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技术奖属于什么级别奖项
是由中国海洋学会、中国太平洋学会和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共同设立海洋科学技术奖,是为了奖励在海洋科学技术创新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充分调动广大海洋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我国海洋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服务我国海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❷ 田永胜的获奖情况
1, 2006,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鱼类种质低温冷冻保存技术的建立与应用, 5/6
2, 2014,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海水鲆鲽鱼类基因资源发掘及种质创制技术建立与应用, 5/6
3, 2009, 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 海水养殖鱼类遗传资源发掘与推广应用, 6/20
4, 2010, 中国水产学会范蠡科技一等奖, 重要海水养殖鱼类基因资源发掘、种质创新与应用, 4/10
5, 2010, 山东科技进步二等奖, 海水鱼类基因资源发掘与应用, 4/9
6, 2013, 山东科技进步二等奖, 牙鲆快速生长良种培育技术的建立与应用, 2/10
7, 2013, 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牙鲆良种培育技术的建立及“鲆优1号”新品种创制和应用, 2/12
8, 2005, 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 重要海水养殖鱼类精子和胚胎冷冻保存及种质冷冻库建立的研究, 2/12
9, 2009, 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 海水养殖鱼类基因资源发掘、种质创制与应用, 5/10
10, 2007,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半滑舌鳎性别特异分子标记及遗传性别鉴定技术的建立与应用, 3/15
11, 2010,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重要海水养殖鱼类基因资源发掘与应用, 4/15
12, 2005,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重要海水养殖鱼类精子和胚胎冷冻保存及种质冷冻库建立的研究, 2/12
❸ 宋林生的获奖情况
1. 宋林生,200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2. 宋林生,王玲玲,赵建民,邱丽梅,张峘。“扇贝免疫防御的分子机制”2009年获青岛市自然科学二等奖。
3. 宋林生,崔朝霞,邱丽梅,王玲玲,赵建民,相建海等。“我国重要经济蟹类免疫与遗传学研究”2009年获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
4. 宋林生,李富花,刘保忠,相建海,张晓军等。“经济虾贝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2007年获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
5. 相建海,宋林生,李富花,刘保忠,张晓军。“海洋水产动物的遗传学基础和免疫学分子机制”2007年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6. 宋林生,2009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7. 宋林生,2008年获“青岛市拔尖人才”称号。
8. 宋林生,2008年获“山东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9. 宋林生,2006年获中国动物学会第一届青年科技奖。
10.宋林生,2005年获青岛市青年科技奖。
❹ 刘小汉的所获奖励
电视论文片“南极与人类”获广电部优秀影视一等奖(排名第3);
“西准噶尔地区金矿带地质、物探、化探综合研究及找矿靶区优选”项目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5);
“滇川西部地区特提斯带……”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一般参加);
《神奇的北极》丛书获中国冰心文学大奖(排名第2)
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排名第2)
南极考察项目获国家海洋局科学研究特等奖(排名第5)
国家自然科学2等奖(排名第10)
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奖一等奖《南极地区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作用研究》(排名第5)
❺ 侯保荣的获奖情况
获奖时间 获奖项目 奖项名称 奖励等级 授奖部门
2002年 钢铁设施在海洋环境中的腐蚀及其防腐蚀技术 科技进步奖 二(1) 国务院
2001年 海洋钢铁设施腐蚀状态跟踪扫描系统 科技进步奖 一(1) 山东省政府
2000年 海洋腐蚀与环境相关性研究及其防腐蚀新技术 科技进步奖 二(1) 山东省政府
1996年 渤海石油开发区海/气与海/泥交换界面区腐蚀与防护研究 科技进步奖 三(1) 中国科学院
1981年 电连接模拟海洋腐蚀试验装置与方法的研究 科技进步奖 二(1) 中国科学院
2008年 海洋钢结构的环境敏感断裂与腐蚀过程中的氢渗透行为 海洋创新成果奖 二(2) 国家海洋局
1982年 海龙I型铝基牺牲阳极 科技进步 二(3) 中国科学院
❻ 陈四清的获奖情况
中国对虾维生素营养的研究,1998年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大菱鲆养成及亲鱼培育人工配合饲料的研究,2003年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水产包膜微颗粒饲料的研究与应用,2005年中国水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星突江鲽(Platichthys stellatus)苗种规模化繁育与健康养殖技术推广,2009年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三等奖。
半滑舌鳎扩繁及养成示范推广,2010年天津市滨海新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条斑星鲽繁育及养殖技术开发,2010年天津市滨海新区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半滑舌鳎苗种规模化繁育及健康养殖技术开发与应用,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鲆鲽类工厂化养殖技术应用与示范,2011年度中国水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我国近海重要头足类规模化繁育和资源养护技术研究与示范,2011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一等奖
