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成果超清照

成果超清照

发布时间:2021-12-09 13:23:02

1. "成果"和"价值"有区别吗 最好举个列子。 本人想不清楚。

二者是有区别的。有的成果,不一定有价值。
比如,克隆技术,是很好的成果,但在人类、内动物容身上就没有那么大的价值,并且会有逆反作用。
还有许多科研成果得到鉴定认可,但没有社会、经济、生产等方面的实际价值。现在许多人搞空洞科研,也能鉴定成果,发表论文,晋升职级,然后束之高阁,毫无价值可言。

2. 高清黑洞照片发布,科学团队还发现了什么其他成果

2021年3月24日晚上10点,由中国科学家组成的事件地平线望远镜(ETH)协作组织宣布了最新研究结果:偏振光下M87超大质量黑洞的图像。这是两年前成功拍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黑洞照片后的最新进展。这也是天文学家第一次测量极化信息,该极化信息表征了如此靠近黑洞边缘的磁场。这一结果是解释距地球5500万光年的M87星系如何从其核心传播巨大能量射流的关键。

在最新的观测研究中,来自澳大利亚,美国和中国的三个团队分别对黑洞的距离,质量,旋转和演化进行了最准确的测量,最终获得了 X1黑洞的最新距离7200多光年,人们发现该系统包含一个质量为太阳质量21倍的黑洞,并且黑洞的视界以至少光速的95%的速度旋转。这是人类发现并确认的唯一黑洞,其质量超过太阳质量的20倍,并且会像这样旋转。最快的X射线双星系统。人类探索黑洞的结果仍在继续。去年10月6日,英国人罗杰·彭罗斯,德国人赖因哈德·根策尔和美国安德烈娅·盖兹因其对黑洞研究的贡献而获得2020年诺贝尔奖物理奖。

3. 如何用iPhone拍摄超清晰微距照片

1、首先,找到手机桌面的相机图标,打开进入下一步操作,如图所示。

4. 主要成果图件的编绘

(一)实际材料图

(二)作者原图、编稿原图、地质圈

(三)构造纲要图

(四)遥感地质解译图的修编

(五)综合柱状图

花岗岩区可按岩石谱系单位建立综合柱状图,其格式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参见表5-2。

表5-2 花岗岩区单位综合柱状图(表格式)

以上成果图件(除综合柱状图外)的编制方法均与沉积岩区成果图件基本相同(参见本章第一节相关内容)。

(六)地质图上表示的内容及技术要求

根据我国《花岗岩区1:50000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对地质图编制的方法与内容要求归纳如下:

(1)以侵入体、岩脉、岩墙、蚀变带、变质带表示的地质实体,在图上用不同的线条圈出其范围,标以特定的颜色、岩性符号(规模小的岩脉、岩墙可不标岩性花纹)和蚀变、变质花纹。

(2)花岗岩类以单元为表示单位,标以由时代和单元名称组成的代号;没有划归单元的岩脉、岩墙或时代不明的小侵入体,标以岩性代号;对岩相带、蚀变带、变质带的范围,可以规定的颜色和花纹表示,并保留原来地质体属性的代号,不再另加代号。

(3)对花岗岩侵入体间的接触关系以及不同蚀变带、变质带间的渐变过渡关系等界线,应选用特定的线条表示(附录Ⅲ)。

(4)花岗岩类与沉积岩、变质岩之间以及不同花岗岩侵入体之间的接触面产状,花岗岩体内及沉积岩、变质岩、围岩中的叶理、线理及其产状,应尽可能多表示。数量过多、密度太大时,可有选择地表示。

(5)图切剖面应尽量选择在穿过超单元数最多、单元完整,且接触关系明显的地段。

(6)在综合柱状图或图例中,花岗岩类应尽量以柱状形式表示,以便醒目的突出各超单元、单元的花岗岩的先后形成关系以及花岗岩类与沉积岩地层的上下关系。

(7)尽量利用地质图周侧的有效空间,插附调查区花岗岩类的一些具有规律性或典型的图表,以补充地质图本身的不足。

(8)花岗岩类区单元、超单元地质代号表示方法。

单元 是花岗岩类区最基本的填图单位,按照国际地层指南(1976)应属广义地层学范畴。从岩浆演化的持续时间上,一个单元大约为3~5Ma,一个超单元大约为10~15Ma或15~20Ma,它们分别相当于岩石地层单位的组与群,年代地层单位的阶与统。因此,其表示方法基本上要与岩石地层单位相符合。

