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国植树造林取得了哪些成果急啊!帮帮忙吧
中国植树造林的典范当属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
毛乌素沙地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总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占据榆林市面积的大部分。由于毛乌素沙地靠近黄河,每年为黄河带来巨量的泥沙,加剧了黄河的生态恶化。1959年后,毛乌素沙地开始整治,历经几代人的努力,21世纪初毛乌素沙地已有600万亩重新得到绿化;2020年初,毛乌素沙地整体治理率达到93%,意味着毛乌素沙地即将从中国版图上消失。
库布其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平原,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库布其沙漠靠近北京市,加剧了北京市沙尘暴灾害。库布其沙漠的治理主力是亿利集团。亿利集团自1988年开始对库布其沙漠的治理,2012年,亿利企业通过20多年的建设,筑起了一道242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遏制了内蒙古和北京的沙尘,让悬在北京头上的一盆沙变得越来越少。北京大学环境科学院2012年对亿利资源企业进行评估,结果是亿利资源企业库布齐沙漠生态修复和绿化面积为5153km²,控制荒漠化面积1.1万平方公里,25年间在不毛之地上创造了305.91亿元人民币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
『贰』 岩溶水系统生态环境重建与水资源有效利用模式
岩溶水流域的分水岭地段,是峰林、峰丛发育的地下水补给区和峰林谷地向峰林平原过渡的地下水径流区。就岩溶含水介质条件来看,具有水流循环交替迅速、资源分布不均一的特征,提高地下水资源的供水功能,必须增强水循环系统的调蓄功能,改变岩溶山地补给区降水快速下渗、形成径流快速排泄的状况。研究表明,当前该地区植被衰退十分严重,原始植被已全部为次生植被所代替,次生植被则大部分为草丛,相当面积已变为裸岩地。现有少数森林几乎全部为人工林,无论天然植被还是人工植被,旱生性状均十分明显。逆演替已由中草草丛向低草草丛退化,土壤湿度条件日趋恶化。森林植被涵养水分的功能已完全消失。因此,岩溶水流域分水岭地区的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与防旱治旱,总体应以加强水循环过程的调控为主,采取生物工程、地表蓄水工程方法调控地下水的循环转化,有效开发地下水的方式,建立水源生态环境建设—水资源调蓄—节水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即采取水源区生态重建、引、提水、水源蓄积与水产养殖、节水灌溉与发展高效农业的综合治旱模式(图版Ⅶ)。如图所示,根据小平阳示范区的资源环境特点,开展了该类型岩溶平原区的综合治旱技术示范,建立模式的核心应用技术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一)水源生态环境重建
自然封育和人工造林是岩溶山地植被恢复的基本途径。就目前大多数岩溶山地来说,由于受自然和社会经济等条件的限制,自然封育仍是其植被恢复运用最为广泛的基本途径。小平阳地处桂中盆地的中心地带,一方面由于人为破坏频繁而导致绝大部分山地植被退化十分严重,森林覆盖率低,其现存的自然植被主要为草丛和灌草丛等低矮型植被,已丧失了基本的环境调节功能;另一方面,该地气候条件较为优越,植物种类丰富,立地类型多样,有着极为有利植被恢复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研究表明,裸露石山环境的表层岩溶带对岩溶水的调蓄功能较弱,只有提高表层岩溶带的森林覆盖率才能增加表层岩溶水的调蓄功能,随着森林植被的恢复,地衣、藻类和苔藓等低等植物,在岩溶生态系统中对水资源的调蓄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已有试验成果显示:从饱和吸水状态经蒸发失水至恒重,藻类生物岩样失水量是相应岩石的16.3倍,时间也延长48%,主动吸水时,吸水量是相应岩石的2.6倍,时间也延长57%,而持水量为相应岩石的17.6倍。除森林和低等植物外,枯枝落叶层也是重要的蓄水介质,同时也是生态系统内部水分的主要调节者,也具有延缓地表径流时间和强度的功能。
