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成果时间线

成果时间线

发布时间:2021-12-10 08:12:43

成果简述是什么意思

和谐发展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成 果 简 述

(省第三届教学成果二等奖,市第二届教学成果一等奖)
承研单位:眉山车辆厂中学
主研人员:陈雄,杨志强,宫佩军,刘 慧,王 蒙

问题的提出
是“能人治班”还是“文化育班”?
每年的春夏之交,街头巷尾,茶余饭后,一年一度的孩子升学择校问题总能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总能听到家长们如是的声音:为孩子选择一所好学校不如选择一位好班主任。这样的声音折射着什么样的教育问题?
家长们都希望把孩子送进任小艾、魏书生等优秀班主任的班级,但从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现状而言,象任小艾、魏书生等优秀班主任毕竟是稀有资源,那么那些选不上所谓好班主任的孩子怎么办?是家长“千方百计”去挤破门槛?还是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其实那些选中了“好班主任”的孩子是否就一片坦途?倘若“治班能人”因为工作升迁、身体健康等原因中途突生变故,这班的孩子又怎么办?是否全班学生都极度烦忧自己俨然成了无娘的孩子,别的老师作了新班主任,抑或就成了后娘养的?
现实中,一位优秀班主任的门槛外总是涌动着无数双学生和家长期待的眼睛,一个普通或者是平庸的教师(即使他也是合格的)却常常要面对门可罗雀的尴尬。这样一些问题该引起我们怎样的反思?师资队伍的个体反差如何消除?一般我们多是通过努力提高教师素质来解决,但囿于自身的局限,绝大多数教师终其一生,都很难成为象任小艾、魏书生那样的优秀班主任。那么班级发展的均衡性又如何保证?从逻辑上说,将一个团队的命运系于一人之身,本身就是一种极具风险的认识,这种“能人”治班的方式又如何确保学校教育管理的整体水平?
另一方面,我们也总能听到这样一种来自学生的声音:我要是遇上某某老师就不会是这个样子了。然而,遇上影响力超强的老师对学生的成长是一种幸事吗?创造力强的老师教出的学生创造力就强吗?
一位优秀的班主任可以凭借其超强的人格魅力和丰厚的学养最大限度地消除个人威权在管理中的负面作用,但这种魅力和学养本身就是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个人威权确立的手段之一,这种环境下,课任教师和班级中的学生很难全面介入到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更难主动地发挥其个性化的作用。难道好老师就是能够让学生“听话”的老师吗?一个优秀的班级应该关注每一个班级成员(所有师生)的管理诉求,以此来修正班级管理的策略,提供班级成员更多管理方式的选择,从而在实践中锻炼班级成员的管理能力,形成真正的班级精神。
因此我们主张:
决定一个班级是否优秀的标准不在于是否有一个优秀的班主任,而在于是否具有一个积极、健康、有指导性、提升力、个性化的可以持续、能自我优化的班级组织形态,这就是我们力图构建的和谐发展的班级文化。
我们要能依靠一种和谐的班级文化而不是某一二个能人来保持班级管理的底线水平。要能让班级中所有的成员(包括每一位课任教师和学生)真正在共同搭建的班级这一舞台上唱出自己的声音,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充分实现各课任教师的协同管理。在充分体现教师个体管理风格的同时,充分体现学生的管理诉求,建立一个具有个性化、有自我生成能力的班级,使之成为班级每个成员(所有师生)终身不竭的精神力量。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这无疑是市场经济转型期的时代最强音。顺应这一历史发展的新趋势,我们越发意识到构建和谐发展班级文化的必要性、新颖性,从而进一步激发了我们勇探新路的决心和挑战未来的信心。
主要研究措施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
班级文化是班级师生通过教育与教学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它是班级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反映,是班级整体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班级文化从显性形态看,即班级环境氛围也就是物质文化,从隐性形态看即班级发展运作机制也就是制度文化,从潜性形态看即班级成员心理状态也就是精神文化,因此对班级文化建设我们着重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组织建构
班级是一个生态系统,也是一个“有生命”的组织,其健康成长须有和谐的组织结构。我们一方面结合班组成长的规律,另一方面根据实验班级具体的师生实际情况,在班级组织建构上采取了下列主要措施:
从教师层面,实行了科任教师“分工协作、主席轮值”的协同管理。即全班所有课任教师根据其不同的个性爱好及专业特长,结合整个班级建设的内容分项目(如:班干部培训、学习指导、生活指导、激动指导、理咨询等等)负责指导及辅助工作,集体参与班组建设,定期与班干部、学生代表或全体集体讨论决策。取消了一人班主任制度,实行了班主席轮值。

从学生层面,实行了学生班委“竞选轮值、在野监督”的自主管理、全体学生“提案合议、招标负责”的民主管理。

班级学生核心管理人员通过竞选产生实行组阁制与任期制,下期候任班委为“在野”班委发挥监督职能。其他学生对全班事务按项目自主申报参与班级管理与建设;同时全体同学通过班级建设提案在班级发展大会上以合议形式确定,共同呵护班级成长,共同推动班级发展。
附:
班级提案合议制的形成及其作用