表示方法:地理专有名称加术语构成。如:春坑单元T3C,T3为时代,C为“春”的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大写正体字);若相同时代两个单元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则晚单元加第二个汉字的汉语拼音第一字母用小写斜体表示。如石教坪单元J3Sj,相当于阶。因此,其时代应尽量表示到世。

超单元 是在岩石学和演化序列的特征上具有相同或相似性,在时间上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名称,其在图上表示不用专门代号,而只在图例中给予表明。

侵入体 是花岗岩类区填图的地质实体,凡能划归为某一单元时,其表示方法按单元表示;不能划归为某一个单元的独立侵入体,其表示方法为地理专有名称加岩性,如长坪二长岩为Chξ;小岩墙及岩脉只表示岩性,如花岗斑岩为γπ(附录Ⅰ表Ⅰ-4-2)。

5. 跪求各界大神,特别是常在电视播放自己成果的大佬,想问下松下摄像机在65寸高清电视上的画质如何

松下vx980拍摄的视频的分辨率是1920*1080。
很简单,你先在网上下载几个分辨率是1920*1080的电影,用专播放属器在电视上播放,看看是否满意。
如果满意,买这台摄像机的清晰度就满意;如果播放的视频清晰度不满意,那么这台摄像机的清晰度也就不会满意。
因为两者是分辨率是完全相同的。

6. 耶鲁大学耗时5年的研究成果---50张神奇照片(超高清)

描述:1.耶鲁大学耗时5年的研究成果。 如果你看见这个舞女是顺时针转,说明你用的是右脑 如果是逆时针转,说明你用的左脑。 据说,14%的美国人可以两个方向都能看见 可以和别人一起看,测试下,一般不同人同时看这张图的感觉都会不太一样的,真的很神奇。
图片:

描述:18.传说在图中有9个心!
图片:

描述:19.铁轨桥上的事故:两列火车会相撞吗?
图片:

描述:20.圣.乔治和龙:你能既找到圣.乔治的肖像又找到他杀死龙的图画吗?
图片:

描述:21.不可能的鸟笼:佛来芒斯艺术家琼斯.德.梅为这些鹦鹉创造了一个不可能存在的鸟笼
图片:

描述:22.折叠的棋盘:你从上面还是从下面看到棋盘呢?
图片:

描述:23.人类居住环境:树在屋里还是屋外?
图片:

描述:24.走一走这个奇怪的楼梯,会发生什么?最低一级和最高一级台阶分别在哪儿
图片:

描述:25.盯住中间的黑点,周围的五彩色团会慢慢消失的.
图片:

描述:26.哇,好多熊熊.你能看见好多熊熊吗?
图片:

描述:27.中间的表面到底是地面,还是天花板?
图的上部分,是地面。看图的下部分,是天花板(西班牙大师的杰作)
图片:

描述:28.仔细看,红色的表面既可以看做是朝上的,也可以看做是朝下的
图片:

描述:29.波涛荡漾:前后伸伸头,左右挪挪.
图片:

描述:30.里面有一个人.你能看懂这幅诡异的画面吗?照片没被改变.
图片:

描述:31.亲吻的情侣幻觉:这幅虚幻的亲吻由美国艺术家杰里.唐恩创.
图片:

描述:32.人在上面还是在下面呢?
图片:

描述:33.爱因斯坦神奇测试近视图
图片:

描述:35.下面的图究竟是骷髅还是两个美女?
图片:

描述:37.看到了什么?湖中一个人在划船,湖中有一条大鱼,湖边有一棵大树?看到了什么?一个老头?还是一群人?
图片:

描述:38.看到什么了?树还有呢?有没看到婴儿啊
图片:

描述:39.一眼看出图中几个头像
图片:

描述:40.你知道周围有多少老人在朝他微笑吗
图片:

描述:41.你看到很多鹰的头像,你又能看到中间骑马的印第安人吗?
图片:

描述:42.看清楚咯,下面的图片有一个裸体女子哦
图片:

描述:43.你看出雪山上有多少神秘的头像?
图片:

描述:44.鸽子组成的“love”隐藏其中
图片:

描述:45.你能看出两个互相拥吻的情侣?
图片:

描述:46.下面的线是弯曲的吗?它们实际上是平行的
图片:

描述.47,你能看出下面是一个标准的圆吗?

