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了解玄奘西行后的重大成果是什么
玄奘西行之后的重大成果是将天竺的佛经带来中国,促进了中国佛学的发展。
B. 藏奘西行最终到了哪
玄奘,或者唐三藏,你不能写藏奘,是唐僧,到了天竺国,就是印度
C. 玄奘大师西行的目的及其主要贡献
1、西行目的
玄奘西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赴印度求法,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
鉴于法相学形成北方地论学、南方摄论学的差异,如何融合二者,成为玄奖思考解决的问题。武德九年(626年),此时适逢天竺僧波颇抵长安,玄奘得闻印度戒贤于那烂陀寺讲授《瑜加论》总摄三乘之说,于是发愿西行求法,直探原典,重新翻译,以求统一中国佛学思想的分歧。
2、主要贡献
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著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
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鲁迅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他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经,体现了大乘佛法菩萨,渡化众生的真实事迹。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玄奘是研究中国传统佛教成就最大的学者之一,又是继承印度正统佛教学说的集大成者。他不顾艰难困苦,万里迢迢去天竺寻求佛法,搜集到大量的佛教典籍,进行翻译和讲说,同时撰写《大唐西域记》,不仅深远地影响了东亚文化(包括中国文化、韩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为东亚文化能在世界文化中发挥积极作用打下了基础。
在中国译经史上,玄奘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翻译家对于译经各有贡献,但从总体上说,玄奘的成就都在他们之上。印度佛学从弥勒、无著、世亲,次第相承,直到陈那、护法、戒贤等人,已定为因明、对法、戒律、中观和瑜伽五科。玄奘的翻译工作,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无疑起到了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作用。
(3)藏奘西行成果扩展阅读: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其先颍川人,俗家姓名“陈祎(yī)”,法名“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
玄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所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伟大的是他对佛学典籍“截续真,开兹后学”的翻译。唐贞观十九年(645年),46岁的玄奘自印度归国。此后的20年中,他把全部的心血和智慧奉献给了译经事业。
在长安和洛阳两地,玄奘在助手们的帮助下,共译出佛教经论74部,1335卷,每卷万字左右,合计1335万字,占去整个唐代译经总数的一半以上,相当于中国历史上另外三大翻译家译经总数的一倍多,而且在质量上大大超越前人,成为翻译史上的杰出典范。
玄奘之弟子:神昉、嘉尚、普光、窥基,号称奘门四哲,皆为法相之大家;普光、法宝、神泰,则称俱舍三大家;窥基、神泰、顺憬又为因明巨匠;新罗高僧圆测,为玄奘神足,新罗元晓,为华严大家;西域利涉,为护法名僧;南山道宣为之证义,乃律学宗师;玄应,义学名家;东塔怀素,后为新疏之主。
《西游记》即以玄奘的取经事迹为原型。
D. 玄奘西行取得哪此成果
取回真经,更加系统,完善地发扬了佛教文化。也给吴承恩写西游记神话故事经典小说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使之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E. 玄奘西行的历史意义
玄奘西行加强了东西方的陆上联系,及古中国和天竺(今印度),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不仅为中国的佛教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还为中印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从那以后,佛教完整教义传入了中国,弥补了自西汉佛教传入中国教义的不完整,丰富了中国宗教文化,大大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在中国译经史上,玄奘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辟了一个新时代。玄奘的翻译工作,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无疑起到了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作用。
(5)藏奘西行成果扩展阅读
玄奘西行的卓越贡献
1、创立学说
(1)五种姓说:进一步发挥了印度戒贤一系五种姓说,即把一切众生划分为声闻种姓、缘觉种姓、如来种姓、不定种姓、无种姓,认为根据人的先天素质可以决定修道的结果。
(2)唯识论:玄奘及其学派主张,世界上的一切皆非独立存在的,而是由人们的意识变现出来的,即所谓“唯识所变”。最根本的意识称作“阿赖耶识”,是世界各种事物、现象的一切“种子”,是宇宙的本源。