刚建班的时候,我们向学生阐发了建立班级民主管理机制的理念,学生听了很兴奋,参与班级事务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很大程度的调动起来。但一到实际运作中,却依然不知如何操作,通过竞选产生的班委工作热情很高,但遇事还是习惯于向老师直接请示汇报,把问题交给老师来解决和处理,即使有时候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有意或无意的希望老师来担负起最后的决定权,这一方面是他们在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下养成的习惯使然,一方面也暴露出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缺乏对学生主动性、创造性、责任感和处理实际事务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我们意识到班级还缺少一套完善的机制保证全班所有学生都可以自由的表现他们对班级的期待和诉求,另外,虽然分工招标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进入到班级事务的管理中,但却一直没有寻找到一套科学合理的机制,保证他们在工作中加强彼此的沟通、交流、认同与合作,班级的凝聚力也可能因此而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开始逐步有意识的淡化老师在班级事务处理过程中的作用,努力把学生推向管理的前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对班级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但这种方式始终没有解决保持学生建议班级事务的热情。有一天,黎源同学找到老师,提出关于在班级评比中班委不实行工作加分的建议。我们觉得这个建议很好,就提示他,把它写成一个关于修正班级评价制度的提案,拿到班级由同学公决。一开始,他还不知道怎么来写提案,老师就和他一起在网上搜索了一些提案样本,以做参考,第二天,他就拿来了一份非常标准的提案,提出了许多合理化的建议,而且他还主动找了几个同学签名。我们敏感的意识到这可能是班级新体制建立起来的一个突破口,就找了几个同学和他一起修正了提案的内容。在商量的过程中,任豪同学灵机一动,提出来为什么不可以做一个建立班级提案制的提案呢?老师马上对他这个很有创意的想法进行了表扬,第二天,他们把做好的两个提案一起提交给班级全班同学进行了公决,两个提案都顺利得通过了。我们趁热打铁,又让大家一起确定了提案的收集人、公决的时间,通过公决的标准,最后大家决定每个提案只要有5个同学签字赞同就可以提交班级全体大会讨论公决,每月的最后一个班会为提案的固定公决时间,在全班55个同学中,有35个人赞成,该提案就获得通过。这项制度制订以后,得到了全班的广泛响应,一周之内我们就收到了十几份关于班级建设的提案,但是过了两个月以后,大家纷纷发现,提交班级大会讨论的提案很多,但真正通过的很少,这一方面是因为一部分同学的提案确实考虑得不够成熟,另一方面要找到35个同学举手赞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一些同学提案的积极性明显受挫,还有一些同学因为自己的提案不能得到通过而产生了一些怨言,一天,任豪同学突然找到我问:“我只要找到35个同学在我的提案上签字,不需要再放在班级大会上来公决是不是也行?”我不假思索地说:“当然了,道理是一样的嘛。”晚上回到家,重新回过头来想白天的这一次谈话,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可能犯了一个错误,这样的操作程序有可能引发班级中的一些不安定因素,但是,我又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制度的确存在着一个漏洞。果然,第二天就开始有同学拿着自己的提案而直接到同学当中进行宣传,其中有一个提案是关于裁撤部分班委干部的,这些学生以宋代的冗员和官僚体制为理由要求减少班级管理人员,实际上如果认真地分析这个提案的理由是不充分的,因为,班级管理干部其实并不是官员,而是志愿者,二者是根本不能类比的。但是,一些学生出于与提案者关系,或没有认真的思索,很快地在提案上签了字,这份提案迅速就有超过35个人签字,班级的一些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受到挫伤,班级之间陡然分作了两个阵营,气氛非常紧张,我们很快意识到这个事情处理不好,很可能造成班级体的分裂,如果这种状况继续下去,可能一些不合理的或者说带有某种偏向性和情绪化的提案今后都可能在班级顺利地通过,给班级管理带来伤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果断终止了这种集体签名式方式,明确要求所有的提案都必须放在班级大会上来公决。果然,一些签名人数远远超过35人的提案在真正举手公决时却没有获得必需的票数,一些不合理的提案没有得到通过,我们松了一口气,认为这也算亡羊补牢了。但是我们很快发现,在这一次风波中,表现积极的一些学生开始显露出很强的不合作性和情绪化,我们意识到,这是学生狭隘的民主观在起作用,他们凭着自己对民主的初浅认识,武断地认为自己的意见得不到认可就视做不民主,认为提案公决制形同虚设,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暗暗地表达着自己对班级管理制度的抵触。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利用自习课和班会课的时间加强了对学生的引导,提醒他们树立正确的民主观,我们向学生介绍了民主制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民主制的优越性,民主制不可避免的弱点以及一些民主制国家的民主化程序,经过教育和引导,这些学生抵触情绪得到了疏导,但我们还是很清楚,如果班级实行的只是一种简单的提案制和公决制,这个问题实际上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正在这时候,最先提出以签名代替公决的任豪同学又找到我,主动地指出全员公决给班级带来的一些不合谐因素,他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借鉴一些国家的分州选举制,通过二次集中的过程来推进班级民主建设,我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大胆的创意,我们又找了几个同学来共同商议,最后形成了提案合议制的一个基本思路,即把全班55个同学分成11个小组,每一份提案先经过各小组的讨论集中,形成小组决议,然后再由小组负责人来代表本小组投票,根据多数票形成班级决议。这个方案立即得到全班同学和老师的广泛赞同,在班级大会上,有同学提出老师也可以占2票,于是,提案13票合议公决的形式得到了正式通过。我们把这种形式叫做合议公决制。
这种新的班级民主管理形式使学生在全班公决之前,就有一个民主集中的过程,在小组讨论,他们的意见得到了充分的表述和相互锤炼,同时通过讨论,也学会了尊重别人的意见和从集体利益出发对自己的意见适当的妥协,也学会了在保留自己意见的同时服从于集体的决议。
提案合议制的形成经过是对全班师生制度创新能力的一次考验,也是一次有效的集体教育,它在协调全班意见和正确处理集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上取得的成功,让我们更坚定了制度要从学生中来,服务于学生的决心。此后,很多的班级管理制度都来自于学生的原创,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宽容和理解别人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都得到了锻炼、提升和强化。
2、制度建设
班级制度的产生不是来自外部强加,而是源自班级内部自我生成。
班级各项制度的建立、完善与创新是建构和谐班级、凝聚班级人心的根本保证,依据学生特点和班级人员构成的状况,我们结合班级组织建构,努力进行班级管理制度创新。
班级自律制度:
从个人自律方面,创立了“我形我塑”示范岗。全体学生轮留参与,通过每周4名同学把自己的“我形我塑”宣言(着重针对自己存在的两点不足或毛病以及改进措施与目标),公示于班级宣传栏,其余师生共同监督帮助,周末评议鼓励,以实现个体显著进步。
从集体自律方面,在班内生成并运用班级公约,以此激励全体同学互帮互助,互查互纠,逐步形成一种从他律到内心自律的自我管理价值观念。
班级评价制度:
从阶段评价角度建立了班级先锋制度。每月由班委会提名4名候选人,由全体同学公选出2名班级先锋,将其先锋事迹公展于班内文化墙上。充分发挥榜样作用,以此激励全体共同进步。
从终级评价角度建立了信誉积分制度。对全体同学校内生活的诸方面表现,给予信誉累计积分,相互竞争,同时辅以必要的奖惩制度。
班级奖惩制度:
信誉积分越高,在班内便享有“班级银行”借款、班级外出考察学习机会、班级图书选购权利等更多福利。如:“购书奖励”,即表现出色的学生由班费提供一定购书金权限,由学生自购图书,并先享用一定时间,后充实到班级图书柜。既激励了学生,对扩充了班级图书角。
对屡犯错误的学生,则由其自选承担一项班级建设工作为大家服务——义务献工,根据工作成效折偿一定的信誉扣分。
3、精神培育
如何将静态的班级背景发展成动态的教育力量。如何将班级系统诸因素协同起来达到整体最优化,使系统有较强的自组织能力。我们重点进行了班级精神的培育,以逐步实现对班级管理从“能人治”到“制度治”最后发展为“文化治”。
班级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在建班初期通过班名、班歌的创作,班徽、班旗的设
云驰班班旗