图片:

7. 请问有演员成果这张照片更清晰的吗!多谢了!

你可以去这位演员的超话去求助,因为那里面都是他的粉丝,肯定会有更清晰的照片。

8. 成果报告

7.2.1 编写原则

1)遥感地质解译成果报告是遥感地质调查成果系统全面的总结。报告的编写应以现代先进地质理论为指导,报告的基本内容应根据各具体任务要求和测区丰富翔实的实际资料为基础,实事求是地总结客观地质规律。报告编写必须在各种资料高度综合整理的基础上进行,内容要求全面、重点突出,既不烦琐,又要避免简单化,既要实事求是地反映测区地质研究水平,又要敢于从地球科学国际先进领域的高度和深度揭示深层次规律问题。因此,它既是实际工作成果的总结,同时又是基础地质科学研究成果的体现,具有很高的理论性和很强的实用性。

2)遥感地质解译报告编写前,必须组织全体调查人员对测区内主要地质构造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在统一观点、认识的基础上编制出详细编写提纲,然后按照详细提纲所列内容,按项目技术人员各自业务特长分工负责进行编写。

3)报告编写要有综合性、逻辑性和艺术性,应做到内容真实、文字通顺、主题突出、层次清晰、图文并茂、插图美观、图例齐全、各章节观点统一。

7.2.2 编写提纲

第一章 绪言

简要说明上级下达的任务与要求、工作起止时间、完成工作量(编制工作量分布图)、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附交通位置图)、研究程度(附研究程度图)、工作方法及技术路线(附技术流程图)及主要技术成果和贡献等。

第二章 方法技术

第一节 卫星影像图制作方法

详细论述遥感数据种类及质量,数据处理、几何纠正与配准、数据镶嵌等方法、技术、控制指标,标准影像图生成过程中的整饰与注记,以及检查与验收的技术要求和质量评价。

第二节 遥感地质解译调查方法

详细论述宏观影像分区、影像单元、影像岩石单元建立划分的方法与技术,信息增强处理法的方法与技术及填图单位划分方案和填图单位种类。

第三章 区域遥感地质特征

按地层、侵入岩、构造、矿产、生态地质环境分别介绍。

第一节 地层

介绍测区地层系统,岩性特征、组合特点、影像规律、解译程度、形成环境、相互关系、时空展布与变化规律等。

第二节 侵入岩

按基性-超基性岩和中酸性侵入岩,依时代从老到新分述侵入岩的特征,出露面积、数量、产状、形态;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接触关系;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蚀变、内外接触带特点,单元划分、影像特征变化、解译程度,以及节理、岩脉、岩墙的发育情况和产状变化规律等。

第三节 地质构造及构造发展史

按类型分别介绍影像标志、形态、规模、展布、序次与组合关系,进行构造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以及构造运动历史与沉积作用、沉积环境、岩浆活动、成矿作用等的关系和新构造特征及其影响。

第四节 矿产

按矿产种类分别介绍成因类型、成矿规律、影像特征、遥感找矿模式,不同层次控矿、成矿信息解译、提取方法及找矿预测等。

第五节 专项调查与专项研究

视具体情况,根据任务书编写。如属于与遥感地质解译同时开展的生态环境地质等专项调查,则应在总体报告中增加此章节进行叙述。

第四章 结论

叙述取得的重大成果、存在的问题和工作建议。

9.  成果表达

应用于矿产预测的区域地球化学解释成果,主要包括地球化学推断地质构造图,地球化学综合异常图和异常解释文字说明(报告)及有关插图。

一、编制地球化学推断地质构造图(图4-3)

图4-3赣东北地区地球化学推断断裂岩体示意图

该成果图的编制主要是根据成矿元素、伴生元素、造岩元素的分布规律,元素组合特征,在研究已知地质、构造元素组合模式的基础上,开展未知地区地质构造的推断工作。例如:

(1)应用Ni、Cr、Co、V、Ti、Fe、Mn等铁族元素的组合富集规律,推断基性、超基性岩、玄武岩和太古代、元古代绿岩分布区。

(2)应用Ca、Sr、B、At等造岩元素的组合富集规律,推断碳酸岩和钙碱性花岗岩分布区。

(3)应用Th、La、Rb、Zr等稀土元素的分布规律,推断海西期、燕山期花岗岩分布区。

(4)应用Be、Li、Y等稀有元素的富集,推断钾长石花岗岩和燕山期偏酸性花岗岩分布区。

(5)应用B、P、F等岩浆射气元素的富集规律,推断断裂带和构造岩浆带分布区。

(6)应用W、Sn、Bi、Mo等高温成矿元素富集规律,推断花岗岩体内外接触带和中酸性脉岩发育区(包括已知的矿化带)。

(7)应用Cu、Pb、Zn、Cd等成矿元素的富集规律,推断断裂带,脉岩及火山岩发育区(包括已知矿化带)。

(8)应用Au、Ag、As、Sb、Hg等成矿元素的富集规律,推断断裂构造及岩浆活动发育地区(包括已知矿化带)。

地球化学推断地质构造图,主要根据以上各元素组合特征和规律,提取区域地球化学主要元素异常特征线(或轴线)表达地质、构造意义。据实践经验大致有3种情况:①反映大断裂或区域性断裂构造的特征线,多数是地球化学异常组的界线;②反映控制异常分布规律的特征线,多是地球化学富集区或异常轴线;③反映控制矿床分布的特征线,多是已知矿异常的轴线。后两种除相当部分是断裂带,韧性剪切带外,还有各种侵入体接触带及某些地球化学专属性强的岩体、岩脉或岩性段。在解释的基础上,以地球化学异常区(带)的界线为格架,绘制地球化学推断地质构造图,以简化的地质矿产图为底图,把那些与地质上已知的地质构造吻合或基本吻合的“特征线”用实线表示,不吻合或根据地球化学特征推断的“构造”、“岩体”等用虚线表示,可用不同颜色线表示主要反映地质构造的不同元素或元素组合。

二、地球化学综合异常图(图4-4)

图4-2赣东北地区地球化学综合异常图(示意)

该成果图是矿产预测的主要基础图件,主要根据成矿元素和伴生元素组合异常,在研究已知不同类型的矿区(带)、矿田、矿床模式的元素组合特征基础上,推断未知区的矿产地。例如:

(1)依据Cu、Mo、Au、Ag、Se、W、Bi、As、Sb、Pb、Zn等成矿和伴生元素的富集规律和元素组合、元素分带特征,推断斑岩型Cu矿。

(2)依据Cu、Ag、Au、Mo、W、Sn、Bi、As、Sb、Hg、Zn、Pb等成矿和伴生元素富集规律及分带特征,推断矽卡岩型Cu矿。

(3)依据Cu、Zn、Pb、Ag、Cd、As、Mo、Sb、Hg、Au、Ba等成矿和伴生元素富集规律及组合特征推断海相火山岩型Cu、Zn矿。

(4)依据Cu、Ni、Co、Ag(Au)、B、Ba、As、Cr等成矿和伴生元素富集规律及组合特征,推断Cu、Ni矿。

(5)依据Ag、Au、As、Sb、Bi、Hg、Cu、Pb、Zn等成矿和伴生元素富集规律及组合特征,推断不同类型Ag(Au)矿。

地球化学综合异常图,主要依据各种成矿元素和伴生元素的吻合程度,组合规律,绘制各元素异常等值线图。在综合异常上反映的主要是矿产信息和部分岩体,地层信息。据实践经验可分4种情况:①反映矿化区(带)、隐伏矿带、矿田异常,这类异常一般面积较大,元素组合复杂,异常强度中等或很弱,强异常的浓集中心不明显;②反映矿田、矿床的综合异常,一般面积不大,异常强度大,元素组合好,主成矿元素浓集中心显著,成矿元素或伴生元素往往有明显的浓度分带;③反映矿化点的异常,一般元素组合不好,异常强度弱,有少数强异常点(Au矿除外);④反映岩体、地层、构造的综合异常,一般特征元素比较明显,异常强度较均匀,元素异常分布范围与岩体、地层边界较吻合。

