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修订的《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有哪些重
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新标准,“新”在哪?
1月24日,《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和《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考核定级办法》(以下简称“新标准”)正式印发。新标准将于2017年7月1日起试行,2013年颁布的《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试行)》和《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考核评级办法(试行)》同时废止。
作为煤矿安全生产的基准线,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新标准一出炉,便引起煤炭行业从业人员的密切关注。
与原标准相比,新标准究竟“新”在何处?执行的难点在哪?执行时需要重点把握什么……近日,带着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负责新标准起草工作的有关业务司局负责人——国家煤矿安监局行业安全基础管理指导司司长辛广龙。
由“安全质量标准化”改为“安全生产标准化”,
新增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两部分
问:与原标准相比,新标准做了哪些重要调整?基于何种考虑?
辛广龙:根据《安全生产法》第四条关于“生产经营单位必须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规定,新标准将原有的“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改名为“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最重要的调整是新增了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两部分。
自国家煤矿安监局成立以来,我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逐年减少,已从10年前的每年几千人减至2016年的538人。就像拧毛巾一样,死亡人数再往下减难度增加。推动安全生产关口前移成了防范事故、减少死亡人数的重要举措。但如何前移,却一直没有系统的理论可供指导,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法可供操作。
“对易发重特大事故的行业领域,要采取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推动安全生产关口前移。”这是总书记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的要求。这给安全生产关口前移指明了道路。鉴于“危险源——安全风险——事故隐患——事故”的推演,我们在具体工作实践中,逐渐体会到总书记提出的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既是安全生产方面的重大理论创新,又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为了推进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在煤矿落地生根,新标准研究提出了在煤矿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的具体方法,并将其和标准化工作相结合,形成了“三位一体”工作体系,实现了对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落实情况的量化考核。
问:对于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执行时的难点在哪?需要把握的要点是什么?
辛广龙:绝大多数煤矿尤其是小煤矿在实践中并不能严格区分安全风险与事故隐患,对安全风险概念不清晰。对大多数煤矿而言,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是一个全新的,没有相应的工作基础。
考虑到煤矿现状,我们认为现阶段工作重点应该是督促煤矿决策层尽快树立安全风险意识,而不是“一竿子捅到底”,要求所有从业人员尤其是一线职工都去参与风险辨识、管控。所以,在内容设置上,我们把相关工作的责任主体直接明确为矿长、总工程师和矿级分管负责人,不涉及煤矿操作层面的人员,全部工作内容均集中在煤矿决策层(副总工程师以上,约15人,各矿存在差异)。新标准实质上是要抓住关键人物,明确工作责任。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主要包括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和安全风险管控两个部分。
关于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实际上是“1+4”的概念。
“1”是必须做的,即年度辨识评估:每年底矿长组织开展年度安全风险辨识,重点对容易导致群死群伤事故的危险因素进行安全风险辨识评估。
“4”是选做的,不要求全部同时做,煤矿应根据生产布局和生产组织情况来组织开展。“4”又可分为“3+1”。“3”是根据新《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提炼归纳出来的,“1”是事故之后的举一反三。
具体来说,以下情况要进行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新水平、新采(盘)区、新工作面设计前;生产系统、生产工艺、主要设施设备、重大灾害因素等发生重大变化时;启封火区、排放瓦斯、突出矿井过构造带及石门揭煤等高危作业实施前,新技术、新材料试验或推广应用前,连续停工停产1个月以上的煤矿复工复产前;本矿发生死亡事故或涉险事故、出现重大事故隐患,或所在省份其他煤矿发生重特大事故后。
辨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辨识后,如果不用,束之高阁,就起不到任何作用。每项辨识都要列出重大安全隐患清单,出台安全风险管控措施,以指导后续工作。
关于安全风险管控,要求矿长每月组织对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和管控效果进行一次检查分析,分管负责人每旬组织对分管范围内月度安全风险管控重点实施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分析。
在制度设计上,为了兼顾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我们将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相关工作的周期设为一致。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方面,虽然都明确要求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但没有就信息化管理的实现方式做统一规定,目的是兼顾煤矿现有设备,避免部分基层单位向煤矿“吃拿卡要”,给煤矿增加负担。
考核由“评级”变“定级”,更重客观描述,可动态变化
问:新标准的考核定级工作有何变化?
