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郑绵平的理论成果
盐湖生态环境资源研究与“盐湖农业”理论
1982年,郑绵平在扎布耶湖发现大面积天然嗜盐菌、藻,对其进行地质生态条件研究,证明这种藻有优于世界已知杜氏藻的嗜寒性,这意味着可以扩展世界盐藻生产的期限,从而填补了中国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引起国内外有关方面的关注。他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和他的学生通过对嗜盐菌、藻的研究,对某些形式硼酸盐沉积机制的探索,发现盐藻有较强的亲硼性,可浓集相当量的硼分,其死亡堆积层还可转溶出硼,并形成大量腐殖酸。据此,他提出“生物成硼作用”的新观点。这对阐明某些现代和古代硼矿床成因开辟了一条新思路,在国内外均属先行。1990年以来,他进一步查明了盐藻的盐度、pH值和营养物等天然生长因子,还发现了多处具有开发前景的卤虫资源。
郑绵平从盐湖(盐田)生态系统的开发远景分析出发,提出“盐湖农业”的概念,它既是一种盐水或水产养殖业,又与盐水域周缘耐盐生物群密切相关,进而构成水产—农牧业研究开发的新领域。但是它仍具有农业生产之基本属性,即它的经济再生产同自然再生产交织或“一致”。因而它仍属农业范畴,故称为“盐湖农业”。按此概念,盐湖不仅是无机盐产地,而且也是一种新型“农田”;它不但可广泛捕捞和养殖盐藻、卤虫、螺旋藻、某些耐盐鱼种和鸟禽等促进新形态农禽、渔业,以及盐湖盐卤特殊机制在工农业的应用,又可种植湖缘耐盐农作物。它是人类索取蛋白质、食物色素、脂肪等食物和多种工业、科学材料的新领域。
中国杰出科学家钱学森曾将21世纪的生物技术称为“第六次产业革命”,并在1994年4月24日给郑绵平回函中说:“盐湖农业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农业,是利用盐湖生态环境及日光,通过生物生产商品,是农、工、贸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盐湖农业是21世纪的产业。”
② 中外控制理论发展史上著名学者及其重要理论成果
经典控制理论(
20
世纪
40-50
年代)
在
20
世纪
30
到
40
年代,奈奎斯特、伯德、维纳等人的著作为自动控制理论的初步形
成奠定了基础;
二次大战以后,
又经过众多学者的努力,
在总结了以往的实践和关于反馈理
论、
频率响应理论并加以发展的基础上,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自动控制系统设计的频率法理论。
1948
年又提出了根轨迹法。至此,自动控制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基本完成。这种建立在频
率法和根轨迹法基础上的理论,通常被称为经典控制理论。
经典控制理论以拉氏变换为数学工具,
以单输入-单输出的线性定常系统为主要的研究
对象。
将描述系统的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变换到复数域中,
得到系统的传递函数,
并以此作
为基础在频率域中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
确定控制器的结构和参数。
通常是采用反馈控制,
构成所谓闭环控制系统。
经典控制理论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突出的是难以有效地应用于时变
系统、
多变量系统,
也难以揭示系统更为深刻的特性。
当把这种理论推广到更为复杂的系统
时,经典控制理论就显得无能为力了,这是因为它的以下几个特点所决定。
1
.