计,以及班训的确立,形成班级师生共同的核心价值理念。结合师生提交的议案,班委会起草,采取全体合议通过由轮值主席签发形成不断完善的班级“法典”,在其动态生成的过程中辅之了《新生入校生活指南》及开周仪式、周末班会等活动实现对班级成员的行为规范与养成教化。
班级舆论建设:创办了班级刊物、电子网站、涂鸦角等,通过舆论工具进行正确引导。同时对全班同学轮流开展了“个人宣言”,共同书写班级“史记”,还通过推荐三年必读图书、必看电影,以及班级教室、寝室环境建设暨文化装饰大赛等实现班级文化的积淀和对成员的养育。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手段:活动开展

为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以活动为载体,我们相继开展了下列主要活动:
基于人与自然环境相和谐开展了校园生活适应性活动:“了解校园”、“建设校园”、 “习惯养成”等;
基于人与他人的和谐开展了以“导盲游戏” 、“信任倒伏”等为形式的团队精神训育性活动。
“导盲游戏”——本活动是一家长从她工作的保险公司引进的一种团队培训项目,两名同学一组,分别担任盲人和聋哑人,携手走过一段艰苦历程,行至半程角色互换,最后集体倾听歌曲<<感恩的心>>之后畅谈感受;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交流的重要性、合作的必要性、关爱与感恩。
“信任倒伏”----课题组借鉴联想集团等企业团队培训方案,将同学们分成若干组,每组(9人)其中一人站在约2米高的平台上,背向台下水泥地面倒下,其余8人仅用手结成网在地面0危险接住。活动目的:培养相互信任的情感、培养负责精神等。)

