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化探勘查成果
(一)土壤化探结果
对矿区局部地段进行地表1∶5000土壤化探,线距100m,点距40m,化探面积约1km2,共圈出10个金异常,其中Au1、Au2号异常分别与金矿体及矿体南西侧的硅化带相对应,Au3、Au4、Au5、Au6、Au7 共5个异常分别与黑云斜长花岗岩中的辉长闪长岩或闪长岩的出露空间吻合,这种岩脉附近常伴有石英细脉沿张裂隙充填,Au8异常与矿体北东侧零星出露的石英脉带有关,并有稍许位移,Au9和Au10异常位于覆盖区(图2-24)。
总之,通过1∶1万地质草测及土壤化探,区内土壤化探Au异常规律性明显,与区内地质体、石英脉体等重合性好,具有明显的指导找矿意义。
图2-23 吉拉拜金矿脉地质草图
(二)地电化学测量结果
为了解决吉拉拜金矿深部的找矿问题,由桂林工学院在吉拉拜金矿区约0.6km2范围内按120×20m测网布置8条剖面开展了面积性地电化学详查找矿研究工作,结果在测区发现了具有找矿前景的地电提取Au异常4个,土壤离子电导率异常4个。
图2-24 新疆布尔津县吉拉拜金矿区土壤化探异常平面图
1.地电提取金异常分布及特征
地电化学测量结果对230个数据统计算出该测区地电提取Au元素的背景含量为10×10-9,由此按>20×10-9为外带,(20~40)×10-9为中带,大于40×10-9为内带的三级浓度分带标准,在区内圈出了4个地电提取Au异常,Au异常编号从测区东往西依次为D1、D2、D3、D4(图2-25)。
(1)D1号Au异常:异常位于测区最东部。出现在J1、J2、J4、J6、J8线的1~5号测点范围内,呈长条带状NW-SE向展布,长500多米,平均宽约20m,异常强度为38×10-9~113×10-9,异常高出背景3~11倍,异常浓度分带明显,异常最高值113×10-9出现在J2线的1号测点位置,在异常通过的J4线1号测点和J8线5号测点处地表发现有石英脉露头出现。
图2-25 新疆布尔津县吉拉拜地区地电提取金异常平面图
(2)D2号Au异常:异常位于测区基线以东,呈树枝状NW-SE向展布长达900余米,贯穿整个测区,异常最宽处达15余米,强度为20×10-9~2556×10-9,浓度分带明显,异常最佳浓集中心分布在J2、J4、J6、J8线的5~14号测点处,最高异常值位于J2线的11号测点,达2556×10-9,即2.5g/t,而且在该浓集中心地段,连续出现60×10-9以上的高值异常点7个,其中180×10-9~242×10-9的异常点3个,最佳异常浓集中心长350m,平均宽50m,在异常浓集中心通过的J2、J4、J6线的7号测点,在地表均见到有一定规模的石英脉分布。
(3)D3号Au异常:异常位于测区基线以西,呈香肠状NW-SE向展布长达900余米,贯穿整个测区,异常平均宽约100m,强度(20~1053)×10-9,高出背景2~100倍,三级浓度分带明显,异常最高值1053×10-9,出现在J2线的16号测点位置,次高值211×10-9出现在J1的17号测点位置,此两异常高值点分布的地段,正是位于正在开采的2号金矿脉位置,很显然该地段出现的Au异常应该是由2号矿脉或者是已开采完后的2号矿脉剩余的矿体引起。该异常的内浓度带发育较完整,一直向NW-SE向延伸,而且在J3线19号测点,J4线20号测点,J5线19号测点,J6线19号测点等异常浓集地段地表也见到很好的石英脉出露。
(4)D4号Au异常:异常位于测区SW角,呈长条带状,NW-SE向展布,异常分布规模较小,异常内浓度带发育不完整,最高异常值160×10-9,单点出现在J线的27号测点,平均异常强度仅50×10-9。
2.土壤离子电导率异常特征及分布
吉拉拜地区测出的土壤离子电导率异常分布范围较宽,按照5~10μs/cm,10~15μs/cm,大于15μs/cm 的3级异常分级标准,在测区划分出了4个异常,编号从测区由东往西依次为T1、T2、T3、T4号异常(图2-26)。
图2-26 新疆布尔津县吉拉拜地区土壤离子电导率异常平面图
(1)T1号异常:异常位于测区东部呈一鲢鱼状,NW-SE向分布,异常规模不大,浓度分带不完整,仅在J3线的2号测点出现20μs/cm高值异常点,平均异常强度为6μs/cm。
(2)T2号异常:异常位于测区基线以东,呈蛇状,NW-SE分布,长达800余米,贯穿整个测区,异常平均宽约100m,异常强度为5.2~48μs/cm,浓度分带明显,异常浓集中心分布在J1、J2、J4、J6线的8~13号测点,最高异常值48μs/cm,出现在J2线的11号测点,与地电提取出现的最高Au异常11号测点相吻合,整个异常带的分布与电提取D2号Au异常相吻合,异常内浓度带长500m,宽25余米,在浓度带内连续出现几个30μs/cm的高值异常点,在这些高值异常点出现的地段,地表均见到石英脉分布。
