指学术团体定期组织的主要由本学术团体成员参加的会议,会议周期短的为半年,长的为一年或两年不等。D团体定期会
6.()是现代通信理论、控制论、自动化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等现代科技的综合运用。A信息方法 7.()是利用反馈的手段,对系统进行控制调节,以增强系统稳定性或实现系统目标的方法。C反馈控制方法
8.()在制定生物分类系统的过程中,创立了分类方法,开创了生物分类学,促进了生物进化思想的形成。D林奈
9.()不断地给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新的课题。B社会现实的需要
10.()第一次把试验的经验研究方法和几何的演绎推理巧妙地结合起来,建立了著名的杠杆原理。A阿基米德
11.报刊论文和()共同构成了社会研究的最主要的两大信息源。B图书专著
12.巴门尼德、柏拉图等人的研究为()创立形式逻辑体系奠定了基础。A亚里士多德
13.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一类系统是指()。A灰色系统
14.查阅建国后的报刊资料,可以利用()。D《新华日报》
15.从阅读报纸、书刊或其他途径得来的少量信息出发,加上自己已有的背景知识和相关知识,运用一系列假设性、创造性的演绎推理,导出一系列结论,然后在实践中加以证实的方法,这是指()。C信息推理术
16.从根本上讲,科研课题的产生来自于实践与理论的()。D矛盾
17.“重复别人的,不搞创新,盲目立项,甚至专门跟着别人后面模仿”的行为属于()。A科学研究的低水平重复
18.对逻辑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他的著作《论逻辑》中研究了归纳的人是()。A德谟克利特
19.对《红楼梦》进行词频分析,以了解曹雪芹的语言风格和高鄂的语言风格的区别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时代色彩,这是采用了()。A内容分析法
20.对于长篇小说的分析不宜采用( )。P247B文字结构分析
21.对于学术论文的客观检测,历来一向沿用传统的()。这种笼统的模糊印象式方法难以科学地精确地反映出不同个性的论文的差别,既不利于识别人才,又很难发现具体问题。 D等级定性方法
22.当前的科学技术发展,呈现高度分化,又趋于一体化的态势,()贯通已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A多学科交叉
23.读了《元好问全集》,发现收有他的小说集《续夷坚志》;而查遍于各种文学史、小说史、论文索引,都没有发现对于这部小说集的论述。这时可细读原著,如认为确有一定价值、地位,应予表出,这属于()。D建设性研究
24.恩格斯曾经指出:方法是研究对象的“()”。D类似物
25. 20世纪60年代我国大庆发现石油,当时这是国家机密,严禁外传,但日本人却通过对我们报纸所发的有关石油会战的新闻报道和图片分析,加之他们拥有的我国东北的文献资料,从而推断出我国正在何处开采石油、开采量有多大等重要情报。这是采用了()。C信息推理术 26.方法(Method)与方法论(Methodology)在()上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A认识论
27.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是()。A力
28.规范高校教师、教授的学术行为真正有力的措施是()。C净化学术环境
29.个人利益服从()是科研人员必备的思想品德。B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30.公理方法的产生导致了科学史上第一门理论形态的科学——()的产生。B欧几里得几何学
31.灰色系统方法中,通过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的几何图形进行比较分析是指()。D直观分析
32.灰色线性规划法中的线性规划是()中常用的一种方法。D运筹学
33.进行科研课题选题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特长选题,这里所谓特长,是指()。B在科研方面所具有的优点
34.决定人的能力发展的因素是()。D后天因素
35.将知识信息印刷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的文献是指()。A印刷型文献
36.科研后期为材料整理阶段,下列各项,不属于该阶段主要任务的是()。D课题研究方向的制定
37.科研道德不仅具有协调人与人、个人与群体的关系的作用,并且还具有协调()的关系的作用。A人与自然 38.科研的客观条件中,()是最重要的条件。D资料 39.科研人员提高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是()。D科研创新实践
40.科研人员道德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是指()。D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1.科研人员成长和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巨大的精神力量,是攻克科研尖端课题的强大的精神支柱,这是指()。C高尚的道德修养
42.科研选题包括确定研究()和选择研究课题两个方面。C方向
43.科研课题的选题一定要从()出发,不可好高骛远。C自己的实际条件 44.科学素养重视()三者之间的关系。C科学、技术、社会
45.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在()中逐渐创造发展起来的,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完善。A实践 46.科学教育的总目标是()。D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
47.科学方法可分为三个层次:各门自然科学中的特殊研究方法,各门自然科学中的一般研究方法和普遍性的哲学方法。各层次方法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是不同的。在科学方法的三个层次中,重点是(A第二层次科学方法论和第三层次领域特殊研究方法)。P84A第二层次科学方法论和第三层次领域特殊研究方法 48.科学研究立足于文献资料和()。A经验事实
