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015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主题,成果是什么
今年的万隆会议于2015年4月22日至24日齐聚雅加达和万隆,举行亚非峰会,并围绕“加强南南合作,促进世界和平繁荣”主题,本着重振和加强我们的伙伴关系的精神,纪念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60周年和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建立10周年。
成果:认可万隆市市长于2015年4月2日签署的《万隆人权城市宣言》,并宣布万隆为亚非团结的首府。
宣布4月24日为“亚非日”,以纪念亚非团结与合作,以及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伙伴关系的建立。
可以上有关的网站去搜查有关的资料
② 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有何意义
对中国有深远的意义,中国忙了十五年终于可见一缕曙光了,但只是开始结果却还没出。
③ 在日内瓦会议上和万隆会议上,中国取得了什么样的外交成就
日内瓦会议室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万隆会议是亚非历史上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由亚非国家自己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的会议。
④ 万隆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
万隆会议是1955年4月18~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反对殖民主义,推动亚非各国民族独立的会议,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
由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5国发起,邀请阿富汗、中国、柬埔寨、老挝、泰国、埃及、菲律宾、尼泊尔、伊朗、约旦、伊拉克、黎巴嫩、土耳其、也门、沙特阿拉伯、越南民主共和国、埃塞俄比亚、苏丹、利比亚、利比里亚、黄金海岸(今加纳)、叙利亚、日本、南越等国家和地区参加。中国总理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会议广泛讨论了民族主权和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及与各国经济文化合作等问题。
会议期间,某些原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国家利用一些国家制造纷争和矛盾,并对中国发出诋毁性言论,企图分裂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在中国和大多数与会国努力下,会议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和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等部分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确定了指导国际关系的10项原则。这10项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会议号召亚非各国团结一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被称为万隆精神。
万隆会议的成功召开是亚非人民团结合作、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的结晶。会上共同倡导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形成了以“团结、友谊、合作、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等为核心的万隆精神,为亚非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提供了指导原则,为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指明了有效路径,成为国际社会普遍承认并遵循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基本准则。
万隆会议有力推动了亚非国家的联合自强,鼓舞了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开启了南南合作与不结盟运动的序幕,推动了国际秩序的深刻演变。
国际关系风云变幻,从独立自主、反帝反殖,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亚非地区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万隆精神也历经一个甲子,正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
⑤ 请简要说说 日内瓦会议 和万隆会议 的主要内容(中国取得的成就)
