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哪些难点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筚路蓝缕、砥砺前行,40年沧海一粟,我国最终实现了由封闭、贫穷版、落后到开放、富强、权文明的历史转变,我们14亿中国人不仅填饱了肚子,更武装了头脑,中国科技事业突飞猛进,制造业也逐渐在由“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我国各项前沿科技专利保有数量逐年增加。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要知道我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率仍然偏低,也就是说相当一部分前沿科技成果仍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无法转化为生产力。
众所周知,前沿科技成果多掌握在各类高校以及科研机构手中,而企业内部的研究开发机制相对薄弱,据相关统计表明,截止到2018年六月,游离于企业之外的各类科研机构近6000家,科研机构虽然研发能力较强,但是市场嗅觉较弱,并且资金也不充裕,金智创新认为科研机构和企业缺乏沟通是导致我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率偏低的主要原因。
『贰』 能改变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难的现状吗
科技成果转化难是好几年前的事,现在有太多的投资者,不停在寻找好项目,所以,真要有好项目想上马,不是你找投资,而是投资者找你了。
『叁』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存在哪些难点该如何解决
一、高校缺乏动力
科技成果转化对高校教师评职称、写论文往往没有多大帮版助,科技成果权转化在应用科学技术研究课题中没有考核指标。众所周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一个较为漫长费力的过程,如果转化科研成果还不如多做几个国家重点课题,那么科研机构很难有足够的动力去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二、企业对接高校困难
就目前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现状来看,企业和高校对接非常困难,“很多高校技术要作价入股的话,流程大概要走半年到一年,企业‘怨声载道’,一些项目甚至根本就开展不下去。众所周知,前沿科技往往具备较强的前瞻性,需要和时间赛跑,如果说因为对接困难,导致错过了最佳时机,那么科技成果的经济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肆』 科技成果转化难在哪儿
客观原因 1、 高校科研机制的限制 高校内容很多科研项目、科技成果和专利都是老师在承担职级评定、为了完成某项科研任务、完成某些奖励政策、支持论文和学术观点而开始的结果。很多项目理论性较强,但是实际操作和市场可行性缺少验证。 2、 经费和精力的投入不足 很多项目是为了一个初步的结果而订立的,在完成初期实验后,国家、院校很少有多余的资金支持老师的进一步研究,这就导致了项目的夭折和中止。学校不能进一步提供可试行的场所、资金,老师也有其他项目和教学工作在身,没有更多的时间。 3、 研究和市场脱节 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必须紧紧围绕用户的需求体验,而老师的研究除了纯理论性较多外,很多都属于闭门造车型。而围绕市场的研究时间长、周期多、成熟度要求比实验室高出许多,这也导致了高校的科研成果较难转化。 4、 信息的不对称 企业有独立的研发机构和知识产权办公室,高校的成果转化办公室和科研中心也相对独立。尤其是在初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双方不能很专业、直观、准确地表达技术难题的参数,双方出于谨慎考虑的原因,都会造成信息的不对等情况。 5、 中介机构机制不健全 虽然政府越来越重视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 也做了不少的尝试,包括搭建独立的网站、发布高校科技成果等。但是在国际上,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是其成果走向市场的重要环节,如设立咨询公司、高校中介公司,但是现在高校很多都是在其科技处下属设立一个部门,老师也只是兼职负责成果转化工作。 6、 缺少专业的技术经纪人 目前我国市场缺乏统一的技术转化网络体系,技术市场的法律法规也不健全,技术的经营机构里缺少懂技术、懂法律、懂经营管理的精英人才。而且目前市场上的技术转让、专利交易、专利评估等鱼龙混杂,很多技术拥有者很难鉴定其真伪,也导致了技术拥有者的危机意识和畏惧心理。 主观原因 1、商业保密 企业出于保护自身产品机密和防止恶性市场竞争等因素,在和高校合作的过程中会或多或少有意识地规避隐瞒某些研发机密,这就导致了企业技术难题的关键问题得不到专家的认识和鉴定,因此对于难题的解决也只能浮于表面。 2、 市场推广 高校老师在科研过程中,可能对于自身产品非常熟悉,但是在推广的过程中,学校这样的人才又非常紧俏。很多时候成熟的技术成果都是通过自身网站发布、交流会、或者其他政府组织的产学研活动体现的。这种依靠政府的推动和自己被动式推广的方式不可能做到成果的及时发散。而且有些项目一旦研究成功,成果拥有者往往尝试隐藏其成果,将关键技术束之高阁。 3、合作盲区 企业在和高校进行初步的合作之后,企业急于解决自身技术难题,而高校老师需要繁琐的流程:开题立项,申报领导,调配人手等等。高校目前很少有专职做成果转化的教授,因此本身的流程要求会导致其进度缓慢。 4、资金和时间问题 企业在进行校企合作的时候都希望越快越好,但是如果没有对应的资金投入,高校的研究过程肯定也是比较缓慢的。其次,企业在对于高校到底能否解决技术难题也没有把握,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肯定是不能等待太长时间的,企业不希望把技术难题的过程变成高校实验室缓慢研究的过程。 5、 企业对于新技术重视不高 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比较不是很高,还达不到企业年收入的2%,而且企业内容的研发人员的比例、研发资金的投入、领导的重视程度都不尽相同,这对于企业吸收先进技术,运营到实际产品的开发之中都是不利的。在国外,企业的研发所占的比重远远高于我国。 6、 高校的奖励机制不完善 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法规没有明确的说法,尚未形成完善的系统:如科技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知识产权政策等等。而且很多出台的政策的配套法律法规和法律细则都没有同步完善。法律比较空泛,可操作较差,导致了老师的研发积极性也不高。 科易网让科技成果转化变得更加便捷简单!
