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佛教证书戒

佛教证书戒

发布时间:2021-11-27 18:05:09

『壹』 佛家五大戒是什么

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佛教的清规戒律有利于养生,比如五戒可以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
(1)不杀生戒:表现在行为上,不得故意杀害生命,包括不自杀、不助人杀、不杀害他人,不仅如此,还应爱护生命,做放生善行;表现在饮食上,吃三净肉(未见杀、未闻杀、非专门为我杀),甚至完全素食;表现在精神上,须培养慈悲心,消除瞋恨,修习忍辱。生命存续为一切之本,尊重、关爱其他生命,即是关爱自己。瞋恨、生气,极易在身中积累毒素,也易毒化人际关系,从而对身心造成实质性危害。素食易于消化,能净化血液,减少疾病,有益健康,已为当代大量的研究证实。所以忍辱柔和、慈心不杀为养生第一要务。古人总结说“仁者寿”,是很有道理的。

(2)不偷盗戒:表现在行为上,是非予不取;表现在精神上是清心寡欲,不贪非分之财。财物是人的第二“生命”,若行偷盗、贪污等,贪心不足,行为诡异,不仅有违国法,毒化社会环境,亦会破坏自己的声誉,甚至会损害自己的身体,实是得小便宜吃大亏。

(3)不邪淫戒:表现在行为上,不乱搞男女关系;表现在精神上,不痴心纵欲,沉迷于女色。藏地僧人,虽然并不像汉地佛教那样要求完全禁欲,但仍然将淫欲视为修道的最大障碍。纵情色欲、乱搞男女关系,不仅破坏家庭,危害社会,亦为传播性病、爱滋病,戕身害命的首要祸乱之源。此戒正是要从源头上杜绝这种种危害。

(4)不妄语戒:就是不要说假话,不可欺骗、误导他人以谋取私利。妄语不仅有违社会公德,损害个人的信誉,而且久而久之,也会使人生理、心理出现紊乱。同样,两舌(挑拨离间)、恶口(骂人)、绮语(说低级趣味的话)等,也会祸从口生,所以都应戒除。

(5)不饮酒戒:饮酒能上瘾,容易使人丧失理智,口没遮拦,行为失控,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来。同时,过量饮酒还会造成酒精中毒,严重危害身体。所以此戒历来被佛教列为五大戒之一,不过若因治病需要饮酒,佛教是允许的。此外,抽烟、吸毒等亦能麻醉人的神经,危害身体,佛教徒也予以拒绝

『贰』 佛教中的五戒、八戒、十戒各是什么

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八戒
1、无杀意,慈念众生,不得残害蠕动之类;
2、无贪意,思念布施,却悭贪意;
3、无淫意,不念房室,修治梵行,不为邪欲;
4、无妄语,思念至诚,言不为诈,心口相应;
5、不饮酒,不醉迷,去入逸意;
6、无求安,不著华(花)香,不傅脂粉,不为歌舞倡乐;
7、无求安,不卧好床,卑床草席,捐除睡卧,思念经道;
8、奉法,时过中不食。
十戒
(1)不缺戒︰谓修行之人受持四重禁等性戒而无缺损毁犯,并且常自守护,如爱明珠,则能摄一切界。若犯净戒,则如器已缺损,无所堪用。
(2)不破戒︰持十三僧残而无破损,若犯戒法,如器破裂,不堪为用。
(3)不穿戒︰持波逸提等而无毁,若有毁犯,如器穿漏,不堪受物。
(4)不杂戒︰持定共戒,心住禅定,不杂欲念,不念破戒事。
(5)随道戒︰声闻初果之人随顺四谛理,能破见惑,无所分别。
(6)无著戒︰二乘人见真谛理,能成圣道,于诸思惑无所染着。
(7)智所赞戒︰菩萨于诸世界化导众生,为智者所赞叹。
(8)自在戒︰亦是菩萨化他的大戒,谓菩萨化他妙用于诸世间,而得自在无碍。
(9)随定戒︰菩萨随首楞严定,现诸威仪,利导众生,虽威仪变现,而任运常静。
(10)具足戒︰菩萨持中道第一义谛戒,用中道慧遍入诸法,无戒不备
菩萨奉持三世诸佛的十种净戒︰
(1)普饶益戒︰或称饶益戒。谓菩萨受持净戒,广为利益一切众生。
(2)不受戒︰菩萨不受外道诸戒,但自精进奉持诸佛平等净戒。
(3)不住戒︰菩萨受持戒时,不求于欲界、色界及无色界受生而住。
(4)无悔恨戒︰又称安住戒。谓菩萨不作重罪,不行谄诈,不破净行,恒安住净戒,心无悔恨。
(5)无违诤戒︰或称不诤戒。谓菩萨于心常护持佛所制禁戒,无所违犯,亦不斗诤触恼一切众生,但愿常生欢喜,奉持于戒。
(6)不恼害戒︰菩萨不学邪幻咒术及造作方药恼害众生,但为救护一切而持戒。
(7)不杂戒︰又称无杂秽戒。指菩萨不着边见,不持杂戒,但观缘起,专持出离戒。
(8)不贪求戒︰又称离邪命戒。即菩萨不现异相以彰己有德、起贪求心,但为满足出离生死法而持戒。
(9)无过失戒︰又称离恶戒。即一心持戒,不自贡高言持戒,见破戒人亦不轻毁令他愧耻。
(10)无毁犯戒︰又称清净戒。即菩萨受持净戒,无所毁犯,永断十恶,具足十善。

