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查理.弗里德尔的研究成果
有机化学家和矿物学家查理·弗里德尔:陨石研究德布雷:德布雷曾提出金刚石是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
㈡ 对于莫瓦桑这项研究成果有所启发的是那两位科学家,他们的研究成果是什么
亨利·莫瓦桑,1852年9月28日出生于巴黎的一个铁路职员家庭。因家境贫困,莫瓦桑中学未毕业就到巴黎的一家药房当学徒,在实际中获得了一些化学知识和技艺。他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常去旁听一些著名科学家的讲演。1872年他在法国自然博物馆馆长、工艺学院教授弗雷米的实验室学习化学。1874年到巴黎药学院的实验室工作,1877年25岁时才获得理学士学位。
1872年莫瓦桑成为弗雷米教授的学生,开始了真正的化学实验研究工作。但他一开始是研究生理化学的。当时几乎所有的化学家都在研究有机化学。法国化学家杜马在1876年发表感想说:“我国的化学研究领域大部分为有机化学所占领,太缺少无机化学的研究了。”就
在这时,莫瓦桑转而研究无机化学。
年轻的莫瓦桑知道制取单质氟这个课题难倒了许多化学家,可是莫瓦桑对氟的研究却非常感兴趣,不但没有气馁,反而下定决心要攻克这个难关。由于工作的变化,这项研究没有及时进行,直到十年后才得以集中精力开展研究。
莫瓦桑先花了好几个星期的时间查阅科学文献,研究了几乎全部有关氟的著作。他认为已知的方法都不能把氟单独分离出来,只有戴维设想的方法还没有试验过。戴维曾预言:磷和氧的亲合力极强,如果能制得氟化磷,再使氟化磷和氧作用,则可能生成氧化磷和氟。由于当时戴维还没有办法制得氟化磷,因而设想的实验没有实现。于是莫瓦桑用氟化铅与磷化铜反应,得到了气体的三氟化磷。他把三氟化磷和氧的混合物通过电火花,虽然也发生了爆炸反应,但得到的并非单质的氟,而是氟氧化磷。
莫瓦桑又进行了一连串的实验,都没有达到目的。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他终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他的实验都是在高温下进行的,这正是实验失败的症结所在。因为氟是非常活泼的,随着温度的升高,它的活泼性也就大大地增加了。即使在反应过程中它能够以游离的状态分离出来,它也会立刻和任何一种物质相化合。显然,反应应该在室温下进行,当然,能在冷却的条件下进行那就更好一些。他还想起他的老师弗雷米说过的话:电解可能是唯一可行的方法。他想如果用某种液体的氟化物,例如用氟化砷来进行电解,那么怎样呢?这种想法显然是大有希望的。莫瓦桑制备了剧毒的氟化砷,但随即遇到了新的困难--氟化砷不导电。在这种情况下,他只好往氟化砷里加入少量的氟化钾。这种混合物的导电性很好,可是在电解几分钟后,电流又停止了。原来阴极表面覆盖了一层电解出的砷。
莫瓦桑疲倦极了,十分艰难地支撑着。他关掉了联通电解装置的电源,随即倒在沙发椅上,心脏病剧烈发作,呼吸感到困难,面色发黄,眼睛周围出现了黑圈。莫瓦桑想到,这是砷在起作用,恐怕只好放弃这个方案了。出现这样的现象不是一次,他曾因中毒而中断了四次实验。莫瓦桑的爱妻莱昂妮看到他漫无节制地给自己增加工作,而且又经常冒着中毒的危险,对他的健康状况极为担心。
休息了一段时间后,莫瓦桑的健康状况有了好转,他继续进行实验。剩下唯一的方案是电解氟化氢。他按照弗雷米的办法,在铂制的容器中蒸馏氟氢酸钾,得到了无水氟化氢液体。他用铂制的U型管作容器,用强耐腐蚀的铂铱合金作电极,并用氯仿作冷却剂将无水氟化氢冷却到-23°C进行电解。在阴极上很快就出现了氢气泡,但阳极上却没有分解出气体。电解持续近一小时,分解出来的都是氢气,连一点氟的影子也没有。莫瓦桑一边拆卸仪器,一边苦恼地思索着,也许氟根本就不能以游离状态存在?当他拨掉U型管阳极一端的塞子时,惊奇地发现塞子上覆盖着一层白色粉末状的物质。可不是么,原来塞子被腐蚀了!氟到底还是分解出来了,不过和玻璃发生了反应。这一发现使莫瓦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他想,如果把装置上的玻璃零件都换成不能与氟发生反应的材料,那就可以制得单体的氟了。荧石不与氟发生反应,用它来试试吧。于是他用荧石制成试验用的器皿。莫瓦桑把盛有液体氟化氢的U型铂管浸入制冷剂中,用荧石制的螺旋帽盖紧管口,再进行电解。多少年来化学家梦寐以求的理想终于实现了!1886年6月26日,莫瓦桑第一次制得了单质的氟气!这种气体遇到硅立即着火,遇到水即生成氧气和臭氧,与氯化钾反应置换出氯气。通过几次化学反应,莫瓦桑发现氟气确实具有惊人的活泼性。
由于莫瓦桑不是法国科学院院士,他的论文只能请人代为递交。法国科学院为了确认这一发现,指定了一个由三人组成的审查委员会,其中包括莫瓦桑的老师弗雷米和有机化学家贝特罗。莫瓦桑以最细心的准备工作来迎接审查。当他的老师等三位化学界的前辈到来时,他的电解装置竟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故障--没有一点电流通过,当然也不会有一点氟的踪影。
三位科学家离开后,莫瓦桑经过几天的努力,终于找到了这次实验失败的原因,是因为将氟化氢精制得太纯净。以往实验电解的氟化氢中都含有氟化钾,残留的氟化钾使液体可以导电。而这次莫瓦桑仔细将氟化氢蒸馏了又蒸馏,其中不再含氟化钾,所以不能导电。(我们现在知道,氟化氢属于共价化合物,它和离子化合物氟化钾不同,即使液态也不电离、不导电。)查明原因之后,莫瓦桑再次实验获得成功,审查委员会终于确认了他的发现。
为了表彰莫瓦桑在制备氟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法国科学院发给他一万法郎的拉.卡泽奖金。莫瓦桑用这笔钱偿还了实验的费用。四个月后,他被任命为巴黎药学院的毒物学教授,同时还建造了一座不大的私人实验室供他进行科学研究。在这里,他继续改进氟的制法,用铜制的电解容器代替价格昂贵的铂制容器,进行了规模较大的实验,每小时能电解出五升氟气。他进一步制备出许多新的氟化物,如氟代甲烷、氟代乙烷、异丁基氟等。其中四氟化碳的沸点是-15°C,很适合做制冷剂。这是最早的氟里昂。
