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国家级成果图
附图 1-1 海南省农用地分等国家级自然质量等别图
附图 1-2 海南省农用地分等国家级利用等别图
附图 1-3 海南省农用地分等国家级经济等别图
B. 求一下成果小姐姐的这张图片原画 有更多可爱的更好
没找到原画,你自己再找找吧,不过网络里的也挺可爱
C. 编制的成果图件
( 一) 基础地抄质图件
1) 全国袭 1∶100 万第四纪遥感地质图。
2) 全国 1∶100 万遥感地貌类型图。
( 二) 专题因子分布与动态变迁图件
1) 全国 1∶100 万现代冰川雪线分布与动态变迁图。
2) 全国 1∶100 万海岸线分布与动态变迁图。
3) 全国 1∶100 万土地荒漠化分布与动态变迁系列图。
4) 全国 1∶100 万石漠化分布与动态变迁系列图。
5) 全国 1∶100 万湿地分布与动态变迁系列图。
6) 全国 1∶100 万黑土分布与动态变迁系列图。
7) 全国 1∶100 万城市扩展分布与动态变迁图。
( 三) 综合研究成果图件
1) 全国 1∶100 万生态地质环境背景图。
2) 全国 1∶100 万生态地质环境演变规律图。
a. 全国 1∶100 万现代冰川演化规律图。
b. 全国 1∶100 万荒漠化演化规律图。
c. 全国 1∶100 万湿地演化规律图。
3) 全国 1∶100 万生态地质环境发展趋势预测图。
4) 全国 1∶100 万生态地质环境分区图。
5) 全国 1∶100 万生态地质环境治理建议图。
D. 省级成果图
附图 1-4 海南省农用地分等省级自然质量等别图
附图 1-5 海南省农用地分等省级利用等别图
附图 1-6 海南省农用地分等省级经济等别图
E. 这个拼图怎么拼啊 在线等 急 第二张是成果图
左下下右上左右下下左上上右下左下右上上左
F. 成果图件
(一)基础地质因子
1)1∶100万第四纪遥感地质图。
2)1∶100万遥感地貌类型图。
(二)环境地质因子
1.环境地质因子分布现状图件
荒漠化:
1)1975年MSS基准数据1∶100万荒漠化(沙质荒漠化、盐碱质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分布现状图。
2)第一监测周期数据1∶100万荒漠化(沙质荒漠化、盐碱质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石漠化)分布现状图。
3)第二监测周期数据1∶100万荒漠化(沙质荒漠化、盐碱质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石漠化)分布现状图。
石漠化:
1)1975年MSS基准数据1∶100万石漠化分布现状图。
2)第一监测监测周期数据1∶100万石漠化分布现状图。
3)第二监测周期数据1∶100万石漠化分布现状图。
河流湖泊、湿地:
1)1975年MSS基准数据1∶100万河流湖泊、湿地分布现状图。
2)第一监测周期数据1∶100万河流湖泊、湿地分布现状图。
3)第二监测周期数据1∶100万河流湖泊、湿地分布现状图。
2.环境地质因子动态变迁图
荒漠化:
1)1975年MSS基准数据与第一监测周期数据对比,形成第一监测时段1∶100万荒漠化(沙质荒漠化、盐碱质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石漠化)动态变迁图。
2)第一监测周期与第二监测周期数据对比,形成第二监测时段1∶100万荒漠化(沙质荒漠化、盐碱质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石漠化)动态变迁图。
3)1975年MSS基准数据与末次监测周期数据对比,形成全监测时段1∶100万荒漠化(沙质荒漠化、盐碱质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石漠化)动态变迁图。
石漠化:
1)1975年MSS基准数据与第一监测周期数据对比,形成第一监测时段1∶100万石漠化动态变迁图。
2)第一监测周期与第二监测周期数据对比,形成第二监测时段1∶100万石漠化动态变迁图。
3)1975年MSS基准数据与末次监测周期数据对比,形成全监测时段1∶100万石漠化动态变迁图。
河流湖泊、湿地:
1)1975年MSS基准数据与第一监测周期数据对比,形成第一监测时段,1∶100万河流湖泊、湿地动态迁图。
2)第一监测周期与第二监测周期数据对比,形成第二监测时段1∶100万河流湖泊、湿地动态变迁图。
3)1975年MSS基准数据与末次监测周期数据对比,形成全监测时段1∶100万河流湖泊、湿地动态变迁图。
3.环境地质因子分布与动态变迁图
1)1975年MSS基准数据与第一监测周期、第二监测周期数据叠加,形成1∶100万现代冰川雪线分布与动态变迁图。
2)1975年MSS基准数据与第一监测周期、第二监测周期数据叠加,形成1∶100万海岸线分布与动态变迁图。
(三)社会经济因子图件
1975年MSS基准数据与第一监测周期、第二监测周期数据叠加,形成1∶100万城市扩展分布与动态变迁图。
(四)综合研究成果图件
1)全国1∶100万生态地质环境背景图。
2)全国1∶100万生态地质环境演变规律图。
