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何正嘉的学术及科研成果
获电子工业部1985年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委1986年科技进步二等奖(均为第二获奖人);《机械设备模糊诊断研究》199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机械设备现场变工况非平稳状态监测与模糊诊断技术》1997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大型机械设备变工况非平稳动态分析与监测诊断关键技术》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均为第一获奖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论著有: 1. 屈梁生,何正嘉.《机械故障诊断学》. 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12 2. 张函蜉,何正嘉. 《模糊诊断原理及应用》.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6 3. 何正嘉,黄昭毅. 《机械故障诊断案例选编》.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6 4. 何正嘉,訾艳阳等.《机械设备非平稳信号的故障诊断原理及应用》.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1 5. 何正嘉,陈雪峰等.《小波有限元理论及其工程应用》. 科学出版社,2006.6 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EI收录60余篇。《型旋转机械结构裂纹的动态定量诊断技术与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一获奖人)。2011年6月,被中国工程院确定为201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二轮有效候选人。
2. 杨鹏起的科研成果
杨鹏起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他作为副总设计师主持完成了国家863项目“SB-CIMS应用示范工程”和“应用国产化软件实施SB-CIMS应用示范工程”的研究开发工作,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主持的河北省“九五”软科学重点项目“河北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与综合评价研究”荣获河北省1999年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完成了省级科研课题“河北省大型支柱性企业集团科技进步综合评价研究”、“河北省工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状况分析及实证研究”、“主动性决策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等的研究工作。杨鹏起教授正主持省软科学重大招标项目“河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开发工作。杨鹏起教授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主编了《技术经济学》、《工业技术经济学》、《企业管理知识更新教程》等教材,参加编写了全国统编教材《企业管理与技术经济》。其中,《技术经济学》被评为河北科技大学优秀教材。
3. 苗菊的科研成果
1.专著
《探索翻译过程与译者》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Investigations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and the Translator
《翻译教学与翻译能力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Through Translation Instruction
2.论文
1. 学习的主动者 未来的开拓人,《英语学习》1999年
2. 更新教材 改革教法 创新课程,《天津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
3. 翻译过程中影响译者的诸多因素,《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0年
4. 英语泛读课教学法新论,《外语与外语教学学术论丛》2000年
5. 神形兼备,意形兼得,《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
入选2004年4月出版《中国当代思想宝库》
6. 翻译研究学派的发展实力,《南开学报》2000年
7.The Limitations of Equivalent Effect (等效原则之局限)
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otology Volume 8:3, 2000
国际翻译学刊:《视角:翻译学研究》2000年
8. 翻译准则---图瑞翻译理论的核心,《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11期
转载入2002年第一期总第10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
2002年获新时期全国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
9. 有声思维---翻译内在过程探索,《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6期
2005年为香港现代教育研究会、世界学术期刊协会核心期刊
《教育成果研究》、《社科研究》录用
10. 西方翻译实证研究二十年,《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5期
2006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入选优秀论文奖,入编《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科学文化卷》
