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科学家奥斯特应用
焦耳:成果:焦耳定律 ;应用:电发热器 .
奥斯特:成果:奥斯特实验 ;应用:电磁铁 .
法拉第:成果:电磁感应 ;应用:发电机 .
❷ 奥斯特洛夫斯基有什么成就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相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下简称《钢铁》)中的保尔·柯察金就是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书中所描写的一切是完全真实的.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外甥女加林娜,近日提供了许多前所未闻的信息.
1991年,苏联解体,文坛解冻,《钢铁》在俄罗斯和乌克兰受到了批判.人们认为,这本书歪曲了历史,违反了生活真实.从大的方面来说,《钢铁》所描写的1915~1932年这段时期,是乌克兰与俄罗斯各族人民经受剧烈社会动荡的年代,接连不断的国内或对外战争,党内多次的斗争和清洗,给人民和党带来了巨大灾难.《钢铁》对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只有简单、倾向性的叙述,缺乏客观、全景式的描写.更重要的是,《钢铁》把当年为了实现乌克兰独立而战的民族英雄西蒙·彼得留拉描写成无恶不作的匪帮,这是乌克兰人民难以接受的.
从加林娜的回忆中可以看到,保尔的一生充满着矛盾:他参加红军,却“拒绝参加对白军的射击”;他从事“契卡”工作,可又反对“肃反”.但在新版《钢铁》书中看到,在党内的两派斗争中,保尔参加过“反对派”的活动,后来又回到了斯大林的队伍.
《钢铁》一书的出版,同样经历了矛盾和曲折.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初稿“完全写自己的生平”,几次投稿被退回.最后他将书稿投到了青年近卫军出版社.编辑部发现其中许多素材有用,于是派人与他合作.“修订”《钢铁》原稿的是青年近卫军出版社的两位文学编辑.从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给编辑的信中可以看到,编辑对《钢铁》一书作了许多“指示和修改”,奥斯特洛夫斯基最终妥协,答应“将书重写”.
加林娜举了一个例子:“在《青年近卫军》杂志上发表《钢铁》的最初版本时,真实地反映了奥斯特洛夫斯基与妻子达娅中途分离的关系.但是考虑到党的书报检查,出版社说服他删掉了这一部分.因为在一个‘理想的英雄’那里,妻子也应该是一个‘无可指责的忠诚的同志’.”
《钢铁》一书修改出版后,奥斯特洛夫斯基感觉到,书中主人公保尔与他本人的实际经历有着很大的反差.为了消除当时报刊界对“《钢铁》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自传和生活史”的误解,他特别声明,“这是小说,不是传记,这不是共青团员奥斯特洛夫斯基传”.这反映出他内心的苦闷.
❸ 奥斯特对物理学的贡献
汉斯·克里斯蒂安·奥斯特(1777~1851),丹麦物理学家.
1820年4月发现了电流对磁针的作用,即电流的磁效应。同年7月21日以《关于磁针上电冲突作用的实验》为题发表了他的发现。这篇短短的论文使欧洲物理学界产生了极大震动,导致了大批实验成果的出现,由此开辟了物理学的新领域──电磁学。
他是一位热情洋溢重视科研和实验的教师,他说:"我不喜欢那种没有实验的枯燥的讲课,所有的科学研究都是从实验开始的"。因此受到学生欢迎。他还是卓越的讲演家和自然科学普及工作者,1824年倡议成立丹麦科学促进协会,创建了丹麦第一个物理实验室。
❹ 1944年普斯科夫—奥斯特罗夫战役的成果是什么
普斯科夫—奥斯特罗夫战役开始前,第54集团军利用友邻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于9日在新勒热夫东南发起进攻后取得的战果,以步兵第321师(师长为切斯诺科夫上校)于11~16日消灭了韦利卡亚河东岸敌军各掩护群,在佩切赫诺瓦—谢缅佳希地段进抵该河,并夺取了河西岸登陆场。
17日,在猛烈的炮火准备和航空火力准备之后,方面军突击集团转入进攻。突击集团于两天内在奥斯特罗夫以南近70公里宽的正面上突破了敌人防御,向纵深推进达40公里,从19日起,转入追击开始退却的法西斯德军。敌军奥斯特罗夫集团遭到西南面和西面的深远迂回。21日,向奥斯特罗夫进攻的第67集团军各兵团会同突击第1集团军步兵第146师,以强击攻占了敌人防御中的这一要点及其交通枢纽。敌军普斯科夫集团也受到被迂回的威胁。第42集团军利用总战果,于22日开始了攻占普斯科夫的战斗行动,次日会同第67集团军步兵第291师解放了该市。
奥斯特罗夫和普斯科夫两市解放,以及波罗的海沿岸第3方面军右翼军队前出至韦利卡亚河西岸后,方面军受领了新的任务,即以主力向阿卢克斯涅、瓦尔卡总方向发展进攻。因而,主要突击就转到了突击第1集团军地带(第54集团军一部兵力转隶该集团军)。方面军克服了敌人不断增强的抵抗,于31日前出至伊尔博斯卡以西,劳拉、阿卢克斯涅、古尔贝内各点以东一线,在此被阻止于法西斯德军“马林堡”既设防御地区之前。
❺ 奥斯特简介
简介:
汉斯·奥斯特(HansØrsted,1777年8月14日-1851年3月9日),丹麦物理学家、化学家。1777年8月14日生于丹麦的兰格朗岛鲁德乔宾一个药剂师家庭。12岁开始帮助父亲在药房里干活,同时坚持学习化学。由于刻苦攻读,17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哥本哈根大学的免费生,学习医学和自然科学。他一边当家庭教师,一边在学校学习药物学、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在物理学领域,他首先发现载流导线的电流会产生作用力于磁针,使磁针改变方向。在化学领域,铝元素是他最先发现的。十九世纪后期,在科学方面的后康德哲学和演进,由于他的写作而更见雏形。他也是第一位明确地描述思想实验的现代思想家,创建了思想实验(Gedankenexperiment) 这名词。
1799年获得博士学位。1801—1803年他旅游德国、法国等地,于1804年回国。1806年被聘为哥本哈根大学物理、化学教授,研究电流和声等课题。1815年起任丹麦皇家学会常务秘书。1820年因电流磁效应这一杰出发现获英国皇家学会科普利奖章。1824年倡仪成立丹麦自然科学促进会,1829年出任哥本哈根理工学院院长,直到1851年3月9日在哥本哈根逝世。终年74岁。
影响及成就:
奥斯特是一位热情洋溢重视科研和实验的教师,他说:“我不喜欢那种没有实验的枯燥的讲课,所有的科学研究都是从实验开始的”。因此受到学生欢迎。他还是卓越的讲演家和自然科学普及工作者,1824年倡议成立丹麦科学促进协会,创建了丹麦第一个物理实验室。
1908 年丹麦自然科学促进协会建立“奥斯特奖章”,以表彰做出重大贡献的物理学家。奥斯特的功绩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为了纪念他,国际上从1934年起命名磁场强度的单位为奥斯特,简称“奥”。1937年美国物理教师协会设立“奥斯特奖章”,奖励在物理教学上做出贡献的物理教师。
他的重要论文在1920年整理出版,书名是《奥斯特科学论文》。
❻ 奥斯特在高中课本里有什么成就
课本,通俗的说就是在学校使用的书,也叫“教材”或“教科书”。它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蓝本,也是师生进行教学互动必不可缺少的工具。它能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
❼ 奥斯特为铝做出了哪些贡献
最先发现和提出纯铝的人是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他将氯气通过烧红的木炭和三氧化二铝的混合物,得到氯化铝。然后与钾汞齐作用得铝汞齐,再将铝还原出来并隔绝空气蒸馏,除去汞,就得到纯铝。他的实验结果发表在一本丹麦杂志上,但因这个杂志名气不大,加上没有署上他的大名——他于1820年因发现电流的磁效应而闻名于世。所以这一实验成果被忽略,以致许多科技文献上都说铝的发现者是维勒。
❽ 奥斯特发表了什么成果
1812年,奥斯特出版了《关于化学力与电力的统一研究》,他提出导线可能产生磁效应。
1820年7月21日,《关于磁针上电流碰撞的实验》一文发表,论文指明,电流所产生的磁力既不与电流的方向相同也不是相反,而是与电流方向垂直。此外,电流可以穿透周围的非磁物质而影响磁针。
❾ 奥斯特发现了什么
奥斯特
奥斯特(Hans Christian Oersted;1777~1851)
丹麦物理学家。1777年8月14日生于兰格朗岛鲁德乔宾的一个药剂师家庭。1794年考入哥本哈根大学,1799年获博士学位。1801~1803年去德、法等国访问,结识了许多物理学家及化学家。1806年起任哥本哈根大学物理学教授,1815年起任丹麦皇家学会常务秘书。1820年因电流磁效应这一杰出发现获英国皇家学会科普利奖章。1829年起任哥本哈根工学院院长。1851年3月9日在哥本哈根逝世。
他曾对物理学、化学和哲学进行过多方面的研究。由于受康德哲学与谢林的自然哲学的影响,坚信自然力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长期探索电与磁之间的联系。1820年4月终于发现了电流对磁针的作用,即电流的磁效应。同年7月21日以《关于磁针上电冲突作用的实验》为题发表了他的发现。这篇短短的论文使欧洲物理学界产生了极大震动,导致了大批实验成果的出现,由此开辟了物理学的新领域──电磁学。
1812年他最先提出了光与电磁之间联系的思想。1822年他对液体和气体的压缩性进行了实验研究。1825年提炼出铝,但纯度不高。在声学研究中,他试图发现声所引起的电现象。他的最后一次研究工作是抗磁性。
他是一位热情洋溢重视科研和实验的教师,他说:“我不喜欢那种没有实验的枯燥的讲课,所有的科学研究都是从实验开始的”。因此受到学生欢迎。他还是卓越的讲演家和自然科学普及工作者,1824年倡议成立丹麦科学促进协会,创建了丹麦第一个物理实验室。
1908年丹麦自然科学促进协会建立“奥斯特奖章”,以表彰做出重大贡献的物理学家。1934年以“奥斯特”命名CGS单位制中的磁场强度单位。1937年美国物理教师协会设立“奥斯特奖章”,奖励在物理教学上做出贡献的物理教师。
相信我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