经典控制理论只限于研究线性定常系统,
即使对最简单的非线性系统也是无法处理的;
出描述方式,这就从本质上忽略了系统结构的内在特性,也不能处理输入和输出皆大于
1
的系统。
实际上,
大多数工程对象都是多输入-多输出系统,
尽管人们做了很多尝试,
但是,
用经典控制理论设计这类系统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
2
.经典控制理论采用试探法设计系统。即根据经验选用合适的、简单的、工程上易于实
现的控制器,
然后对系统进行分析,
直至找到满意的结果为止。
虽然这种设计方法具有实用
等很多优点,
但是,
在推理上却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效果也不是最佳的,
人们自然提出这样
一个问题,
即对一个特定的应用课题,
能否找到最佳的设计。
综上所述,
经典控制理论的最
主要的特点是:线性定常对象,单输入单输出,完成镇定任务。即便对这些极简单的对象、
对象描述及控制任务,
理论上也尚不完整,
从而促使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
对经典理的精确
化、数学化及理论化。
现代控制理论(
20
世纪
60-70
年代)
现代控制理论中首先得到透彻研究的是多输入多输出线性系统,
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对刻
划控制系统本质的基本理论的建立,如可控性、可观性、实现理论、典范型、分解理论等,
使控制由一类工程设计方法提高为一门新的科学。
同时为满足从理论到应用,
在高水平上解
决很多实际中所提出控制问题的需要,
促使非线性系统、
最优控制、
自适应控制、
辩识与估
计理论、卡尔曼滤波、鲁棒控制等发展为成果丰富的独立学科分支。
在
50
年代蓬勃兴起的航空航天技术的推动和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支持下,控制理论
在
1960
年前后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在此期间,
贝而曼提出寻求最优控制的动态规划法。
庞特里亚金证明了极大值原理,
使得最优控制理论特得到极大的发展。
卡而曼系统地把状态
空间法引入到系统与控制理论中来,
并提出了能控性、
能观测性的概念和新的滤波理论。
这
些就构成了后来被称为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起点和基础。
现代控制理论以线性代数和微分方程为主要的数学工具,
以状态空间法为基础,
分析与
设计控制系统。
状态空间法本质上是一种时域的方法,
它不仅描述了系统的外部特性,
而且
描述和揭示了系统的内部状态和性能。它分析和综合的目标是在揭示系统内在规律的基础
上,
实现系统在一定意义下的最优化。
它的构成带有更高的仿生特点,
即不限于单纯的闭环,
2
而扩展为适应环、
学习环等。
较之经典控制理论,
现代控制理论的研究对象要广泛得多,
原
则上讲,它既可以是单变量的、线性的、定常的、连续的,也可以是多变量的、非线性的、
时变的、离散的。
现代控制理论具有以下特点:
1.控制对象结构的转变
控制对象结构由简单的单回路模式向多回路模式转变,即从单
输入单输出向多输入多输出。它必须处理极为复杂的工业生产过程的优化和控制问题。
2
.研究工具的转变
(
1
)积分变换法向矩阵理论、几何方法转变,由频率法转向状态空间的研究;
(
2
)计算机技术发展,由手工计算转向计算机计算。
3
.
建模手段的转变
由机理建模向统计建模转变,
开始采用参数估计和系统辨识的统计建
模方法。
现代控制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控制理论的发展同其他学科一样,依赖于工业、科学、技术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
"
现代控制理论
"
这一名称是
1960
年卡尔曼的著名文章发表后出现的。
而在此之前,
钱学森教
授在五十年代就已发表了
《工程控制论》
的专著,
并为当时几乎所有论文以突出形式加以引
用。
工程控制论,
从广义上看,
是控制学科最具远见卓识的科学预见与理论,
现代控制理论
只是其一分支。
现代控制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包括以下方面:
1)
其他动态系统的研究
这里可以指出的有(包括早期已有较大发展的部分学科)
:非线性系统、时变系统、随
机系统、
分布参数系统、
大规模系统、
模糊系统、
机械系统以及不确定系统等。
非线性系统,
其基础是李亚普罗夫理论,
从过去以至今后,
这一最普遍的原理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鲁里
叶系统常时间的研究,
对非线性系统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近些年来出现的微
分几何及微分代数理论,
为非线性系统控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
但非线性系统理论
的研究将是旷日持久的,也是十分艰巨的。时变系统,由于数学表达的困难,特别是对
"
时
变
"
有了本质的了解;
"
随环境而变
"
,
研究已转入
"
自适应系统
"
或
"
不确定系统
"
。
大规模系统,
当考虑了系统的内部信息结构时,
称组成系统的各部分为
"
子系统
"
,
系统就被称为
"
大系统
"
,