11. 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4期
2007年获南开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征文评比一等奖
12. 本地化与本地化翻译人才的培养,《中国翻译》2008年5期
13.构建翻译专业教学模式---术语学的借鉴意义,《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年10期
14.Process-Orientation in Translation Instruction(翻译教学的过程教学法),
第十八届世界翻译大会论文集,外文出版社2008年12月
15.认知视角下的翻译思维与翻译教学研究,《外语教学》2010年1期
16. 构建MTI教育特色课程---技术写作的理念与内容,《中国翻译》2010年2期
17.莱比锡学派的理论渊源及其贡献,《外国语文》2010年4期
18. 翻译实证研究---理论、方法与发展,2009 年青岛翻译学学科理论系统构建高层论坛论文,《中国外语》2010年6期, 中国人民大学资料中心《语言文字学》2011年1期全文转载
19. 翻译行业的职业趋向对翻译硕士专业(MTI)教育的启示,《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0年3期
20.现代技术与应用翻译人才培养,《商务外语研究》2010年1期
21. 实施案例教学,培养职业译者---MTI笔译教学模式探索,《山东外语教学》,2009年6期
22. 多语种网站建设与翻译---语言服务行业主体业务透析,《中国翻译》2013年1期
23.从概念整合理论视角试析翻译准则,《中国外语》2014年1期
24. 崇尚质量,追求卓越---国际大学翻译学院联合会(CIUTI)的翻译教育理念,《语言教育》2014年3期
3.译著
《大求索》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 (英译汉)
4.其它(合编参编编译等)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年3月出版
4. 教育教学成果和教科研成果有什么区别
它们表现形式不同:
教育教学成果指的是:如:学生成绩、学生及个人荣誉证书、某一研究所获奖项 等。
教育科研成果是指教育科研人员(包括教师、校长、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对某一教育科研课题进行研究,通过观察、调查、实验、行动研究和思维等一系列研究活动,获得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结果。成果的基本表现形式为论文、科研报告、实验报告、经验总结等等。
拓展资料:
科学研究成果
指科研人员在他所从事的某一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或课题研究范围内,通过实验观察、调查研究、综合分析等一系列脑力、体力劳动所取得的、并经过评审或鉴定,确认具有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结果。
它是科技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是人类重要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生产力,也是衡量科学研究任务完成与否,质量优劣,以及科研人员贡献大小的重要标志。是国家的财富、智力的资源。科研成果应符合以下三方面的条件:
(1)科研成果应具有创造性、先进性,创造性是指前人所没有或国内外所没有的.理论上有新的创见,技术上有新的提高。先进性应该在成果的技术价值和技术水平上有所提高;
(2)科研成果必须具有社会价值(科学价值初经济价值),并得到社会的公认。既要有实用性,又要符合科学规律,具备实施条件,满足社会要求,经济价值高。
(3)科研成果必需经过技术鉴定或评审。鉴定或评审应实行同行专家评议。认为合格,才能算作成果。
5. 杨贵贞的科研成果
《医学免疫学》 专著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主编
《人类红细胞血型学应用理论与实验技术》 专著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12月 主编
《中华内科学》“临床免疫学基础”篇 专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主编
《21世纪学科发展丛书-免疫学:生命的双刃剑》专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 主编
《免疫中药学》中药药理与临床 专著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年 主审编委编写
《人参皂甙对手术应急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及免疫靶器官中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ACTH阳性细胞数的影响》论文 中国神经免疫及精神病学杂志1998,5(1):12教委三等奖
《海马中一氧化氮通过NPY-PAA调节细胞免疫功能》论文 中国免疫学杂志1998,14(1):37 教委三等奖
《抗APO-1单抗促进SEB活化的淋巴细胞凋亡及其与细胞内游离Ca+浓度相关性研究》 论文 解剖学报1998,29(3):275
《神经肽Y基因在哺乳动物CHO中的稳定表达》论文 中国免疫学杂志1998,14(5):353 教委三等奖
《神经营养素对小胶质细胞分泌的血浆蛋白溶酶原及其激活因子的调节作用》 论文 中风与神经病杂志1998,15(1):22
《大鼠血纤酶原的纯化和鉴定》 论文 中国生物制品杂志1998,15(1):22
《中药免疫学研究由启蒙到升华-我与中西医结合事业》 论文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
《老龄个体的免疫状态》 论文 老年医学与保健1998,4(1):3
《开展博士生免疫学公开课的尝试》论文 中国免疫学杂志1998;14(1):77
《大鼠脑内胶质细胞神经营养素受体的表达》论文 细胞生物学杂志1998,20(4):187
《Preparation of peptide mimicking lipid A epitope using phage display peptide library》 论文 U.S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1999,1:43
