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联合国粮农组织:东非灭蝗飞机可能因资金短缺停飞,这会造成什么影响
一开始只有三个受灾国,但自那时以来,蝗虫群已迅速移动。吉布提、厄立特里亚、南苏丹、乌干达和坦桑尼亚都出现了大批蝗虫。目前,蝗虫已经在整个非洲东部大面积蔓延。行动成本已经翻了一番,达到1.38亿美元。最开始计划只有7600万美金。截止到2020年年底,蝗虫灾害造成2500多万人受灾。预计最终会有1亿以上的人口受灾。共计有4000亿只蝗虫。如果得不到根治,粮食大面积减产甚至是绝收。会有大量的人口处于饿死的边缘。想要根治必须要多国密切协同。蝗灾发生后,我国第一时间对巴基斯坦进行援助。同时向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乌干达三国蝗灾防控技术方案,所有援助物资已全部运抵,我国共向非洲三国援助马拉硫磷药剂112吨、背负式机动喷雾机2000台、手持超低量喷雾机3500台以及防护服、面罩和手套各4000套。从目前的形势来看,2021年全球粮食总产量。减产是必然同时粮食价格还会继续增长。会有更多的人陷入贫困。
❷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成就
(一)古代根据人的社会地位,对“死亡”各有其名称。《礼记》谓天子死为“崩”;诸侯死为“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清代,对于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曰“卒”。
(二)根据人的年龄。不满20岁死亡的谓之“殇”。此又分为三类:8~11岁死者为“下殇”;12~15岁死者为“中殇”;16~19岁死者为“上殇”。但男子已订婚,女子已许嫁者则不为“殇”。青壮年死者谓之“夭亡”,但于讣告上均写“疾终”,引魂幡、《荐亡文疏》上均写“云终”、“告终”。老年死者谓之“寿终”。如系家族最高长辈,男加“正寝”,女加“内寝”字样。故后世“正寝”二字已成为死的代名词。
(三)根据人的死因。为某种事情舍命者谓之“殉”,如为职责因公而死谓之“殉职”;战争中死于阵地者谓之“阵亡”,现作“牺牲”。死于外地谓之“客死”。死于非命谓之“凶死”等等。
(四)根据人的宗教信仰。和尚死谓之“圆寂”、“示寂”;喇嘛死谓之“涅槃”;道士死谓之“羽化”;基督教教徒死谓之“归主”;回民伊斯兰教教徒死谓之“无常”等等。
(五)民间对死的敬称(礼貌用语)。有借道家的“仙逝”、“返真”、“登遐”者;有引用阴阳家“就本”、“星殒”者;一般称人死为“辞世”(与世长辞)、“过世”、“去世”、“逝世”,“作古”;在吊唁时见之于书面的一律称“千古”;灵牌、引魂幡上一律写“已故”。
(六)北京民间土语、俏皮话(非礼貌用语)称死者有不同说法。如“见阎王爷去了”;“撂挑子了(言已放下人生重担)”,“听蛐蛐儿叫唤去了(言已人土与秋虫为伴了)”,“嗝儿屁着凉了”、“翘辫子”、“踹腿”、“蹬腿儿”等等。但多具有贬义,不能用在丧礼和其他正式场合上。
❸ 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科研成果
项目名称 项目类别 年度 动力机械工作过程与关键技术的研究及推广应用 教育部二等奖 2011 盐类溶液输送泵阀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 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 2011 盐溶液输送装备的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2011 系列高温熔盐泵的研制开发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奖二等奖 2010 无过载排污泵设计方法及内部流动研究 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10 常压流化床水煤气气化炉 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0 涡流式柴油机燃烧过程和共轨电控喷射系统的基础研究 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 700LSY型输卤泵研制 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5 LHY3-80型、LHY10-80型液态硫磺泵 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4 摩托车减震器示功试验台的开发与研究 江苏省技术监督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0 摩托车减震耐久试验台的开发与研究 江苏省技术监督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0 煅烧石油焦专家配料及优化控制 镇江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5 回转窑增产及优化控制 镇江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4 高压静电喷洒灭蝗车 机械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6 柴油乳化技术及其制备装置的研究与开发 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7 水柴油乳化剂连续性全自动柴油乳化机 淮海科学技术三等奖 2008 核用液下屏蔽泵关键技术及推广应用 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8 系列输卤泵和防结盐阀门的研制及产业化 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9 动力机械工作过程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 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9 动力机械燃烧理论与燃烧系统的研究及应用 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9 高效低污染施药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9 高效低污染喷雾技术研究及装备创制与应用 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9 高效喷雾技术及其在劳动保护和农业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2004 中国职业健康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9 回转窑增产及优化控制 镇江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4 防结盐管路材质选用研究与防结盐阀门的研制 镇江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7