这种考虑是期望用子系统及其关联的性质来对大系统的性质作出某些判断,提供较为简化
的、
但常常保守的分析方法。
现已明确规定,
今天的大系统理论完全不能构成第三代控制理
论。
机械系统,
其模型可用拉格朗日方程表示为一
2
阶非线性系统。
因为机械系统本身有许
多特殊性质,如匹配条件及可全局线性化条件自动满足;具有关于功、能、动量、动量矩等
的一些便于利用的力学性质等,
故可将其表为一般非线性系统的形式来研究是不明智的,
这
实际上是将简单问题的研究复杂化。不确定系统,一方面是相当多的实际系统的数学描述,
更重要的是在理论上为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等多个学科间架起了桥梁。
2
)控制任务的多样化
经典及现代控制理论的任务在于寻求
(反馈)
控制,
使得闭环系统稳定,
这就是通称的
"
镇定问题
"
。到了二十世纪,工程技术不断提出新的控制任务,它们远远不可能用镇定来概
括,必须发展新的概念、理论与方法。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车间调度控制,在工程上为
FMS
及
CIMS
,
理论上出现了
DEDS
(离散事件动态系统)
理论。
尽管目前尚处于初创阶段,
但要求完成的任务已远比镇定复杂多了。
化工过程、
车间、
煤矿采掘面等各种工业过程要求
实现的最简单的任务有:监控、预警等,远远超出镇定的范围,拟人机器人、智能机器人及
车,
要求实现的任务更是多种多样的,
如跟踪、
代替人作各种操作以及简单的装配任务等。
类
似的例子在几乎每一工程技术领域中都是打量的。
这一趋势是明显的,
也是必然的。
自动控
制就是由系统来代替人控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的控制活动越来越多,
因而控制任
3
务也会越来越复杂和困难。
3
)
专业学科化的发展
因受控对象的性质千差万别,
属于不同的学科,
各学科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所以在各
门学科中相对独立地发展控制理论及方法,
是很自然的。
事实上在学校中,
很多系
(从电气、
电子、计算机到机械、化工、土木)
,社会上很多研究所,从理、工到农、医、材料、交通
等,
自动控制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研究的内容及解决的方法更是
差异,下面是几个例子:太空飞行器上的空间机器人,具有自己的特点:多体系统、受非完
整约束、自主控制、遥控、装配等等。拟人机器人,要求具有计算机视觉、触觉、声觉、自
主控制、应付复杂环境(避碰、避雨及雷电)等等。机器人班组控制,要求跟踪、操作、适
应复杂环境、自主控制之外,还要求能避免内力对抗、运动及力量的协调等。自主控制,要
求具有失误预报、
失误诊断、
自修理或自重构形等能力。
智能材料具有及时预报缺陷及损伤,
自加强等功能。血管内的
"
聪明药
"
具有发展到可能发生阻塞部位,进行修整的能力。又如对
材料进行外部施力控制作用,以达到改变结构力学性能的研究也在进行中。
智能控制的发展概述(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
从
60
年代起,由于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控制界学者在研究
自组织、
自学习控制的基础上,
为了提高控制系统的自学习能力,
开始注意将人工智能技术
与方法应用于控制系统。
从
70
年代初开始,
傅京孙、
Gloriso
和
Saridis
等人从控制论角度进一步总结了人工智能
技术与自适应、
自组织自学习控制的关系,
正式提出了智能控制就是人工智能技术与控制理
论的交叉,并创立了人
-
机交互式分级递阶智能控制的系统结构。
在
70
年代中期前后,已模糊集合论为基础,从模仿人的控制决策思想出发,智能控制
在另一个方向
——
规则控制(
rule-based
control
)上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70
年代可以看作
是智能控制的形成期。
进入
80
年代以来,由于危机的迅速发展以及专家系统逐渐成熟,使得智能控制和决策
的研究及应用领域逐步扩大,并取得了一批应用成果。
应该特别指出,
80
年代中后期,由于神经网络的研究获得了重要进展,于是这一领域
吸引了众多学科的科学家、学者。如今在控制、计算机、神经生理学等学科的密切配合下,
在
“
智能控制论
”
的旗帜下,
又在寻求新的合作,
神经网络理论和应用研究为智能控制的研究
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进入
90
年代以来,
智能控制的研究势头异常迅猛。
1994
年
6
月,
在美国奥兰多召开了
’
94IEEE
全球计算智能大会,
将模糊系统、
神经网络,
进化计算三方面内容综合在一起召开,
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因为这三个新学科已成为研究智能控制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
智能控制技术在国内外已有了较大的发展,
己进入工程化、
实用化的阶段。
但
作为一门新兴的理论技术,
它还处在一个发展时期。
然而,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
计算机技术
的迅速发展,智能控制必将迎来它的发展新时期。
总之,