辛广龙:新标准将原来的考核评级改为考核定级,以突显对煤矿工作状况的客观认定,避免考核人员的主观评判。简单说,这项工作就像单位每年对职工的考核,不是主观评价,是客观描述。
新标准明确了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定位与责任主体,以及工作的时间节点特征和工作属性。煤矿生产是持续的动态过程,标准化考核结果仅能反映当时的安全生产状况,不能代表永远。为了督促煤矿持续保持标准化等级对应的工作标准,实现动态达标,新标准增加了“煤矿是创建并持续保持标准化达标的责任主体”的内容,明确煤矿是标准化工作的责任主体。煤矿取得的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级,是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主管部门在考核定级时对煤矿按照新标准开展标准化创建工作已有成果的测定,是对煤矿执行《安全生产法》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情况的考核认定,反映煤矿当时的安全生产状况。
问:考核定级是行政许可吗?
辛广龙:《安全生产法》第四条明确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所以推动标准化工作是的责任与义务。部门有责任监督按照《安全生产法》推行标准化工作。煤矿取得的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级,是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主管部门对煤矿执行《安全生产法》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情况的考核认定,是标准化主管部门对煤矿实行分类监管的一种有效手段,其实质是一项政管理措施,不是行政许可。
问:对标准化达标煤矿的日常监管,与原来相比有何区别?
辛广龙:与原来相比,日常监管更清晰规范,有了详细具体的规定,明确了监管责任主体、工作频率。
第一,对于已经获得标准化等级的煤矿,任何一级主管部门都有权对其监管。第二,任何一级主管部门都有权降低或撤销其等级。
鉴于煤矿有责任保持其获得的标准化等级,新标准要求标准化达标煤矿加强日常检查,每月至少组织开展一次全面的自查,并在等级有效期内每年由隶属的煤矿(和煤矿一体的由煤矿组织)组织开展一次全面自查,并形成自查报告。
问:矿井发生事故后,标准化等级将会如何变化?
辛广龙:取得等级的煤矿在考核定级后如果思想麻痹,管理松懈滑坡,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工作不到位,是有可能发生事故的。一旦发生事故,应当对其等级进行降低或撤销处理。一级、二级煤矿发生一般事故降为三级,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时撤销其等级;三级煤矿发生一般及以上事故,撤销其等级。
新标准对诚信有严格要求,试点煤矿将率先推行
问:新标准对煤矿有何特殊要求?
辛广龙:从近两年发生的几起煤矿重特大事故不难看出,绝大多数事故涉及违法违规生产行为。为此,新标准在制度设计上,对诚信有严格的要求。
对自评材料弄虚作假的煤矿,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主管部门应取消其申报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级的资格,认定其不达标。煤矿整改完成后方可重新申报。除了在制度设计上,在后续考核上,也要有诚信记录,要求煤矿对自查报告等出具承诺书。
问:新标准明确了适用范围,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辛广龙:新标准是为了考核定级的,只针对生产矿井,不涉及新建、技改(包括重组整合)等矿井。新建、技改等矿井在建设、改造期间可以参照新标准开展标准化基础工作,一旦验收合格自然就转为生产矿井,进入新标准的规范范围。
问:新标准将于7月1日起执行,目前采取什么措施推进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的建立?