他将研究成果写成了《氟及其化合物》一书,这是一本研究氟的制备及其氟化物性质的开山之作。1906年莫瓦桑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关于获奖成就是这样写的:通过电解氟化钾的无水氟化氢溶液首次离析出单质氟,并对这一元素的性质及与其它元素的反应作了充分的研究。此外还发明了“莫瓦桑电炉”,并用它制备了很多新化合物。
“莫瓦桑电炉”使化学实验能达到2000°C,从而开辟了高温化学这一新的领域。不止这些,莫瓦桑在化学实验的很多领域都有独到的突破。
诺贝尔奖令世人仰慕,却不能给莫瓦桑的生命以更多的时间。1907年2月6日,莫瓦桑得了阑尾炎。手术很成功,但他的心脏病却加剧了。他终于认识到多年以来一直没有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莫瓦桑不得不承认:“氟夺走了我十年的生命”。1907年2月30日,这位在化学实验科学上闪烁着光芒的化学家永远地陨落了。
㈢ 科学家研究游隼发明了什么,作文。
科学家小故事牛顿从事科学研究时非常专心,时常忘却生活中的小事.有一次,给牛顿做饭的老太太有事要出去,就把鸡蛋放在桌子上说:“先生!我出去买东西,请您自己煮个鸡蛋吃吧,水已经在烧了!”正在聚精会神地计算的牛顿,头也不抬地“嗯”了一声.老保姆回来以后问牛顿煮了鸡蛋没有,牛顿头也没抬地说:“煮了!”老太太掀开锅盖一看,惊呆了:锅里居然煮了一块怀表,鸡蛋却还在原地放着.原来牛顿忙于计算,胡乱把怀表扔到了锅里.牛顿一人在家中的果园中,由于边走路边思考问题,无意间撞到园中的苹果树,这时一个苹果正好砸在牛顿的头上.牛顿突然从问题中醒悟过来,捡起了苹果,这时他又陷入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会落到地上,而不是飘上天空.最终牛顿提出一个最简单的现象产生的举世定律:万有引力.富兰克林7岁时,有一次过节,大人们给了他许多钱.富兰克林打算用这笔“巨款”去商店买一些玩具.半路上,他看到一个男孩很神气地吹哨子,他当时完全被这个哨子迷住了,就用自己所有的钱换了那个男孩的哨子.回到家里,富兰克林十分得意地吹着哨子满屋子转,却打扰了全家人.他的家人知道他这笔交易后告诉他,为了这个哨子,他付出了比它原价高4倍的钱,并让他明白,这些多付的钱,是可以买到更好的东西的.波义耳1627年1月25日出生于爱尔兰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个伯爵,家庭富有.在十四个兄弟中他最小.童年时波义耳并不特别聪明,说话还有点口吃,不大喜欢热闹的游戏,但却十分好学,喜欢静静地读书思考.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639至1644年,曾游学欧洲.在这期间,他阅读了许多自然科学书籍,包括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伽利略的名著《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这本书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后来的名著《怀疑派化学家》就是模仿这本书写的.金冠之谜赫农王让金匠替他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做好后,国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掺了银子,但这顶金冠确与当初交给金匠的纯金一样重,到底工匠有没有捣鬼呢?既想检验真假,又不能破坏王冠,这个问题不仅难倒了国王,也使诸大臣们面面相觑.后来,国王将它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冥思苦想出很多方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澡堂洗澡,他一边坐进澡盆里,一边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到身体被轻轻拖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跳出澡盆,连衣服都顾不得穿就直向王宫奔去,一路大声很着“尤里卡”,“尤里卡”(Fureka,我知道了)原来他想到,如果王冠放入水中后,排出的水量不等于同等重量的金子排出的水量,那肯定是掺了别的金属.这就是有名的浮力定律,既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其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出液体的重量.后来,该定律就被命名为阿基米德定律.数学王子高斯解难题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个19岁的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数学题.正常情况下,他总是在两个小时内完成这项特殊作业.像往常一样,前两道题目在两个小时内顺利地完成了.第三道题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是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17边形.他没有在意,埋头做起来.然而,做着做着,他感到越来越吃力.困难激起了他的斗志:我一定要把它做出来!天亮时,他终于做出了这道难题.导师看了他的作业后惊呆了.他用颤抖的声音对青年说:“这真是你自己做出来的?你知不知道,你解开了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阿基米、牛顿都没有解出来,你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我最近正在研究这道难题,昨天不小心把写有这个题目的小纸条夹在了给你的题目里.”