在示范区,对分水岭和平原中的峰丛、峰林石山进行封山育林或营造人工生态经济林,是改善水源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观测结果表明自然封育对增加植被高度和群落层次、改变植物种类组成以及改善小环境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这种作用随封育时间的增加而愈加明显。经调查乔木幼林区自然封育已达20年,尽管1985年遭受全面砍伐已基本退化至灌丛,但由于其所处位置特殊而得到及时的封育和保护,现已基本恢复至乔木幼林阶段,群落高度和总盖度分别达6 m和95%,其中乔木层盖度40%。乔木层中除山胶木为常绿树种外,其他均为落叶树种,其中猫尾木的数量最多,石岩枫次之,两者株数分别达到5株和4株。猫尾木和网脉紫薇(1株)共同占据了群落的最上层,两者胸径最大值分别达到11.52 cm和13.05 cm。除观测样方内的树种外,该区乔木层树种还有圆叶乌桕、黄连木、铁屎米、野梨、朴树和油甘果等。灌木层盖度高达80%,主要种类有灌木植物红背山麻杆、石山花椒和石山巴豆等,乔木幼树主要有黄连木、山胶木、铁屎米和油甘果等。草本层盖度较小,仅为15%。从整个群落的结构和物种组成来看,乔木幼林区正处于极不稳定的演替阶段,随着自然封育的继续,它将会逐渐演替为落叶阔叶林或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灌草丛区和樵牧区(对照区)的群落外貌均为灌草丛,与乔木幼林区存在较大差别,两者群落高度分别为2.2 m和1.6 m,整个群落仅包括灌木层和草本层。尽管如此,比较两者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短时间的自然封育也会使其植物群落发生一些比较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群落高度和种类组成等方面。由于人为干扰仍在继续,对照区的植被总盖度虽然高达95%,但其群落高度仅为1.6 m,大部分种类生长较差,以草本植物为优势,其盖度和种类数量要略高(多)于灌木植物;灌草丛区的群落高度达2.2 m,比对照区增加了约40%,已由原来草本植物占优势转变为灌木植物占优势,大部分种类生长良好。在灌草丛中,灌木层的盖度和种类数量要明显高(多)于草本层,其中灌木层种类达19种,比对照区增加了8种,增幅达73%,相反,草本层植物仅有7种,下降幅度达42%。这对于促进该区域的植被向乔木幼林演替和实现植被的最终恢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惟有木本种类尤其是乔木种类增加,灌草丛才有可能发生质的或者根本性的变化。因此,自然封育对小平阳山地的影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增加群落高度、改变群落结构和种类组成等方面,特别是自然封育有利于增加乔木种类和数量,这对促进现存植被演替和恢复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人工造林,由于山地的立地条件在不同山地或不同坡位之间差异较大,因而人工造林也因树种和造林地而收到不同的效果。据野外观察,村边及山坡中下部的人工林长势较好,而位于山坡中部以上的人工林长势则较差。人工林中的自然植物种类主要是桃金娘、芒萁、金樱子、黄荆条、野牡丹和扫把枝等一些耐干瘠的灌草指示植物。
由上所述,示范区地处亚热带,水热作用活跃,植物生长迅速,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很强。通过封育,岩溶山地的植被已呈现良性演化趋势,在15~20年的封育区段,已基本恢复至乔木幼林阶段,群落高度和总盖度分别达6 m和95%,显示以森林为主体的植物群落将得到初步恢复,涵养水源的作用不断增强,有利于调蓄降水入渗和循环调节,地下水的动态变化趋缓。
(二)地下水开发、调蓄与水产养殖
在峰丛、峰林山地区周围的平原上由于接受上游补给区侧向径流和平原本身降水的双重补给,山前地带地下水资源相对集中,在地貌、岩溶和构造组合条件有利的部位形成地下水富水地段,采取钻井取水。同时在山前坡丘间或岩溶谷地的低洼地地段,选择有利部位筑坝、修建蓄水山塘,积蓄山地坡面流和山区表层岩溶带的季节性排水,拦截地表径流,蓄水防旱。通过修整和防渗处理,并钻井抽取地下水,保障山塘水源补给,开发山塘水产养殖功能,充分发挥山塘的蓄水抗旱与经济生产效益。
在小平阳示范区的刘村核心示范片,2001年可用于养殖的山塘面积180亩,通过项目实施,2005年水产养殖面积增加330亩。2002年建成刘村1口机井,出水量达100m3/h,配套修建输水管1 750m,调蓄水池1个,为莲花塘等8个主要养殖山塘提供补充水源,同时保障310亩的“望天田”能种上了双季稻。其中莲花塘原有水面积80亩,水深平均75 cm左右,蓄水约4×104m3,通过筑坝、开挖和防渗,建坝320m,防渗约7 000m2,挖土约20 000m3,扩大养殖面积达150亩,水深平均1.5 m,蓄水量可达15×104m3。不仅增强了山塘的水产养殖功能,而且调蓄水资源的能力增大了2.75倍,提高了防旱抗旱能力。2004年水产总量达250 t,同时在山塘边新建200头的养猪场和2 000羽养鸡、养鹅场各一个,建立杂交柑示范果园50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产和综合治旱技术示范效益。
(三)岩溶平原区防洪排涝和引水调蓄
峰林山地至岩溶平原区过渡地带,由于地势低洼,雨季地下水位一般上升到地表,产生洪涝灾害,淹没农田;而旱季地下水位又迅速下降,造成干旱缺水。在山前开挖排洪引水沟,将山地洪水和季节泉洪水汇集引入山前山塘,蓄积水源,从而既解决防洪排涝问题,又解决山塘补给水源不足的问题。在刘村南修建550m排洪引水渠,使下游250亩低洼旱地免受洪水淹没,为近40亩水面的山塘引进充足水源,保障山塘养殖开发。
(四)产业结构和用地结构调整,发展节水旱地农业