基于人与自我的和谐开展了“以社团创建、才艺展示、科普讲座”等为形式的个体素质提升与个性特长发展性活动。如:创办了女子修身社、绿色志愿者俱乐部、科技社、一行文学读书社、“蚂蚁”乐队......等自创社团;举办了三星智力快车班级版、“五四”科技知识大赛、元旦才艺大比拼......;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阔眼界、提升素质:去工厂参观、邀请科技或人文专家到校讲座。
基于人与社会的和谐开展了以“三苏文化考察——两天百里徒步拉练之广济行”、“巴蜀文化考察——都江堰之行”、“华夏文明考察——西安之行”为形式的社会文化考察性活动。
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效
经过四年的实验,课题实验班的学生和参与研究的教师在个性素质发展和教育管理理念等方面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新的班级管理策略在师生的共同研究和探讨中日趋成熟,而且得到了师生的广泛认同,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和师师交流日趋融洽和和谐。实验班提出的一系列班级管理理念和举措逐渐在全校范围内得到推广,其中一部分成为学校管理制度修订的重要依据。在课题组提出的“和谐班级”的理念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学校的整体办学思想——“生态办学”理念。随着研究的深入,课题研究的成效逐步凸现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变化
1、交往圈扩大。由于我校是工厂子弟学校,实验班学生的构成包括三个方面的人员:东北籍学生、四川籍学生和地方住校生。实验班建班之初,三类学生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圈子,彼些之间的交流形成一定程度的阻碍。这也是长期以来我校努力解决而未能解决妥善的问题,但是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和活动的开展,学生之间的融合度明显高于对比班级,以前彼此隔绝的交往圈壁垒被打破,到高二时,三类不同的学生已经相互合作完成了多项大型活动的组织。过去,学生的一项提案往往只能在同一交往圈中得到应和,高二以后,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跳出关系亲疏的限制,客观地看待问题。
2、自律性增强。由于学生主动参与到班级建设中来,许多学生逐渐摆脱了自我意识的封锁,学会了客观地认识学校的各项制度,自我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在面临困难和问题时,学会了自我教育,真正让成长成为自己的责任。实验班每周的开周仪式,通过对每周工作的总结和对周工作的规划,锻炼了学生的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体现了学生较强的自律精神,实验班学生自己策划并组织了“沉默节”、“高效节”,对自己的形为进行严格地规范。
3、认同感增强。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生自主参与到班级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增强了对周边环境和班级其他人员的认同感,对班级管理制度也增进了理解,班级出台的制度得到了学生越来越广泛的支持。学生对班级产生了强烈的的归属感。蒋芳同学在高三的最后一期才从另一个重点高中转到这个实验班级,在和大家共同生活了三天之后,因为父母的坚持她又不得不转回原来的学校,但一周之后,她通过多方努力说服了自己的父母,又回到行知行文班,每一人在行知行文班生活过的学生就是这样在班级中感受到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感。川师大研究生来行知行文班开展调查,问卷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行知行文班对你意味着什么?童喜平同学回答到:我愿意为它而死。这样的语言虽然幼稚,但的确真诚的反应出学生和实验班之前的血脉因缘。
4.主动性提升。实验班是一个具有自我生成能力的班级,班级中多项制度的形成加入了学生的充分参与,对于高中生来说,看重学习,不参与管理或者在管理中采取消极管理的方式是非常普遍的,但实验班的学生在班级精神的指导下,形成了明确的班级建设目标,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班级制度建设中来。比如:前面我们所提到的班级“合议制”的形成,便是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的结晶。
进入高二以后,实验班开展多项集体活动,都有学生自己筹划和组织,比如前面所提到了“沉默节”,还有“高效节”,学生自己筹划组织的野外篝火诗歌朗诵会,网络知识竞赛,模仿中央电视台三星智力快车栏目的语文知识联赛等等。三年之中,学生还为班级提交了多项整改建议,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学生,不仅是从学生的角度,而且是以一个教育课题的研究者的角度,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从实验班诞生以实验班学生为主体的“一行文学读书社”,还与博学文化传播公司联合举办了两届校园知识竞赛。
5.多元化发展。我们之所以要改变一人班主任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希望最大限度的消除班主任对学生的过度影响,防止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单一倾向,在实验过程中,由于所有的课任老师共同参与到对班级的管理中来,以及学生在管理过程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提高,实验班的学生,较之其他班级的学生,更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倾向,实验班许多特长展示性的活动,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自我锻炼和成长的舞台,边晓光同学跨入高中时还拙于言辞,进入浙江大学第一个学期,便获得了演讲比赛二等奖,林令强同学在大学第二学期,就已担任了川师大法语协会的副会长,还有罗立巍同学进入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就主持了成都市大学生艺术节开幕式和闭幕式,其实很多同学的高中阶段,便表现出全面发展和特长发展相结合的特点,进入大学后,迅速表现出突出的才艺和很强的适应能力,根据我们的跟踪调查,行知行文班大约有四分之三的同学在进入大学的第一学期,就承担了多种社会实践工作。
二、教师队伍的变化
1、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实验班的老师在轮值管理的过程中,逐步磨合,在教育理念和教育管理的方式上日渐趋同,同时又保持了各自的管理风格。实验班教师的合作文化也影响和激励了其他教师,课题开展之前,各班班主任基本没有主持召开科任教师协调会的先例,现在,召开班级工作会已成为我校班主任自觉的行为。
2.班级管理能力增强。实验班教师中有四名在参与课题研究之前未担任过班主任工作,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实验班全体教师的共同帮助,都迅速成长为优秀的班级管理者,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与信任,其他有班主任管理经验的教师也在彼此协作和共同探讨中提升了能力,成为学校班级管理中的骨干。
3.教科研能力有所提高。参与课题实验的教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教育科研对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意义,陈静老师第一年踏上工作岗位即参与实验班管理,第二年被学校评为“教科研先进工作者”,实验班教师的教科研积极性了带动了全校教科研热潮,在实验班教师共同探讨的氛围下,形成了全校性的“教科研沙龙”、“研究性学习沙龙”、“读书沙龙”等教师自发组织。
4、事业感大大增强。实验过程也是所有教师不断感受精神洗礼和灵魂升华的过程,课题实验也是对所有参与课题的教师创造力。事业心和人格的一次严肃拷问。和学生一起经历的徒步拉练,长途旅行,一次次平等而热烈的讨论,一个个共同筹划的活动,让我们不断地体验着学生成长和自我成长的双重喜悦,课题实验重树了我们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和对成长经历的景仰,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体验了触及教育本质的快乐,增强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三、学校管理工作的变化
1、学校管理理念的变化。在课题组的共同探讨下,提出了“和谐班级”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学校“生态办学”理念,完成了《治校方略》,从而明确了学校的整体办学思想,为学校办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基础。
2、学校管理制度的变迁。由于历史形成的因素,长期以来,我校班级评价体系存在着一些弊端,如重横向评比,轻纵向导比较;重卫生评估,轻习惯养成;重评价,轻激励等等,实验班形成的一系列管理制度为重新修订学校班组评价制度提供了实践基础。
3、研究性学习在全校范围内的推广。课题实验班通过三次大型的科技人文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开展的小组合作、自主研讨的班级教学组织方式,为学校研究性学习的全面推广和研究型课程的开设提供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在课题组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我校研究性学习管理方略,并由课题组牵头研制出三套研究性学习管理手册,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奠定了基础。

