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重视地名文化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我国的地名有历史文化底蕴,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有利于发展旅游业。
B. 有关巩义地名与历史文化的研究报告
1,巩义地名的由来: 1991年9月1日,巩县撤县建市,取巩县的“巩”字与孝义的“义”字,改名为巩义市。 巩义市是县级市,体现在行政级别上是,行政级别分科级,县处级,厅局级,省部级,国家级,县级市是介与县处级与厅局级之间的一个行政单位,再具体地说就是巩义市市长正常上调,只能是副厅局级。 孝义不是现在的孝义街道办,而是原来的孝义镇,是巩县县城所在地。 2,巩县地名的由来: ——看视频回答问题:“巩”字的由来;巩县的由来: ——看视频:东周故城: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JTNuAYc4vsY/ 在我国古代,洛河西岸的邙山是很有名气的。 《竹书纪年》这样写道:“帝喾高辛,在洛西邙山。” 夏时称为为“夏伯国”,商为“阙巩国”,周为“巩伯国”…… 风雨磨蚀,沧桑巨变,这些远古遗迹或掩埋于地下,或烟灭于岁月的风尘之中,时至今日已无处可寻。 而建于战国时期的东周国都遗址,历经二千年的历史沧桑,我们今天还能寻觅到她的一些踪迹。 出字幕:东周故城 主持人现场口播: 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巩义行》。 我现在是在洛河西岸的邙山头上,这里是巩义市康店镇康北村,在我身后大约三公里处就是巩义市市区,而我脚下这块土地却是巩义市最早的都城—东周故城。 东周故城背依邙山,面向洛水。东有洛水环绕,南有黑石雄关,西北邙山为凭,地势十分险要。遗址由西向东渐次倾斜,直逼洛水西岸。由于岁月的变迁,以及历史上洛河的改道,东周故城的东城墙早已冲毁,而建在山顶上的西城墙现在还存有大约一公里,城的南部和北部紧邻沟壑,整个城廓呈正方形。 采访:退休教师 康靖 东周这个建城的历史,现在来计算是在周显王二年,西周惠公封他的幼子班,来巩县建立东周王城。东周故址,东周故城,是个很长的城池。 到了秦庄襄王元年,即公元前249年,东周武公被秦所灭,秦才在这里设置了巩县。这就是说:东周故城遗址,是最早的巩县城。 主持人口播: 作为东周故城,它的宫建在哪里?是个什么样子?街道布局又是什么样子?《史记--周本纪》这样记载:"周赦王时筑巩城,围五里二十步,高八尺。"描述简单到只知其轮廓。 采访退休教师康靖: 据史料记载:这个城池有七里四十八丈,西至邙山,东到洛河滩,根据现在这个估计,巩县城的东关在(现在)大堤的东边。过去洛河不是现在这种走势,她是从黑石关沿着东边的山岭,紧逼着孝义这个沟到白河,顺着流到石灰务。1366年,当时发大水,又遇到地震,几十里的大堤从黑石关决口,河水顺着黑石关到康店、焦湾,一直到现在的庄头,转回东边又流回旧道。 今天,我们很难想象昔日东周故城的模样,只能从不断发现的周、汉时期的陶片,小规模的竖穴土坑墓和一些豆、鼎、鬲、壶的殉葬品,证明着这里人类生活的久远。 在东周故城的中心地带,有一块儿南北长250米,东西宽100米的台地,上面建有一座“巩王阁”,因其通身红色,当地群众也叫它“红阁”。“红阁”建于清咸丰元年,即1851年。红阁基座高1米,面阔、进深都是2.32米,通高10多米,共分三层。在红阁南侧第一层正中间,镶嵌一方石刻,楷书“东周巩王阁原委”,记述了东周城的沿革等内容。 到了清同治五年,也就是1866年,地方官兵在东周故城的西城基上再砌寨墙,城墙10到15米高,2米多厚,现在还剩400多米长,同时还辟了城门,在寨门的上方镶有一长方形石碑,上书“东周故址”。 清朝著名诗人陆昕看过东周故城,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今来又买野村寥,不见东周气象豪。 一片河声趋洛芮,四围山色压成皋。 严陵滩急星辰动,杜子祠荒草木高。 独有平津桥畔柳,年年春水击渔刀。 主持人现场口播: 随着岁月的流逝,昔日的东周故城早已湮没。邙山无言,洛水东流,只有这千年不变的山川地貌留给人们无限遐思。 ——提问学生: ——答案: 商朝时叫阙巩国,都城在斟寻(芝田镇稍柴村一带),周朝时叫巩伯国,都城在古东周(康店)。 公元118年,周朝灭亡,秦统一,设置郡县,改巩伯国为巩县,县城(康店)。 3、孝义地名的由来: ——处理家庭关系的三个原则: 严慈;父母对孩子的爱,无条件的抚养孩子 孝:孩子对父母的爱,服从父母的意志,古代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说,作为学生最大的孝,就是长大成人成材,长大是年龄上,成人是成为社会人,自觉遵守社会规范(道德与法律)的人。 义:兄弟姐妹之间的爱,诚信,不轻易许诺,一旦许诺就要努力兑现,兑现不了,主动及时说明原因。 ——孝义地名的由来:原先叫枣园,自从田家三兄弟与紫荆树的故事后,皇帝封此地为孝义保,沿用至今。 ——看视频回答问题:田家三兄弟的孝与义体现在什么地方? ——看视频:孝义与紫荆树的故事: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XyU_giylnvs/ 今天的孝南村和孝北村,以前统称孝义。中国民间著名的 “三兄弟哭活紫荆树”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传说汉朝以前,这里原名叫枣园。