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张历历的主要成果
“试析从‘九一八'到武汉沦陷前日本的对华政策” , 《历史教学》 1985.6 期;
“来自另一方的记录——《岸信介回忆录》”,《世界史研究动态》 1985.4 期;
“简论从 1894 — 1905 年的日俄关系” , 《历史教学》 1986.5 期;
《增补日本外交史概论》简介,《世界史研究动态》 1986.4 期;
“中日第四次贸易协定的终止及影响”,《外交学院学报》 1986.2 期;
“中国政治发展的国际环境”,北京《理论信息报》 1987.1.5 日;
“关于清末英国驻华使馆建立的几个问题”,《历史教学》 1987.4 期;
“中国国际法学会召开光华寮问题座谈会”,上海《社会科学报》;
“从二二六事变到七七事变”,《齐齐哈尔师院学报》 1988.1 期;
“理论超前刻不容缓”,上海《社会科学报》 1988.1 月中旬;
“简论建国后中日关系史的分期问题”,展望出版社《中日文化与交流》 1988.3 期;
“可贵的理论探索——简评《国际关系理论问题》”,《世界史研究动态》 1988.6 期;
“试论岸信介内阁的对华政策”,《历史教学》 1988.11 期;
“ 国际关系的演变和日本的作用 ” , 上海 《社会科学报》 1988. 年 11 月 .24 日;
“试论八十年代国际关系变化的新特点”,《齐齐哈尔师院学报》 1989.3 期;
“试论今后二十年国际格局的变化(上、下)”,《广西外事》 1989.8 — 9 期;
“访日观感点滴”,《外交学院学报》 1989.3 期;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历程述要”,《历史教学》 1989.11 期;
“东京人的交通观”,《外国问题研究》 1989.4 期;
“关于今后十年中日关系的思考”,《中日关系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建国后中日关系史分期问题概述”,《历史教学》 1990.11 期;
“在第一届世界环境发展会议上的斗争”,《河北外事》 1992.3 期;
“香港回归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中央党校出版社《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1998.4 月版;
“警惕印度 ---- 评印度核试验对军备控制和安全格局的影响” ,《军事展望》 1998.6 期;
“克林顿如何面对中国 --- 中美日安全关系分析”,《军事展望》 1998.7 期;
“试论邓小平的国际关系理论体系”,《外交学院学报》 1998.4 期;
“美国炸我使馆的险恶目的”,《外交学院学报》 1999.2 期;
“新中国外交 50 年会议综述”,《外交学院学报》 1999.4 期; “当代世界的三大矛盾”,《学习时报》 2000.3.13 ;
“关于外交决策研究的几个问题”,《国际论坛》 2000.4 期;《人大资料—中国外交》 2000.7 期
转载;
“台湾问题的演变及前景”,《国防科技》 2000.2 期;
“ 21 世纪初的亚太安全”一文收入《国际安全与安全战略》,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0 年 6 月;
“ 21 世纪中国挺立全球化潮头”,《粤港信息日报》, 2001 年 1 月 1 日;
“试论 21 世纪初中国的全球亚太战略和对日政策”, 《河南大学学报》, 2001.3 期;
“世纪之交的亚太安全形势”,《外交学院学报》, 2001 年 2 期;
“ 20 世纪历史的真实写照”, 《国际观察》, 2001.3 期;
“ 21 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国防科技》, 2001.6 期;
“世纪之交的亚太形势和对日政策”,《外交学院学报》, 2001.2 期;
“团结合作,深入探讨”,《外交学院学报》, 2002 年 4 期;
“新中国外交学学科建设与研究”,《外交学院学报》, 2003.3 期;《人大资料——中国外交》
2003 年 12 期转载;
“从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看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外交学院 2002 年度科研论文集》,世界知识出版
社 2003 年 9 月;
“温总理美国之行表现执政新风”,《新京报》社论, 2003 年 12 月 13 日;
“萨达姆被捕,布什支持率上升”,《南方都市报》 2003 年 12 月 15 日(首发);《新京报》评
论, 2003 年 12 月 16 日(二发)
“为中法关系发展再添新动力”,《新京报》社论, 2004 年 1 月 28 日;
“纪念一国两制发表”,《南方都市报》, 2004 年 2 月 20 日;
“切尼访华为何受到特别重视”,《新京报》社论, 2004 年 4 月 15 日;
“中国外交理念的新发展”,《参考消息》 2004 年 6 月 3 日;
“试论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国际论坛》 2004 年 4 期;
“要面对发展的现实思考中日关系”,(香港)《中国评论》 2004 年 82 期。
㈡ 首例5G乳腺手术成功,中国还有哪些走在世界前列的科学技术
比如说物联网技术,中国也是走在世界的前列的。
㈢ 孙有中的学术成果
英语专业人文思辨系列教材(16册),总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年即将出版。
Reading Cultural Studies Series(《读解文化研究丛书》),总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版。
《跨文化传播丛书》,总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版。
《英语教育与思辨能力培养论丛》,总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
《跨文化研究前沿》,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
《全球传播前沿对话》,主编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Intercultural Mass Communication: Approaches to Key Texts in Cultural Theory, ed., Universitǎtsdrucke Gǒttingen, 2009.