综合异常图的绘制可采用面色或不同颜色等值线,以简化的地质矿产图为底图。绘制等值线图的成图元素数量不能太多,一般3~5种为宜,主成矿元素的等值线颜色和线条要突出。

参考文献

[1]地质矿产部地质调查局.1997.物探化探异常优选和查证(培训教材)

[2]任天祥等.1998.区域化探异常筛选与查证的方法技术.北京:地质出版社

[3]向运川.2001.区域地球化学数据管理系统项目开发总结报告

10. 成果质量检验

农用地分等工作必须对所取得的中间成果和最终成果进行实地校验,即按照农用地分等方法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各等别初步成果后,对由各县(市、区)的分等指数划分出的农用地分等成果进行检验,以确定是否符合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实际情况。

为了检验成果与实际的符合情况,项目课题组把农用地分等各等别图以及农用地分等所采用的相关自然、经济因素数据发放给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再由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组织农业、土壤、水利、气象等相关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专家,根据各县(市、区)的分等图件和有关系数表,对已经取得的初步成果进行实地验证,然后提供书面意见并加盖公章,及时反馈到课题组。课题组收到各县(市、区)的反馈意见后,对分等成果中存在的问题,从基础资料和数据源头、计算方法、参数选取、结果表达方式等方面逐一进行原因分析,并在技术方案方面进行适当的修改完善,有针对性地进行农用地等别调整。

(一)校验的内容和方法

1.农用地分等校验的内容

(1)划分的分等单元及其边界的合理性,即划分的分等单元及其边界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2)分等因素及其权重选取的准确性。

(3)“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关系表的合理性。

(4)检验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5)自然质量等指数的计算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6)土地经济系数和土地利用系数的校验。

(7)农用地各等别的校验(计算得到的各等别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8)农用地各等别统计面积的校验。

在以上的调整内容中,第1项以及第5~8项由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实地校验并提供反馈意见;第2~4项由项目课题组进行实地校验。

2.农用地分等校验的方法

以县(市、区)为单位,从各县(市、区)所有分等单元中随机抽取不超过总数5%的单元进行野外实测,将实测结果与分等结果进行比较。如果差异小于5%,则认为初步分等成果总体上合格,对于发现的不合格的初步分等结果应进行调整;如果大于5%,则应对初步分等成果进行全面调整。

1)分等单元的校验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单元的划分方法采用“叠置法”。因农用地的分布错综复杂,地块间的边界参差不齐,地形特征相同、土壤类型和性质相同、耕地类型相同的地块有时存在多个,在划分单元时,也可能存在误划现象。应随机抽取5%的单元进行野外观测,主要是观测同一个单元在地形特征、土壤类型和性质、耕地类型等方面是否相同,边界是否合理。如果相同、符合实际、边界合理,说明单元划分正确。

2)分等因素及其权重选取的准确性的校验

各因素指标区分等因素选取的准确性和分等指标体系确定的合理性对整个区域农用地分等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对于分等因素及其权重(分等因素指标体系)选取的准确性必须验证其合理性。验证方法采用经验法、互为印证法和统计分析法三者相结合。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工作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县(市、区)作为检验县(市、区),抽取不超过其单元总数的5%作为分等因素选取和其权重准确性的检验对象,将抽查对象与现有资料的具体数据进行对照。如果在这个指标区中,选取的因素对这个区域农用地的质量差异有明显影响,则认为选取的因素合理;如果选定的分等因素对这个指标区农用地的质量差异的影响小或不明显,则认为选取的因素不合理,必须重新进行调整。

在各指标区中,随机抽取不超过其总数5%的单元,进行野外实测,根据经验统计进行分析,互为印证分析结果,判断这套分等指标体系(权重)是否切合当地的实际,如果与实际相符,则认为这套分等指标体系(权重)合理;否则,必须进行全面调整。