(3)因明:玄奘在印度提出了“真唯识量”,回国以后,除翻译了因明的主要著作外,并对因明辩论、论证的性质作了精细的发挥,深化了因明立量的方法,又地立破的理论进行了精细的分析。
2、翻译佛经,传播学说
从玄奘由翻译而传播的学说看来,纲举目张充分反映了公元五世纪以后印度佛学的全貌。当时印度那烂陀寺等处的佛学,已显然分为因明、对法、戒律、中观和瑜伽等五科,玄奘差不多全部译出,可以说那烂陀寺最盛时期所传承的佛学精华,基本上已都由玄奘译传于中土了。
3、大唐西域记
玄奘口述,辩机记录的游记《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
4、玄奘门徒
玄奘之学,博大精深,一时硕彦,俱集门下。神昉、嘉尚、普光、窥基,号称奘门四哲,皆为法相之大家。普光、法宝、神泰,则称俱舍三大家,窥基、神泰、顺憬又为因明巨匠。
此外还有:新罗元晓,为华严大家;西域利涉,为护法名僧;南山道宣,为之证义,乃律学宗师;玄应,义学名家;东塔怀素,后为新疏之主。
F. 玄奘的重要成就
玄奘,俗姓陈,本名袆,河南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县南境)
人。他的曾祖、祖父都是官僚,到了他父亲陈惠,便潜心儒学不做官
了。玄奘生于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即公元600年。关于玄奘的生平,
现存的《传》、《状》、《塔铭》等都没有记载,而关于他的年岁又
有六十三、六十五、六十九诸说,推算不出确实生年来。今以重校内
学院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暂定法师寿六十五岁)。少时因为
家境困难,跟着他二兄长捷法师住在洛阳净土寺,学习佛经,十一岁
(620)就熟习《法华》、《维摩》。十三岁时(622)洛阳度
僧,破格入选。其后听景法师讲《涅盘》,从严法师学《摄论》,升
座复述,分析详尽,博得大众的钦佩。隋炀帝大业末年,兵乱饥荒,
玄奘和他的二兄前往长安后,得知当时名僧已多聚在蜀地,因又同往
成都。在那里听宝暹讲《摄论》、道基讲《杂心》、惠振讲《八犍度
论》。三、五年间,究通诸部,声誉大著。唐高祖武德五年(622),
玄奘在成都受具足戒。武德七年(624)离开成都,沿江东下参学。
先到了荆州天皇寺。讲《摄论》、《杂心》,淮海一带的名僧闻风来
聚。六十高龄的大德智琰也对他执礼甚恭。讲毕以后,继往赵州从道
深学《成实》,又到扬州听惠休讲《杂心》、《摄论》。贞观元年
(627),玄奘再到长安,从道岳、法常、僧辩、玄会诸师钻研
《俱舍》、《摄论》、《涅盘》,他很快就穷尽各家学说,受到称赞,
声誉满京师。仆射萧瑀,奏请令他住庄严寺。但是玄奘觉得多年来在
各地讲筵所闻,异说不一,特别是当时流行的《摄论》、《地论》两
家有关法相之说不能统一,很想得着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
以求会通一切(这一见解大概是受了当时来华的波颇蜜多罗的启发而
生),于是决心往印度求法。那时出国之禁很严,他正式表请赴印,
未得许可,只好作种种准备等待着。贞观三年(629),因北方连
遭灾荒,朝廷准许道俗四出就食,他得便西行,到达兰州,应当地人
士请求,讲《涅盘》、《摄论》和《般若经》。西域商侣有参加旁听
的,回去以后,便将玄奘求法的事向各地宣传了。玄奘继而潜行到达
瓜州,得胡人西盘陀导送,夜渡瓠颅河。从此子身冒险,过了玉门关
外五烽,度莫贺延沙碛,到达伊吾。高昌王麹文泰得知后,遣使迎往,
敬礼备至,延留度过夏坐,并要久留在高昌,他坚决未允。当时西突
厥叶护可汗势力遍及雪山以北各地,如去印度,须要取得他的协助,
因而高昌王遣使陪送玄奘去叶护可汗衙所,时当贞观三年八月。玄奘
离开高昌,过阿耆尼、屈支等国,越凌山到达素叶城,和叶护可汗相
见,凭着可汗致所经诸国的信件和陪送的使者,很顺利的经过西域笯
赤建等十国,越大雪山,直到邻接北印的迦毕试国。
他从此东行,进入北印度境,过滥波、健驮罗、乌仗那诸国。渡
信度河,过呾叉始罗等国,至迦湿弥罗国,于此先后居停两年参学。
随后至磔迦、至那仆底、闍烂那达、屈露多等国入中印度境。又经窣
禄勒那国,渡阎牟那河至秣底补罗国。过婆罗吸摩补罗等国,至羯若
鞠闍国。东南行渡殑伽河至逾陀国。更循殑伽河东下,拟赴阿耶穆佉
国,于中途遇盗,几乎丧命。后又过阿耶穆佉等国至吠舍厘国,更南
行至摩揭陀国,巡礼华氏城、伽耶等处圣迹,折向那烂陀寺。寺众千
余人欢迎他到寺,参谒了戒贤。他离开高昌,进入印度国境以来,随
处遇着高僧大德,就停留参学。广学《俱舍》、《顺正理》、《因明》、
《声明》、《经百论》、《广百论》、《对法》、《显宗》、《理门》、
《众事分毗婆沙》、《经部毗婆沙》、《萨婆多部辨真》、《发智》、
《日胄毗婆沙论》等。如此且行且学,到达那烂陀时前后约四年,其
时为贞观七年(633)。
玄奘到了那烂陀寺,被推为通三藏的十德之一,很受优遇。他请
戒贤三藏讲《瑜伽论》,同听者数千人,历一年五个月讲毕,后复重
听两遍。又听讲《顺正理》、《显扬》、《对法》各一遍,《因明》、
《声明》、《集量》等论各二遍,《中论》、《百论》各三遍。《俱
舍》、《婆沙》、《六足》等论,他先在诸国听过,至此更披寻决疑,
兼学婆罗门《声明记论》。如是在寺学习,历时五年(贞观八至十二
年,634—638)。
其后,玄奘为了更广泛的参学,便离开那烂陀寺南游,经伊烂那
钵伐多国,从怛他揭多毱多和羼底僧诃两师学《毗婆沙》、《顺正理》
等论。过瞻波等国入东印度境,经羯罗拿苏伐刺那等国,折西北行至
中印南憍萨罗国,停一个多月,从善解因明的婆罗门学《集量论》。
从此南行入南印度境,过案达罗国至驮那羯磔迦国,停数月从苏部底
和苏利耶两僧学《大众部根本阿毗达摩》等论,他们亦从法师学大乘
诸论。过珠利耶国至达罗毗荼国,于建志城逢僧伽罗国大德觉自在云
和无畏牙,就问《瑜伽要文》及僧伽罗国佛教情况。过那建补罗等国,
出伐腊毗国入西印度境,西至狼揭罗国。从此折回,过臂多势罗等国,
渡信度河,至北印钵伐多国,于此停两年,学《正量部根本阿毗达摩》
及《摄正法》、《成实》等论。从此东南行,仍还那烂陀寺。又到寺
西低罗择迦寺,从般若跋陀罗就萨婆多部三藏及《声明》、《因明》