《解码中国形象:〈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中国报道比较1993-2002》,独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
《跨文化交际研究》(第一辑),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跨文化视角》,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西方思想经典导读》,主编,外研社,2008年版。
《英语教育与人文教育》,主编,外研社2008年版。
《美国文化产业》,合编,第一署名,外研社,2007年版。
《美国精神的象征:杜威社会思想研究》,独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现代美国大众文化》(合著,第二署名),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细说美利坚》(合著,第一署名),文汇出版社,1997年版。
《新思路单项技能教材英语写作第五级》,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杜威全集·晚期著作·第五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即将出版。
《媒介伦理》,克里斯琴斯著,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实用主义哲学研究译丛》(8卷),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新旧个人主义--杜威文选》(合译,第一署名),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7年版。 “到群众中寻找决策伟力,”《人民日报》,2013年10月18日评论版。
“区域品牌传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新闻爱好者》,第2作者,2013年第3期。
“Intercultural Mass Communication: A New Frontier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贾玉新主编,《跨文化交际理论探讨与实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美国文化产业:营利交与市场,政府扶持公益,”《人民日报》,2012年3月22日。
“杜威与现代中国,”与Roger T. Ames教授对话,《中华读书报》,2011年8月3日,第17版。
“CBI和ESP与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外语研究》,2011年第5期。
“突出思辨能力培养,把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中国外语》,2011年第3期。
“全球化时代中国新闻人才的知识结构,”李希光主编,《新闻教育未来之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0年版。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Global Democracy: A Deweyan Perspective,”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Volume XIX:2, 2010.
“英语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初探”,与金利民合撰,第一署名,《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4期。
“以推进改革提升软实力:中国国家品牌的政治内涵,”《民主与科学》,2009年第6期。
“Intercultural Mass Communication: A New Frontier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跨文化交际研究》第一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9·11’事件后俄罗斯媒体中的美国形象”,与张阳合撰,第一署名,载于梅仁毅、付美榕主编《变化与延续:“9·11”后的美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
“Globalizing Democracy: A Deweyan Critique of Bush’s Second-Term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in Sor-hoon Tan and John Whalen-Bridge, ed.,Democracy as Culture(Albany NY: SUNY Press, 2008).
“论文化交流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The Trans-Pacific Experience of John Dewey in Japan and China,”The Japanese Journal of American Studies, Spring, 2007.
“中国国际形象定位”,《北外英文学刊》,2007。
“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与胡文仲教授合撰,第二署名,《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5期。
“美国的美国研究”,《美国研究》,2006年第1期。
“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对我们的启示”,《北外英文学刊》,2006。
“冷眼看待西方媒体的‘中国热’”,《新京报》,2005年7月3日。
“Review ofConfucian Democracyby Sor-Hoon Tan,”Transactions of the Charles S. Peirce Society, A Quarterly Journal in American Philosophy(USA), Summer, 2005. [A&HCI期刊]
“思维陷阱与新闻偏见”,《新闻与写作》,2004年第5期。
“国外学术界的国际新闻研究:方法与现状”,《国际论坛》,2004年第3期。
“西方媒体如何面对利益冲突(下)”,《新闻与写作》,2004年第2期。
“西方媒体如何面对利益冲突(上)”,《新闻与写作》,2004年第1期。
“媒体自律与社会监督:英、美新闻界的经验”,《新闻大学》,2004年第1期。
“从公共利益角度审视媒介同质化问题”,《新闻实践》,2004年第1期。
“From American Media Imperialism to the New World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rder.” In Huang Zongying, ed.,Reading for the New Millennium: Selected Essays from PKU-SUNY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ulture.Beijing: Petroleum Instry Press, 2003.
