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文成果

文成果

发布时间:2021-12-13 12:09:51

1. 征集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的标语

一、

1、文明城市从我做起!
2、创建文明城市,构建和谐XX!
3、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我们都是文明城市的主人!
4、我诚信,XX诚信;我美丽,XX美丽;我文明,XX文明!
5、争做文明市民,创建文明城市!
6、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7、创建文明城市,共建美好家园!
8、只有文明的市民,才有文明的城市!
9、提高市民素质,贵在自身行动!
10、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培养良好文明习惯!
11、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增强城市竞争力!
12、让城市更文明,让生活更美好!
13、弘扬社会公德,告别不文明行为!
14、油地军校大团结,携手共建新东营!
15、文明的城市,和谐的家园!
16、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文明素质!
17、创建温馨社区,服务千家万户!
18、市民素质高一分,城市形象美十分!
19、相互多礼让,社会更和谐!
20、讲文明,先从我做起;树形象,人人是窗口!
21、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2、倡导文明新风,共建美好家园!
23、心连心、手拉手,共建文明新XX!
24、同心争创文明城市,携手共建美好XX!
25、讲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建文明城!

二、

1 人人参与创建,创建惠及人人

2、人人参与创建,创建惠及人人

3、创建文明城市,建设惠民之州

4、创建文明城市,建设美好家园

5、市民素质高一分,惠州形象美十分

6、群策群力创文明惠州,同心同德建和谐家园

7、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加油

8、展文明风韵,添惠州精彩

9、用公德规范言行,用文明点亮惠州

10、文明从脚下起步,创建自你我做起

11、文明惠州人人参与,和谐生活家家受益

12、片言只语体现修养,小事细节彰显文明

13、文明创建重在行动,树立新风贵在坚持

14、人人动手参与创建,个个争当文明市民

15、倡导文明新风,共建美好家园

16、讲文明、树新风,打造惠州新形象

17、坚持科学发展观,创建文明奔小康

18、创建促和谐,和谐促发展

2. 苏州乐桥皮肤专科医院的专家团队

乐桥皮肤专科目前拥有国内著名皮肤病专家8名,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2名,同时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6名。本院皮肤病诊疗权威顾志杰是原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曾任中华医学会江苏省皮肤病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苏州皮肤病学组长,江苏省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会委员、宋奋光中国知名皮肤病专家,原苏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曾任中华医学会江苏省皮肤病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苏州皮肤病学组长,苏州市医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美国皮肤科学学会(AAD)会员,亚洲皮肤科学学会(ADA)会员、田汝鸣苏州市知名皮肤病专家,原苏州第四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曾任中华医学会苏州皮肤病学会委员、龚丽娟苏州知名皮肤病专家,原苏州市立医院东区皮肤科主任、李炎夏中国知名皮肤病专家,原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中华医学会锦州皮肤科分会会员,中国医师学会皮肤科分会会员,辽宁省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等牵头组建的专家组长期从事多种易发性、疑难性皮肤病诊疗和研究,形成具有见效快、疗效稳、无毒副作用、不易复发等优势,在皮肤病领域享誉国内外。 中国知名皮肤病专家,原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曾任中华医学会江苏省皮肤性病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苏州皮肤性病学组长,江苏省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会委员,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五十余年,对各种皮肤病诊治均有独到的见解,为江苏省培养了大批皮肤病学科人才。
擅长诊治各类银屑病、白癜风、自身免疫疾病、真菌性皮肤病和过敏性皮肤病。
行医感言:学医者必好学,要学习必先学做人,学做人必先具备爱心、耐心、责任心! 中国知名皮肤病专家,原苏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曾任中华医学会江苏省皮肤性病学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苏州皮肤性病学组长,苏州市医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美国皮肤科学学会(AAD)会员,亚洲皮肤科学学会(ADA)会员等,临床工作五十余年,在专业皮肤科杂志发表几十篇学术论文,为苏州皮肤科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擅长诊治银屑病、硬皮病、红斑狼疮、手、足、体、股癣及季节性皮炎等各种皮肤疑难疾病等。
行医感言:好的医生,不单要有好的医疗技术,同时还要有一颗时刻关爱患者的心,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为患者服务! 副主任医师
苏州知名皮肤病专家,原苏州市立医院东区皮肤科主任,从事皮肤病病理、真菌研究和疾病的治疗30余年,对白癜风、银屑病、结缔组织病(包括红斑性狼疮、硬结病、皮肌炎)等疑难杂症均有独特的见解。对常见皮肤病如湿疹、荨麻疹、扁平疣真菌感染性皮肤病等,治疗均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行医感言:医疗技术不断在发展,医生也要不断学习提高才能满足患者的要求!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员,毕业于湖南中医药大学临床医疗专业,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临床工作20余年,曾在湖南沅江市中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解放军123医院工作学习。并多次参加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及省皮肤医学会举办的学习班,在国家级期刊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发表在<<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7年9月第三期上的《中药汤剂内服结合壬二酸霜外用治疗黄褐斑46例疗效观察》曾得到业内同行广泛关注和临床实践,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验证。
擅长诊治:把传统的中医理论、中医理疗和经典验方同西医先进物理治疗、激光治疗技术相结合,对银屑病、白癜风、各类皮炎、湿疹、荨麻疹、痤疮、斑秃、脱发、黄褐斑等顽固性皮肤病有着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
行医感言:做医生最大的心愿,就是满足患者的每一个要求! 中国知名中医皮肤病专家,曾任中国皮肤病协会会员、中华中医协会会员,现任中国特效医术研究会委员、中华临床医学会常务理事、秦皇岛中医皮肤病研究所研究员、香港国际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研究员、香港国际传统医学研究会高级会员。从事皮肤病临床医疗、科研工作40余年,发表专业论文55篇,并获得中国特效医药优秀文成果一等奖、《中国中医药优秀学术成果文库》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华夏医学优秀论文金杯奖。同时获得过第四届传统医药国际科技成果金奖和98年度紫荆花医学金奖。
擅长把传统的中医理论和经典验方同西医先进物理治疗、激光治疗技术相结合,对银屑病、白癜风、各类皮炎、湿疹、荨麻疹、痤疮、斑秃脱发、黄褐斑等顽固性皮肤病有着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
行医感言:祖国传统医学宝贵之处就在于它不单能够避免其它副作用下治疗好顽疾,还在于它本身所蕴含人道理念对患者身心、文化的深远影响。

3. 那些杂志适合在校生投稿且稿费较高

http://www.tsnst.com/thread.php?fid=25
如果是小说,散文作文之类的,这里基本就全了,而且不仅全,更新非常及时,有很多写手团结在一起跟踪杂志动态,杂志一有停刊,编辑离职等迹象,马上反馈,便于大家及时分析这家杂志今后的走势。
投稿的话,水平够,写作技巧行,了解杂志风格,熟悉杂志编辑,一般没多大问题。在浮云多混多看多和大家交流,或者去点将看看各类评点,知道自己写文的弱点在哪,突破提高一下,上稿其实并不是很难。名气有了,大杂志的编辑就会主动来约稿了。
天使领域是学习写文,顺便推销自己写文成果的好地方,多多珍惜吧。为了屏蔽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所以论坛是私人向的,需要注册。

投稿邮箱要注册了去看,因为资深写手都知道,贴在网络的邮箱必定是石沉大海或者过期型,就算不是,也很快就会被编辑放弃了,因为垃圾信件太多了。
如果是在校高中生的话,欢迎去《作文升级》杂志投稿,听说编辑很缺在校写手,约稿也在浮云,搜索就可。