岩溶平原区土地资源丰富,开垦耕种面积率高,旱地比例大,在粮食作物种植面和产量稳定的情况下,粮食生产满足人口需求,大量的作物秸秆和余粮为发展养殖业提供了物质基础。如刘村示范片,除了结合水资源调蓄进行水产养殖外,引进了2元杂种猪、良种鹅、鸡的养殖,建立养殖示范场,养殖业的生产率年平均增长12.58%,2005年养殖业收入达到农林牧渔业增产值的45.36%。同时发展节水旱地农业,果园用地增加420亩,经济作物用地增加1 500亩。在实现人均有粮350kg的同时人均纯收入达到2 626元。
(五)加强沼气池建设,合理利用生物能源,防止植被破坏,提高农业效益
岩溶平原区农村沼气综合利用是支撑农民增加收入、建设生物资源利用与生态良性循环机制,解决农民生活用能、缓解农村燃料短缺矛盾,防止水源涵养林破坏,保障岩溶生态恢复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示范工程之一。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养殖业、经济果林种植,推广沼气建设。刘村示范片新建沼气池94户,占建新居农户和有修建条件老住户的85%,同时进行改厕、改水、改圈,改善民居卫生环境。沼气池的使用为农户提供50%以上的燃料,据测算每户节省薪材约2 500kg/a,节约劳动力人工40个,产出水肥18 t、渣肥6~7 t。沼气液、渣不仅是优质有机肥料,沼气液还是良好的鱼饲料。综合开发沼气产物的利用技术和与其关联的养殖、果蔬无公害种植技术,是调整农村能源结构、解决农民生活用能的能源工程,也是巩固水源涵养林封育成果、保护生态恢复和生态环境重建重要的基础工程。同时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畜牧业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并有利于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叁』 如何恢复生态的途径
1.恢复原生生态系统。实践表明,恢复原生生态系统是一种过于追求“理想主义”的途径:一是恢复的目标具有不确定性,即恢复某生态系统历史上哪一个时间阶段的状态;二是“恢复”这个词有静态的含意,因而恢复不仅要试图重复过去的环境,而且要通过管理以维持过去的状态,但事实上自然界是动态的;三是由于气候变化、关键种缺乏或新种入侵,完全恢复原生态系统几乎是不可能的。
2.生态系统的修复。生态系统的修复强调的是改良、改进、修补和再植。改良强调立地条件的改善以使原有的生物生存和繁衍;改进强调对原有受损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提高;修补是修复部分受损的结构;再植除了包括恢复生态系统的部分结构和功能外,还包括恢复当地先前的土地利用方式。
3.生态系统的重建。也叫生态更新,指生态系统发育的更新。有学者认为生态恢复就是再造一个自然群落或再造一个可以自我维持、并保持后代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群落。还有学者认为,生态恢复是关于组装并试验群落和生态系统如何工作的过程。
『肆』 封育治理什么意思
『伍』 铁岭县河滩地做生态城生态保护区的补偿标准是多少
我家目前河滩地做生态保护区的补偿是每年600元一亩,至于合理与否,也只有去咨询有关部门了。
『陆』 浑善达克沙地的治沙成效
锡林郭勒盟林业局全体务林人恪守职责,组织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多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开展防沙治沙生态建设,着力实现生态改善和农牧民增收双赢目标,取得明显成效。仅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以来,全盟就完成林业建设任务803万亩,营造林面积超过了前50年的总和,森林覆被率翻了一番。通过集中连片、点面结合、综合治理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生态移民等一系列配套措施的落实,全盟生态环境整体上有所改善,浑善达克沙地植被状况明显好转,重点区域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尤其是沙源工程区植被盖度较治理前普遍增加30%以上,有些已进行打草、采种、采条利用,形成了新的种源基地和后续产业基地。浑善达克沙地流动、半流动面积减少了460万亩,长420公里平均宽3公里总面积183万亩横跨5个旗县的沙地南缘防护体系基本形成,有效地控制了沙地扩展。与此同时,林业建设促进了农村牧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农牧民增收。退耕还林工程覆盖了整个农区,到2007年使27万农民年人均政策性增收747元。营造生态经济兼用林220万亩,封育灌草248万亩,退耕地林间种草35万亩,沙地营造黄柳30万亩,以造代育的800万株樟子松苗木平均高度达1米以上,蓄积产值2亿多元。都为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多项后续产业起了关键作用。2007年全盟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051元,比2001年增加2183元,年均递增16.8 %。通过政策引导、活化机制和利益驱动,农牧民自主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形成了全社会造林治沙和建设主体多元化的良好氛围。国内外30多个社会团体在锡盟搞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开发,全盟非公有制治沙造林和经营业主达到7万多个,造林占到总任务80%以上,百亩以上造林大户达到2000个。全民义务植树和部门绿化蓬勃发展,绿化基地形式多样,“十五”期间仅93万人口的地区参加义务植树人数530万人次,植树2260万株。