东汉章帝年间,这里住有一位姓田的老汉。田家有三个孩子,分别取名田真、田广、田庆,因为兄弟和睦,同心协力创业,所以家境十分兴旺。 田老汉的庭院里有棵高大的紫荆树,每年春夏交替,红艳艳的花,绿油油的叶,开得十分鲜亮,倒映在清澈的洛河上,像一片五彩云霞,为田家烘托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有一天,田老汉病了,他自知生命将尽,就把三个孩子叫到床前交待说:“人生在世,要以勤俭为本,孝义为师。我走后,你们兄弟要和睦相处,三人一心,黄土成金,这就是兴家之道。” 谁知田老汉刚死不久,三个媳妇就闹起了家务纷争,并且越闹越厉害。兄弟三个没有办法,只好商量着分家。庄园、田产、牲口、农具一打三分,好不容易分停当了,最后一看,庭院中间这棵高大的紫荆树还没有分,三个媳妇互不相让,吵到半夜,最后决定将树一截三段,三家各得一段,天明就动手。 第二天一早,当一家人拿着工具来伐树的时候,仰头一看,惊呆了!只见一夜间满树的红花败了,绿叶枯了,紫荆树死了! 一棵红花绿叶的大树怎么说死就死了呢? 老大田真说:“这棵紫荆树是咱田家兴旺发达的象征,树兴旺,家兴旺,老父亲临终,再三嘱咐咱们要和睦相处,振兴家业, 老人尸骨未寒, 咱们就闹起了分家,这棵树是替咱们羞死的!”说罢就号啕大哭起来。老二老三也哭起来,媳妇们再也不敢说二话,跟着哭了起来,一直哭了三天三夜。最后三个媳妇发誓:“咱不再提分家啦,往后谁再起二心,天打五雷轰!” 语音一落,只见满树的红花重新绽放,紫荆树真的又活了! 从此,田氏三兄弟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齐心协力,重振家业,并为乡里乡亲办了许多善事、好事儿。人们为了纪念田氏三兄弟的孝行义举,就把枣园改称为“孝义”。 紫荆树死而复活,田家从闹分家到重振家业,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人间最朴素的道理:家和万事兴。 中国传统的儒学文化提倡的是“孝悌”和“仁义”,而“三兄弟哭活紫荆树”的故事,恰好形象地演绎了“孝”和“义”的重要,因此,古代多种典籍中都记载了这个故事,进而把“三荆同株”、“田真哭活紫荆树”作为形容“兄弟情深”和“兄恭弟让”的代名词。 这个故事发生在东汉章帝年间,汉朝提倡以“孝”治天下。汉章帝在洛阳听到这个故事后,大加宣扬,并亲赐“孝义”之名。 巩义市政协委员田文年: 孝义这个名字来源于东汉年间,大概是东汉九年。当时家里庭前有棵紫荆树,兄弟三个真、庆、广,对老人比较孝。正好汉章帝坐位期间,由于皇帝的几个兄弟不太吻合,也在争权夺位。所以当咱们这里三田的事发生以后,皇帝为了教育弟兄们性义、行道、和睦,处理国家大事,就以田家三人哭活紫荆树为典范,在满朝推广。从这由来,汉章帝把原来的枣园封为“孝义”。 以后,这个故事经过加工,以文字、戏曲、雕塑、绘画等形式在民间广为传播,三田的故事也随之载入地方志史册。 其中,孝义出土的重刻三田碑刻,记载了明朝邑侯朱胜题写的八句诗: 紫荆一株,别籍三涂;夜谗议砍,晓辄憔枯。 因感更合,其花再苏;孔怀之道,人当是图。 孝义,也因三田的故事而闻名。隋唐时,孝义称为“孝义驿”,梁时称为“孝义宫”,清代随着人口增多称为“孝义镇”。 退休干部范崇宪 古代,围绕孝义村周围行政机构的新置,都始终保持着孝义的名字。在隋朝叫孝义驿,是官方管理的军事和交通要道;明朝叫孝义保;清朝叫孝义镇。孝义的名字始终没有变化,这是因为孝义有着很悠久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从家庭道德走向社会美德,核心就是团结和谐。 解放前孝义的西寨门上还有“三田故里”的匾额,解放后,在孝南、孝北先后出土和发现了三田墓遗址、玲珑八角井遗址、三田遗址、三田遗风等碑刻。 今天的孝义,仍有田姓人家居住,在孝南、孝北的许多地方,仍有三田故里的匾额和壁画,尊老爱幼、兄恭弟让等已深深扎根孝义人民心中,三株同荆的故事还在世世代代传唱。
麻烦采纳,谢谢!
C. 如何搞好地名文化建设
地名文化建设是一项基础性、长远性的文化工作,要想搞好地名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三项原则”。
一要坚持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并重。既要在推进地名标准化的过程中做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坚持“地名要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则,慎重更名;又要通过有效措施,深入挖掘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内容,提高新生地名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保证中国特色地名文化健康发展。