4. 科技论文里面写什么

怎么写作科技论文
科技论文由于学科、专业、涉及的课题和论述的题材不同,并没有统一的格式和写法。但不论是什么题目的科技论文,有一个醒目的标题很重要。由于标题是科技论文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因此应简明扼要、突出主题,避免不必要的修饰语和谦逊词。一篇好的论文,立论与谋篇非常重要,即需要确立整篇科技论文的总论点(即主题)和分论点;安排好结构,组织好材料,并合理运用逻辑方法,通过论据来论证分论点和总论点,最后得出客观的结论;论文的组织也应在层次、段落、开头、结尾、过渡和前后照应诸方面体现出结构的严密和思路的清晰。好的写作水平来自长期的锻炼和积累,但好的科技论文,首先要遵循科技论文写作的标准和规范。科技论文主要由前置部分(文章名、作者、单位、地址、邮编、摘要、关键词)、主体部分(引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 、附件(作者简介、外文简介等)构成。以下就科技论文写作中各主要构成部分应遵循的标准、规范及注意事项作简要介绍。
1 摘要及关键词1.1的摘要摘要的主要功能是:使读者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为科技情报人员和计算机检索提供方便。论文发表后,文摘杂志或数据库对摘要可以不作修改或稍作修改而直接利用,从而避免编写摘要可能产生的误解、欠缺甚至错误。可以这么说,摘要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论文的被利用情况和期刊的知名度。
1.1.1 摘要分类(写法)(1)报道性摘要
指明一次文献的主题范围及内容梗概的简明摘要,相当于简介。一般用来反映科技论文的目的、方法及主要结果与结论,在有限的字数(300字左右)内向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定性或定量的信息,充分反映该研究的创新之处。
(2)指示性摘要
指明一次文献的论题及取得的成果的性质和水平,其目的是使读者对该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一个轮廓性的了解。创新内容较少的论文可用此类摘要(100字左右)。
(3)报道 指示性摘要
以报道性摘要的形式表述一次文献中信息价值较高的部分,而以指示性摘要的形式表述其余部分,以200字左右为宜。
1.1.2 编写注意事项(1)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 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 。
(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
(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慎用长句。
(4)用第三人称。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
(5)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
(6)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摘要中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
(7)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
(8)其中的缩略语、略称、代号,除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
1.2 关键词关键词是科技论文的文献检索标识,是从其题目名、层次标题和正文选出来的能反映论文主题、论点、技术关键点等的词或词组。关键词选用得是否恰当关系到该文被检索、引用的概率及该文成果或技术的推广和利用率。每篇论文应选出3~8个关键词。
2引言部分引言作为论文的开场白,应以简短的篇幅介绍论文的写作背景和目的,以及相关领域内前人所做的工作和研究的概况,说明本研究与前人工作的关系,目前研究的热点、存在的问题及作者工作的意义,引出本文的主题给读者以引导。
引言也可点明本文的理论依据、实验基础和研究方法,简单阐述其研究内容;简洁预示本研究的结果、意义和前景,但不必展开讨论。
技改类论文可通过简单介绍改造前的状况及为什么要改造等引出具体的改造内容;经验总结类论文可在引言部分简单介绍技术概况和所做的工作,为正文部分的具体介绍作铺垫。
因此,作为引言应开门见山,言简意赅,突出重点;引言内容不应与摘要雷同,也不应是摘要的注释,一般应与结论相呼应,在引言中提出的问题,结论中应有解答;简短的引言最好不要分段论述,不要有插图、列表和数学公式的推导证明。
3 正文部分正文的论述方式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将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作为一个整体,对有关各方面作综合的论述;另一种是将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按研究内容的实际情况划分为几个阶段,再对各阶段的成果依次进行论述。由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不同,具体的改造或经验的不同, 对正文的写作和编排没有统一的规定,但正文一般应包括研究的对象、方法、结果和讨论这几个部分。
正文要求思路清晰、合乎逻辑,用语简洁、准确、明快、流畅。内容务求客观、科学、完备,应尽量利用事实和数据说理。凡是用简要语言能够讲述清楚的内容,应用文字陈述;用文字不容易说明白或说起来比较繁琐的,可用图或表来说明,图或表要具有自明性,即图表本身给出的信息就能表达清楚要说明的问题,避免用图和表重复反映文字叙述中相同的数据和内容。引用的资料,尤其是引用他人的成果应注明出处。切忌用教科书式的方法撰写科技论文,对已有的知识避免重复论证和描述,尽量采用标注参考文献的方法;对用到的某些数学辅助手段,应防止过分注意细节的数学推演,必要时可采用附录的形式供读者选阅。
正文中涉及到量和单位、插图、表格、数学式、化学式、数字用法、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参考文献等,都应符合有关国家标准要求。文中插图应明确指明是剖面图、示意图、简图或准确图名;变量的量符号用斜体,所有计量单位用正体。目前科技论文文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包括:专业术语使用不当,如电流还在用电流强度、比热容还在用已过时的比热等;单位不正确,如压力现在国标要求统一用Pa、kPa或MPa,不能再用mmHg、mmH2O、kgf/cm2,热能只能用J、kJ、MJ等。这些在撰写科技论文时都应注意。
4 结论部分结论(或讨论)是整篇文章的最后总结。尽管多数科技论文的作者都采用结论的方式作结束,并通过它传达自已欲向读者表述的主要意向, 但它并不是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如果在文中不可能明显导出应有的结论,也可以没有结论而进行必要的讨论。
结论不应是正文中各段小结的简单重复,它应以正文中的实验或考察得到的现象、数据的阐述为依据,完整、准确、简洁地指出以下内容:
(1) 由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或实验得到的结果所揭示的原理及其普遍性;
(2) 研究中有无发现例外或本论文尚难以解释和解决的问题;
(3) 与先前已发表过的(包括他人和作者自己)研究工作的异同;
(4) 本论文在理论上和实用上的意义及价值;
(5) 进一步深入研究本课题的建议。
5 参考文献部分参考文献是作者为表明自己的论据、数据、方法等出处而提供给读者参阅、查找而直接引用的有关图书资料(具体著录格式参见GB7714287)。
著录参考文献有5个方面的作用:
(1)可以反映著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著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出科技论文的起点和深度;
(2)能方便地把论著作者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
(3)能起索引作用,读者通过参考文献可方便地检索和查找有关资料,以对科技论文中的引言有更详尽的了解;
(4)有利于节省论文篇幅;
(5)有助于科技人员进行情报研究和文献计量学研究。
6 结束语以上对科技论文写作方面的结构、要求及为什么有这些要求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希望能有助于科技人员按照科技论文的写作要求和规范将自己的知识、成果或经验以论文的形式著录出来并得到发表,使自己的成绩得到业界的承认和/或推广应用。

5. 浅谈数据库类成果地质资料汇交

金 妮1刘小娥1刘 虹2

(. 湖南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2. 湖南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

摘 要 本文概述了数据库类成果地质资料的定义、分类及存放方式,在此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分析了数据库类成果地质资料汇交中管理的难点问题、质量问题,以及对地质资料管理人员和社会化服务的影响,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保证数据库类资料完整、准确、有效地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作者借数据库类资料抛砖引玉,希望与其他同仁进一步交流。

关键词 数据库 成果地质资料 汇交

0 引言

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国民经济建设和进一步开展地质工作、科学研究等的依据和基础,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通过建立统一的地质资料汇交制度,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地质资料[1],这些资料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及应用、高新技术的渗透,地质资料管理已从传统的纯手工管理发展到现在的数字化管理[2],大量地质工作成果也已经以数据库形式出现。

1 数据库类成果地质资料

1.1 数据库类成果地质资料定义

数据库类成果地质资料,是指成果地质资料中以数据库建设为主体工作内容而形成的各类数据库[3]。其将地质工作成果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和存储,以利于实现地质类成果数据共享,并对成果信息进行集中控制和管理。

1.2 数据库类成果地质资料分类

数据库有很多种类型,包括最简单的存储各种数据的表格,以及能够运行海量数据存储的大型数据库系统。目前湖南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馆藏机构已验收的数据库有:市、县级矿山地质环境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市、县级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和数字地质填图数据库。

市、县级矿山地质环境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是在 DmGis 平台上开发的单机版软件;市、县级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包括 Access MDB 数据格式的地质灾害数据库和 MapGis 格式的图形数据;数字地质填图数据库是指数字填图地质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所有数据,由 DBF、MDB、MapGis 等多种格式组织形成。

1.3 数据库存放

数据库类文件置于“源电子文件”目录下“数据库和软件”文件夹内,同其他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一起存储于光盘和移动硬盘中进行汇交。

2 数据库类成果地质资料汇交中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中的难点问题

自进入市场经济体制以后,特别是随着我国矿业权制度的建立,矿业投资出现了多元化局面,地质资料与矿业权的依附关系也已越来越清晰,地勘单位为了在地质勘查工作立项、项目投标、争取资金等方面谋得优势地位[1],同时担心汇交资料的泄密而影响其自身利益,纷纷加强了对地质资料的封锁,使得近些年,地质资料欠交、拒交现象十分严重。数据库是成果地质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含了大量的成果信息,地勘单位汇交人在汇交时就更加谨慎。

2.2 汇交中存在的质量问题

数据库类资料汇交内容的齐全、完成、准确是保证其二次开发及利用的基础,《关于印发 <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汇交格式要求 > 的通知》(国土资发 2006[210] 号)对数据库类电子文件的汇交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数据库汇交,应包括项目工作最终评审通过的整个库文件、管理或浏览数据库的软件系统及其使用说明,以及使用数据库所必需的系统库、字库、外部链接文件等相关文件和技术文档,以保证其能正常使用。

通过对数据库类成果地质资料汇交工作的实践,数据库电子文件汇交中存在的质量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汇交人应根据项目任务书要求汇交完整的数据库资料,一般数据库内所存储的地质工作成果比较齐全,但汇交人很容易忽视与数据库相关的其他文件,如数据库验收意见、建库报告、技术文档和说明性文件(如系统的用户名和密码)等;带图件的数据库,容易忽视提供相关的字库和系统库,部分图形数据库中缺失图名、比例尺等信息;数字地质填图数据库区调类空间数据库容易忽视提供元数据。

(2)数据库内容与验收意见不一致,如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对应数据库审查意见验收时,各地质灾害类型和数量对应不上,各市、县数据库一起汇交,有张冠李戴现象。建库报告、技术文档纸质或电子文件有时会出现缺页多页或页码颠倒等问题;数字地质填图类数据库野外路线数据与成果地质图反映内容不一致。

(3)数据库类资料未按 210 号文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汇交格式要求,存放于相应位置,而是单独存放于一个自建的文件夹中。

在检查对应的纸质文件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下:

(1)建库报告、技术文档双面打印时,页码应居中或放外侧,但常出现放内侧的情况。

(2)当数据库类的建库报告,技术文档单独装订时,汇交人容易忽视加盖编制单位公章。

(3)图纸类折叠不规范,大小、长短不规则;当图纸过大、需要接图时,有用双面胶接图的情况。

3 数据库类成果地质资料汇交对管理人员和社会化服务的影响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要做好数据库类成果地质资料汇交工作,必须要有地质专业和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要有一个好的技术团队和管理团队。由于数据库种类较多,内容繁琐,数据库验收人员应加强学习,掌握各类数据库的验收技巧,并积极与地勘单位项目组成员或汇交人沟通,确保数据库类资料齐全、完整、准确。