辛广龙:一是国家煤矿安监局正在指导督促各省级主管部门加大新标准的贯彻落实力度。二是已经让各省级主管部门推选了3个至5个试点煤矿,全国共116个煤矿纳入国家煤矿安监局组织的试点范围。我们会密切跟踪试点煤矿的执行情况,及时给予政策指导。三是将在4月或5月组织对试点煤矿进行巡查、调研,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四是建立沟通机制,要求各省级主管部门定期汇报试点煤矿进展情况。五是计划在今年年中召开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现场会,总结试点煤矿经验,全面安排部署新标准实施工作。
2. 煤矿四新技术指的是什么
所谓“四新”科技,即用于煤矿安全生产中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新产品。
3. 主要矿种勘查成果——煤
新发现矿产地117处(图12),完成阶段性勘查矿产地302处(图13)。全国新增查明资源储量(333及以上)1519.5亿吨。
图13 2006年煤矿完成阶段性勘查矿产地个数及勘查程度结构图
内蒙古自治区巴尔虎左旗诺门罕盆地煤炭资源勘查,新增煤炭资源量(333+334)205亿吨;西乌珠穆沁旗五间房盆地煤炭资源普查,新增煤炭资源量(333+334)115.7亿吨。
新疆准东煤田将军庙煤矿普查,新增煤炭资源量(333+334)57.86亿吨,奇台县大井-将军庙煤矿区普查-勘探,新增煤炭资源量(331+332+333)36.04亿吨;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沙吉海井田勘探,新增煤炭资源量(331+332+333)18.17亿吨;准南煤田玛纳斯县大白杨沟井田勘探,新增煤炭资源量(331+332+333)5.43亿吨。
宁夏宁东煤田鸳鸯湖矿区清水营井田勘探,探获煤炭资源量(331+332+333)13.2亿吨。
甘肃正宁县南部煤炭详查,探获资源量18.47亿吨;宁县南部煤炭资源普查,探获资源储量12.92亿吨。
4. 贵州省威宁县格目底煤矿区新寨井田勘探
(1)概况
新寨井田位于威宁县城南东约40千米,距贵(阳)—昆(明)铁路线上的罗盘地火车站约10千米。行政区划属威宁县新发乡管辖。
(2)成果描述
通过区内各可采煤层资源量估算,所获得成果如下:本井田总资源量为0.86亿吨,其中,(331)资源量0.11亿吨、(332)资源量0.20亿吨、(333)资源量0.55亿吨。资源储量已通过评审。
(3)成果取得的简要过程
贵州省威宁县格目底煤矿区新寨井田勘探,共完成工作量地质图填绘25平方千米,勘探工作钻孔施工实际完成12个钻孔,累计实际完成工作量5026米。
5. 矿产勘查成效显著
2006~2009年,全国矿产勘查力度不断加大,西部重点成矿区带地质找矿进展较大,中东部老矿山深部及外围找矿成果突出,煤炭、铜、铅、锌、钼、金等矿产新增查明资源储量增幅较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2006~2009年,全国矿产勘查工作共完成钻探5300.48万米、槽探4891.26万立方米、坑探357.38万米、浅井955.99千米。钻探、槽探和浅井工作量呈连年攀升之势(图6)。
图10 2006~2009年全国完成阶段性勘查矿产地个数及勘查程度结构图
2006~2009年,全国主要矿种新增一批资源/储量(333及以上,表1)。
表1 2006~2009年全国主要矿种新增查明资源储量
6. 煤矿工作业绩与成果总结怎么写
安全、检查与管理的重要。
没有范文。
以下供参考,
主要写一下主要的工作内容,如何努力工作,取得的成绩,最后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
工作总结就是让上级知道你有什么贡献,体现你的工作价值所在。
所以应该写好几点:
1、你对岗位和工作上的认识2、具体你做了什么事
3、你如何用心工作,哪些事情是你动脑子去解决的。就算没什么,也要写一些有难度的问题,你如何通过努力解决了
4、以后工作中你还需提高哪些能力或充实哪些知识
5、上级喜欢主动工作的人。你分内的事情都要有所准备,即事前准备工作以下供你参考: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的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评价、总分析,分析成绩、不足、经验等。总结是应用写作的一种,是对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理性的思考。
总结的基本要求
1.总结必须有情况的概述和叙述,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详细。