『叁』 关于 佛教证件

出家的三宝弟子男为大僧,女为二僧人,出家认定后,发给戒牒证件,以便外出使用,佛门的居士有皈依证件,皈菩萨戒在证件上显示出来的。

『肆』 现在信佛教的人都会发一个证书,那个证书叫什么在哪里可以办到

那个证叫度牒,外面是黄色的。要想得到要去寺庙找师傅,皈依三宝,但不一定要出家的,这是不限制的。而且要求背会十小咒和楞严咒,好像还有个金刚经。最后还要持戒

『伍』 佛教里面什么叫根本戒,支分戒,

最重要的戒律,是根本戒,为了保护根本戒,而设立的其他辅助戒,就是支分戒。

举例说明:

在五戒中,杀盗淫妄是根本戒,如果违反了,那要去地狱。为了保护这4条戒,就必须不饮酒。因为如果喝醉了,很可能破了杀盗淫妄。而饮酒本身,不会去地狱。不饮酒就是支分戒。

(5)佛教证书戒扩展阅读

另邪淫也分根本戒和支分戒,这些情况在戒条上没看到过。一般来说,邪淫是和夫妻之外的人有不清净行为。另外,时间、地点等方面也有很多要注意的。

佛菩萨圣诞日若是不知道、忘了,也肯定有罪过。但若是明明知道,却以轻视的态度去做,“说是这样说,但是不会有事吧!”这就更严重了;若是知道以后,带着很惭愧的心去做,这个罪业就比较轻。如果是烦恼、习气重,带着惭愧心去做,罪过就轻一些。有这样的差别。

出入色情场所本身不算是邪淫,但是肯定不好。对一个特别有定力的人来说没有什么;若是你没有定力,肯定会生烦恼。这样,自己的相续被染污了,那肯定是有罪过的,但是不能说是邪淫。尤其出家众,更不能接触这些。

如果真正是一个成就者,这些事情对于他来说都是如梦如幻般,不会有任何影响。但是一个普通的出家人不应该看这些,更不应该去这些场所,那样肯定对相续会有影响,而且可能是犯支分戒的。

『陆』 佛教有哪些证件

第一:本人。 1--2张 一寸照片。 规定的手续费(不多,各地的收费标准不同)