数据库是地质信息中最重要的,随着数据库以成果形式的大量出现,为了避免在地质工作中重复投入、减少社会浪费,其提供社会化服务是大势所趋,从而也使服务形式往多元化发展,服务产品多样化。而做好数据库类资料的社会化服务,离不开服务机制的完善,离不开硬件的建设。

4 几点建议

4.1 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制度的建设

首先应着力解决地质资料汇交的监督管理问题,要严格履行《地质资料管理条例》赋予地质资料管理部门的职责,维护条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地质资料的汇交应严格执行矿业权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同时,应加强汇交人汇交数据库的意识,并消除各汇交单位对权益保护存在的顾虑;加强法制观点的宣传,依法汇交资料是汇交人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国家也保障汇交人的权益,保障资料的安全及合理提供利用。

4.2 加强对地质资料汇交人的培训工作

由于汇交人经常有变动,汇交要求为顺应新形势也在逐步完善,积极开展培训工作是必要的。汇交单位也应积极响应。有些单位地质资料不经过资料室直接由项目组成员汇交,建议各汇交单位派资料室专人进行汇交,项目组成员给予配合、督促汇交工作的完成。

4.3 积极推进数据库类成果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

首先应完善服务机制,加强硬件的建设,加强对数据库类资料的服务意识。在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建设中,应包含资料中是否有数据库的信息,提供社会查询,服务人员也应提供简捷、高效、优质的服务,展现良好风貌。

5 结语

数据库类成果地质资料承载了大量有价值的地质工作成果信息,积极做好其汇交工作,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要继续做好数据库类资料的检查和验收工作,要更好地掌握各类数据库验收的新方法、新要求,以保证其完整、准确、有效地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4]

参 考 文 献

[1] 卫伟,王天文 . 地质资料汇交的重要性及管理中的难点和对策 [J]. 山东煤炭科技,2003,(2):41

[2] 程琳 . 浅谈成果地质资料汇交验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资源环境与工程,2010,24(2):207 ~ 209

[3] 全国地质资料馆 . 地质资料管理技术规范与标准 [M]

[4] 李桂芳 . 成果地质资料汇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资源环境与工程,2007,21(4):476 ~ 478

6. 云南中甸普朗铜矿

普朗铜矿区位于滇西北迪庆藏族自治州东部,香格里拉县城50°方向,平距约36.4km处,面积约36.37km2,隶属香格里拉县格咱乡所辖。

1999年,云南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与荷兰比利顿公司合作组建的高山公司,对普朗铜金找矿远景区进行了初步评价。圈出铜品位为0.1%~9.99%、伴生金0.1~1.76g/t的15个铜矿(化)体。施工的3个验证孔,分别揭露到几十到三百多米(尚未揭穿)厚的铜矿体。2002年以来,普朗-红山评价区列为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启动了“云南省中甸地区铜矿资源评价”工作项目。通过项目实施,采用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手段进行勘查评价,找矿取得了重大突破。普朗斑岩型铜矿矿床规模达到特大型,在外围红山牛场、雪鸡坪、春都、卓玛-查拉牛场、帕纳牛场、亚杂、霍迭喀-地苏嘎、松诺、欠虽、普上等地,均发现了新的矿体。预计全区铜远景资源量达500万t以上。

一、矿床地质背景

普朗铜矿区位于普朗-红山铜多金属矿亚带南缘,地处甘孜-理塘结合带西侧,德格-中甸陆块东缘,印支期义敦-中甸岛弧带南段,总体构造近北北西向展布。区域上主要出露三叠系曲嘎寺组(T3q)、图姆沟组(T3t)、喇嘛哑组(T3lm),是区内印支期—燕山早期浅成中—中酸性矿化斑岩的直接围岩。

图3-4-1 普朗铜矿区地质图

矿区主要出露中三叠统尼汝组二段(T2n2)、上三叠统图姆沟组(T3t),次有第四系(Q)(图3-4-1)。

尼汝组二段(Tn2)为一套碳酸盐岩,分布于矿区西南角,与上覆图姆沟组地层呈断层接触。岩性为灰、浅灰或灰绿色中厚层状结晶灰岩、白云质结晶灰岩。

图姆沟组(T3t)总体属火山-碎屑岩建造,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又分为:图姆沟组一段(T3t1)、图姆沟组二段第一层(T3t2-1)、图姆沟组二段第二层(T3t2-2)。一段(T3t1)分布于矿区西部,F1断裂以西地段,向南被斑(玢)岩体侵位、破坏而出露不全,呈条带状展布。地层走向北西,倾向南西,倾角68°~82°,岩性为灰至深灰色板岩、绢云母板岩、变质砂岩,局部夹薄层灰岩,靠近中性岩体附近岩石角岩化形成角岩。二段第一层(T3t2-1)分布于矿区南西侧,与下伏一段(T3t1)整合接触,岩性为灰至深灰色板岩、粉砂质绢云板岩,夹变质砂岩、安山岩等。二段第二层(T3t2-2)为矿区岩浆侵位的地层,分布于矿区东部,F1断裂以东地段,向南被斑(玢)岩体侵位、破坏而出露不全,呈条带状展布。地层产状受岩体及全干力达断裂影响,总体向南倾斜,倾角65°~85°,岩性为灰至深灰色板岩、粉砂质绢云板岩、变质砂岩等。

第四系(Q)沉积较为复杂,有坡积、残坡积、河床堆积及冰川堆积物。总体以冰川堆积物为主,为变砂岩、板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等大小不等的碎块与砂土松散堆积物,碎块呈次圆—圆状。

矿区位于普朗向斜东翼,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矿区内构造活动强烈,发育有断层、次级褶皱以及节理(裂隙)。北西向的黑水塘断裂和北东东向的全干力达主断裂控制了普朗复式斑(玢)岩体及矿(化)体的展布。岩浆岩、岩浆侵位的地层、热液蚀变作用、热液运移和矿质沉淀的构造空间控制了本矿床的产出。普朗复式岩体呈不规则状出露地表,面积8.9km2,平面上呈“喇叭”状,由5个单岩体构成,遥感解译5个单岩体在深部相连成一个。岩石蚀变强烈,具典型的“斑岩型”蚀变分带,岩体与围岩呈港湾状接触,围岩具角岩化。主要岩石类型有石英闪长玢岩、二长闪长玢岩、石英二长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等,具有从中性→酸性分异演化趋势。

在矿区已圈定2个矿化体,7个工业矿体。其中KT1工作程度较高,已得到基本控制,矿体出露标高3867.99~4320m,控制矿体长2240m,垂深17.00~801.00m。矿体呈大透镜状,北西走向,倾向北东,倾角为35°~70°。其他矿体还未完全控制,尚具有一定的找矿潜力。通过前期工作,矿区探获铜资源储量(111b+122b+333+3341+2S22)金属量接近430万t,平均品位0.57%。

矿区矿石工业类型以石英二长斑岩型铜矿石、石英闪长玢岩型铜矿石为主,次为(石英)二长闪长玢岩型铜矿石、花岗闪长斑岩型铜矿石,有用组分以铜为主,矿床工业类型定为斑岩型铜矿床。

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一)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中甸普朗-红山地区主体为一个巨大的北西向重力低,向北延伸至四川夏塞、呷村,向南止于玉龙雪山,长约400km;夏塞一带宽达近100km,南北两端变窄。重力负异常强度(-5~-25)×10-5m/s2,省界附近强度最大,沿走向有东西摆动的现象。重力低南段东西两侧分别为德巫-三江口、得荣-中甸西重力高,南端与玉龙雪山一带、龙门山-木里-丽江北东向巨大的重力梯度带相交。中甸雪鸡坪-普朗地处重力低南部(图3-4-2)。

图3-4-2 中甸地区铜多金属矿产资源评价布格重力异常图

航磁异常在重力低内为近南北向低缓正磁异常带,与义敦岛弧印支期中酸性火山岩带相一致。由中酸性岩浆岩体蚀变带形成中等强度的局部异常,走向上呈串珠状分布。中甸—丽江一带为强度大、范围大的航磁异常,如哈巴雪山、安南、宁蒗北等,主要由二叠纪玄武岩引起(图3-4-3)。

1∶10万航磁(ΔT)异常图上(图3-4-4),一般沉积围岩(T3q、T3t、T3lm)均表现为大面积平缓负磁背景区,磁场强度多在0~-10nT之间。特别是上三叠统喇嘛哑组(T3lm)分布区,负磁场面积大,表现得相当平静。在红山—普朗一带,由于印支期中酸性岩浆多期次沿北北西向构造频繁活动,使区内大面积的T3q、T3t沉积围岩区内密集出现北北西向排列的局部高值磁异常群。测区南部峨眉山玄武岩分布区则出现强磁异常带;北部休瓦促—热林一带沿北北西向构造发育的燕山期二长花岗岩体分布区一般表现为相对规整、宽缓的正磁异常背景包围的局部高值磁异常。

图 3 -4 -3 中甸及邻区航磁化极上延异常 ( nT) 平面图据云南、四川两省地矿局物化探队 1990 年资料编

图 3 -4 -4 红山 - 普朗铜金属矿综合评价区航磁 ΔT ( nT) 异常图

( 二) 矿床地球物理特征

矿区主要岩石、矿石物性测量结果 ( 表 3 -4 -1、表 3 -4 -2) 如下。

表 3 -4 -1 普朗铜矿区岩 ( 矿) 石电性参数统计表

续表

表 3 -4 -2 普朗铜矿区岩 ( 矿) 石磁性参数统计表

1)块状铜矿(化)石具有低阻、高极化特征。露头视充电率(MS)8.9~21.7ms,平均值为18.7ms;视电阻率(ρS)为29.0~103.0Ω·m,平均值为88.0Ω·m。