《APO-Ⅰ/Fas及其配体介导超抗原SEB诱导的淋巴细胞凋亡》论文 基础医学与临床1999,13(3):57
《试用ICAM-1相关小分子肽抑制角元细胞介导的共刺激反应》论文 中国免疫学杂志1999,15(9):402
《IgY抗体对幽门螺旋菌菌体抗原细胞活性的中和作用》论文 中国生物制品杂志1999,12(3):139
《人红细胞免疫小鼠促肾上腺皮质释放激素受体的表达特征》 论文 中国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1999,19(6):501 教委二等奖
《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NPYmRNA在PC12细胞中的表达》 论文 中国免疫学杂志1999,15(9):66
《炎性细胞因子对人胚胎胰岛功能及其分泌IL-6的调控效应》 论文 中华微生物免疫学杂志1999,19(5)42
《中药免疫学研究的走向》论文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0(5)59
《中药免疫学之我见》研究论文 上海免疫学杂志1999,10(5):257
《神经免疫学进展动向之一-细胞因子神经生物学》论文 中国免疫学杂志1999,22(5):17
《噬菌体表达短肽模拟脂多糖类脂A表位的研究》论文 中国免疫学杂志1999,15(2):49
《Expression of recombinant BPI23-Fcrl fusion protein in E.coli.》 论文 U.S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2000,2:13
《The expression and its specification of the Ku70 gene transferred in LCA.》
论文 U.S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2000,2:71
《变应原卵清蛋白核心表位类似物对小鼠哮喘模型的实验性研究》 论文 中国免疫学杂志2000,16(1)42
《Ku70基因导入人肺癌细胞后的表达及意义》论文 中国免疫学杂志2000,16(4):203
《rBP23基因克隆及鉴定》论文 中国免疫学杂志2000,16(6):312
《髓磷脂碱性蛋白促进单核细胞对内皮细胞的粘附效应》论文 中国免疫学杂志2000,16(8):423
《VCAM-1核心表位的噬菌体短肽用于EAE的实验治疗》 论文 中国神经免疫学及神经病学杂志2001,8(3):145
《髓磷脂蛋白提纯及其对PBMC产生TNF和IFN的影响》 论文 中国神经免疫学及神经病学杂志2001,8(3):148
《膈下迷走神经切断降低LPS所致大鼠发热及室旁核、孤束核c-Fos蛋白表达》 论文 中国免疫学杂志2001,17:201
《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大鼠脑血管内皮细胞VCAM-1和MHC-II类分子表达》论文 解剖学报 2002,33(2)
《脂多糖通过诱导白介素-1的生成引起迷走传入神经活动》论文 生理学报 2002,54(2):111-114
《盛会后的思考》-记第二届全国中医药免疫学术研讨会 述评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02,1
6. 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有哪些
对科研成果的来管理,包括总结源、鉴定、应用、推广和成果奖励等
(1)科研资料的整理和总结:对所扶得的资料进行科学加工,使其系统化、条理化,便于统计分析。写出学术性总结报告或学术论文及工作总结
(2)科研成果的举定:由学术委员会负责组织鉴定
(3)科研成果的应用与推广:通过成果的应用与推广,可以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可提高护理质量与学术水平
7. 请教下简历里面的“学术科研成果”怎么填
自己发表的论文,或者和导师一起做课题、实验等都可以填上去
8. 中山大学科研成果有哪些
2001年-2013年,中山大学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承担国家973计划(包括国际重大科学计划)15项,主持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共18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类项目58项,理工医科领域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7项,其中,7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0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7项研究分别获中华医学科学奖一、二、三等奖。
2006年至2013年,中山大学在人文社科领域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2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0项,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项目重点及一般项目189项。2011年,学校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41项,立项数在全国高校并列*9。“十一五”以来,全校文科共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210项,其中,2006年获第四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奖16项,2007年获广东省2004-2005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1项;2009年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8项,广东省2006-200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3项;2011年获广东省2008-200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5项;2013年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5项,获广东省2010-201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7项。
