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构建地质高科技成果转化驱动利益机制
地质高科技成果转化实质是一个交易过程,表现出明显的经济学特征。在这个交易过程中,科技成果在各个参与个体之间实现交换,由于技术供给者和需求者都期望在这个过程中受益,因而导致交易或合作的发生,增加社会福利。研究表明,成果转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在那些商品率较高、市场比较活跃的地区,地质科技成果转移的效果较好。
地质科技成果及其利益贯穿着地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始终,地质科技成果源源不断地产生,并且被不断转化吸收,同时不断为参与转化过程的各个主体带来利益,是地质高科技-矿业系统得以不断循环上升式发展的前提。因此,要协调各个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一)处理好研究与开发的分配关系
缺乏中试环节、成熟度低是造成地质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缺少中试环节,有风险因素、投入因素,也有利益分配因素。如何处理研究与开发的利益分配问题,迄今尚无统一的方式。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所,一般采取经济核算制,用合同方式予以规定。目前,我国采用的也是合同制,成果转让的利益分配通过科研合同的方式规定下来。但这种一次性决定阶段成果转让费方法,由于难以准确预测收益,风险较大,弊端较多。也可采用一次定价方式,也可按收益比例解决利益分配问题。后一种方式优点在于可使研究者、开发者共同承担风险,有利于技术开发合作,但可能会使纠纷相应增加,需要有仲裁机构协调。
(二)处理好开发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利益分配
目前,我国地质高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开发单位与生产单位的利益纠纷较多,其原因复杂,形式多样。生产单位认为,科研单位开发的成果不成熟,导致生产失败;而科研单位认为,是生产单位应用不当导致失败。开发机构由于技术不成熟,不能达到应用后应有的效益而使生产单位蒙受损失。开发机构由于缺乏经验或故意高估所提供技术的先进性、可靠性和成熟程度,使生产单位轻信上当,或长期不能投产,或产品质次价高根本达不到合同约定的指标,从而引起纠纷。
开发与生产单位由于双方知识不足或难以预见的因素,也会带来一些问题与纠纷,如技术开发的风险承担问题、技术成果所有权问题、技术转让费高低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是:技术商品化。技术是一种特殊商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是能带来更多利益、达到增利目的的。技术商品买卖双方的争议,实质上是在寻求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利益分配比例,这个比例,即技术商品的价格是由其使用价值,即它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所决定。因此,地质高科技成果从研发机构向生产单位的转移,一些小项目收益率较易确定,可以采用一次性收取转让费的方法;而一些大型项目的收益率难以确定,可以采用利润提成,或产值提成、销售提成方式收取转让费。
(三)处理好参加地质高科技成果开发的各个机构之间的利益关系
产、学、研联合是加速地质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然而,联合开发的利益最难分配。为了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利益驱动机制,使参加技术开发的各方从关心自己利益出发,也会争相把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共同的开发试验。组建科、产、用一体化的股份制企业是最佳选择。科技研究与开发机构以其地质高科技成果评价入股,生产企业以其生产设备、厂房、资金和无形资产评价入股,科技人员和广大干部职工都可以投资入股,按股分红,既可以解决利益纠纷,又可以分散风险,还可充分发挥研究与开发、生产、运用各自的优势,自愿结合,从而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
(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一是要广泛深入宣传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对科技人员加强培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二是要采取实际措施加强管理工作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联系,互相沟通有关情况,互相配合,及时发现问题,向执法机构反映,共同维护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三是根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明确规定,对骗取奖励和荣誉称号、诈骗钱财、非法牟利者,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侵占他人科技成果者,应视具体情节,给予相应制裁和惩罚,以维护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科技成果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② 科技成果转化就是那些有销售盈利知识产权的技术
成果抄转化的技术来源当然可以是知识产权取得的技术,通过专利技术的转化应用产生盈利,给企业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这个肯定是属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但是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不一定只有专利这一方面的。其他方面的,只要材料充分,能够充足证明,也是可以的。因为15项成果,并不是所有企业每个成果都有那么多的专利来支撑证明。
③ 如何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分配权
根据中发〔2015〕8号文件的精神,按照自治区党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要求,内为解决容事业单位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问题,自治区出台了本《暂行规定》,进行事业单位科技成果管理改革。通过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将科技成果管理由过去的“审批制”改为“放权制”,把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分配权下放给事业单位,更有利于调动事业单位及其科技人员转移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化。
以前,科技成果的使用和处置一直按照现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执行,科技成果对外投资、转让,要由单位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批及备案。这次改革将事业单位科技成果的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使用事项的审批纳入了改革范围,取消了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对科技成果使用、处置事项的所有审批和备案要求。改革后,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对科技成果的使用、处置和收益分配不再审批或备案。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分配权都下放给事业单位,减少层层审批,缩短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时间,大大激励了科技人员转移转化科技成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一突破,不仅简化了程序,而且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