(3)T3号异常:异常位于测区基线以西,呈香肠状,NW-SE向分布,长达900余米,贯穿整个测区,异常平均宽度为100m,异常强度为5.2~104μs/cm,浓度分带明显,最高异常为104μs/cm,出现在J2线的16号测点,异常分布形态、出现部位都与地电提取D3号Au异常极为相似,吻合完好,在极高值异常出现的地段,同样在地表见到石英脉露头分布。
(4)T4号异常:异常位于测区西部,呈长条带状,NW-SE向分布,异常强度不大,出现的高值异常点很少,仅在J2线的23号测点测出24μs/cm高值点一个,异常浓度分带也不完整,平均异常强度为6.5μs/cm,但异常分布还是具有一定规模,外浓度带长达900余米,平均宽50余米,基本与D4号地电提取Au异常相吻合。
3.地电化学异常的评价及找矿预测
经过对吉拉拜地区地电提取Au异常、土壤离子电导率异常特征的综合分析研究,按照异常的规模大小、强弱变化、吻合程度、异常分布的地质部位及其他一些地质因素,将区内的D2、D3号地电提取Au异常和T2、T3号土壤离子电导率异常划归为Ⅰ类靶区,在该靶区内,两组地电化学异常分布范围大,其规模长度均超过900m,平均宽度也达100m以上,异常的三级浓度分带清楚,异常轴线均呈NW-SE向展布,与区内主构造线的走向相一致,两组异常形态很相似,呈雁行排列分布,异常都集中分布在同一地质位置,吻合性非常好,而且在该靶区内集中分布了多个高异常值,在J2线6~14号测点和15~18号测点,J4线的6~12号测点和19~22号点连续分布(60~200)×10-9以上的地电提取Au异常和连续分布18~40μs/cm土壤离子电导率异常。特别是在J2线的11号测点处,地电提取Au异常高达2550×10-9,土壤离子电导率异常值也高达48μs/cm。并且在这些高值异常区范围内,即基本都在每条线7~11号测点和19~21号测点处的同一地质部位,都见到石英脉露头(图2-27)。
图2-27 吉拉拜金矿Ⅰ、Ⅱ号矿体纵投影图(a)和吉拉拜金矿Ⅱ线剖面图(b)
通过对Ⅰ类地电化学异常靶区的综合分析,推测区内测出的两组地电化学异常均是由两组含Au的石英脉所引起,根据地电化学异常最佳浓度集中分布的位置来看,含矿主体部位应在J2、J4、J6线的6~13号测点范围内,并且在J2线11号测点测出的Au含量已达2.5g/t,推测在J2、J4、J6线的6~13号测点范围内,是最有希望找到具有一定规模的含Au石英脉矿体,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⑵ 勘查示范成果总结
云南红层地下水勘查示范采用多种勘查方法组合,对典型示范区进行勘查研究,共完成1∶5万遥感解译1900km2,1∶10万遥感解译4482km2,1∶5万水文地质调查2042km2,1∶1万专门水文地质调查61km2;采用音频大地电场法、EH-4电导率成像系统、高密度电法完成物探剖面测量1853m、物探点344个;布置实施探采结合井270口,完成钻探总进尺9932.80m,抽水试验181 层/次,采集、测试水样82件;建立地下水动态观测点18个。取得的成果主要有:
(1)更新了红层地下水资源的价值观。
按照一般水文地质调查评价的标准,红层含水层往往富水性很弱,通常认为这些含水岩组中的地下水不具有开采利用价值。而这些含水岩组分布区往往又是严重缺水的地区,长期的忽视使这些地区的地下水资源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开发利用。通过红层地下水勘查示范,使红层地下水资源的价值得到了重新认识。根据农村生活需水量小和红层含水层富水性普遍弱但分布广泛的特点,采用经济适用的钻探工程、抽水设备和供水方式,以解决红层缺水地区农村生活用水为主要目标,兼顾发展庭院经济用水需求,红层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广大红层区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深化了对红层地下水富集规律的认识。
示范区岩性组合复杂,往往出现不同类型的含水层在空间展布上相互叠置、交错分布的情况。但在总体上,地下水的富集仍主要受水文地质因素所制约,即岩性是地下水赋存、富集的基础,构造是地下水赋存、富集的控制因素,地貌是地下水形成和运动的必要条件。构造和地形上的双重盆地是最有利的富水块段形成区;厚度大、分布连续的砂岩是红层区主要的层间裂隙含水层,可形成规模较大的富水块段;可溶蚀成分含量高,易形成溶孔、溶隙的钙质泥岩、钙质粉砂岩和泥灰岩、泥质白云岩等地层,有利于地下水的富集,是红层重要的含水岩组;缓倾角地层区,在同等深度内钻孔揭露的含水层数较多,钻井涌水量较大,成为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的有利地段;丘陵、谷地区的低矮岭脊不具地下分水岭功能,地下水可从较高谷地顺岩层补给邻近的低谷,使丘陵区成为红层地下水的富集区;红层区褶皱发育,背斜轴部张裂隙发育、地下水易在背斜转折端富集,特别是背斜谷地区往往可获得较大钻井涌水量。
