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前人的研究进展
对洞庭湖第四纪地质的研究,最早见于1933~1949年李四光的第四纪冰川调查,田奇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湖南省地矿局水文二队就湖区及周边地区的第四纪地质条件,第四系地层层序划分做了大量工作,保存有洞庭湖地区500多孔共10多万米钻探原始编录、地层柱状图、样品测试资料,如粘土化学成分、古地磁、孢粉、重矿物、颗粒分析等,完成了湖区第四纪地质研究、环境地质综合评价的相应研究报告。如《洞庭湖地区地质环境调查及治湖对策研究》(皮建高等,1997);《长江中游洞庭湖水患区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皮建高等,2002)。后者分别按覆盖区和露头区建立了地层综合柱状图,基本查明了洞庭湖区泥沙淤积的时空分布特征,认为洞庭湖的泥沙淤积经历了九个淤积时段,不同时段淤积速率不同,其中四口形成前为1.84~2.78mm/a,四口形成后至1949年为8.21~9.9mm/a,1949~1995年为24.63~115.8mm/a。与此同时,水利部门及其他科研单位也对洞庭湖的第四纪地质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交了一系列的成果资料,如洞庭湖水利大事记、洞庭湖志、水利志、洞庭湖整治开发规划、洞庭湖的变迁史、湖区基本资料、堤垸图集、洞庭湖演变的历史过程、东洞庭湖近代三角洲形成演变、洞庭湖区构造沉降-淤积系统分析等,上述成果资料均不同程度地研究了洞庭湖的第四纪地质及相关的气候环境问题。
区内环境地球化学方面的工作主要有20世纪80~90年代由湖南省地矿部门完成的1:20万区域化探工作。
人类活动遗址中的环境研究或环境考古学研究是从1988年开始的,湖南省文物部门何介均、顾海滨等率先在洞庭湖区开展了涉及孢粉、水稻硅酸体、植物种子、硅藻、古地貌等的环境考古工作,发表了大量环境考古论文、报告。较为有影响的如《洞庭湖区新石器早期文化探索》《距今七千年前的我国新石器遗存研究》《彭头山遗址孢粉分析》《从城头山遗址看大溪文化的古环境》《城头山遗址水稻的综合研究》等。湖南省在文物普查基础上,于1996年出版了《中国地图集》(湖南分册)。截至1996年,共发现不可移动的文物点共9827处,其中古遗址4350处。尤其是洞庭湖西北部澧阳平原,发现的旧石器晚期—新石器遗址具有数量多、年代连续等特征,在全国实属罕见。其年代从旧石器早期一直延续至近现代。通过对该区一系列遗址的考古调查、发掘,在区内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考古学文化序列。悠久的文化、丰富的文献和系统的考古资料,为人地关系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有关科研单位和院校如复旦大学、省经济地理所、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湖南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南京地理研究所、长江水利委员会等先后在洞庭湖研究中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很多宝贵资料。
总之,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前人在洞庭湖地区已经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取得了丰富的资料及成果,得出的认识均有一定的科学性。但遗憾的是湖南广泛分布的第四纪红土迄今未建立一套研究仔细的标准剖面,区内第四纪环境或地球化学环境演变历史和规律的研究更为缺乏,地学研究与人文研究结合乏善可陈,难以在研究中体现以人为本、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思想。
⑵ 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怎么写
主要讲述前人的事迹。
⑶ 英文论文介绍前人的研究成果用什么写作时态
一些常见的英文文章语言技巧
a)如何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以及有目的地引导出自己的研究的重要性
通常在叙述了前人成果之后,用However来引导不足,比如
However, little information..
little attention...
little work...
little data
little research
or few studies
few investigations...
few researchers...
few attempts...
or no
none of these studies
has (have) been less
done on ...
focused on
attempted to
concted
investigated
studied
(with respect to)
Previous research (studies, records) has (have)
failed to consider
ignored
misinterpreted
neglected to
overestimated, underestimated
misleaded
thus, these previus results are
inconclisive, misleading, unsatisfactory, questionable, controversial..
Uncertainties (discrepancies) still exist ...
