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理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创新,放在之来首,并且放在发展源的核心,创新是民族之魂,中国的发展走到今天,走极端道路不行,因为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基础建设已经完成,要实现质的突破,要靠创新来引领发展,旧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行。所以,以创新来引领,这本身是新常态的要求,是实现突破的要求。
协调,协调就是个有机体,就是解决一个最大效益的问题。
绿色,就是实现低投入、高产出,就是宜居,就是提高生活品质。
开放,是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取得经验的体现、着眼点,只有坚持开放的道路,才能走得更快、上得更高。中国要走向大国,大国不开放是不行的,闭关锁国不会成功,所以要开放。
共享,就是发挥社会制度优越性,让全民享受发展中的红利。所以唯有共享,才能体现制度的优越性,才能让人民感觉到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五大理念”就是解决怎么发展和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这个本质搞清,发展就不会走偏,“五大理念”就会紧紧落到实处。
㈡ 什么是协同中心
即 工作中心 一个工序或工艺组
㈢ 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的初步成果
建设和培育期间,中心整合了协同高校与企业的20余个研究与实验基地、上千台/套数亿元产值的仪器设备等科技创新资源,制定了共享保证措施。通过协同创新,旨在成为支撑我国高端制造装备产业核心技术和创新技术的研发与转移高地,使我国高端机床加工效率提高2-3倍,制造精度从微米级到纳米级,3D打印工艺与装备进入世界前列。通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支撑和引领行业发展,使我国的高端制造装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促使我国向制造业强国“第一方阵”迈进。
㈣ 急求一篇:跨部门业务协同和信息资源交换共享情况的范文
http://wenku..com/view/31fe3d75ddccda38376baff7.html
㈤ 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相关评价
“2011计划”全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
2012年3月,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作为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是做事的计划,不是分钱的计划”、“没有2011高校,只有2011中心”、“先培育、后支持”、“限定身份、不固化模式,面向各类高校开放”……“2011计划”一经提出,诸多与以往不同的全新理念就引发了关注。许多高校感到机会来了,但也不乏困惑。“观念必须转变。”教育部科技司司长王延觉说,“我们希望通过中心的建立,形成一个改革特区,去推动高校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的改革,而不是由我们告诉学校做什么。”
从2012年5月开始的大半年时间,教育部在全国各地举行了32场宣讲报告,753所高校的4500多名相关负责人参加。与此同时,一个6000人的评审专家库和一套严格的评审办法建立起来,以保证认定过程的公平、公正。
2013年,评审认定工作开始紧锣密鼓。经过申报、初审、答辩、考察、咨询等环节,学校范围从167所缩小到32所再到17所,最终14个高校牵头的协同创新中心获得“国家队”的认定。
“2011计划”首批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包含了科学前沿、文化传承、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四大类,研究内容涵盖了量子物理、化学化工、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新型材料、纳米科技等各个领域。这些研究方向体现了国家的重大需求,也是国际科技前沿竞争的需要。
可以实现绝对保密的电话、速度超过传统计算机百倍的量子计算机……都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牵头组建的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正在攻克的科技前沿问题。中心主任潘建伟院士告诉记者,计划于2015年发射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正是“协同”而来的。该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郭光灿院士解释说:“中科大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已处于世界前列,但是我们不会发射卫星,做不了空地实验。”于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了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国防科学技术大学4家单位,共同实现目标。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联席主任、吉林大学资深教授、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文显指出,由中国政法大学牵头,联合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组建的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具有重大的国家战略意义。在当代中国社会文明的进程中,如何推进以司法文明为核心的法治文明,如何建立公正高效权威和谐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在当代世界司法文明体系中,如何提升中国司法文明的国际认同度和国际话语权;这些都是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经济繁荣发展、人民幸福尊严、社会公平正义的国家战略问题,因而毫无疑问应当是法学的重大研究领域和重大研究任务。当代中国的司法文明应有三个支点:一是科学的司法理论,二是先进的司法制度,三是公正的司法运作。组建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的宗旨就在于通过对这三个支点及相关问题的深度研究以及相应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来服务传承和推进司法文明、法治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国家战略,这就决定了组建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南京大学牵头的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以实现国家南海权益最大化为目标。这个汇聚中国南海研究院、海军指挥学院等多家机构的中心,组建了南海史地与文化研究、南海法律与国际关系、南海资源与环境、南海舆情监测分析与交流等八大平台。海军指挥学院教授冯梁是南海地区航行自由与安全合作研究平台的首席专家。他坦陈,“海军指挥学院是海军的最高学府,但我们只能从军事角度为国家决策提供依据。现实中,南海问题涉及政治、外交、法理等复杂情况,协同的工作方式正是我们迫切需要的,所以特别愿意参与其中”。