(3)基本掌握了红层地下水的开采潜力及开发技术条件。
1)盆地、丘陵宽谷区往往是地下水的富集地带,也是村落密集、缺水问题严重的区域,两者具有较好的对应性,可利用盆地、丘陵宽谷区相对较为富水、地下咸淡水界面埋藏深、垂向上可开发利用的空间较大的有利条件,通过适宜的勘查开发方式解决农村缺水困难。
2)云南红层区泥质岩分布广泛,往往也是缺水村庄分布集中的地区,但泥质岩中砂岩夹层分布普遍,裂隙发育,赋存一定量的地下水,与缺水村庄具有较好的对应性,因而泥质岩中的砂岩层间裂隙水对于解决农村饮用水困难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3)云南红层风化层分布零散,厚度变化大,风化裂隙多被泥钙质充填,赋存的风化裂隙水有限,单井出水量普遍较小,且枯、雨季水位变幅大,枯季多出现吊泵现象,故仅仅依靠浅井开采风化裂隙水解决农户用水效果较差。
4)目前探采井比较密集的区域,最大开采水量约为补给资源量的40%,且小于允许开采量;探采井稀疏的区域,可将井孔涌水量作为允许开采量,能满足农村供水的资源需要,探采井和观测井水位动态稳定。开采红层地下水解决农村生活用水困难在资源上是有保证的。
5)浅丘平坝、河谷低阶地、谷地底部的浅埋藏松散层孔隙水、风化裂隙水适宜采用浅井开采;缓丘平坝、河谷阶地、丘陵台地埋深40~60m的层间裂隙水、溶蚀裂隙孔隙水适宜采用中深井开采;低山丘陵区埋深60~90m的层间裂隙水、溶蚀裂隙孔隙水适宜采用深井开采。
(4)初步评价了红层地下水的防污性能。
勘查示范区多为河谷、盆地和丘陵区,地表冲洪积粘土和残坡积层分布较广,基岩中泥质岩较多,红层地下水的天然防污性能总体较好。其中,覆盖和埋藏型层间裂隙水和溶蚀裂隙孔隙水的天然防污性能较好,裸露型风化裂隙水的天然防污性能较差。
(5)加深了对咸水分布特征的认识。
根据岩石化学成分、岩性组合和地下水水质的差异,通过剖面对比和实测,在地层含盐层较多的大姚示范区进一步细划出含盐岩性段,缩小了咸水分布的范围,再通过探采井验证,基本掌握了咸水分布规律,在含盐地层中寻找淡水取得初步成效。在大姚县夏家坝团山含盐地层区实施探采井24口,成井23口,其中可饮用水井9口,占成井数的39.1%。获得总涌水量1074.6m3/d,其中可饮用水量483.5m3/d,占总涌水量的45.0%。
(6)形成了有效的红层地下水勘查方法体系。
通过示范实践证明,所采用的勘查方法简易适用,取得的成果精度能够满足红层地下水资源评价、掌握开发技术条件和防污性能,布置开采井、设计和施工的要求。以勘查示范成果为依据,布置实施的开发示范井成井率达97.4%,单井出水量5.0~243.4m3/d,获得总水量7536.9m3/d,解决了示范区13201人的饮用水困难。
(7)总结了红层地下水勘查的工作要点。
1)云南红层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分布不均,缺水村庄往往处在地表缺水、地下水贫乏的地区,且为农户提供生活用水的供水井不能离村庄太远,可供找水布井的范围有限。因此,红层地下水勘查首先应明确目标,由面到点,在调查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重点是查明构造的形态、含水层的空间展布、厚度、边界条件、有利于补给汇流的地貌特征等,圈定富水块段,研究富水块段地下水的富集特点和规律,紧密结合需水量大小确定适宜的开采目的层和井位。
2)钻探是供水水文地质勘查中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耗资最大的勘查手段,应充分发挥物探快速、经济的优点,在地质和物探成果基础上合理布孔,以减少钻探工作量,经济合理地完成勘查工作;钻孔深度以揭露含水层、满足开采量要求为原则,避免因限制孔深而导致达不到目的的情况发生。
3)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研究工作是一项追索历史和预测未来的工作,观测效果的好坏对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影响较大。对农村分散供水勘查来说,地下水动态观测一是要合理布点,除利用开采孔外,在重要区段还应设适量的专门监测孔,并尽可能采用自动监测装置进行监测;二是要责任到人,并定期督促检查,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云南红层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示范,为红层地下水勘查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方法和经验,勘查总体方案布置合理、成效显著,可在红层地下水勘查与开发中推广。鉴于红层水文地质条件的差异性和勘查示范点的局限性,在推广利用时尚应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加以调整和完善。