多年以后,这个青年回忆起这一幕时,总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不可能在一个晚上解决它.”这个青年就是数学王子高斯.诺贝尔故事诺贝尔小时候身体非常瘦弱.十岁时,随母亲前往俄国的贝德尔堡,与父亲团聚,并开始接受家庭教师的指导.十七岁时,到美国留学,两年之后回国,进入父亲的公司从事研究工作.诺贝尔受了父亲的影响,对研究炸药很有兴趣,后来因为制造炸药和开发油田,赚了很多钱.但是,他看见自己发明的炸药用于战争,感到十分痛心,故毕生努力呼吁世人把火药用于和平.诺贝尔用他的巨额财产成立基金,每年发奖金给世界上对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文学、和平事业有杰出贡献的人.能够获得诺贝尔奖金,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极大的荣誉呢!实验室里雾腾腾,诺贝尔正在忘我地工作,他的哥哥来找他,说:“诺贝尔,我正在整理我们家族的家谱,你是名闻世界的人物,没有你的自传怎么行呢?你写份自传吧.”“哥哥,不用吧.”“那怎么行呢?”诺贝尔的哥哥劝说道,“弟弟,你写自传并不是为你自己,而是为我们家族呀!你写吧.我们家族的家谱里有你的自传,就会增添光彩的!”诺贝尔还是不同意,他哥哥就反复劝说,最后,甚至是哀求了:“弟弟,你是怕耽误你的时间吗?如果那样,你就说说,我来记录、整理吧.”“我实难从命.”诺贝尔态度谦逊,但语气坚定地说,“我不能写自传,在宇宙漩涡中有恒河沙粒那么多的星球,而无足轻重的我们,有甚么值得写的哟!”原来如此!他认为自己做的一切只是为人类该做的一点点事而己,为甚么要拿对人类的一点点贡献去换取荣誉呢.因此,他始终不答应.诺贝尔的哥哥只好叹息着走了.诺贝尔又埋头做起实验来.诺贝尔的遗嘱,是他理想的精华,心血的结晶.虽然他身拥巨富,却不愿把财产分配给亲友们.他认为:大宗财产是阻滞人类才能的祸害,凡拥有财富的人,只应给子女留下必须的教育费用,如果留下过多的钱财,那是奖励懈惰,使他们不能发展自己的才干.因此,他不顾亲友们的反对,决定用自己的全部财产,设立诺贝尔奖金,奖励当代的世界精英.莫瓦桑发明人造金刚石的故事金刚石作为一种稀有的贵重物品,自古以来就是财富的重要象征.在大自然中,金刚石以极少的矿藏量深埋在地底下.偏偏是这种少得出奇的金刚石具有世界万物中独一无二的特性:它是自然界中最硬的一种矿石.金刚石的这一特性,使它具有广泛的社会用途:有人将它镶嵌在金光闪闪的戒指、耳环等首饰中,以象征坚贞不渝的爱情;有人把它制成锋利无比的金刚钻,用来切割钢铁、玻璃等等.可是,储量如此稀缺的金刚石,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对它的巨大需求.渴望拥有金刚石的人往往会天真地想,要是有一天金刚石能成为大量存在的物品,那该多好!1893年,法国科学院宣布了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法国化学家莫瓦桑尴地研制出了人造金刚石!片刻间,这一爆炸性的特大喜讯传遍全法国,传遍全世界.人们轰动了,法国轰动了,世界轰动了!莫瓦桑一下成为新闻媒介的焦点,成为人们心目中巨额财富的生产者,在法国,甚至有人称他为“世界富翁”.早在发明人造金刚石之前,莫瓦桑已经是法国一位颇负盛名的化学家了.1886年,莫瓦桑首先制取了单质氟.6年后.他又发明了高温电炉.不过,莫瓦桑并没有被鲜花和荣誉绊住前进的步伐,在科学的道路上,他仍旧一如既往地孜孜进取.有一次,莫瓦桑准备进行一项化学实验,需要用一种镶有金刚石的特殊器具.这种器具非常昂贵,因此实验室里的助手们倍加爱护.早上,莫瓦桑来到实验室,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这时,各项仪器都准备好了,讐找不到那镶有金刚石的昂贵器具.奇怪,怎么会突然不见了呢?助手突然惊叫起来:“啊?门好像被撬过了!莫非有小偷光顾?”莫瓦桑仔细一看,可不是,门锁很明显被人撬开过.进实验室前,谁也没有留意到.这么说,小偷看上那昂贵的金刚石了.这桩意外使莫瓦桑萌生了一个念头:“天然金刚石如此稀少而昂贵,如果能人工制造金刚石,该有多好!”可这谈何容易!作为化学家,莫瓦桑心里最清楚:“点石成金”这不过是美好的神话.要想制造金刚石首先要弄清楚金刚石的主要万分并了解它是怎样形成的.翻阅了许多资料这后,莫瓦桑了解到,金刚石的主要万分是碳.至于它是如何形成的,在这方面研究的成果很少,只有德布雷曾提出金刚石是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紧接着莫瓦桑想到,要人工制造金刚石,得有可供加工的原材料.选什么材料才合适呢?还从未有人作过这方面的尝试,看来,一切要靠自己摸索了.有一回,有机化学家和矿物学家查理·弗里德尔在法国科学院作了一个关于陨石研究的报告,莫瓦桑也参加了.在报告中,查理·弗里德尔说:“陨石实际上是大铁块,它里面含有极先是的金刚石晶体.”听到这儿,莫瓦桑猛地想到:石墨矿中也常混有极微量的金刚石晶体,那么,在陨石和石墨矿的形成过程中,是否可以产生金刚石晶体呢?想到这里,莫瓦桑头脑中出现了制取人造金刚石的设想.他对助手们说:“金刚石的主要万分是碳.陨石里含有向量金刚石,而陨石的主要万分是铁.我们的实验计划是:把程序倒过去,把铁熔化,加进碳,使碳处在跔的高温高压状态下,看能不能生成金刚石.”历史上第一次人工制取金刚石的实验开始了.没有先例,没有经验,更没有别人的指点,一切都像在黑暗中探路一样.第一次失败了,认真总结经验,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第二次再来……经过无数次的反复探索,莫瓦桑的实验室里终于爆发出一阵激动的欢呼声,大家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成功了!从此,人造金刚石诞生了,并日益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它那坚不可摧的威力.