2)矿化石英二长斑岩(ηoπ15)、石英闪长玢岩(δoμ15)的视充电率(MS)较铜矿(化)石次之,视电阻率(ρS)较高。视充电率(MS)为8.2~14.4ms,平均值为10.6~11.0ms;视电阻率(ρS):38~513Ω·m,平均值为181~217Ω·m。

3)矿(化)角岩、板岩亦具有较高、相对稳定的视充电率(MS)及较低的视电阻率(ρS)。其充电率(MS)为6.4~14.5ms,平均值为9.3~10.4ms,视电阻率(ρS):49~471Ω·m,平均值为170~220Ω·m。

4)无矿化岩体(δoμ15、ηoπ15、γδπ25)具有波动大、不稳定的视充电率(MS),及中—偏低视电阻率(ρS)。露头上岩体充电率(MS)0.7~34.5ms,平均值为4.7~7.1ms;视电阻率(ρS):21~913Ω·m,平均值为169~344Ω·m。

5)无矿化岩石(角岩化砂板岩、硅质灰岩、黑色板岩、含炭砂板岩)一般具有低的、相对稳定的视充电率(MS)及中—偏高视电阻率(ρS)。

6)第四系(冰碛、残坡积物)露头一般具有低的视充电率(MS),高的视电阻率(ρS)。

7)普朗矿区除角岩外,围岩(包括岩体)磁性均较弱,视磁化率κ'一般为(100~300)×4π×10-6SI,剩磁强度M'r也在100×10-3A/m以下;角岩视磁化率κ'平均值为357.8×4π×10-6SI,剩磁强度M'r平均值为110×10-3A/m。

区内能引起激电异常的地质体较多,视充电率(MS)>10%或10%左右的除铜矿石外,还有大部分铜矿(化)岩石及部分无矿化岩石。矿区呈同心环带状蚀变,无论是钾化硅化(Ksi)带,还是绢英岩化带(Sise)、青磐岩化带(Chep),及角岩带(Hs),均有大量黄铁矿产出,均能引起较强的激电异常。因此,要判断是否为铜矿引起的激电异常,应结合异常区的位置、地质环境、地貌及化探异常等特征予以判别。

(三)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中甸地区及邻区的区域化探异常表现为近南北向的Pb、Zn、Ag、Cu、Au等元素综合异常带,与重力低值带相一致。在长400km异常带内,分成4个异常,可划分为4个矿床(点)密集区:北段四川境内有呷村、夏塞区,南段有乡城-雪鸡坪、阿热-天宝山区。云南境内又可划分为9个异常簇集小区,由北向南分别为休瓦促、纳通、欠虽、红山、阿热、小中甸、安南、拉巴、东炉房等。

三、物化探方法技术运用

普朗矿区物化探工作主要是在2002~2003年期间开展的。物化探工作的目标任务是通过物探(磁法、电法)、化探(土壤测量)扫面,圈定异常,进一步缩小找矿靶区,为下一步开展系统地质工作和深部钻探验证提供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依据。

(一)工作部署

2002年,物探试验性工作部署为:1∶5000高精度磁测(ΔT)剖面6条,总长15.8km,点距20m;1∶5000瞬变电磁法(TEM)剖面2条,长3km,点距50m;1∶5000激电试验剖面1条,剖面长度3km,采用激电中梯测量,点距20m;激电测深点9个,最大AO供电极距为1000m。

2002年化探工作部署于红山-普朗地区,面积600km2,工作方法为1∶50000土壤测量。

2003年物探工作部署在普朗矿区,围绕矿区矿化范围部署1∶10000激电测量15km2

(二)工作方法与技术

激电测量供电电源使用5kW本田发电机,使用WDFZ-2型大功率智能发送机,WDJS-2型接收机。供电电极使用1.5m长铁电极,测量电极使用不极化电极,供电导线使用重型探矿线。发送机主要技术指标:输出功率3.5kW;最大供电电压1200V,最大供电电流5A,电流测量精度±1%,电压误差±1%。接收机主要技术指标:一次场电压测量精度±1%,视充电率分辨率0.01ms、测量精度±2%。观测的主要参数为视充电率(MS)、一次场电位差(ΔV1),供电电流(I)。计算参数为视电阻率(ρS)。供电周期16s、供电延时100ms、采样宽度20ms。

面积性激电工作采用中梯装置观测,全域测量,供电极距为1500m,测量极距为20m。

激电测深因地形原因采用三极装置进行工作。无穷远极(B极)垂直于测线,BO为3000m,最大AO为1000m。两相邻供电极距在模数6.25cm的对数坐标纸上取0.8~1.2cm,大致均匀分布。

高精度磁测工作中使用2台G856-A型微机质子磁力仪,测量参数为地磁场总量T。仪器分辨率为0.1nT,磁场测量精度为1nT。野外开工前对磁力仪进行了噪声水平和一致性试验。测定结果,两台仪器一致性较好,测量均方差小于1nT。磁测总精度为±2.4nT。选定基点1个,基值为48541.4nT。磁测结果均按规范做日变、正常梯度、高度改正。

瞬变电磁测量。采用WDC-2B型瞬变电磁系统,仪器性能良好,工作稳定。电源为12V60A·h蓄电池2个,供电电压12V,供电电流一般为7~8A。发射线框采用2.5mm2铜芯电缆导线,接收线框采用4mm2铜芯电缆导线。采用重叠回线装置,回线边长50m,剖面点距50m,观测参数为V/I(μV/A)。观测参数设置:关断时间Dn=100μs,延迟时间De=150μs,发射周期T/4=20ms,剔除系数d=3,叠加次数St=128,1~4道放大倍数G1=6,5~10道G2=60,11~21道G3=600,采样道数21道。

工作精度为B级,平均均方相对误差≤±15%。

测地工作。对基准站和控制点,采用2台Markx-cp型GPS接收机,分别在已知点和基准站做同步观测,观测数据不少于3组,每组数据的观测时间不短于30min,坐标数值用随机软件采用伪距差分或载波相位差分进行解算。基线用全站仪采用直返觇法进行观测,视距小于1000m,直返觇误差小于1/150,起闭于GPS控制点。测线用全站仪直敷设,起始于基线点或GPS控制点,附合于基线点或GPS控制点。

(三)主要工作成果

1.激电测量

矿区激电测量工作共圈定激电异常22个(DHJ1—DHJ22)。激电中梯MS异常主要分布在石英二长斑岩、石英闪长玢岩及其钾化、绢英岩化、青磐岩化蚀变带上。在较高激电MS异常带背景上出现的高值异常,推测为铜(黄铁、磁黄铁)矿(化)体引起的异常。

激电异常(MS≥10ms)形态各异,或成群、或成带、或孤立状,总趋势是由南向北围绕矿化斑岩体(ηoπ15、γδπ25)及3个蚀变带(钾化硅化带→绢英岩化带→青磐岩化带、角岩化带)成环带状展布(图3-4-5)。各蚀变带异常分布特征如下。

图3-4-5 普朗铜矿区物化探综合异常图

1)外带(角岩化)异常:由DHJ1—DHJ4、DHJ18、DHJ226个激电异常组成,异常大致与角岩蚀变带对应。激电异常多呈圆盘状、分散独立存在。主要由角岩化砂板岩中的局部硫化物(黄铁矿、黄铜矿等)矿化引起。

2)中带(青磐岩化、部分绢英岩化)异常:由DHJ5—DHJ10、DHJ19、DHJ218个异常组成。异常规模较小,形如椭圆状,局部地段上近南北向呈有序串珠状展布。异常往往位于绢英岩化与青磐岩化接触带附近,或矿化石英二长斑岩与矿化石英闪长玢岩接触部位,与地质体中的局部硫化物矿化有关。

3)内带(钾化硅化、绢英岩化带)异常:由DHJ11—DHJ15、DHJ206个异常组成。该类异常分布在第四系(Q)附近,由呈近南北向带状(DHJ11-2、DHJ11-3、DHJ12、DHJ13等)异常与近北东向的(DHJ11-4、DHJ11-5、DHJ11-6等)带状异常群组成。该带异常以规模大、峰值区高且多、形态完整为特点,是普朗铜矿区主体异常区,多为铜矿(化)体引起的矿致异常。

2.高精度磁测

矿区磁测仅做长15.80km剖面,圈出3个磁异常(CT1—CT3)。CT1与激电异常DHJ5、CT2与KT1露头(激电异常DHJ12-1)、CT3与DHJ11-6激电异常分布重叠,推测为铜(铁)矿(化)体引起。

3.化探工作结果

矿区化探异常以铜为主(图3-4-6),伴生W、Mo、Au等;矿区北东侧外围伴生Pb、Zn、Ag等。矿区铜异常规模大,呈不规则长椭圆状,南北长5km,平均含量354×10-6,最高2355×10-6,面积10.5km2,标准化面金属量NAP37.2。有3个浓度带,铜异常内带(>400×10-6)呈不规则等轴状,出露范围及其位置与已知KT1、KT2—KT5号矿体分布位置基本吻合。中带[(200~400)×10-6]基本反映矿化范围,外带[(100~200)×10-6]基本与矿区角岩化蚀变带范围相近。在铜内带附近出现Mo、W异常。Mo异常有2个小浓集区,北浓集区与KT5号矿体对应,仅1个浓度带;南浓集区与KT1号矿体平面分布范围大致对应。南浓集区规模大,Mo最高含量40×10-6,平均值为9×10-6,面积2.75km2。W只出现在最大的KT1号矿体分布区上,含量相对较低,平均含量12.7×10-6,最高只有17×10-6,面积1.25km2。Au异常出现在KT1号矿体南段并沿KT2—KT4号矿体分布区呈北东带状展布;最高含量出现在KT1矿体南段,平均含量Au19.3×10-9,最高76×10-9,面积6.75km2(表3-4-3)。矿区Pb、Zn、Ag元素在铜矿体上未见异常,Pb、Zn、Ag综合异常出现在矿区北东侧外围,形成不规则北西向宽带状异常(与铜异常基本不重叠),长近10km,平均宽2km;其中尤以Pb异常的规模最大,其面积达8km2,平均含量487.42×10-6,最高3022×10-6。Zn、Ag异常无论规模、含量均低于Pb元素,它们位于Pb异常内带附近。