㈡ 人类科技发展重要事迹时间轴

名 称:科技发展简史

[1]
作 者:本书编写组
单 位:册
类 别:党群领导专— 综合提升属
出版单位:研究出版社
其它介绍:2011年3月/16开
ISBN:9787801686091
定 价:28元
本书以西方科技发展史为主线,依次阐述了古代世界和中国的科学技术、[2]阿拉伯和欧洲中世纪的科学技术;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提纲挈领式地展开与解析。内容包括: 人类科学技术的发端、 古代河流文明的科技成就、古希腊罗马的科学技术、近代科学的诞生与第一次技术革命、近代科学的发展与第二次技术革命、现代新兴科学的兴起、现代高技术与第三次技术革命、中国科学技术的现代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

㈢ 成果整理

重庆市农用抄地分等成果按照《农袭用地分等成果要求细则》和《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项目技术简报》(第 25 期)要求,分类进行整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数据整理

数据表格成果要齐全,字段格式必须统一,按照相关要求填写。

(二)图件整理

包括县级和市级图件整理,图件成果要完备;图上各类线状地物、权属界线要齐全;等别色标由低到高要符合识图习惯;图名、图例、比例尺、指北针、坐标系统、制图时间和单位等要素要齐全。

(三)文字整理

文字报告包括技术报告、工作报告、成果应用报告、成果分析报告等;文字报告格式严格按照成果要求统一编写。

图2-8 重庆市农用地分等成果

重庆市农用地分等项目最终生成成果图 800 余幅,完成各类文字报告 150 余篇、数据汇编7000 多张,开发了重庆市农用地等、级、价体系信息管理系统,并结合重庆市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了样地法分等探索研究,建立了全国首个标准样地体系,编辑出版的《重庆市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研究》获得 2006 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

㈣ 中国航天发展时间轴怎么画

㈤ 新中国科技成就大事年表

1、两弹一星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有原子弹的国家;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2、神州五号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

它于2003年10月15日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将航天员杨利伟及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返回。

这个飞船标志着中国成为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它标志着我国在航天技术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3、神舟七号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于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988毫秒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神七上载有三名宇航员分别为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和景海鹏。

翟志刚出舱作业,刘伯明在轨道舱内协助,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太空漫步,令中国成为能进行太空漫步的国家。

神舟七号飞船共计飞行2天20小时27分钟,飞船于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成功着陆于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

4、量子通讯卫星

2016年8月,中国科学家将发射世界首颗“量子卫星”,这有朝一日或许有助于建立一个极其安全的全球通信网络。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被正式命名为“墨子号”。

2016年8月16日,中国造量子卫星发射成功!