『柒』 生态修复措施
规划区降水量较多、水热条件较好,只要消除人为因素干扰,绝大多数水土流失地都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植被。在植被较好、轻度水土流失为主的典型小流域,开展水土保持治理应以生态修复为主,工程措施为辅,侧重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修复措施主要包括封育管护、能源替代、舍饲养畜、生态移民等。
5.5.4.1 封育管护
封育管护是恢复林草植被、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
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壑治理技术》(GB/T16453.3—2008)标准,在有水土流失的疏幼林地、新造未成立林、灌木林地实行封禁管护措施,通过封禁治理,恢复林草植被,提高林草效益。
项目区封禁治理措施主要包括:落实管护人员,设置网围栏,设立封禁标牌,对现有疏林地进行补植。封育管护措施还包括:按1km2落实1名管护人员,在每个小流域封禁区域显著位置按2km2设置1个封禁标牌,并在适当地段设置网围栏,划定禁伐禁牧区,有效地阻止人畜进入,真正起到封禁预期效果。并有计划加强管护人员技术培训,提高抚育管理水平,保证封禁治理成果。同时要发展沼气,以气代燃料,进行生态移民等措施,减轻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加快封禁区域内植被的恢复速度,改善整个项目区的生态环境。
5.5.4.2 能源替代
农村可利用的能源有农作物秸秆,薪柴、煤炭、电能和太阳能,要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等能源保护现有植被,为生态修复创造条件。
根据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水源区调查,建一座8~10m3的沼气池,户均年产沼气300m3,一年可节约柴草2.5 t,相当于0.33hm2薪炭林一年的生长量,使用清洁的沼气能源,可有效地解决农村因烧柴而毁树伐木的问题,保护森林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山川秀美。故本规划能源替代措施主要为发展沼气池和省柴灶,主要布设在封育管护区内以薪柴为主要生活用能的农户,同时在该规划区要加强封育管护措施,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5.5.4.3 舍饲养畜
舍饲养畜是改变传统生产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要解决好水源区牲畜的安置问题。
根据项目区养畜习惯和畜群结构调整方向,结合规划养畜规模,采取联户或单户的方式统一标准建设畜舍。畜舍主要布设在封育管护和项目区内有散养牲畜习惯的自然村庄。
以小流域为单元建设小流域水保治理措施防治标准体系,对水源区水源涵养、保持良好水质、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确保南水北调工程效益充分发挥具有重要意义。
但小流域水保治理工程是一项涉及面广、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要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规划区各县市必须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制定并完善水源地保护法规,严格制度建设;加强项目建设的协调和运行管理;各级执法部门加强执法监督;提高科技支撑力量,做好技术培训;依托省级水土保持监测部门进行生态监测等多项规划保障措施,以确保小流域防治措施治理效益的发挥和治理目标的实现。
『捌』 水土保持造林
一、标准条款
1 规划
1.1 林种规划
1.1.1 根据不同用途布设下列林种:
(1)经济林。优先选择具有当地特色的干鲜果品及具市场竞争力的品种。
(2)薪炭林。在燃料缺乏的地区,根据各地人均年需烧柴数量和每公顷林木可能提供的烧柴数量确定种植面积。
(3)饲料林。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饲草不足地区,可结合水土保持营造刺槐、紫穗槐等灌木饲料林作为补充。
(4)用材林。荒坡上水土保持人工造林作为用材林的,应修好蓄水保土的整地工程,避免用材伐木引起水土流失。干旱少雨的水土流失地区用材林应造在路旁、村旁、宅旁、渠旁、河滩和沟底,以及其他水源较好且伐木不致引起水土流失的地方。
1.1.2 根据不同地形部位布设下列林种:
(1)坡面水土保持林。根据荒坡所在位置、坡面坡度、立地条件与水土流失特点,可分别在坡面的上部、中部或下部布设灌木林、乔木林和经济林。
(2)沟壑水土保持林。分沟头、沟坡、沟底三个部位,应与沟壑治理措施中的沟头防护、谷坊、淤地坝等紧密结合。
(3)岸域水土保持林。主要用以巩固河岸、库岸及渠道,防止塌岸和冲刷。
(4)四旁水土保持林。在平原区和高原区的塬面,一般是道路与渠道结合形成大片方田,路旁、渠旁造林,应按照农田防护林网的要求进行。山区、丘陵区村旁、宅旁造林,应结合农区用材和村镇绿化建设配置树种。
1.2 林型规划
1.2.1 纯林
(1)灌木纯林。主要适应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及水土流失严重,立地条件很差的地方。
(2)乔木纯林。主要适应于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同时其树种生物学特点要求为纯林。
1.2.2 混交林
(1)混交类型有:针叶树种与阔叶树种混交,乔木与灌木混交,乔木与灌木和草本混交,深根性树种与浅根性树种混交。
(2)混交方式
a)株间混交。适应于瘠薄土地,在乔木株间栽种具有保水保土、改土作用和覆盖能力强的灌木;或在每5~10株灌木间,稀疏地栽植一株乔木。
b)行间混交。一般乔木与灌木,阴性树种与阳性树种均适宜采用。
c)带状混交。适应于初期生长较慢且两类互有矛盾的树种。带的宽度应根据树种特点具体研究确定。
d)块状(不规则)混交。适应于树种间竞争较强烈或地形破碎、不同立地条件镶嵌分布的地方。
1.3 树种规划
1.3.1 适地适树
( 1) 造林应适地适树。应根据小流域内坡面、沟壑、地类,不同位置、不同立地条件等,布设不同林种; 在同一林种中,还应配置不同树种。
( 2) 根据各地气温、降雨、土质等主要生态因素,可将全国粗略划分为 7 个不同立地条件的气候带,各气候带适应的树种见附录 A ( 资料性附录) 。
1. 3. 2 优质高产
( 1) 经济林 ( 果园) : 要求品种优良,在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同时应易于运销、存储和加工增值的树种。
( 2) 薪炭林: 要求萌芽、萌蘖力强、耐平茬、耐贫瘠、耐干旱、燃烧值高的树种。
( 3) 饲料林: 要求耐干旱、耐放牧、耐平茬,同时适口性好的树种。
( 4) 用材林: 要求材质好、价值高、速生丰产的树种。
( 5) 水源涵养林: 要求树体高大、冠幅大,林内枯枝落叶丰富和枯落物易于分解,具有深根系、根量多和根域广; 长寿、生长稳定且抗逆性强的树种; 低耗水、耐旱树种; 不对水环境造成污染的树种。
1. 3. 3 在符合上述原则前提下,宜采用乡土树种; 乡土树种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通过试验,引进外地优良树种。
1. 4 苗圃规划
1. 4. 1 县、乡、村或小流域,可根据造林的需要,在规划范围内,分级设置苗圃,应避免从外地远距离购置运苗。
1. 4. 2 苗圃地应选土质较好、管理方便且有灌溉条件的地方; 在规划范围内应大致均匀分布,便于使用。
1. 4. 3 苗圃面积应使其育苗数量能按计划逐年满足规划范围内全部造林的需要。有条件的在乡、村或小流域内部调剂,必要时可在县范围内调剂。
1. 4. 4 应根据造林规划的林种和树种配备齐全,保证按规划要求全部种植所需林种、树种,避免有什么苗栽什么树,收不到应有的效益。对引进外来的新树种,应先经过试验,确认适宜性后再纳入育苗计划。
1. 4. 5 苗圃的建设和生产,应明确专人专职管理,按苗圃管理技术规范和有关制度严格执行,保证育苗任务和质量。
1. 5 其他有关规划
1. 5. 1 残林、疏林和低效林、小老树等的改造规划基本要求如下:
( 1) 残林、疏林,应根据不同的残疏程度与立地条件,分别采取封禁或更新、补植措施,进行改造。
( 2) 低效林、小老树,应根据不同树种和形成小老树原因,分别采取间伐、修枝、嫁接改良、补修整地工程、松土、灌水等措施进行改造。如因树种选择不当,应以适宜树种更替。
1. 5. 2 林地道路规划
成片林地四周、较大面积林地内部,均应设置道路,宽为 2 ~3 m,架子车或小型机动车应能通行。
1. 5. 3 林地管护规划
包括管护措施、管护组织、管护设备与管护人员的规划等。
2 设计
2. 1 造林密度设计
2. 1. 1 造林密度的表现形式。
( 1) 以行距 ( m) 、株距 ( m) 计,在造林施工时直接采用。
(2)以单位面积(hm2)造林株数计,用以统计需苗数量和造林成果(成活率、保存率、效益等)。
2.1.2 不同林种、树种的造林密度
(1)用材林造林密度宜为每公顷2000~3000株,根据树种特点和当地条件每公顷可放宽到600~5000株。
(2)经济林与果园造林密度宜为每公顷1000~2000株,根据树种和管理水平每公顷可放宽到500~5000株。
(3)以灌木为主的饲料林和薪炭林,宜为每公顷1万~2万丛,不同树种可少到每公顷6000丛。
(4)水源涵养林乔木密度宜为每公顷1000~3000株,灌木密度宜为每公顷2000~4000株。
2.1.3 不同立地条件的造林密度
(1)我国南方水热条件较好地区的造林密度可比北方水热条件较差地区大些。
(2)同一地区,立地条件较好地类的造林密度可比立地条件较差地类大些。
(3)同样立地条件,计划间伐的造林密度比不计划间伐的大些。
(4)农林间作、粮果间作等的造林密度,应采用每公顷30~40株或50~100株。
