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潘晨光的科研成果
1、《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与挑战》,《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2期;
2、《构建“双线制”的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继续教育》,2007年5期;
3、《中国“双线制”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想》,《中国社会科学内刊》,2008年7月;
4、《加快人才建设应对科技革命》,《瞭望》,第25期,2012年6月28日;
5、《 》,《中国组织人事报》,2012年6月4日;
6、《突破传统理念中的人才桎梏》,《光明日报》,2012年7月18日;
7、主编《中国人才前沿》1—5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009年;
8、主编《中国人才发展6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9、主编《中国人才发展报告》1—9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012年;
10、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外功勋荣誉制度研究”,2008—2009年;
11、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国情调研课题“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中国农村人才与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能力主义”下的中国职称制度建设与发展”、“身份管理体制对人才发展的制约研究”、“国家财政对人才投入的现状、问题和建议”,2006—2011年。
❷ 科技人才流动如何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经济建设 和...#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是非的根本标准!把营造投资兴业的良 好...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的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二要...次人才#高科技人才和优秀年轻创业人才!完善人才流动政策的知识资源,但是科技成果转化和利用率不高.知识资源流动不畅,影响了知识资源的有效...(2)雁塔区工业企业及非工业企事业单位科技活动,高层次科技人才比较欠缺,加之...纽带,将未得到转化和应用的成果配置到需要这些成果的地方促进科技成果...
❸ 如何在新形势下促进青年科研人才的发展
(一)突出引领作用,支持传帮带的工作方式
传帮带既是方式和方法,也是氛围和风气,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技艺教授方式,其形式和效果也一直被人们所认同。传帮带方式放之于现代行业培训中依然被认为是有效的人才培养途径。在工作中,我们要鼓励和支持在学科领域有一定建树的老专家,站在本所人才建设的战略高度,发挥出真正的帮带效应,在培养青年人才上倾注更多的热情和心血,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科技人才,充分发挥他们在青年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我们倡导“传”出智慧、“帮”出成长、“带”出文化。同时,还要充分信任青年人才,放手让他们承担重要科研任务。
(二)搭建各类平台,充分发挥青年科研人员的主体作用
设立专项的基金,针对拿不到课题经费的青年同志提供课题的研究机会,在基金条款的设立中,一定要向青年人尤其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人给予倾斜。根据近两年来我所设立的青年基金的运作情况来看,调动了青年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培养了青年科研人员独立承担课题的能力,帮助青年科研人员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开阔了眼界等等,在很多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单位要为他们创造展示自我、不断提升能力与水平的机会和平台。
同时,人才国际化需要交流平台,基础研究尤其需要交流和共享。在工作中要加强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宣传,提高科研院所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意识,鼓励从事基础研究的青年科技人员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引进科技发达国家先进理念、科学理论和前沿技术。鼓励青年科技人员积极参加各类重要国际科技会议,并进行交流发言。
(三)建立有效的新型科研机制,充分体现青年人才价值
要为青年人才成长营造健康有序的竞争与合作的氛围,提供足够的个性化发展空间,逐步形成与人才成长规律相适宜的灵活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建立能充分体现青年人才价值的绩效考核机制和人才多阶梯晋升系统。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和人才晋升机制,充分调动起青年科研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重视对中青年的引进与合理配置,统筹兼顾,在引进和选拔中,针对每个人不同的特点,安排合适的岗位,形成人才梯队,使每一位青年人员都能在自身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作用,真正做到人尽其责,尤其是在学术带头人的选拔中,要重视个性的发挥,以培养造就战略科技专家和选拔凝聚科技尖子人才为重点,带动整个科技队伍建设,努力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专业领先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队伍。
(四)注重对青年人才的培养,打造青年科研人员为主的学习型团队,提高青年科技人员的综合素质
完善各项有利于青年人才发展的培养制度,包括培训制度、导师制等等一系列的各类人才制度,为青年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这也是保证未来高层次人才梯队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凝聚和稳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不断保持人才队伍创新活力的必要手段。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管理与服务,努力提高人才工作的成效。