金乌贼(Sepia esculenta)苗种规模化繁育与健康养殖技术推广,2011年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一等奖。
刺参大规格苗种规模化冬季培育技术,2013年度山东省海洋与渔业科学技术奖 。
刺参营养需求与高效配合饲料研制技术, 2014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 。
❼ 杨先乐的获奖情况
[1] “草鱼出血病防治技术” 1993年12月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评价“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2] “草鱼出血病防治技术” 1991年9月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评价“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3] “草鱼出血病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敏感细胞系的建立”,1985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评价“我国首次报道从鱼类中分离出严重致病病毒,产在核酸研究方面具国内先进”水平”)
[4] “草鱼出血病细胞培养灭活疫苗的研究”,1991年8月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评价“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5] “草鱼出血病细胞培养灭活疫苗大规模生产工艺研究”,2002年12月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2002J-172-3-102-016-R02)
[6] “有机磷废水对鱼类毒性的研究”,2001年7月11日获上海市教委组织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
[7] 中华绒螯蟹颤抖病防治技术研究(中华绒螯蟹健康养殖技术研究和应用)。2002年10月25日通过上海市教委组织鉴定,达国内先进水平。
[8] 配合饲料中添加喹乙醇对养殖鱼类毒性的研究。2002年12月27日通过专家的评议,认为该课题系统地研究了喹乙醇对养殖鱼类的毒性,其研究结果具有指导意义。
[9] 大黄鱼网箱防病养殖技术的研究,2003年1月11日通过宁波市科委组织的鉴定,达国内领先水平。获象山县科技进步三等奖。
[10] “中国大鲵子二代全人工繁育及南方工厂化养殖模式的研究”,2003年7月通过广东省组织的鉴定,达国际领先水平。2005年5月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1] “渔用药物代谢动力学及其药物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2003年8月通过农业部渔业局组织的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2005年9月获上海水产大学科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11月29日获上海市科学进步三等奖。
[12] “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 2002年10月25日(2004年2月)通过安徽省科学技术厅组织鉴定,达国内先进水平。
[13] “中华鳖主要传染性疾病防治技术的研究” 2004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年12月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4] “大黄鱼网箱防病养殖技术的研究”2005年11月获象山县人民政府颁布的2002~2004年度象山县科学技术三等奖。
[15] 海水养殖鱼虾用肽聚糖免疫增强剂的研制与应用。2007年3月7日获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国家海洋局颁发,证书号200622005)
[16] “鱼类育种教材编写及教学实践(教材)”2004年度上海水产大学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二)。
[17] 2004年7月获上海市首届优秀科普志原者(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
[18] 《水产动物病害学》2005年12月获中国海洋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
[19] 渔用蛭弧菌制剂的研制和应用,获2006年度上海高校学生创造发明“科技创业杯”三等奖。上海市发明协会。
[20] 海水养殖鱼虾肽聚糖免疫增强剂的研制与应用,2007年获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证书号200622005),2008年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獐子岛渔业科技进步奖励基金。
❽ 李家彪的主要成就
1、系统开展中国边缘海地质研究,发展完善动力学演化理论知识
作为“中国边缘海的形成演化及重大资源的关键问题(2000-2005)”和“南海大陆边缘动力学及油气资源潜力(2007-2011)”两轮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针对东海、南海两类不同动力(汇聚和离散)控制的边缘海系统开展了形成演化及其动力机制等基础问题研究,在揭示中国边缘海岩石圈结构与地壳性质、海盆扩张与俯冲碰撞、中生代俯冲带与海相残留盆地、大陆边缘动力过程与油气资源分布等基础前沿方向上取得重要创新成果。建立了南海新生代渐进式扩张、大陆边缘共轭演化和俯冲带增生楔构造响应等动力模式,发展了基于多波束高分辨率地貌成像的海底构造分析新方法。
出版了《中国边缘海形成演化与资源效应》、《东海区域地质》、《中国区域海洋学:海洋地质学》和《南海海洋图集:地质地球物理》等4部专著和图集,主编了5部边缘海形成演化系列研究论文集。推动了中菲越南海联合科考JOMSR-SCS计划、中印尼南海地球动力学联合观测计划、两岸南海海底地震仪三维联合探测和中德南海大陆边缘演化模式研究的RISE计划。
2、实现海底科学和海洋法学的交叉研究,创建我国大陆架划界技术理论体系
作为我国大陆架划界国家专项首席科学家,针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相关条款和大陆边缘演化特征开展跨领域的交叉联合研究,在系统分析世界划界案例基础上,围绕“典型大陆边缘地质特征与划界法规适用性”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将现代大陆边缘理论与海底探测技术相结合,建立了涵盖全球典型大陆边缘的3类划界地质模型及其适用条件,创建了外大陆架划界技术体系。
