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科技惠民计划先进成果与科技惠民计划什么关系
估计兄弟也是在写本子吧,科技惠民计划先进成果是今年6月份在全国范围征集的,目前第一批惠民计划先进成果目录已经编制好了,不过还没公布。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征集科技惠民计划,10月15号截止,如果你当时申报了并且进入目录了(有内线的早就知道了),你就更好更容易申报到惠民计划,如果没在目录里,叶能申报,只是肯定难度要增加
❷ 新中国60年的主要科技成就
1、詹天佑和京张铁路: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是在近代中国科技十分落后,外国人讽刺中国铁路工程师还未出世情况下建成的。
2、冯如研制飞机:冯如是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制造家和飞行家,冯如研制的这架飞机的飞行高度、时速和航程均创当时世界纪录。
3、兵器制造家龚振麟:龚振麟鸦片战争爆发后,他眼见大好山河被英国侵略者践踏,刻苦钻研科技、改良兵器,自觉投身于反侵略战争中。他亲身奔赴甬东战场,仔细观察英军火轮,制成用人力驱动的叶轮击水“车轮船”和“车轮战船”。林则徐“戴罪立功”于浙江期间,他被调到炮局工作,造出了“枢机新式炮架”,使大炮能够四面转动,灵活射击。
❸ 科技惠民计划
1、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加快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发挥科技进步在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科技部和财政部组织实施科技惠民计划。
2、实施目标:科技惠民计划坚持面向基层,依靠科技进步与机制创新,加快社会发展领域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通过在基层示范应用一批综合集成技术,推动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成果的推广普及,提升科技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和服务基层社会建设的能力。
3、主要任务:
--面向社会提供先进、适用的惠民科技成果信息
--资助科技惠民计划项目,支持惠民科技成果应用示范与转化推广
--探索适合区域特色的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机制、新做法
4、实施原则:
--优先资助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科技需求,如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防灾减灾、公共服务等领域。
--面向基层,分类实施;
--政府引导,多元投入;
--资源协同,规范管理;
--公开透明,社会监督。
5、立项流程:
--科技部、财政部发布科技惠民计划优先支持领域指南;
--基层组织单位组织编制项目实施方案,经专家论证后上报省级组织部门;
--省级组织部门组织专家咨询论证后择优推荐上报科技部、财政部;
--科技部、财政部会同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审核后择优立项资助。
❹ 科技发展对人民有哪些利益
科技发展可以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对人民的生活产生良性影响。国家为了促进科技服务人民的目标,制定实施了科技惠民计划。设计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城镇发展等方面。
其中
人口健康涵盖:医疗器械;临床医疗和转化医学;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医疗信息化;公共卫生;全民健身与健康服务。
生态环境:生态保护与恢复;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大气污染防治。
公共安全:食品安全;自然灾害防治;社会安全;生产安全。
城镇发展:城镇低碳发展与节能减排;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社会管理与服务。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加快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发挥科技进步在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科技部和财政部组织实施科技惠民计划。
实施目标
科技惠民计划坚持面向基层,依靠科技进步与机制创新,加快社会发展领域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通过在基层示范应用一批综合集成技术,推动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成果的推广普及,提升科技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和服务基层社会建设的能力。
❺ 请列举近年我国在科技方面取得重要成就。
一、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学科建设较为全面、自成体系的国家之一;
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研究、应用开发及产业化方面,形成了包括国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地方科研机构和各类企业机构在内的、多层次的科技力量布局;
科技投入大幅度增长,科研条件和科技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目前我国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一些科研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形成了宏大的科学技术队伍。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4000 余万人(居世界第一),研究开发人员近200 万人(居世界第二)。
总体上,造就了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的、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形成了雄厚的科研力量和丰厚的人才储备。
三、科学研究水平大幅度提升。
我国在陆相成油理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哥德巴赫猜想、高温超导、纳米材料、量子通信、生命科学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
在超级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第三代移动通信等前沿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2013 年我国的SCI 论文数量已达23.14 万篇,位居世界第二,发明专利授权量居世界第三位。