9. 冉万里的科研成果
1、《唐代俘虏政策述略》,《唐都学刊》1992年2期。
2、《唐代蜡烛小考》,《人文杂志》1994年1期。
3、《唐代南方金银器的发现与特征》,《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4期。
4、《试论唐代金银制造地的分布》,《考古文物研究——纪念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专业成立四十周年文集》,三秦出版社,1996年。
5、《从考古发现看春秋战国时期的金银制造业》,《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2期。
6、《唐长安城崇化坊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7年),文物出版社。
7、《试论唐代北方金银器的发现及特征》,《文博》1997年5期。
8、《西安财政干部培训中心汉、后赵墓发掘简报》,《文博》1997年6期。
9、《江苏と浙江の东晋墓の时期につぃて》(独立),(日)奈良县立橿原考古学研究所汇报《青陵》第104号。
10、《唐代香供养具(金属香炉)につぃての试论》(独立),橿原考古学研究所纪要《考古学论考》第23册,2000年3月。
11、《唐代金属香炉研究》,《文博》2000年2期。
12、《万县中坝子遗址发掘获重要收获》,《中国文物报》1998年11月11日第1版。
13、《重庆市万州区上中坝遗址发掘》,《文博》2000年第4期。
14、《陕西安塞毛庄科石窟调查简报》,《文博》2001年第1期。
15、《重庆市万州区中坝子遗址第三次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3期。
16、《万州中坝子遗址发掘报告》,《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年度),科学出版社,2001年11月。
17、《万州上中坝遗址发掘报告》,《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年度),科学出版社,2001年11月。
18、《重庆云阳乔家院子遗址第三次发掘简报》,《文博》2002年第1期。
19、《重庆万州中坝子遗址第四次发掘简报》,《文博》2002年第3期。
20、《重庆云阳乔家院子遗址唐宋时期遗存》,《江汉考古》2002年第3期。
21、《略论唐代公主的婚姻生活》,《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4期。
22、《辽代香炉的初步研究》,《文博》2002年第4期。
23、《西安南郊明代墓葬发掘报告》,《文博》2002年第5期。
24、《〈唐故贵妃豆卢氏志铭〉考释》,《文博》2003年第2期。
25、《重庆万州中坝子遗址发现唐代金铜佛教造像》,《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2期。
26、《陕西安塞新茂台石窟调查简报》,《文博》2003年第6期。
27、《略论北魏至隋唐时期的舍利瘗埋制度》,《丝绸之路学研究》(日本)第21册,2004年。
28、《唐代舍宫为寺考略》,《西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29、《略论隋代的舍利瘗埋制度》,《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11辑,三秦出版社,2004年。
30、《陕西安塞云山品寺石窟调查报告》,《考古与文物》2005年第4期。
31、《隋唐时代的金银器与陶瓷器的造型关系》,《文化史学》第60号(日本),日本同志社会大学,2004年。
32、《略论唐代僧尼的葬制》,《乾陵文化研究》(一),三秦出版社,2005年。
33、《帝陵建寺之制略论》,《西部考古》第一辑,三秦出版社,2006年。
34、《唐长安城崇化坊遗址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第9期。
35、《重庆云阳县乔家院子六朝及明代遗址的发掘》,《考古》2006年第5期。
36、《唐代金银器社会角色的文化诠释》,《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4期。
10. 叶恒强的科研成果
从事材料学的电子显微学研究。曾四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其中“晶体精细结构的电子衍射与电子显微镜研究”,他作为第二作者,1981年获三等奖;“五次对称和镍钛钒准晶的发现”,他作为第二作者,1987年获一等奖;他与别人合作研究的“微衍射及其图象分析”,1989 年获四等奖;另一项关于材料界面结构研究的项目,1999年获四等奖。
他对电子衍射几何分析及层状晶体的结构分析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将点阵平面几何分析用解析法直接求解;用重位点阵分析找出两相间相重倒易平面的规律及判别式;在Ni3M型合金中发现两种新的相畴结构和4 种长周期结构。他是我国最早从事固体原子像研究者之一。用点阵像确定了SiC中6种多型体的结构。他利用高分辨像观察,在有序合金的精细结构、晶体非公度结构、低维物质的微观结构分析等方面,接连有独创性的发现。以上部分成果中,“低维材料的微观结构表征和分析研究”,1993年获冶金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氧化物超导体显微结构特征及其对性能影响的研究”, 1994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他用固体原子像技术对固体材料结构与缺陷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高温合金长时间时效析出的拓扑密堆相中发现了四种新相及大量新的平移畴、旋转畴结构,并总结了这类相晶体结构构造规则。该成果获1986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他进而运用高分辨电镜对高温合金、铝合金及金属间化合物中相结构及缺陷进行深入研究,在合金超显微组织研究有新的发现。
他和合作者与国外同时独立地发现晶体块体中存在传统晶体学不允许的五次对称性。在此基础上,在郭可信指导下,发现并研究了二十面体对称、八次对称等准晶相,为我国在准晶相实验研究居于国际前列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