⑶ 工程地质勘察的勘察的成果有哪些
序言 第一章勘察区概况
第二章勘察区地质环境问题
第三章勘察区地质评价
第四章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
第五章结论与建议
⑷ 勘察资料与勘察成果是否有区别
当然有区别了,成果是勘察以后的结果。勘察资料是在勘察过程中记录的数据材料
⑸ 建筑工程勘察需要提交什么成果
地勘报告、平面布置图、柱状剖面图、剖面图、地耐力等。
⑹ 主要矿种勘查成果
(1)煤矿
新发现矿产地 79 处(图 20)。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 396 处(图 21)。
图 20 2011 年度全国煤矿新发现矿产地规模分布图(单位:处)
图 21 2011 年度全国煤矿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勘查程度分布图
内蒙古呼和诺尔煤田煤炭资源详查,新增资源量 264.35 亿吨;达拉特旗乌兰格尔乌兰沟预查,新增资源量 72.95 亿吨。新疆准东煤田奇台县黄草湖勘查区详查,新增资源量 132.58 亿吨。
(2)铁矿
新发现矿产地 55 处(图 22),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 222 处(图 23)。
图 22 2011 年度全国铁矿新发现矿产地规模分布图(单位:处)
图 23 2011 年度全国铁矿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勘查程度分布图
四川西昌市太和钒钛磁铁矿区延伸详查,新增铁矿石资源量 7.84亿吨;辽宁本溪大台沟铁矿区外围(花红沟区)勘查,新增铁矿石资源量 5.00 亿吨;山东苍山县古林—兰陵铁矿详查,新增铁矿石资源量5.00 亿吨。
(3)锰矿
新发现矿产地 5 处(中型 3 处,小型 2 处),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 36 处(图 24)。
图 24 2011 年度全国锰矿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勘查程度分布图
广西德保县扶晚矿区外围锰矿详查,新增锰矿石资源量 8609 万吨;天等县东平锰矿区驮仁东、驮仁西、渌利、洞蒙四矿段深部碳酸锰矿生产勘探,新增锰矿石资源量 3000 万吨。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道坨钼镍多金属矿详查,新增锰矿石资源量 2700 万吨;杨家湾锰矿详查(补充勘探),新增锰矿石资源量 2611.80 万吨。
(4)铜矿
新发现矿产地 16 处(中型 2 处、小型 14 处),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 147 处(图 25)。
图 25 2011 年度全国铜矿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勘查程度分布图
西藏尼木县岗讲—夏庆铜钼矿调查评价,新增铜资源量 21.21 万吨;贡嘎县色巴铜多金属矿普查,新增铜资源量 20.00 万吨。安徽庐江县鼓架山—胜岗地区铜(金)矿普查,新增铜资源量 20.26 万吨。福建上杭县紫金山外围金铜多金属矿普查,新增铜资源量 19.28 万吨。
(5)铅锌矿
新发现矿产地 22 处(图 26),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 257 处(图 27)。
图 26 2011 年度全国铅锌矿新发现矿产地规模分布图(单位:处)
图 27 2011 年度全国铅锌矿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勘查程度分布图
福建永定县大排锰矿深部铅锌矿详查,新增铅资源量 100.74 万吨;广西武宣县盘龙矿区(–150 米~ –850 米标高)铅锌矿详查,新增锌资源量 96.39 万吨;广东新兴县西震屋背岭铅锌矿补充详查,新增铅资源量 52.95 万吨。
(6)铝土矿
新发现矿产地 7 处(大型 3 处、中型 4 处),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 33 处(图 28)。
图 28 2011 年度全国铝土矿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勘查程度分布图
