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主要学术成果摘要

主要学术成果摘要

发布时间:2021-12-06 14:31:10

A. 刘晓莉的主要科研成果

2002年以来发表论文:
1刘晓莉 合撰第一 《刑法应增设拒证罪》, 东北师大学报 2002年6期.
CSSCI重点刊物
2刘晓莉 独撰 《刑法解释的主体》, 吉林大学学报 2003年3期 .
CSSCI
3刘晓莉 独撰 《论抢劫罪既遂与未遂的标志》, 刑事法律若干热点问题研究 2003年 .
4刘晓莉 独撰 《抢劫罪与罪数形态的关系辨析》, 刑事法律若干热点问题研究 2003年 .
5刘晓莉 合撰第一 《抢劫罪的犯罪构成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年6月 .
6刘晓莉 独撰 《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的立法保障》,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6期.
7刘晓莉 独撰 《刑法解释的缘由》,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年6月版 .
8刘晓莉 独撰 《刑事证人拒证的三大立法根源评析》,东北师大学报 2003年5期.
CSSCI重点刊物
9刘晓莉 合撰第一 《死刑废止之思考》, 中国刑法学年会文集 2004年9月版.
10 刘晓莉 独撰 《抢劫罪的停止形态》,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4年2期.
11刘晓莉 合撰第一 《刑法立法解释之废止》, 理论界 2004年4期.
12刘晓莉 合撰第一 《论生态犯罪立法的必要性》,当代法学 2004年5期 .
13刘晓莉 第一作者 《生态省建设需要地方生态立法》,长白学刊 2005年第6期.
核心期刊
14刘晓莉 独撰 《吉林省生态环境建设立法现状评析》,刑事法新论集粹法律出版社
2005年6月.
15刘晓莉 第三作者 《论大学本科教学中生态观教育之必要性及实施途径》,2005年12月21日 .
16刘晓莉 第二作者 《我国犯罪成立理论的体系性特点及其缺陷》,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6年第4期全文转载) 2006年第1期 重点刊物.
17刘晓莉 第二作者 《吉林省生态立法与生态省建设的几点思考》,白城师范学院
报2006年第3期 .
18刘晓莉 第一作者 《生态犯罪立法论要》,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6年第2期.
CSSCI 重点刊物
19刘晓莉 第一作者 《传统环境犯罪的立法悖论与立法创新》,社会科学战线 2006年第3期 CSSCI 重点刊物
20刘晓莉第一作者 《俄罗斯生态犯罪的立法评析及借鉴》, 东北亚论坛2007年第 4期。 CSSCI
21刘晓莉独撰《有效保护草原的法律思考》,光明日报 理论版2007年8月30日。
国家级。该文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网——中国人大网(2007.9.27.)、中国
共产党新闻网——人民网(2007.9.14)、北京市人大网(2007.9.28.)、中
国农业新闻网——三农在线网(2007.11.6)等多家网站转载。
22刘晓莉第二作者《 刑法解释与死刑的司法控制》, 中国刑法学年会文集 2007年9月版.
23刘晓莉独撰《刑法立法解释之反思》,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5期.
CSSCI
24刘晓莉第一作者 《不真正不作为犯的立法化思考》,东北师大学报2007年第6期.
CSSCI 重点刊物
25刘晓莉第一作者《草原保护的刑法立法研究》,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1期.
CSSCI
26刘晓莉第二作者《诱惑侦查的理性分析与法律规制》,东北师大学报2008年第4期.
CSSCI (A)
27刘晓莉(通讯作者)《浅论男性遭遇性侵犯时的刑法保护》,湖南社会主义学院学
报2009年第4期.
28刘晓莉第一作者《试论设立中公司的法律地位》,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29刘晓莉(通讯作者)《和谐社会中刑法价值的思考》,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年第1期.
30刘晓莉(通讯作者)《未成年被害人角色转换与犯罪预防的法律思考》,吉林公安高
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4期.
31刘晓莉第一作者《在草原牧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法律思考》,东北师大学报2010年
第4期.CSSCI (A)
32刘晓莉第一作者《草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问题的若干思考》,当代法学2010年
第4期.CSSCI (A)
33刘晓莉(通讯作者)《我国草原立法评价及其建议》,求索2010年第8期.CSSCI (B)
34刘晓莉独撰 《逃税罪数额的刑法解释》,法治研究2010年第9期。
35刘晓莉 (第一作者)《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客观认定论析》,载《经济刑法》上
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
36刘晓莉独撰 《降低入罪门槛的当代价值探究》,政治与法律2011年第1期。 CSSCI (B)
37刘晓莉独撰 《中国湿地保护立法评判》,求是学刊2011年第3期。 CSSCI (B) 该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1年第4期“学术卡片”摘要转载。
38刘晓莉独撰 《制售假药:有罪!》,光明日报2011年8月22日。 国家级 该文被新华网(2011.8.22.)、光明网(2011.8.22.)、中国日报网(2011.8.22)、中国新闻网(2011.8.22)、凤凰网(2011.9.2)、中国网络电视台网(2011.8.22)等多家网站转载。
39刘晓莉(通讯作者)《生态文明视域下环境伦理对我国草原立法完善的若干思考》,中国生态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2011年10月。
40刘晓莉(第一作者) 《生产、销售假药罪作为行为犯的刑法经济评析》,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6期。
41刘晓莉(第一作者)《追究草原犯罪刑事责任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8期。 1刘晓莉 参编 《刑法新立罪的理论与实务》,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版。
2刘晓莉 编委 《吉林省生态环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3月版。
3刘晓莉 参编 《刑事法新论集粹》,法律出版社2005年6月版。
4刘晓莉 自著 《生态犯罪立法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版。
5刘晓莉 参编 《草原执法理论与实践》,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9月版。