化工是江苏省的主导产业,但产品及技术低端,急需以高端和生态化为核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南京工业大学牵头的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围绕区域需求,形成了学校主导研究方向,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再到应用转化,每个环节都找到了协同单位。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物理所3家合作成立的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可谓得天时、地利、人和。同处中关村核心区域的3家单位犹如科研的铁三角,步行不过十几分钟,而3家的合作早已有之。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丁洪认为,地理上的距离不可忽视,当今世界许多重大科学发现就是在科学家面对面的碰撞中产生的。
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更是将地理优势发挥到极致,该中心就坐落在连接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的工字形建筑——天南大联合大厦内。发文时,不出楼门,两校的师生就可以到对方的学校去学习、研究。据天津大学副校长冯亚青介绍,中心已完全实现了仪器设备共享,只要在电脑上预约就可以优先使用。两校之间还实现了互选课程、互派导师的机制。在“成果怎么算”的问题上,两校还有一个“创举”,规定凡是合作研究成果,只要在本校参与者中署名排在第一位,就认可为第一作者。
“技术保密问题是企业不与高校合作的原因之一。”中南大学有色金属先进结构材料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负责人周科朝说。中南大学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铝业公司、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等多家单位,围绕有色金属先进结构材料与制造的关键科学和共性技术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战略研究、成果转化等协作。“现在,在中心的平台上,高校与企业有了共同的目标,签订保密协议,打破了以往的壁垒。”
“协同创新,无非就是人财物三样,其中会聚人才是最难做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韩杰才说,“不同单位的人展开合作,就要打破单位属性。协同创新中心的体制改革就是要让人员‘流动不调动’,加入中心就意味着企业与高校都得承认这一统一的平台和合作机制。”
南京工业大学出台“科技十九条”,鼓励协同创新中心的教师、科研人员创办学科型公司,把科技成果所占股份的90%奖励给教师,使“沉睡”专利走出故纸堆,打破了“科技成果转化难”的僵局。中心对公司进行绩效考核,以贡献论英雄。发文时,学校控股参股、技术支撑的公司有100余家,有5家以上进入上市辅导期。
作为一个学科、人才、科研三位一体的计划,各高校在人才聘用、资源配置、考核评价、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探索各具特色。在记者看来,“2011计划”像是一枚火种,使体制机制的坚冰开始消融,使高校科技创新之光闪亮,同时也点燃了企业、政府、行业、科研单位的热情。
在2011协同创新中心现场考察环节,河南省副省长徐济超亲自到场。他表示,河南作为一个人口大省,没有“985工程”高校,总感到有遗憾,这次一定要抓住发展机会。从2013年开始,河南省每年为河南农业大学牵头的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安排专项建设经费3000万元,连续支持4年。
在苏州大学组建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过程中,苏州工业园区政府不只提供资金上大力支持,对于引进的人才,在公寓、子女入学、家属工作等方面,政府都出面协调解决。
对于中国高校正在实施的“2011计划”,四川大学牵头的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阿兰·盖伦说:“我知道中国政府将对最优秀的大学科研中心给予支持,现在中国创造了很好的科研条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人才回国,我就是跟着自己的学生来到这个中心的。”
㈥ 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的科研成果
科研奖励 序号 成果名称 第一
完成人 完成单位 奖项名称、等级 颁奖单位 获奖时间 1 药物制剂缓控释技术的开发与产业化 贺 芬 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11年 2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化学-酶法合成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开发 郑裕国 浙江工业大学 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10年 3 高纯度井冈霉素生物催化生产井冈霉醇胺的产业化技术开发 郑裕国 浙江工业大学 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08年 4 替代光气、氯化亚砜等有毒有害原料的绿色化学技术开发及推广应用 苏为科 浙江工业大学 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07年 5 天然d-a-维生素E工艺技术创新 李春波 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00年 6 阿卡波糖生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郑裕国 浙江工业大学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国家教育部 2011年 7 含氮、硫、氯污染物的生物净化及强化原理 陈建孟 浙江工业大学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国家教育部 2010年 8 生物法废气净化新技术及工业应用 陈建孟 浙江工业大学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国家教育部 2008年 9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重大贡献奖 沈寅初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重大贡献奖 浙江省人民政府 2009年 10 典型污染物催化/生物降解强化机制研究 陈建孟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 浙江省人民政府 2011年 11 多组分工业废气高效生物净化新技术及工程应用 陈建孟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 浙江省人民政府 2009年 12 