这种引导一般提出一种新方法,或者一种新方向。如果研究的方法
以及方向和前人一样,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强调自己工作的作用:
However, data is still scarce
rare
less accurate
there is still dearth of
We need to
aim to
have to
provide more documents
data
records
studies
increase the dataset
Further studies are still necessary...
essential...
为了强调自己研究的重要性,一般还要在However之前介绍自己研究
问题的反方面,另一方面等等
比如:
1)时间问题
如果你研究的问题时间上比较新,你就可以大量提及对时间较老的问题
的研究及重要性,然后说(However),对时间尺度比较新的问题研究不足
2)物性及研究手段问题
如果你要应用一种新手段或者研究方向,你可以提出当前比较流行的方法
以及物质性质,然后说对你所研究的方向和方法,研究甚少。
3)研究区域问题
首先总结相邻区域或者其它区域的研究,然后强调这一区域研究不足
4)不确定性
虽然前人对这一问题研究很多,但是目前有两种或者更多种的观点,
这种uncertanties, ambiguities,值得进一步澄清
5)提出自己的假设来验证
如果自己的研究完全是新的,没有前人的工作进行对比,在这种情况下,
你可以自信地说,根据提出的过程,存在这种可能的结果,本文就是要
证实这种结果。
We aim to test the feasibility (reliability) of the ...
It is hoped that the qutestion will be resolved (fall away) with our proposed method (approach).
b) 提出自己的观点
We aim to
This paper reports on
provides results
extends the method..
focus on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Furthermore, Moreover, In addition,, we will also discuss...
c) 圈定自己的研究范围
前言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告诉读者包括(reviewer)你的文章主要研究
内容。如果处理不好,reviewer会提出严厉的建议,比如你没有考虑
某种可能性,某种研究手段等等。
为了减少这种争论,在前言的结尾你就要明确提出本文研究的范围:
1)时间尺度问题
如果你的问题涉及比较长的时序,你可以明确地提出本文只关心这
一时间范围的问题。
We preliminarily focus on the older (younger)...
或者有两种时间尺度的问题 (long-term and short term),你可以说
两者都重要,但是本文只涉及其中一种
2) 研究区域的问题
和时间问题一样,明确提出你只关心这一地区
d) 最后的原场
在前言的最后,还可以总结性地提出,这一研究对其它研究的帮助。
或者说,further studies on ... will be summarized in our next
study (or elsewhere)
总之,其目的就是让读者把思路集中到你要讨论的问题上来。减少
争论(arguments).
关于词汇以及常用结构,要经常总结,多读多模仿才能融会贯通。
以上是常见的语言结构,不算抄袭。
⑷ 前人相关研究成果
前人关于本区古地热场、煤化作用和煤层生烃作用的研究工作极少,且工作基本上是大区域性的,关于区内的详细研究成果尚未见报道。尽管如此,前人工作仍是卓有成效的,其中的某些结论或学术观点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启示和线索。