“布什访华:新华社新华网与美联社新闻网的比较分析”,《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2期。
“西方精神史研究的现状”,《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2期。
“国家形象的内涵及其功能”,《国际论坛》,2002年第2期。
“从改良主义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早期思想的演变”,《探索》,2002年第2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与文化的转型”,《北京外国语大学60周年校庆论文集》,外研社,2001年版。
“实用主义与儒家思想的对话”,《美国研究》,2001年第3期。
“Review of Democracy of the Dead,”Transactions of the Charles S. Peirce Society, A Quarterly Journal in American Philosophy(USA), Summer, 2000. [A&HCI期刊]
“Dewey in China: Yesterday and Today,”Transactions of the Charles S. Peirce Society, A Quarterly Journal in American Philosophy (USA), Winter, 1999. [A&HCI期刊]
“杜威对美国资本主义出路的探索”,《美国研究》,1999年第4期。
“开放的历史与历史的开放--读冯天瑜等著《中华开放史》”,《探索与争鸣》,1997年第9期。
“殊途同归:‘启蒙’与‘大觉醒’--美国文化探源”,《美国研究》,1997年第4期。
“析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自由”,《湖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中国可以说‘不’,也可以说‘是”’《探索与争鸣》,1997第1期。
“科学的眼光,求真的精神--读张广智等著《现代西方史学》”,《探索与争鸣》,1996年第10期。
“文化生态·文化元典”,《今日中国哲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版。
“走出‘泡沫文化’的误区--庄锡昌教授访谈”,《探索与争鸣》,1996年第1 期。
“浅析90年代美国经济不平等”,《面向太平洋》,1996年第1期。
“可持续发展应以人为导向”,《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12期。
“平等观念:中澳比较研究”,《湖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9期。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设计”,《教育科学研究》,1995年第9期。
“中国文化转型要旨: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冯天瑜教授访谈”,《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9期。
“超越传统研究之传统”,《江汉论坛》,1995年第2期。
“民族文化素质的构成与判断”,《湖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孝’的扬弃”,《道德与文明》,1995年第1期。
“民族凝聚力界定”,《湖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6期。
“比较莎士比亚的与中国古代的生育观”,《莎士比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大学英语专业四六级口试宜早试行”,《外语界》,1993年第3期。
“大文化视野下邓小平的开放模式”,《湖北社会科学》,1992年第9期。
“克服‘文化冷淡症’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先决条件”,《社会科学报》,1991年12月14日。
“试重新认识艾略特传统”,《湖北大学学报》,1991年第5期。
“文化可有优劣之分?”,《社会科学报》,1991年4年18日。 “西方文化经典译丛”,《英语学习》杂志,2002-2005年。
“美国哲学导读”,梅仁毅主编《美国读本》,第10单元,外研社,2002年版。
《世界演讲名篇鉴赏辞典》,参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㈣ 新京报晒出了中国男篮和男足20年成绩的对比,篮球与足球能比吗
篮球与足球当然能比,至少在20年内篮球的成绩要比足球的高。但是如今的水平相当,这也正是他们这两个比较国际化的球类运动所能比较的地方。羽毛球乒乓球还不惜的和他们比。
新京报晒出了中国男篮和男足20年成绩的对比,从这个表格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男足的水平也是一只直线下降的,中国男篮的水平也是在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后断崖式下降。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足球和篮球被大家放在一起相提并论了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从上面我说的那两点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中国足球和中国篮球的基本现状就是没脸见人的情况。那放在一起比但是最合适不过了。
㈤ 社会实践的预期成果怎么写,就是开始填的那个表,课题是 当代大学生择业观调查,急啊
预期成果:
1.调研报告。主要内容包括摘要、关键词、标题、队员、正版文、参考文献等、问权卷成果、访谈成果、问题分析、相关建议等。
2.团队活动总结。由专人负责记录实践活动的时间、行程、资金花费、活动开展情况、社会效益、团队收获以及其它相关内容。
3.队员个人日记。记录每位成员实践过程中的心得与感想,每人至少上交三篇。
4.学以致用。根据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结合我们的专业背景.
5.影像资料。在调研过程中拍摄队员实践活动照片和视频.