3)“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关系表的校验

在农用地分等过程中选取的分等因素对于不同植物的生长发育,其最佳值是不同的,它们各自都有对土壤特性及植物生长发育最佳值进行影响的最大值。因此,对于“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关系表的检验主要采取“实地验证法”。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各指标区中,随机抽取不超过总数5%的评价单元,进行野外实地验证,分析抽取的这些分等评价单元的土壤特性对其作物影响程度的大小,若最终评价符合实际,表示评分合理;否则,表示这些因素因子的指标不能正常地表现其作用,必须进行修正。

4)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的校验

主要采取试评法、经验法、互为印证法和统计分析法进行校验。

(1)试评法:主要在分等工作的初期,为校验单元划分及赋分的准确性和合理性,采取试评法确定分等方法的可行性。首先,选择1~2个典型县(市、区)进行单元划分和赋分试点,然后对试点结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土壤分布图与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吻合程度及修正,各相关图件行政界线与分等基准年行政区划的吻合程度及修正,乡、村一级划分单元的数量及调整,赋分结果与农用地实际质量状况的吻合程度及修正等。通过对试点县(市、区)的试评,将一些具规律性、整体性的不当结果进行修正,为全自治区开展单元划分和赋分工作提供基础。

(2)经验法:通过试评法确定单元划分和赋分方法后,影响赋分准确性和合理性的关键是各指标区的选定因素和各因素指标的资料来源。鉴于各种资料的专业要求不同及形成资料时期的技术水平限制,在按资料赋分后,要对一些与农用地质量评价不符的分值根据专家经验进行校正。

(3)互为印证法:将以现有资料为主划分单元和赋分获得的结果与标准样地实地调查获得的结果进行互相比较、校验,对易于产生误差的因素,例如岩石露头度、灌溉条件、排水状况等,通过比较发现问题后,请专家组对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作为对整个项目修正的依据。

(4)统计分析法:在划分的全部单元和赋分结果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县(市、区)作为校验县(市、区),对校验县(市、区)随机抽取不超过单元总数的5%作为检查单元划分和各因素赋分准确性的检验对象,将抽查对象与现有资料的具体数据进行对照,如结果差异小于5%,则认为初步赋分结果合格,对发现有差异的部分进行调整即可;如果结果差异大于5%,则认为初步赋分的结果不合格,应对成果进行全面调整。通过统计分析法,项目课题组先后对赋分结果进行过2次以上的全面调整或重新赋分。

5)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的校验

由自然质量等指数的计算方法可知,水田的质量比旱地的质量好,相同地类(水田或旱地)的等别受自然质量分的影响最大,不同的单元,自然质量分不同,自然质量等别就有差异。根据以上原理,随机抽取该县(市、区)5%的单元进行野外实测,包括自然质量等指数最高的单元、最低的单元和中等的单元。召集土壤、农业、水利、土地等方面的专家会议,论证自然质量等指数是否真实反映农用地的自然质量,再到实地观测抽取的单元,检验自然质量等指数最高的单元是否是最好的耕地,自然质量等指数最低的单元是否是最差的耕地。如果是,说明自然质量等指数的计算结果计算正确;如果不是,找出原因并进行修正。

6)土地经济系数和土地利用系数的校验

土地经济系数和土地利用系数的校验,是以县(市、区)为单位,随机抽取各县(市、区)5%的单元进行野外实测,查看各随机抽取样点的作物单产和物化成本数据是否合乎实际情况,如果不符合,应进行全面调整。通常作物单产较高的乡(镇)农用地等别也较高;物化成本较低,农用地等别也较高。

7)农用地各等别的校验

由分等指数的计算方法可知,相同地类(水田或旱地)的等别受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的影响最大,即受产量和成本的影响最大,且同一乡(镇)相同地类的等别接近(相同或相差1~2个等别)。在各县(市、区)农用地各等别图上,比较农用地各等别的分布是否基本符合实际情况,也就是说,在该县(市、区)范围内,农用地各等别较高的乡(镇),是否是耕地自然质量和产出水平较高的乡(镇);反之,农用地各等别较低的乡(镇),是否是耕地自然质量和产出水平较低的乡(镇)。需召集土壤、农业、水利、土地等方面的专家,论证各等别的划分结果是否真实反映农用地的质量;再以各县(市、区)为单位抽取该县(市、区)5%的单元,到实地进行观测,论证各等别最高的单元是否是自然质量好、产量高、投入低的耕地,各等别最低的单元是否是自然质量差、产量低的耕地,如果是,说明分等结果正确;如果不是,找出原因。