B. 网申的里面“主要学术成果”和“主要学术成果摘要介绍”怎么填写

再填获奖的时间填成果的具体名称、以最高为准,颁奖的单位(注意:一件成果

C. 王荣成的主要科研成果

(一)发表论文(刊物与会议论文)
[1]王荣成、李秀敏,“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与图们江地区开发”,《外国问题研究》1995年第1期。
[2]王荣成,“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合作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世界地理研究》1995年第2期。
[3]陈才、王荣成,“关于中国21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几点思考”,《经济地理》1996年第2期。
[4]王荣成,“吉林省对外贸易西进战略与西部区域经济开发”,《东北亚论坛》1996年第4期
[5]王荣成,“中外经济地域类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人文地理》1997年第2期
[6]王荣成,“关于区域经济地理学科教学的几点体会”,《教学研究》1997年第3期。
[7]王荣成、魏民,“东北亚与东南亚地域经济格局之比较”,《世界地理研究》1997年第4期。
[8]王荣成、孙丽华,“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对外通道贸易通道研究”,《世界地理研究》1998年第2期。
[9]王荣成,“蒙古东部地区对外通道发展与东北亚区域合作”,《世界地理研究》1999年第2期。
[10]王荣成,“东北区资源地域类型与区域成长模式”,《经济地理》1999年第1期。
[11]王荣成、陈才,“图们江地区物流长期预测的理论与实践”,《人文地理》1999年第3期。
[12]王荣成、叶宝明,“Study on Cargo Flow Projection in Tumen Development Area”,《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1999年第1期。
[13]王荣成,A Transport Forecast Study of Tumen River Economic and Development Area (TREDA),ERINA REPORT (Japan) Vol.32 (环日本海研究所,日本) 2000
[14]王荣成,“东北经济区对外通道研究”,《人文地理》2000年第1期。
[15]王荣成、张英,“中国区域经济地理学科的创新与地理教育改革”,《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1年。
[16]王荣成、张英,“尊重的教育”理念与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教学研究》2001年第1期。
[17]王荣成、陈才,“东北亚与东南亚地区次区域国际合作对比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01年第2期。
[18]杨青山、徐效坡、王荣成,“工业生态学理论与城市工业园区设计研究”,《经济地理》2002年第6期。
[19]赵伟、王荣成、丁四保,“东北亚区域国际合作中跨境交通走廊的发展及其对环境退化的影响”,《世界地理研究》2002年第1期。
[20]王荣成、张英,“东北区交通通道发展及其对区域社会生态系统的影响”,《“中国东北论坛”2001-跨世纪的中国东北经济》,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1]王荣成、张英,“东北经济区综合运输通道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经济地理》2002年第5期。
[22]丁四保、王荣成,“图们江地区交通走廊对区域环境的影响研究”,《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第3期。
[23]王荣成、张英,“中国区域经济地理学科的创新与发展”,《人文地理》2002⑵:94-96。
[24]相伟、王荣成、丁四保,“国际物流格局中的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世界地理研究》2003年第2期。
[25]王荣成、丁四保、崔军、米德长,“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图们江地区国际交通运输枢纽建设”,《世界地理研究》2003年第4期。
[26]赵玲、王荣成,“哈大交通经济带的发展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国东北论坛”2003—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振兴,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7]王荣成、任晶,“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国际城市系统研究——以图们江地区为例”,《人文地理》2004年第2期。
[28]王荣成、车晓翠、修春亮,“辽西走廊地带城镇化发展思路研究”,《经济地理》2004年第5期。
[29]王荣成、赵玲、杨青山,“东北地区地域组织创新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04年第2期。
[30]王荣成、赵玲,“东北地区哈大交通经济带的城市化响应研究”,《地理科学》,2004年第5期。
[31]王荣成、王昱,“东北区中部核心地带交通通道过程与景观结构演化研究”,2005年全球华人地理学家大会《论文摘要集》(北京),2005年8月。
[32]车晓翠、王荣成、张小燕,“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发展与城市化战略研究”,《“中国东北论坛”2004—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研究》,刘继生、宋玉祥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33]张云逸、王荣成,“吉林省城市化过程及其发展趋势初探”,《“中国东北论坛”2004—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研究》,刘继生、宋玉祥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34]王荣成、丁四保,“中国区域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的融合与发展”,朱传耿、沈正平、孟召宜主编,《科学发展观与人文地理学研究新进展》,科学出版社,2005年8月。
[35]王荣成、侯玲、米德长、王玉祥,“‘东边道’建设与区域资源环境系统的响应研究”,《世界地理研究》(重点刊物),2005⑵:57-63。
[36]王荣成、丁四保,“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融合发展的思考”,《人文地理》(CSSCI),2005⑹:23-28。
[37]欧向军(外校)、沈正平(外校)、王荣成,“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差异格局演变探析”,《地理科学》,2006⑹:641-648。
[38]王荣成、董爽,“东北地区东部交通通道体系建设与城镇化演进机制研究”,《经济地理》2006(增刊):251-255。
[39]王昱、丁四保、王荣成,“‘空间剥夺’与县域经济发展问题——以吉林省中部地区为例”,《人文地理》(CSSCI),2007⑸:60-65。
[40]王荣成,“100年以来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地域格局的演变”,2007年全球华人地学家大会论文集:246-256。
[41]王荣成、张云逸,“吉林省中部核心地带产业整合研究”,《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8⑴:96-103。
[42]WANG RONGCHENG,The evolution of the Human-land relationship in the western area of Northeast China,31st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Congress ABSTRATCTS RESUMES(TUNIS2008):418-419。(国际学术会议论文)
[43]王昱、王荣成,“中国区域生态补偿机制下的主体功能区划研究”,《东北师大学报》(CSSCI),2008⑷:17-21。
[44]王昱、丁四保、王荣成,“中国典型生态环境治理工程中的生态补偿问题”,《环境保护》(CSSCI),2008(9B):28-30。
[45]王昱、丁四保、王荣成,“主体功能区划及其生态补偿机制的地理学依据”,《地域研究与开发》(CSSCI),2009⑴:17-21。
[46]董晓菲、韩增林(外校)、王荣成,“东北地区沿海经济带与腹地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经济地理》(CSSCI),2009⑴:31-35。
[47]赵玲、王荣成,“抚远三角洲国际区域合作模式的构想”,《世界地理研究》(重点刊物),2009⑶:26-35。
[48]李雨停、丁四保、王荣成,“地理成本与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CSSCI),2009⑸:82-87。
[49]李雨停、丁四保、王荣成,“中国贫困区域发展问题研究”,《经济问题探索》(CSSCI),2009⑺:132-139。
[50]王荣成、卢艳丽,“100年来东北地区经济地域格局的演变”,《人文地理》(CSSCI),2009⑸:81-86。
[51]陈祥义、王荣成,“吉林省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分析”,《中国城市经济》,2009⑼:6-7。
[52]董晓菲、王荣成,“东北地区哈大交通经济带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CSSCI),2010Vol(29)⑵:22-28
(二)发表著作(著作、编著或参加;译著)
[1]丁四保、王荣成、李秀敏、刘力、赵伟编著,《区域经济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
[2]郭传新、王荣成主编,《图们江地区环境发展战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10月。
[3]参与编写,《吉林省生态环境调查与分析》,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
[4]王荣成副主编,《吉林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
[5]合编者之一,《蒙东地区与东北三省产业对接与跨区域合作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6]编著者之一,《主体功能区的生态补偿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