图3-4-6 普朗(AP31-甲)化探异常剖析图

矿区元素异常展布及含量特征列于表3-4-3。

表3-4-3 普朗斑岩型铜矿区1∶5万化探异常特征表

注:NAP=衬值×面积。

从矿区(15km2)1∶5万化探7种元素相关分析结果(表3-4-4)可知,主成矿元素Cu与中—高温的Mo、W及Au相关,组成相关簇团(Cu与W、Mo、Au相关系数分别为:0.592、0.555、0.206),与中—低温的Pb、Zn、Ag基本无相关性。Pb、Zn、Ag则组成中—低温相关簇团(Pb与Zn、Ag相关系数分别为0.753、0.754,Zn与Ag为0.754),以上相关簇团与矿区化探元素异常展布相吻合。

表3-4-4 普朗斑岩型铜矿区元素相关系数表

四、激电异常推断解释及验证结果

(一)钾化硅化带1(内带)

该带由DHJ11-2、DHJ12、DHJ11-3、DHJ13等激电异常组成。异常主要沿铜矿区中部第四系分布区及KT1矿体分布区呈南北不规则宽带状、片状展布(见图3-4-5)。其中以DHJ12激电异常最具代表性。

DHJ12异常。位于南北异常群中段,南起于PLD002钻孔北缘,北至20号测线转为北东向,南北呈不规则条带状,有两个峰值区(MS>15ms)。南峰值区(DHJ12-1)主要分布在ZK010、ZK01201之间。峰值区南北长约600m,东西宽80~200m,北窄南宽,MS最高>20ms,MS等值线分布密集。ZK0408钻孔附近东西等值线对称,南段KT1附近等值线西陡东缓,显示主矿体向东陡倾。从物探推断解释图(图3-4-7)中TEM视电阻率拟断面可看出,在ZK0408钻孔正南200m处附近(相当26号测线260号点附近),推断铜矿化体(极化体)向东陡倾,260号点以西铜矿体逐渐向西缓倾。东倾铜矿体厚度大、向下延伸大。从26测线磁测(ΔT)及激电(MS)曲线看,在260号点附近向东ΔT、MS均出现明显异常,向西逐渐下降,表明260点附近为铜矿(化)体转折部位。经0~20号勘探线钻探揭露,在激电异常分布的第四系(Q)分布区实际上是晚期石英二长斑岩(ηoπ15)体侵入到较大的复式中酸性岩体(δoμ15)中,形成的岩篷顶部即岩凸部位。由于上拱作用使岩石破碎易风化剥蚀形成沟谷,并被第四系(Q)冰碛、残坡积物等堆积覆盖。岩篷东侧(激电异常DHJ12-1一带)形成向东陡倾、矿体埋藏浅、品位富、向下延伸大、以ηoπ为主要赋矿母岩的斑岩型铜矿体。向西铜矿(化)体上均有0~70m不等的第四系(Q)覆盖,并向西缓倾,品位多较贫;故第四系分布区西侧激电异常幅值降低,MS等值线宽大,电性异常表现为高阻,无低阻异常伴生。

图3-4-7 普朗矿区26线综合剖面解释推断图

DHJ12-2激电异常。位于ZK1208钻孔以北。MS等值线在第四系(Q)分布区呈近南北向,在δoμ15分布区,MS等值线向北东延伸,呈不规则北东宽带状,形为鸭头;最大长600m,最大宽200m。峰值区(MS>15ms)MS最高达30ms,异常北窄南宽;推测为黄铜矿、黄铁矿化地质体引起。经16勘探线ZK1608钻孔证实:0~5.0m为第四系(Q)冰碛、坡积物,5.0~311.20m为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硅化石英闪长玢岩(δoμ16),及黄铁矿化绿帘石化石英闪长玢岩(δoμ15)。其内有多条弱钾化石英二长斑岩(ηoπ15),岩石仅具弱铜矿化。但在ηoπ15与δoμ15、δoμ26接触带之间,铜含量均明显增高。311.20~514.65m主要为厚大的石英二长斑岩(ηoπ15)。石英二长斑岩具黄铁矿化、弱钾化,局部为低品位铜矿石。500m以下铜品位普遍大于0.20%,但小于0.40%。显然该激电异常主要由地表分布的黄铁矿、弱黄铜矿化的中酸性侵入体引起。

DHJ13异常。异常位于矿区中部第四系(Q)分布区北段。该异常范围宽,近似椭圆状,由DHJ13-1和DHJ13-2二个异常组成。推测为黄铁矿化弱铜矿化斑岩体引起,为KT1矿体北延段。经ZK0809钻孔证实,0~71m为第四系(Q)堆积物,70m以下在石英二长斑岩体的绢英岩化带内见到多层累计厚达150m的铜矿体。

DHJ11异常。位于矿区中部第四系(Q)分布区南段PLD002钻孔以南地段,MS>15ms,有2个峰值区。西峰值区DHJ11-2总体呈北北东不规则状,其北段MS>10ms等值线向北延伸到PLD002钻孔,与DHJ12-1有相连之势。推断为KT1号矿体南延段,属弱铜矿化岩体引起。经钻孔PLD002证实,从80~250m黄铁矿化、黄铜矿化较强,含矿岩性为石英闪长玢岩及石英二长斑岩,矿石主要由黄铁矿、黄铜矿、磁铁矿组成。

DHJ14异常。异常位于KT1矿段北段露头区ZK1203钻孔附近。异常呈圆盘状,长轴为北北西向,MS值达25.8ms。区内主要出露石英二长斑岩体。经ZK1203钻孔揭露,岩体绢英岩化强烈,矿石多以低品位铜矿为主,矿石矿物有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

DHJ20异常。位于普朗矿区北矿段74~80测线之间,由DHJ20-1、DHJ20-2两个异常组成。DHJ20-1异常为一条状异常,南北长约250m,东西宽80m,峰值12.0ms。DHJ20-2异常为一等轴状异常,南段异常未封闭,峰值高达21.1ms。推断该两个局部异常为铜矿(化)体引起。

经MZK001孔揭露,全孔见矿厚度91.88m,铜平均品位0.37%。地表MBT13剥土亦揭露到铜矿体。

(二)钾化硅化带2(内带)

该带由DHJ11-4、DHJ11-5、DHJ11-6等激电异常组成,异常等值线密、梯度陡,呈北东条带状,异常主要沿北东向的花岗闪长斑岩及其与δoμ15接触带展布。经ZK0608、ZK0606钻孔揭露,以石英二长斑岩、石英闪长玢岩为赋矿岩石的铜矿体二层,厚度分别为16.20m和59.75m。因此,该组激电异常具有在花岗闪长斑岩中寻找斑岩铜矿的意义。

(三)绢英岩化、青磐岩化(中带)

该带由DHJ5—DHJ10、DHJ16、DHJ19、DHJ21等激电异常组成,呈南北串珠状展布,规模小—中等,多呈圆盘状。南矿段规模较小,北矿段规模较大。南矿段DHJ5—DHJ10主要沿山脊分布,位于绢英岩化带与青磐岩化带分界部位附近。在DHJ5、DHJ6异常之间,经DHJ0819钻孔揭露,全孔均为弱黄铁矿化、弱绢云母化石英闪长玢岩,故推测为黄铁矿化局部富集引起的激电异常。由于各激电异常呈小规模线型排列,反映黄铁矿化蚀变呈环带状展布。北矿段的DHJ19-1、DHJ19-2异常处,地表见到星点状黄铁矿露头。DHJ21分布区,地表主要为角岩,亦见到黄铁矿、黄铜矿化和方铅矿化。

综上所述,该类异常主要为绢英岩化、青磐岩化中的石英闪长玢岩引起。

(四)角岩化外带

该带由DHJ1—DHJ4、DHJ18、DHJ226个激电异常群组成。异常主要围绕蚀变岩体及角岩蚀变带成环带状分布。区内角岩化砂板岩中常见星点状黄铜矿等硫化物,局部呈团状、斑状产出,推测激电异常与地下黄铁矿化角岩有关。该类异常常有低阻(<200Ω·m)异常相伴,1∶5万化探异常中铜元素含量约为100×10-6。其中尤以DHJ1最具代表性。为验证该类异常,在DHJ1激电异常中心施工了ZK1933钻孔,孔深达400.20m。地表0~6.78m为第四系(Q)堆积物,6.78~127.61m为弱黄铁矿化长英角岩,127.61~400.2m均为弱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硅化石英闪长玢岩。全孔均未见铜矿化,亦未见石英二长斑岩侵入体。

本文成果资料来源于云南省地质调查院张世权、曹晓明、尹保中、张小兵等人2006年提交的《云南中甸地区铜矿资源评价地质工作阶段性报告》、《云南中甸地区铜矿资源评价物探工作阶段性成果报告》、《云南中甸地区铜矿资源评价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成果报告》,图件编绘由云南省地质调查院孟青、魏宁等人完成,深表感谢!