第二:皈依师是寺院指定的,不用自己费心。法名也是皈依师给你起的。

第三:会告诉你皈依的时间,留下联系电话。一般都是集合一定的人数一同举行皈依仪式。最好参加集体皈依。师傅会详细的讲解。

第四:了解什么是皈依
http://ke..com/view/22435.htm

皈依之后要依教奉行。

南无阿弥陀佛 随喜皈依 祝您一切顺利

网络上的佛教资源 供你学习。

参考资料:http://hi..com/%C4%BE%D2%EF/blog/item/0484fadd9ede98325882dd2c.html
回答者: 木绎

『柒』 请问佛教的五戒证怎么办

在皈依三宝以后,确信自己可以守持五戒,在法会前去寺院求受五戒,在举行庄严的宣誓仪式后就可以得到自己的五戒证书,记得带工本费哦。守好五戒会有25位善神随身保护哦,要有信心,
随喜师兄受五戒的功德。

『捌』 佛教什么是三类戒

【 三坛大戒 】 我国特有之授戒仪式,分初坛正授、二坛正授、三坛正授三阶段。初坛授沙弥、沙弥尼戒,二坛授比丘、比丘尼戒,三坛授出家菩萨戒。依据我国佛教界之传承习惯,有意出家者必须受足此三坛大戒,始被公认为合格之大乘出家人。传戒日期约三十日至四十日。主事者为十师和尚,其中,得戒和尚一人、羯磨阿阇黎一人、教授阿阇黎一人,是为三师和尚,另有尊证阿阇黎七人,总称三师七证。
戒期功课时间表大抵为:四时许三板,四时半左右四板,五至六时早课,六时后早粥,其后有作务、讲戒、演礼,十一时至十二时午斋,下午二时许以后演礼,五至六时晚课,六时许药石,七时半以后礼忏、开示,十时养息。首日,新戒集于大殿,由开堂和尚介绍引礼、引赞诸师,续由三师和尚开示,其后即进入为时约一个月之授戒期。
一般传授三坛大戒,大都出家戒二坛正授毕,在家戒即报到,与出家菩萨戒同时传授,而同时圆满出堂。在家戒除开堂外,分三皈五戒与菩萨戒二阶段。〔传授三坛弘戒法仪(法藏)、传戒正范(读体)〕