智能控制是自动控制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工智能为智能控制的产生提供了机遇。
③ 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伟大进程中,产生了两大优秀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党的七大和党的十五大分别确立了这两大理论在党内的指导思想地位。这两大优秀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其思想精髓都是实事求是。
④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是( ) A、大同思想 B、三民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
是毛泽东思想。选择C。因为马克思主义是1918年传入中国的版,1921年建党。1921-1927年是毛泽东权思想的孕育期;1928-1935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期;1935-1945年是毛泽东思想的完善成熟时期。到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的理论成果。
⑤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有哪些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思想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解决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实践基础是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新时期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
拓展资料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一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二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理论。三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
(资料来源:网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⑥ 马克思一生中最重要的理论成果是
马克思一生中最重要的理论成果是揭穿了德国哲学的“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是阻碍社会发展的障碍,是倒退历史的思想根基。并在批判、揭露之中创立和解决了是由“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才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和推动人类历史进程的源泉的动力,并通过观察现实世界和考察历史过程而证明了“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是虚假的解释,而不是真实的解释。这才是马克思一生中最重要的理论成果。可惜,却被《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给颠倒了,却被《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给倒置过去了。然而,却被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给重新展现着,这就是中国人的荣幸!
⑦ 爱因斯坦有哪些杰出的成就呢
爱因斯坦可以说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没有之一。他那充满神奇的一生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推动了第三次工业革命进程。而爱因斯坦一生最重要的成就主要是体现在物理学方面,他发表了《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的论文,并建立了狭义相对论这个概念,在以此为基础的前提下得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公式:爱因斯坦质能公式。
他在1905年发表了5篇论文,这五篇论文可以说震惊了当时整个科学界,从中得出了光量子和光电效应关系,推导出了计算扩散速度的公式,讨论了布朗运动提供原子存在的证明,提出了新的时空理论并建立狭义相对论,推导出质能公式。
特别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于当时的科学界来说是太过于颠覆性了,对于当时的科学家来说是非常震惊的。而且他的理论太过于超前,让人很难看的明白,就能诺贝尔奖因为担心相对论的正确性不敢给爱因斯坦授奖。
⑧ 人类历史上有哪些伟大的科技成果
一、科学发现
1、数学发现
欧氏几何,解析几何,符号代数,微积分和分析数学,数理逻辑,概率论,控制论与信息论
2、天文学类发现
日心说,行星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理,河外星系,恒星演化,星际分子,宇宙大爆炸学说