张抗(1983)采用断块学说的观点,研究了华北中生代大型沉积盆地的发育特征,对中生代沉积厚度进行了恢复,发现本区三叠系沉陷中心位于南部的晋城—阳城一带,沉积厚度达3000余米,向北逐渐变薄,并认为本区在侏罗系和白垩系发生过沉积。周兴熙等(1984)和仇复康(1993)采用TTI方法,孙国凡等(1985)、刘绍龙等(1986)和张抗等(1989)从区域构造和盆地演化角度,分别反演了华北中生界原始沉积厚度,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杨起等(1988)在华北地区煤化作用的研究中,对沁水盆地煤级展布、煤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等特征进行了分析,测得晋城矿区凤凰山矿煤系脉体包裹体的平均均一温度为234~267℃,将晚古生代煤的煤化作用历史划分为稳定期深成变质、活化早期区域岩浆热变质和活化晚期变质三个演化阶段,认为本区较高煤级煤的形成是深成煤化作用与深成岩浆热变质作用相互叠加作用的结果,晋东南阳城—陵川—高平一带的正磁异常可能是燕山期深成隐伏岩体的反映。
研究区南部晋城一阳城—翼城一带的高煤级煤一直延伸至豫西北的济源—焦作地区。作者曾对豫西北晚古生代煤煤化作用古地热场背景进行过研究,认为该区对煤热演化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晚中生代古地热场,其煤化作用最高古地温温度在200~300℃之间,古地温梯度高达10~12℃/100m,古大地热流密度值约为3~5HFU,异常古地热鼎盛期的时限为几至10Ma,即该期古地热场具有高地温梯度、高大地热流密度值和瞬时性三个特点(秦勇等,1990,1992)。研究区东南缘与豫西北的煤级分布具有连续性,可以认为沁水盆地南缘的古地热场特征与豫西北具有极大的相似性。
自“八五”以来,石油部门对华北地区上古生界的有机成熟史和生烃演化进行了系统的区域性研究。冉启贵等(1994)认为,沁水盆地上古生界有机质的成熟度是印支期前、后两期地热场相互叠加的结果,但是由于忽略了燕山期岩浆热事件的影响,故认为本盆地不存在二次成熟及生烃作用。钟宁宁等(1996)较为完整地考虑了热历史,但由于对沁水盆地中生代沉积史和煤层含气性未做全面考察,尽管承认本区二次生烃作用的存在,但认为生成的烃类不具有保存条件。
⑸ 如何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
这个必须去中国知网看文章,大约50篇左右参考文献吧,很累,没办法,就是这样。同命!!!!!
⑹ 研究成果报告怎么写
问题的提出
据调查我国现有盲人500多万,低视力近千万人,尤其是在儿童及青少年当中,患病率极高。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最新数据表明,我国小学生近视眼发病率为22.78%,中学生为55.22%,高中生为70.34%。更令人震惊的是,有份调查报告称,国内因高度近视致盲者已达30多万人。因此儿童及青少年近视的防治越来越为学生、家长及社会所关注。 为什么患近视的青少年越来越多?孩子们的眼睛到底是怎么近视的?仅仅是不良用眼习惯造成的吗?为了解中学生近视情况及引起近视的相关因素,我针对我们学校的部分七年级同学作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问卷
为了防止中学生近视,我们为广大中学生出此问卷
1.你是不是近视?
A. 是的 B、 不是
2.你是如何近视的?(不近视的可不答)
A、看电视过度 B、坐姿不端 C. 其它
3 你近视多少度?
A. 100以下 B. 500以下 C. 更高
4.你近视几年了?
A. 一年以下 B. 五年以下 C. 其它
5.你身边大部分同学近视吗?
A. 是的 B. 不是
三、调查分析:导致眼睛近视的原因:
大多数人都是平时不注意保护眼睛而导致近视的。研究结果表明,近视眼是人眼对当代环境的适应性改变,它的发生与发展与日益增加的近距离用眼活动的环境密切相关,与摄入营养成分的失衡密切相关。而不正确用眼,不注意用眼卫生(如看电视和上网过长等)是现代儿童近视大增的主因。
1 看电视距离太近
2 看电视的时间太长
3 所看电视的画面浓度太深
4 写作业时的姿势不正确
5 在光线太强的阳光下看书
6 在光线太弱的光下看书
7 长时间的在电脑前
8 不合理饮食
9 看激光
10 在车厢里看书
11 遗传因素
12 不认真做眼保健操
四、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发现,在当今的中学生近视率不断上升,而中学生们对近视这一现象并不加以重视。甚至有人认为近视怎样,戴副眼镜不就得了。还对近视无所谓,错上犯错。许多人常将其归咎于不良的用眼习惯,如看书距离不当、光太暗、持久用眼等。但近年来的医学研究表明,饮食不均衡、睡眠不足、噪音等,也是诱发青少年近视的重要因素。
五、建议
(一)看书时作姿要端正,光线要充足。读写要坐到离课桌一尺,胸离课桌一拳,眼离课本一尺。
(二)不要在坐车或行走的时候看书,不要躺下看书。读写1小时要远眺10分钟或到户外走动,调节眼睛肌肉。