6.媒体宣传。充分发挥人人网、微博等通讯工具对实践活动予以全程动态呈现,并积极联系主流媒体如《新京报》、《人民日报》等予以关注或报道。
㈥ 新京报晒图对比了近年来中国男篮和中国男足的成绩,你怎么看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会有自己的生活,同时也会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会有自己的生活领域,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用心去热爱自己的生活,同时也要努力,努力努力,努力奋斗,我们才能够收获自己的成果。新京报,晒图对比了近年来中国男篮和中国男足的成绩,也许对于他们来说,也会有自己的工作岗位,同时也有自己的职业运动,我觉得这样的成绩也是也是慢慢在进步的。
每个人都要用心热爱自己的生活,对于中国男篮和中国男足,他们的成绩对比,我觉得每一支战队都会有自己的优势,同时他们的成绩也在慢慢的发生变化,也在不断上升的。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地方,也希望他们能够越来越拼搏活出自己的人生。
㈦ 十一五期间我国主要取得了哪些方面的辉煌成就
“十一五”期间我国取得重大成就 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06日15:43 新京报
2011年3月6日14时,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朱之鑫、徐宪平,谈关于“十二五”规划纲要,并答记者问。
朱之鑫:对于这五年,我想总理有一句话讲的非常精彩,我们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当时发生汶川地震的时候,曾经有的战士讲过这样的话,“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表现出中国人民大无畏的精神。昨天,我参加了一个小组会,一个人大代表讲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话,他是从四川灾区来的,他说“请你们到四川去看一看,到灾区去看一看,灾区最漂亮的是住房,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百姓”。我想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共同经历过了这极不平凡的五年。这五年,我觉得我们面临的环境复杂多变,各类自然灾害和重大挑战接连不断。在这期间发生了许多大事、难事、急事,应该说这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罕见的。
党中央、国务院统揽全局,五年来审时度势,准确判断,带领全国人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我在来的路上想,是不是可以说我们大事办得漂亮、成功,难事办得稳妥、扎实,急事办得及时、有效。当然我们还有很多喜事,我看喜事办得也是喜庆振奋。所以在这点上来说,我们的国家在这五年里头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我想简单地从五个方面讲:
第一,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去年我们完成了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五年年均增长了11.2%,比“十五”时期年均增长速度提高了1.4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4000美元。财政收入达到了83080亿元,比“十五”末增长了1.6倍。
第二,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五年来,总理报告里讲了,城镇累计新增就业的人员达到了5771万,转移了农村劳动力4500万人,大家都在研究收入分配,实际上这五年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去年末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比“十五”末增长了1.8倍,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我们连续七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平均每年增长了10%。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全覆盖。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第三,生态建设和节能减排也取得了非常重要的进展。“十一五”的时候,我们当时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作为约束性的指标提出来,这是一个非常有先见的举措。经过大家的努力,完成了19.1%。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第四,体制改革在不断向前推进。就是在这五年里,我们实际上取消了农民的农业税,集体林权的改革全面在推进,资源税的改革顺利实施,包括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包括教育文化体制改革,整体都在往前推进。
第五,这条是大家都知道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明显增强。现在大家都在讲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跃居到世界第二位,我们对外贸易额去年一年是2.97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超过了2.8万亿美元,开放型经济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特别是我们有效地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应该说这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做出了贡献。
我想,这五年实际上有几条我非常有感触,它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展示了我们改革开放的力量。正像刚才张平同志所说的,为“十二五”时期实现更好地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实际上,我们现在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好形势,继续把我们改革开放的事业推向前进。正像我们经常讲的,我们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㈧ 《京报》是什么时候创办的与现在的《新京报》有什么联系吗
历史上的京报由著名进步报人、毛泽东的老师邵飘萍创办于1918年10月5日,停刊于1937年“七七事变”。
一、新京报是全国首家得到中宣部同意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具有合法地位和受法律保护的、真正意义上的媒体集团跨地区合作经营管理的报纸。