在知识经济时代,那种素质单一,只懂技术不懂文化的人才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的要求。因此,对科研人员的培养要从重学历向重能力转化;在扎实的基础上知识面要广博,知识结构要文理并蓄,智力结构要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素质构成要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兼容。鼓励青年科研人员积极参加各类学习和培训。对重点学科、人员缺乏学科,制定相应培训计划。弘扬学习精神,建立学习型团队,全面提升青年科研人力资源整体综合素质,以利于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五)建立公正、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激励青年科研人员多出成果
人力资源的评价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职工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等方面都要建立在科学合理、公正的人力资源评价的基础上,而建立科学合理、公正的人力资源评价体系是搞好人力资源评价的关键。同时,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学术评价是激励人才创新的很重要的推手,各种学术评价让科研创新得到激励。评价机制的公正与否,决定激励有效与否。
以此,要建立多方制度,形成公正的评价体系,完善各类激励机制,落实多元化的激励措施,加强对青年人才创新业绩的褒奖,鼓励他们为科技事业发展贡献青春和才智。
(六)发扬团队精神,营造成长环境
团队精神是研发工作顺利进行的内在动力,是全局意识、合作精神、服务精神、奉献精神的集中体现。高效的科研创新团队对成员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尤其是对于新形势下的青年科研人员。同时,要注意引导青年科研人员处理好工作和家庭的关系,努力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科研与生活环境,打造一个高效科学的管理模式。科技增强国力,青年开创未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好青年科研人才队伍是带动整个组织自下而上的有序发展,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最终达到组织目标的一个有效途径。如何加强高层次青年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❹ 中国的科技成果有哪些
古代:四大发明
现代:“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我国领先世界的科技有; 1、激光技术。我国激光技术世界第一,领先全世界15年。 2、超级稻及其他农作物杂交技术。超级稻被世界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3、陶瓷技术。陶瓷技术是我国传统的领先技术。 4、反卫星武器技术。我国已经发明寄生星多年。现在开始向菲律宾的一颗商业卫星部署寄生星。寄生星只有中国才有,世界任何国家都没有研制出来。是我国镇国之宝。 5、建桥技术。我国是造桥王国,有“世界桥梁博物馆”的美称。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桥,也是世界跨度最大的桥。 6、高原铁路建设技术。青藏铁路是世界高原铁路技术难度最大的技术。 7、巨型水电站建设技术。我国建设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代表世界水电技术的最高水平。 8、排灌机技术。安装在骆马湖的抽水机直径8米,计划再安装直径12米的机器。代表世界最高水平。 9、智能机器人技术。我国的水下螃蟹系统,是世界独有的。 10、汽垫船是我国发明的。当时为了保密,没有向全世界公布。 11、打水井技术。我国在西北能打世界最深的水井。 12、丝绸技术。丝绸是我国的传统技术。现在仍然世界领先。 13、治理沙漠技术。我国治理沙漠技术世界领先。 14、防治人畜瘟疫技术。我国在50--60年代已经基本消灭人畜瘟疫,当时和现在都是世界最高水平。 15、防治SAS病技术。我国防治SAS病技术世界第一水平。 还有一些小科技就不提了。
❺ 完善对科研人员科研成果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有什么好处
这个问题问得好,如果想要振兴科技,改善科技人员的科研环境很有必要,下面从几个方面阐述一下。
1、现在很多科研单位也行政化了,负责科研的一把手不一定是内行,但一线科研人员有了科研成果,就要加上领导的名字,甚至还要放在首位,严重影响了一线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科研环境直接影响人才的走向,过去几十年间从中国走出去的学子有多少回来?有多少留在国外?
科研环境不单是对教育初期的扶持,同样要在科研的前端领域吸引人才留下来。
虽然我们国家一直对科研前端的投入巨大但还是不能与欧美的科研人员待遇相比,爱国不等于就不需要经济发展科研人员也有自己的家庭。
这是国家在科研经济投入方面,还要让民间资本对科研投入产生持续的兴趣。
科研立项国家可以民间资本也可以,毕竟科研成果是要市场化,以利获利留住更多的人才,才能让我们的国家在科研领域和欧美竞争。
科研领域不能以名校效应选才,要以公平的方式进行。很多民间资本会在这方面出现最基本的错误,认为留过学,国内顶尖大学就是人才。很多大科学家并不是出身名校,还是以公平参与的方式为好。
❻ 游达明的主要科研成果
入选“新世纪人才”计划、获得部级科技进步奖三次、省自然科学奖、省教委科技进步奖、新世纪“百人工程”人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多项省部级奖励。
1.“中国有色金属矿产业科技发展战略与技术创新平台研究”,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2.“我国高科技企业成长研究”,获省自然科学三等奖
3.“有色金属工业高科技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4.“企业技术进步与生产发展关系的计量研究”,获部级科技进步四等奖
5.“湖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及发展趋势预测研究”,获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❼ 如何培养研究生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从字面上看,“新”就是新东西、新事物,“创”就是造,即把这个新东西、新事物创造出来.然而,“新”这个字很有讲究,意义大不相同:一个学生在学校运动会上创造了一项新纪录,这是一个“新”;另一个人在奥运会
上创造了一项新纪录,这也是一个“新”,但这两个“新”完全不能相提并论.所以,“新”有大小、高低之分,本文讨论的创新,是指大的、高水平的创新.