2016年8月16日01时40分,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导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

“墨子号”是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中首批确定立项研制的4颗科学实验卫星之一,它的成功发射和在轨运行,不仅将助力于我国广域量子通信网络的构建,服务于国家信息安全,还将开展对量子力学基本问题的空间尺度实验检验,加深人类对量子力学自身的理解。

5、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2017年11月5日,中国第三代导航卫星顺利升空,它标志着中国正式开始建造“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2018年8月25日7时52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三十五、三十六颗北斗导航卫星。

北京时间19日晚22时07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37、38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中国北斗三号全球系统第13、14颗组网卫星。

在这两颗北斗导航卫星上,还首次装载了国际搜救组织标准设备,将为全球用户提供遇险报警及定位服务。

2019年5月17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四十五颗北斗导航卫星。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两弹一星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量子通讯卫星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神舟五号飞船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神舟七号

㈥ 世界现代史时间轴(每个时间段的具体史实)

一、世界大战:

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

1919年,共产国际建立

1919年,巴黎和会

1921年,华盛顿会议

1922年,苏联成立

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国抗日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

1935年,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

1935-1936年,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侵略的民族解放运动

1936-1939年,西班牙反对法西斯的民族革命战争

1937年,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1938年慕尼黑会议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0年,法国投降、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签订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形成反法西斯同盟、莫斯科保卫战

1943年,中美英发表《开罗宣言》

1943年,苏美英举行德黑兰会议

1944年,美英军队在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1945年,苏美英举行雅尔塔会议

1945年,德国签订无条件投降书、苏美英举行波茨坦会议、日本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

1945年,联合国建立

三、冷战后:

1993年,欧洲联盟建立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3年,伊拉克战争

2003年,中国首次载人航天

㈦ 数学发展史时间轴

一般分为:1.数学的萌芽时期;2.常量数学时期;3.变量数学时期;4.现代数学时期。

数学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为古中国六艺之一,亦被古希腊学者视为哲学之起点。数学最早用于人们计数、天文、度量甚至是贸易的需要。这些需要可以简单地被概括为数学对结构、空间以及时间的研究;对结构的研究是从数字开始的。

数学发展史的分期,一般来说,可以按照数学本身由低级到高级分阶段进行,也就是分成四个本质不同的发展时期,每一新时期的开始都以卓越的科学成就作标志,这些成就确定了数学向本质上崭新的状态过渡。

(7)成果时间线扩展阅读:

数学史对数学教育意义的意义

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是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数学能力和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是对数学教育来说十分有意义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并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能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还可以通过数学史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还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品质,培养良好的科学精神。

在数学史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在教材中穿插相关的数学故事,来发挥激励和榜样作用,可以揭示数学发展的曲折历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可以在教学中追忆数学家的成败历程,吸取有益的教训,还可以考察历史上的数学思想方法,强化数学素质教育。

㈧ 英国历史时间轴是什么

1、罗马占领

公元前55年~公元410年

公元前55年:朱利叶斯·凯撒(Julius Caesar)第一次率军入侵不列颠

公元43年:罗马皇帝克劳狄乌斯(Claudius)率军征服不列颠

2、盎格鲁撒克逊

盎格鲁-撒克逊时期与丹麦统治时期:公元449年~1066年

公元5世纪-9世纪:盎格鲁撒克逊人移民不列颠 带来古英语不列颠南部改称英格兰 开始七国时代

公元597年:圣·奥古斯丁到达不列颠,使当地人皈依基督教

公元829年:埃格伯特开始威塞克斯王朝(Wessex,西萨克逊)

公元876年:阿尔弗烈德大帝在埃丁顿之战中击败丹麦维京海盗

公元832~860:肯尼斯·麦克阿尔平统一皮克特人和苏格兰人

公元1014年:“北海帝国” 丹麦克努特大帝兼任英格兰国王

3、诺曼底

公元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兰

公元1086年:发布《末日审判书》

4、金雀花

公元1154年:亨利二世继承王位,金雀花王朝开始

公元1215年:英王约翰被迫签署由封建贵族提出的《大宪章》

公元13世纪初: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创立

公元1277~1288:英格兰征服威尔士

公元1337~1453:英法"百年战争"

公元1387~1394:乔叟写作《坎特伯雷故事集》

5、兰卡斯特

公元1413年:苏格兰第一所大学圣安德鲁斯大学成立

公元1455~1487年:约克家族与兰卡斯特家族之间的"玫瑰战争"

约克王朝1461~1485

公元1477年:威廉·卡克斯顿出版印刷第一本书

6、都铎王朝

公元1485年:亨利七世即位

公元1536年:英格兰与威尔士合并

公元1529-1536年:英国宗教改革 立新教圣公会为国教

公元1558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即位,统治英国达45年之久 创伊丽莎白时代

公元1564年:莎士比亚诞生

公元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7、斯图亚特

公元1603年:苏格兰王詹姆士六世加冕成为英格兰的詹姆士一世,统一了英格兰和苏格兰

公元1620年:对新教徒的镇压激化,一批新教徒乘"五月花号"抵达美洲

公元1640~1651年:英国内战爆发

公元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决,克伦威尔宣布共和政体

公元1652-1654年:第一次英荷战争,英国取胜

公元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

公元1665-1667年:第二次英荷战争,英国战败

公元1672年:第三次英荷战争,签和约恢复战前状态

公元1676年:格林尼治天文台设立

公元1685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公元1688年:光荣革命英国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公元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