新京报是中国新闻出版和文化体制改革迈出的艰难一步和取得的重要成果。新京报一小步,中国报业一大步。我国长期以来媒体行业划区经营和地方利益保护主义盛行的落后局面,有可能因此开始改善。
我国一段时间以来新闻出版和文化体制改革,只听雷声大,不见雨点小,只听过门浅唱低吟,不见正曲引亢高歌。从这个意义上讲,新京报是一个时代大合唱的开腔。新京报是新京报人的光荣与梦想,也将会是中国报人的光荣与梦想。
每一个新京报人,无论在社内从事何种工作,从现在起就要牢牢记住自己所肩负的重任:新京报成功与否,不仅影响个人的声誉和前途,更影响我国新闻出版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声誉和前途。历史的责任,落在我们肩上。我们既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历史负责。我们只能成功。除了成功,我们别无选择。
二、新京报从一开始就承载了无与伦比的关注与重视,一开始就成为时代演进的风向标,成为外界判断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一项不容忽视的指标。
新京报在刊号申请和报名拟定阶段就得到了传媒业界和有关领导前所未有的关心和支持。在多次听取光明日报报业集团领导关于新京报管理模式和经营体制方面改革创新的设想之后,中宣部领导指出,两大党报集团合作办报符合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需要,有利于党报集团发挥优势、互补互利、做大做强,是一件大好事;并在有关汇报请示材料上作出明确批示,表示赞成和支持。国家新闻出版署领导也批示同意把新京报作为跨地区合作办报的试点,要求有关部门注意跟踪调研,及时总结经验。新京报得到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正式消息发布之后,全国传媒业界人士无不奔走相告,欢欣鼓舞。他们似乎看到传媒产业的春天来了。
北京市几位官员也多次亲自过问及动用行政力量干预新京报报名及审批事宜。这真是破天荒的事情。这件事情很不一般。新京报一定是审批过程中受到最多相干和不相干领导过问的报纸。一张小报更名改版这样的小事,都演变成翻云覆雨、明争暗斗的行政事件,这充分说明改革有多难,推动改革的人有多难。所有的新京报人都要打醒精神,新京报一定要好好办,一定要办好。要给推动改革的人争光添彩,不能给推动改革的人添乱添麻烦,更不能给有的人找到攻击改革的借口。
作为现代开放社会的政府官员都认识这样一个十分浅显的道理:处理和媒体的关系是考量政府自信心、承受能力、透明程度和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勇气的一项重要指标;政府对媒体的宽容度与政府的自信心成正比,而政府的自信心与政府的成绩大小和工作好坏成正比;要警惕极少数官员拿政治正确的挡箭牌为自己遮羞,为官不做亏心事,不怕狗仔队敲门;干得好的、有成绩的官员通常都会把媒体当作舆论阵地和喉舌耳目,而干得不好的、甚至有问题的官员则通常把媒体视为洪水猛兽;在干得好的官员眼里,媒体可能是喜鹊,在干得不好的官员眼里,媒体则可能是乌鸦。
三、从胎死腹中的北京时报,到一落地就遭到扼杀的京报,再到浴火重生的新京报,我们一出生就历尽沧桑,我们一出生就风华正茂。
多年以后,当我们蓦然回首,我们将无限感慨,我们的内心将无比丰饶。报名千差万别,理想殊途同归。从根本上讲,叫什么报名其实是不重要的!时间马上就要证明,所有针对我们的不友好主动都是多此一举。正像电影《终结者3》片头第一句台词所说的那样:“我还没出生,就有人要杀死我。”所有针对我们的不友好主动,其实都是枉费心机。如果有人非要逼我们做他们的终结者,那我们就要像终结者那样对他们说:“我一定会回来的!”终结者终结被终结者,命该如此,事实如此,逃无可逃。
由于历史上旧中国曾经有过一代名报京报,我们这张浴火重生的新中国新时代新北京的新京报,就义不容辞地承载了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我们,新京报人,义不容辞地要担当起中国报业领跑者的角色,要为饱经风霜的中国报业跑出一片新天地。
历史上的京报由著名进步报人、毛泽东的老师邵飘萍创办于1918年10月5日,停刊于1937年“七七事变”。邵飘萍的京报以“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为宗旨,以监督政府、教育民众、唤醒民众为方针,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那时侯的中国,政治黑暗,政府腐败,战乱连绵,民不聊生。京报几经停复,风雨飘摇,邵飘萍几度流亡,并于1926年4月26日被军阀张作霖杀害。但京报依然名动天下,风云际会,沈从文、鲁迅、孙伏园、石评梅等一大批知识分子成为京报主笔或主编。京报就像不断扩大光明范围的探照灯,成为照亮一个时代的良心,成为与申报双峰并峙的旧中国两大名报之一。
外界一般把新京报的创办解读为一次伟大的复刊行动。这实在是一个善意的、富有创造性的误解。我们尽管不敢掠人之美,但也不能数典忘祖。作为有理想的当代中国报人,我们在向纽约时报这样的国外报业巅峰仰望的同时,也要向本国史上难能可贵的报业传统致敬。知识分子的良心,从来就是奠定报业大厦的基石;知识分子的风骨,从来就是支撑报业大厦的脊梁。纽约时报如此,历史上的京报如此,新京报也理应如此。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看护,对理性的呼唤,对行政的制衡,对本真的逼近,对美好的追求,对公义的捍卫,对丑恶的暴露——这是超越国别和不同社会制度的媒体的普世价值和终极价值,这也是我国执政党一贯倡导的价值,那就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有责任感的大人物和政治家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报业乃是社会生态链条中的一环,不能薄弱不可或缺的一环,社会生态链条中如果缺了报业这一环,就好像林子中没有了鸟唱,田野上没有了蛙鸣,屋子里没有了猫叫,耳根倒是清净了,可那是死一般的寂静;一个地区报业兴旺发达与否,乃是判定这个地区社会生活正常与否、健康与否的一项重要指标,务必警惕贪官污吏和准贪官污吏假“政治正确”之名打压媒体,为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腐败和丑行裹上一层又一层遮羞布;资本主义有天灾人祸,社会主义也有天灾人祸,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现象、矛盾危机和突发灾害,在任何社会制度下都会发生,也绝对不会因为媒体的沉默而消弭或稍减,相反只会因为媒体的沉默而越演越烈。
四、解读目前以整顿报刊为先导的新闻出版改革的重大意义,有三种思路:
第一,制止报刊乱摊派,减轻农村和基层负担。这是目前宣传最多的一个说法,也是最能被大多数人接受和最不被争议的说法。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文件和报道中广泛使用这一说法。关于这个说法,有两个未经证实的小故事很有意思。一个故事说,一位领导人去南方某市邮政发行部门视察,发现成捆成捆过期的报刊堆在仓库里,就问为什么。邮政发行部门的头头说,这些都是强制征订和摊派发行的报刊,被强制和被摊派的单位和部门都不愿意认领属于他们的报刊,说发给大家也没人要、没人看,就建议邮政发行部门就别白费那个工夫了,直接拉到废品收购站岂不是两全其美。另外一个故事说,一位领导人最近去西北某省视察,表示新闻舆论也要支持西部大开发。陪同的省领导就见机提出要求说,那就给我们省多保几家报刊,不要砍那么多。这位领导人说,砍得还不够多!多砍几家强制发行和行政摊派的报刊,就是对西部大开发最大的支持!