四、突破了一批重大工程科技难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两弹一星”的重大科技成就。进入21 世纪,我们又在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建设中,攻克了一系列科技难关,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地迅速发展。2008 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10.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部商品出口总额的29.1%。
分布在全国各地的56 个国家级高新区充分发挥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其平均万元GDP 能耗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0%,一大批充满活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迅速成长。
六、科技惠民成效显著。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取得重要成果,育成并推广农作物新品种8000 多个,特别是杂交水稻等新品种的培育和大面积推广种植、粮食丰产等重大农业科技工程的实施,使全国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 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
由此以不足世界10% 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 的人口。在重大疾病、新药创制、重大传染病防控的科技创新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在资源环境、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为应对SARS、禽流感、甲型H1N1 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推进。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科技体制发生了重要变化,学科布局进一步优化,科技与经济结合更加紧密,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
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成效显著,科技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日益广泛,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技知识,广大群众的科技素质不断提高。
八、国际科技合作呈现新的局面。
我国已与世界上152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与其中 97 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04 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民间科技交流十分活跃。我国科技工作者参加了近千个国际学术组织,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计划”“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计划”等一批国际大科学工程,开展中医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等以我为主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国际创新园、联合研究中心和科技合作示范基地。积极开展对外科技援助,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走出去”。
❻ 张惠民的代表性成果
1《〈关中学报〉的内容特色及其历史作用》.《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年第1期。
2 《中国科技期刊:亟需打造国际品牌》.光明日报,2001年7月19日CI版。
3 《编辑美学论》.《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4 《科技期刊的审美标准和编辑的美学修养》.《编辑学报》,1991年第1期。
5 《数学方法在编辑学理论研究中的应用》.《编辑学报》,2001年第5期。
6 《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编辑学报》,2004第4期。
7 《科学美学原理与科技期刊编辑》.《编辑学刊》,1989年第3期。
8 《清末陕西著名的出版机构——味经官书局》.《编辑学刊》,1995年第4期。
9 《论高校学报的选题策划》.《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9第2期。
10《明末王徵的翻译出版活动及其历史影响》.《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11 《报纸广告应正确使用法定计量单位》.《报刊之友》,1993第6期。
12 《高校科技期刊审稿方式的优化选择》.《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第3期。
13 《我国早期科技学术期刊的传播学思想研究》。《编辑学报》.2005年2期。
❼ 科技惠民计划管理办法(试行)的管理办法
科技惠民计划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加快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发挥科技进步在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科技部和财政部组织实施科技惠民计划(以下简称惠民计划)。为实现惠民计划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惠民计划坚持面向基层,依靠科技进步与机制创新,加快社会发展领域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通过在基层示范应用一批综合集成技术,推动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成果的推广普及,提升科技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和服务基层社会建设的能力。
第三条 惠民计划资助范围主要包括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与社会管理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科技领域,其重点任务是:支持基层开展具有导向作用先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提升技术的实用性和产业化水平;支持基层开展重点领域先进适用技术的综合集成和示范应用,推动先进适用技术在基层公共服务领域转化应用。
第四条 惠民计划实施原则
(一)需求驱动,科技引领。以民生科技需求为驱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发挥“政产学研用”联合机制作用,推进国家科技计划等的研发成果走进基层、惠及百姓生活,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政府引导,多元投入。坚持经费来源多元化原则,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单位自筹等多元化投入。