公元1688-1697年:大同盟战争

公元1698年:伦敦股票交易所成立

公元1701-1714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公元1707年:英格兰、苏格兰议会合并,形成"大不列颠王国"

8、汉诺威

公元1720年:南海泡沫破裂

公元1721~1742年:罗伯特·沃尔波成为英国第一任首相

公元1740-1748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公元1754年至1763年:七年战争英国从法国手中夺得美国 加拿大 印度的控制权

公元1757年:普拉西战役,克莱武入侵印度孟加拉

公元176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东印度公司管理法”规定 英国直接统治印度

公元1760~1830年:工业革命

公元1761年:乔治三世从私人手中买下白金汉宫

公元1770年:库克船长发现澳大利亚并宣布英王乔治三世对其享有主权

公元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

公元1793年到1815年:七次反法同盟及拿破仑战争

公元1795年:英国出兵占领南非福尔斯湾

公元1801年:合并爱尔兰,"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成立

公元1805年:纳尔逊将军特拉法尔加海战

公元1812-1815年:英美战争

公元1814年:史蒂芬森发明了火车

公元1815年:威灵顿公爵滑铁卢战役

公元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

公元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 而修建大本钟;下加拿大叛乱

公元1837~1901年:维多利亚时代日不落帝国

公元1840年:《威坦哲条约》,新西兰建立

公元1840-1842年:鸦片战争

公元1851年:路透社由德国亚琛迁往英国伦敦

公元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

公元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公元1863年:第一份正式足球比赛规则在英国创立 标志现代足球的诞生

公元1867年:红河叛乱

公元1886年:伦敦塔桥修建完成

公元1896年:北岩勋爵创立《每日邮报》

公元1899年-1902年:第二次布尔战争

9、温莎王朝

公元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

公元1921年:爱尔兰独立战争

公元1922年:BBC成立

公元1928年:弗莱明发现青霉素

公元1931年:澳大利亚成为独立国家,加拿大获得独立

公元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

公元1947年:印巴分治

公元1948年:伦敦奥运会

公元1952年:伊丽莎白女王二世加冕

公元1961年:南非独立

公元1966年:英格兰举办足球世界杯并获得冠军

公元1970年-1980年:北海油田开始产油

公元2012年:伦敦奥运会

(8)成果时间线扩展阅读:

英国历史始于日耳曼人与凯尔特人,亦是后来的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其源头可追溯到罗马统治时期。

英国全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由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组成,而整个英国的历史也就是由这四个区域的历史交织组成。

1535年威尔士成为英格兰王国的一部分,1588年格拉沃利讷海战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使英国挫败了国外天主教势力的入侵,基本消除了天主教的威胁,巩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

1640年英国在全球第一个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国。1660年王朝复辟,1688年发生“光荣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1707年英格兰与苏格兰合并,通过七年战争英国奠定日不落帝国的基础,并获取了海上霸主。1801年又与爱尔兰合并。拿破仑战争后英国完成了日不落帝国的霸业。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

19世纪是大英帝国的全盛时期,1914年占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国,自称“日不落帝国”。

1922年爱尔兰共和国独立,爱尔兰北部仍留在联合王国内,即是今天的北爱尔兰。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英国历史年表

㈨ 社会主义发展史时间轴

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六个时间段

第一个时间段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从1516年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邦》到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之前,这段时间有330多年,在整个社会主义五百年中占三分之二。这300多年,在生产力上,是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发展的时期;在社会制度上,是西欧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空想社会主义时期。空想社会主义讲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听起来很像科学社会主义,那为什么还说他们是空想社会主义呢?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有一个非常公允的说法,他说:“所有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所设计的模范社会的原则和明确的活动方式上。但是,这些模范社会如何取代现存社会的问题,他们从未认真地考虑过。他们对于从富裕的或有权势的资助人那里得到帮助这一点抱有模糊的希望。”

第二个时间段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恩格斯指出,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所谓现实,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讲,机器大工业逐渐成为主流,生产越来越成为真正的社会化大生产。随着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扩大,工人运动也迅速发展起来。19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了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代表着欧洲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马克思恩格斯纵览时代风云,吸收时代精华,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写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阐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科学社会主义正式诞生。1867年,马克思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系统地阐释了剩余价值学说。1880年,恩格斯发表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第三个时间段

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

19世纪最后3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世界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与此相适应,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转变,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到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时代。作为帝国主义薄弱环节的俄国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温床。1917年首先爆发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但软弱无力的资产阶级无法解 决日益激化的国内各种经济、社会、政治矛盾,列宁毫不迟疑地领导了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的直接成果就是建立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十月革命之后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先后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四个时间段

苏联模式逐步形成。

斯大林在列宁逝世之后,逐步放弃了新经济政策,建立了以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和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三位一体”的苏联模式,以及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

苏联模式逐步形成,不完全是斯大林个人意志的产物,更多是苏联国情、历史传统和时代特征的产物。苏联模式的短期成功导致大多数人忽略了其暴露的和潜在的问题,反而将其神圣化为社会主义的普遍原则和基本制度。苏联在赫鲁晓夫时期以及勃列日涅夫早期的改革都没能真正触及苏联模式的核心。苏联解体证明这种模式的根本问题是逐渐背弃了十月革命道路的初心——为生产力发展开辟道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