(三)时常佩带一些滴眼液,如:珍视滴眼液,明目滴眼液,珍珠滴眼液等。在课间十分钟坚持做眼保健操。
(四)尽可能少上网或看其他辐射性强的东西。注意作息时间的安排,不能让眼睛长期处于疲劳状态。
(五)不偏食,少吃辣的食品,多吃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A,D的食物。
(六)定期到眼科专医作检查,听从仪医师的指导,逐步矫正视力或防止近视度加深。
六、体会
为有效预防近视等眼病:一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合理饮食,锻炼身体,保障身心健康;二要纠正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三要定期到眼科医院检查眼睛,尤其是高度近视眼患者,及时发现眼病,以便早发现、早治疗。视力关系着我们的一生,我们要爱护我们的眼睛,不让我们将来后悔。面对21世纪视觉危机的挑战,我们要勇于接受挑战,战胜敌人
⑺ 请教社科基金活页中的“前期研究成果”怎样填写
——可以出现申请者已发表文章的期刊名称、文章题目,但不得出现本人所在单位、姓名等个人身份信息。
⑻ 前人研究成果
一、基础地质及物化探成果
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金矿带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许多地勘单位在本区开展过不同比例尺和不同目的的地质工作,取得了大量的区域或矿床(点)基础地质成果报告和图件、物化探报告和图件。其中主要成果有:
1876年,俄国地质学者O.C维雅洛夫在该区做了路线调查。
1931年,袁复礼在该区沿双井子一带做了路线调查,并于1956年在《地质学报》第36卷第2期发表了题为《新疆准噶尔东部报告》的文章。提出调查区属于准噶尔陆台区的论点,并指出库普千枚岩较老,南明水千枚岩较新。
1956年,新疆石油公司在该区南部做了1:100万的路线调查工作。同年《地质集刊》第4号发表了苏联地质学家B.M.西尼村有关地质学术报告。西尼村假定调查区卡拉麦里山由古生代地层组成,色特克-北塔山由泥盆纪地层组成。
1957年,新疆石油管理局所属113、114、116、117队在准噶尔盆地东北缘进行了1:5万的石油普查工作,对该区二叠纪以后的地层做了较详细的调查研究工作,奠定了区内中生代地层的划分基础。
1958~1959年,新疆地质局第一测绘大队六、七分队进行了大面积1:100万地质测量工作,编制了综合地质报告和相应的图件。该资料虽较系统,但研究程度很差,尤其对卡拉麦里山一带地层全部划分为上石炭统与实际相差较大。
1960年9~11月,新疆地质局第三测绘大队一分队再次对本区进行过1:20万地质测量工作,对该区地层、侵入岩、矿产均有较详细的认识,但未编写报告。
1960年,新疆地质局物探大队四分队,对该区超基性岩带分别进行了地面和航空磁测工作,对进一步寻找和圈定超基性岩带起了一定的作用。
1960年以后,新疆地质局第五地质大队在卡拉麦里山对超基性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普查工作,并对超基性岩的分带进行了1:5万简测。
1963~1965年,为了配合该区铬矿普查,由新疆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大队一分队对该区做了1:20万地质图重测工作。
1986~1989年,陕西地质矿产局物化队对该区进行了1:20万化探扫面工作,总结出了区内金异常分布规律。
1990~1994年,武警黄金第八支队(当时为武警黄金第十五支队)在本区先后对大沙沟、柳树泉、苏吉泉、东黑山、金山沟等金矿开展了地质普查和矿点调查工作,提交了大沙沟、柳树泉、金山沟金矿三个矿区的地质普查报告和苏吉泉、东黑山金矿的普查工作总结;同时在柳树泉金矿提交C+D级资源量1.7 t,在金山沟金矿区提交C+D级资源量3.2t,探明小型金矿床两处。
2003年,武警黄金第八支队薄科武等人对东准噶尔地区的卡拉麦里-莫钦乌拉成矿带和库布苏成矿带进行了调查,对上述金成矿带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有了初步认识,并相继发现了双泉金矿、黄南金矿点、阿克塔斯金矿点、野马泉金矿点、库布苏金矿点。通过路线地质调查、地化剖面测量、1:1万地质简测等工作手段,在双泉金矿区发现了具有工业价值的1、2号脉,用槽探、露头工程对1、2号脉进行了揭露和控制,提交预测资源量(334)12087kg。2004~2006年在双泉矿区累计提交新增预测资源量(334)18059kg,推断内蕴经济资源量(333)5684kg。2006年在苏吉泉东金矿区发现325、314、311、301、351金矿脉,共计算预测资源量(334)3455kg。