㈣ 雷吉斯·德布雷的社会活动
父亲是巴黎有名的律师,母亲是二战中的抵抗运动成员。德布雷于1960年十分出色地成功通过了法国高等师范学校的入学考试:他以入学考试状元的身份进入学校,然后于 1965年获得哲学教师资格,同时称为共产主义学生联盟中的积极分子。他于同年到了古巴,在玻利维亚追随切.格瓦拉。
他于1967年4月20日被捕,然后被政府势力拷问,他有可能(无法考证)提供了关键信息,其中包括证实了切.格瓦拉在玻利维亚。德布雷跟CIA之间的一份协议有可能被(某些人的观点)发现了(用消息换取停止拷打,并保证宽大处理)。他被关押了4年。出狱后遇到了前智利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和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在于阿兰德会面之后,他写了一本书“关于智利形势与阿兰德的会谈”,以及一个会谈视频:“阿兰德的阐述”(其中一段视频被放到了德布雷德官方网站上)。他于1973年回到法国。
1981至1985年间,他受命于法国总统协助处理国际事务。他参与对纳粹分子克楼兹.巴尔比的绑架,此人当时在玻利维亚作刽子手,后以反人类罪在法国被判刑。德布雷后被任命为南太平洋委员会的总书记,紧接着又称为法国政府委员会申诉长,之后被闲置。他于1992年辞职。
1991年,他负责法国在塞尔维亚举行的世界博览会的展出。之后他于1993年在巴黎第一大学递交了他的博士论文:“Vie et mort de l'image. Une histoire regard en Occident“。随即他开始研究媒体和传播,并于1996年创办期刊“Cahiers de médiologie”。
1998年,他是国际哲学院的教学计划负责人,并同时担任法国高等信息科学和图书馆科学学校的主席。2002年,他开始领导创办欧洲宗教科学院(脱离于巴黎的高等实用研究院),他为主席。
2005年,他创办期刊Médium, transmettre pour innover,并称为欧洲宗教科学院的荣誉主席。
德布雷的思想:
雷吉斯.德布雷对社会群体中的宗教和信仰问题极为感兴趣。他最初的假设很简单:如果没有超验性就没有社会(也就是因为这个他才始终没有摆脱他身上的天主教印记)。同时一个世俗的政府也有其道德上的责任,并不是说我们是无神论者我们就没有神圣的价值观。对他来说,超验性是社会凝聚力所必需的。苏联有列宁,美国有乔治.华盛顿,有众多国父和宪法。法国当年也有共和国的神秘英雄,比如丹东。
根据德布雷的观点,一个群体只有在具有超验性作为参考的情况下才能被定义(不管这个参考是领土的,空论的还是传奇的),人们的信仰总是投给这个超验性参考。他认为有必要通过一个外部的不完备实体来定义一个群体,他把这个实体称为“集体神圣”,这个集体神圣就是这个群体自认为最能够代表他们的东西。就是这种信仰保证了群体成员间的相互信任,因此保证了社会秩序。
德布雷断言这个“神圣”决定于信息传递的技术,他把这种学问的研究称为“媒介学”。这个新领域研究的是信息传递的载体,根据德布雷,这些载体改变了习俗,改变了权力之间的关系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德布雷尤其对一下三个例子感兴趣:
-第一个被他称为“典”,也就是第一本装订的基督教圣经,圣经方便了唯一的上帝的传播。这个基督教的发明能够改变社会秩序。
-第二个革命,也就是第二个“神圣”的革命就是印刷术的发明。书籍,知识的广泛传播导致了学校,共和国和政教分离的出现。
-第三个伟大的技术就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在这个巨大的网上,没有国界,没有政府。它会导致什么样的“神圣”出现呢?
媒介学是德布雷后期的主要工作。一个抽象的观点如何成为一个物质力量?观念的力量是什么?一个唯一的,总体的和全宇宙的上帝这种观念如何能获得如此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又如何被宗教仪式所表现?一个完全抽象的上帝化身到一个人身上这种观念如何颠覆了罗马帝国社会?为什么人们一点一点的都开始归依这种信仰?德布雷通过研究传递手段来关注这些问题。对他来说,信使决定信息。他的论证如下:”在定居的游牧民族中,依附于一种分享技术(典)的字母文字的发明是唯一上帝出现的条件。“没有这个,唯一上帝的这种观念就不可能,而犹太人的上帝就会是一个死了的上帝。通过文字和对超验性上帝观念的分享,运输就实现了。德布雷又建设了一个媒介域的概念,也就是运输技术参与进了信仰的改变,即社会秩序的改变。
在启蒙时代,人们认为已经能够消灭宗教了,但是德布雷告诉我们:人们没有能够消灭信仰。他说:法国的危机就完全是共和国的象征性的危机,原因就是缺少“神圣”。对德布雷来说,法国最后一位具有共和国象征意义的人物就是弗朗索瓦.密特朗。美国就成功躲避了这种”神圣危机“,原因是在美国有公民责任感和爱国主义,即便是它们为”坏的动机“而服务的。美元的外观就是一个例子:”In God We Trust“。是爱国主义的象征性赋予了美国力量。欧洲处在危机中,因为没有象征力量。德布雷试图将歌德尔不完备定理运用到社会秩序中来证明他的理论。他使用这些数学结果受到了一些学者的强烈批评,如Alan Sokal和Jean Bricmont,他们认为使用这些数学结果没有根据。
德布雷认为:当象征性意义耗尽的时候,宗教的权力就会回归。象征性力量越非物质化(宗教),象征性的秩序就越强,象征性的力量就越被历史化(人物)。没有信仰的人类就会成为动物了。如何让一种非宗教的“神圣”存在又使它同时具有象征性呢?
㈤ 化学家的贡献都有什么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
维基网络,自由的网络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诺贝尔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 (1833年10月21日——1896年12月10日)),瑞典籍化学家、工程师,是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他在自己的最后一份遗嘱中用其巨额财产创建了诺贝尔奖。人造元素锘(Nobelium )就是以诺贝尔命名的.
目录 [隐藏]
1 背景生平
2 发明炸药
3 诺贝尔奖
4 参考引证
5 外部链接
[编辑]
背景生平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出生在斯德哥尔摩,是艾马纽尔·诺贝尔的第三个儿子,但很小的时候就合家迁往圣彼德堡,他父亲在那里从事鱼雷的研制工作。1859年,排行第二的鲁维·艾马纽尔(1831-1888)接管了这份产业,并成功地将之发扬光大。而阿尔弗雷德则在经历了家族事业破产之后,随同父亲回到瑞典,并致力于爆炸物质的研究,尤其是硝化甘油的安全生产和使用。在诺贝尔的家族工厂里,发生过数次爆炸,其中的一次杀死了阿尔弗雷德的弟弟艾米尔和其他几名工人。