D. 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格式怎么写

由标题、摘要、关键词、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等部分组成。

标题概括地说明该研究的目的及重要性,并极其扼要地表述是以何种实验材料与方法得出的何种研究结论,突出论文的新见解和研究结果的意义。前言简要表述本研究课题的背景、前人的研究结果和未能解决的问题,以及本研究的主要实验(试验)内容和研究目的。

结果客观描述和科学分析实验(试验)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写明应用的公式、反应方程式;用表格、坐标图或曲线图准确列出实验中得出的数据;表述实验得出的最终结果。参考文献列出与本研究课题直接有关的前人发表的文献(包括参考前人的成果、方法、材料等)。

(4)主要学术成果摘要扩展阅读:

硕士学位论文要求规定:

1、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必须有外单位的有关专家参加,其组成人员由学位授予单位遴选决定。学位评定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由学位授予单位确定,报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备案。

2、学位评定委员会负责审查通过学士学位获得者的名单;负责对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报请授予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决议,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决定以不记名投票方式,经全体成员过半数通过。

3、决定授予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名单,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备案。学位授予单位,在学位评定委员会作出授予学位的决议后,发给学位获得者相应的学位证书

E. 徐盛桓的主要科研成果、项目和获奖

徐盛桓教授出版专著2本、编著2本;发表语言学论文一百多篇,约计一百多万字。早在1994年,《外语学刊》(参见第1期《关于我国外国语文刊物的一次统计研究》)曾发表统计数字,说他是当时“外语刊物上最活跃的学者”,发表文章篇数排行第一、被征引数排行第二。1999年全国语言学论文被引率排名第四,仅次于吕叔湘、沈家煊、朱德熙。其作品详细列表:
(一) 专著:
《语用问题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
《会话含意理论的新发展》,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
(二) 编著(负责编写语用部分):
2002,《英语词汇学高级教程》(汪榕培主编,高等院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系列教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3,《普通语言学概要》(伍铁平主编,高等学校文科教学用书),高等教育出版社。
(三) 在国内CN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含意与合情推理,《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第3期。
幂姆与文学作品互文性研究,《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
结构和边界——英语谓补句语法化研究,《外国语》 2005年第1期。
英语原因句的嬗变, 《外语学刊》, 2005年第1期。
句法研究的认知语言学视野,《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年第4期。
A and B语法化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年第1期。
成语的生成,《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
充分条件的语用嬗变——语言运用视角下的逻辑关系,《外国语》,2004年第3期。
理解翻译学,《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
逻辑与实据——英语IF条件句研究的一种理论框架,《现代外语》, 2004年第4期
研究与方法——石毓智两本书的研究方法述评,《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语言学研究的逻辑学思考——研海一楫(之三),《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常规关系与句式结构研究——以汉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句式为例,《外国语》, 2003年第2期。
往者虽旧 余味仍新,《外国语》, 2003年第6期。
常规关系与语句解读研究——语用推理形式化的初步探索,《现代外语》, 2003年第2期。
语用和规范——哈贝马斯的“规范语用学”论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新视点——评石毓智的两本书,《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到5期。
语义数量特征与英语中动结构,《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6期。
理论语用学研究中的假说——研海一楫之四,《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第6期。
常规关系与认知化——再论常规关系,《外国语》,2002年第1期。
关联原则与优化思维——关联理论的阐释与献疑,《外国语》, 2002年第3期。
我怎样做起语言学研究——“研海一楫”之七,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2 年4期。
试论英语双及物构块式,《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2期。
关于英汉语篇比较研究——从中西比较诗学的视角,《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年第4期。
名动转用与功能代谢,《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第8期。
名动转用的语义基础,《外国语》,2001年第1期。
语言学研究方法论探微——一份建议性的提纲,《外国语》,2001年第5期。
程序的发现和发现的程序——“研海一楫”之二,《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语言学研究的三个取向——研海一楫之一,《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存同求异 责备求全——创新共斟酌,《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第1期。
名动转用语用推理的认知策略,《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第4期。
关于英汉语语法化比较研究——英汉语比较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第9期。
名动转用与语用推理,《外国语》,2000年第2期。
语义、语用和语法——何自然《英语语用语法》导读,《外国语》,2000年第3期。
英语陈述疑问句,《外语学刊》,1999年第2期。
概念编码和程序编码——中国学生英语口头连贯表述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年第5期。