卡马西平、奥卡西平绿色合成技术开发及产业化 苏为科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 浙江省人民政府 2009年 13 高纯度井冈霉素及其生物催化生产井冈霉醇胺的产业化技术开发 郑裕国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 浙江省人民政府 2007年 14 替代光气、氯化亚砜等有毒有害原料的绿色化学技术开发及推广应用 苏为科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 浙江省人民政府 2006年 15 安全、高效、广谱型新兽药大观霉素的研制及产业化 裘娟萍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浙江省人民政府 2008年 16 萘普生绿色合成技术开发及产业化 苏为科 浙江工业大学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2011年 17 电氧化技术及其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陈建孟 浙江工业大学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2010年 18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化学-酶法合成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开发 郑裕国 浙江工业大学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2009年 19 含硫氮污染物废气生物净化新技术及工业应用 陈建孟 浙江工业大学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
一等奖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2008年 20 卡马西平、奥卡西平绿色合成技术开发及产业化 苏为科 浙江工业大学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2008年 21 替代光气、氯化亚砜等有毒有害原料的绿色化学技术开发及推广应用 苏为科 浙江工业大学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2006年 22 一种高纯度井冈霉素粉剂的制备方法 郑裕国 浙江工业大学 第十三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 中国知识产权局 2011年 23 N-[1(S)-乙氧羰基-3-苯丙基]-L-丙氨酸-N-羧酸酐的化学合成方法 苏为科 浙江工业大学 第十届中国专利奖
优秀奖 中国知识产权局 2007年 24 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的新技术 集成开发及应用 陈建孟 浙江工业大学 国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国家环境保护部 2007年 25 中药代谢分析技术平台建立与应用 曾 苏 浙江大学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浙江省人民政府 2010年 26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设计和发现 刘 滔 浙江大学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浙江省人民政府 2010年 27 基于作用靶点的抗肿瘤药物活性评价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 杨 波 浙江大学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浙江省人民政府 2008年 28 盐酸麻黄碱的生产新工艺 周后元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 上海市技术发明
一等奖 上海市人民政府 2009年 29 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综合技术的建立与应用 宣尧仙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 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一等奖 浙江省卫生厅 2012年 30 病毒性载体基因药物(产品)临床前安全评价技术与方法研究 宣尧仙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 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二等奖 发明专利(部分) 序号 发明专利名称 第一
发明人 专利权人 授权
时间 1 一种利用超支化聚合物对平板膜进行亲水改性的方法 魏秀珍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8.22 2 管道化连续生产2-乙基蒽醌的装置及工艺 苏为科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8.22 3 氯乙烯基环丙烷的合成方法 李坚军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8.22 4 乙酰乙酸乙酯微生物转化制备(S)-3-羟基丁酸乙酯的方 欧志敏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8.22 5 一种脂肪酶催化合成蔗糖-6-乙酸酯的方法 钱俊青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8.22 6 管道化方式生产正丁基硫代磷酰三胺的方法及专用设备 陈志卫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8.08 7 一种从银杏叶中提取银杏提取物的方法 王 平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8.08 8 红球菌ZJPH1003及其在制备S-(+)-2,2-二甲基环丙烷甲酸 王 普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8.08 9 不对称还原制备(R)-1,3-丁二醇的方法及菌株 郑裕国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7.25 10 一种铝-铁联用的有机废水高级氧化处理方法 林坤德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7.25 11 5-氨基-1,2,4-噻二唑乙酰胺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钟为慧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7.25 12 一种二苯基瞵甲基取代的杯[4]芳烃的应用 钟为慧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7.25 13 高通量筛选三氮唑类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方法及化合物 朱 勍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7.04 14 一种柑橘精油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钱俊青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7.04 15 一种用于废气处理的螺旋形光反应器及废气处理工艺 陈建孟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6.27 16 生物催化与分离耦合法生产R-扁桃酸 郑裕国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6.27 17 一种甘油脱水酶基因.