等论咨决所疑。往杖林山,从胜军居士学《唯识抉择》、《意义理》、
《成无畏》、《不住涅盘》、《十二因缘》、《庄严经》等论,及问
《瑜伽》、《因明》等疑,首尾历时两年。这样在各地游历参学凡经
四年(贞观十二至十六年,639—642)。回那烂陀寺后,应戒
贤三藏之嘱,为寺众讲《摄论》、《唯识抉择论》,并沟通了当时大
乘学说中“瑜伽”、“中观”两家的论争,著《会宗论》三千颂,得
到戒贤三藏和诸大德的赞许。他又应戒日王的请求,拟折服南印正量
部论师般若毱多《破大乘论》的异说,著《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
玄奘在印所学至此已经大成,他很想回国弘通,得到戒贤的赞许,
遂庄严经像,辞别戒贤,准备东归。时东印迦摩缕波国鸠摩罗王一再
遣使迎请前往。适值羯若鞠闍国戒日王征恭御陀回来,又遣使来请,
鸠摩罗王就带兵陪送玄奘,到羯朱只祗罗国,遇着戒日王。戒日王乃
决定于曲女城为玄奘建立大会,命五印沙门、婆罗门、外道义解之徒
都来参加。到期与会的有十八国王,各国大小乘僧三千多人,那烂陀
寺僧千余人,婆罗门及尼乾外道二千余人。此会即以玄奘所著《会宗》、
《制恶见》两论的论点标宗,任人难破,但经过十八天大会终了,没
有一人能提出异议。玄奘得到大小乘佛教徒的一致推崇,被给以“大
乘天”和“解脱天”的尊称。其后又随喜了在钵罗耶伽两河间举行的
五年一次的无遮大施会,这才辞别戒日王,携带几百部梵本和各种佛
像,启程东归。路过呾叉始罗渡信度大河时,因遇风浪,失却梵本五
十夹及诸异花种,停在乌铎迦汉荼城五十多天,遣人往乌仗那国抄写
迦叶维耶部三藏。从此经过滥波等地,出迦毕试境,度雪山,经睹货
罗故地,过波迷罗川,越葱岭到了于阗,以国王延留,未得即还。就
派人随商侣入朝,表陈还国,日夜为于阗僧人讲《瑜伽》、《对法》、
《俱舍》、《摄论》四部论,约停了七、八个月。等到使人回来,并
奉敕迎令东归。于贞观十九年(645)正月到达长安。
玄奘去洛阳会见了唐太宗。太宗要求他据游历见闻,修西域传;
并劝他还俗从政,玄奘力辞。因留他住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
所需,并召集各地名僧二十余人相助,分任证义、缀文、正字、证梵
等职,组织了规模完备的译场。玄奘于是年五月,创译《菩萨藏》等
经,次年撰《大唐西域记》成。贞观二十二年(648)译完《瑜伽
师地论》一百卷的大部之后,请太宗替新译诸经做了总序,即后世所
传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这一年因太宗问功德利益,他建议度僧,
太宗诏诸州寺各度五人,并于北阙造弘法院,供译经用。冬十月,东
宫新建大慈恩寺告成,寺内也别造译经院,迎他入住。高宗永徽三年
(652)春,他请就大慈恩寺造西域式石塔,安置带回经像,以运
石工大,改用砖造。永徽四年(653)夏,印度大菩提寺智光、慧
天来信问候他,次年他分别答书。永徽六年(655),尚药奉御吕
才,诵玄奘所译《因明》、《理门》二论,自出新解,指议长短。后
经玄奘和他亲自辩论,他才辞屈谢退。显庆元年(656)二月,玄
奘为鹤林寺尼宝乘等五十余人授戒,又为德业寺尼众数百人授菩萨戒。
玄奘西游求法的时候,路上备尝辛苦,六十岁前后,身体就有病痛,
这一年复间冷疹重发颇剧。他恐怕病危,表请高宗重定佛道名位次第,
及废僧尼依俗科罪。显庆三年(658),他迁居新建的西明寺,当
时印度僧人阿地瞿多和那提相继来华,译事不专,他因而请求停译,
未得允许。继而因大众请详译《大般若经》全部,以京师纷扰,恐难
译了,表请赴玉华宫翻译。显庆四年(659)冬,他迁往玉华宫,
次年初即开始译《大般若经》,至龙朔三年(663)冬完成,全经
十六会,总六百卷。他于译完《大般若经》后,自觉体力衰竭,不再
事翻译,专精行道。麟德元年(664)初,他在玉华宫染病,病中
命门人嘉尚具录所译经论以及造像、写经、供养、施舍等项,宣读一
过,他很觉自庆,到了二月五日中夜便圆寂了。
玄奘回国以后的主要事业,就在翻译经论,并传播新知。因为他
对印度佛学全面通达,所以他所译经论亦赅一切。并且他进行翻译,
也完全有系统、有计划。他从住弘福寺开始翻译,直到最后迁住玉华
宫,译完《大般若》,中间经历十九年,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除
《大唐西域记》一种不计入),总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这十九年的翻
译,可分几个段落:最初,在太宗贞观末年,约五年间,译出了“瑜
伽”学系的“一本十支”各论;其次,在高宗永徽、显庆中间约十年,
译出《俱舍》、《婆沙》和“一身六足”等“阿毗达摩”;最后四年
译成全部《大般若》,这些都是整然自成系统的译业。在这中间,他
还曾应东印度童子王的请求,将中国的《老子》译成梵文,流传于迦
摩缕波;又以中国流传的《起信论》文出马鸣,印度诸僧很想一读,
他也译唐为梵,传到印度。这些都是有关中印文化交流的事业。
玄奘所译各籍,因为他对梵文的造诣精深,又亲自主译,所以名
相的安立,文义的贯练,莫不精确异常,而且矫正旧译的讹谬,遂在
中国译经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后人通称其译籍为新译。另外,从
玄奘由翻译而传播的学说看来,纲举目张充分反映了公元五世纪以后
印度佛学的全貌。当时印度那烂陀寺等处的佛学,已显然分为因明、
对法、戒律、中观和瑜伽等五科。他于因明科译出《理门》和《入正
理论》,树立了在论议基础上的佛家逻辑轨范。于对法科,声闻乘方
面以《俱舍》为中心,在它以前有根本的“一身六足”和《婆沙》等
论,以及其后发展的《顺正理》、《显宗》等论,他都原原本本地传
译了出来;大乘对法译出了《集论》和他的注书《杂集论》,显示对
法经不同于瑜伽论的特点,并指示大小对法相通的途径。于戒律科,
译传大乘唯一的《瑜伽菩萨戒》,并辑出《受戒羯磨》以为实行的规
范。于中观科,特别译出护法的《广百论释》,以见瑜伽系贯通中观
的成就。于瑜伽科,则“一本(《瑜伽》)十支(《显扬》、《庄严》
等)”,差不多全部译出,而于最后发展的“唯识”说,则编纂了完