鲜为人知的是诺贝尔同时也是一位剧作家,但是一直到他垂危的时候,他唯一的一部剧作才得以付印。可惜的是,他的作品被认为是“诽谤滋事、亵渎神明”,一迨诺贝尔过世就几乎全都被销毁了,只有区区三份得以幸存。一直到2003年,首部幸存版才在瑞典出版。除了世界语外,这部戏剧还没有被翻译成它语言,包括英语。
[编辑]
发明炸药
诺贝尔发现,只要把硝化甘油和硅藻土之类的惰性吸收剂混合在一起,加工起来就方便安全多了,1867年,诺贝尔把这种混合配方注册专利,并命名为dynamite(炸药)。
[编辑]
诺贝尔奖
由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捐赠的遗产创建,自1901年起每年颁奖。 诺贝尔在遗嘱中还写道:“把奖金分为5份:一、奖给在物理学方面有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二、奖给在化学方面有最重要发现或新改进的人;三、奖给在生理学和医学方面有最重要发现的人;四、奖给在文学方面表现出了理想主义的倾向并有最优秀作品的人;五、奖给为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废除使用武力与贡献的人。”为此,诺贝尔分设了5个奖。1969年,诺贝尔新设了第6个奖——诺贝尔经济学奖。
包括以下几个奖项:
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和平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在其遗嘱中所提及的颁奖机构是:位于斯德哥尔摩的瑞典皇家科学院(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皇家卡罗林外科医学研究院(生理学或医学奖)和瑞典文学院(文学奖),以及位于奥斯陆的、由挪威议会任命的诺贝尔奖评定委员会(和平奖),瑞典科学院还监督经济学的颁奖事宜。为实行遗嘱的条款而设立的诺贝尔基金会,是基金的合法所有人和实际的管理者,并为颁奖机构的联合管理机构,但不参与奖的审议或决定,其审议完全由上述4个机构负责。每项奖包括一枚金质奖章、一张奖状和一笔奖金;奖金数字视基金会的收入而定。经济学奖的授予方式和货币价值与此相同。
评选获奖人的工作是在颁奖的上一年的初秋开始的,先由发奖单位给那些有能力按照诺贝尔奖章程提出候选人的机构发出请柬。评选的基础是专业能力和国际名望;自己提名者无入选资格。候选人的提名必须在决定奖项那一年的2月1日前以书面通知有关的委员会。
从每年2月1日起,6个诺贝尔奖评定委员会--每个委员会负责一个奖项--根据提名开始评选工作。必要时委员会可邀请任何国家的有关专家参与评选,在9-10月初这段时间内,委员会将推荐书提交有关颁奖机构;只是在少有的情况下,才把问题搁置起来,颁奖单位必须在11月15日以前作出最后决定。委员会的推荐,通常是要遵循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各个阶段的评议和表决都是秘密进行的。奖只发给个人,但和平奖例外,也可以授予机构。候选人只能在生前被提名,但正式评出的奖,却可在死后授予,如D-哈马舍尔德的1961年和平奖和E-A- 卡尔弗尔特的1931年文学奖。奖一经评定,即不能因有反对意见而予以推翻。对于某一候选人的官方支持,无论是外交上的或政治上的,均与评奖无关,因为该颁奖机构是与国家无关的。
一笔奖金,或者完全发给一个人,或者最多在两种成果之间平分,或者由两个或更多人(实际上从未多于三人)联合分享,有时一笔奖金要保留到下一年度颁发;如果下一年仍不颁发奖金,则退回基金会,当出现奖金既不颁发,也不保留的情况时,也要退回基金会。这样,在同一学术领域内,一年中能有两笔奖金,即上年留下来的奖金和本年的奖金。如果在规定日期以前获奖者拒受或未能领取奖金时,则奖金退回基金会。曾有过拒受奖金及政府禁止本国人领取诺贝尔奖的情况,然而获奖人仍被列入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中,注明“拒受奖金”字样,不接受奖的动机可能互不相同,但真正的理由大都是外界的压力;例如,希特勒于 1937年颁布的法令,禁止德国人领取诺贝尔奖,因为他认为1935年颁发给C-奥西埃茨基的和平奖是一种侮辱。不论何种原因过期不领,己拒受者在说明其情况并提出申请时,可领取诺贝尔金质奖章和奖状,但不能领取奖金,该奖金己退回基金会。
如果没有人能符合诺贝尔遗嘱中所要求的那些条件或世界局势有碍于收集评选资料时(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则将奖保留或停止颁奖。该奖对所有的人开放,不论其国籍、种族、宗教信仰或意识形态如何。同一获奖者可以多次获奖而不受限制。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以及经济学的颁奖仪式在斯德哥尔摩举行,而和平奖的颁奖仪式则在奥斯陆举行,时间为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获奖者通常亲自去受奖。
支配奖项的总则已载于诺贝尔的遗嘱中。l900年,由遗嘱执行人、颁奖单位的代表及诺贝尔家族共同就解释和执行遗嘱的补充规定达成协议,并由瑞典国王在枢密会议上予以批准。这些规章大体上保持不变,仅在实际应用上有些修改;评议经济学奖的基础是科学的,即数学的或统计学的,而不是政治的或社会的。最早两名经济学奖获得者经济学家弗里希和丁伯根,因他们在计量经济学方面的工作,即利用数学式进行的经济活动分析而被授予该奖。
科学奖和医学奖已证明很少引起争论;而文学奖与和平奖,则因其本身性质特殊,最易导致意见分歧。和平奖常常保留。
[编辑]
参考引证
[编辑]
外部链接
诺贝尔电子博物馆 诺贝尔介绍 (英文)
取自"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9%98%BF%E5%B0%94%E5%BC%97%E9%9B%B7%E5%BE%B7%C2%B7%E8%AF%BA%E8%B4%9D%E5%B0%94"
页面分类: 1833年出生 | 1896年逝世 | 瑞典化学家 | 发明家
亨利·莫瓦桑
维基网络,自由的网络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亨利·莫瓦桑亨利·莫瓦桑(法文:Henri Moissan,1852年9月28日—1907年2月20日),法国无机化学家,因首次通过电解法制备单质氟而获得1906年诺贝尔化学奖。莫瓦桑长期从事无机化学的研究,首次制备了氟和硼的单质;深入研究氟化物和金属氢化物的性质;开创了人工制造金刚石的方法;他还设计了电炉,将实验室化学反应的温度成功地提高到2000摄氏度。莫瓦桑长期担任巴黎药学院和巴黎大学科学学院教授,先后获得法国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德国化学会等机构颁发的多项奖金。1907年莫瓦桑死于心脏病,临终前他承认,氟夺走了他十年的生命。