二要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发展地名文化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特别是对有偿命名问题,要慎重对待,坚守健康文化和社会效益底线,确保地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又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大力发展地名文化产业,努力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三要坚持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兼顾。认真开展地名文化资源调查、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运用多种方式,宣传弘扬好地名文化,真正使地名文化建设接地气、聚人气、见实效;要及时总结地名文化建设实践经验,深入探索地名文化建设规律,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进行地名文化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专题研究,为地名文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D. 怀宁县地名文化研究
怀宁县地处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大别山南麓前沿。东靠安庆市,西邻天柱山,南连望江,北接桐城。县域面积1276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241个村(社区),人口69万。
怀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20—7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方热土上居住劳作,繁衍生息,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原始文明。目前境内已发现旧石器文化遗存12处,各类各时代文化遗址130处。自东晋义熙年间(405-418)建县以来,怀宁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南宋景定元年(1260)怀宁县城随安庆府迁至宜城(今安庆市),府、县同城而治长达690余年;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安徽布政使司自江宁移至安庆府,省、府、县同城达190年,史称怀宁为安徽的“首府首县”。1998年,国务院批准怀宁县人民政府驻地由石牌镇迁至高河镇。2002年1月,怀宁县政府领导机关迁址高河。
E. 李树新的科研成果
主持完成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内蒙古地名文化研究”,主持完成内蒙古自治区社科规划项目3项,主持教育厅项目1项,参与教育部项目2项。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政府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优秀成果二等奖4项。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汉语通用社交称谓语的嬗变与称谓原则研究》。
《新中国50年口号纵横谈》 2000年8月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改革开放20年语言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研究》 2003年11月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
《汉语称谓词的嬗变与称谓原则研究》 2006年11月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第一届政府奖)二等奖;
《开门七件事文化熟语研究》 2008年11月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第二届政府奖)二等奖;
《熟语研究》 2010年12月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届政府奖一等奖;
发表论文
《改革开放与语言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导刊.人大复印资料, 2003/03)
《论汉语比喻义的文化特性》(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2003/05)
《人体词语的认知模式与语义类推》(汉字文化,2004/04)
《论汉语称谓的两大原则》(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05)
《论汉语称谓的困境与缺环》(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06)
《台风名称文化语义考》(汉字文化,2005/02)
《汉语亲属称谓泛化的文化心理考察》(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03 )