备的《成唯识论》,以尽其奥蕴。如上所举,可以说那烂陀寺最盛时
期所传承的佛学精华,基本上已都由玄奘译传于中土了。至于他在讲
学中阐扬了“理佛性”和“五种姓”之说,这不仅为后来创立慈恩一
派的根本典据,即其他宗派也有加以采用,在中国佛学界产生了广泛
的影响。
玄奘的著述,除上文说到用梵文写的《会宗论》三千颂,《制恶
见论》一千六百颂而外,还应东印度童子王的请求,造了《三身论》
三百颂,但这些都没有译成汉文,因而也未流传后世。他回国以后,
忙于翻译,无暇撰述,只应太宗的要求而修撰《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还是口授辩机写成的。另外,向当时朝廷陈事的表启,现存一卷。至
于有关学说,则大都为其门下各家所记的口义,特别是见于园测一系
新罗学人著述上的占多数。通称为法师自作的有《三类境》一颂,载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二内,又有《赞弥勒四礼文》,载《法苑珠
林》卷十六,另传法师论《五种不翻》,周敦义《翻译名义集序》曾
见称引。至后人所传的《八识规矩颂》,文义都有可疑之处,并非他
的手笔。
玄奘门人很多,参加译业的也大都从他受业。最著名的是神昉、
嘉尚、普光、窥基,称玄门四神足。继承法系的自然要推窥基。基师
俗姓尉迟,十七岁得玄奘指导出家,常侍左右,二十五岁参加译场,
勤于著述,有“百部疏主”之称。他对玄奘所传的唯识学说尤有领会,
糅印度解释唯识十家之说而辑译为《成唯识》一论,即是出于他的建
议,他所撰《成唯识论述记》,为后世治此学者所奉的圭臬。他释
《瑜伽》有《略纂》,解《杂集》有《述记》,弘五姓说有《法华玄
赞》,详三支立破有《因明大疏》,其他重要经论都有《疏》、《记》,
发扬师说,建立了“慈恩”一宗。其次为普光,于《俱舍》造诣最深,
撰《俱舍论记》三十卷,为学者所宗。
神昉和嘉尚,事迹不详。神昉撰有《十论经抄》三卷,《成唯识
论文义记》十卷,《种姓差别集》三卷等。嘉尚参加译事,玄奘临寂
之前,特命他具录译经部卷及造像等,玄奘殁后,曾撰《杂集论疏》。
此外,在奘门著名弟子中被视为异流的有圆测和法宝。圆测系新
罗人,为奘门新罗学人的领袖。他曾在译场充证义,著有《仁王》、
《深密》、《成唯识》等《疏》,多用真谛等所传的旧说。法宝撰
《俱舍论疏》十五卷,与普光《记》并称,见解时有出入。他又著
《一乘佛性究竟论》,不同意五姓各别之说。故在奘师门下,都被视
为别系。
G. 玄奘西行的结果
印度佛教传入中土。
H. 玄奘西行为中外文化传播做出了什么贡献
玄奘(602年-644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历史上最伟大的译师。俗姓陈,本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佛教法相宗创始人。高僧,佛教学者、旅行家,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
幼年出家玄奘家贫,父母早丧。13岁出家,之后遍访佛教名师,先后从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辩、玄会等学《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成实论》、《俱舍论》以及《大般涅盘经》等经论,造诣日深。因感各派学说纷歧,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贞观元年(627)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始自长安神邑,终于王舍新城,长途跋涉五万余里。
贞观二年正月玄奘到达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后经屈支(今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素叶城、迦毕试国、赤建国(今苏联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到达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乌浒河南一带)。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到达迦湿弥罗国。在此从僧称(或作僧胜)学《俱舍论》、《顺正理论》及因明、声明等学,与毗戌陀僧诃(净师子)、僧苏伽蜜多罗(如来友)、婆苏蜜多罗(世友)、苏利耶提婆(日天)、辰那罗多(最胜救)等讨信纸佛学,前后共2年。以后,到磔迦国(今巴基斯坦旁遮普)从一老婆罗门学《经百论》、《广百论》;到至那仆底国(今印度北部之菲罗兹布尔地方)从毗腻多钵腊婆(调伏光)学《对法论》、《显宗论》;到阇烂达罗国(今印度北部贾朗达尔)从旃达罗伐摩(月胄)受《众事分毗婆沙》;到窣禄勤那国(今印度北部罗塔克北)从阇那多学《经部毗婆沙》;到秣底补罗国(今印度北部门达沃尔)从蜜多犀纳受《辩真论》、《随发智论》;到曲女城(今印度恒河西岸之勒克)从累缡耶犀纳学《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贞观五年,抵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受学于戒贤。
玄奘在那烂陀寺历时5年,备受优遇,并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后听戒贤讲《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及《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以及因明、声明等学,同时又兼学各种婆罗门书。