2.1.4 附录B(资料性附录)列出若干水土保持主要树种的初植密度,供各地设计时参考。应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对每一地区每一地类的造林密度,在具体分析立地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具体设计确定。
2.2 整地工程设计
2.2.1 基本要求
(1)水土保持造林,宜采取整地工程,保水保土,促进树木正常生长。
(2)不同立地条件、不同林种,应分别采用不同形式的整地工程。
(3)整地工程防御标准,可按10~20年一遇3~6h最大雨量设计。根据各地不同降雨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暴雨频率和当地最易产生严重水土流失的短历时、高强度暴雨进行设计。
2.2.2 带状整地工程
(1)水平阶整地,适用于15°~25°的陡坡,阶面宽1.0~1.5m,具有3°~5°反坡,上下两阶间的水平距离,以设计的造林行距为准。各水平阶间斜坡径流应在阶面上能全部或大部容纳入渗,以此确定阶面宽度或阶边埂。亦可设计为隔坡形,隔坡距离根据现场确定。树苗植于阶边处。
(2)水平沟整地,适用于15°~25°的陡坡。沟口上宽0.6~1.0m,沟底宽0.3~0.5m,沟深0.4~0.6m,沟由半挖半填作成,内侧挖出的生土用在外侧作埂。树苗植于沟底外侧。根据设计的造林行距和坡面暴雨径流情况,确定上下两沟的间距和沟的具体尺寸。
(3)反坡梯田整地,主要用于果树或其他对立地条件要求较高的经济树木。坡度较缓、土层较厚、坡面平整的地方,田面宜向内倾斜3°~5°反坡,田面宽2~3m。应根据设计的果树行距,确定上下两台梯田的间距,并基本沿等高线布设,长度不限。隔一定距离可修筑土埂,预防水流汇集;横向比降宜保持在1%以内。在田面中部挖树穴种植果树。
(4)水平犁沟整地,适用于地块较大、5°~10°的缓坡。用机械或畜力沿等高线上下结合翻土,作成水平犁沟,深0.2~0.4m,上口宽0.3~0.6m,根据设计的造林行距,确定犁沟间距。树苗应植于沟底中部。
2.2.3 穴状整地
(1)鱼鳞坑整地,每坑平面呈半圆形,长径0.8~1.5m,短径0.5~0.8m;坑深0.3~0.5m,坑内取土在下沿作成弧状土埂,高0.2~0.3m(中部较高,两端较低)。各坑在坡面基本上沿等高线布设,上下两行坑口呈“品”字形错开排列。根据设计造林的行距和株距,确定坑的行距和穴距。树苗栽植在坑内距下沿0.2~0.3m位置。坑的两端,开挖宽深各约0.2~0.3m、倒“八”字形的截水沟。
(2)大坑整地,在土层极薄的土石山区或丘陵区种植果树时,应在坡面开挖大型果树坑,深0.8~1.0m,圆形直径0.8~1.0m。方形各边长0.8~1.0m。取出坑内石砾或生土,将附近表土填入坑内。坑的排列形式和行距、坑距,可参照5.2.3.1规定执行。
3 施工
3.1 施工时间
3.1.1 整地工程修筑时间
(1)宜在前一年秋冬二季整地,第二年春秋二季造林,利于容蓄雨雪,促进生土熟化。易风蚀的沙地,应随整地随造林。
(2)秋冬造林,最迟应在当年春季整地;雨季和春季造林,最迟应在前一年秋季整地。
3.1.2 造林季节
(1)春季应在苗木萌动前7~10d造林,我国北方应在土壤解冻达到栽植深度时抓紧造林。
(2)雨季造林宜雨季在开始后的前半期造林,保证新栽或直播的幼苗在当年有两个月以上的生长期,利于安全越冬。干旱、半干旱地区应结合天气预报,在连阴天墒情好时造林,可采用容器苗造林及飞机播种造林和小粒种子播种造林等。
(3)秋冬造林,应在树木停止生长后和土地封冻前抓紧进行。冻害严重的山区不宜秋季造林。大粒种子、带硬壳种子和休眠期较长的种子宜在秋冬直播造林。
3.2 施工质量要求
3.2.1 整地工程施工质量要求
(1)各项工程的位置、尺寸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工,不得任意改变,保证能容蓄设计的暴雨径流。
(2)各项整地工程的填方土埂,应分层夯实(或踩实),干密度达1.3t/m3,保证蓄水后不坍塌或穿洞。
(3)各类带状整地工程,施工前应用手水准测量定线。修成后每5~10m,修一小土挡,高0.2m左右,防止径流纵向集中。
3.2.2 苗木质量要求
(1)裸根苗应使用GB6000规定的I、II级苗木。用材林应选用GB6000规定的I级苗木及优良无性系苗木;经济林选用品种优良、GB6000规定的合格苗木;未制定国家标准的树种应选用品种优良、植株健壮、根系发达的苗木。
(2)容器苗应执行LY1000的规定。
(3)外地远距离、大范围调运苗木,应经过植物检疫。
(4)应根据水土保持造林任务,就近育苗,避免长途运输造成的损失。
(5)同一地块内栽植的树苗,苗龄和苗木生长状况应基本一致。
3.2.3 植苗造林质量要求
(1)在带状整地工程内,应按设计的株距,挖好植树坑,并根据不同树种和树苗情况,以根系舒展为标准。
(2)栽植经济林果、珍贵树种和速生丰产林,应将坑底挖松0.2m左右,施入基肥,与底土拌匀,上覆一层虚土;容器苗应拆除根系不易穿透的容器。
(3)栽植时应将树苗扶直、栽正,根系应舒展、深浅适宜。
(4)填土时应先填表土、湿土,后填生土、干土,分层踩实,以利保墒。
(5)干旱、半干旱地区具备灌溉条件的造林地,应浇水栽植或采取其他保墒措施。
3.2.4 直播造林质量要求
(1)造林种子质量应达到GB7908规定的合格种子标准,并按GB2772规定方法检验种子质量。