目录 [隐藏]
1 求学经历
2 制备氟单质
3 其他研究
4 荣誉
5 外部链接
[编辑]
求学经历
莫瓦桑生于一个铁路职工家庭,家境贫寒,甚至难以供给他读书,直到莫瓦桑12岁时才开始入读小学。莫瓦桑读书时非常勤奋,成绩很好,对化学很有兴趣,但由于家境扃困,中学尚未毕业便不得不辍学以谋生计。20岁时莫瓦桑进入一家药店做学徒工,在药店的工作使他获得了很多学习化学知识的机会。1872年,法国自然博物馆馆长化学家弗雷米招聘助理实验员,莫瓦桑前往应聘,成功地进入了弗雷米的实验室工作。1874年,莫瓦桑通过了法国中学会考,获得了中学毕业的学历,同年他转投巴黎药学院台赫伦教授的实验室。1877年莫瓦桑获得理学学士学位。获得学士学位后,莫瓦桑继续在巴黎药学院从事研究工作,其研究课题是自然铁,他经过实验验证了自然铁是高度分散的金属铁,否定了此前德国化学家提出的自然铁是氧化亚铁的理论,由于莫瓦桑在这一领域的出色工作,1879年莫瓦桑被任命为巴黎药学院实验室主任,不久后获得巴黎大学授予的博士学位。
[编辑]
制备氟单质
制备单质氟是莫瓦桑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正是这项出色的工作使他获得了190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制备单质氟是化学史上最困难的工作之一,1810年,法国化学家安培第一次提出氟这种元素的存在。在此后的76年中,戴维、诺克斯兄弟、鲁耶特、戈尔以及莫瓦桑的导师弗雷米等著名化学家先后进行过制备单质氟的尝试,均以失败而告终,一些人甚至因此而中毒死亡。
莫瓦桑首先尝试用氟化磷与氧气反应制备氟气单质,但是实验得到的是氟氧化磷。随后莫瓦桑开始寻找低温条件下处于液态的氟化合物,以进行低温电解实验制备氟气。他首先尝试了氟化砷,氟化砷室温下是一种液体,为了提高电导率,莫瓦桑向氟化砷中加入了氟化钾,但是反应过程中沉积在阴极的单质砷阻碍了电流的传导。莫瓦桑本人则因为长期接触氟化砷而中毒,不得不暂时中止了实验。
经过一段时间休养之后,莫瓦桑的健康状况有所好转,他随即重新开始制备氟的实验。这一次他选择液化的氟化氢作为电解液,在萤石质地的反应容器中用铂铱合金的电极进行电解,并且终于获得成功。
1886年6月28日莫瓦桑在巴黎药学院的导师德布雷致信法国科学院,介绍了莫瓦桑的实验。不久法国科学院组织了一个审查委员会,对莫瓦桑的实验进行审查。然而在第一次审查中,莫瓦桑的电解装置没有电流通过,也没有制备出氟气。莫瓦桑检查实验之后发现由于使用的氟化氢纯度过高,电导率很低,导致实验失败。数日后莫瓦桑在液态氟化氢中加入一定量的氟化钾重新实验,这一次实验成功并获得审查委员会的承认。为了奖励莫瓦桑,法国科学院发给他一万法郎的拉·卡泽奖金。四个月后,莫瓦桑被任命为巴黎药学院毒物学教授,并建立了一间私人实验室。两年后莫瓦桑获评为法国医学科学院院士,三年后获评为法国科学院院士。
[编辑]
其他研究
除了运用电解法制备出氟气,莫瓦桑还进行很多研究。莫瓦桑研究了纯化氟气的方法,他用液态空气冷凝法去除氟气中的氟化氢。莫瓦桑还深入研究了高纯度氟气的化学性质,他首次指出干燥而纯净的氟气并非像此前人们想象的那么活泼,它甚至能够短时间的存贮于玻璃器皿中。
莫瓦桑研究了氟的化合物,他先后合成了氟与铂、铱、碱土金属等的无机氟化合物;制备了氟代烃,并测定了这种化合物的性质;制备了六氟化硫并测定了其性质。由莫瓦桑首先制备的氟代烃是现在应用最广的制冷剂氟利昂的前身,而六氟化硫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在高温下亦不会分解,是应用非常广泛的气体绝缘材料。莫瓦桑对氟的研究最终发表于《氟及其化合物》(Le fluor et ses composes)一书中。从1890年代起,莫瓦桑开始研究单质硼的制备,他在氢气气氛下用金属镁还原三氧二硼获得高纯度的单质硼。
在制备单质硼的同时,莫瓦桑还从事人造金刚石的研究。他试图建立一种模拟天然金刚石形成的条件,将石墨和无定形碳转化为金刚石。莫瓦桑以铁为介质模拟必须的环境,他用石墨坩锅将金属铁加热熔融,在此过程中铁被碳饱和,随即迅速将熔融的铁液倒入水中冷却,由于含碳的铁在凝固过程中会发生膨胀,铁块的内部压强会迅速上升,从而模拟出一种高温高压的环境,待铁完全固化,用酸将金属融蚀便获得黑色的人造金刚石。用这种方法制造的金刚石粒度很小,不能作为宝石,但是可以用于工业用途。
莫瓦桑还长期从事金属氢化物的研究,他用氢气与多种金属反应制备了氢化钙、氢化钠、氢化钾、氢化铷等多种化合物并深入研究了其性质。莫瓦桑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是具有开创性的。
莫瓦桑的另一项杰出贡献是发明了电炉。电炉又称作莫氏炉,其原理是利用电极间的弧光放电获得高温,这种电炉使得化学反应的温度提升到2000℃从而开创了高温化学这一新的研究领域。
[编辑]
荣誉
由于莫瓦桑在诸多领域的杰出贡献,他一生获得了很多荣誉。他曾经获得英国皇家学会的戴维奖、法国科学院的拉·卡泽奖、德国化学会颁发的霍夫曼奖。1906年莫瓦桑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莫瓦桑病逝后,其独子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他的遗产由巴黎药学院设立了两个奖学金,以莫瓦桑夫妇的名字分别命名为莫瓦桑化学奖和路更药学奖。
[编辑]
外部链接
1907年诺贝尔化学奖主页
取自"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4%BA%A8%E5%88%A9%C2%B7%E8%8E%AB%E7%93%A6%E6%A1%91"
页面分类: 1852年出生 | 1907年逝世 | 法国化学家 |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㈥ 科学家发明的故事
莫瓦桑发明人造金刚石的故事
金刚石作为一种稀有的贵重物品,自古以来就是财富的重要象征。
在大自然中,金刚石以极少的矿藏量深埋在地底下。偏偏是这种少得出奇的金刚石具有世界万物中独一无二的特性:它是自然界中最硬的一种矿石。金刚石的这一特性,使它具有广泛的社会用途:有人将它镶嵌在金光闪闪的戒指、耳环等首饰中,以象征坚贞不渝的爱情;有人把它制成锋利无比的金刚钻,用来切割钢铁、玻璃等等。
可是,储量如此稀缺的金刚石,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对它的巨大需求。渴望拥有金刚石的人往往会天真地想,要是有一天金刚石能成为大量存在的物品,那该多好!
1893年,法国科学院宣布了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法国化学家莫瓦桑尴地研制出了人造金刚石!