49.科学社团是科技人员按照专业领域联合起来形成并经过必要的程序在政府有关部门登记的法人团体,下列不属于科学社团分类的( )。P11D学科性科学社团 50.林兴宅以系统方法研究鲁迅的《阿Q正传》,较成功地解开了复杂的阿Q形象之谜,是运用了()。B移植法 51.论文答辩是()的必不可少的程序。B定量检测法
52.李正民借鉴熵定律和耗散结构理论研究文学发展规律,提出了“文学散化律”和中国古代文学史分期的新见解,是运用了()。B移植法
53.“In conclusion may I repeat ...”是属于国际学术会议的()常用语。D结束语句
54.“I would answer your questions as follows ...”是属于国际学术会议的()常用语。D答复语句
55.“In our paper, we proposed a new method (novel structure) ...”是属于国际学术会议的()常用语。C内容语句 56.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深刻阐明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危机的不可克服性、周期性,指出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的真理。C《资本论》
57.目前文献检索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A利用检索工具书查找法
58.目前,在一般系统方法中的()已成为进行系统辨识的理论基础。B黑箱方法 59.《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颁布实施的第一年是指()。 D2006 60.人的高尚道德品质来源于()。A社会实践 61.人的自信心来源于崇高的()。A理想 62.人类最早的研究方法是()。 D观察法
63.人的认识、意志、信念、自信、向往和理想、目标、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总称是指()。D心理素质 64.人从本质上讲,是()。D自然动物
65.若要使论文写得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必须要使全文有一条贯穿线,这就是论文的()。A主题
66.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变化所导致的部分或整个生物群体遗传物质的一系列不可逆转的改变,这是指()。B生物进化
67.实验设计的首要原则是()。除了受观察处理因素外,其他影响效应指标的一切条件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中应尽量相同,要有高度的可比性,才能排除混杂因素的影响,对试验观察的项目做出科学结论。A对照性原则
68.实验对象即受试对象,受试对象的选择十分重要,对实验结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下列不可以成为医学科研的受试对象的是()。D无机物
69.上要对学校、科研院所负责,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及学生的实习实训工作;下要注意提高全系教职工、科研人员的综合素质,创造各种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方面的机会。这是指()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B系主任 70.提纲的格式一般类似于(B文摘),要把重点、结论等内容分条列出。 71.推动了人类道德的变化的第一生产力是指(B科学技术)。
72.“This report contains ...,first, ... second, ...; finally,”是属于国际学术会议的(B导言语句)常用语。
73.通过编码将文字和图像等转换成二进制数学代码,记录在磁带、磁盘、磁鼓、光盘等载体上,利用时再通过计算机将其转换成文字或图像,供人们阅读,这是指()。C机读型文献
74.通过对文献中的词、短语、概念、主题、字符、句子、段落、人物等进行量的分析,从而比较精确地揭示文献的内涵及其传播的信息的实质的一种方法,这是指()。A内容分析法
75.通过源于实际而高于实际的科学抽象,在科学思维中完全排除次要因素的干扰,使研究条件达到或接近理想化程度进行研究的方法是指()。D理想化方法 76.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是()。D元素
77.为了避免论文抄袭剽窃或捉刀代笔的可能性,定量检测法只能反映论文的水平,却无法确认作者的真实性,所以()是必要的。A论文答辩
78.完成方案设计后,就进入了具体实施过程。方案设计一般包括理论型和()两大类。D实验型 79.“文献”一词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早在我国()时期就出现了。B春秋 80.我国的科学教育与国外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们应该改进和加强()。D技术教育 81.我国宋代著名学者()曾指出:“读书有疑,所有见,自不容不立论。其不立论者,只是读书不到疑处耳!”D朱熹
82.我国学者邓聚龙教授继20世纪60年代发表的“去余控制”理论后,在80年代初正式提出的利用数学模型来处理和研究信息不完备的实际问题时所提出的方法,这是指()理论。A灰色系统
83.狭义的素质是指人的生理上先天形成的特点,又称为天赋,主要是指神经系统、感觉器官、运动器官等的特点,其中()的特点尤为重要。D脑 84.下列选项中,()不是科研不正之风的特征。C一次性 85.下列属于文献调查方法的选项是()。C选题具体化方法 86.下列哪一项不是研究设计的原则()。D唯一性原则 87.下列物质中,最为微观的是()。D夸克