❹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现在四川省眉山县)人。宋仁宗嘉佑进士。因政见和王安石、司马光不合被新旧两党排挤,一再被贬,甚至入狱。这种政治遭遇和长期在许多地方(杭州、密州、徐州、湖州、惠州等地)做地方官的经历,使他对社会和人民生活加深了了解。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他的词也有很高的成就。他的作品现存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东坡志林》等。
苏轼在文学艺术上有多方面的才能。他的文章如波澜迭出,变化无穷。不论什么样的题材,在他的笔下都表达得新鲜贴切而又明白晓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前、后《赤壁赋》用古文的笔调写赋,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浑然一体,想象丰富,具有哲理,并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散文《石钟山记》把记叙和抒情紧密结合起来,从石钟山命名的探求,谈到要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必须进行实地调查,反对主观臆断,文笔酣畅,说理透彻。这类优秀的作品,为宋代古文创作开辟了崭新的天地。
在诗歌创作方面,他继欧阳修、梅尧臣之后,进一步扩大了题材范围,风格清新豪健,善于用夸张、比喻的艺术手法,达到明快、自然的境界。少数诗篇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如《荔枝叹》。也有一些作品表现保守的政治观点和消极情绪。
苏轼对北宋词风的转变有突出的贡献。他开拓了词的领域,突破了音律形式的束缚,一扫当时柔靡的风尚,开创了豪放词派,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词是千古传诵的佳作。
此外,苏轼还是著名的书画家,擅长行、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也喜作枯木怪石。
❺ 海岛是怎样形成的
海岛的形成主要有五种方式。第一是构造岛,地壳运动,板块移动形成的岛屿,比如日本诸岛就是太平洋板块和大西洋板块相互作用的结果,处于板块交接地带,多火山地震;第二是堆积岛,海里面的动植物死后堆积而成,如澳大利亚周围的珊瑚岛;第三是冲积岛,在大江大河口出冲积而形成的岛屿,我国第三大岛崇明岛就是典型代表;第五是侵蚀岛,因海水侵蚀而形成的岛屿,多靠近大陆边沿地带,非常小,我国福建沿岸多分布;第五是冰碛岛,由于冰川活动形成的岛屿,主要分布在北欧大西洋沿岸。
❻ 赤壁赋是标志宋代散文赋的最高成就
苏轼当然是大书法家了,宋代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苏轼可是排名第一的。《水浒》里梁山模拟蔡京的书法,蔡九知府就说“凡天下人都写四个人的字。”就是“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米芾曾评价苏轼说苏轼是“画字”,意思是说苏轼本人不算是一个纯粹的书法家,而是由于苏轼本人才华太高天资太好,不需要后天的培养,单靠天赋就成为了大书法家。的确苏轼不像其他的书法家,苦心钻研,苦练数十年,写了不知多少字,最后终于成为书法家。而苏轼好像生下来随便一写就自成一派,且是一代大师。苏轼可算是中国第一大才子,儒家经典、诗、词、歌、赋、古文、市民文学、文学理论、书法、绘画、绘画理论、棋、宗教、美食、工程建筑无一不精。有些人是画家是文学家,但没有自己的创作理论,不是理论家。苏轼不仅个人创作的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理论,而且这些理论还一直影响到今天。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嘉佑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还。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与《赤壁赋》、《后赤壁赋》同为传诵名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云: “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明代]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当亦系他的作品。诗文有《东坡七集》,词有《东坡乐府》等。清代王文浩有《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在任地方长官期间,苏轼关心民众疾苦,做了许多利民的好事,深受民众拥戴。苏轼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苏轼是著名诗人,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轼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还是著名的画家。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❼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内容的异同
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