2.成绩和缺点。这是总结的主要内容。总结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绩,找出缺点。成绩有哪些,有多大,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样取得的;缺点有多少,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样产生的,都应写清楚。
3.经验和教训。为了便于今后工作,必须对以前的工作经验和教训进行分析、研究、概括,并形成理论知识。
总结的注意事项:
1.一定要实事求是,成绩基本不夸大,缺点基本不缩小。这是分析、得出教训的基础。
2.条理要清楚。语句通顺,容易理解。
3.要详略适宜。有重要的,有次要的,写作时要突出重点。总结中的问题要有主次、详略之分。
总结的基本格式:
1、标题
2、正文
开头:概述情况,总体评价;提纲挈领,总括全文。
主体:分析成绩缺憾,总结经验教训。
结尾:分析问题,明确方向。
3、落款
署名与日期。
7. 中国煤炭工业地震勘探技术的新进展
时作舟唐建益方正
(中国煤田地质总局,河北涿州072750)
摘要地震技术在中国煤炭工业中的应用已有40年历史。以往,用这一技术在中国发现了几十个新煤田和煤产地,并与钻探配合,对200个以上地区的煤田、井田进行了普查、详查、精查勘探。形成了一套适合于中国地质情况的独特的综合勘探技术。近年,为适应各大型、特大型煤矿区淮南、淮北、平顶山、兖州、神木、潞安、开滦等综合机械化采煤的需要,发展了一种专门为采区设计服务的地震技术,在为煤炭工业生产和建设提供更高精度的地质成果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以实例,简要论述了近年来中国煤炭工业地震勘探技术的新进展,包括高分辨率地震、煤矿采区地震、高分辨率三维地震、煤层横向预测、VSP以及岩溶地震勘探技术。
关键词煤炭地震新进展地震勘探中国
1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少数国家之一,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耗结构中约占76%。中国的煤炭主要产自石炭二叠系、侏罗系,少部分产自第三系。煤矿的地质构造比较复杂,煤层的稳定性也较差,给开发开采带来了困难。中国东部、中部大型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常因地质构造影响正常生产或使采掘接替失调。一些基建矿井对设计作重大修改或重新调整采区设计或增加井巷工程量,使巷道报废,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用钻井加密的方法更细微了解地质构造周期太长、成本太高,经济上很不合算,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
近年,中国东、中部地区的大型矿井,因依靠深入的地震工作及其进步技术,进行了成功勘探,在100多个煤矿采区取得了突出的地质效果和经济效益。使这100多对矿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煤矿建设和生产上由于地质构造问题引起的被动局面,促进了中国煤炭工业的发展。
现今的地震技术,在煤炭工业中已可成功地完成以下地质任务。
(1)查明落差大于10m以上的断层(二维地震);查明落差大于5m以上断层、查出落差大于3m的断点(三维地震);
(2)查明主要可采煤层中幅度大于10m(二维地震)和5m(三维地震)以上的褶曲,主要可采煤层底顶板深度误差小于2%(二维地震)和1%(三维地震);
(3)确定和预测主要可采煤层分叉合并带、冲刷带、天然焦化带;
(4)确定废弃巷道位置;
(5)探测陷落柱;
(6)探测煤层隐伏露头位置、平面位置误差<50m。
2高分辨率地震技术
煤矿高分辨率地震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野外工作方法、仪器和资料处理技术的全面改进。提高分辨率能力的关键是增强信号的高频成分,当然仅提高频率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宽频带和兼顾改善高频讯号的信噪比,以及对环境高频噪声的抑制。这就带来了以下问题:
(1)如何激发频率较高、频带宽的地震信号;
(2)如何接收和尽量避免接收过程中的高频信号的损失;
(3)在记录时如何将反射波中的高频信息记录下来;
(4)如何提高信噪比,还要尽可能保留反射波中的高频信息;
(5)如何补偿地震波传播中高频的衰减;
(6)如何在处理中提高分辨率。
在中国东部、中部特大型煤矿,通过野外试验确定的方法是:
2.1激发
在兼顾信噪比的基础上,采用高速成型炸药,小炸药量一般为0.5~1kg,按各地区潜水位和地层条件选择激发高频成分、高信噪比的最佳地层来激发地震波,井深8~15m或30m,砾石区采用可控震源(10~125Hz,8~10次扫描)。
2.2接收
(1)采用60Hz检波器或100Hz检波器或水听器或涡流检波器,安置在深0.3m或2m的浅坑或8m浅井中,以防止地表高频噪声和避免低速带对高频反射信号的吸收;
(2)时间采样率0.5ms、1ms;空间采样率2.5m、5m、10m;
(3)采用24位A/D转换,超低噪声超低畸变的地震资料采集系统;
(4)野外地震仪器前置放大器用30Hz或60Hz或90Hz的低通滤波器;
(5)12次、24次或48次叠加;
(6)单点多检波器接收。
2.3资料处理
野外采集的原始地震记录,主要煤层反射波的频率一般仅在60Hz左右。不能达到要求的分辨率,事实上不大可能在采集阶段完全解决分辨率问题,而且也是不经济的。精细处理可以使分辨率得到很大提高。众所周知,处理中除有提高分辨率的有力手段之外,也有很多环节包括叠加在内降低了分辨率。因此,在处理中各地区十分注重以下问题:
(1)精细静校正,应用初至折射资料估算静校正量;
(2)高精度动校正,以减小拉伸畸变,减小高频校正误差;
(3)噪声衰减;
(4)压缩和缓和子波作用;
多道最小平方统计反褶积、Q补偿、子波处理、串联反褶积、反Q滤波;
(5)连并约束反演;小波变换。
采用以上方法,使1000m以上主要可采煤层反射波主频达到100Hz左右,优势信噪比频率达到10~200Hz,在地震剖面上能分辨落差大于5~10m的断点,厚约0.7m的煤层。
2.4实例
(1)图1是淮南矿区一张典型的高分辨率地震剖面,图中左下角的断层和中部的褶曲构造清晰可见。
图1典型的高分辨率地震剖面
图2连井约束反演地震剖面
a—约束反演前地震剖面;b—约束反演后地震剖面
(2)图2连井约束反演地震剖面,经连井约束反演处理后,主要反射频率由60Hz提高到约100Hz。
3三维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
3.1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特点
前已叙及,由于开采煤炭的深度较浅(垂深1000m以内),对地质构造查明的程度要求又很高。因此,中国煤炭工业中的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与石油工业中的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有着以下不同的特点:
(1)排列长度较短,一般约500~700m,非纵距不超过600m;
(2)CDP网格很密,一般为(5~10)m×(10~20)m;
(3)采用高频检波器接收,其自然频率在60Hz、100Hz,埋置在深0.2~0.3m的浅坑中;
(4)通常以4线6炮或8线3炮制获取12次覆盖共深度点反射地震数据;
(5)在资料处理中通常用每平方公里5~10个钻井数据对反射层位进行标定;
(6)采用钻孔标定速度,使主要解释精度达到1%;
(7)对地震成果数据进行动态管理,即使用采掘过程中的新获得数据对,地震解释成果进行实际修正,重新解释。
近年,在中国的淮南、淮北、济宁、开滦、永夏、大屯等矿区已完成15块三维地震勘探,每块面积2~7km2。
其主要效果:
(1)查明了采区内落差大于5m的断层,落差3m的断点在地震剖面上显示明显;
(2)主要可采煤层底板埋藏深度误差,经巷道验证<1%;
(3)查出运输大巷的位置。
3.2典型实例
(1)图3是淮南矿区LB矿3.4采区三维地震数据盒。
图3淮南矿区LB矿3、4采区三维地震数据盒
(2)图4是淮南矿区PS矿A采区三维地震水平切片的一部分。小断层断距5m,在图中黑框内清晰可见。
图4淮南矿区PS矿三维地震水平切片小断层断距5m
4煤层横向预测的地震技术
4.1煤层预测
煤层横向预测的地震技术是以地震信息为主结合钻井地质成果和测井成果,研究煤层横向变化。煤层横向预测采用以下几项技术:
(1)煤层层位精细标定技术;
(2)煤层底板空间几何形态描述技术;
(3)主要可采煤层厚度变化预测技术;
(4)煤层分叉、合并带、冲刷带描述技术;
(5)主要可采煤层露头预测技术。
横向预测煤层的依据是地震反射波的振幅变化、相位变化、频率变化和速度变化。
通常预测煤层是利用人工合成记录,VSP资料对地震剖面上反射波的层位进行精确标定后用下述方法实现:
(1)波形分析法;
(2)特征参数法;
(3)稳健迭代法反演;
(4)积分地震道技术和波阻抗反演;
(5)子波振幅谱总能量法;
(6)道振幅谱比法。
4.2典型实例
(1)图5是一段典型的处于煤层分叉、合并地段的地震剖面、图中T3波为3号煤层反射波,T3L波为三号石灰岩反射波。