(三)责任明确,协同推进。实行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基层(县、市、区,下同)三级管理,发挥各级人民政府科技主管部门、财政主管部门及相关业务主管部门作用,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作的组织机制,各方权责清晰,协同推进。
(四)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惠民计划以项目形式,分年度实施,试点先行,稳步推开。规范项目管理程序,强化节点和目标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完善项目滚动实施机制,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监测及实施效果的绩效评价,优奖劣汰。充分发挥用户在项目实施、验收和绩效评价中的作用。 第五条 科技部负责惠民计划的总体协调;会同财政部研究制定惠民计划及其经费管理办法,组织计划实施,监督管理,绩效评价等;负责编制惠民计划先进科技成果目录指南(简称科技成果目录指南)、项目实施方案的咨询论证、立项批复、成果管理等。
第六条 财政部会同科技部研究制定惠民计划及其经费管理办法,组织计划实施,监督管理,绩效评价等;负责惠民计划项目预算审批。
第七条 惠民计划相关的中央级业务主管部门参与编制科技成果目录指南,参与项目实施方案咨询论证、监督管理等工作;协调推动本领域(行业)相关技术成果与成功经验的推广普及。
第八条 省级科技主管部门、财政主管部门会同相关业务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省级组织单位)负责本地区惠民计划项目的组织实施、监督管理、考核验收等工作;负责组织项目实施方案的评审论证,择优推荐基层申报的项目实施方案;负责集成科技资源,协调落实相关政策、资金等保障条件;项目验收通过后,负责制定项目实施成果推广方案,并组织实施。
第九条 基层科技主管部门、财政主管部门会同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单位)(以下简称基层组织单位)负责项目实施方案的组织编制、申报、实施管理;负责项目承担单位的遴选;负责落实资金、政策、人才等保障条件。基层科技主管部门是项目实施管理的责任主体。
第十条 项目承担单位在基层组织单位的领导和协调下,负责编制项目实施方案;依据上级批准的项目实施方案,完成规定的目标和任务。 第十一条 惠民计划优先支持范围:
人口健康领域。优先支持体育运动康复器材、医疗器械、临床医疗和转化医学、生殖健康、民族医药、远程医疗等技术的转化应用。
生态环境领域。优先支持生态治理与恢复、大气等污染控制、饮用水保障、污染土壤治理、垃圾与污泥处理、以及城镇绿化与园林建设,宜居建筑、新能源利用、节能环保等技术的转化应用。
公共安全领域。优先支持食品安全检测预警、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重大生产事故预防、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等技术的转化应用。
第十二条 科技部会同相关中央级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筛选编制科技成果目录指南。科技成果目录指南在科技部网站上统一公开发布,并定期更新。
第十三条 省级组织单位根据科技成果目录指南及相关要求,分年度组织基层申报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实施方案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符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科技发展规划的方向和部署;符合优先支持领域和范围,主要技术成果选自科技成果目录指南;技术所有方与用户的权益和责任明确。
项目实施方案完整,体现整体设计、协调推进;项目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技术指标可考核。除中央财政资金外其他来源资金确保落实到位。
项目实施机制可行,政产学研用结合紧密,管理措施科学规范。建立由基层政府领导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加强对项目实施的协调组织领导;建立由技术专家、用户、管理者参与的项目实施专家组,对项目提供技术和管理咨询。
项目实施的示范作用明显,具有明确的成果用户和受益人群;项目实施成果在本地区推广应用的措施明确。
第十四条 基层组织单位组织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确定项目承担单位,组织编制项目实施方案。
第十五条 项目承担单位结合本地区需求和技术发展现状按要求编制项目实施方案。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在中国大陆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等,应当长期从事本领域业务或研究工作,具有良好的项目实施条件。
(二)能够充分发挥产学研用联合的优势,突出用户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作用。鼓励用户优先作为项目承担单位的牵头单位。
(三)能够调动相关资源开展工作,并具有行之有效的技术成果展示和推广条件。
第十六条 基层组织单位对项目实施方案组织可行性论证后,将修改完善后的项目实施方案,正式行文报送省级组织单位。
第十七条 省级组织单位统一组织开展项目实施方案的评审论证工作。在条件具备时,应当积极采取网络、视频等方式,开展项目实施方案申报和评审论证等工作。
第十八条 省级组织单位根据规定的项目推荐要求,结合评审论证结果,择优限项向科技部、财政部报送项目实施方案,并抄送相关中央级业务主管部门。各省推荐项目实施方案的质量、组织保障能力、投入努力程度等,将作为确定本省项目推荐数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鼓励省级组织单位推荐采用后补助方式资助的项目,适当放宽限项要求。后补助项目是指按照正常程序和要求立项后,相关单位围绕立项时确定的项目重点任务和目标先行投入并组织实施,待项目完成并通过验收后再给予相应财政补助的项目。后补助项目的申报按照上述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科技部会同相关中央级业务主管部门,对省级组织单位推荐的项目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咨询论证,提出年度立项建议(含后补助项目)。
第二十条 科技部按照预算管理有关规定,将项目预算安排建议报财政部审核批复。
第二十一条 科技部向省级组织单位下达立项批复,并抄送基层组织单位和相关中央级业务主管部门。项目实施起始时间以批复下达时间为准。
第二十二条 省级组织单位依据批复,组织修改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与基层组织单位、项目承担单位的责任和权益,各方签字盖章后,报科技部审核备案。基层组织单位按照修改后的项目实施方案和有关要求,组织项目承担单位具体落实,协调基层相关资源共同推进。
第二十三条 基层组织单位每年按时向省级组织单位报送项目年度执行情况报告。省级组织单位对项目实行动态管理,每年按时向科技部、财政部报送项目实施方案的年度执行情况综合报告,并抄送相关中央级业务主管部门。