『玖』 佛教中的授戒

转载一段《中华佛教网络全书》供参考。 【受戒】又称纳戒。即在家或出家人从师或依自誓而纳受戒法。佛教教团有七众之别;七众之中,优婆塞、优婆夷属在家众,共受五戒。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比丘、比丘尼为出家众。其中,沙弥、沙弥尼共受十戒;式叉摩那受六法正学戒;比丘及比丘尼受具足戒。另有在家者别受一日一夜之八关斋戒,此名优波婆沙。此中,式叉摩那之六法,并非离沙弥戒而别存,故就戒别言,计有在家五戒、八戒及出家十戒、具足戒等四种。通常谓为五、八、十、具。 一般说来,戒法多由他人所授而得者,然亦别有自然得者。如《俱舍论》卷十四云(大正29·74b)∶ ‘别解脱律仪由他教等得,能教他者说名为他,从如是他教力发戒,故说此戒由他教得。此复二种,谓从僧伽、补特伽罗有差别故。从僧伽得者,谓比丘、比丘尼及正学戒;从补特伽罗得者,谓余五种戒。诸毗奈耶毗婆沙师说,有十种得具戒法,为摄彼故复说等言。何者为十?一由自然,谓佛独觉。二由得入正性离生,谓五苾刍。三由佛命善来苾刍,谓耶舍等。四由信受佛为大师,谓大迦叶。五由善巧酬答所问,谓苏陀夷。六由敬受八尊重法,谓大生主。七由遣使,谓法授尼。八由持律为第五人,谓于边国。九由十众,谓于中国。十由三说,归佛法僧。谓六十贤部共集受具戒。’ 此中,由他教者,通常称为‘从他受’。在从他受中,比丘、比丘尼及式叉摩那之正学戒,系从戒和上及数位僧众而得。沙弥、沙弥尼戒系从一位和上及一位阿阇梨得。优婆塞等在家三种戒,系从和上一人得。 在毗奈耶毗婆沙师十种得戒中,第一为‘自然得’,即佛及独觉于尽智心之位,无师得具足戒。第二为‘见道得’,即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于见道位得具足戒。第三为‘善来得’,即耶舍依佛称其为善来比丘而得戒。第四为‘自誓得’,即大迦叶以信受佛为大师而得戒。第五系指苏陀夷聪明过人,年仅七岁能善巧酬问佛陀所问,故虽未满二十岁,而被允许受具。第六为‘敬重得’,即大生主比丘尼闻说八种比丘尊重法而得戒。第七为‘遣使得’,系指法授尼虽欲往僧中受戒,然因故不能成行,故遣他人代受戒法。第八为‘五人得’,即于边国,僧众鲜少,故得从和上等五人得戒,而非必从十师。第九为‘十众得’,即中国之境,僧众甚多,故至少不得少于十人而得戒。第十为‘三归得’,系指六十贤圣闻说三归而得受具足戒。此外,《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三谓受律仪时,有自受、他受及自然受之别。 按得受戒法虽有种种方式,然一般多行‘从他受’。即从和上依一白三羯磨之法而得戒。兹略述其受法如次。 (1)优婆塞、优婆夷之五戒∶首先令彼等依法受三归。次一一就不杀生等五戒问尽此形寿能持与否?此时求戒者须誓愿持守。据《优婆塞戒经》卷三所述,欲受此戒者先供养东方(父母)、南方(师长)、西方(妻子)、北方(善知识)、下方(奴婢)、上方(沙门、婆罗门)等六方,得父母、妻子、奴婢、国王之许可,后至大德处乞受戒法,大德比丘发‘父母听许否?’、‘不负佛法僧物及他物否?’、‘无内外病否?’等十五问,确定无此等遮难后,方授予戒法。优波婆沙的八斋戒系于一日一夜持受,即以晨旦受之为法。然若有碍缘,亦得于斋(朝食)竟受之。其受法之次第,依《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卷上〈诸戒受法篇〉所载,系先受三归,次就八戒一一誓愿一日一夜能持,复发愿(大正40·496a)∶‘我今以此八关斋功德,不堕恶趣八难边地,持此功德摄取一切众生之恶,所有功德惠施彼人,使成无上正真之道,亦使将来弥勒佛世三会得度生老病死。’ (2)沙弥、沙弥尼十戒之受法∶沙弥等先从比丘、比丘尼受三归,顺佛教诫出家,以某甲为和上,如来为世尊,次就十戒一一誓愿尽形寿持之,是为得受其戒。式叉摩那六法戒,系十岁以上曾嫁之女及十八岁沙弥尼所持守之戒,以二年为期。其受法系先于比丘尼之所,以某甲为和上,乞授戒法,和上咨询诸尼许之与否后,一一说明戒相,复依羯磨法令求受者誓愿能持。 (3)比丘大戒之受法∶若依《删补随机羯磨》卷上〈诸戒受法篇〉所述,系须具五缘方得成就。