历游五印贞观十年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先后到伊烂钵伐多国(今印度北部蒙吉尔)、萨罗国、安达罗国、驮那羯碟迦国(今印度东海岸克里希纳河口处)、达罗毗荼国(今印度马德拉斯市以南地区)、狼揭罗国(今印度河西莫克兰东部一带)、钵伐多国(约今克什米尔的查谟),访师参学。他在钵伐多国停留两年,悉心研习《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论》及《摄正法论》、《成实论》等,然后重返那烂陀寺。不久,又到低罗择迦寺向般若跋陀罗探讨说一切有疗三藏及因明、声明等学,又到杖林山访胜军研习唯识抉择、意义理、成无畏、无住涅盘、十二因缘、庄严经等论,切磋质疑,两年后仍返回那烂陀寺。此时,戒贤嘱玄奘为那烂陀寺僧众开讲摄论、唯识抉择论。适逢中观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师师子光也在那里讲《中论》、《百论》,反对法相唯识之说。于是玄奘著《会宗论》三千颂(已佚),以调和大乘中观、瑜伽两派的学说。同时参与了与正量部学者般若多的辩论,又著《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已佚)。还应东印迦摩缕波国(今印度阿萨姆地区)国王鸠摩罗的邀请讲经说法,并著《三身论》(已佚)。
接着与戒日王会晤,并得到优渥礼遇。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在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会后归国。
回国译经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长安。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不久,唐太宗接见并劝其还俗出仕,玄奘婉言辞谢。尔后留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所需,并召各地名僧20余人助译,分任证义、缀文、正字、证梵等职,组成了完备的译场。同年五月创译《大菩萨藏经》20卷,九月完成。
贞观二十年正月,玄奘译出无著《显扬圣教论》20卷;并口述由辩机笔受完成《大唐西域记》。同年尚译出《解深密经》、《因明入正理论》,推进了因明在中国的发展,嗣又奉敕将《老子》、《大乘起信论》译作梵文,传于印度。二十二年五月译出《瑜伽师地论》100卷,并请太宗作经序。十月,译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并悉心从事翻译佛经。永徽三年(652),奏请建塔以安置经像,经高示敕许,乃于大慈恩寺西院营建雁塔。玄奘“亲负篑畚,担运砖石,首尾二周(年),功业始毕”。
显庆三年(658)移居西明寺,因常为琐事所扰,遂迁居玉华寺,致力译经。显庆五年,始译《大般若经》。此经梵本计二十万颂,卷帙浩繁,门徒每请删节,玄奘颇为谨严,不删一字。至龙朔三年(663)终于译完这部多达600卷的巨著。此后,玄奘深感身心日衰,及至麟德元年(664),译出《咒五首》1卷后,遂成绝笔。同年二月逝世。据载,玄奘前后共译经论75部,总计1335卷。所译之经,后人均称为新译。
主要学说①五种姓说。进一步发挥了印度戒贤一系五种姓说,即把一切众生划分为声闻种姓、缘觉种姓、如来种姓、不定种姓、无种姓。认为根据人的先天素质可以决定修道的结果。玄奘在此总赅印度诸家的学说,对五种姓说作了系统的阐述。②唯识论。玄奘及其学派主张,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类的自我)皆非独立存在的,而是由人们的意识变现出来的,即所胃“唯识所变”。最根本的意识称作“阿赖耶识”,是世界各种事物、现象的一切“种子”,是宇宙的本源。③因明。因明在印度瑜伽学系中就十分发达。世亲之后,经过陈那和护法的发展,因明和唯识学说就紧密地结合。玄奘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他在印度提出了“真唯识量”。回国以后,除翻译了因明的主要著作外,并对因明辩论、论证的性质作了精细的发挥,深化了因明立量的方法,又地立破的理论进行了精细的分析。
玄奘毕生致力于佛教事业,共事迹多见于《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续高僧传·玄奘传》。研究玄奘一派学说的重要著作,除《成唯识论》外,有“唯识三大部”,即窥基的《成唯识论述记》、慧沼《成唯识论了义灯》、智周《成唯识论演秘》。
玄奘所撰的《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历代民间广泛流传其故事,如元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明吴承恩《西游记》小说等,均由其事迹衍生。
也是网友们的ID,比如楼下这位。 玄奘
(600/602~664) 唐代僧人,法相宗创始人,佛经翻译家、旅行家。俗姓陈,名 。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
幼年出家 玄奘家贫,父母早丧。13岁出家,20岁在成都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先后从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辩、玄会等学《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成实论》、《俱舍论》以及《大般涅盘经》等经论,造诣日深。
西行求法 通过多年来在各处讲筵所闻,他深感异说纷纭,无从获解。特别是当时摄论、地论两家关于法相之说各异,遂产生去印度求《瑜迦师地论》以会通一切的念头。贞观元年(627)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始自长安神邑,终于王舍新城,长途跋涉五万余里。