3)全国1∶100万生态地质环境发展趋势预测图。
4)全国1∶100万生态地质环境分区图。
5)全国1∶100万生态地质环境治理建议图。
G. 综合成果图件编制
综合成果图件编制包括编图方法、编图内容、投影、精度要求、属性、图库与图示等项内容。
H. 成果应用图
找矿远景区分布图
I. 主要成果
一、划分矿床类型与矿产预测类型
在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的基础上,按照空间、时间和成因为主要因素,参照著名的典型矿床进行划分,共划分出五种预测类型和14个矿床式。预测类型分别为沉积型、层控(内生)型、热液型、风化型(残坡积型)和火山-沉积型。主要是沉积型矿床,其次为火山-沉积型和层控型,热液型、残积坡积型重晶石矿资源较少。沉积型、火山-沉积型和残积坡积型重晶石矿容易识别,层控型重晶石呈充填交代脉状、浸染状、囊状等形式产出。14个矿床式分别为:秦巴式、大河边式、湘黔式、石榴村式、李坊式、宋官疃式、潘村式、谭子山式、大豁落井式、镜铁山式、铺沟式、大池山式、南庄坪式、象州式。
二、典型矿床研究
在矿床类型与矿产预测类型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26个典型矿床,分别为贵州天柱大河边,湖南贡溪,广西三江板必重晶石、来宾市洪江,湖北省随县柳林,四川省城口县巴山,陕西省安康市石梯,甘肃省肃北大豁落井、文县东风沟,福建永安李坊,安徽石榴村、石桥,浙江临安冷田边,湖北枝城南庄坪,四川彭水,河南汲县大池山,陕西勉县铺沟,浙江绍兴西裘,广西象州县潘村,山东宋官疃,湖南谭子山、秀山,甘肃镜铁山,广西象州县寺村,扶绥县思同、鹿寨黄冕,广东水岭,报告中抽取了15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矿床,并对其进行了所属的成矿区带、区域成矿条件、矿体特征、成矿机制及成矿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总结,绘制了成矿模式图。
三、成矿区带研究
根据成矿的构造背景及成矿作用性质、产物及强度等矿化信息,划分了中国重晶石矿Ⅲ级成矿区带。讨论了各成矿区带的划分原则,给出了区域成矿构造背景及矿产预测类型、规模和成矿时代,共划分出九个成矿省和23个Ⅲ级成矿区带。
四、矿集区及成矿远景区研究
在典型矿床及成矿区带研究的基础上,综合构造背景、岩相古地理及成矿条件等因素,划分出九个重晶石矿矿集区,分别为甘南-陕西南-鄂北沉积型重晶石矿集区、黔东-湘西-桂北沉积型重晶石矿集区、鄂西南-川东南-黔中层控(内生)型重晶石矿集区、邢台-汲县-运城层控(内生)型重晶石矿集区、安丘-临沭-含山热液型重晶石矿集区、闽西南沉积型重晶石矿集区、桂粤热液型重晶石矿集区、锡铁山-镜铁山-青铜峡火山-沉积型重晶石矿集区、桂粤琼风化(残坡积)型重晶石矿集区。矿集区的划分基本反映了沉积型、层控(内生)型、火山-沉积型、热液型、风化(残坡积)型重晶石矿矿床的自然分布和成矿的集聚区,表现了我国重要重晶石聚集区的基本特征。对五个资源潜力在2000万吨以上重要找矿远景区的资源潜力进行了分析,初步预测重晶石矿远景资源量10.2亿吨。可作为化工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矿种成矿规律与矿产预测的基础。
J. 省级成果图件
在汇总、整理各市(区)矿业权实地核查成果基础上,编制省级行政区域矿业权分布图、省级行政区域矿业权和矿产资源分布综合图。
(一)主要内容与编图方法
1.主要内容
专题内容:矿业权范围、矿种;矿产资源分布或有关地质矿产内容等。
地理要素:境界、地名、公路、铁路、水系等。
其他:图名、比例尺、经纬网、图例、指北针、图框、责任栏等。
2.比例尺
一般省级图件要求使用1∶500000比例尺,对于范围较大的新疆、西藏、内蒙古等省(区)视已有的相关底图情况和资料使用1∶1000000比例尺。
3.编图方法
第一步,按照有关规范编制地理底图,或利用已有的数据库图件及各省地质志有关图件。
第二步,将矿业权的分布范围展绘到图上,并标明矿种。对于图上面积小于1平方厘米的矿业权可直接用符号表示中心点的位置。对于范围较大的矿业权,可视情况标明矿业权名称。
第三步,图件整饰。调整图内内容,使图面整洁清晰。然后将图名、比例尺、经纬网、图例、指北针、图框、责任栏等要素编辑好。
(二)成果图件数据格式
省级成果图件数据格式见附录V。
AutoCAD格式中的几何特征为标注的,其标注内容按照ArcGIS格式中的名称和其他字段名内容标注。如:控制点注记在A utoCA D 里要在控制点旁边标注控制点序号以及控制点高程(
附录V中省级探矿权、采矿权点指矿业权中心点,用矿种符号表示,如果形心落在矿业权范围之外,要移动该点,保证其点位落在矿业权范围内。矿种采用色彩加图案的方式表示(附录W),具体参照地矿行业标准执行。当矿业权的分布范围在图上面积大于1平方厘米的,要同时展绘矿业权的面状分布。
省级行政区域矿业权分布图、省级行政区域矿业权和矿产资源分布综合图均需填写省级矿业权图件数据基本说明表(附表X),文件名为:TSM+省级行政区划代码.doc(word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