贵州凯里—黄平地区铝土矿整装勘查,新增铝土矿资源量 7004.07万吨。云南丘北县大铁铝土矿详查,新增铝土矿资源量 5000.00 万吨;西畴县木者—铁厂地区铝土矿整装勘查,新增铝土矿资源量 3667.26 万吨。广西龙州县水口—金龙铝土矿 ( 金龙矿段 ) 详查,新增铝土矿资源量 3331.00 万吨。
(7)钨矿
新发现矿产地 8 处(大型 3 处、中型 5 处),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 12 处(普查 8 处、详查 4 处)。
江西武宁县大湖塘地区钨矿勘查,新增钨(WO3)资源量 93.75万吨。云南滇东南薄竹山钨铅锌银多金属矿整装勘查,新增钨(WO3)资源量 5.02 万吨。安徽宁国市竹溪岭钨多金属矿普查,新增钨(WO3)资源量 5.00 万吨。
(8)锡矿
新发现矿产地 1 处(大型),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 7 处(图29)。
图 29 2011 年度全国锡矿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勘查程度分布图
广西毛南族自治县东兴乡九逢锡矿详查,新增锡资源量 6.22 万吨;云南省金平县田房锡矿勘查,新增锡资源量 0.61 万吨。
(9)钼矿
新发现矿产地 22 处(图 30),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 58 处(图 30)。
图 30 2011 年度全国钼矿新发现矿产地规模分布图(单位:处)
图 31 2011 年度全国钼矿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勘查程度分布图
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车户沟矿区露天采区铜钼矿勘探,新增钼资源量 36.29 万吨;吉林舒兰市福安堡钼矿详查,新增钼资源量 21.45 万吨;河南汝阳县竹园沟钼矿勘探,新增钼资源量 9.50 万吨。
(10)锑矿
新发现矿产地 5 处(中型 2 处、小型 3 处),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 15 处(图 32)。
图 32 2011 年度全国锑矿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勘查程度分布图
云南澜沧县包麦地—看马山铁多金属矿地质普查,新增锑资源量7.47 万吨。湖南新邵县龙山锑金矿接替资源勘查,新增锑资源量 5.89万吨;冷水江市稻草湾锑矿普查,新增锑资源量 4.20 万吨。
(11)镍矿
新发现矿产地 2 处(中型 1 处、小型 1 处),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 5 处(普查 2 处、详查 3 处)。
甘肃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黑山铜镍矿详查,新增镍资源量 9.62 万吨;吉林四平市山门镍矿详查,新增镍资源量 0.42 万吨。
(12)金矿
新发现矿产地 36 处(图 33),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 261 处(图 34)。
图 33 2011 年度全国金矿新发现矿产地规模分布图(单位:处)
图 34 2011 年度全国金矿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勘查程度分布图
山东莱州市西岭村矿区金矿详查,新增金资源量 50.00 吨。云南鹤庆县北衙金矿详查,新增金资源量 46.35 吨。新疆乌恰县萨瓦亚尔顿金矿普查,新增金资源量 25.00 吨。
(13)银矿
新发现矿产地 7 处(中型 2 处、小型 5 处),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 50 处(图 35)。
图 35 2011 年度全国银矿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勘查程度分布图
山西灵丘县支家地铅锌银矿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新增银资源量 2253.73 吨。四川巴塘县砂西银矿详查—勘探,新增银资源量862.68 吨。浙江诸暨市东和乡寺前矿区多金属矿普查,新增银资源量499.94 吨。
(14)锆英石砂矿
无新发现矿产地,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 3 处(普查 1 处、详查 2 处)。
海南省儋州市海头—龙山勘查区锆钛及石英砂矿勘查,新增锆英石资源量 17.66 万吨。
(15)磷矿