第二十四条 科技部、财政部会同相关中央级业务主管部门组织有关机构、专家对项目实施方案执行情况,开展监测与评估。对于未经批准变更项目任务、未落实项目实施保障条件的基层组织单位,视情况终止项目或取消未来三年的项目申报资格,追回财政拨款;对省级组织单位未履行职责,造成项目不能顺利实施,将调减甚至取消所在省未来三年的申报项目数量或资格。 第二十五条 项目任务完成后,由基层组织单位在一个月内向省级组织单位提出验收申请,并提交项目总结报告、用户使用报告、财务审计报告等验收材料。省级组织单位在组织完成项目财务验收后,遴选成立由技术、用户、管理等多方参与的项目验收组,通过审查验收材料、现场考察、会议质疑等程序,形成项目验收意见。项目验收意见分为通过验收和不通过验收。
(一)项目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已基本完成、经费使用合理的,为通过验收。
(二)凡具有下列情况之一,为不通过验收:
1. 没有达到项目主要考核指标;
2. 所提供的验收文件、资料、数据不真实,存在弄虚作假;
3. 实施过程及结果等存在纠纷尚未解决;
4. 无正当理由且未经批准,超过规定的执行期限半年以上仍未完成项目任务;
5. 经费使用存在严重问题。
第二十六条 省级组织单位在项目验收结束后一个月内,将验收意见通知基层组织单位。未通过验收的,基层组织单位应在接到通知的三个月内,组织项目承担单位进行整改,在基本达标后再次提出验收申请。仍未通过验收且无正当理由的,基层组织单位、项目承担单位及相关负责人三年内不得承担本计划的项目。
第二十七条 项目验收后,省级组织单位要及时将项目实施成果及经验报送相关中央级业务主管部门,由相关中央级业务主管部门视情况组织先进技术成果及经验在全国的推广应用。省级组织单位应当组织编制项目实施成果的推广方案,也可从科技成果目录中遴选其它新的技术成果充实推广方案,明确推广目标、推广范围、推广主体及保障措施,推广方案实施时间一般为三年以上。省级组织单位按照推广方案,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成果在本地区的推广应用,
第二十八条 基层组织单位要建立覆盖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电子、音像、文字、数据等材料档案,连同项目验收意见、项目总结报告、用户使用报告、财务审计报告等验收材料报送省级组织单位,为其制定项目实施成果推广方案提供基础材料。在项目通过验收的三个月内,省级组织单位将项目验收材料及项目实施成果推广方案报送科技部。
第二十九条 科技部、财政部会同相关中央级业务主管部门对通过验收的项目分年度开展抽查工作,重点检查项目实施效果。对于实施效果不良、弄虚作假、组织管理不力的项目,视情况调减省级组织单位下年度项目推荐数量。
第三十条 科技部、财政部逐步建立项目实施绩效评价制度。项目验收后三年内,科技部会同财政部开展项目实施绩效评价工作,对项目实施方案执行效果、经费使用、管理工作等情况,以及成果推广方案落实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对于项目绩效评价结果良好、成果推广方案执行效果显著、管理经验先进的,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项目所在省开展社会管理和社会发展领域相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第三十一条 科技部、财政部建立完善信息公开和信用管理制度。建立惠民计划信息和成果管理平台,对项目立项信息和成果成效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促进成果共享与应用。推进项目实施方案网上申报评审、监督管理等工作。对与项目实施有关的人员和单位,实行信用、回避等制度管理。
第三十二条 项目涉及的知识产权等问题,严格按照《科学技术进步法》及有关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执行;项目如涉及保密事项,要按照国家有关保密管理办法执行。
第三十三条 科技部、财政部根据惠民计划实施总体情况,定期组织开展计划执行情况全面评估,优化计划实施与管理。 第三十四条 科技部、财政部选择部分工作基础好、示范性强的地区先行试点,取得一定经验后,适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第三十五条 省级科技、财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本办法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细则)。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由科技部、财政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❽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中国发射首枚人造卫星
1970年4月1日21时35分,卫星发射时刻终于到来了。“东方红一号”随“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发动机的轰鸣中离开了发射台。
21时48分,星箭分离,卫星入轨。21时50分,国家广播事业局报告,收到中国第一颗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音,声音清晰宏亮。
1970年4月25日18点,新华社授权向全世界宣布: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运行轨道的近地点高度439公里。
远地点高度2384公里,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夹角68.5度,绕地球一圈114分钟。卫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频律播送“东方红”乐曲。
2、神舟五号进入太空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
它于2003年10月15日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将航天员杨利伟及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返回。
这个飞船标志着中国成为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它标志着我国在航天技术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3、嫦娥一号卫星升空
嫦娥一号是我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总重量为2350千克左右,尺寸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帆板展开长度18米,预设寿命为1年。
该卫星的主要探测目标是:获取月球表面的三维立体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球的空间环境。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UTC+8时)左右,嫦娥一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2009年3月1日完成使命,撞向月球预定地点。
4、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天眼”
直径500米,全球最大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也被称为“天眼”,在贵州喀斯特天坑中正式启用。FAST将在未来10年至2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成为中国和世界天文学研究的“利器”。
5、核聚变实验装置“人造太阳”