(本节供稿人:蔡旭范玉华)

7. 深部构造及其控矿

深部构造对内生金属矿产的形成及分布也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矿集区、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形成多被认为是与壳幔演化有关的金属巨量堆积异常,这种巨量金属的异常堆积需要一个巨大的物源-热源-流体系统予以支撑,因而从地幔、地壳深部寻找成矿作用的根源已成为当前成矿作用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1)地球物理反映的岩石圈深部结构控矿特点

图5-1 永梅拗陷及相邻区地壳深部构造与矿产分布关系图

在东南地区的重力异常特征是中、新生代以来岩石圈结构演化的具体体现,从深部地球物理断面对不同地质块体的精细结构也反映岩石圈的深部结构与区域成矿带的空间分布具有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虽然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重力异常带、梯级带与矿产形成的相互作用机制,但从空间几何关系上看,区内矿产大部分分布在区域重力梯级带上或其转弯部位,对应于地表主要受区域性深(大)断裂及其转弯端或断裂交汇所控制(图5-1)。多数内生金属矿出现于莫霍面等深线梯级带及其转折端,以及居里面隆起区与其倾伏部位,这表明区内内生金属矿的成矿作用多发生于古裂谷带、古俯冲带、不同级别地质块体相互接壤地带,以及深部磁性基底底界面隆起区或其边缘,而这些地质位置和岩石圈尺度不连续相对应。(2)大量的研究表明,至少可以认为矿产的形成及矿集区的分布与地壳及上地幔的相互作用有密切的关系,区域重力反演结合深部地震反射剖面研究表明:该区地壳平均厚度为31.5km,属薄壳结构;莫霍面较浅,一般为30km左右,在中地壳存在大量Vp低速层,反映该区深部构造极其发育;岩石圈厚度在下扬子拗陷和浙赣拗陷均在80~100km左右、大田-永春(永梅拗陷)为96~106km,向南东方向沿海火山岩带减薄至86~90km,与周围岩石圈厚度相比,岩石圈属减薄带;地壳主要成分由变质岩、成分较多的闪长岩、花岗闪长质岩类组成。从软流圈的顶面结构特征也可看出(图3-2)(因莫霍面以下、上地幔软流圈以上的部分为地幔盖层,所以岩石圈地幔厚度反映了软流圈顶面埋深),在岩石圈减薄带对应了软流圈地幔上涌地带,它也应是大规模新生地幔物质注入到浅部的通道,对应构造-岩浆-成矿活动发育地带。所以,岩石圈/软流圈结构的变化是成矿作用产生的关键因素。

(2)深部作用过程的物质变化与成矿

岩浆活动及其有关的矿床是深部壳幔相互作用的结果,地球化学示踪为当前研究岩浆形成源区性质、深部过程的重要方法之一。近十多年来,东南大陆花岗岩类及火山岩的岩石构造组合及物质来源研究为区域岩石圈形成与演化过程中深部壳幔相互作用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证据。东南地区不同时期花岗岩的Nd-Sr同位素组成反映了壳幔相互作用和源区地球化学特征(表5-4)。

表5-4 中国东南地区不同构造单元变质岩、火成岩同位素组成对比简表

古生代花岗岩类主要分布在武夷隆起内,它包括加里东期和华力西期花岗岩类,以加里东期花岗岩为主,岩性较复杂,除正常花岗岩外,还包括片麻状二云母二长花岗岩、混合花岗岩、石英二长岩、石英闪长岩等。加里东期花岗岩类的εNd(t)值为-1.98~-18.36(平均为-9.19),ISr值为0.7079~0.73181(平均为0.71307),Nd模式年龄为1522~2689(平均为1.91Ga);华力西期花岗岩类的εNd(t)值为-7.24~-10.35(平均为-8.79),ISr值为0.70956~-0.70982(平均为0.70969),Nd模式年龄为1.59~1.86Ga(平均为1.73Ga)。上述数据表明,古生代花岗岩类的Nd、Sr同位素组成变化明显,反映其源区成分比较复杂。加里东期花岗岩类为陆壳成因特征,主要是由中元古代—太古宙地壳物质部分熔融或重熔形成的壳源S型花岗岩类。华力西期花岗岩类成岩物质中除有中元古代部分熔融成分外,尚有幔源物质组分参与,形成具有壳幔混合源Ⅰ型花岗岩类。从区内加里东期形成的伟晶岩型铌钽矿、华力西期形成的与海底火山作用有关的铁铜等矿产也佐证两个时代的火成岩物源有显著的差别。

产于武夷隆起的印支期花岗岩类的同位素组成变化较小,εNd(t)值为-8.34~-11.80(平均为-10.10),ISr值为0.7150~0.7318,平均值为0.7224。Nd模式年龄为1.77~1.95Ga(平均为1.81Ga)。表明印支期花岗岩主要是由中—古元古代陆壳重熔的S型花岗岩类。

广泛分布研究区内的燕山期火成岩Nd-Sr同位素组成反映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的成岩物源存在较大的变化,其总体特征见表5-4。从表5-4中可以看出,隆起区εNd(t)值低于拗陷区,利用AFC模式对研究区内燕山期花岗岩进行模拟也反映了它们源区和壳幔混合比例,在3个拗陷区,岩浆中幔源比例较大;隆起区的花岗岩在AFC模拟曲线中,显示壳源物质占较大比例,并反映壳源主要是上地壳组分。从区内燕山期玄武岩的Nd-Sr同位素组成反映其总体具有富集的特点(表5-4),地幔源区可以看作是亏损地幔端员(DMM)与富集地幔端员(Em2)的混合。DMM端员很可能代表了软流圈地幔,而Em2端元很可能代表了陆块基底的岩石圈地幔(陈江峰,2001)。因此,岩石圈/软流圈之间很可能发生了混合,这种混合意味着岩石圈减薄过程中有大量的软流圈地幔物质注入,这与地球物理推断的区内隆-拗分区对应的岩石圈/软流圈地幔的深部结构完全一致。对比新生代玄武岩的Nd-Sr同位素组成也可发现,新生代东南地区地幔具有亏损地幔特征,表明燕山期大量幔源物质的逸出、软流圈冷却转变成具有亏损性质的岩石圈地幔。因此,燕山期的大规模岩浆活动意味着是由岩石圈/软流圈的灾变、大量新生地幔物质注入陆壳之中形成的。

(3)火成岩岩石系列、构造组合是判别大地构造环境的标志之一,也是陆壳、岩石圈增厚、减薄的地质记录

东南地区火成岩时代分布范围较广,本次研究着重就中生代火成岩岩石系列和构造组合进行阐述。综合前文成果,东南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分为5个阶段,分别出现不同的岩石系列组合。

1)印支早期—印支晚期(T1-3)主要分布于武夷隆起与江南隆起的结合带附近,为一套钙碱性系列二长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组合。一般认为它是形成于印支期陆内俯冲加厚的构造背景的产物,多出现于陆内俯冲边界,它具有加厚的双倍陆壳和岩石圈根。

2)印支晚期—燕山早期早阶段(J1-2)分布于永梅拗陷的北部,是与陆内碰撞后拉张环境下形成的双峰式玄武岩-流纹岩组合,表明该套火成岩形成时陆壳较薄,有大量岩石圈地幔物质注入到陆壳中。

3)燕山早期晚阶段(J2)分布于武夷隆起的北部和浙赣拗陷内,主要由高钾钙碱性系列花岗闪长斑岩-英安岩组合,他形成于陆内俯冲过程中加厚陆壳的构造环境,壳幔相互作用较强烈。

4)燕山中期(J3-K1)该期岩石包括高钾钙碱性/钙碱性系列、橄榄安粗岩系列。前者广泛分布于整个东南地区,它自内陆向沿海方向主要由花岗闪长岩-花岗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为加厚陆壳环境下,壳幔发生相互作用的记录;橄榄安粗岩系列主要分布于下扬子拗陷内,侵入岩为辉石闪长岩-闪长岩组合,火山岩为碱性玄武岩-粗安岩-粗面岩组合,他形成于加厚陆壳、岩石圈地幔底侵作用的产物,并出现于岩石圈水平缩短边界附近。

5)燕山晚期(K1-2)该期岩石主要分布于下扬子、浙赣拗陷和浙闽火山岩带。在下扬子拗陷,主要属碱性岩系列岩石组成,包括碱性粗面岩-响岩组合、双峰式火山岩(玄武岩-流纹岩)和A型花岗岩组合;在浙赣拗陷主要出现双峰火山岩及A型花岗岩。在浙闽火山岩带的东部尚有高钾钙碱性系列玄武岩-英安岩-流纹岩及其同源的辉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和A型花岗岩组合。它们的出现总体反映了东南地区已经开始发生岩石圈拆沉、山根崩塌,也是岩石圈强烈减薄、软流圈上隆的记录。