科研选题的三个原则
第一,意义要重大.
一般来说,有重大发明创造的人多半胸怀大志,立志成就大事业,这就决定了选题的一个最重要原则――力求研究重大问题.这个问题是科技领域的大事,如果成功,将对科技发展做出大贡献.有些人没有这种想法,只希望有点经费,能做点研究,发表一些文章,有个职称,也就满足了.所以,创新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心里想着要做大事.但是,光有这点还不够,还得能分清什么是大事,是重大问题.
第二,研究的人比较少,竞争较为缓和.
有一些重大问题是人们很容易看到的,例如科技界普遍关注的一些大问题和难题.是否该选这样的问题来做呢?应当说,如果条件允许,要敢于选这样的问题.如果你在科学院、在重点大学、在重点实验室,就要有这样的勇气.但就多数人而言,这样的问题可能可望而不可及,硬往里钻是不明智的;特别是在起步阶段,条件有限,这就应避开那些竞争过于激烈的问题,选那些研究的人比较少、竞争较为缓和的领域.科学研究是一门高超的艺术,太热的地方挤不进去,太冷的地方不受重视.如何将一个冷门通过自己的努力转化为一个热门,这显然需要技巧.
第三,技术手段于自己可行.
许多重大热门课题常常要求大量人力、物力和很高的技术条件,多数人只能望而却步.所以,选题时必须充分考虑自身条件,一定是自己的技术手段可以达到的.有一点要提出来讨论:离开了现代化的高新技术条件,是否就一定做不成大事?笔者认为并非如此.不要总想着自己条件差,成不了什么气候,应相信,智慧和勤奋能弥补条件的不足.只要用心,找准一个好位置,就一定可以打开成功之门.
科研创新的三个途径
笔者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注意到,科研创新不外乎三个途径:材料新、方法新、思路新.
第一,材料新.
使用新材料必有新发现.在遗传学发展史上,Mendel用豌豆作材料研究遗传开创了遗传学,而Morgan则改用果蝇.从豌豆到果蝇,跨度非同寻常,这个新材料用的巧,让M
organ 开创了细胞遗传学,将遗传学推向一个高峰.而后, Beadle
改用红色面包霉研究遗传,开创了生化遗传学.后来的人进一步改用细菌和病毒研究遗传,一次又一次将遗传学刷新.所以,使用新材料是一种既简单又有效的创新方法.但因为是新材料,别人未曾研究过,自然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就对研究者的智慧提出了考验.
第二,方法新.
新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自己设计和创造.使用新材料时,原有的方法可能不适用,研究者就需要先有一次方法的创新,上面遗传学研究中的新材料都伴随着新的研究方法.第二种是移植和借用.在遗传学的早期,人们采用杂交的方法;后来,将细胞学引入,带来遗传学的第一次革命;进一步引入化学方法,将遗传学向分子水平提升……在各个学科的发展中,每一次重大的突破都与新方法相伴.然而,新方法并非无中生有和从天而降,都是在原有基础上革新改制而成,因此,研究者要学习和了解多种多样的方法,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加以改造.
第三,思路新.
创新能力的教育培养
创新能力的教育培养主要是大学的任务,因为大学培养的是人才,即创新能力较强的人.笔者认为,从培养创新能力出发,大学需要做很多事情,其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最为重要.
在教学内容方面,中国的大学重视基本概念和内容深度,这不错,但还应该充分突出“新”,即尽可能介绍新进展和新成果,以激发学生的求新意识和创新欲望.不新就会让学生守旧,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依赖教材,而是不断到文献中去寻找新材料.在突出新的同时,还要兼顾“广”,即从学科出发,力求结构的完整性,各个层面都不能缺.现在有一种偏向:重现代,轻传统,以高深为荣,将基础扔掉,这是很有害的.
在教学方法方面,应改陈述为分析.笔者曾提出“分析式教学法”这一设想,以取代传统的“启发式”.启发是一种浅层的分析,适用于中小学;分析则是一种深层的启发,应为大学所用.采用分析式教学,重在交待来龙去脉,以形成一条思想路线,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学到科学的思维方式.