“人造太阳”实验装置在电子温度超过5000万度,持续时间达102秒的超高温长脉冲等离子体放电。这一重大成果标志着中国在稳态磁约束聚变研究方面继续走在国际前列。
❾ 中国60年来科技成就
新华网北京9月21日电题:“国运昌则科技兴,科技兴则国力强”——四院士纵论新中国成立60年重大工程科技成就
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载人航天……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相继建成了一系列重大工程,而工程科技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21日举行的“中国工程科技60年成就座谈会”上,部分亲历这些重大工程建设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深情讲述起这些工程的建设过程和伟大成就,无不感慨万千。
青藏铁路:我国铁路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
“伴随着新中国60年的光辉历程,几代铁路人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大的运力支持。”铁道部原副部长孙永福院士说。
路网规模跃居世界前列、列车运行速度显著提高、高速铁路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孙永福一一细数着我国铁路建设的成就,但最让他骄傲的还是我国通过自主创新建设了世界一流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工程凝聚着几代铁路人的心血。”孙永福说,在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和建设人员在充分借鉴世界铁路先进技术的同时,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包括创新了成套冻土工程技术、高原卫生保障技术、高原环境保护技术、高原铁路运营装备技术等。
“青藏铁路开通运营以来,全线设备、人员和管理经受住了高原季节变化的考验。”孙永福欣慰地说:“前两天我又去看了看,现在运输状况还是非常正常的。”
载人航天: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航天科技是国际上竞争十分激烈的领域之一。“50多年来我国独立自主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院士说。
“我国航天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目前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王永志介绍说,我国航天科技已经形成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试验各种导弹、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试验基地,还建立了由国内外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中继卫星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及应用系统。
“我们目前在载人航天技术、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测控等技术领域都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通信卫星的研制及其应用、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果。”王永志说,“尤为重要的是我们培育了一支素质好、基础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并形成了可以代代传承的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
三峡工程:中国水利建设的骄傲
三峡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曾任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陆佑楣院士,对三峡工程有着特殊的感情。
陆佑楣曾参与了三峡建设中总体布局、交通运输、导流围堰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技术和管理问题的研究和决策。他认为,长江三峡工程是一项巨大的防洪减灾工程,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工程,是长江重要的航运工程,也是一项巨大的生态环境工程。
“长江三峡工程是人类尊重客观的自然规律,用工程措施来改变自然状态,让它更有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三峡工程是中国工程科技的胜利。”陆佑楣说。
大庆油田: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石油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60年来,我国在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储运、利用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为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平稳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国石油地质勘探专家翟光明院士说。
翟光明曾经参加了包括大庆油田在内的我国多个大型油田的勘探工作。他说,大庆油田从1959年发现、发展至今整整50年,依靠科技进步和各项技术的发展曾经连续27年稳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已经累计生产原油23亿吨,“这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大庆油田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壮大树立了榜样,引领和推动着我国石油工业持续、健康、深入的发展,使中国石油工业从东部到西部,从陆地到海域,从国内走向国际,已经建成大庆、胜利等24个大型油气生产基地,已建成年产原油超过2亿吨和年产天然气超过1000亿立方米的生产能力。”翟光明说。
他说,展望未来,中国油气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与挑战共存。“我相信依靠科技和理论的创新,转变思路,积极面对,科学发展,中国的石油工业一定能够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三峡工程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最伟大的水利水电工程,其设想是孙中山先生提出来的,经过几代中国人的不懈探索,实质性大规模的勘探、设计、规划、调查、论证工作都始于新中国。”陆佑楣说,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我国完成了三峡工程项目的论证决策,并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建设,凝聚了数以千计的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