3、化学类发现
化学元素,氧和氧化学说,化合物组成定律与原子论,分子学说,苯的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键理论
高分子化学
4、地球科学类发现
地圆说,古生物与地层学,大气环流理论,电离层,大陆飘移与板块学说,地球的核幔差异运动,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
5、物理学类发现
杠杆原理,浮力定理,光的反射与折射,牛顿力学三定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电磁感应,电磁波,光谱分析,X射线,放射性,电子与原子内部结构,量子理论,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核裂变与核聚变,基本粒子夸克
6、生命科学类发现
血液循环,人体结构与解剖学,生物分类学,进化论,细胞学说,微生物,酶理论,遗传与基因,神经元,免疫系统与免疫学说,DNA的发现及双螺旋结构模型
二、技术发明
1、 材料
陶瓷,青铜冶铸,生铁冶炼,纺织,火药/炸药,玻璃,水泥,合成染料,高分子合成材料,液晶
2、能源动力类发明
人工取火技术,蒸汽机,内燃机,电池,电机(发电机、电动机)
3、农业与食品类发明
酿造,化肥,合成杀虫剂,杂交育种,联合收割机
4、交通与航天类发明
马车,轮船,火车,汽车,飞机,火箭,人造卫星和航天器
5、信息技术类发明
笔,造纸,印刷术,电报,电话,无线电,电子管,电视,雷达,计算机,晶体管,集成电路,光纤通信,互联网
6、医药与生物工程类发明
针灸,疫苗,麻醉术,输血术,维生素,青霉素,节育技术,基因技术,克隆技术
7、仪器类发明
指南针,钟表,望远镜,显微镜,激光器,眼镜,电灯,照相,城市污水处理
⑨ 中国古代有哪些杰出的军事思想理论成果
1、《孙子兵法》,主要军事思想有五个:
(1)战略运筹。
(2)作战指挥。
(3)战场机变。
(4)军事地理。
(5)特殊战法。
2、《三十六计》,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
3、《三略》明确了战争与政治、国家的密切关系,有类似近代总体战的思想。
4、兵家四势,是军事学用语,指兵权谋、兵阴阳、兵形势、兵技巧。出自《汉书·艺文志》。兵家四派是代表军事学的四个要素。
5、以仁为本的战争观
这一思想大约形成在奴隶社会的初期,到奴隶社会的末期基本成熟.以仁为本的战争观,主要包括两层含义:
(1)战争支柱——以仁为本.《司马法·仁本第一》开宗明义:“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为正.正不获意则权.”仁者使人亲,义者使人悦.此二者,才是战斗力的凝聚核,才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基础.
(2)战争准则——师出有名.《礼记·檀弓下》主张“师必有名”,认为师出无名,必将遭到众人的反对,定成败局
6、“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指导原则。
⑩ 爱因斯坦有什么杰出的成就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举世闻名的德裔美国科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苏黎士工业大学,1909年开始在大学任教,1914年任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后被迫移居美国,1940年入美国籍。
十九世纪末期是物理学的变革时期,爱因斯坦从实验事实出发,从新考查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在理论上作出了根本性的突破。他的一些成就大大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他的量子理论对天体物理学、特别是理论天体物理学都有很大的影响。理论天体物理学的第一个成熟的方面--恒星大气理论,就是在量子理论和辐射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成功地揭示了能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恒星能源来源的难题。近年来发现越来越多的高能物理现象,狭义相对论已成为解释这种现象的一种最基本的理论工具。其广义相对论也解决了一个天文学上多年的不解之谜,并推断出后来被验证了的光线弯曲现象,还成为后来许多天文概念的理论基础。
爱因斯坦对天文学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他的宇宙学理论。他创立了相对论宇宙学,建立了静态有限无边的自洽的动力学宇宙模型,并引进了宇宙学原理、弯曲空间等新概念,大大推动了现代天文学的发展。
他在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但不是因为相对论这个伟大成就,而是量子理论,因为在他提出相对论的时候,几乎所有科学家都认为是一种谬论,而后来事实证明相对论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当时间已经过去好几年了,为了补偿,评奖协会就以量子理论的成就颁给了他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