片刻间,这一爆炸性的特大喜讯传遍全法国,传遍全世界。人们轰动了,法国轰动了,世界轰动了!莫瓦桑一下成为新闻媒介的焦点,成为人们心目中巨额财富的生产者,在法国,甚至有人称他为“世界富翁”。
早在发明人造金刚石之前,莫瓦桑已经是法国一位颇负盛名的化学家了。1886年,莫瓦桑首先制取了单质氟。6年后。他又发明了高温电炉。不过,莫瓦桑并没有被鲜花和荣誉绊住前进的步伐,在科学的道路上,他仍旧一如既往地孜孜进取。
有一次,莫瓦桑准备进行一项化学实验,需要用一种镶有金刚石的特殊器具。这种器具非常昂贵,因此实验室里的助手们倍加爱护。
早上,莫瓦桑来到实验室,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这时,各项仪器都准备好了,讐找不到那镶有金刚石的昂贵器具。奇怪,怎么会突然不见了呢?
助手突然惊叫起来:“啊?门好像被撬过了!莫非有小偷光顾?”
莫瓦桑仔细一看,可不是,门锁很明显被人撬开过。进实验室前,谁也没有留意到。这么说,小偷看上那昂贵的金刚石了。
这桩意外使莫瓦桑萌生了一个念头:“天然金刚石如此稀少而昂贵,如果能人工制造金刚石,该有多好!”
可这谈何容易!作为化学家,莫瓦桑心里最清楚:“点石成金”这不过是美好的神话。要想制造金刚石首先要弄清楚金刚石的主要万分并了解它是怎样形成的。
翻阅了许多资料这后,莫瓦桑了解到,金刚石的主要万分是碳。至于它是如何形成的,在这方面研究的成果很少,只有德布雷曾提出金刚石是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
紧接着莫瓦桑想到,要人工制造金刚石,得有可供加工的原材料。选什么材料才合适呢?还从未有人作过这方面的尝试,看来,一切要靠自己摸索了。
有一回,有机化学家和矿物学家查理·弗里德尔在法国科学院作了一个关于陨石研究的报告,莫瓦桑也参加了。
在报告中,查理·弗里德尔说:“陨石实际上是大铁块,它里面含有极先是的金刚石晶体。”
听到这儿,莫瓦桑猛地想到:石墨矿中也常混有极微量的金刚石晶体,那么,在陨石和石墨矿的形成过程中,是否可以产生金刚石晶体呢?
想到这里,莫瓦桑头脑中出现了制取人造金刚石的设想。他对助手们说:“金刚石的主要万分是碳。陨石里含有向量金刚石,而陨石的主要万分是铁。我们的实验计划是:把程序倒过去,把铁熔化,加进碳,使碳处在跔的高温高压状态下,看能不能生成金刚石。”
历史上第一次人工制取金刚石的实验开始了。没有先例,没有经验,更没有别人的指点,一切都像在黑暗中探路一样。第一次失败了,认真总结经验,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第二次再来……经过无数次的反复探索,莫瓦桑的实验室里终于爆发出一阵激动的欢呼声,大家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成功了!
从此,人造金刚石诞生了,并日益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它那坚不可摧的威力。
㈦ 你知道下几位科学家会发明什么科技出来呢要写100字的作文。
科学家小故事
牛顿从事科学研究时非常专心,时常忘却生活中的小事.有一次,给牛顿做饭的老太太有事要出去,就把鸡蛋放在桌子上说:“先生!我出去买东西,请您自己煮个鸡蛋吃吧,水已经在烧了!”
正在聚精会神地计算的牛顿,头也不抬地“嗯”了一声.老保姆回来以后问牛顿煮了鸡蛋没有,牛顿头也没抬地说:“煮了!”老太太掀开锅盖一看,惊呆了:锅里居然煮了一块怀表,鸡蛋却还在原地放着.原来牛顿忙于计算,胡乱把怀表扔到了锅里.
牛顿一人在家中的果园中,由于边走路边思考问题,无意间撞到园中的苹果树,这时一个苹果正好砸在牛顿的头上.牛顿突然从问题中醒悟过来,捡起了苹果,这时他又陷入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会落到地上,而不是飘上天空.最终牛顿提出一个最简单的现象产生的举世定律:万有引力.
富兰克林7岁时,有一次过节,大人们给了他许多钱.富兰克林打算用这笔“巨款”去商店买一些玩具.半路上,他看到一个男孩很神气地吹哨子,他当时完全被这个哨子迷住了,就用自己所有的钱换了那个男孩的哨子.回到家里,富兰克林十分得意地吹着哨子满屋子转,却打扰了全家人.他的家人知道他这笔交易后告诉他,为了这个哨子,他付出了比它原价高4倍的钱,并让他明白,这些多付的钱,是可以买到更多更好的东西的.
波义耳1627年1月25日出生于爱尔兰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个伯爵,家庭富有.在十四个兄弟中他最小.童年时波义耳并不特别聪明,说话还有点口吃,不大喜欢热闹的游戏,但却十分好学,喜欢静静地读书思考.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639至1644年,曾游学欧洲.在这期间,他阅读了许多自然科学书籍,包括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伽利略的名著《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这本书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后来的名著《怀疑派化学家》就是模仿这本书写的.
金冠之谜
赫农王让金匠替他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做好后,国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掺了银子,但这顶金冠确与当初交给金匠的纯金一样重,到底工匠有没有捣鬼呢?既想检验真假,又不能破坏王冠,这个问题不仅难倒了国王,也使诸大臣们面面相觑.后来,国王将它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冥思苦想出很多方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澡堂洗澡,他一边坐进澡盆里,一边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到身体被轻轻拖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跳出澡盆,连衣服都顾不得穿就直向王宫奔去,一路大声很着“尤里卡”, “尤里卡”(Fureka,我知道了)原来他想到,如果王冠放入水中后,排出的水量不等于同等重量的金子排出的水量,那肯定是掺了别的金属.这就是有名的浮力定律,既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其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出液体的重量.后来,该定律就被命名为阿基米德定律.
数学王子高斯解难题
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个19岁的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数学题.正常情况下,他总是在两个小时内完成这项特殊作业.像往常一样,前两道题目在两个小时内顺利地完成了.第三道题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是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17边形.他没有在意,埋头做起来.然而,做着做着,他感到越来越吃力.困难激起了他的斗志:我一定要把它做出来!天亮时,他终于做出了这道难题.导师看了他的作业后惊呆了.他用颤抖的声音对青年说:“这真是你自己做出来的?你知不知道,你解开了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阿基米、牛顿都没有解出来,你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我最近正在研究这道难题,昨天不小心把写有这个题目的小纸条夹在了给你的题目里.” 多年以后,这个青年回忆起这一幕时,总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不可能在一个晚上解决它.”这个青年就是数学王子高斯.