8)农用地各等别统计面积的校验

按照《农用地分等规程》和《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项目技术简报》的规定,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总面积的统计数据以200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利用现状变更数据为准。校验以各县(市、区)2000年的土地现状变更数据为准,检验分等成果中农用地各等别的面积是否准确,精度至少要达到乡(镇)一级。

(二)校验的结果

经过认真、细致的校验,得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成果的校验结果如下:

(1)各县(市、区)一致认为本县(市、区)农用地同一分等单元在地形特征、土壤类型和性质、耕地类型等方面基本相同,边界基本合理,分等单元的划分基本正确。

(2)经过实地抽样调查,采用经验法、互为印证法和统计分析法进行校验,得出的结果表明,各分等指标区选取的分等因素符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实际,对农用地的质量差异有明显的影响;各分等因素的权重能正确地反映各因素对土地质量的影响程度。因此,各分等指标区选取的分等因素及其权重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3)经过实地抽样调查检验,“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关系表的评分绝大部分合理,能充分反映分等因素对土壤特性及植物生长发育最佳值的最大影响。较少部分(未超过单元总数的5%)的分值显得过高,需进一步调整。

(4)经过实地抽样调查、检验,采取试评法、经验法、互为印证法和统计分析法,对农用地自然质量分进行校验,绝大部分合理,较少部分(未超过单元总数的5%)的分值显得过高,需进一步调整。

(5)从各县(市、区)的反馈意见和上报的资料来看,提交的自然质量等指数基本上符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的等别分布规律。个别县(市、区)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与实际稍有出入,但这些单元数均未超过本县(市、区)单元总数的5%,只需局部调整。

(6)针对第(5)点出现的问题,土地经济系数和土地利用系数需进行局部调整。

(7)少数几个县(市、区)分等成果中部分农用地的等别与实际稍有出入(未超过单元总数的5%),需按照计算程序重新进行调整。

(8)极个别县(市、区)在校验时发现面积与实际面积不符,按2000年10月31日土地利用详查变更数据进行校正平差。

(三)农用地各等别的调整

实地验证后,项目课题组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中存在的问题,从基础资料和数据源头以及计算方法、参数选取、结果表达方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分析,并在技术方案里提出改进方法和调整措施。

1.等别划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校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认真分析、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查明原因,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和认真负责的态度,采取切实可行的科学方法对需要修正、修改的因素、参数、分值、系数、面积数等进行修正、修改。

在修改完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6个方面:

(1)“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关系表赋分的合理性。

(2)部分农用地自然质量分。

(3)个别县(市、区)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

(4)个别农用地土地经济系数和土地利用系数需进行局部调整。

(5)少数几个县(市、区)分等成果中部分农用地的等别与实际稍有出入。

(6)部分面积需更正。

农用地的经济等别是由自然质量等别和利用等别决定的,而自然质量等别和利用等别又由“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关系表赋分、农用地自然质量分以及土地经济系数和土地利用系数决定;另外,农用地自然质量分是由“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关系表的赋分决定的,面积更正只需按反馈资料来修改。因此,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关系表赋分的合理性;二是个别农用地土地经济系数和土地利用系数的调整。

2.等别调整的技术手段

课题组积极组织技术力量对这两个关键性技术问题进行攻关。经过实地调研、校验,科学分析、积极探讨、多方面论证,决定采取以下方案:

(1)调整“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关系表个别分级分值。

①对“表层土壤质地”因素赋分结果的校正。第二次土壤普查中关于质地的资料主要是反映室内化验结果,与外业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差异,例如,属洪积母质发育的水田单元(土壤为A4、B4等),室内分析土壤细粒部分质地多为壤土或粘壤土,其赋分结果为100分,但实际上这类土壤含砾石较多,需要校正为60分;同理,属广西壮族自治区特有的硅质岩母质发育的耕地单元(土壤为A9、A10、B9、B10等),适耕性较差,需要校正为60~80分;属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垦种的耕地单元(土壤多为红壤性土或赤红壤性土等),土壤含砾石较多,需要校正为60分。

