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五大成就
:(1)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增强了综合国力;(2)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全国基本上完成农业集体化,(3),一度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4)维护了苏维埃政权的统治。
斯大林在列宁逝世后组织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联共(布)十四大(1925年)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心是实施重工业建设,把重工业建设放在首位.此后,即1927年召开的联共(布)十五大上提出农业集体化方针,实施集体农庄.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紧次于美国.
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第一、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后,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为了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为了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这次大会,标志着有计划、大规模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的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十分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国际上苏联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落后,资金又十分短缺,而且社会主义工业化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事业,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苏联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上勇于探索,开拓前进。从1928年至1985年,除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第三个五年计划被迫中断外,完整地执行了10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就。1932年,“一五”计划完成时,苏联的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达到70%,已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同时,工业的社会主义成分占了99%以上。据苏联官方统计,“二五”计划的完成,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1937年,机床已基本自给,进口的机器只占需要量的0.9%,拖拉机等产品已开始出口。第二、1927年末,苏联的工业生产达到并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最高水平。然而,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1929年,在苏联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1930年1月,联共(布)中央的决议指出: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是享有土地使用权和主要生产资料公有的集体农庄。决议要求在运动中坚持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1933年1月,联共(布)中央宣布:“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道路,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❷ 苏联,中国建设成就的得出的共同结论是什么
1、投入才是关键。中国改革后加大力气投入,才建成了世界第一的工业产业链。苏联靠1929年,剥削农民,超美国的老底,也建起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所以要建设国家,必须有完整的工业。所以中国建造航母,才轻而易举,在参考印度,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只能向西方买技术,但是至今也没建成航母。
2、社会稳定才能使科技加速发展。
中国取得的成就时间是改革开放后,苏联取得成就的时间是二战后,都是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下。
而苏联解体后,科技不但没有发展,而且退步很多,就是因为社会动荡,不利于科技发展。
❸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有哪些
(1)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增强了综合国力;(2)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全国基本上完成农业集体化,(3),一度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4)维护了苏维埃政权的统治。
斯大林在列宁逝世后组织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联共(布)十四大(1925年)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心是实施重工业建设,把重工业建设放在首位.此后,即1927年召开的联共(布)十五大上提出农业集体化方针,实施集体农庄.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紧次于美国.
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第一、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后,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为了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为了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这次大会,标志着有计划、大规模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的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十分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国际上苏联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落后,资金又十分短缺,而且社会主义工业化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事业,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