88.下列哪一项不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终身教育的支柱()。D学会生存 89.下列各项中,()是国际学术会议的常用语。A开场语句 90.下列各项中,不是学术会议报告一般步骤的是()。B阅读全文 9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读书笔记形式的是()。A全文 92.下列各项,不属于专利申请类型的是()。P190A食品专利
93.下列所列理论中,不是20世纪40年代以来相继诞生的一系列新兴的学科的是()。D戏剧创作论 94.学术论文写作的最主要的基本步骤,需要占用总时数的约三分之二,这是指()。A集资料和拟初稿 95.学术论著个性和风格的形成,需要研究者有敏锐的艺术感受力,这是()的前提。D文学研究
96.信息(information)作为一个科学概念被正式地、明确地提出并经系统的研究,开始于()的产生和发展。A申农的信息论
97.学会会议报告的撰写提纲的目的是()。C为听者提供关键信息 98.选题方法中的移植法最早是()的科学方法。 B自然
99.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科学知识体系的理论化设想,并创立了相应的逻辑工具——()。C公理方法 101.用()选题,首先要注意确认属于同一种类或同一条件、同一关系。C比较法
102.用字母符号表示未知数的值进行运算,求解各种代数方程是代数学的核心内容之一,这是指()。 P8C代数 103.以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为依据而撰写的原始文献,如期刊论文、研究报告、学位论文、政府出版物等,这是指()。A一次文献
104.以数学理论为工具进行数学研究的方法是指()。B数学方法 105.以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被称为()。D科学方法论
106.营造学术氛围的直接方式,也是最能取得立竿见影效果的一种方式,是()。D学术讲座
107.由于计算机一般不能识别原始文献资料,利用计算机处理文献信息时,必须把有关文献资料转换为数字的形式——这种过程就叫做(B编码)。
108.一般而言,课题研究中的很多成果是以()的形式推出的。P190C科研论文 109.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如何,全凭()塑造。B精神 110.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指()。P37A创新
111.运用数学分析,处理和概括与研究系统相关的经验材料,得到反映对象的定量关系和运动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或具体算法,然后结合系统所处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对数学模型求解,并对求得的数学解进行深入的、符合实际的讨论,以作出评价和解释,形成对问题的判断和预见。这是指()。D公理化方法
112.由学术机构组织的、旨在对某一领域或某一专题大家共同关注或感兴趣的研究课题进行广泛学术交流的研讨形式,其目的在于为同行学者提供一种集体研讨、充分表述个人观点一起共同提高的机会,这是指()。D学术会议
113.要使统计量(样本指标)代表参数(总体指标),除用随机抽样方法缩小误差外,重复实验是保证实验结果可靠的另一基本方法,这是实验设计的另一基本原则()。C重复性原则
114.研究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诗,应采用()分析方式。B心理批评和形式批评模式 115.运用数理统计学理论和方法来进行设计,以减少抽样误差和排除系统误差,这是指()。C统计学设计 116.在中国,早就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俗语,这说明人们对(D合作意义)的认识源远流长。 117.在激励机制中,()具有重要的、主体的作用。C物质激励
118.在学术上形成了独特风格并且取得重要成就的研究群体是指( )。P11D科学学派
119.在研究设计中要注意尽可能地在研究设计中采用新观点、新概念、新方法及新技术,特别要注重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遵循了()原则。B创新性原则
120.在研究天文学、物理学并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创立了近代实验方法,并把数学方法运用于科学研究中,开创了近代科学的数学化进程的人是()。D伽利略
121.在实验研究中,不仅要求有对照,还要求各组间除了处理因素外,其他可能产生混杂效应的非处理因素在各组中(对照和实验组)尽可能保持一致,保持各组的均衡性,这就是()。B随机化原则
122.作为一种理解性的阅读,它不仅要求深入地、正确地理解文献的精华部分,掌握作者的真实意图,而且还要求研究人员能够恰如其分地对文献予以评价,这是指()。C精读
123.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指()。A道德 124.作为理论论据的有权威性的资料,如马列经典著作,这是指( )。P237A理论性资料 125.足资参考的著作和论文是指()。P237B学术性资料
126.正确的研究方法对于科学技术研究而言,就是确定正确的()。B研究路线 127.昼夜交替和季节变换与()有关。A地球围绕着太阳作周年运动并且自转 128.周先民用心理分析方法来解释李商隐的“无题诗”,揭示了前人所未道的深层心理奥秘,是运用了()。B移植法
129.在实践中,中国战国时期秦国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和中医的辨证施治之道,都是运用()的最好例证。C系统观点
130.中药种植中培育品系的研究将()列为受试对象。 D药用植物 131.选题时,要从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寻找()。A薄弱环节 132.科学素养的核心是(A)。A理解科学的态度、价值和精神 133.亚里士多德是( C )的学生。C柏拉图
134. 通过授予有限时间内的专有地位是指(A)专利 135. 人的认识、意志、信念········总称时指(D)心理素质 136.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行为规范的总和,是指(A)道德