辛弃疾内容扩大,题材拓宽。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要广泛得多。
❽ 杨显东的成就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水、旱、蝗、汤”是中原农村的四大灾害。提起蝗灾,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屡有记载。“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垂血”,正是蝗灾的真实写照。
1951年,中国河北、河南、山东、皖北、苏北、新疆等地发生严重蝗灾,以河北东部黄骅和江苏泗洪一带最为严重。这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到两年,长期的战争创伤还有待恢复。农业部为了尽快扑灭蝗灾,减少损失,决定由杨显东主持组织专家去现场指挥这场战斗。当时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以简陋的设备和独特的工艺流程研制合成广谱性的第一代农药六六六。杨显东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一光荣任务。他和中国治蝗专家陈家祥、苏联顾问卢森科等一起,日夜兼程赶到黄骅县,吉普车几乎通宵达旦在滨海蝗区沙滩的芦苇丛中奔驰着,现场遍地都是行将起飞的蝗群,附近的禾苗、草叶都被吃得只剩下一些残秆断茎。他们立即动员和组织群众喷洒六六六药粉、撒毒饵,杀灭蝗蝻,虽然效果甚好,可是茫茫无际的滩涂、洼地,不是人力和小型喷粉工具所能及。为了抓紧时机,他们建议试用飞机喷药治蝗。当时,中国还没有农用飞机。杨显东通过农业部向政务院请示,周总理亲自安排指示,由人民解放军空军负责用改装的飞机,飞到蝗区喷药灭蝗,把将要起飞的蝗群扑灭在蝗虫发源地。这对于蝗区农民是多么令人鼓舞和高兴啊!杨显东在总结这次治蝗工作经验时强调指出,要改治结合,彻底改造蝗虫孽生的发源地,建立虫情预测预报制度,并指示:“飞机治虫,是有发展前途的,而且将来在农业生产上,还可更广泛地使用飞机。这次虽然是第一次,但给我们新中国农业发展指出了方向,画出了美丽前景。”后来国家大规模地兴修水利,根治淮河,开垦沿海滩涂洼地,以及黄泛区的开发治理等等,彻底改变了蝗虫孽生地的面貌。整个50年代,杨显东和中国治蝗专家几乎每年都深入现场考察,他们的足迹遍及河北、河南、安徽、山东、江苏等地,特别是黄泛区、白洋淀、微山湖、洪泽湖,以及黄骅和渤海湾滩涂,他们连续战斗了10 年,到60年代初期,终于取得了在中国消除蝗灾的巨大胜利。由于控制了蝗害,使粮食稳定增产。
他从治蝗中得到启示,增强了信心,积极地参与并领导支持中国植物保护与植物检疫事业。杨显东深深地懂得,只有领导、专家和群众相结合才能办成一件事。因此,他广泛地团结植保、植检专家,为植保、植检工作出主意、想办法,鼓励科技工作者虚心学习外国有益经验,创建适合中国自己的植物检疫制度。他和植保专家一起根据中国自己的植保工作经验,提出了“防治并举,以防为主”,以及“土洋结合,领导、专家和群众三结合,全面防治、安全有效”的方针。并主张必须实行农业技术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机械防治与人工防治相结合的技术路线,要求重视利用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各种有益生物等,为中国植保工作向综合协调防治方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928年秋,杨显东从河南回到家乡湖北,担任湖北省棉业试验场技士并代理场长。他以忘我的奋斗精神,从事棉花改良工作,训练技术人员,引进优良品种,种植了300亩试验田。为了在湖北推广优良棉种,杨显东深入到各棉区调查,掌握了棉田生产和品种分布情况。通过科学测算,他写了一篇精辟的调查报告,提出:“只要实现棉花改良措施,推广优良品种,湖北棉区增产潜力很大。”这篇报告引起湖北有关人士的重视。后来,杨显东在棉业试验场的基础上,艰苦创业,使试验地由300亩发展到700亩,建起了实验室和办公、生活用房,购置了仪器设备,并在襄阳、沔阳等地进行品种区域试验,推广优良品种。他的责任心与事业心和棉花改良事业赢得了当时湖北棉商、纱厂和金融界的大力支持。他一心扑在棉花改良事业上,已过“而立”之年尚未婚娶,成了一个“棉花迷”,为湖北棉花改良事业忘我地工作。
1934年,杨显东赴美留学。学习美国棉花科学技术新成就,深入各棉区进行调查研究,对美国棉花纯种区域制度和棉花分级标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写成论文发表,受到美国农业部专家的好评。1937年,他学成回国,立即绕道欧洲回到祖国投身抗日救亡工作。在这段时间,他不仅仅限于棉花改良事业,还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早日胜利,团结广大爱国进步人士,培养人才,默默奉献,为后来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常人难以做到的贡献。
1949年秋,杨显东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后,由政务院周恩来总理任命为农业部副部长,从此他全部身心献给祖国的农业建设事业。他上任后,分工主管棉花生产、科研、教育和植物保护等项工作。
1956年他坚决支持一些农业科学家提出建立全国性棉花研究所的建议。当年,他亲自和著名棉花专家冯泽芳一起陪同苏联棉花研究所所长雷佐夫到华北棉区进行考察,并共同选定河南安阳棉场为棉花研究所所址。对棉区的地理环境、气象资料、棉花生产等有关建所要求的科学依据进行反复考虑。1957年8月棉花研究所正式成立,任命冯泽芳为第一任所长。杨显东也经常来所,并亲自做科技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他们安心在棉区深入做科学研究工作。1958年浮夸风刮到棉花所,杨显东又亲自对所领导做思想工作,要求按科学精神,实事求是办科研,要在全国棉花科技界带好头,起模范作用。
1957年杨显东率团专程前往苏联塔什干,出席国际棉花学术讨论会。他在会上宣读了关于中国棉花科技成就的论文,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热烈欢迎。
1980年,杨显东为团结全国棉花科技工作者,促进中国棉花科技事业的发展,发起成立中国棉花学会,并被选为名誉会长。他语重心长地勉励全国棉花科技工作者要发奋图强,要为中国棉花走向世界而奋斗。他的这个愿望和他毕生眷恋棉花科技事业的理想,终于在他耄耋之年实现。杨显东常为此而引以自豪。