②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因素赋分结果的校正。实践经验证明,并不是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耕地质量越好,耕地质量与土壤有机质的活性也有关。由泥炭土、沼泽性土和冷浸田等发育的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虽然较高(≥4.0%),但其有机质活性较低,因此,不能完全按有机质含量结果给予赋分,一般需校正为50分。

③对“灌溉保证率”因素赋分结果的校正。因项目涉及的农用地面积比较广,难以全面收集到农田灌溉保证率方面的资料,所以该因素赋分时按现有资料或区位状况或农用地类型,最后结果也需进行校正。例如,淹育性水稻土(A型)的赋分,习惯按“一般满足”赋分,校正时则要考虑到,处于低平地带的新开田多有良好的灌溉系统,属“基本满足”;台地、低丘梯田属“一般满足”;高丘梯田和岩溶峰丛地带的梯田,多为望天田,属“无灌溉条件”等几类进行适当修正。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旱地部分的指定作物是甘蔗,而甘蔗在自治区多数种植在高丘梯田和岩溶峰丛地带的梯田,绝大部分为望天田,近几年来降雨量又偏少,因而将旱地的“灌溉保证率”的因素赋分由原来的30分、50分统一校正为30分。

(2)个别农用地土地经济系数和土地利用系数的调整。

包括两个方面:①对特殊值的调整。进一步剔除个别与实际明显不符、不合乎逻辑的数据。将大于0.99和小于0.20的系数列为重点核查的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对上报部门及填表人进一步核实等方法,获得更接近实际的产量、工价、工时、成本数据,从而对原有系数进行修正。

②对特殊乡(镇)的处理。由于个别乡(镇)没有种植其所在指标区的指定作物或因各种原因收集资料困难,造成这部分乡(镇)用于计算土地经济系数和土地利用系数的产量及成本等数据空缺或不全,不能计算土地经济系数和土地利用系数。这些乡(镇)的相应系数应参考与其邻近的乡(镇),原则上取相邻土地经济系数和土地利用系数且自然状况最近似的乡(镇)的相应系数值,或自然状况近似的相邻几个乡(镇)的相应系数的平均值。

(3)重点检查因分等过程简化可能造成的错误。

(4)通过认真细致的检查,消除工作中由于疏忽引起的计算、输入等错误。

(5)对于部分需要调整等别的分等单元,重新按照《农用地分等规程》规定的分等程序进行计算,划分等别。

(6)详细记录调整过程,形成材料,与第一次计算资料及结果一并整理,归入档案永久保存。

(7)将按照程序校验合格的农用地等别确定为农用地分等成果,填入表格并保存。

(四)农用地各等别的确定

对农用地分等的初步成果,按以上步骤进行实地校核,对不合格的评价单元按照程序进行调整,重新以国土资源部《农用地分等规程》规定的分等程序进行计算,划分各类等别。

1.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的确定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各等别的划分结果显示,全自治区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分为4~18等,无1~3等。各指标区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划分结果如图3-13所示。

图3-13 广西壮族自治区各指标区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单元数分布柱状图

2. 农用地利用等别的确定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利用等别分为 2 ~ 15 等,无 1 等地。各指标区农用地利用等划分结果如图 3-14 所示。

图 3-14 广西壮族自治区各指标区农用地利用等别单元数分布柱状图

3. 农用地经济等别的确定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经济等别分为 1 ~ 13 等。各指标区农用地经济等划分结果如图 3-15 所示。

图 3-15 广西壮族自治区各指标区农用地经济等别单元数分布柱状图

阅读全文

与成果超清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海信濮塘 浏览:376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报告制度 浏览:747
现在电影版权谁最多 浏览:566
邵阳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553
马鞍山德伟 浏览:231
创造丰盛传销2016 浏览:787
公共卫生服务年度工作报告 浏览:921
石狮城管投诉电话 浏览:538
武汉环保局投诉电话 浏览:87
伊成果个人资料 浏览:25
软件著作权可以赚钱吗 浏览:481
作业谁发明的名字 浏览:633
狮山工商局电话是多少 浏览:542
厦门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74
农民大爷发明秸秆炉 浏览:210
碘伏开口有效期 浏览:455
马鞍山二中卢大亮 浏览:583
建筑证书培训 浏览:62
马鞍山潘荣 浏览:523
2019年公需课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