F. 张三夕的主要学术成果

近三十年来,一直在高校从事古典文献整理与文史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同时在文化产业、文化传播学方面承担过一些社会咨询服务工作。科研方面,承担过多项科研项目,已出版专著数种,其中独著《批判史学的批判》(1992、2010)、《死亡之思与死亡之诗》(1993、1995)、《通往历史的个人道路》(2001)、《诗歌与经验》(2007)、《20世纪的“最后性文本”》(2009)等。主编过《东方文化与现代文明》(2000)、《中国古典文献学》(2003,2007)等教材,后者被列入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并被教育部评选为国家级精品教材,被国内几十所高校采用,同时被十余所高校列入硕士研究生考试参考书目。另在《哲学研究》、《文艺研究》、《文学遗产》、《中国文化》、《新华文摘》等杂志上发表论文百余篇,成果累计约300万字。近十年来主要发表的论文有:一、 文学史1.转向语词的小说--评韩少功新著《马桥词典》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第5期,又载新东方1996年第4期2.写作的自由与自律--谈柯云路的写作道路兼评《中国气功大趋势》,海南日报1999年7月21日,第四版3. 克服失语的焦虑,坚持思想的劳作,中外文化与文论第6辑,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4.论惜时道德感的诗意表达,浙江大学学报2002年4期二、 史学史1.勇敢的精神 感人的行动--《史记·刺客列传》评说,海南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2.心态、功夫和态度--读《史学三书平议》札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增刊3.男色的爱与恨--评《史记·佞幸列传》,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三、 思想史1.世说新语与一个时代 中华读书报1998年12月16日,第十一版2.我们需要新的隆中对--重读《三国志》札记,海南日报1999年2月24日,第四版3. 关于学术发展和发表制度的哲学思考(上),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4.关于学术发展和发表制度的哲学思考(下),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5.从古代的政治流放地到现代的经济特区--论海南岛与大陆文化认同的历史性特征,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6.论现代化的东方道路,海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此文《新华文摘》2001年第4期全文转载(见第70-74页)7.关于高教发展时局的一些观察与思考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年12月增刊8.论海南岛生态建设的精神性要素,新东方2001年第1期9.论东方文化的含义与亚洲视角的建立,海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10.论现代性的含义及其与现代化之关系,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11.论现代化理念及其与两个维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12.论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文化精神(与王齐洲合作),江汉论坛2002年第9期四、古典文献学1.《史通》三家评校钞(程千帆题记) ,学术集林卷十一,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11月出版2.《史通》三家评校钞(续) 学术集林卷十二,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3.《三国志》汇校拾遗 历史文献研究[总第19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版4.《康熙王朝》重大史实辩误,历史文献与文化研究第1辑,湖北辞书出版社2002年5月版5.简论电子时代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历史文献研究[总第19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6.关于上博简《孔子诗论》编联排序的几个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G. 什么是学术规范