语法离我们有多远——从语义、语用看语法,《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年第10期。
才·学·识的鸿篇巨制,《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年第12期。
强发问和弱发问,《外国语》,1999年第3期。
含意推导思维形态的变化和发展,《外语学刊》,1998年第1期。
疑问句的语用性嬗变,《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4期。
化理论为方法给研究以个性(提纲),《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第1期。
含意运用与常规关系意识,《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第3期。
取精用宏寓学于做,《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第10期。
含意研究的逻辑学思考,《外国语》,1998年第2期。
关于含意本体论的研究,《外语研究》,1998年第1期。
广义含意理论的建构,《外语研究》,1998第2期。
论含意思维,《外语学刊》,1997年第2期。
含意本体论论纲,《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年第1期。
含意的两种形态,《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年第2期。
话语含意化过程——含意本体论系列研究之四,《外国语》,1997年第1期。
全国第二次新格氏理论研讨会小结(摘要),《外国语》,1997年第3期。
含意与叙事性篇章的建构,《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论表“添加”义的EVEN,《外语学刊》,1996年第1期。
含意本体论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3期。
常规关系和文化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1996年第1期。
论诗的织体 《外国语》1996年第二期。
信息状态研究,《现代外语》,1996年第2期。
话语的含意性,《外语研究》,1996第3期。
我读《英语复合句》——代序,《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6年第3期。
语言美学论纲,《外语学刊》,1995年第2期。
英语倒装句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4期。
含意本体论和句法语用学,《外语与外语教学》,1995年第1期。
论荷恩的等级关系──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系列研究之十,《外国语》,1995年第1期。
选择·重构·阐发·应用——我对新格赖斯,《现代外语》,1995年第2期。
论表“添加”义的TOO,《外语学刊》,1994年第1期。
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和含意否定,《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4期。
关于量词否定句 《外国语》,1994年6期。
上指预测的语用因素——评列文森的上指推导模式,《现代外语》,1994年第1期。
会话含意的分类——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系列研究之九,《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论意向含意─—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系列研究之七,《外语研究》,1994年第1期。
语用推理的新发展,《逻辑与语言学习》,1993年第1期。
“预设”新论,《外语学刊》,1993年第1期。
会话含意理论的新发展,《现代外语》,1993年第2期。
论“常规关系”,《外国语》,1993年第6期。
再论意向含意,《汕头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
论一般含意,《外语教学》,1993年第3期。
论词义的包含关系,《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
礼貌原则新拟,《外语学刊》,1992年第2期。
论词的语用意义,《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期。
语言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现代外语》,1992年第4期。
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些趋势,《外语教学》,1992年第4期。
语用推理,《外语学刊》,1991年第6期。
论篇章的变异,《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2期。
商品广告陈述热点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
经济和突出——英语前置修饰词组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4期。
广告的语言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2期。
变异的语言和技巧的语言,《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
译文质量评估的数学模型,《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4期。
论语句的“中心”,《外语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2期。
再论主位和述位,《外语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4期。
语言的生成性,《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4期。
“否定范围”和“否定中心”的新探索,《外语学刊》,1983年第1期。
汉语主位化初探,《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4期。
主位和述位,《外语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1期。
深层结构与英语教学,《外语学刊》,1981年第1期。
英语不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初探,《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3期。
如何简化英语注音的探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2期。
英语词义发展初探,《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4期。
(四)近期项目:
(1) 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资助金项目:《英语指引性写作程序训练》(99GJWYY)。项目主持人。2002年7月已结项。
(2) 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英汉语构块式语法化比较研究》(2001DYY001)。项目主持人。在研。
(五)获奖:
获国务院有特殊贡献专家津贴;全国模范教师(2000);
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8-2001);河南省社联优秀成果一等奖(1995)、二等奖(1996)。