五缘者,即能受之人,所对之境,发心乞戒,心境相应,与事成究竟。此中,{1}‘能受之人’有五种规定,即受具者必为人类;诸根具足;仪容严正;身心清净,可为道器;应着三衣;以及受戒之法相同。{2}‘所对之境’有七项规定,即(a)结界,(b)有秉法之僧,(c)僧数满足,(d)集合界内僧,(e)有白四羯磨之教法,(f)衣钵等资缘具足,(g)为佛法流布之时。此中,僧数满足,指在中国时,须有三师七证,边国须三师二证。三师是指戒和上、羯磨阿阇梨及教授阿阇梨。七证是指为之作证的七位学证师。{3}‘发心乞戒’指在僧众之前,称自名,称和尚名,乞受具戒。{4}‘心境相应’谓既已界成僧具,法正缘合,若心别缘,不念戒本,或心境相乖则不能得戒,故须令戒子心境相应。{5}‘事成究竟’指始自请师,终至正受戒法,事事须前后无违。 五缘既已具足,其次为正受戒法。此有八法,即{1}请师法,{2}安受者所在,{3}差人问缘,{4}出众问法,{5}白召入众法,{6}乞戒法,{7}戒师和上问法,{8}正问法。此中之‘请师法’,指招请十师之法。即对和尚言∶某甲请大德为和尚,愿大德为我作和尚,我依大德故,得受具足戒。‘安受者所在’,谓受戒之人不得在空隐没离见闻处;‘差人问缘’,指定可问十三难事等之教授师。‘出众问法’,指于屏处解说十三难十遮,问其有无。‘白召入众法’,指教授师既终问遮,还来僧中,对大众告和尚与受者,复召入受者,令来戒师之前。‘乞戒法’,即戒子以至诚心求哀乞戒。‘戒师和上问法’,即戒师对众僧宣受者乞戒,告欲作正问。‘正问法’,如前之出众问法,对受者问十三难十遮,次于授戒法前,和尚对众僧宣受者乞戒及受者无遮难,并问容许受戒与否。若众默然认许,乃授予戒法。三度唱是事如是持,此谓三羯磨。后更为说四波罗夷之一一戒相,问能持与否,受者应誓言能持。又授予四依之法,亦令一一答能持,最后宣受者以和尚为依止,以了其仪。比丘尼大戒之受法亦准之。 又,《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三谓有六种因缘,不得授予比丘戒。即{1}意乐损害∶指为王逼迫,又为强贼侵害,思在家难以活命,出家则易,故诈投僧中。然复为同住僧所知,恐遭驱摈。{2}依止损害∶指有十遮中之疾病。{3}男形损害∶指扇递迦与半择迦。{4}白法损害∶指因无惭无愧,令所有白法劣薄之辈。即造无间业、犯比丘尼,或外道、贼住之徒。{5}为他人所系属∶指王臣、负债者、仆从及不为父母所听许者。{6}为护持其他比丘∶指如龙等能变化身形者,虽能化现比丘之相,然于睡眠时又恢复原形,故若授予戒法,或有见之者当易对其他比丘亦生憎恶之心,故须制止。 一般而言,出家五众之戒系全分皆受,然在家五戒则有全受、分受二说。即《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四、《俱舍论》卷十四谓五戒须具足受;然《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优婆塞戒经》卷三、《成实论》卷八、《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三(末)等皆谓在家戒可以分受。 《四分律》等小乘戒之作法,略如上述。然大乘中别说三聚十重戒,其受法亦与小乘有别。此中,三聚者,指三聚净戒,即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律仪戒,即七众所受‘五、八、十、具’之戒,此与小乘戒同。此律仪戒以七众各别得受其戒,故称为别受。反之,七众总受摄善法戒及饶益有情戒,故二者谓为通受。又,《梵网经》别说十重四十八轻戒,且以之为大乘菩萨所受之戒相。关于其受法,智顗《菩萨戒义疏》卷上谓受戒之缘,可分三段,即(1)信心∶谓欲受戒法者,须信善恶因果,信佛果之常乐我净,信戒法之功德及自他皆具佛性。(2)无三障∶指受戒者无烦恼障、业障及报障。此中,烦恼障以凡夫常具,故未必障之;业障指现身作七逆,或犯十重禁戒。此等重罪之障或不障,虽有多说,然一般以‘犯七逆之一,假令忏之亦成为障;若犯十重,假令忏之,则不成障’之说为正义。又,报障,系果报之障,即地狱、饿鬼为重苦所逼恼,故非戒器。