❾ 《记承天寺夜游》的导学案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探究,形成个性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作者寄托在文中的幽微情思,正确理解“闲人”二字。
【教学突破】
1.引导学生朗读,在反复诵读中体味作品意境,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2.扣住文眼闲字做文章,深入对文本的解读。
教材分析与设想:
本文通描述在一个空灵澄澈的月夜,作者与好友闲庭信步的情景,传达出作者微妙而复杂的心境。
贬官之作,多悲情,即闲游,诣也是落寞之举。教科书,教参均持此观点,一般教师教学时当然要落入窠臼之中。解脱自由的生活,精神上的变化反映到诗文上,即以儒家入世精神自励,关注民生而变为超旷放达。只言“自嘲,自慰,自叹”之闲,却无视“自得”之闲,似乎不能给生活在现代快节奏的学生以精神上的高层熏陶和启悟。真是怎一个“闲”字了得!
故我在教学中完成文言文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想抓住“闲”字“乐”字作一探究,看能否讲出新意来!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月夜图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猜人物激趣,导入新课
猜人物。
师: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件显示)
1.首先,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文章读一遍。
2.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领悟感情再读一遍。
3.请个别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
4.听名家朗读录音,领悟。(师读,故意读掉“闲”字)
5.播放《春江花月夜》,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6.朗读挑战赛:播放《春江花月夜》。
我来跟名家比一比,男女生各选一位代表来挑战,其余同学用你的掌声来打打分。
7.男女生齐读全文,再次感受作者的情感。
8.组织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9.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词、句提出来,在堂上共同解决。(方式:质疑——解疑)
10.课件显示:我这样概括文意:
苏轼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在 的月光下夜游,他觉得 。
三、研读及赏析(课件显示)
1.你最欣赏文中的哪句话?试找出来读一读。
2.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月色具有什么特点?请用“这句话真妙,妙在——”简要谈谈你的理解。(提问点评后投影幻灯片7并插入板书,然后有感情地朗读。)
四.探究与感悟
哪一句流露出作者思想感情?苏轼是“闲人”么?
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课件穿插显示资料)
张怀民: 1083年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 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明确:贬谪的落寞(自嘲),自遣的达观(自慰),赏月的欣喜(自得)……
五、拓展延伸。(课件显示)
结合实际,联系本文学后体会,任选角度,用一两句话来表达你的感受。
六、小结。背诵
师:现在让我用三句话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课件显示)
1.雕刻大师罗丹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2.苏轼告诉我们: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东坡告诉我们,要“胸中廓然无一物”。——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看着屏幕上这三句话,把课文最后这四句话背一下,看谁第一个背出。 学生齐背最后四句。
师:(课件显示:播放《春江花月夜》)师:德国有位大诗人荷尔德林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中到都有诗意,到处都有美。我希望同学们能好好的去领略生活。最后送给大家一段话。
生(齐读):“慢慢走,欣赏啊。”让我们都像苏轼一样淡薄名利,有一个诗意人生。齐背课文。
补充:余秋雨《东坡突围》片段
七、作业设置:(课件显示)
1.请收集: 有关写月的诗词名句。
2.请选读: 林语堂:《苏东坡传》
东方龙吟:《万古风流苏东坡》
八:板书
❿ 你知道哪些历史的文化名人(介绍四位以上)他们的简历,主要艺术成就
汉高祖
汉高祖 (前256-前195)
汉高祖-刘邦, 性情豁达大度, 知人善任,起初参加由陈胜,吴广带领的起义,后加入楚国的阵营,趁另一位将军项羽,和秦的大军打拉锯战,没有秦国主力和他的军队对阵之余,第一个攻进秦国的首都咸阳,灭了秦朝,被楚霸王项羽封为汉王.并以蜀地为基地,和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刘邦在文有张良,武有韩信,后方有萧何的辅助下,终于把项羽的军队包围在垓下设下十面埋伏, 项羽突围不果,自杀于乌江边.
刘邦消灭了项羽后,统一了中国,建立汉王朝,自此中华帝国在地理上再次统一,为以后的强大建立了基础.
刘邦(公元前247~前195, 一说前256~前195)
屈原简介 (约前304-前278年)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孔子(前551-前479),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 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