诺贝尔故事
诺贝尔小时候身体非常瘦弱.十岁时,随母亲前往俄国的贝德尔堡,与父亲团聚,并开始接受家庭教师的指导.十七岁时,到美国留学,两年之后回国,进入父亲的公司从事研究工作.
诺贝尔受了父亲的影响,对研究炸药很有兴趣,后来因为制造炸药和开发油田,赚了很多钱.但是,他看见自己发明的炸药用于战争,感到十分痛心,故毕生努力呼吁世人把火药用于和平.诺贝尔用他的巨额财产成立基金,每年发奖金给世界上对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文学、和平事业有杰出贡献的人.能够获得诺贝尔奖金,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极大的荣誉呢!
实验室里雾腾腾,诺贝尔正在忘我地工作,他的哥哥来找他,说:“诺贝尔,我正在整理我们家族的家谱,你是名闻世界的人物,没有你的自传怎么行呢?你写份自传吧.”
“哥哥,不用吧.”
“那怎么行呢?”诺贝尔的哥哥劝说道,“弟弟,你写自传并不是为你自己,而是为我们家族呀!你写吧.我们家族的家谱里有你的自传,就会增添光彩的!”
诺贝尔还是不同意,他哥哥就反复劝说,最后,甚至是哀求了:“弟弟,你是怕耽误你的时间吗?如果那样,你就说说,我来记录、整理吧.”
“我实难从命.”诺贝尔态度谦逊,但语气坚定地说,“我不能写自传,在宇宙漩涡中有恒河沙粒那么多的星球,而无足轻重的我们,有甚么值得写的哟!”
原来如此!他认为自己做的一切只是为人类该做的一点点事而己,为甚么要拿对人类的一点点贡献去换取荣誉呢.因此,他始终不答应.
诺贝尔的哥哥只好叹息着走了.诺贝尔又埋头做起实验来.
诺贝尔的遗嘱,是他理想的精华,心血的结晶.虽然他身拥巨富,却不愿把财产分配给亲友们.他认为:大宗财产是阻滞人类才能的祸害,凡拥有财富的人,只应给子女留下必须的教育费用,如果留下过多的钱财,那是奖励懈惰,使他们不能发展自己的才干.
因此,他不顾亲友们的反对,决定用自己的全部财产,设立诺贝尔奖金,奖励当代的世界精英.
莫瓦桑发明人造金刚石的故事
金刚石作为一种稀有的贵重物品,自古以来就是财富的重要象征.
在大自然中,金刚石以极少的矿藏量深埋在地底下.偏偏是这种少得出奇的金刚石具有世界万物中独一无二的特性:它是自然界中最硬的一种矿石.金刚石的这一特性,使它具有广泛的社会用途:有人将它镶嵌在金光闪闪的戒指、耳环等首饰中,以象征坚贞不渝的爱情;有人把它制成锋利无比的金刚钻,用来切割钢铁、玻璃等等.
可是,储量如此稀缺的金刚石,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对它的巨大需求.渴望拥有金刚石的人往往会天真地想,要是有一天金刚石能成为大量存在的物品,那该多好!
1893年,法国科学院宣布了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法国化学家莫瓦桑尴地研制出了人造金刚石!
片刻间,这一爆炸性的特大喜讯传遍全法国,传遍全世界.人们轰动了,法国轰动了,世界轰动了!莫瓦桑一下成为新闻媒介的焦点,成为人们心目中巨额财富的生产者,在法国,甚至有人称他为“世界富翁”.
早在发明人造金刚石之前,莫瓦桑已经是法国一位颇负盛名的化学家了.1886年,莫瓦桑首先制取了单质氟.6年后.他又发明了高温电炉.不过,莫瓦桑并没有被鲜花和荣誉绊住前进的步伐,在科学的道路上,他仍旧一如既往地孜孜进取.
有一次,莫瓦桑准备进行一项化学实验,需要用一种镶有金刚石的特殊器具.这种器具非常昂贵,因此实验室里的助手们倍加爱护.
早上,莫瓦桑来到实验室,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这时,各项仪器都准备好了,讐找不到那镶有金刚石的昂贵器具.奇怪,怎么会突然不见了呢?
助手突然惊叫起来:“啊?门好像被撬过了!莫非有小偷光顾?”
莫瓦桑仔细一看,可不是,门锁很明显被人撬开过.进实验室前,谁也没有留意到.这么说,小偷看上那昂贵的金刚石了.
这桩意外使莫瓦桑萌生了一个念头:“天然金刚石如此稀少而昂贵,如果能人工制造金刚石,该有多好!”
可这谈何容易!作为化学家,莫瓦桑心里最清楚:“点石成金”这不过是美好的神话.要想制造金刚石首先要弄清楚金刚石的主要万分并了解它是怎样形成的.
翻阅了许多资料这后,莫瓦桑了解到,金刚石的主要万分是碳.至于它是如何形成的,在这方面研究的成果很少,只有德布雷曾提出金刚石是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
紧接着莫瓦桑想到,要人工制造金刚石,得有可供加工的原材料.选什么材料才合适呢?还从未有人作过这方面的尝试,看来,一切要靠自己摸索了.
有一回,有机化学家和矿物学家查理·弗里德尔在法国科学院作了一个关于陨石研究的报告,莫瓦桑也参加了.
在报告中,查理·弗里德尔说:“陨石实际上是大铁块,它里面含有极先是的金刚石晶体.”
听到这儿,莫瓦桑猛地想到:石墨矿中也常混有极微量的金刚石晶体,那么,在陨石和石墨矿的形成过程中,是否可以产生金刚石晶体呢?
想到这里,莫瓦桑头脑中出现了制取人造金刚石的设想.他对助手们说:“金刚石的主要万分是碳.陨石里含有向量金刚石,而陨石的主要万分是铁.我们的实验计划是:把程序倒过去,把铁熔化,加进碳,使碳处在跔的高温高压状态下,看能不能生成金刚石.”
历史上第一次人工制取金刚石的实验开始了.没有先例,没有经验,更没有别人的指点,一切都像在黑暗中探路一样.第一次失败了,认真总结经验,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第二次再来……经过无数次的反复探索,莫瓦桑的实验室里终于爆发出一阵激动的欢呼声,大家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成功了!
从此,人造金刚石诞生了,并日益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它那坚不可摧的威力.
㈧ 对莫瓦桑水的人造金刚石有所启发的两位科学家是谁研究成果是什么
是德布雷和查德 费里德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