(3)以人、法为缘∶‘人’指戒师,‘法’指记录受法之诸种戒仪。戒师分诸佛、圣人、凡师三类。诸佛亦有真佛、像佛之别。真佛者,如妙海王及王子从卢舍那佛受戒者是,像佛者,指自誓受时,于金像、木像之前受之。圣人亦有十地等真圣及像圣之别。凡师须为真正之人,须具足五德,即(1)持戒,(2)十腊以上,(3)解律藏,(4)通禅思,(5)慧藏穷玄。湛然《授菩萨戒仪》谓菩萨戒正从佛菩萨受得,凡师唯代圣师秉羯磨传戒而已,故应称之为传教师。《略述大乘戒仪》卷下亦谓浇末之世难得五德具足之师,故仅以凡师为传教师,而以圣者为戒和上。 关于大乘戒之戒仪,《菩萨戒义疏》曾列出梵网本、地持本、高昌本、璎珞本、新撰本、制旨本等六种。然一般皆用湛然之《授菩萨戒仪》。此有十二门∶(1)开导,(2)三归,(3)请师,(4)忏悔,(5)发心,(6)问遮,(7)授戒,(8)证明,(9)现相,(10)说相,(11)广愿,(12)劝持。授戒时即依此十二门之次第而授予戒法。 ◎附∶Holmes Welch着·阿含译《近代中国的佛教制度》第九章第七节(摘录) 受戒就是接受一系列誓约,这些誓约大多是否定句式的。如果依戒而行,和尚不必履行国民义务,尤其是兵役。中国当职戎N了解这点,免除了和尚们的兵役、徭役与税金。相对的,和尚们有义务造功德,回向给帝王与国。政府总是不断设法,以免僧侣这项特权被误用。无耻之徒可能为逃避兵役、税金而穿上僧袍。这将削弱国家的经济与军事力量。因此政府立法限制出家人数。一些寺庙由朝廷授权,每隔一段时间传戒一次。未经许可,擅自传戒,可罚打八棍。一般是三年传戒一次(编按∶现代台湾一年传一次),但也有三个月传戒一次的例子。未经授权的寺院如果想举办一次特别的传戒,或未经授权的寺院想传任何戒,依法必须向地方官员申请(在台湾,则须向‘中国佛教会’申请)。 在实际运作上,法律常遭忽视。许多僻处宁静乡间的小寺庙常不经授权就传戒(据一位记得清末数十年间情形的和尚说)。但如果地处城市附近或是受盗匪骚扰的乡间,它们往往会申请许可,即使是政府长期授权传戒的寺院或许也会通知地方长官一声。这有两层原因,在遭土匪威胁的乡间,他们希望地方长官派兵守卫通往寺院的道路。至于城市附近,据一位受访者说∶‘受戒的人很多,好人与坏人混杂,有公共秩序上的问题。’如果有麻烦发生,即使当时没有地方长官派来的人在场处理,寺院也希望地方长官能事先留意。 1911年,中央政府控制传戒的时期结束。但寺院仍然需要安全保护。另外,在一些城市地区,法律规定举行公共集会必须获得许可。这可以解释1929年杭州净慈寺为何向杭州市政府申请允许传戒。后来市政府经由公共安全局发出许可。相反的,焦山在1949年前经常传戒,却从未申请许可或是事先通知。焦山位于长江的一个小岛上,没有安全之虞。 虽然朝廷传戒的授权,已因帝国瓦解,丧失法律上的效力,但它们的实际效力依然存在。原因是对宗教态度严肃的和尚,希望能正式受戒。正式的传戒仪式费时较长而且繁复,参加的戒子人数又多,只有累积数十年经验而且房舍众多的寺院才有能力举办。这样的寺院大多是皇帝授权传戒的寺院。即使在1911年以后,中国和尚仍然蜂涌到这些寺院授戒。 当中最有名的是南京、浙江间的宝华山隆昌寺。每个地区总有一、两个寺院是和尚最向往的受戒之地,但宝华山的声名却驰走全国。普利普·摩勒(J. Prip-Moller)1939 年整个春季传戒期间都在宝华山,他作了详尽的记录,也拍摄照片。雷契尔特(K. L. Reichelt)曾目睹该寺及江苏他处寺院传戒,德·固鲁特(J. J. M. De Groot)亲见福建鼓山传戒,还取得一份仪式程序表。不幸,这三位杰出的调查者,叙述互不一致,与我的受访者的见证也不相符。这些受访者有六、七人在宝华山受戒,其中一位在那里担任了四年的引礼师,之后当了三年的教授——三位主传戒大事的和尚之一。 据这些受访者说,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寄堂’,新戒抵达寺院(有些人在几星期前搬入),迁入云水堂当客人,除了报名、上早晚课,再没有其他义务。报名时,他们提供有关个人历史的种种详细资料,包括师父名字,得度年次。宝华山执事根据这些资料,估量他们受训时间的长短,受训的状况,将程度相当者编为一组。各组有各自的堂,组员在第二阶段之初迁入堂内。 第二阶段初始叫‘分堂’。