《标点符号名称隐喻义论析》(汉字文化,2005年02期04)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柴米油盐酱醋茶文化义探微(一)》(汉字文化,2006/04 )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柴米油盐酱醋茶文化义探微(二)》(汉字文化, 2006/05)
《扳倒葫芦洒了油柴米油盐酱醋茶文化义探微(三)》(汉字文化,2006/06)
《有盐不咸,无盐不淡——柴米油盐酱醋茶文化义探微(四)》(汉字文化,2007/01)
《生成的相,晒成的酱——柴米油盐酱醋茶文化义探微(五)》(汉字文化,2007/02)
《半瓶子醋好晃荡——柴米油盐酱醋茶文化义探微(六)》(汉字文化,2007/03)
《人走茶不凉——柴米油盐酱醋茶文化义探微(七)》(汉字文化,2007/04)
《开门七件事文化熟语探析》(《内蒙古大学学报》,2007/02)
《论语码选择和转换的社会功能》(《内蒙古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论人名题材熟语的文化特性》(《内蒙古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戏谚与戏曲文化》(《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年03期)
F. 毕业论文有关地名文化的研究综述怎么写
文有关地名文化的研究综述怎
知道更多
办
G. 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和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区别
1979年至1986年,我国组织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此后一直没有进行全国地名普查。近3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地名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掌握的地名信息已难以反映地名实际情况,地名数据不新、不全、不准的问题十分突出,迫切需要开展全国地名普查,尽快摸清地名底数详情,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新时期的地名管理工作。为此,国务院决定于 2014年至2018年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
区别:
1.普查的时间节点和普查目的不同
第一次地名普查发生在“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之际,普查的主要目的在于摸清全国地名的基本情况,改变全国各地一个名,到处都是“红卫”村的状况,厘清本源,拨乱反正,恢复被“文革”否定的传统地名。第二次地名普查试点发生于改革开放30年之后,普查的目的提高地名标准化水平,适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巩固国防建设,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2.普查的资料基础不同
第一次地名普查主要参考资料只有1972年版的1:5万地形图和不甚完整公文档案,资料匮乏,普查成果主要依赖基础干部的实地考察和民间走访;第二次地名普查试点开始于经济发展、文化复兴的新时期,既有第一次地名普查、文物普查、经济普查、非物质文化普查等普查的资料积累,更有改革开放后30年挖掘整理的历史古志、民间野史、文物碑刻、族谱村志及新编地方志、专业志、第一代地名志、新命名地名档案、地名文化研究成果等大量的资料文献,资料丰富、内容翔实,互为佐证。
3.地名的范围和分类方法不同
第一次地名普查的地域范围为全国所有地域,地名类别包括行政区划和居民点名称,独立存在的、重要的专业部门使用的台、站、港、场等名称,当地著名的纪念地、名胜古迹、古遗址、游览地和其它众人工建筑名称,1:5万地形图上标有的各类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第二次地名普查试点的地域范围主要为沿边海海区域,普查类别包括海域,陆地地形、水系,陆地地形,行政区域及其他区域,居民点交通运输,水利、电力设施,纪念地、旅游景点,建筑物,单位11个大类,117个子类,地名分类以《地名分类与类别编制代码编制规则》(GB/T18521-2001)为标准确定,覆盖了所有地名类别,范围更广、分类更细、属性更明。
4.增加了地名代码
第一次地名普查获得的地名条目,按行政区域和地名类别分类区分,归档困难,查询不便。第二次地名普查试点新增了地名代码栏,按照《国家地名数据库代码编制规则》用阿拉伯数字为每条地名编制共20位数字的代码,其中第一段由6位数字组成,表示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代码;第二段由3位数字组成,表示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第三段由5位数字组成,表示地名属性的类别,第四段为6位数字,表示附加码,用以区分同一类别并且是同一行政区域内的地名。使用地名代码后,每条地名都有全国唯一识别码,便于地名的“数字化”,有利于统计、归档和查询,