贞观二年正月玄奘到达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后经屈支(今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素叶城、迦毕试国、 赤建国(今苏联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到达 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乌浒河南一带)。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到达迦湿弥罗国。在此从僧称(或作僧胜)学《俱舍论》、《顺正理论》及因明、声明等学,与毗戌陀僧�ň皇ψ樱�⑸�召っ鄱嗦蓿ㄈ缋从眩�⑵潘彰鄱嗦蓿ㄊ烙眩�⑺绽��崞牛ㄈ仗欤�⒊侥? 罗多(最胜救)等讨信纸佛学,前后共2年。以后,到磔迦国(今巴基斯坦旁遮普)从一老婆罗门学《经百论》、《广百论》;到至那仆底国(今印度北部之菲罗兹布尔地方)从毗腻多钵腊婆(调伏光)学《对法论》、《显宗论》;到阇烂达罗国(今印度北部贾朗达尔)从旃达罗伐摩(月胄)受《众事分毗婆沙》;到窣禄勤那国(今印度北部罗塔克北)从阇那 多学《经部毗婆沙》;到秣底补罗国(今印度北部门达沃尔)从蜜多犀纳受《辩真论》、《随发智论》;到曲女城(今印度恒河西岸之勒克 )从累缡耶犀纳学《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贞观五年,抵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受学于戒贤。
玄奘在那烂陀寺历时5年,备受优遇,并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后听戒贤讲《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及《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以及因明、声明等学,同时又兼学各种婆罗门书。
历游五印 贞观十年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先后到伊烂 钵伐多国(今印度北部蒙吉尔)、 萨罗国、安达罗国、驮那羯碟迦国(今印度东海岸克里希纳河口处)、达罗毗荼国(今印度马德拉斯市以南地区)、狼揭罗国(今印度河西莫克兰东部一带)、钵伐多国(约今克什米尔的查谟),访师参学。他在钵伐多国停留两年,悉心研习《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论》及《摄正法论》、《成实论》等,然后重返那烂陀寺。不久,又到低罗择迦寺向般若跋陀罗探讨说一切有疗三藏及因明、声明等学,又到杖林山访胜军研习唯识抉择、意义理、成无畏、无住涅盘、十二因缘、庄严经等论,切磋质疑,两年后仍返回那烂陀寺。此时,戒贤嘱玄奘为那烂陀寺僧众开讲摄论、唯识抉择论。适逢中观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师师子光也在那里讲《中论》、《百论》,反对法相唯识之说。于是玄奘著《会宗论》三千颂(已佚),以调和大乘中观、瑜伽两派的学说。同时参与了与正量部学者般若 多的辩论,又著《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已佚)。还应东印迦摩缕波国(今印度阿萨姆地区)国王鸠摩罗的邀请讲经说法,并著《三身论》(已佚)。
接着与戒日王会晤,并得到优渥礼遇。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在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会后归国。
回国译经 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长安。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不久,唐太宗接见并劝其还俗出仕,玄奘婉言辞谢。尔后留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所需,并召各地名僧20余人助译,分任证义、缀文、正字、证梵等职,组成了完备的译场。同年五月创译《大菩萨藏经》20卷,九月完成。
贞观二十年正月,玄奘译出无著《显扬圣教论》20卷;并口述由辩机笔受完成《大唐西域记》。同年尚译出《解深密经》、《因明入正理论》,推进了因明在中国的发展,嗣又奉敕将《老子》、《大乘起信论》译作梵文,传于印度。二十二年五月译出《瑜伽师地论》100卷,并请太宗作经序。十月,译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并悉心从事翻译佛经。永徽三年(652),奏请建塔以安置经像,经高示敕许,乃于大慈恩寺西院营建雁塔。玄奘“亲负篑畚,担运砖石,首尾二周(年),功业始毕”。
显庆三年(658)移居西明寺,因常为琐事所扰,遂迁居玉华寺,致力译经。显庆五年,始译《大般若经》。此经梵本计二十万颂,卷帙浩繁,门徒每请删节,玄奘颇为谨严,不删一字。至龙朔三年(663)终于译完这部多达600卷的巨著。此后,玄奘深感身心日衰,及至麟德元年(664),译出《咒五首》1卷后,遂成绝笔。同年二月逝世。据载,玄奘前后共译经论75部,总计1335卷。所译之经,后人均称为新译。
主要学说①五种姓说。进一步发挥了印度戒贤一系五种姓说,即把一切众生划分为声闻种姓、缘觉种姓、如来种姓、不定种姓、无种姓。认为根据人的先天素质可以决定修道的结果。玄奘在此总赅印度诸家的学说,对五种姓说作了系统的阐述。②唯识论。玄奘及其学派主张,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类的自我)皆非独立存在的,而是由人们的意识变现出来的,即所胃“唯识所变”。最根本的意识称作“阿赖耶识”,是世界各种事物、现象的一切“种子”,是宇宙的本源。③因明。因明在印度瑜伽学系中就十分发达。世亲之后,经过陈那和护法的发展,因明和唯识学说就紧密地结合。玄奘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他在印度提出了“真唯识量”。回国以后,除翻译了因明的主要著作外,并对因明辩论、论证的性质作了精细的发挥,深化了因明立量的方法,又地立破的理论进行了精细的分析。