苏联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上勇于探索,开拓前进。从1928年至1985年,除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第三个五年计划被迫中断外,完整地执行了10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就。1932年,“一五”计划完成时,苏联的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达到70%,已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
同时,工业的社会主义成分占了99%以上。据苏联官方统计,“二五”计划的完成,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1937年,机床已基本自给,进口的机器只占需要量的0.9%,拖拉机等产品已开始出口。第二、1927年末,苏联的工业生产达到并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最高水平。然而,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
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1929年,在苏联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1930年1月,联共(布)中央的决议指出: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是享有土地使用权和主要生产资料公有的集体农庄。
决议要求在运动中坚持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1933年1月,联共(布)中央宣布:“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道路,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❹ 怎样看待前苏联取得的各项成就
前苏联的成就我认为主要有两条:
他们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主权国家,是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伟大的实践。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他为世界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的建立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道路,并极大的发展了马克思的理论。
第二,前苏联在二战中是对抗法西斯的最主要力量。斯大林保卫战扭转了整个二战的进程。为世界人类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❺ 苏联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在20世纪的20年代至40年代,整个世界资本主义处于大动荡之中,革命与战争连绵不断。苏联在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它的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实现国家工业化,以求在被资本主义包围的国际环境中生存下来。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斯大林体制在某些方面适应了当时国际形势的需要,满足了苏联社会发展的要求,并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成就。
第一,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在20世纪30—40年代,苏联处在尖锐复杂的国际国内阶级斗争的历史环境之中。在国际上,资本主义世界在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爆发的经济危机大大加剧了国际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德意日三国的法西斯势力上台,并走上对外扩张的战争道路,在欧洲和远东形成两个战争策源地。30年代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国内,苏联大规模的城乡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导致了社会关系的巨大变革。在这一过程中,党的政策有明显的操之过急的倾向,这必然遭到城乡资产阶级的反抗。总之,当时苏联所处的内外条件都不好。外部遭受资本主义的包围、敌视和破坏,内部受到阶级对抗和党内斗争的困扰。同时,苏联的地域十分辽阔,各地区经济的发展极不平衡,各加盟共和国都有自己特殊的历史传统和政治经济利益,100多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也差异很大,历史遗留下来的俄罗斯民族同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和隔阂又十分严重,整个国家安定统一的内聚力不强,等等。处在这样一种条件下的苏联,要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确是十分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建立高度集中的体制有利于克服困难,有利于实现目标。但是,斯大林用强力压制党内不同意见,破坏党内民主,加强个人集权,搞成了过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它表面上看,既统一又稳定,实际上却潜伏着很多重大的问题,掩盖了很多矛盾。
不过,在30—40年代的苏联,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顺利的时候,还是政策发生失误的时候;也无论是战争逼近的时候,还是进行战争的时候;整个社会都还是比较稳定的,多民族组成的党和国家也始终保持着统一。虽然一些局部地区发生过社会动荡和民族摩擦,但党和国家没有出现分裂,也没有出现全局性的社会动荡。总体上看,苏联这一时期消灭了城市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农村富农阶级,建立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农庄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增强了工农联盟和各民族人民联盟,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得到了巩固,它同当时动荡不安的国际形势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巩固,为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保障。斯大林体制的社会主义,以建立美好幸福生活的远景为号召,激励着全体人民的建设热情,从而在极短的时间内,使苏联在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苏联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一个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强大的工业国,起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第二,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