报名截止,不许再有新戒参加,然后‘开堂’。各组合称为‘新戒堂’。‘新戒堂’指时间,也指地方。时间上,它持续到传戒的最后一天。作为地方,它指堂口会集的各堂。总共有六堂,即‘一堂、二堂、三堂……’。每堂——每组——有六、七十人。堂内的摆设近似禅堂,四边设有广单。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分别编在不同组别。一般单是比丘就占了三组。 前两星期,准和尚、准尼师学习如何吃、如何穿、如何卧眠、如何整理床铺、如何整理行李出游、如何站、如何走、如何进大殿、如何礼佛、如何待客、如何交班(例如禅堂当值的)等等。多数人在小庙受训时,已经从剃度师学得其中大半。但宝华山要求举止尽善尽美。像伊顿(Eton)、葛洛登(Groton),或许更像山德赫斯特(Sandhurst)或西点(West Point),它在学员身上烙下记号。如一位受访者说∶‘这些只有在宝华山才教得正确。其他戒院根本不重视。要教好这些,必须先到宝华山住上十年。’ 事实上大部分教师似乎经验不丰,而且才进宝华山两、三年。其中四位教师是引礼师,分派给各组。阶层最高的是开堂师,其次是陪堂师,然后是三师父、四师父。新戒也选出两位同伴作为代表,由于他们分别走在队伍的最前与最后,因此叫做‘沙弥头’与‘沙弥尾’。当代表的,必须外貌好、能干、有经济来源——最后一项是因为他们得掏腰包打斋供养全寺所有的和尚。如果钱不够,他们师父一般也乐于资助,沾弟子的‘光’。 除行仪外,新戒在这两星期内也学习一些经文,尤其是五十三偈咒。这是一些句子,是和尚们每天在各种场合(起床、喝水、听大钟)心里应该默念的。行仪及经文学会以后,接著有个忏悔与净化之夜,新戒齐集大殿礼佛。次日举行第一次传戒。沙弥头与沙弥尾代表同学请三位师父(三师)及七位证人(尊证)主戒。三师包括得戒和尚——通常是该寺的退居和尚,代表佛陀;羯磨——坐在左首,代表文殊;以及教授——坐在右首,代表弥勒佛。宝华山的三师七尊证都是寺里的常住众。在他寺,其中一部分和尚也许是从他处请来的。 三师、七尊证在大殿门前坐定,出家新戒跪在广庭上念三皈依,受沙弥十戒。出家新戒退下后,在家新戒上前,念三皈依,受优婆塞五戒。三段式传戒的第一段在沙弥领取袈裟、钵之时结束。袈裟分沙弥穿的五衣与比丘穿的七衣。他们虽然还不是比丘,但中午进餐厅时已换上七衣,手托着自己的钵,一如寺里的常住众。 第二阶段的训练随即展开。出家新戒现在必须学习多种仪式,尤其是波罗提木叉的二五0戒。再经过两星期的学习,又有第二次的忏悔之夜,忏悔之后是仪式性的沐浴净身。传戒仪式的其他部分,局外人可以旁观,至于立誓受戒则在隔离的戒坛上举行,局外人被挡在外。普利普·摩勒(Prip-Moller)是少数目睹新戒立誓的外国人之一,他写道∶‘此处所见的,也许是佛教仪式中最庄严的典礼,典礼在奉献精神中进行,参与者全心全意投入,这在庙里一般是很少见的。’集体受毕二五0戒,新戒每三人一组走上戒台。一组称作一坛,而且编有号码。在同戒录上,新戒的名字便写在‘一坛’、‘二坛’等等之下。三位传戒师父从傍晚一直坐到深夜,检视每一坛戒子,接受他们成为比丘。这对得戒和尚而言,必定是一项严刑酷罚,因为通常他是一位老者。在普利普·摩勒目睹的例子中,得戒和尚到晚上便将位子交给弟子——现任方丈。 据原始印度佛教的作法,出家和尚经上述程序后,即成为正式的僧团成员,但以中国的大乘佛教来说,一星期后新戒还得受《梵网经》的五十八戒。《梵网经》制订了更高一层的戒律与誓约,要求新戒度尽一切有情才登涅盘。因此这套戒称作‘菩萨戒’。出家与在家新戒在同一典礼上念菩萨戒,两群新戒中的一群退下后,换另一群念,但在此前后,两群新戒一起跪着。前一天,戒子在头上烧戒疤。次日傍晚,发给每个人戒牒与同戒录,戒子同时还领取《波罗提木叉》、《梵网经》与《毗尼日用》。在得戒和尚一场告别演讲后,‘新戒堂’关闭,传戒结束。 〔参考资料〕 《五分律》卷十五~卷十七;《四分律》卷三十一~卷三十五;《摩诃僧只律》卷二十三;《十诵律》卷二十一;《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弥沙塞羯磨本》;《昙无德律部杂羯磨》;《十诵羯磨比丘要用》;《毗尼母经》卷一;《善见律毗婆沙》卷七。