第二,让行政权力逐步退出一般性竞争领域,还报业经营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其实是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在行政操作的时候掌握的一条原则,其实也是新闻出版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一条清晰的思路,是此次报刊整顿的理论依据。充满深思熟虑和远见卓识。
第三,新闻出版改革实际上通常是政治文明进步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先声,意义特别重大。但鉴于政治体制改革十分敏感,非常复杂,困难很多,阻力较大,所以作为政治文明进步和政治体制改革先声的新闻出版改革也是只做不说,甚至有意矮化它的意义。最多只说到第二点意义,即权力逐步退出报业,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甚至只说第一点意义,即制止报刊乱摊派,减轻农村和基层负担。
新京报的确是应运而生,它表明新闻出版改革有了实质性成果。新京报必将成为标志性的政治事件,必将成为下一阶段新闻出版改革的试验田,也必将对中国的政治文明进步和政治体制改革产生积极影响。
㈨ 王新生的学术成果
学术研究成果有《现代日本政治》(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政治体制与经济现代化——“日本模式”再探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日本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等,《日本政治概论》、《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走向政治大国的日本》、《再生还是衰落——21世纪日本的抉择》等合著八部;同时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日本学刊》等杂志上发表《中日近代缫丝业比较研究》、《试论日本的地主制与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 《日本的利益集团》、《传统在日本早期现代化中的作用》、 《日本模式的终结》等学术论文及文章百余篇;另外还有译著两部及大量译文。 中日政治关系30年,《中日友好交流30年》,社科文献出版社2008年
福田内阁与中日关系,《中日友好交流30年》,社科文献出版社2008年
源赖朝及其家族,《中文导报》2008年10月30日第33版
武士的起源,《中文导报》2008年6月30日第33版
藤原家族与摄关政治,《中文导报》2008年3月13日第33版
风化的遣唐使,《中文导报》2008年2月28日第33版
日出之国的傲慢,《中文导报》2008年2月15日第33版
大和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融合,载《绿叶》2008年第7期
日中関系における歴史问题,载《バルカン史と歴史教育―「地域史」と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の再构筑》,日本,明石书店2008年3月
日中相互认识とナショナリズム,载《日中文化の交差点》,日本,三和书籍2008年3月版
首相官邸主导型决策过程的形成与挫折,载《日本学刊》2008年第3期
日本政局回顾与展望,载《现代日本》2008年第1期
福田政权及其对华政策,载《世界发展状况》2008年
邪马台国与大和国,《中文导报》2007年11月15日第33版
日本人的起源,《中文导报》2007年10月18日第33版
“安倍丸”再次启航,《新京报》2007年9月3日
江田构想,《中文导报》2007年3月22日第33版
砂川斗争 ,《中文导报》2007年3月8日第33版
昭和妖怪岸信介,《中文导报》2007年1月31日第33版
太阳族,《中文导报》2007年1月18日第33版
高速增长阶段对城市边缘人群的人文关怀—日本创价学会的社会与政治功能,载《中国与世界观察》2007年第1期
日本外交政策新变化,载《世界发展状况》2007年
东亚政治发展中的殖民地时代遗产,载《亚太研究论丛》第四辑,2007年6月
日本政局的回顾与展望,载《现代日本》2007年第1期
吉田茂与战后日本,《中文导报》2006年11月30日第33版
麦克阿瑟在日本,《中文导报》2006年11月9日第33版
昭和的阿吉,《中文导报》2006年11月2日第33版
人算不如天算——战后日本经济复兴 《中文导报》2006年10月19日第33版
“日本模式”的成功与衰败,载《中国改革》2006年第9期
日本政治发展趋势,载《现代日本》2006年第3期
评〈日本工商资本与近代山东〉,载《抗日战争史研究》2006年第2期
池田大作の政治観およびその実践,载《东洋学术研究》第44卷第2号,2005年
战后“日教组”演变过程简论,载《日本学刊》2006年第4期
日本大选及其影响,载《世界发展状况》2005年
日本历史过程中的断绝与连续——战后初期的改革与“逆流”,载《研究论集》第1集2005年
创价学会的社会及政治功能,载《日本学刊》2005年第1期
评日本战后初期的改革与“逆流”,载《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论战后东亚地区的政治发展,载《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日本民众不再相信小泉,《环球时报》2004年12月15日第3版
日俄领土问题再起风波,《武汉晨报》2004年11月22日第41版
福冈法院: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违宪,《世界知识》2004年第9期