所谓学术规范,是指学术共同体内形成的进行学术活动的基本规范,或者根据学术发展规律制定的有关学术活动的基本准则。

它涉及学术研究的全过程,学术活动的各方面:包括学术研究规范、学术评审规范、学术批评规范、学术管理规范;也有学者对学术规范做出了横向概括,认为包括它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学术研究中的具体规则,如文献的合理使用规则,引证标注规则,立论阐述的逻辑规则等。

二是高层次的规范,如学术制度规范、学风规范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内容层面的规范,价值方面的规范,技术操作层面的规范。

(7)学术成果必须同时具备三个特点扩展阅读:

一、违反惩罚

1、对于学位申请者或学位获得者,可分别做出暂缓学位授予、不授予学位或撤销学位授予的处理。

2、对于指导教师,可做出暂停招生、取消导师资格的处理;严重败坏学术道德的,由学位授予单位依据国家有关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进行处理。

3、对于参与舞弊作伪行为的相关人员,由学位授予单位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处理结果应报省级学位委员会(军队系统报军队学位委员会)备案,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二、相关违反案例

1、浙江大学贺海波论文造假,被撤销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李连达负有监管不力的责任,不再续聘。

2、云南中医学院院长李庆生被指论文抄袭、一稿多投。李庆生主动申请对自己的相关论文进行鉴定,结果为“过度引用不当”。

3、浙江大学副教授贺海波被爆剽窃论文。浙大共核查了贺海波及其所在研究室相关人员涉嫌学术道德问题的论文20篇,其中贺海波涉及论文9篇。事发后,贺海波被撤销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浙大将其开除出教师队伍。

H. 学术论文应具备哪些基本特征

学术论文是一种具创新性的科学研究成果的记录,它是人类知识宝库的基本单元。

学术论文应具备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科学性。

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作者在立论上不得带有个人好恶的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必须切实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在论据上,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以最充分的、确凿有力的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在论证时,必须经过周密的思考, 进行严谨的论证。内容的客观性:论文内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要求科学内容真实、成熟、可行,而且可重复性。表达的全面性:论文的科学内容,须用语言、文字或图片等方式表达,并且力求文字简洁、明确及全面性。结构的逻辑性:文章结构所显现的科学内容必须符合逻辑推理、论证反驳等思维规律,其逻辑性强。 格式的标准化:论文写作格式已逐渐趋标准化,必须严格遵守其法则。

第二,创造性。

科学研究是对新知识的探求。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学术论文的创造 性在于作者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因此,没有创造性,学术论文就没有科学价值。创造性是衡量学术论文价值的根本标准。创造性大,论文价值高;反之,论文价值就低 。这里所谓的创造性是指论文中阐述世人尚未谈过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或创造性的模仿。一篇没有创见的文章,可能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价值,但它对科学技术发展不起作 用,也无法提供科技领域新的内容。有些科技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但国外已有,严格言之应无创造性。

第三,理论性。

学术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 自己的理论系统的,不能只是材料的罗列,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般来说,学术论文具有论证色彩,或具有论辩色彩。论文的内容必 须符合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符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既分析又综合” 的科学研究方法。学术性或称为理论性。学术论文可以取材于某一具体产品,或某一抽象的理论,

第四,平易性。

指的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科学道理,不仅要做到文从字顺,而且要 准确、鲜明、和谐、力求生动。

选题在学术论文写作中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只有研究有意义的课题,才能获得好的效果,对科学事业和现实生活有益处;而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研究得再好, 论文写作得再美,也是没有科学价值的。

在选题的方法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选题确定之前,要查阅文献资料。

目的在于了解本学科的研究历史与现状,明确在本学科中过去已经进行了哪些研究,有什么成果;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现状,以便弄清现阶段 的研究达到了什么程度,以及哪些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为此就要到图书馆查阅有关的报刊目录索引、专题目录索引以及年鉴等工具书。另外, 还要做文献目录卡片。这种卡片可以先从最近发表的新的文献资料调查开始,按年一项项写 出来。卡片的写法是,记上作者、标题、杂志名、页码。若是单行本,要写上出版单位,报 纸要写上发行的年月日。