在第一阶段最后一次会上,美国代表纠集“联合国军”的国家抛出“十六国宣言”,妄图在没有任何协议的情况下结束会议。在这关键时刻,周恩来当机立断,作了即席发言,提出至少应该通过一项决议;决定今后将继续努力达成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协议。他说:“中国代表团带着协商和和解的精神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会议,如果我们今天提出的最后一个建议都被拒绝,我们将不能不表示最大的遗憾。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将对这一事实作出判断!”他的发言义正词严,合情合理,诚恳朴实而又充满义愤,很打动人。在他发言过程中,全场一片寂静。这一英明步骤显然出乎对方预料,使之陷于被动。比利时代表斯巴克急忙解释,说什么“十六国宣言”同周总理的建议精神是一致的。周恩来当即追问:既然一致,为什么不能十九国呢?斯巴克不得不表示赞成中国代表团的建议。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立即提出无保留地支持比利时代表所附议的中国代表团的建议。这一来,对方阵脚大乱。美国代表声称,在请示政府以前不准备发表意见,不参加表决。南朝鲜代表说比利时不能代表十六国,至少不能代表南朝鲜。周恩来最后指出:美国这样的态度,“使我们大家都了解到美国代表如何阻挠日内瓦会议,并且阻止达成即使是最低限度的、最具有和解性的建议”。事后,莫洛托夫祝贺周恩来的精彩发言便会议取得了大的成就。朝鲜同志说:中国同志使外交变成艺术。日内瓦会议第二阶段的议题是讨论印度支那问题。本来,印度支那问题远比朝鲜问题复杂,利害关系十分错综。但由于5月7日越南在战场上取得了奠边府大捷,形势大为改变。6月中,法国国内矛盾尖锐化,20日拉尼埃政府倒台。倾向于早日结束印支战争的孟戴斯一弗朗斯组阁。法国不想再完全听从美国,美国在会上很孤立,印支问题有了取得协议的可能。1954年6月15日,中、苏、越三国代表团商谈老挝、柬埔寨问题,为了使会谈取得进展井达成恢复印支和平的协议,周恩来在会上提议作出一些让步,来取得越南在划区问题上的补偿。苏、越表示同意。次日,周思来向英国外长艾登作了说明。23日,周恩来同法国新任总理孟戴斯一弗朗斯在伯尔尼会晤,坦率地交换了意见。最后,与会各国达成了协议,规定了停止印度支那战争的具体办法,规定了解决印度支那政治问题的原则。7月21日,周恩来在最后一次会议上发言说:“印度支那敌对行动的停止就要实现了。举世盼望的印度支那的和平就要恢复了。正如朝鲜一样,和平又一次战胜了战争。让我们更加坚定信心,继续为维护和巩固世界和平而努力。”
美国宣布不参加会议的最后宣言,把自己完全放在了孤立的地位。会后,越南胡志明主席发表文告说:“在日内瓦会议上,由于我国代表团的斗争,由于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代表团的帮助,我们取得了一个伟大的胜利,法国政府承认了我国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并且同意了从我们的土地上撤退法国武装部队,以及其他。”越南劳动党中央致电中共中央,对中国方面在“抗战中以及日内瓦的外交斗争中”给予越南方面的“全面的帮助”,表示“诚挚的感谢”。
参加日内瓦会议是周恩来首次登上国际舞台。他本着学习的精神,以无产阶级政治家和外交家的气魄和胆略,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了大量的国际统一战线的工作,团结和争取了一切可以团结和争取的力量,揭露和击退了杜勒斯之流对会议的破坏,使会议取得了成果。有的西方报纸说,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消除了国外人们头脑中一个“好战的”中国的形象。周恩来的发言代表了亚洲人的声音。美国本想在日内瓦会议上孤立中国,但经过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的出色工作和斗争,美国搞的一套不能得逞,反而使它自己陷于孤立。日内瓦会议开始时,中美双方的关系是十分紧张、尖锐对立的。经过日内瓦会议,架设了中、美官员双方接触的桥梁。会议期间,中美双方举行了四次会谈。这些会谈成为此后中美大使级会谈的前奏。
中美大使级会谈先是在日内瓦,后是在华沙举行,延续15年。这是周恩来主持下的新中国外交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独创,它使中美两个大国在互不承认的对立情况下,有一个沟通意见的渠道。所谓“两国互不承认,却有会谈关系,没有外交关系,却又互相派出大使进行长期会谈;双方还可以达成某种协议,即协议声明,创造了协议上你讲你的,我讲我的新写法。这在国际关系史上也是独树一帜的。这种创造性在当时起到了表明中国的立场、态度,并与美国进行直接斗争和交涉的作用”。例如,1962年蒋介石趁大陆遭受自然灾害,掀起一股反攻大陆的恶浪,福建前线战云密布。当时的关键,是看美国的态度如何。王炳南在大使级会谈中听到美国代表卡伯特说,他们将尽一切力量来防止这种事情,甚至说,如果蒋介石要行动,我们两家联合起来制止他。这个情报对当时国内的决策起了很大的作用。又如,中国宣布12海里领海,美国不承认。但美方表示他们的军舰决不会进入12海里,这也是在大使会谈中透露给中国的。中美大使级会谈实际上反映中美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两国关系。两国虽然隔绝,却是互相了解底细的。正是周恩来的智慧和才能,有这十几年的会谈,最终形成美国承认台湾是我国领土,并接受中国提出的“废约、撤军和断交”的建交三原则的条件下同中国建交。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同英国外交大臣艾登举行多次谈判,达成中英两国在北京和伦敦互派代办的建立半外交关系的协议。这也是外交上的一种创举。
万隆会议(Banng Conference)是1955年4月18~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反对殖民主义,推动亚非各国民族独立的会议。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由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5国发起,邀请阿富汗、中国、柬埔寨、老挝、泰国、埃及、菲律宾、尼泊尔、伊朗、约旦、伊拉克、黎巴嫩、土耳其、也门、沙特阿拉伯、越南民主共和国、埃塞俄比亚、苏丹、利比亚、利比里亚、黄金海岸(今加纳)、叙利亚、日本、南越等国家和地区参加。中国总理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会议广泛讨论了民族主权和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及与各国经济文化合作等问题。会议期间,某些原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国家利用一些国家制造纷争和矛盾,并对中国发出诋毁性言论,企图分裂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在中国和大多数与会国努力下,会议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和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等部分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确定了指导国际关系的10项原则。这10项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会议号召亚非各国团结一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被称为万隆精神。