玄奘毕生致力于佛教事业,共事迹多见于《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续高僧传·玄奘传》。研究玄奘一派学说的重要著作,除《成唯识论》外,有“唯识三大部”,即窥基的《成唯识论述记》、慧沼《成唯识论了义灯》、智周《成唯识论演秘》。
弟子 玄奘之学,博大精深。一时硕彦,俱集门下。神昉、嘉尚、普光、窥基,号称奘门四哲,皆为法相之大家;普光、法宝、神泰,则称俱舍三大家;窥基、神泰、顺憬又为因明巨匠;新罗高僧圆测,为玄奘神足,新罗元晓,为华严大家;西域利涉,为护法名僧;南山道宣为之证义,乃律学宗师;玄应,义学名家;东塔怀素,后为新疏之主。
玄奘死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旧唐书》本传作显庆六年,661),葬于长安兴教寺(在今西安市南郊)。生平事迹见慧立、彦悰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由于他的取经活动受人钦佩,使他后来逐渐变为神话中的人物。唐中叶就有关于他的传说,宋代出现《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明代又有《西游记》,使唐僧在中国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I. 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获得了哪些成就
公元627年,玄奘不顾洪荒出玉门关西进,抱着求学的心愿,横穿了400公里的大沙漠。途中他失手撒掉了最后一皮囊的水,但是仍然继续西进,走了五天四夜,滴水为进。他到西域后,收了三名弟子,虽然没有民间传说那么法力神通,但是有着孙悟空的忠心,猪八戒的机智,沙僧的勤恳,经过大雪山时,三个徒弟都被冻死了,但是他毅然向西,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冒着生命危险,走了2万多公里,历经4年时间,终于到达了那烂陀寺。玄奘在那里向戒贤法师学习佛学理论。两年后,他又到各地去游历,前后到了100多个国家,参加过很多的佛学辩论会,没人能驳倒他,因而名震印度。
玄奘在印度游学17年,于公元645年回到长安,带回了梵文佛经657部,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赞赏和推崇。此后,玄奘在长安专心翻译佛经,费时19年,译出75部,1335卷。如今这些佛经在印度已经失传,玄奘的译本就成了研究古代印度文化的重要史料。他还把老子的《道德经》译成梵文,介绍给古印度。玄奘所写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西行取经的所见所闻,介绍了沿途各国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地理山川、物产生活等。这部书近百年来被译成多国文字,很受研究者们的青睐。
公元644年,玄奘因积劳成疾,不幸病逝,他对促进中国同印度半岛各国的文化交流,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J. 玄奘他走了多少路翻了多少卷去了哪里有什么成就
唐僧,俗家姓陈,法号玄奘,是唐太宗李世民时的高僧,又被人们称为“三藏法师”。玄奘是洛州缑氏人,13岁在洛阳出家,因为感到当时佛教各宗派的说教不一,于是决心到印度取经,寻根究底。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玄奘西出玉门关,远赴天竺国(印度)。第二年到达天竺。他首先学习印度语,然后收集各种佛教经典,学经引道,历时5年,终于成为博学的佛教高僧。
幼年出家 玄奘家贫,父母早丧。13岁出家,20岁在成都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先后从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辩、玄会等学《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成实论》、《俱舍论》以及《大般涅盘经》等经论,造诣日深。
西行求法 通过多年来在各处讲筵所闻,他深感异说纷纭,无从获解。特别是当时摄论、地论两家关于法相之说各异,遂产生去印度求《瑜迦师地论》以会通一切的念头。贞观元年(627)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始自长安神邑,终于王舍新城,长途跋涉五万余里。
贞观二年正月玄奘到达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后经屈支(今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素叶城、迦毕试国、 赤建国(今苏联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到达 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乌浒河南一带)。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到达迦湿弥罗国。在此从僧称(或作僧胜)学《俱舍论》、《顺正理论》及因明、声明等学,与毗戌陀僧诃(净师子)、僧苏伽蜜多罗(如来友)、婆苏蜜多罗(世友)、苏利耶提婆(日天)、辰那 罗多(最胜救)等讨信纸佛学,前后共2年。以后,到磔迦国(今巴基斯坦旁遮普)从一老婆罗门学《经百论》、《广百论》;到至那仆底国(今印度北部之菲罗兹布尔地方)从毗腻多钵腊婆(调伏光)学《对法论》、《显宗论》;到阇烂达罗国(今印度北部贾朗达尔)从旃达罗伐摩(月胄)受《众事分毗婆沙》;到窣禄勤那国(今印度北部罗塔克北)从阇那 多学《经部毗婆沙》;到秣底补罗国(今印度北部门达沃尔)从蜜多犀纳受《辩真论》、《随发智论》;到曲女城(今印度恒河西岸之勒克 )从累缡耶犀纳学《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贞观五年,抵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受学于戒贤。