新发现矿产地 9 处(图 36),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 42处(图 37)。
图 36 2011 年度全国磷矿新发现矿产地规模分布图(单位:处)
图 37 2011 年度全国磷矿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勘查程度分布图
贵州瓮安县玉华乡老虎洞磷矿详查,新增磷矿石资源量 32966.00万吨;织金县茅坪铅锌多金属矿普查,新增磷矿石资源量23600.00万吨。河北宜昌磷矿浴华坪矿段补充详查,新增磷矿石资源量 14203.70 万吨。
(16)石墨
新发现矿产地 4 处(中型 2 处、小型 2 处),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 5 处(普查 4 处、详查 1 处)。
山西大同市新荣区白山村石墨矿普查,新增石墨矿物量 137.39万吨;湖北宜昌市夷陵区金昌石墨矿接替资源勘查,新增石墨矿物量108.04 万吨;山西娄烦县宽坪—娄儿上石墨矿普查,新增石墨矿物量87.51 万吨;吉林集安市双兴六队晶质石墨矿详查,新增石墨矿物量64.39 万吨。
(17)钾盐
新发现矿产地 2 处(中型 1 处、小型 1 处),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 2 处(详查 2 处)。
新疆若羌县新庆钾盐矿详查,新增液态钾盐(KCl)资源 760.71万吨。
⑺ 岩土工程勘察成果报告包括哪些内容
你是外行吗?如果是的话,我就跟你说一下主要的详细勘察报告成果吧,包括详细勘察报告书和对应的图表,就好比勘探点一览表,图例,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岩土层综合描述,工程地质剖面图,综合固结曲线图,分层土工试验成果报告表,原位测试统计表,钻孔柱状图示例,对吧。详细勘察报告书里说的情况更是要结合当地的初步勘察成果来做补充或者删减,一般常见的内容有取得附有坐标及地形的建筑物总平面布置图,各建筑物的地面整平标高,建筑物的性质和规模,可能采取的基础形式与尺寸及其预计埋置的深度,建筑物的单位荷载或总荷载、结构特点和地基基础的特殊要求。查明不明地质现象的成因、类型、性质、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并提出计算参数及整防治措施。查明建筑物范围内的地层结构,各岩土层的类型、成因、分布、深度、工程特性和坡度并对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进行计算和评价。对需进行沉降计算的建筑物,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并对建筑物的沉降、沉降差或整体倾斜进行估算和预测。在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7 度的场地,对饱和沙土或饱和粉土,应判定其地震液化势。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必要时还应查明地层的渗透性、水位变化幅度及规律。判定环境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判定地基土及地下水在建筑物施工和使用期间可能产生的变化和影响并提出防治建议。提供为深基坑开挖的边坡稳定性计算和支护方案选择所需的参数,对基坑开挖、降水等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作出论证和评价。为选择桩的类型与长度、确定单桩承载力、计算群桩的沉降以及选定施工方法提供岩土工程参数。
我回答的这么仔细,请采纳吧,大佬
⑻ 勘探成果
设计孔见矿,使原先只到A7线矿体有效延伸至A10线,向西南方向推进近150 m,为开发A7到A10线之间的矿体提供依据,矿石资源量扩大了近一倍,解决了危机矿山燃眉之急。此成果获安徽省地矿局找矿科技进步二等奖。
⑼ 勘探现状与勘探成果分析
一、勘探现状
截至1999年底,四川盆地经历了油气勘探46年的历程,累计完成二维地震200980.392km,三维地震3125.819km2,累计完成井3769口(其中探井2940口),获工业气井1489口(其中探井1059口),工业油井509口(其中探井319口)。发现地面构造259个和潜伏构造428个;已钻探地面构造153个和潜伏构造224个,圈闭钻探率54.88%;钻探获油气的地面构造98个和潜伏构造167个,圈闭钻探成功率70.29%;获气田97个和油田13个,发现含气构造60个和含油构造6个;获工业油气层19层。截至1999年底(表10-1),获剩余预测储量2070.37×108m3,剩余控制储量1238.19×108m3,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5787.07×108m3,三级储量合计9095.63×108m3,天然气资源发现率12.66%,探明率8%。