联合创办了我国主导的大陆架划界国际高峰论坛——大陆架与区域制度的科学与法律问题国际研讨会,连续4届会议实现了联合国划界相关三大机构及国际著名科学家和法律专家的跨领域对话和理论探讨,推动了国际划界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3、推动我国大洋中脊调查研究的跨越发展,实现国际海底硫化物找矿的重大突破
2005年起担任中国大洋中脊综合调查研究首席科学家,通过全球洋中脊科学调查,推动了我国在洋中脊研究领域的起步和发展,实现了我国洋中脊调查研究与国际洋中脊科学计划的有机结合。
主持完成了全球首次西南印度洋中脊OBS三维地震探测,第一次获得超慢速洋中脊地壳与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获取了超厚地壳、活动岩浆房和基底拆离断层存在的关键证据,构建了首个硫化物资源全球数据库,深化了资源分布规律的认识,有力支撑了西南印度洋我国硫化物矿区选区和申请工作,使我国成为第一个向联合国国际海底管理局提交此类矿种申请的国家。
4、促进多波束测深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建立完善我国海洋调查的技术标准体系
率先在我国开展多波束探测技术方法学的研究,通过20多年海上实践积累和方法理论研究,建立了基于多传感器和多环境影响的误差控制的勘测方法,研发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多波束数据处理与成图系统,解决了海量数据自动滤波稳健算法和广角度声线折射改正技术等多项难题,形成了从调查标准、数据处理到规范成图的系统性成果。
出版了该领域我国首部多波束勘测技术理论专著《多波束勘测原理、技术与方法》,已被广泛用作高校研究生教材,制订了首部多波束调查国家标准于2007年颁布实施。
面向21世纪现代海洋调查新技术的发展,主持编制的《海洋调查规范》国家标准由11个基础标准组成,实现了传统技术向现代技术的发展,指导了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订,已在海洋各领域广泛应用。2014年倡导成立的ISO海洋技术分委会获得成功,担任首届主席,成为我国海洋技术标准化工作走向世界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从事中国边缘海演化、大洋硫化物成矿及其海底探测技术研究。主持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家海洋专项、国家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项目、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专项资金项目和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等37项。
主要项目包括:1、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中国边缘海的形成演化及重大资源的关键问题(G20000467)”973项目 首席科学家(2000-2005)2、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南海大陆边缘动力学及油气资源潜力(2007CB411700)”973项目 首席科学家(2007-201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南海西南次海盆中脊3D地震成像及其构造演化”(91028006,2011-2014) 项目负责人4、国家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项目“海洋调查新标准制定”(2002DEB20068)项目(2003-2005) 项目负责人5、国家海洋专项“我国200海里以外大陆架调查与研究”(2002-2008)专项 首席科学家6、国家大洋专项“中国大洋中脊综合调查与研究”(DYXM-115-02,2006-2011)项目 首席科学家7、国家大洋专项“多金属硫化物调查区资源评价”(2012-2015) 项目负责人8、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珠江口、台湾浅滩地形变化监测管理保障系统”(2011418001,2011-2014) 项目负责人9、国家海洋专项“我国近海海洋基本状况成果集成(908-ZC-Ⅱ-05)”(908专项,2009-2012) 集成项目负责人10、中法“大洋中脊海底地震OBS实验与深海科学联合研究(Mid-Ocean Ridge OBS Experiment and Deep Ocean Scientific Research)”(2010-2012) 项目负责人11、中美“全球海底硫化物数据库和评价及其构造、环境控制因素(Database and Assessment of Global Seafloor Massive Sulfides and Their Tectonic and Oceanic Controlling Factors)”(2008-2010) 项目负责人12、中德“南海北部张裂过程与盆地发展联合研究(RISE计划:Rift Processes and Basin Development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2007-2009) 项目负责人 在海底科学与海底探测工程技术研究,及其在我国大陆架划界和国际海底硫化物圈矿工作中,共获得省部级特等奖3次、一等奖7次、二等奖1次,主要包括:1、中国海大陆架划界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2014年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特等奖,第一完成人
2、我国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划界调查与研究,国家海洋局,2009年海洋创新成果奖特等奖,第一完成人3、多波束海底地形勘测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2011年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4、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找矿与评价研究,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2012年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二完成人5、GB/T 12763—2007 海洋调查规范,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0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❾ 陈立奇的代表性成果
(1) Latitudinal Distributions of Atmospheric MSA and MSA/nss-SO42-Ratios in summer over the High Latitude Regions of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Hemispheres,J. Geophys. Res,2012年05月