『拾』 佛教八大戒是哪八大戒

① 杀生戒
重犯为杀人。
至于杀生物(如大到牛羊,小到鸡鸭)等也应该尽量避免。
意外为过失杀人或动物。
自卫时误杀,不犯。
特殊者中:教唆他人杀和用诅咒类皆为重犯;劝人死,或以邪见为人说燃指、刺血供佛皆为重犯;自杀者为重犯。
② 偷盗戒
非己之物,强夺、巧取、暗取等使为己有。
意外为误取,发现后应交还原主;不可能的当布施与己无关系之人;如发现了仍据为己有即是犯。
借他人之物在约定时限外不还是犯。如极亲善的亲戚和朋友之物,虽取无犯。以不分彼此故,已曾默许,不必拘束。
③ 邪淫戒
这主要是指对于婚姻关系中爱人的忠诚。
夫妻配偶外的性行为、宿娼、强迫别人、骗诱他人的性行为等皆重犯。
特殊者如同性恋等重犯。
④ 妄语戒
未证者自言己已证阿罗汉果乃至预流果及种种未证之三摩地,甚或自言为佛陀等为重犯。
又有对人作无根据的诽谤、恶言,在人与人之间搬弄是非,挑起不和;以种种语言毁伤、无凭之嘲讽、讥笑他人,令人生起烦恼等等;又或对人说谎、恐吓、欺骗等。
特殊的妄语为增上慢,即行人获证三摩地明觉误以为解脱果而说。佛陀制为可以谅解,但今后应谨慎言语,此则不是妄语重犯。又行人实证三摩地或初果等时不甚起慢心,他人不坚持问或不是为证明于法义而轻率言说己已证、所成所证者是为轻犯。
⑤ 酒戒
凡不良麻醉品、酒精类之使用或饮用引起失控等,重犯。未醉者中犯或轻犯。《小部.经集》载佛陀语“酒使人迷醉,迷醉使人犯罪”,在此即使不犯罪也难免轻忽言行,给自他带来问题。生病用药时如必须和酒,可也;但服药酒壮身则轻犯。
6不卧高广大床,意指单人床。古时尚有云床具限离地八指等,今已开许。
7 不涂香、不饰等戒是不使用化妆品、护肤品、首饰等等用品,但可以用肥皂等。
8 过午不食戒,指太阳过中天二指量即不食饮(约中午一点为时限,包括饭食、果汁、牛奶、茶叶,过此时限皆不食用),除白开水、服药、因病、事不适于饥者等。

阅读全文

与佛教证书戒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二中叶张平 浏览:214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被告代理词 浏览:603
医院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浏览:702
商标注册网先咨政岳知识产权放心 浏览:658
公众号版权投诉材料 浏览:841
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好处 浏览:727
油汀发明 浏览:216
论文转让网 浏览:282
通州门面转让最新消息 浏览:165
第二届紫金知识产权国际峰会 浏览:4
2010年4月自考知识产权法答案 浏览:259
3系马年限量版价格 浏览:952
快餐店转让协议 浏览:407
小萝莉和猴神大叔版权 浏览:290
产权年限到期后怎么办 浏览:83
铜川58同城转让 浏览:477
著作权使用许可范本 浏览:846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浏览:414
火石创造笔试题 浏览:545
河南医院转让 浏览: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