⑥ 万隆会议的意义
五十年前举行的亚非国家万隆会议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会议产生的万隆精神和国际关系十项原则是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指针。万隆会议作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国际政治事件而永载史册。
一、万隆会议是第三世界崛起的开始,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政治面貌和国际关系格局。
万隆会议完全由新独立的民族主义国家发起组织和参加,这在世界历史上是首次。此前所有的国际会议都是由大国、强国主要是西方列强发起、主导和参加,而没有弱小国家的份。万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新兴民族主义国家开始以独立姿态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和世界事务完全由西方列强主宰与支配时代的终结,揭开了国际关系史上的新篇章。
万隆会议拉开了世界不结盟运动的序幕。万隆会议的一些倡导国和积极参加国的领导人,如印尼总统苏加诺、印度总理尼赫鲁、埃及总理纳赛尔、缅甸总理吴努和柬埔寨领导人西哈努克亲王都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者和主要领导人。万隆会议的29个参加国后来都成了不结盟的骨干成员。同时,万隆会议倡导的和平、独立原则是不结盟运动和平、中立、不结盟原则的先声,不结盟运动的宗旨是万隆会议精神的继续和发展。可以说,万隆会议的召开为不结盟运动奠定了组织和思想基础。在万隆会议基础上兴起的不结盟运动和以不结盟国家为主体的第三世界国家是冷战时期反对美苏两超争霸世界及其扩张与战争政策、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军。从一定意义上说,万隆会议是第三世界国家作为独立于东西方两大集团的世界政治力量崛起的肇始,也是它们冲破美苏两极结构,开启世界多极化进程的前奏。
二、万隆会议"十项原则"是对《联合国宪章》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丰富与发展,加强了现代新型国际关系的法理基础。
"十项原则"突出了国家主权不可侵犯、不干涉内政、大小国家平等、维护国际正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各国互相尊重、互利合作、和平相处等原则。这些原则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理想准则,是新型国际关系赖以建立的法理与道义保证,同旧的国际秩序赖以维系的旧国际法理彻底划清了界限。"十项原原则"所以能成为新型国际关系的法理基础,就在与它同旧国际法原则有着根本区别。
(一)旧国际法理是由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列强制定,旨在协调列强利益与相互关系,为它们"有序"瓜分世界与"和平"分赃服务。"十项原则"则是由新独立的民族主义国家制定,体现了新兴国家反对外来干涉和侵犯、维护自己独立和主权;反对大国、强国凌驾于中小国家之上,争取自己的平等国格和平等权利;反对强权国家扩张和战争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共同意志和要求,是为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和整个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服务。
(二)旧国际法理虽然也提主权、平等、和平等国际法原则,但列强规定这些原则只适用于"文明国家",而不适用于所谓"非文明国家",实际上是将列强之外的弱小国家和弱小民族排除在国际法保护之外,而任由其宰割。而"十项原则"适用于所有国家,是整个国际社会都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也是维护所有国家尤其是中小国家正当权益的法理保障。
(三)旧的国际法理的本质是不平等。在其规范下,不但列强与弱小国家不平等,即使在列强之间也是不平等的,是根据实力大小排座次。而"十项原则"明确载明:"承认一切种族平等、承认一切大小国家平等",这是主张一切国家,无论强弱、大小、贫富在国际法面前一律平等,都有参与国际事务的平等权利和地位。
(四)旧国际法理是为列强对外侵略开绿灯的强盗逻辑。列强制定的国际法公开宣称列强发动的抢占殖民地的侵略战争是合法的,认可列强在国际关系中使用武力和武力威胁;承认"征服和割让"是列强"取得领土之合法方式"。这是赤裸裸的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十项原则"完全抛弃了这种强权法理,强调"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明确规定"不以侵略行为或侵略威胁或使用武力侵犯任何国家的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这些是反对侵略和扩张、维护一切国家尤其是中小国家独立和主权的法理保障。
(五)旧国际法理是战争的催化剂。旧国际法不但为列强对弱小国家和民族进行侵略与征服战争开绿灯,而且种下了列强相互争夺与拼杀的祸根。拿破仑战争、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就都是因列强实力失衡和旧国际法理失范而引发的。"十项原则"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消除冲突与战争,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根本途径和法理规范,这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诉求,成为制约战争的重要因素