表10-1四川盆地勘探成果表
(资料截至1999年底)
四川盆地勘探程度不均,总体达到中等程度。从钻井密度和圈闭钻探率两项主要指标衡量,钻井密度最大的是川南地区,其次是川西南地区,而川东、川中、川西北三个地区钻井密度都很低。
四川盆地已发现地面背斜构造圈闭和潜伏构造圈闭钻探率均比较高。截至1999年底,在已发现地面背斜构造圈闭259个,已钻探153个,钻探率为59.34%,其中川南地区和川西南地区分别高达75.47%和80.00%。川东地区相对较低,潜伏构造428个,已钻224个,钻探率52%。钻探率较低的地区是川中和川西北地区,未钻探的潜伏构造多为埋藏深、圈闭小、圈闭资源量少。而非构造圈闭的勘探还刚开始,并且获得了一些好的成果。上述情况表明,四川盆地的待勘探领域是广阔的,但是勘探的难度和风险将会越来越大。
二、勘探成果分析
1.气田个数多,大中型气田少;裂缝性气田储量小,层状孔隙型气田储量大
截至1999年底,四川盆地共获气田97个,获得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5787.07×108m3。以气田为单元计,其中气田探明地质储量大于300×108m3的大型气田5个(即卧龙河、五百梯、沙坪场、威远及磨溪气田),累计探明地质储量2149.67×108m3,占全盆地探明地质储量的37.15%;探明地质储量介于(50~300)×108m3的中型气田22个,其探明地质储量合计2450.95×108m3,分别占四川盆地气田总数和总探明地质储量的22.68%和42.35%;探明地质储量小于50×108m3的小型气田70个,其探明地质储量合计1186.45×108m3,分别占四川盆地气田总数和总探明地质储量的72.17%和20.50%。从上述已探明气田储量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四川盆地目前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主要集中在少数大中型气田中,这为气田的高效开发创造了很好的先决条件。在已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中,裂缝性气田47个,累计探明储量为1440×108m3,只占总探明储量的1/4。
上述勘探成果表明,今后一段时间内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仍以寻找层状孔隙型储层为特征的大中型气田为主要勘探方向。
2.天然气资源大且分布不均,资源探明程度低
四川盆地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震旦系到侏罗系8个层系(Z、
油气资源分布不均,天然气在上述8个层系中均有分布,但石油只分布在侏罗系。从层系上看,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下古生界(包括震旦系)、C以及T3,分别占总资源量的29.8%、18.8%、15.9%。从地区上看,川东地区油气资源最丰富,占全盆地总资源量的34%;其次是川中占24%;再其次川北占14%。再从不同地区不同层系资源分布看,川东地区石炭系资源占主导地位,其次是下古生界和三叠系,川南、川西南均以下古生界和三叠系占主导地位,川中以侏罗系石油和上三叠统天然气为主;川西主要以上三叠统天然气为主,川北主要以三叠系和侏罗系为主。
油气分布格局与盆地的形成、演变分不开,盆地演化的有序性决定了盆地油气资源分布的有序性。早古生代四川盆地作为上扬子克拉通的组成部分,大面积分布巨厚的烃源岩形成了丰富的油气资源。就川东地区而言,巨厚的志留系烃源岩为石炭系天然气成藏提供了资源保障,上三叠统坳陷生烃中心和沉降中心相吻合,主要分布在川西坳陷带。侏罗系湖盆区主要分布川中,适中的有机质热演化使得川中石油资源丰富。
值得说明的是油气资源评价结果受当时的勘探程度、地质认识限制。随着勘探程度和地质认识的提高,早期油气资源评价结果可能与勘探成果不匹配,甚至出现矛盾。因此,油气资源的评价必须以动态的观点来看待。“八五”以来的勘探实践,尤其是“九五”以来的勘探证实,四川盆地油气资源预测与勘探实践结果相佐,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资源量巨大,探明程度很低。如下古生界(包括震旦系)资源量巨大,占全盆地总资源量近1/3,但截至到目前下古生界勘探只发现了威远气田以及一些含气构造,资源探明率很低,小于2%。另外,川西的上三叠统探明率也不到5%。②资源量过低,已发现的圈闭资源量、储量超过资源量。如川西侏罗系在二轮资源计算石油资源量折算成天然气资源仅有11.4×108m3,目前已探明三级储量远大于资源量。川东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预测鲕滩圈闭资源量已近7000×108m3,也远大于资源量。因此有必要对四川盆地油气资源量进行重新计算。