(2)播种量应根据种子质量、立地条件、树种及造林密度确定。
(3)对于穴播,应人工挖穴,穴径0.2~0.3m,深0.15~0.20m。穴内应松土,清除草根、石砾,根据树木种子大小,覆土厚度为种子直径的3~5倍,用脚踩实。
(4)对于条播,应结合水平犁沟整地工程,用畜力或机械在犁沟底部再松土,并根据设计播量,进行条播,播后用犁覆土,覆土厚度同上,随即踩实。
(5)对于飞播,在交通不便的大面积荒山、荒坡、疏林地可采用飞播造林,并参照GB/T15162执行。
3.2.5 分殖造林质量要求
(1)对于插条造林(或插穗),应选树皮光滑、1~2年生的健壮枝条作为插条,直径1.5~2cm生根性强的树种(如柳树),干旱地区应深埋少露;针叶树种的插穗应顶芽完好。插条一般长30~50cm,先在水中浸泡12~24h,利于成活。
(2)对于插干造林,插干材料应采用截根树干萌生枝,长3~5m,干径3cm以上;栽植深度达50cm以上。
(3)插条(埋干)时间,宜随采穗随造林。干旱、半干旱或其他土壤水分不足地区,应在秋季雨后土壤水分较好时插条(埋干)造林。
(4)插条(埋干)时应按设计要求定好行株距,按照深埋、浅露、踏实的原则,在种植点上先扎一孔,再将插条插入其中,上端稍高于地表。
(5)分蔸造林。运用于竹类造林。
4 管理
4.1 幼林管护
4.1.1 新造幼林应实行封育,禁止放牧及其他不利幼林生长和破坏整地工程的活动。
4.1.2 幼林郁闭前,在不影响幼林生长前提下,应在树盘以外可利用的林间空地,种植低秆、簇生的绿肥、蔬菜、药材或其他经济作物。结合耕作管理,兼顾幼林抚育。
4.1.3 松土除草,主要在整地工程内进行,结合对工程进行养护维修,注意防治鼠害。
4.1.4 定株除蘖,直播和丛植的幼苗应结合松土,分次间苗,至第二年秋冬定株。根茎萌蘖力强的树种,应留好主干,及时除蘖。
4.1.5 修枝整形,对经济林果应根据不同树种的具体要求进行。用材林修枝应将主干下部1/3的枝条剪掉,阔叶林应在第二年秋后进行,针叶林可适当推迟。
4.1.6 平茬复壮,对具有萌芽能力的树种,因干旱、冻害、机械损伤以及病虫兽害危害造成生长不良的,应及时进行平茬复壮。
4.1.7 灌水施肥。幼林受旱应及时灌水保苗,经济林、果应根据不同树种适时灌水、施肥,保证优质高产。
4.1.8 成活率调查。每年冬季对去冬今春新造幼林在不同部位进行,抽样比例见表3-1。
表3-1
4. 1. 9 幼林补植适于成活率 30% ~ 70% 的情况。成活率 70% 以上且分布均匀的,不需补植; 成活率不到 30%的,不计其造林面积,重新造林。幼林补植应用同一树种的大苗或同龄苗。
4. 2 成林管理
4. 2. 1 应固定专人管护,防止人畜破坏,防止林地火灾,防治病、虫、鼠害。参见 14. 2 要求执行。
4. 2. 2 乔木薪炭林修枝与灌木薪炭林平茬,应根据树种和长势,每 3 ~ 5 年一次,在深冬进行。乔木应结合修枝,伐去少数生长不良和互相影响的植株。陡坡上和风蚀严重地区灌木平茬应采用等高带状轮伐式,避免成片全面平茬引起水蚀和风蚀。
4. 2. 3 用材林成材后的间伐,应根据设计要求,隔株、隔行或隔带间伐,以不加剧水土流失为原则。陡坡和风沙区,不得成片砍伐。间伐后应根据设计,及时补植新苗。
4. 2. 4 经济林与果园,应根据不同树种的具体要求,实施集约经营,定期进行灌水、施肥、修枝,并采取防治病虫害等措施,保证优质高产。
4. 2. 5 对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林木成片生长不良或形成小老树等情况,应及时调查原因,进行更新改造。
4. 2. 6 对某些经济林与果树,如原来品种不良,经济效益不高,应采取换头嫁接优良品种,力争短期内获得优质高产,提高经济效益。
4. 2. 7 对各类整地工程,应长期保持完好。每年汛后应进行检查,发现损毁及时补修。
二、理解与实施
本节对荒地治理技术中水土保持造林措施的实施作了全面、详尽的规范,水土保持造林的工作程序为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具体为:
规划: 林种规划,林型规划,树种规划,苗圃规划,及残林、疏林和低效林、小老树等的改造规划。
设计: 造林密度设计,整地工程设计。
施工: 施工时间,施工质量要求。
管理: 幼林管护,成林管理。
在水土保持林营造过程中应根据各类荒地的不同立地条件和当地支柱产业发展需要,首先进行水土保持林规划,分别开展林种规划、林型规划、树种规划、苗圃规划,在规划的基础上对选定的树种、林种进行造林设计,并且以造林设计来指导水土保持林营造的施工。对水土保持林的管理应对幼林和成林分别进行专项管理。
此节主要修改内容如下:
( 1) 标准 4. 1 林种规划中,规范了造林类型的专业术语, “水土保持经济林”改为 “经济林”,“水土保持薪炭林”改为 “薪炭林”,“水土保持饲草林”改为 “饲草林”,“水土保持用材林”改为 “用材林”,“丘陵山地坡面水土保持林”改为 “坡面水土保持林”,“河道两岸、湖泊水库四周、渠道沿线等水域附近水土保持林”改为 “岸域水土保持林”, “路旁、渠旁、村旁、宅旁林”改为 “四旁水土保持林”。
( 2) 标准 4. 2 林型规划中,删除原标准 4. 2. 2 与 4. 2. 2. 1 间的悬置段。
( 3) 标准 4. 3 树种规划中,为指导现阶段全国各地水源涵养林的营造,故新标准中增加“4. 3. 2. 5 水源涵养林: 要求树体高大、冠幅大,林内枯枝落叶丰富和枯落物易于分解,具有深根系、根量多和根域广等特点; 长寿,生长稳定且抗性强的树种; 低耗水、耐旱树种; 不对水环境造成污染的树种”,增加 “5. 1. 2. 4 水源涵养林乔木密度宜为每公顷 1000 ~3000 株,灌木密度宜为每公顷 2000 ~4000 株”。