万隆精神
会后与会各国共同发表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公布体现出的亚非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要求亚非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称为“万隆精神”。
⑦ 万隆会议反映了我国哪方面的成就
外交方面
1955年的万隆会议是新兴的亚非拉国家的一次外交盛会
⑧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做出了什么贡献
提出"求同存异",使会议圆满结束.周总理在会议上重申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导的团结合作、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精神,提出的反帝反殖、尊重各国的独立和主权、维护新兴国家的和平等国际地位、促进地区和世界和平的主张,成为与会者的普遍共识和会议的基调。这为会议取得历史性重要成果,为万隆精神和“十项原则”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卓有成效的工作和非凡的风度,增进了亚非国家和整个国际社会对新中国的了解与信任,在很大程度上消减了不少国家对我国的误解、偏见和疑虑,为新中国赢得了朋友,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万隆会议后,我国的对外关系打开了一个新局面,出现了一个外国同我国建交的高潮。并为十年后即1971年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后出现的第二次建交高潮奠定了基出。
周恩来总理率团出席万隆会议并取得巨大成功,在中国外交史上写下了辉煌篇章,同时也为开辟国际关系新时代作出了宝贵贡献。
⑨ 万隆会议和澳门回归说明什么外交成就
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万隆会议上周总理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谓“万隆精神”,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会议所缔造的“和平共处十项原则”。该原则是中国与缅甸、印度共同缔造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化和延伸。它表明,二战结束10年后,最先获得民族独立的一批亚非国家,求和平,争和平、护和平的共同意愿。二是周恩来总理当时提出,并被与会国家普遍接受的“求同存异”的精神。当时与会的29国,是为了反帝、反殖、团结、合作这一共同目标走到一起的,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超越分歧和冲突。可以说,“求同存异”从某种程度上也蕴育了“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国际关系民主化”等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准则。三是会议开启了南南合作的进程。印尼前总统苏加诺走为东道主,曾在万隆会议开幕式上发表了“让亚洲和新非洲诞生吧”的热情演说。他指出,“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的有色人种的洲际会议”,“是世界历史的新起点”,“亚洲和非洲只有在团结起来以后才能得到繁荣”。豪言壮语,振聋发聩。用现在流行的阐释角度来形容,“会议召开的本身就意义非凡”。中国是万隆会议的积极支持者和参加者。该会议对中国也有三大意义:一是突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1950年代中期,中国取得抗美援朝和抗法援越的胜利,并在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取得辉煌的外交成就。美国加大了在亚洲地区对共产主义中国的遏制。周恩来总理在克服了美国阻挠中国与会,台湾当局阴谋制造“克什米尔公主号”暗杀事件之后,亲自率团来到万隆。中国代表团迎难而上,载誉而归。二是演绎了中国寻求外交突破的经典案例。对于社会主义中国参加亚非会议,多数与会国心怀疑虑,有些与会国还试图按美国的意思攻击中国。周总理回应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这些句子之所以成为中国外交史上最经典的语言,原因就在于它们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主观上为中国拉到了最广泛的朋友。会议期间,中国还与印尼政府签署了有关解决印尼华人双重国籍问题的协定,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华人较多的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疑虑。三是开启了中国与亚非等发展中国家长期合作的历程。发展中国家始终是中国和平发展的依托。在万隆会议上,周总理鼓励与会国超越共产主义和非共产主义国家的思维定式,从新兴民族解放国家求发展、求和平的共同目标出发,确定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合作的长期起点和基础。
澳门回归是1999年12月20日零时,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文化中心举行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回归祖国。这是继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之后,中华民族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中的又一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