(2) Ferrel Circulation Variability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and TheirLinkages with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Journal ofGeophysical Research,2011年06月
(3) Estimation of Monthly Air-Sea CO2 Flux in the Southern Atlantic andIndian Ocean using In-situ and Remotely Sensed Data,RemoteSensing of Environment,2011年05月
(4) Intercomparisons of Air-Sea Heat flux over the Southern Ocean,Journal of Climate,Journal of Climate,2011年01月
(5) Decrease in the CO2 Uptake Capacity in an Ice-Free Arctic OceanBasin,Science,2010年07月
(6) Distributions of N2O and its Air-Sea Fluxes in Seawater along CruiseTracks between 30ºS – 67ºS and in Prydz Bay, Antarctica,J. Geophys. Res.,2009年03月
(7) Persistent toxic substances in remote lake and coastal sedimentsfrom Svalbard, Norwegian Arctic: Levels, sources and fluxes.,EnvironmentalPollution,2009年01月
(8) Export of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estimated from 234Th-238U disequilibria, Chinese Journal ofOceanology and Limnology,2008, 26(4):480-485.,2008年12月
(9) Air-sea carbon fluxes and their controlling factors in the Prydz Bayin the Antarctic,Acta Oceanologica Sinica,2008年10月
(10)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fluxes with234Th/238U disequlibria in Prydz Bay, Antarctic Ocean,ActaOceanologica Sinica,2008年07月
(11) Assessment of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over the Arctic Ocean inreanalysis and IPCC AR4 model simulations with IABP/POLES observations,J. Geophys.Res.,2008年01月
(12) Spatial variability in the partial pressures of CO2 in the northernBering and Chukchi seas ,Deep Sea Research,2007年11月
(13) Distribution of perfluorinated compounds in surface seawaters,MarinePollution Bulletin ,2007年08月
(14) Characteristics of pCO2 in surface water of the Bering Basin andtheir effects to the carbon cycling in the western Arctic Ocean,SCIENCE INCHINA ( Series D ),2004年01月
(15) Comparison of air–sea fluxes of CO2 in the Southern Ocean and the western Arctic Ocean,ActaOceanologica Sinica,2004年01月
(16) Characteristics of pCO2 in the surface water of the Bering Basinand effects to the carbon cycling in the western Arctic Ocean,Science inChina, Ser. D,2004年01月 (1) 海洋二氧化碳测定最优方法指南,海洋出版社,2010年06月,译著
(2) 《南极地区对全球变化响应与反馈作用研究》,海洋出版社,2004年01月,学术专著
(3) 《北极海洋环境与海气相互作用研究》,海洋出版社,2003年01月,学术专著
(4) 《中国南北极考察》,海洋出版社,2000年01月,学术专著
(5) 《中国极地考察大事记》,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1999年01月,学术专著
(6) 《南极洲地名辞典》,海洋出版社,1998年01月,学术专著
获奖、专利和发明:
(1) 台湾海峡西部上空气溶胶化学研究1999年海洋三所科技进步一等奖,省部级科研奖,1999年12月,国家海洋局,等级:3
(2) 南极区域保护与管理研究,省部级科研奖,2011年06月,国家海洋局,等级:2
(3) 南极地区对全球变化响应与反馈作用研究,2002年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奖一等奖,省部级科研奖,2002年11月,国家海洋局,等级:1
(4)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2003年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奖一等奖,省部级科研奖,2004年02月,国家海洋局,等级:1
(5) 北冰洋海洋碳循环观测工程技术及其应用研究,省部级科研奖,2011年12月,中国海洋工程技术咨询协会,等级:2
❿ 张杰的获奖情况
1.2010年,“信息系统技术在海洋中的应用研究”获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二。2.2009年,“SAR海洋遥感应用”获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一。3.2008年,“海岛生态系统评价方法研究”获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二。4.2004年,“赤潮航空高光谱遥感监测技术研究”获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二。5.2004年,“神舟四号飞船高度计的海况信息提取及应用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