『伍』 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的原因是什么
缺乏资金,缺少相关支持
缺少资金投入是制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中小型企业较多,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对于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的投入不足。民营企业缺少融资渠道,受资金问题的影响对科学技术成果的重视程度不够,许多项目因为资金不足而停止。相比中小型企业,国有大型企业有相对雄厚的经济基础,但是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存在的风险,企业不愿意冒险尝试,由于我国的风险投资体系还不够完善,原始科学技术的产业化不好,是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部分问题。
项目不够成熟
众所周知,大部分前沿科技成果掌握在高校以及科研机构手中,此类机构往往更加重视理论研究和论文,对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不够重视,所以部分前沿科技成果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不能给企业带来切实的经济效益,相当一部分科研单位只是为了完成指标,和企业之间的沟通不顺畅,没有真正的实现与企业的合作,对技术的投入不重视是项目不成熟的重要原因。科技项目的不成熟使企业在转化过程中存在着风险,所以企业不愿意面临这种风险而减少了资金投入和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
科研人员积极性不高
很多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过多的追求切实的经济利益,而忽略了对科研人员的重视,相关研究人员很难获得对等的经济回报,仅仅靠理想来推动科技创新是行不通的,这会大大的降低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对科技成果的转化也是非常不利的。
『陆』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什么会这么难
1、高校科研机制的限制『柒』 我有不少实用新型专利,都发证,尝试转让没成功。感觉成果转化真难。 没钱,只想卖。怎么有效卖掉专利呢
基本上中国的专利绝大多数都转化不了!
很难的。找人找关系试试看。
有资金有市场的话最好自己集资生产去卖,更有经济效益。
『捌』 科技部部长:科研成果转化难在哪
科研质量普遍不高,科研价值又难以评估,打击侵权还不给力,科研机构动力不足等都是成果转化难得原因 望采纳!
『玖』 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及难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多年来,我国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的现象。我国将科技成果加以转化应用达到产业化的比例仅有约2%~6%,科技研发对经济和社会的支撑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我国需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难在哪?
一是高校、科研机构有效供给不足。高校、科研机构是科技成果的主要来源,而大部分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是基于科研兴趣或者是前沿热点,没有真正形成以需求为导向、以市场为依归的研发模式。这造成科研人员的技术研发活动在立项阶段就可能与市场需求不一致,导致具有转化价值的成果比例不高。
由于不需要经历市场竞争,高校院所的科研活动动力不足,难以与市场贴近,大部分科技成果很多时候与企业的现实需求是错位和脱节的。导致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看起来十分丰厚,但真正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为有效供给的成果却很少。
现行考核体系下“重研发、轻转化”“重论文、轻专利”等现象仍然存在,这导致科研人员片面追求发表论文的数量,对转化科技成果的市场意识和积极性都不强烈。大量科技成果仅仅成为课题或项目完成的标识而被束之高阁,未能通过转让、许可、技术作价入股、创办企业等形式得到应用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现在不能单纯地就转化谈转化,而是要面向市场,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要承担主体作用,形成科技成果从研发到市场化的渠道。但目前在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方面,90%以上的企业研发、转化科技成果的动力能力不足。国企大而不强、外企强而不为、民企长而不大,中小企业大多处于产业低端,对成果转化“有心无力”。
我国企业的主体是中小企业,最
需要技术支持,但总体来看又最缺乏技术创新和转化的条件。中西部地区的一些省份,90%以上的企业没有研发活动,购买专利和改造生产线的能力弱,难以依靠科技进步经营企业。国有企业技术人才多,研发条件好,因考虑科技投入风险大、见效慢,一般只对现有的生产要求开展科研,一些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但要过一定时间见成效的科技成果难以在企业转化和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