第五个时间段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在中国用了30多年时间从思潮、运动发展到制度,为社会主义实现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崭新课题。

刚开始,我们只能学习苏联经验,但在实践中很快就察觉到苏联模式的局限,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主要标志,我们党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自己新的重要认识。在后来的实践中,尽管探索艰辛坎坷,但我们党取得的积极成果是极其宝贵的,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第六个时间段

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三次科技和产业革命是向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迈进的时代,是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的时代,是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合作和斗争的时代,给社会主义提出了全新的问题。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

社会主义要发展,必须证明自己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快发展生产力,更有效提升综合国力,更好满足人民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系统回答了时代之问。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革命性地改变和深化了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实现了在社会主义最根本问题上的思想解放。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理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三位一体的,是对科学社会主义规范理论的革命性发展,为真正超越苏联模式、跟上时代步伐提供了基本理论支撑。

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等,都是吸收了人类文明成果的重大创新,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领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理论,进一步厘清了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关系,进一步深化了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人类历史最大规模、最快速度的现代化建设奇迹,初步用实践证明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㈩ 成果报告

7.2.1 编写原则

1)遥感地质解译成果报告是遥感地质调查成果系统全面的总结。报告的编写应以现代先进地质理论为指导,报告的基本内容应根据各具体任务要求和测区丰富翔实的实际资料为基础,实事求是地总结客观地质规律。报告编写必须在各种资料高度综合整理的基础上进行,内容要求全面、重点突出,既不烦琐,又要避免简单化,既要实事求是地反映测区地质研究水平,又要敢于从地球科学国际先进领域的高度和深度揭示深层次规律问题。因此,它既是实际工作成果的总结,同时又是基础地质科学研究成果的体现,具有很高的理论性和很强的实用性。

2)遥感地质解译报告编写前,必须组织全体调查人员对测区内主要地质构造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在统一观点、认识的基础上编制出详细编写提纲,然后按照详细提纲所列内容,按项目技术人员各自业务特长分工负责进行编写。

3)报告编写要有综合性、逻辑性和艺术性,应做到内容真实、文字通顺、主题突出、层次清晰、图文并茂、插图美观、图例齐全、各章节观点统一。

7.2.2 编写提纲

第一章 绪言

简要说明上级下达的任务与要求、工作起止时间、完成工作量(编制工作量分布图)、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附交通位置图)、研究程度(附研究程度图)、工作方法及技术路线(附技术流程图)及主要技术成果和贡献等。

第二章 方法技术

第一节 卫星影像图制作方法

详细论述遥感数据种类及质量,数据处理、几何纠正与配准、数据镶嵌等方法、技术、控制指标,标准影像图生成过程中的整饰与注记,以及检查与验收的技术要求和质量评价。

第二节 遥感地质解译调查方法

详细论述宏观影像分区、影像单元、影像岩石单元建立划分的方法与技术,信息增强处理法的方法与技术及填图单位划分方案和填图单位种类。

第三章 区域遥感地质特征

按地层、侵入岩、构造、矿产、生态地质环境分别介绍。

第一节 地层

介绍测区地层系统,岩性特征、组合特点、影像规律、解译程度、形成环境、相互关系、时空展布与变化规律等。

第二节 侵入岩

按基性-超基性岩和中酸性侵入岩,依时代从老到新分述侵入岩的特征,出露面积、数量、产状、形态;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接触关系;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蚀变、内外接触带特点,单元划分、影像特征变化、解译程度,以及节理、岩脉、岩墙的发育情况和产状变化规律等。

第三节 地质构造及构造发展史

按类型分别介绍影像标志、形态、规模、展布、序次与组合关系,进行构造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以及构造运动历史与沉积作用、沉积环境、岩浆活动、成矿作用等的关系和新构造特征及其影响。

第四节 矿产

按矿产种类分别介绍成因类型、成矿规律、影像特征、遥感找矿模式,不同层次控矿、成矿信息解译、提取方法及找矿预测等。

第五节 专项调查与专项研究

视具体情况,根据任务书编写。如属于与遥感地质解译同时开展的生态环境地质等专项调查,则应在总体报告中增加此章节进行叙述。

第四章 结论

叙述取得的重大成果、存在的问题和工作建议。

阅读全文

与成果时间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海信濮塘 浏览:376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报告制度 浏览:747
现在电影版权谁最多 浏览:566
邵阳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553
马鞍山德伟 浏览:231
创造丰盛传销2016 浏览:787
公共卫生服务年度工作报告 浏览:921
石狮城管投诉电话 浏览:538
武汉环保局投诉电话 浏览:87
伊成果个人资料 浏览:25
软件著作权可以赚钱吗 浏览:481
作业谁发明的名字 浏览:633
狮山工商局电话是多少 浏览:542
厦门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74
农民大爷发明秸秆炉 浏览:210
碘伏开口有效期 浏览:455
马鞍山二中卢大亮 浏览:583
建筑证书培训 浏览:62
马鞍山潘荣 浏览:523
2019年公需课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