( 4) 标准 4. 4 苗圃规划中,删除原标准中的赘述文字,4. 4. 1 中的就地就近育苗,4. 4. 2 中的苗圃地位置,4. 4. 3 苗圃的面积,4. 4. 4 中的选育的树种,4. 4. 5 中的苗圃管理。
( 5) 标准 5. 2 整地工程设计中,由于现阶段造林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出现,删除原标准“5. 2. 1. 4 除河滩、湖滨等平缓地面外,凡有5°以上坡度的荒地,一律不应采取全恳造林”。删除5. 2. 2. 4 与 5. 2. 2. 1 间的悬置段。规范专业术语,“5. 2. 2. 3 窄梯田整地” 改为 “5. 2. 2. 3 反坡梯田整地”,“5. 2. 3. 2 大型果树坑整地”改为 “5. 2. 3. 2 大坑整地”。
( 6) 标准 6. 2. 2 苗木质量要求中,为更加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删除原标准 6. 2. 2. 3,6. 2. 2. 5,并重新制定新标准 6. 2. 2. 1,6. 2. 2. 2,6. 2. 2. 4。
( 7) 标准 6. 2. 3 植苗造林质量要求中,补充完善 6. 2. 3. 2,增加 “容器苗应拆除根系不易穿透的容器”。
( 8) 标准 6. 2. 4 直播造林质量要求中,为使本条更具可操作性,重新制定 “6. 2. 4. 1 造林种子质量应达到 GB 7908 规定的合格种子标准; 并按 GB 2772 规定方法检验种子质量”。补充增加“6. 2. 4. 2 播种量应根据种子质量、立地条件、树种及造林密度确定”。
( 9) 标准 6. 2. 5 分殖造林质量要求中,规范专业术语,将 “插条”改为 “分殖造林”,并补充增加新技术 “6. 2. 5. 2 插干造林”,“6. 2. 5. 5 分蔸造林”。
三、示 例
以辽西地区荒山造林为例:
辽西地区是指辽宁省西部山区,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南段,是辽河平原向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带。辽西的荒山主要分布在阜新市、锦州市、葫芦岛市和朝阳市。荒地治理类型可根据植被的不同而划分为草坡和灌丛 ( 灌木坡) 两种类型。
1. 规划
辽西荒山造林应以营造水土保持林和防风固沙林为主,适当发展经济林。在辽西地区可以选择油松、侧柏、刺槐、麻栎、山杏、沙棘、紫穗槐、胡枝子、小叶锦鸡儿等树种营造水土保持林,在低山、近山立地条件较好、土层比较厚的地方,可以选择大扁杏等经济林树种。
2. 设计
( 1) 整地工程设计。在辽西荒山造林中,一般只采用局部整地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 穴状整地、鱼鳞坑整地、水平阶整地、水平沟整地。各种整地方式中,以水平沟整地效果最好,而小坑不整地则最差。整地在春夏秋均可进行,但以伏天为好。辽西地区应在雨季前进行,以利于消灭杂草和蓄水保墒。为了提高土壤含水率,保证幼树成活,最好提前半年至一年整地。根据不同立地条件,选择适宜的整地方式,以尽量减少对原有自然植被的破坏,实行保灌整地造林,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为原则。在辽西地区,整地方法和规格的确定必须和种植点配置的需要结合起来考虑。如配置较稀的经济林可用大鱼鳞坑或大块状整地,而配置较密的用材林和水土保持林应尽量采用便于密致的带状整地或比较灵活的 ( 便于在裸岩中见缝插针) 小鱼鳞坑或小块状整地。
( 2) 造林密度设计。一般灌木密度株行距应在1. 0 m ×1. 5 m 或0. 5 m ×1. 0 m 为宜。阳性树种不耐庇荫,密度过大影响生长发育,树冠庞大的树种,密植影响生长。
3. 施工
( 1) 施工时间。根据辽西地区气候条件,春季造林宜早,一般在 4 月上旬即可进行造林;雨季植苗造林的适宜时间是 “头伏”末,“二伏”初,当下第 1 次透雨后及时造林; 秋季造林一般在 10 中旬进行,但要采取截干 ( 阔叶树种) 或埋土防寒 ( 针叶树种小苗) 等措施。
( 2) 施工质量。各项整地工程的位置、尺寸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工,并保证能容蓄设计的暴雨径流。造林树种苗木选用品种优良、植株健壮、根系发达的苗木。
4. 管理
幼林抚育和保护也是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和加速幼林生长的一项关键技术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除草松土、施肥以及防治病虫害和防止动物 ( 鼠等) 的危害等。成林管理中的主要做法是每年定期开展林区病虫害防治,修枝,施肥和中耕松土。
( 资料参考: 王景学,王世忠等 . 辽西地区荒山造林技术 . 防护林科技,2008 ( 5) : 127 ~128. )
『玖』 辽河封育地班林地怎么处理
辽河封育地地应该按照常规的法规来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