玄奘在那烂陀寺历时5年,备受优遇,并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后听戒贤讲《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及《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以及因明、声明等学,同时又兼学各种婆罗门书。
历游五印 贞观十年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先后到伊烂 钵伐多国(今印度北部蒙吉尔)、 萨罗国、安达罗国、驮那羯碟迦国(今印度东海岸克里希纳河口处)、达罗毗荼国(今印度马德拉斯市以南地区)、狼揭罗国(今印度河西莫克兰东部一带)、钵伐多国(约今克什米尔的查谟),访师参学。他在钵伐多国停留两年,悉心研习《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论》及《摄正法论》、《成实论》等,然后重返那烂陀寺。不久,又到低罗择迦寺向般若跋陀罗探讨说一切有疗三藏及因明、声明等学,又到杖林山访胜军研习唯识抉择、意义理、成无畏、无住涅盘、十二因缘、庄严经等论,切磋质疑,两年后仍返回那烂陀寺。此时,戒贤嘱玄奘为那烂陀寺僧众开讲摄论、唯识抉择论。适逢中观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师师子光也在那里讲《中论》、《百论》,反对法相唯识之说。于是玄奘著《会宗论》三千颂(已佚),以调和大乘中观、瑜伽两派的学说。同时参与了与正量部学者般若 多的辩论,又著《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已佚)。还应东印迦摩缕波国(今印度阿萨姆地区)国王鸠摩罗的邀请讲经说法,并著《三身论》(已佚)。
接着与戒日王会晤,并得到优渥礼遇。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在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会后归国。
回国译经 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长安。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不久,唐太宗接见并劝其还俗出仕,玄奘婉言辞谢。尔后留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所需,并召各地名僧20余人助译,分任证义、缀文、正字、证梵等职,组成了完备的译场。同年五月创译《大菩萨藏经》20卷,九月完成。
贞观二十年正月,玄奘译出无著《显扬圣教论》20卷;并口述由辩机笔受完成《大唐西域记》。同年尚译出《解深密经》、《因明入正理论》,推进了因明在中国的发展,嗣又奉敕将《老子》、《大乘起信论》译作梵文,传于印度。二十二年五月译出《瑜伽师地论》100卷,并请太宗作经序。十月,译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并悉心从事翻译佛经。永徽三年(652),奏请建塔以安置经像,经高示敕许,乃于大慈恩寺西院营建雁塔。玄奘“亲负篑畚,担运砖石,首尾二周(年),功业始毕”。
显庆三年(658)移居西明寺,因常为琐事所扰,遂迁居玉华寺,致力译经。显庆五年,始译《大般若经》。此经梵本计二十万颂,卷帙浩繁,门徒每请删节,玄奘颇为谨严,不删一字。至龙朔三年(663)终于译完这部多达600卷的巨著。此后,玄奘深感身心日衰,及至麟德元年(664),译出《咒五首》1卷后,遂成绝笔。同年二月逝世。据载,玄奘前后共译经论75部,总计1335卷。所译之经,后人均称为新译。
主要学说①五种姓说。进一步发挥了印度戒贤一系五种姓说,即把一切众生划分为声闻种姓、缘觉种姓、如来种姓、不定种姓、无种姓。认为根据人的先天素质可以决定修道的结果。玄奘在此总赅印度诸家的学说,对五种姓说作了系统的阐述。②唯识论。玄奘及其学派主张,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类的自我)皆非独立存在的,而是由人们的意识变现出来的,即所胃“唯识所变”。最根本的意识称作“阿赖耶识”,是世界各种事物、现象的一切“种子”,是宇宙的本源。③因明。因明在印度瑜伽学系中就十分发达。世亲之后,经过陈那和护法的发展,因明和唯识学说就紧密地结合。玄奘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他在印度提出了“真唯识量”。回国以后,除翻译了因明的主要著作外,并对因明辩论、论证的性质作了精细的发挥,深化了因明立量的方法,又地立破的理论进行了精细的分析。
玄奘毕生致力于佛教事业,共事迹多见于《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续高僧传·玄奘传》。研究玄奘一派学说的重要著作,除《成唯识论》外,有“唯识三大部”,即窥基的《成唯识论述记》、慧沼《成唯识论了义灯》、智周《成唯识论演秘》。
弟子 玄奘之学,博大精深。一时硕彦,俱集门下。神昉、嘉尚、普光、窥基,号称奘门四哲,皆为法相之大家;普光、法宝、神泰,则称俱舍三大家;窥基、神泰、顺憬又为因明巨匠;新罗高僧圆测,为玄奘神足,新罗元晓,为华严大家;西域利涉,为护法名僧;南山道宣为之证义,乃律学宗师;玄应,义学名家;东塔怀素,后为新疏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