8. 周天华的发表文章

1. 王天贤、李宽、周天华. 带多构造柱墙片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 《西北建院学报》,1995.9
2. 周天华. 平板网架与钢筋混凝土面板协同工作的新构想—协同网架.《空间结构》,第3卷第4期(总第14期),P22~27,1997.11
3. 王素芬、周天华. 谈金工实习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科技.人才.市场》,1997.12
4. 周天华、张翔生、王素芬. 网架结构施工安装的高空散装逐条累积滑移法. 《安装》,1998.4
5. 周天华. 协同网架的设计计算和算例分析,《空间结构》,第4卷第3期(总第17期),P43~52,1998.8
6. 张翔生、周天华,格构式压弯构件截面选择方法的探讨,《西北大学学报》增刊,1998.8
7. 张翔生、周天华,浅谈安装行业钢结构设计规范的选择,《安装》,1998.10
8. 何保康、周天华,矩形钢管截面b/t、h/t的限值确定,《钢结构》,第16卷第2期(总第52期),P29~31,2001.4(本文成果已被《矩形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159:2004采用,见第4.3.3条)
9. 何保康、周天华,美国冷弯型钢结构的应用与研究情况,《建筑结构》,第31卷第8期(总第212期),P,2001.8
10. 周天华、何保康等,帽形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组合梁试验研究,《建筑结构》,第33卷第一期(总第229期),P48~50,2003.1
11. 何保康、杨晓冰、周天华,矩形钢管混凝土轴压柱局部屈曲性能的解析分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第34卷,第3期,P210-213,2002.9.——EI收录,(本文成果已被《矩形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159:2004采用,见第4.3.3条)
12. 周天华、何保康等,广州新白云机场无檩屋面组合箱形压型钢板焊点间距s的确定及应用,《中国钢结构技术应用》论文集,2002.11.29。
13. 周天华、何保康等, 压型钢板组合箱型截面翼边板焊点间距的确定与应用,《长安大学学报》(建筑与环境科学版),第20卷第一期(总第64期),P21~24,2003.3。
14. 马玉平、周天华等,计量认证对实验室工作的促进作用,长安大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研讨会论文集《实验室建设与创新努力培养》,P40~42,陕西旅游出版社,2002.9.。
15. 周天华、何保康等,方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梁框架节点的抗震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Vol.25,No.1,P9-16,2004.2.——EI收录
16.钟亚军,周天华,何保康,冷弯型钢房屋墙体立柱临界屈曲荷载能量解,《长安大学学报》(建筑与环境科学版),Vol.21,No.1,P8-11,2004.3.
17.何保康、郭丽峰、周天华、杨家骥等,轻钢密立柱墙体抗剪性能试验研究,《建筑结构》2004增刊(庆祝陈绍蕃教授从事土木工程六十周年),P338-341,2004.8.
18.刘前进,何保康,周天华等,低层冷弯型钢房屋墙体立柱承载力试验研究,《钢结构》,第19卷第4期(总第73期),P26~29,2004.8。
19.何保康、杨晓冰、周天华,矩形钢管混凝土柱管壁局部屈曲性能研究,《建筑结构》,第35卷,第1期,P13-15,2005.1.(本文成果已被《矩形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159:2004采用,见第4.3.3条)
20.周天华,石宇,何保康,杨家骥,杨朋飞,冷弯型钢组合墙体抗剪承载力试验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6.2. Vol.38,No.1,P83~88。——EI收录
21.周天华,郭彦利,卢林枫,何保康,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受力性能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5.10. Vol.25,No.3,P283~287。
22.周天华,聂少锋,卢林枫,何保康,带内隔板的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设计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05.10. Vol.26,No.5,P23~29。——EI收录
23.周天华,周绪红,何保康,刘永健,卢林枫,王彦敏,G550级高强薄板钢材的材性及应用,《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6. Vol.22,No.2。
24.周天华,何保康,周绪红,刘永健,王彦敏,高强冷弯薄壁型钢轴压短柱受力性能试验研究,《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9. Vol.22,No.3 ,P36~44。
25.周天华,何保康,周绪红,刘永健,蒋路,刘彦军,王彦敏,高强冷弯薄壁型钢轴压长柱受力性能试验研究,《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12. Vol.22,No.4,P65~71。
26.周绪红,石宇,周天华,刘永健,周期石,卢林枫,低层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住宅体系,《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6. Vol.22,No.2 ,P1~17。
27.郭军庆,王雪韵,雷自学,周天华,加芯混凝土框架柱轴压比限值试验研究,《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12. Vol.22,No.4 ,P45~49。
28. 何保康,周天华,冷弯型钢截面局部屈曲和AISI规范有效宽度计算的统一法则,《建筑钢结构进展》,2005.8. Vol.31,No.8。
29. Zhou xuhong,Shi yu,Zhou tianhua,Liu yongjian,Introction of building instry specification for low-rise residential buildings with cold-formed steel framing in China,2 China international steel construction congress 2005,Beijing,China,2005.9。
30.Zhou xuhong,Shi yu,Zhou tianhua,Liu yongjian,Introction of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Low-Rise Residential Buildings with Light-Weight Steel Framing in China,proceedings of the 8 Korea-China-Japan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steel construction,Seoul , Korea,2005.10。P147~154。
31.何保康,蒋路,姚行友,周天华,王彦敏,高强冷弯薄壁型钢卷边槽形截面轴压柱畸变屈曲试验研 究,《建筑结构学报》2006.6. Vol.27,No.3。——EI收录
32. 周绪红,石宇,周天华,狄谨,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住宅组合墙体受剪性能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06.6. Vol.27,No.3。——EI收录
33. 卢林枫,周绪红,周天华,刘永健,外伸式锚栓端板连接的设计方法,《施工技术》2006.3. Vol.35,No.3,P32~35。
34. 聂少锋,周天华,周绪红,何保康,龚焮,Research on simplified calculation method for lateral stiffness of Cold-formed steel composed wall,《2006年中国西安国际建筑科技大会会议论文集》,2006.9。——ISTP收录
35. 王秀梅,叶武,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栓焊连接节点的削弱形式研究,《研究生科技论坛—长安大学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卷》,2006,P645~648,陕西科学出版社(ISBN 7-5369-4165-X/Z.277);
36.周天华,叶武,王秀梅,钢—混凝土组合梁静力性能的有限元分析,《研究生科技论坛—长安大学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卷》,2006,P665~668,陕西科学出版社(ISBN 7-5369-4165-X/Z.277)。
37.卢林枫,顾强,苏明周,周天华,Torsion effect evaluation of the staggered truss steel framing,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 Vol.1,2006年8月。——ISTP收录
38.卢林枫,周绪红,周天华,刘永健,Design method of the anchor bolt extended end-plate connections,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 Vol.1,2006年8月。——ISTP收录
39. 周丽红,周天华.550MPa高强冷弯薄壁型钢轴压短柱的直接强度法计算分析[J].建筑技术,2006,37(增刊):133-135
40. 卢林枫,顾强,苏明周,周天华,钢结构错列桁架体系扭转效应评定,《建筑结构》2007.2. Vol.37,No.2。
41.周天华,王秀梅,叶武,削弱梁端的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栓焊连接节点的有限元分析[J].工业建筑,2007,37(增刊):559-562
42. 聂少锋,周天华,周绪红,何保康,冷弯型钢组合墙体抗剪承载力简化计算方法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第39卷,第5期,2007.10。——EI收录
43.何保康,周天华, 多层轻钢住宅课题研究分报告—多层薄板轻钢房屋体系可行性报告(结构部分)[J],住宅产业, 2007.8. No.8, P39-45.
44.聂少锋,周天华,周绪红,冷弯型钢组合墙体抗侧刚度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第30卷,第2期,2008.4。——EI收录
45.郭军庆,雷自学,周天华,往复荷载作用下加芯混凝土框架柱刚度与耗能试验分析,《建筑结构》2008.5. Vol.38,No.5。
46.郭军庆,雷自学,陈鹏郎,周天华,高轴压比下加芯混凝土框架柱延性与承载力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08.8. Vol.29,No.4。——EI收录
47. 周天华、汪乐、王群.双肢组合截面冷弯薄壁型钢轴压长柱受力性能试验研究,《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石永久、冯鹏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ISBN 978-7-302-18897-1,P65。
48.何保康,蒋路,刘艳军,周天华,王彦敏,高强冷弯薄壁型钢压杆试验及直接强度法计算分析,《工业建筑》,2008年08期,Vol38 ,No18 ,2008。
49.何保康,郭鹏,王彦敏,周天华,袁耀明,高强冷弯型钢骨架墙体抗剪性能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08.4. Vol.29,No.2。——EI收录
50.周天华,聂少锋,王秀梅,郭军庆,方钢管混凝土柱—削弱钢梁端栓焊连接节点受力性能,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09.6,Vol.31,No.03,P34~41——EI收录
51.周天华,聂少锋,郭新艳,削弱梁端的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框架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1期,Vol.26,No.1
52.周天华,何鑫,聂少锋,郭军庆,冷弯型钢住宅结构整体扭转效应研究,钢结构(2009增刊,钢结构设计规范实施35周年学术交流会及庆祝陈绍蕃先生90华诞会议论文集),Vol24,No.128,
53.周天华,盖磊,聂少锋,郭军庆,削弱梁端的方钢管混凝土柱框架结构地震反应谱分析,钢结构(2009增刊,钢结构设计规范实施35周年学术交流会及庆祝陈绍蕃先生90华诞会议论文集),Vol24,No.128,
54.卢林枫,方文琦,周天华;对规范GB50017—2003某强制性条文的思考,工业建筑,2009年06期,Vol39,No.6,
55.卢林枫,周绪红,周天华,刘永健; 水平荷载作用下考虑扭转效应的交错桁架内力和位移计算,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9年03期,Vol35,No.3 ,
56. 聂少锋,王文可,周天华,何保康;高强冷弯薄壁型钢帽型截面连续檩条受力性能研究,工业建筑,2009年07期,Vol39,No.7,
57.马玉平; 胡志平; 周天华; 马昕; 吴函恒; 董海涛; 混凝土剪切强度参数试验研究,混凝土,2009 年第9期(总第239期)
58.周天华; 聂少锋; 叶武;方钢管混凝土柱-削弱钢梁端组合梁节点受力性能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1卷,第5期,2009年10月,Vol.41,No.5
59.周天华,聂少锋,叶武,刘慧颖,Research on Loading Behavior of Concrete-Filled Square Tubular Column and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eam with Reced Beam Section Joints,Innovation & Sustainability of Structures,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novation & Sustainability of Structures in Civil Engineering,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China, 2009.11, P687~694 ——ISTP收录
60.贾子文,周绪红,周天华,石宇,Modal Analysis on Vibration Behavior of Cold-formed Steel Concrete Composite Floor,Innovation & Sustainability of Structures,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novation & Sustainability of Structures in Civil Engineering,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China, 2009.11, P701~706 ——ISTP收录
61.聂少锋,周绪红,周天华,龚欣,Numerical Simulation of 3D Steady Atmospheric Flowaround High-Rise Buildings,Innovation & Sustainability of Structures,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novation & Sustainability of Structures in Civil Engineering,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China, 2009.11, P1532~1537 ——ISTP收录
62.聂少锋,周绪红,周天华,石宇,CAARC标准高层建筑三维钝体绕流风场数值模拟,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2009年06期,Vol.31,No.03,——EI收录
63.郭鹏; 何保康; 周天华; 沈顺高,冷弯型钢骨架墙体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10年01期,Vol.31,No.01,——EI收录
64. 郭鹏; 何保康; 周天华;沈顺高,冷弯型钢骨架墙体抗侧移刚度计算方法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10年01期,Vol.31,No.01。——EI收录
65.周绪红; 聂少锋; 周天华; 龚焮,低层双坡屋面建筑三维定常风场的数值模拟,工程力学, 2010年03期。——EI收录
66.周绪红,石宇,周天华,于正宁,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抗剪性能试验研究,土木工程学报, 2010年05期,Vol.43,No.05。——EI收录
67.Shi, Yu,Zhou, Xuhong; Nie, Shaofeng; Zhou, Tianhua,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shear behavior of screw connections in cold-formed steel residential building, Source:Jianzhu Jiegou Xuebao/Journal of Building Structures, v 31, n SUPPL. 1, p 184-188, April 2010 Language: Chinese——EI收录
68.张静晓,周天华,李慧,Value innovation circulation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A Chinese case,Proceedings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cience, MASS 2009, ——EI收录
69.Li, Bai; Zhang, Jing-Xiao; Zhou, Tian-Hua; Li, Hui,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evaluation of informal innovation network,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 Automation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MACE2010, p 876-880, 2010,——EI收录
70.陈建锋; 曹平周; 周天华; 董先锋,钢结构火灾温度推定方法研究,建筑科学,2010年09期,
71.石宇; 周绪红; 聂少锋; 周天华;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住宅螺钉连接的抗剪性能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10年S1期。 ——EI收录
72.Zhou, Xuhong; He, Yongjun ; Shi, Yu ;Zhou, Tianhua; Liu, Yongjian,Experiment and Fe analysis on shear resistance of cold-formed steel stud assembled wall in residential structure.Advanced Steel Construction,Volume 6,Issue:3,September 2010,Pages914-925。——EI收录
73. 雷自学; 董三升; 郭军庆; 周天华;仇佩华;高强混凝土加芯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10年12期,Vol.31,No.12。——EI收录
74.Zhang, Jing-Xiao,Li, Hui; Zhou, Tian-Hua; Lu, Ning,EPC constrution project management: Integrating PMO and MIS to become the beacon of performance growth,Proceedings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ICECE 2010, p 2767-2771, 2010, Proceedings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ICECE 2010——EI收录
75.Li, Hui,Zhang, Jing-Xiao; Zhou, Tian-Hua,Management, monitoring and process design of energy-saving chain of Chines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CISE2010 - Proceedings, p 5919-5922, 2010,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CISE2010 - ProceedingsLanguage: Chinese——EI收录
76.Zhang, Jing-Xiao,Li, Hui; Zhou,Tian-Hua,China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growth quality evaluation,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Proct E-Service and E-Entertainment, ICEEE2010, 2010,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Proct E-Service and E-Entertainment, ICEEE2010—EI收录
77.Tianhua Zhou,Shaofeng Nie, Xiangbin Liu,Guangyi Li.Experimental Study on Mechanical Behavior of Cold-Formed Steel Three Limbs Built-up Section Members.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Vols. 163-167 (2011) pp 651-654.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ructures and Building Materials, ICSBM 2011,Guangzhou, China——EI收录
78.Shaofeng Nie, Tianhua Zhou, Xiangbin Liu,Xiumei Wang.Study on Mechanical Behavior of Concrete-Filled SquareTubular Column and Bolt-Weld Steel Beam Joints with Reced Beam Section.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Vols. 163-167 (2011) pp 620-623.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ructures and Building Materials, ICSBM 2011,Guangzhou, China——EI收录
79. Bai, Liang,Tianhua Zhou,Liang, Xingwen,Research on deformation capacity design method of steel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structural walls,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v 163-167, p 1540-1546, 2011, Advances in Structures,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ructures and Building Materials, ICSBM 2011,Guangzhou, China——EI收录
80.Du, Qiang,Yang, Jian; Zhou, Tianhua,Decision making on glass selection in building fa&ccedil;ade,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v 250-253, p 2792-2795, 2011, Advanced Building Materials——EI收录
81.Chi, Jiaxiang,Nie, Shaofeng;Zhou, Tianhua;Sun, Tao,Research on seismic behavior of concrete filled square tubular joints with reced beam section under cyclic loading,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v 243-249, p 885-888, 2011, Advances in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EI收录
82.Li, Hui,Zhou,Tian-Hua; Zhang, Jing-Xiao,Study on persistence diagnosis of China's construction energy-saving process based on chain management,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sumer Electronic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 CECNet 2011 - Proceedings, p 2653-2656, 2011,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sumer Electronic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 CECNet 2011 - ProceedingsLanguage: Chinese——EI收录
83.Chen, Jianfeng;Zhou, Tianhua; Lu, Linfeng; Wu, Hanheng,The study of post-fire load bearing capacity of steel column under axial compression exposure to one-side fire,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v 284-286, p 330-334, 2011, Materials and Desig
84.张静晓; 李慧;周天华; 袁春燕;我国建筑安全认知水平“身份”测度,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1年 04期,
85.张静晓; 周天华; 李慧; 陆秋虹; EPC承包商管理功能模块绩效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年13期 ,
86.张静晓; 李慧;周天华; 王晓燕; 建筑业企业价值创新文化力效率评价,工程管理学报,2011年04期,
87.聂少锋; 周天华; 杨东华; 张亚江; 冷弯薄壁型钢四肢拼合立柱轴压承载力设计方法,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1年04期 ——EI收录
88.周天华; 杨东华; 聂少锋; 吴函恒;四肢拼合冷弯薄壁型钢截面立柱轴压性能试验研究及数值分析,土木工程学报,2012年01期 ——EI收录
89. 周天华; 聂少锋; 刘向斌;冷弯薄壁型钢开口三肢柱轴压性能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12年3期,Vol.33,No.3。——EI收录