5.普查使用的技术手段不同
受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第一次地名普查采用全手工操作:地理坐标通过图上手工量测获取,精度较低,误差较大:地名成果的形式单一,地名表、地名卡片和概况材料手写填写,工作量大,差错率高,修改困难。第二次地名普查试点使用了最新的“数码技术”,在使用传统纸质介质的基础上,使用了“数字化”的录音录影技术、GPS定位设备,矢量地图和最新版的地名管理数据库,可以通过摄录设备记录原始的调查资料,地物的直观影象,可以通过矢量地图自动确定准确地理位置,修改图上地物,实现地物与地名的高度统一,也可以便捷地实现修改、查询,排序、统计和打印功能,不仅有利于提高地名普查的成果质量,更有利于普查成果的共享与应用。
H. 第二此全国地名普查怎样开展地名文化资源调查情况
1979年至1986年,我国组织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此后一直没有进行全国地名普查。近3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地名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掌握的地名信息已难以反映地名实际情况,地名数据不新、不全、不准的问题十分突出,迫切需要开展全国地名普查,尽快摸清地名底数详情,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新时期的地名管理工作。为此,决定于 2014年至2018年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
区别:
普查的时间节点和普查目的不同
第一次地名普查发生在“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之际,普查的主要目的在于摸清全国地名的基本情况,改变全国各地一个名,到处都是“红卫”村的状况,厘清本源,拨乱反正,恢复被“文革”否定的传统地名。第二次地名普查试点发生于改革开放30年之后,普查的目的提高地名标准化水平,适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巩固国防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2.普查的资料基础不同
第一次地名普查主要参考资料只有1972年版的1:5万地形图和不甚完整公文档案,资料匮乏,普查成果主要依赖基础干部的实地考察和民间走访;第二次地名普查试点开始于经济发展、文化复兴的新时期,既有第一次地名普查、文物普查、经济普查、非物质文化普查等普查的资料积累,更有改革开放后30年挖掘整理的历史古志、民间野史、文物碑刻、族谱村志及新编地方志、专业志、第一代地名志、新命名地名档案、地名文化研究成果等大量的资料文献,资料丰富、内容翔实,互为佐证。
3.地名的范围和分类方法不同
第一次地名普查的地域范围为全国所有地域,地名类别包括行政区划和居民点名称,独立存在的、重要的专业部门使用的台、站、港、场等名称,当地著名的纪念地、名胜古迹、古遗址、游览地和其它众人工建筑名称,1:5万地形图上标有的各类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第二次地名普查试点的地域范围主要为沿边海海区域,普查类别包括海域,陆地地形、水系,陆地地形,行政区域及其他区域,居民点交通运输,水利、电力设施,纪念地、旅游景点,建筑物,单位11个大类,117个子类,地名分类以《地名分类与类别编制代码编制规则》(GB/T18521-2001)为标准确定,覆盖了所有地名类别,范围更广、分类更细、属性更明。
4.增加了地名代码
第一次地名普查获得的地名条目,按行政区域和地名类别分类区分,归档困难,查询不便。第二次地名普查试点新增了地名代码栏,按照《国家地名数据库代码编制规则》用阿拉伯数字为每条地名编制共20位数字的代码,其中第一段由6位数字组成,表示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代码;第二段由3位数字组成,表示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第三段由5位数字组成,表示地名属性的类别,第四段为6位数字,表示附加码,用以区分同一类别并且是同一行政区域内的地名。使用地名代码后,每条地名都有全国唯一识别码,便于地名的“数字化”,有利于统计、归档和查询,
5.普查使用的技术手段不同
受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第一次地名普查采用全手工操作:地理坐标通过图上手工量测获取,精度较低,误差较大:地名成果的形式单一,地名表、地名卡片和概况材料手写填写,工作量大,差错率高,修改困难。第二次地名普查试点使用了最新的“数码技术”,在使用传统纸质介质的基础上,使用了“数字化”的录音录影技术、GPS定位设备,矢量地图和最新版的地名管理数据库,可以通过摄录设备记录原始的调查资料,地物的直观影象,可以通过矢量地图自动确定准确地理位置,修改图上地物,实现地物与地名的高度统一,也可以便捷地实现修改、查询,排序、统计和打印功能,不仅有利于提高地名普查的成果质量,更有利于普查成果的共享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