F. 任获得乡镇先进教师是不是现职后主要学术成果包括哪些

G. 王泽龙的主要科研成果

★1.《中国现代主义诗潮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1998年再版
2.《中国新文学思潮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3.《湖北文学史》(与王齐洲合作),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4.《反思与重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综论》,新华出版社2005年出版
5.《中国现代文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2005年第7版
6. 《反思与重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念综论》,新华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7. 中国现代主义诗潮论》(修订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
8. 《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
9. 主编(与李遇春合作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选讲》(上、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
10. 主编(与李遇春合作主编):《中国当代文学经典作品选讲》(上、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
11. 主编:《华韵诗魂:现当代诗歌精选》(第二届中国诗歌节《华韵诗魂》丛书之一),2009年5月出版。 (近15年来主要成果):
1.《论穆旦的诗》,《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5年第11期全文转载
2.《略论湖北现代文学特征及其文化传统》,《江汉论坛》1995年第8期
3.《论冯至的十四行诗 》,《贵州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6年第1期全文转载
4.《论卞之琳的新智慧诗》,《 文艺研究》1996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6年第5期全文转载
5.《中国现代主义诗潮的嬗变及其特征》,《 晋阳学刊》1996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6年第7期全文转载
6.《李金发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位置刍议》,《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6年第11期全文转载
7.《论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外国文学评论》1996年第4期
8.《鲁迅精神魅力的探寻》,《 鲁迅研究月刊》1997年第11期;《中国文学年鉴》(1997—1998)全文转载
9.《论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潮的嬗变》,《学习与探索》1997年第2期;《新华文摘》1997年第9期全文转载;《中国文学年鉴》(1997—1998)全文转载
10—11.《胡适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上、下),《荆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1998年第6期;人大复印质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4期全文同期转载
12.《20世纪中国诗歌的现代化历程的回眸》,《人文杂志》1998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2期全文转载;《诗刊》1999年第5期转摘
13.《略论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几种关系》,《文学评论》 2000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第6期摘要
14.《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及其特征》,《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2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2期全文转载
15.《20世纪中国诗歌的民族化历程回眸》,《人文杂志》200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第4期全文转载
16.《文化视野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有效性与局限性》,《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1年全文转载
17.《论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观念的二元对立》,《人文杂志》2002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10期全文转载
18.《略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经典化》,《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第12期全文转载
19—20.《法国象征主义对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8期同期全文转载
21.《略论20世纪四十年代中国文学思潮的反思特征》,《 江汉论坛》2003年第8期
22.《论20世纪40、5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转型:兼论中国现代作家后期创作现象》,《文艺研究》2003年第5期
23.《论徐圩〈鬼恋〉的叙事审美特征》,《人文杂志》2003年第5期
24.《20年代中国现代诗歌音节诗学》,《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5期摘要
25.《论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艺术》,《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新华文摘》 2005年第6期摘要
26.《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现代意象诗学综论》,《人文杂志》 2004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12期全文转载
27.《论中国现代诗歌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意象艺术》,《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3期
★28.《中国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意象艺术略论》,《文学评论》2005年第3期
29.《论闻一多诗歌意象艺术的嬗变》,《江汉论坛》2005年第9期
30.《论中国现代诗歌意象的都市化特征》,《人文杂志》2006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文、当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11期全文转载。
31.《九叶诗派意象艺术的现代化追求》,《河北学刊》2006年第5期。
32.《西方意象诗学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文艺研究》2006年第9期。
33.《论七月诗派的意象艺术》,《三峡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34.《走向融合与开放:艾青诗歌意象艺术的探索》,《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35.《新诗散文化的诗学内涵与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文、当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12期全文转载。
36.《关于现代旧体诗词的入史问题》,《文学评论》2007年第5期。
37.《培育儿童媒体文化 适应现代教育转型》,《华文学刊》(新加坡)2007年第1期。
38.《1990年代以来郑敏研究述评》(与张琰合作),《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39.《也谈当前的国学热》,《文艺报》2007年2月10日。
40.《不能把五四与传统对立》,《社会科学报》2007年5月17日。
41.《现代中国文学学科观念与方法学术研讨会综述》(与张晋业合作),《光明日报》2008年7月3日。
42.《中国现代诗歌的意象图景》,《社会科学报》2008年7月3日。
43.《中国现代诗歌意象的发生》,《人文杂志》2008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11期全文转载。
44.《色戒:从张爱玲到李安》,《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45.《新诗困惑期的选择与思考》,《文艺报》2008年1月24 日。
46.《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艺术的嬗变及其特征》,《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新华文摘》第10期摘要。
47.《近30年郭沫若〈女神〉研究综述》(与胡忱合作),《郭沫若学刊》2009年第3期。
48.《语文课问题何在》,《光明日报》2009年2月9日。
49.《回归传统不是语文课的出路》,《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9年第7期全文转载。
50.《近三十年中国现代诗歌史观反思》,《文艺研究》2009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9年第11期全文转载。
51.《现代旧体诗词不宜入史》,《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0月20日。
52.《《新诗的困惑与选择》,《文艺研究》2009年第12期 中国20世纪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相互关系研究--中国社科九五项目主要参加者之一
中国现代诗潮研究--湖北省92年社科项目
湖北文学史--湖北省94年社科项目(合作)
楚文艺美学研究--湖北省教委1995年重点社科项目(主持人)
解放区文学研究--陕西省七五社科项目(合作参加)
湖北当代历史题材小说研究--湖北省社科2002年项目(合作参加)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体系转轨研究--湖北省教委1993年教学科研项目 1993年获湖北省政府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1999年获全国曾宪梓教育基金二等奖
2001年获湖北省政府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1年获荆州市政府首届社会科研成果一等奖