9. 男孩名字中带有“成”,并且姓文,该取什么名字

文成巍 文成名 文成波 文成韬 文成敏 文成晟 文成剑 文成涛 文成煜 文成果 文成森 文成萌 文成月 文成原 文成晓 文成青 文成巍 文成超 文成健 文成荣 文成棣 文成恺 文成锋 文成诚 文成珂 文成林 文成星 文成庄 文成望 文成乔 文成裕

10. 穿越之天外飞缘的txt全集下载地址

穿越之天外飞缘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虽然本文貌似很慢热(众:不系貌似,是本来!),8过某四还系很负责滴爬上来说一句:由于要上课,更新会变滴很慢了(众:你本来就够慢了!),再加上米票票米收藏米留言的,小四实在系米动力丫~8过小四保证只要有一个亲看就绝对8会弃坑,观音娘娘面前伸出两根手指发誓~关于此文,毕竟系小四滴处女作,难免会落入俗套,8过俺会尽力改进的,也希望亲们多多支持,就算系拍砖也好丫!
本文预计在某四滴废话功力下会较长,后面也还会有几根南竹出现,顺便说一句,本文8加V,小四都米申请滴(众:就你这水平,申请了也加8了!)。
最后多谢亲的支持,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
小四拖着疲惫的身子上场……
最近此文成果不佳,加上小四即将要中段考,遂本周无力再更,不便之处请众位谅解……小四深鞠躬……
对于此文,小四已经不知叹了多少气了,当初的豪言壮志也早已抛到九个天外去了,所以小四请亲们帮忙做做问卷调查,让小四好好反省反省……
类别:穿越时空 作者……

阅读全文

与文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德伟 浏览:231
创造丰盛传销2016 浏览:787
公共卫生服务年度工作报告 浏览:921
石狮城管投诉电话 浏览:538
武汉环保局投诉电话 浏览:87
伊成果个人资料 浏览:25
软件著作权可以赚钱吗 浏览:481
作业谁发明的名字 浏览:633
狮山工商局电话是多少 浏览:542
厦门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74
农民大爷发明秸秆炉 浏览:210
碘伏开口有效期 浏览:455
马鞍山二中卢大亮 浏览:583
建筑证书培训 浏览:62
马鞍山潘荣 浏览:523
2019年公需课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80
基本卫生公共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62
初中数学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30
长沙市知识产权局张力 浏览:369
荣玉证书 浏览: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