载体.工程菌及其应用 郑裕国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6.27 18 具有17β-雌二醇降解能力的芽孢杆菌E2-Y及其应用 姜理英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6.27 19 能够高效降解二氯甲烷的罗得西亚甲基杆菌H13及其应用 陈建孟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6.27 20 高活性高耐受甲醛降解菌及其应用 钟卫鸿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6.27 21 新型水溶性壳聚糖衍生物及其制备和应用 应国清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6.27 22 一种新戊二醇的高效回收方法 苏为科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6.27 23 一种2-环己烯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崔冬梅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6.27 24 一种从陈皮中提取橙皮苷的方法 谢 捷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6.27 25 一种多取代烯丙基氯衍生物的合成方法 钟为慧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6.27 26 一种2-吡咯磺酰胺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崔冬梅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6.27 27 一种利用硫铁矿废水及处理污泥制备聚合硫酸铁铝的方法 林春绵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5.30 28 亚氨基二乙酸的液相分析方法 郑裕国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5.30 29 一种利用鞘氨醇单胞菌发酵萃取耦合制备辅酶Q*的方法 钟卫鸿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5.30 30 生物催化法生产R-扁桃酸及其衍生物的方法 郑裕国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5.30 31 一种环氧化物水解酶基因、载体、工程菌及其应用 郑裕国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5.30 32 一种多取代苯类化合物的合成新方法 陈志卫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5.30 33 2-杂芳基取代喹啉类化合物的化学合成方法 李振华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5.30 34 一种固定化酶整体毛细管色谱柱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钱俊青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5.30 35 一种2-氯烟酸的合成方法 苏为科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5.30 36 一种酰胺类除草剂降解产物ESA的降解方法 徐 超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5.23 37 一种资源化处理硫铁矿废水制备氧化铁黑颜料的方法 林春绵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5.23 38 一种应用高速逆流色谱分离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方法 王 鸿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5.23 39 一种利巴韦林缩合物的化学合成方法 李永曙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5.23 40 4-溴-2,3,5,6-四氟苯乙酸的制备方法 俞传明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5.23 41 一锅法制备二苯并噻唑二硫醚和三苯基膦 钟为慧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5.23 42 一种二乙酰大黄酸的制备方法 苏为科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5.23 43 玫瑰杆菌zjut及其在制备琼胶寡糖中的应用 梅建凤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5.23 44 一种螺环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李坚军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5.23 45 一种葫芦素B的提取分离方法 单伟光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5.23 46 一种2,3,4,5-四氟苯甲酰氯的化学合成方法 苏为科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5.23 47 N-磺酰酮亚胺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崔冬梅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5.23 48 生物催化法生产2,2-二甲基环丙烷甲酰胺的提纯方法 郑裕国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5.16 49 能够高效降解尼古丁的申氏杆菌HZN1及其应用 马 云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5.16 50 叔丁基-[2-(联苯-4-基)-1-(羟甲基)乙基]氨基甲酸酯的 张兴贤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5.16
㈦ 有谁用过能支持团队内部在线共享信息、协同编辑之类的平台吗有没有用着不错的,推荐一下。
科研在线不错的。
它主要是面向团队协作与知识分享的平台,现在只要注册即可使用,能创建个人空间与团队空间,邀请成员加入自己的团队,分享知识、发布观点看法、同时支持社会化的协作沟通方式如:评论、推荐、转发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