1941—1945年间,苏联用4年的时间和盟军一起共同打败了纳粹德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力量。不仅战前3个五年计划的实现,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国家大大增强了实力,为打败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而且千百万苏联人民大众高昂的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英雄主义精神也成了战胜法西斯势力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不可否认,如果不是过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苏联在战争中无疑会减少损失。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毕竟是在斯大林体制的框架下取得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实际上是一场决定人类走向进步还是倒退的殊死搏斗。作为这场战争的主力军,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为人类的和平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仅如此,这个胜利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使得社会主义苏联的威望空前增长,使得苏联以世界两大强国之一的面目出现在世界舞台上。随着红军在欧洲的推进,在东欧出现了一些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后来组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所有这些,都推动了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和世界进步事业的发展。
❻ 前苏联在太空上取得哪些成就
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动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居于霸主地位的美国在科技领域中的领先地位。此后,前苏联又首次发射了载人宇宙飞船,实现了宇宙飞船在太空对接,登上了月球等等。
❼ 前苏联成功登月有哪些成果
1959年新年第2天,前苏联发射了“月球1号”无人探测器。遗憾的是它没有完成命中月球的任务,只是与月球“擦肩而过”,成了一颗人造行星。9个月后,前苏联的“月球2号”探测器终于在发射后的第2天,即9月14日凌晨命中月球。这次探测发现,月球没有磁场。紧接着,以探测月球背面为目的的无人探测器“月球3号”于10月4日发射了。10月7日,“月球3号”的舷窗自动打开,两架自动摄影机开始工作,在距离月球6500~6800千米的高度,第一次拍摄了月球背面的照片。在40分钟的拍摄过程中,胶卷自动冲洗,然后用无线电波发射回地面。月球背面的照片以后又一次一次地被发送回地球,人们把月球背面的地点都命了名。当然都是些世界名人的名字,其中包括中国的孔夫子,数学家祖冲之,还有第一个使用火箭的中国人王富。
1966年1月31日,“月球9号”靠火箭的帮助,顺利在月球着陆,在登月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不能使用降落伞减低速度。这样,在月球上空83000多千米时,探测器的火箭就对准了月球中心,当下降到距月球表面巧干米时,制动火箭开始点火,于是下降速度由每秒1600米降为几米。在降落的一刹那,下降的速度几乎达到零。象这样靠制动火箭降低速度平稳着陆叫“软着陆”。4分钟后,第一次月球一地球之间名符其实的“长途”无线电通讯开始厂。电视自动装置也开始工作,发送回大量照片,照片中某些区段可以分辨出一二毫米的细微末节。
1970年,对月球的探测设备又有了新的进展。前苏联发射了“月球16号”,它在月球软着陆后,用自动钻头采集了100克月球岩石,以便研究将来在月球能否顺利降落。人们曾一度认为,月球到处是厚厚的火山灰,没有可以立脚的坚硬岩石,担心降落到月球上可能会陷到火山灰里去。这一年的11月7日,“月球17号”不仅实现了软着陆,而且把一辆2米多长、宽1.6米的自动八轮小车送到了月球上。小车上装有机械室,工作的电源靠太阳能电池来供应。车上还有电视摄象机,由地面控制人员对它进行指挥。小车白天到处移动并工作,晚上“休息”,因为没有太阳能供电了。在长达11个月的工作期间,小车走了8万平方米的月球区域,摄下了2万多张月面照片,对25个不同的区域进行了土壤的化学成份分析。
❽ 前苏联有哪些科学成就
1922年,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苏联科学家亚历山大•弗里德曼指出,宇宙依然处在膨胀之中。 1934年,苏联科学家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切伦科夫发现,运行速度接近光速的粒子,当它穿过液体或半透明物体时发光。这种现象被后来物理学界称为"切伦科夫辐射"。随后这个原理被广泛应用于高能物理中,用于检测带电粒子并测量它的速度。 1954年,苏联在奥勃宁斯克建立了世界第一座核电站,标志着人类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开端。 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此标志着人类活动进入太空。 1959年,苏联空间探测器「月球」Ⅱ号发回第一张月球背面的图片。人类第一次了解到月球背面的景象。 1961年,苏联英雄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宇宙飞船进入太空,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类。 1962年,苏联物理学家列夫•朗道因凝聚态特别是液氦的先驱性理论,被授予196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4年,苏联物理学家尼古拉•根纳季耶维奇•巴索夫、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普罗霍罗夫和美国科学家查尔斯•汤斯共同获诺贝尔物理奖。表彰他们分别独立制成微[2]波激射器,并导致了激光器的发展。 1978年,苏联物理学家彼得•卡皮查因从事低温学方面研究,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1986年,苏联发射了和平号太空站,在2001年坠毁以前,它是人类最大的飞行器。
❾ 苏军的空中战役取得了什么成果
北线的战斗首先在空中打响。还在双方筹备战事阶段,双方空军就竟相以对方航空兵为主要目标展开了一场对攻战,目的都是为即将打响的大决战作准备。
1943年5月6日,苏联空军首先发起空中进攻战役,连续4天猛烈地轰炸库尔斯克及其毗邻地区的德军26个机场,出动飞机总数高达1392架次,在机场上击毁德机373架,击伤51架,令惯于突击敌方机场的德国空军饱尝了被别人攻击之苦。5月8日开始,苏军又进行了第二次空中进攻战役,继续猛轰德军机场,出动规模竟达到了3360架次。在突击机场的同时,苏联空军还对战区内和敌纵深交通线、仓库、通信指挥中心施加了猛烈打击。
德军也出动大批飞机对苏军机场和铁路线进行突然轰炸。6月2日,德军287架轰炸机在战斗机掩护下,分多批扑向库尔斯克铁路枢纽,苏军起飞386架歼击机拦截,经过数小时空中对攻,一举击落德军第一梯队轰炸机58架。但德军后续梯队的160架轰炸机乘机突入了库尔斯克,对铁路枢纽投下了数十吨炸弹,致使苏军铁路运输中断了12小时。此役德军总共损失飞机145架,苏军损失则少得多。
苏军这两次空中进攻战役,使德军航空力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改善了空中力量对比,为即将打响的大决战创造了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