2003年至今,武警黄金第八支队三中队在卡拉麦里金成矿带开展岩金地质普查工作。
2004年,武警黄金第八支队二中队在北塔山、红柳沟开展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
2005年,武警黄金第八支队开展了新疆东准噶尔地区金成矿带划分及成矿预测研究工作。
2006年,武警黄金第八支队开展了新疆东准噶尔地区卡拉麦里金矿带岩金预查地质工作。此次工作地表工程控制:对矿脉及蚀变带地表由槽探工程系统控制,工程间距70~320m,一般在100~200m之间。对区内化探异常及成矿有利部位开展了1:5万岩屑测量、1:5万路线地质调查、1:1万电法联剖测量、1:1万地化剖面测量,并结合稀疏槽探工程进行了异常查证,局部地区达到普查阶段工作程度。
2006年,武警黄金第八支队开展了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金矿带岩金预查项目1:5万岩屑测量专题工作。在东准噶尔卡拉麦里低山丘陵地区开展1:5万岩屑测量检查1:20万区域化探异常。
2006年,武警黄金第八支队开展了新疆奇台县东准噶尔地区卡拉麦里金矿带岩金预查项目——苏吉泉东金矿区物探专题工作。该区通过物探测量工作,查明了区内构造分布格局、分布特征及区内金矿分布规律。推断低阻破碎带2条、含金属硫化物地质体2条,并确定了其走向、倾向、延深及在地表出露位置。
2006年,武警黄金第八支队开展了新疆奇台县双泉金矿区及外围岩金普查工作、成因成矿模式及找矿预测工作。此次工作分析了区域成矿地质环境,研究了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总结了构造对金矿时空控制作用,建立了“双泉式”金矿成因成矿模式,提出了矿区深部及外围找矿靶区和找矿预测区。
2007年,武警黄金第八支队开展了新疆卡拉麦里成矿带金及多金属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对科仍温德尔区和巴斯克阔彦德区开展了系统的1:5万岩屑测量,对区内化探异常及成矿有利部位开展了1:5万路线地质调查、1:1万地化剖面测量、矿产检查并结合稀疏槽探工程进行了异常查证。大致了解了区内地层层序,主要构造的性质、规模、形态、产状,区内岩浆岩的类型、规模、分布、形态;大致查明了区内矿产的分布、规模、形态、产状及围岩蚀变类型、分布范围。
2007年,武警黄金第八支队开展了新疆青河县库布苏北金矿区3号脉勘查地质工作。此次工作大致查明了库布苏北金矿矿体的分布、形态、规模、产状及品位变化等特征,大致了解了矿体在深部的延伸变化情况。
2008年,武警黄金第八支队开展了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成矿带金、铬、锡预查项目1:5万岩屑测量工作。在东准噶尔低山丘陵地区开展1:5万岩屑测量检查1:20万区域化探异常。
2008年,武警黄金第八支队开展了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成矿亚带金、铬、锡矿预查地质工作,对清水泉铜矿点开展了1:5万路线地质调查、稀疏槽探工程揭露、探槽工程原生晕取样工作。
2008年,武警黄金第八支队开展了新疆奇台县南明水金矿区岩金普查总结(2005~2008)工作。通过系统的地质工作,大致查明了南明水金矿区矿脉地表分布、形态、规模、产状及矿化、围岩蚀变特征;深部采用钻探,配合坑探,大致查明了矿体形态、规模、产状及深部厚度、品位变化情况;大致了解了矿石质量特征,包括矿物共生组合、自然金类型及赋存状态、矿石类型及结构构造等特征;基本查明了矿床控矿因素、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规律、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2008年,武警黄金第八支队开展了新疆奇台县双泉金矿区1、2号脉普查地质工作。地表槽探(浅井、采坑)工程控制:矿区地表有32个槽探(浅井、采坑)工程系统控制,工程间距一般为100~200m,最小56m。深部工程控制:双泉金矿区2号脉浅深部1120中段由1个民采斜井(XJ1)控制,2号脉深部有17个钻孔控制,控制斜深80~410m;1号脉深部由8个钻孔控制,控制斜深50~230m。