突出创新能力的高等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学生考核等各个环节都需要相应的革新,以达到对学生实施全方位培养的目的.目前,各个大学竞争激烈,特别注重教师的研究创新,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未给予特别关注,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总之,创新是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核心,还需要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探讨.
❽ 任欣伟的科研成果
1、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课程统整的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研究”,于2009年立项,正在研究。
2、省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文化的重建”于2010年12月结题。
3、 中央电教馆专项课题“运用信息技术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模式”于2006年结题,并被评为优秀项目。
4、省规划课题“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于2007年结题。
5、省级课题“高中综合科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于2009年结题,成果获一等奖。
6、国家级课题子课题“语文学科活动方式与教学策略研究”“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研究”“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应用研究”等3个课题于2007-2009年结题。
7、论文《我心目中的大学》2012年5月发表于中小学校长高峰论坛。
8、论文《常州一中所追求的教育》2011年入选《全国优秀高中与高校衔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论坛会刊》(清华大学委托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出版)。
9、论文《教育家应该有什么样的文化品位》(《成才导报》2008年第21期)
10、论文《校园文化建设要念好“三字经”》(《成才导报》2008年第21期)
11、论文《从民主管理走向共同管理》(《成才导报》2007年12月19日)
12、论文《把民主当作制度来建设》(《成才导报》2006年10月11日)
13、论文《把校庆当课程来建设》 (《成才导报》2006年第41期)
14、论文《站在新起点谱写新篇章 》(《常州晚报》2006年2月)
15、论文《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思考》(《精品教育导刊》2005年第9期)。
16、论文《要重视学校文化的重建》(《精品教育导刊》2005年第11期)。
17、论文《关于建立创新人才的教育培养体系的思考》(《南京大学学报》2002年3月)。
18、论文《关于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几点理论探讨》(《东南大学学报》2002年3月)。
19、专著《行走在教育理想和教育实践之间》(江苏人民出版社(主编)2008年)。
20、专著《诱思探究的光辉实践》(远方出版社(主编)2004年)
❾ 卢福财的科研成果
[1] 卢福财 胡平波 黄晓红:交易成本、交易收益与网络组织效率. 财贸经济,2005(9), 19-23
[2] 卢福财:促进中部崛起的六大战略重点. 光明日报(理论版),2005年4月20日
[3] 卢福财:破解“技工荒”难题. 江西日报(理论版),2006年9月15日
[4] 卢福财 胡平波:网络租金及其形成机理分析. 中国工业经济,2006(6),84-90
[5] 卢福财 张荣鑫:国有企业,留住你的核心员工. 中外企业文化,2006(5),18-20
[6] 卢福财 张荣鑫: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发展的“润滑剂”. 中国石油和化工,2006(1),53-55
[7] 卢福财:构建基于和谐劳动关系的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新体系. 经济管理,2006(20),28-32
[8] 卢福财 周鹏:企业间网络是合作创新的有效组织形式. 当代财经,2006(9),53-57
[9] 卢福财 宁亮:促进就业视角的高校创业教育.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6),109-112
[10] 卢福财:突破“低端锁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6),5-6
[11] 卢福财 宁亮:人力资本在高科技企业创业中的作用. 人才资源开发,2007(8),17-19
[12] 卢福财 胡平波:基于竞争与合作关系的网络组织成员间知识溢出效应分析. 中国工业经济,2007(9),79-86
[13] 卢福财 秦川:中国工业改革发展30年:1978-2008. 当代财经,2008(8),5-12
[14] 卢福财 胡平波:全球价值网络下中国企业低端锁定的博弈分析. 中国工业经济,2008(10),23-32
[15] 卢福财 黄彬云 促进就业增长的国际经验和教训. 改革与战略 2007(5),42-46
[16] 卢福财 周鹏:外部网络化与企业组织创新. 中国工业经济,2004(2),101-106
[17] 卢福财 何炜:论中国传统关系网络对外部网络的影响. 当代财经,2005(2),71-74
[18] 卢福财:基于交易收益的网络组织效率分析. 管理世界,2005(10),157-158
❿ 本人明年毕业的双一流博士研究生,现在科研成果主要有一篇一作重要中文核心
这个平台还是蛮可靠的,我们学校也是和他们有合作,会发布我们学校的招聘信息,近期发布的一些招聘信息都很快会有反应,能够收到很多不错的简历,你也可以尝试往上面投投简历,没准我们以后就是同事了。如果您满意,就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