H. 李广的主要科研成果

2010年
李广、马云鹏,课程价值取向:含义、特征及其文化解析.东北师大学报.2010.5.
李广、马林,吉林省小学生网络使用的城乡差异调查.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5.
2009年
李广,教育研究繁荣背后的四大精神失落.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7月14日第七版.
李广、马云鹏,课程实践品性的文化解析.东北师大学报.2009.1.118-123.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09年第04期全文转载。
2008年
李广、马云鹏,国际课程研究范式的多维转换.外国教育研究.2008.12.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09年第03期全文转载。
李广、马云鹏,关注课程改革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适应.教育发展研究.2008(22).
李广、杨宏丽、许伟光、高夯,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及实施问题调查研究.东北师大学报.2008.6.
李广、高山达雄,从“樱花魂”到“桃太郎精神”——日本昭和初期小学国语课程价值取向剖析.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10.
李广、姜英杰、高山达雄,学校适应学生:对日本一所个性化学校的个案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2.
2007年
李广,校园欺侮:日本孩子无法逃脱的痛.中国教育报.2007年10月15日第8版.
李广,日本基础教育现实困境、改革方向与质量保证体系建构.外国教育研究.2007.9.
李广、马云鹏、高山达雄,日本义务教育改革动向分析.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9.
李广、马云鹏、高山达雄,促进学校自律、持续的改善与发展——日本《义务教育学校评价指导方针》解读.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6.
李广,师范教育免费应让农村教育受益.中国教育报.2007年6月7日第11版.
李广,日本小学国语教科书一年(上)《大萝卜》研究(1):日本教科书为何钟情于《大萝卜》.教育における临床の学(日本宫城教育大学教育临床総合研究センター).2007年3月.
李广、马云鹏,日本中小学教师教育理念与改革策略分析.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3.
李广,关于教育报复效应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1.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论点摘编.2007.4.
姜英杰、李广Constructing a model for English writing meta-cognition and its relevant factors in Chinese non-English-major undergraat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4-10-1.
2004、2005年
李广,为生存而学习:PISA评价思想价值取向研究.外国教育研究.2005.7.
李广、姜英杰,个性化学习的理论建构与特征分析.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3.
程利、李广,注重家庭环境因素培养健康的儿童心理.佳木斯大学学报.2005.3.
李广,东北农村中小学辍学问题调查研究.青年教师.2004.6.
李广,农村教育离新课程有多远.课程研究.2004.3.
李广、李颖,小学语文创造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4.4.
李广、刘长胜,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促进教学理念更新.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4.3.
李广,倡导个性化学习,建构学生健全人格——基于新课程学习方式的价值取向.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7.
2003年
李广,黑龙江省某县中小学辍学问题调查研究报告.东北师大学报.2002.12.
李广,日本感性教育对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启示.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12.
李广,感性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现代中小学育.2002.12.
姜英杰、李广,ESL学生英文写作元认知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3.2.
姜英杰、李广,初一学生英语单词记忆策略的训练研究.心理学探新.2003.1.
姜英杰、李广,论课程改革与教学观念更新.青年教师.2003.3.
姜英杰、李广,美国学科教学中的元认知能力训练.外国教育研究.2003.5.
姜英杰、李广,中小学教师情绪自我调节的几种方法.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4.
2002年
姜英杰、李广,学习策略训练模式研究.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版.2002.6.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3.10.摘要转载.
李广、姜英杰,把握《语文课程标准》,树立语文教育新理念.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4.
李广、姜英杰,倡导个性化教学,实现教学个性化——语文新“课标”,教学新理念.小学教学参考.2002.2.
李广、姜英杰,日本基础教育改革新理念——感性教育.外国教育研究.2002.4.
李广、姜英杰,日本感性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模式研究——兼析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东北师大学报.2002.2.
2001年以前
李广、姜英杰,教学效率问题的心理视角.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3.
李广、姜英杰,中小学生挫折感表现类型及影响因素分析.现代中小学教育.1999.1.
李广、使用微机软件,优化中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现代中小学教育.1996.6.
李广,中师生职业心理问题及对策.教育管理.1996.1.
李广,中师生心理档案微机化管理初探.教育管理.1996.1. 独著,和与邪:日本文化两极.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第一版.
编著,评好课:应知应会.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第一版.
参编,马云鹏、王永胜编著,校长与课程实施.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
李广、杨宏丽编著,上好课:应知应会.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
参编,教育实习实地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第一版.
副主编,中学教师培养质量:标准、现状与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第一版.
参编,刘益春主编,教师教育创新的理论与实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第一版.
参编,学校教育现代化指标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参编,马云鹏、赵士英主编,小学生语文学习发展性评价指导手册.吉林摄影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版.
马云鹏、李广、刘学智主编,新课程理念下学科素养评价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
李广、刘辉、赵冬臣主编,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
李广、赵冬臣、黄传惠主编,小学教育研究方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
李广参编,王景英主编,农村初中学生辍学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
李广参编,陈旭远主编,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
李广参编,陈旭远主编,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