图5典型的煤层分叉、合并地段的地震剖面(引自刘天仁)
(2)图6是用地震资料解释的3号煤层分叉、合并成果平面图。该成果经三批38个钻井验证成功率达84%。图中地震解释与钻探不一致的钻孔为T17-9、T8-3、T14-2、T15-3、T23-1、T10-3。
5煤矿采区地震技术
5.1采区地震技术特点
矿井初步设计前后,或煤矿投入生产后为合理布置采区、预备采区或工作面,而应用的地震技术称之为采区地震技术。它是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为煤矿生产服务的技术,主要特点是:
图6用地震解释的3号煤层分叉、合并成果平面图(引自朱华荣、杨奎)
该成果经三批38个钻井验证成功率达84%,图中●为地震解释成果经钻探验证不一致钻孔
(1)普遍采用二维、三维高分辨率地震技术。
(2)二维勘探测网较密一般175m×250m,构造复杂区125m×200m;三维测线网(20~40)m×(40~60)m。
(3)采区地震技术要完成以下主要地质任务:
①二维勘探查明落差10m以上的断层,查出落差5m的断点;三维勘探则查明落差5m以上的断层,查出落差3m以上的断点;②主要煤层底板的深度误差<1%(三维)、2%(二维);③查明主要可采煤层冲刷带范围;④查明陷落柱的范围。
(4)具有一整套适应各地区不同地质情况二维地震数据时深转换,三维偏移归位技术。
5.2实例
(1)淮南LB矿井
该矿井设计年产300万t,在即将建成前进行采区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原矿井设计区内只有一条原F39断层,设计两个采面。地震勘探后煤系地层起伏形态与精查地质报告基本一致,但断层变动较大如图7。可见两个采区均为采区地震勘探查出的延伸很长的F39断层切剖,为此对设计采面进行改动,新工作面可推进2000m。1993年投产至今已产原煤200万t以上。
图7淮南LB矿井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前后断层构造对比图
图中原F39为精查勘探查出的断层,F39、Fs为采区地震勘探查出的断层,巷-541/震-537分别为巷道对13-1煤层底板标高验证结果和地震解释结果
(2)河南LE矿井
该矿井设计年产240万t,原设计采区内无断层采区,采区地震勘探后查明断层17条。原设计三个采面中的两个采面被断层切断,见图8。后只好修改设计,避免了经济损失。
图9是一张典型的煤矿采区地震时间剖面,图中T3为3号煤层反射波,由F12和八里铺断层切割,而形成的地质构造清晰可见。
6垂直地震剖面(VSP)
VSP主要用于确定反射波的地质层位;提高地震资料处理分辨率和了解钻井周围及井底以下的地质构造。
7奥灰岩溶地震勘探技术
奥灰岩溶水一直是中国邢台、峰峰、焦作、鹤壁、邯郸等煤矿生产防治水和开采太原组煤层的主要障碍。据估算至少有5亿t煤受水的威胁无法开采。以往,靠钻井的方法予以探测成本高、周期长、成功率低。奥灰岩溶地震勘探技术主要借助于中、低频勘探,高覆盖次数的地震数据的特殊处理,来完成对奥陶灰岩内幕、岩溶发育带和奥灰顶界的埋深,断层的导水性的勘查。
图8LE矿井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前后断层构造对比图
1—地质精查查出的断层;2—高分辨地震查出的断层;3—二1煤层底板等高线
图9典型的采区地震时间剖面
图中TQ为新生界底界面反射波,T3为3号煤层反射波
8结论
本文简要论述了中国煤炭工业地震勘探技术的新进展,可以看到它在煤炭工业中的应用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高分辨率二维、三维地震;地震道反演;VSP等等技术,特别是高分辨率三维地震,由于技术成果精度高,勘探周期短,因此把它作为煤矿设计和开采中高度现代化的工具,正在成为中国东部地区一些煤矿的标准作法。
今后,中国东部、中部地区仍将是中国的主要产煤基地,开采深度将更深(1000~1200m)。为煤炭工业服务的地震技术将向勘探细小构造3m或更小断层的,高分辨率、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和煤层勘探的目标发展。在综合利用各种资料和技术时,煤层横向描述,煤层顶底板岩性变化描述,地压预测,瓦斯富集带预测,断层导水性预测技术也将在矿井中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唐建益.煤田波阻抗剖面.煤田地质与勘探,1985,3:51~61.
[2]方正.中国煤田勘探地球物理技术.地球物理学报,1994,37(增41):396~407.
[3]唐建益.中国煤田地震勘探剖面图集.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