第二选择有学术价值的题目。

题目的研究价值在于实际应用价值和科学理论价值两个方面。要摸清自己要研究的课题以前有人研究过没有,研究的成果如何,结论是什幺,有哪些需要补充或修订,是不是还有遗留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从大量文献资料中看出自己的研究课题所要达到的“终点”,从而找到课题的“起点”。避免“撞车”,重复别人的科研劳动,事倍功半。同时,对有人研究过的课题,你重点就要放在“新”上,才有立足之地;对没人或很少有人研究过的课题,参考资料很少,只要观点不谬,论据确凿即可要在学术上有理论意义,或在实际工作中有现实意义,尽可能选择本学科的重大问题,即大家普遍关心,正在思考,有所争议,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要选择那些老师在课堂上讲明,书里已写清的问题。

第三要选择难易程度适中的课题。

题目太大,往往不易写得深刻,流于空泛,或耗时过多。如果选择题目草率,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选题就等于零。因而首先确定个大方向,并逐步把选题范围缩小和具体化。如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问题,就需要进一步确定时期,是先秦文学、唐宋文学还是元明清文学?再进一步考虑研究这一时期文学的什么问题,某一文学运动,某一作家、作品,还是某一作家、作品的某一方面的问题。论题定得小一点,论述容易集中、深刻,小中见大,可以写出比较好的论文。

要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扬“长”避“短”,要力求与自己所学的专业对口,以便对研究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使自己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自己比较熟悉的课题,这样研究起来才有热情,准备充分,体会深刻,容易写好。

I. 创新性成果的生产必须具备哪三个要素

人文社科成果是人们在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中,通过创造性劳动所取得的具有规律性认识或改造世界作用的成就或结果。对人文社科成果进行评价,是判断成果价值和能否广泛推广实施的重要尺度,也是使成果获得同行和社会承认,鼓励学者开展学术研究的必要途径。目前,中国人文社科学术成果评价以文献计量为主,同行评议为辅,评价的标准、方法、指标和组织实施等都存在一些不足,以致出现了过度数量化、简单化、形式化,甚至偏离评价目标等问题,影响了学术界和社会对人文社科成果的正确认知和学术创新的积极性,阻碍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学术界广泛认为,评价机制不完善是造成上述问题的重要诱因,尤其在诸多机制中,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管理控制机制的严重缺位和失效,更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2011 年《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也指出: 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是建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重点任务之一。

J. 简述学习的三个特点

大学学习的特点
(一)自主性
在大学阶段,学习虽然也有一定的强制性,但较中小学要少的多。首先,大多数大学生的所学专业是自愿选择的,是他们所感兴趣的。其次,大学生除了要学习基础知识外,还要掌握各种专门知识,成为某学科的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善于自觉地、主动地学习。同时,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某些选修课,独立地阅读各种书籍,制定学习计划,采用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也体现出较大的自主性。
(二)专业性
大学学习的专业性十分明显。大学生的学习实际上是专业学习,从入学开始就有了职业定向,再经过几年的学习,大学生逐步成为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结构合理、能力强、创造性高、品行高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多样性
大学生的学习形式多种多样。在大学,虽然课堂教学还是主要形式,但大学生可以依靠多种渠道来获得知识,同时大学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占有很大的比重。因而要通过自学、讨论,听学术讲座、参加第二课堂等活动来获取知识,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和科研等实践性的环节,这些都是大学增长知识和才干的重要途径。
(四)探索性
大学生的学习具有明显的探索和研究的性质。大学的教学内容由确定结论的论述逐步转向介绍各派理论观点和最新学术发展动向方面的知识。人文学科的内容变化更大,知识更新更快。这就要求大学生的学习观念从正确再现教学内容向汇集百家之长、形成个人见解的方向转变。大学生从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作业,到独立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都带有明显的探索的性质。

阅读全文

与学术成果必须同时具备三个特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作业谁发明的名字 浏览:633
狮山工商局电话是多少 浏览:542
厦门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74
农民大爷发明秸秆炉 浏览:210
碘伏开口有效期 浏览:455
马鞍山二中卢大亮 浏览:583
建筑证书培训 浏览:62
马鞍山潘荣 浏览:523
2019年公需课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80
基本卫生公共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62
初中数学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30
长沙市知识产权局张力 浏览:369
荣玉证书 浏览:382
凌文马鞍山 浏览:34
石柱镇工商局 浏览:854
钢铁发明国 浏览:118
创造与魔法怎么卖人民币 浏览:101
知识产权专题答案 浏览:760
高发明巫溪 浏览:755
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