I. 网申的里面“主要学术成果”和“主要学术成果摘要介绍”怎么填写

应视实际情况复和项目要求进行填制写说明即可。

申请表中的有关栏目应视实际情况和项目要求进行填写,如无相关情况可不填(如工作经历)。申请人提交的书面申请表应与网上报名信息内容一致。申请人提交申请表后,在受理机构接收前可以提回修改,受理机构接收后不能提回申请表。

如确实需在受理机构接收后修正内容,需联系受理机构退回,并在项目开通期内再次提交申请表。因此,申请表填写完成后,请务必仔细核对无误后方可提交。申请人需在申请材料“申请人保证”栏中签名。


(9)主要学术成果摘要扩展阅读:

网申的相关要求规定:

1、提供成绩单应包括本科、硕士(如有)、博士(如有)学习阶段,直至最近一学期的成绩。成绩单应由就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或有关学生管理部门开具并盖章。在外人员可提供外文成绩单,如为英语以外语种,需另提供英文翻译件。

2、申请人应提供所持有的最高学历及学位证书的复印件。应届本科毕业生无需提供。如最高学位在境外大学/教育机构获得,可仅提交学位证书复印件,无需提供最高学历证书复印件。

J. 杨万东的主要学术成果

[1] 《旅游企业管理教程》(教材),参与写作,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年。
[2]《经济中心运行轨迹的透视》(专著),撰写荷兰的兴盛与没落部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3]《我国现阶段股份制的培养与成长》(第一作者,合写),获《光明日报》等单位主办的“全国股份制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奖,收入论文集《股份制的理论与实践》,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
[4]《股份制:企业制度改革的理想选择》(第一作者,合写),《中国统计信息报》,1988年6月17日。
[5]《物资体制改革的困难和对策》,《中国物资》,1988年第3期。
[6]《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与经济》(教材),撰写农村改革、所有制及按劳分配部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
[7]《论自主选择与公平选择》〉(第一作者,合写),《四川经济研究》,1989年第1期。
[8]《论政府推动下的物资合同交易》(第二作者,合写),该文获“改革十年:中青年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奖,《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9年第5期。
[9]《中国改革之研究》(专著),农村改革部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
[10]《城乡协调:严峻的现实与现实的选择》〉(第一作者,合写),《经济体制改革》,1991年第5期。
[11]《对商品经济的重新认识讨论述要》,《中国经济科学年鉴》,1991年。
[12]《赶超的基石—中国不发达地区深化农村改革研究》(专著,国家“七五”社科基金项目),城乡关系部分,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
[13]《1992年市场经济问题讨论述要》,《经济研究资料》,1993年第1期。
[14]《近年来关于市场经济问题的讨论综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3年第2期。
[15]《我国所有制结构的演变》(专著,国务院研究室课题),基本理论部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
[16]《中国国有企业效率机制的建立》,《财经问题研究》,1995年第10期。该文为提交“中日管理比较研究”国际研讨会交流论文,并被收入论文集《中日管理比较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年。
[17]《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讨论综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6年第6期。
[18]《中国经济中的信用问题讨论综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年第1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国民经济管理》,2002年第1期。
[19]《我国私募基金问题讨论综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2年第10期。
[20]]《物流:第三利润源泉——与丁俊发先生对话》,《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第7期。
[21]《信任、信誉与信用治理——与李善民等教授对话》,《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第9期。
[22]《关于跨越式发展讨论综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第9期。《新华文摘》,2002年第1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2期。
[23]《WTO打开中国期市发展之门——与田源先生对话》,《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第12期。
[24]《经济热点问题研究进展报告》(第一辑),与黄泰岩共同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25]《未来2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和道路——与江小涓研究员对话》,《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第1期。
[26]《虚拟经济问题讨论综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第5期。《新华文摘》,2003年第10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2003年第9期。
{27}《国外经济热点前沿》(第一辑),主编之一,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5月。
[28]《中国经济热点前沿》(第一辑),主编之一,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5月。
[29]《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的宏观经济发展》,《财经论丛》2005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4期。