2008年,武警黄金第八支队对新疆青河县库布苏北金矿区3号脉进行了详查。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基本查明库布苏北金矿矿体的分布、形态、规模、产状及品位变化等特征,基本了解了矿体在深部的延伸变化情况,加强外围地质找矿。库布苏北金矿区矿化带规模较大,含矿岩石蚀变闪长玢岩在矿化带内延伸稳定,深部钻探工程证明矿体向下有品位升高、厚度增加的趋势。在地表沿矿化带通过极少量的槽探工程也发现了多条矿化体,认为该矿床具备良好的找矿远景。
2010~2012年,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八三大队对卡拉麦里构造带1号金矿进行普查工作。通过三年的普查工作,对卡拉麦里1号金矿进行了地表及深部揭露工作。基本掌握了地表和深部破碎带的含矿性及含金破碎蚀变带的大致延深(伸)。大致查明了矿区内矿体的数量、形态、规模、产状、厚度、品位的变化情况,对矿石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基本查明了区内矿体的空间变化规律和矿体富集规律。
二、科研成果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卡拉麦里成矿构造带及周边地区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李锦轶、肖序常、唐红峰和张旺生等地质学专家通过研究盆地周边的蛇绿岩带、花岗岩带以及广泛出露的基性超基性杂岩去认识大地构造演化历史。目前无论是在大地构造上还是在矿产资源上都取得了很多新的认识。如在对该区蛇绿岩研究中,在卡拉麦里蛇绿岩带中含有泥盆纪和早石炭世的放射虫化石(李锦轶等,1990;舒良树等,2003),与蛇绿岩伴生的斜长花岗岩中锆石的SHRIMP U-Pb年龄为373Ma(唐红峰等,2007),表明卡拉麦里地区的蛇绿岩可能形成于泥盆纪。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对卡拉麦里的研究,不同的学者存在着不同的观点。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①卡拉麦里构造的前身是泥盆纪初期形成的有限洋盆,在早石炭世晚期演变为陆间残余海盆,晚石炭世发生强烈碰撞造山(李锦轶,1990);②卡拉麦里构造中,上志留统是碰撞造山后的海相磨拉石组合,而泥盆纪—石炭纪地层则是稳定构造体制下的沉积盖层(何国琦等,2001);③卡拉麦里构造带的晚古生代处于洋盆主要消减阶段,发育有与现代西太平洋相似的弧盆构造(许维新,1989;姜耀俭等,2002;王宗秀等,2003)。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成矿规律是指对矿床形成和分布的时间、空间、物质来源及共生关系诸方面的高度概括和总结。1892年法国的L.德洛内提出成矿规律的概念,在早期狭义上指金属矿床成因研究。从20世纪中期开始强调所有矿床形成时空分布规律,后来苏联В.И.斯尔诺夫、Р.鲁蒂埃等人都从不同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形成了全球成矿规律、区域成矿规律、矿区成矿规律以及单矿种为主的专门性成矿规律等不同的分支。苏联学者的研究强调地质构造与矿床时空分布规律,美国学者则强调矿床成因方面的研究。目前成矿规律的研究在中国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在我国,以陈毓川院士为代表进行成矿序列方面的研究,探讨成矿规律,逐渐形成了从成矿地质背景、时间分布规律、空间分布规律、成矿物质来源规律以及矿床共生规律等方面的研究。不难看出,成矿规律是应用地学理论来研究矿床、成矿带、成矿区的形成、时空分布、演化规律的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地球化学已经在地质学领域广泛的应用,许多学者已经运用同位素地球化学、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等方法对卡拉麦里构造成矿带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主要的成果是卡拉麦里构造年代学、金的物质来源和成矿流体特征等。遥感影像在该区也有广泛的应用,这方面主要对卡拉麦里整体构造特征和地层的分布特征有了整体的把握和认识,有利于从宏观上对该区进行研究,可以使研究者直观明了地去认识卡拉麦里金矿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