日本政治的回顾与展望,《现代日本》2004年第1期
论池田大作的政治观及其实践,载《21世纪东方思想的展望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创价学会·池田大作·社会功能——以高速增长时期为中心,载《池田大作研究论文集》,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
战后日本政党政治与经济发展,《“东北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正中书局2003年版
战后东亚政治发展——另一类型的政治现代化,《现代化研究》第二辑,2003年
战后日本政党政治与经济衰退(4000字),《改革内参》2003第 9期
“有事法制”、中日关系以及东北亚区域合作,《第六次中日青年论坛论文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
二流国家的宿命——读〈21世纪的日本:战略的贫困〉有感,《世界知识》2002年第24期
政党政治与日本问题,《日本学》第12辑,2002年号
“有事法制”与军事大国化的日本,《世界知识》2002年第11期
日本为何在历史问题上越来越倒退,《求是》2001年第18期
日本铁娘子:田中真纪子,《世界知识》2001年第14期
日本的新民族主义,《北京青年报》2001年7月13日
日本新生代政治家,《北京青年报》2001年7月12日
浅析日本新民族主义,《前线》2001第4期
靖国神社与日本政治,《中国报道》2001年第3期
1955年体制与现代日本政治,《日本松下政经塾报》2001年第4期
后1955年体制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日本学》2001年号,第11辑
1955年体制对日本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本学刊》2001年第5期
1955年体制的形成及其政治特征,《日本学刊》2001年第2期
日本的修宪与军事大国化,《第四次中日青年论坛论文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
政治体制与日本政治体制研究,《日本学刊》2000年第6期
透视日本大选,《科技周报》2000年6月24日
“神国”与“国体”失言惹风波,《世界知识》2000年第13期
森喜朗政权能走多远,《世界知识》2000年第9期
论20年代日本的协调外交,《日本学刊》2000年第4期
政治、行政、国会改革与未来日本政治体制,《日本学》第10期,2000年
日本的修改和平宪法与军事大国化,《视点》2000年第1期
日美金融战争,《大学生》2000年第 1期
日美安保新指针与中日关系(6000字),《第三届中日青年论坛论文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
自自公合作与日本政治,《世界知识》1999年21期
交流、理解与信赖是中日关系的基础,《世界知识》1999年20期
靖国神社与日本人的历史情结,《视点》1999年第11期
世纪末的“盘点行动”——日本通过国旗国歌法,《世界知识》1999年第18期
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相关法案及其影响,《紫光阁》1999年第7期
石原慎太郎与日本新民族主义,《金三角》1999年第 6期
制造地区不稳定局势的“新指针”,《世界知识》1999年第12期
不断蔓延的新民族主义情绪,《科技时报》1999年5月6日
中日关系的回顾与展望,香港《文汇报》1999年1月14日
“自自合作”冲击日本政坛,《世界知识》1999年第1期
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与中日关系,《日本专修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月报》第430期1999年
1998~1999年中日关系,《1999年中国发展状况与趋势》,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
拉贝与“拉贝日记”及其他,《大学生》1999年第1期
“日本丸”将驶向何方,《大学生》1998年第11期
日本政经动荡症结剖析,香港《文汇报》1998年10月21日
政府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再认识——读杨栋梁〈国家权力与经济发展〉,《日本学刊》1999年第1期
中日文化交流中的社会发展模式,《第二次中日青年论坛论文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
日本模式的终结,《日本学刊》1998年第 6期
困境中起步的小渊内阁,《世界知识》1998年第17期
世纪末的“日本病”,《世界知识》1998年第16期
日本为什么不能正视侵略历史,《时事报告》1998年第8期
日本高级官僚的“下凡”,《世界知识》1998年第12期
“不关心日本时代”会到来吗?日本将从欧美人的视野中消失》,《大学生》1998年第5期
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里的红色政党——鲜为人知的日本共产党,《大学生》1998年第6期
错误的历史意识,《世界知识》1998年第4期
战后日本政治研究述评,《日本学》1998年号
简论日本的行政改革,《日本学刊》1998年第3期
日本将从欧美人视线中消失——战后欧美人的日本观,《北大史学》1998年号
透析日本“自由主义史观”热,《大学生》1998年第1期
变化中的日本共产党,《世界知识》1997年第22期
日本的行政改革,《世界知识》1997年第20期
简论日本的行政指导,《日本学刊》1997年第6期