[30]《中国经济热点前沿》(第2辑),主编之一,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
[31]《国外经济热点前沿》(第2辑),主编之一,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29万字。
[32]《我国外汇储备问题讨论综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年第10期。
[33]《我国商业银行存贷差问题讨论综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年第2期。
[34]《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问题讨论综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年第5期。
[35]《网络时代学术期刊的生存之道》,《理论与当代》,2006年第6期。
[36]《产业经济管理》(教材),与蒋选等共同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37]《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讨论综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年11期。
[38]《中国民营经济蓝皮书2007》(理论综述部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10月。
[39] 《改革开放30年我国所有制的变革》,《中国信息报》,2008年8月18日。
[40]《美国金融危机与中国的应对策略》,《理论视野》,2008年11期。
[41]《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经济学卷),承担第三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改革理论的演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
[42]《强化人民币国际地位正当时》,《中国经济评论》,2008年12期。
[43]《美国经济体的内在缺陷》,《中国经济评论》,2008年12期。
[44]《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失衡及其纠偏》,《理论视野》,2009年第3期。
[45]《美元会崩溃吗?》(合作,第一作者),《新华航空》,2009年5月。
[46]《中国经济热点前沿》(第六辑,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部分,合写,第二作者),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5月。
[47]《解读“中国之谜”》(合作,第一作者),《新华航空》,2009年6月。
[48]《金融问题的历史性视角》(合作,第一作者),《IT经理世界》,2009年7月(第14期)。
( r y7 x( Y* n, @[49]《金融危机后的中国大企业模式》(合作,第一作者),《新华航空》,2009年8期。
[50]《房价:涨还是跌?》(合作,第一作者),《新华航空》,2009年第9期。
[51]《金融的逻辑》,《IT经理世界》,2009年10月(第21期)。
[52]《低碳经济:回归和谐的必然选择》(合作,第一作者),《新华航空》,2009年第10期。
[53]《选择与崛起:中国模式新挑战》(合作,第一作者),《新华航空》,2009年第11期。
[54]《中国教育批判》(合作,第一作者),《新华航空》,2009年12期。
[55]《区域超主权货币值得关注》,《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12月1日。
[56] 《低碳经济:经济结构的再调整》,《理论视野》,2010年第2期。
[57] 《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变迁》(合作,第一作者),《新华航空》,2010年2期。
[58] 《金融海啸后全球金融版图的变化》,《经济学家》,2010年第2期,2010年3月21日《上海社会科学报》摘要转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2010年第6期全文转载。
[59] 《内生增长的解构分析》,《理论视野》,2010年第4期。
[60] 《中国经济的内生增长》(合作,第一作者),《新华航空》,2010年第4期。
[61] 《美元为什么走强?》(合作,第一作者),《新华航空》,2010年第5期。
[6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本土派”与“海外派”的对话》(第一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
杨万东(1882~1958),木版年画艺术家,潍坊市寒亭区人。生于木版年画世家。自幼从族兄学艺,25岁自营画社。才思敏捷,绘刻精细,以民间戏剧,民间故事为题材,创作木版年画百余幅,代表作有《长坂坡》、《四郎探母》、《红灯照》、《七月七》等。其作品畅销国内外。1954年出席省文代会,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 2012年3月10日3时56分,诸暨市公安消防大队接到报警,诸暨市艮塔东路与高湖路交叉口义乌小商品直销连锁店发生火灾,该建筑为商住楼,一层为店铺,二至七层为住宅。诸暨大队接到指令后,先后调派了城东、城中、城西中队9辆消防车45名消防官兵赶赴火灾现场处置。
在火灾扑救中,现场日用化妆品罐装产品发生爆炸,城东中队副指导员田思嘉、副中队长陶国杰、下士杨万东被气浪冲倒,空呼器损坏,人员受伤。陶国杰、杨万东被送往诸暨市第一人民医院江东分院,田思嘉被送往诸暨市第一人民医院。经全力抢救无效,田思嘉光荣牺牲。城东中队副中队长陶国杰,下士杨万东伤势较重,目前仍未脱离生命危险。

阅读全文

与主要学术成果摘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海信濮塘 浏览:376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报告制度 浏览:747
现在电影版权谁最多 浏览:566
邵阳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553
马鞍山德伟 浏览:231
创造丰盛传销2016 浏览:787
公共卫生服务年度工作报告 浏览:921
石狮城管投诉电话 浏览:538
武汉环保局投诉电话 浏览:87
伊成果个人资料 浏览:25
软件著作权可以赚钱吗 浏览:481
作业谁发明的名字 浏览:633
狮山工商局电话是多少 浏览:542
厦门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74
农民大爷发明秸秆炉 浏览:210
碘伏开口有效期 浏览:455
马鞍山二中卢大亮 浏览:583
建筑证书培训 浏览:62
马鞍山潘荣 浏览:523
2019年公需课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