日本利益主导型对外政策的制定过程,《日本研究论集》第二集(1998年)
96日本政坛压轴戏——羽田孜另立新党,《世界知识》1997年第2期
昙花一现的日本说“不”论,《大学生》1997年第2期
日本人的投票行动,《日本学刊》1997年第2期
<战后日本外交史>评介,《日本学》第8辑(1997年号)
日本现任首相桥本龙太郎,《日本学刊》1996年第2期
小泽一郎:从幕后走向前台,《世界知识》1996年第2期
日本年终回顾与展望,《日本学刊》1996年第1期
简论日本社会党50年,《日本学刊》1996年第5期
桥本龙太郎——试图改变日本历史进程的人物,《世界展望》1995年第11期
“桥本丸”起锚出航,《世界知识》1995年第20期
吉田茂执政时期对华政策的政治过程,《日本学刊》1996年第1期
统一地方选举与日本政局,《日本问题资料》1995年第4期
日本:一个缺乏自省的民族,《战争与和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奥姆真理教与日本社会,《世界知识》1995年第11期
参议院选举与日本政局,《日本问题特刊》1995年第10期
奥姆真理教与日本社会治安,《警方》1995年第8期
日本的选举制度改革,《日本学刊》1995年第4期
政改后的日本选举制度,《世界知识》1995年第3期
政改、政党、政局——日本政治述评,《日本问题资料》1995年第2期
自民党谋求东山再起的一招,《世界知识》1994年第15期
政治改革四法案简介,《日本问题资料》1994年第5期
战后日本政治研究状况简介,《日本问题资料》1994年第2期
战后日本社会思潮及其对政治体制的影响,《日本学刊》1993年第6期
大众传播媒介在日本政治过程中的作用,《日本问题资料》1993年第5期
日本决策过程中的官厅与自民党,《日本学刊》1993年第4期
广东与长野器械缫丝业比较研究—兼论两地的原始工业化,《历史研究》1993年第3期
日本决策过程中的在野党与国会,《日本问题资料》1993年第 期
“联合国和平合作法案”出台始末,《日本问题资料》1991年第1期
日本的利益集团,《日本学刊》1993年第1期
日本选举制度的沿革及其现状,《日本问题资料》1992年第11期
日本政局发展令人注目,《日本问题资料》1992年第7期
倾斜生产方式与道奇计划,《日本问题资料》1992年第7期
传统在日本现代化中的作用,《世界历史》1991年第4期
论战后日本农业个体经济及其性质,《史学月刊》1991年第3期
日本的“族议员”,《日本学刊》1991年第3期
日本的预算编制过程,《日本问题资料》1990年第12期
日本的立法过程,《日本问题资料》1990年第8期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读许介麟的“谁最了解日本”,《日本问题》1990年第6期
日本的压力集团——财界,《日本问题资料》1989年第8期
日本的压力集团——农协,《日本问题资料》1989年第6期
日本的压力集团——医师会,《日本问题资料》1989年第5期
英国和日本资产阶级革命初期的地主政治,《世界历史》1988年第5期
试论日本的地主制与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历史》1986年第8期 《中日友好交流30年(1878—2008)》政治卷(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1月
《21世纪东方思想的展望》,澳门大学出版部2007年11月版
《日本学》第13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
《21世纪东方思想的展望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列国志·日本》(合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日本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获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
《平和と暴走の葛藤―日本はどこへ行くべきなのかー》(合著),日本,公共政策研究所2004年3月版
《当代亚太政治》(合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12月
《再生还是衰落——21世纪日本的选择》(合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日本与亚太——新世纪的分析与展望》(合著),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
《走向政治大国的日本》(合著),鹭江出版社1995年版
《日本政治概论》(合著),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
《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合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政治体制与经济现代化—“日本模式”再探讨》,(个人专著)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现代日本政治》(个人专著),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 《日本人与犹太人》,台湾锦绣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版
《依依爱恋——日本人独特的人际心理》,台湾锦绣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