目前,四川盆地在六个层系获得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见表10-2),从新到老分别为侏罗系、三叠系、二叠系、石炭系、奥陶系及震旦系。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主要集中在石炭系、三叠系和二叠系气藏中,三层探明地质储量合计达5352.99×108m3,占整个四川盆地探明地质储量的92.50%,剩余可采储量合计为2226.55×108m3,占整个四川盆地探明剩余可采储量的99.34%,其中石炭系(全部分布在川东地区)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及剩余可采储量分别为2639.60×108m3和1486.68×108m3,分别占四川盆地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及剩余可采储量的45.61%和66.33%。因此,石炭系、三叠系、二叠系气藏,特别是石炭系气藏还有很大的开采潜力。
表10-2四川盆地各层系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统计表
(资料截至1999年底)
从地区来看(见表10-3),目前四川盆地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主要分布在川东地区,探明地质储量达3511.72×108m3,占整个四川盆地探明地质储量的60.68%,探明可采储量为2582.86×108m3,占整个四川盆地探明可采储量的63.67%,其次为川西南、川南地区,而川西北、川中地区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及可采储量较少,均不到500×108m3。
表10-3四川盆地各地区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统计表
3.天然气勘探实现了两个大的转折
(1)1977年发现相国寺石炭系孔隙性气藏,是四川盆地勘探发生重大转变时期,首先是以勘探裂缝性气藏为主,转变到以勘探孔隙性气藏为主;在勘探指导思想和决策方面,明确提出以孔隙性储层为对象,以大中型气田为目标,大力甩开勘探,争取较大的新发现;在勘探技术方面,由模拟地震发展到数字地震,形成了高陡复杂构造处理解释技术、储层横向预测技术、侧钻中靶技术等。由于指导思想、决策正确和技术进步,取得了重大的勘探成果,获得了五百梯、沙坪场、大池干井、高峰场等一批大中型气田,实现了四川盆地储量高速增长,累计获石炭系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为2639.6×108m3。
(2)“九五”期间川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鲕滩勘探的突破以及川西地区侏罗系次生气藏勘探的突破,实现了川东石炭系的接替以及勘探领域由川东向川北、川西北的转变,勘探层系由石炭系向二叠系、中生界的转变。
位于开江-梁平海槽区南侧已发现有铁山南、双家坝飞仙关组鲕滩气藏,在海槽北侧地区有“九五”期间发现的飞仙关组鲕滩气藏,即渡口河、罗家寨构造带和铁山坡等,这一发现是继川东石炭系发现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现已发现铁山、渡口河、铁山坡等飞仙关组鲕滩气藏10个,获探明地质储量为319.69×108m3、控制储量为35.19×108m3,预测储量为365.54×108m3,三级储量合计为720.42×108m3(不含高桥、罗家寨储量),在川东地区排名第二,勘探成效十分显著。在海槽北侧地区即渡口河—五宝场地区预测飞仙关组鲕滩圈闭22个,面积达795.81km2,圈闭资源量达6764×108m3。飞仙关组鲕滩为岩性-构造复合圈闭气藏,储层主要为溶孔鲕粒云岩、溶孔云岩和溶孔鲕粒灰岩。
川西白马—松华地区地震勘探始于1967年,先后在该区共作6轮地震工作(线距0.7~1.2km)及油气综合化探。钻探始于1995年,于1995年7月在白马庙潜伏构造钻探的白马1井,在侏罗系蓬莱镇组获工业气流,从而揭开了该区浅层侏罗系天然气勘探的序幕。到2000年3月底为止,以蓬莱镇组为目的层已钻探46口,测试获工业气井25口,钻探成功率为54.35%,获天然气控制储量为391.76×108m3。此外,在川西地区的观音寺、三皇庙、苏码头等构造也发现了侏罗系浅层气藏。
⑽ 勘测成果及初步解译
(一)塔中公路沿线剖面
1.总体特征
图5-7是沿塔中沙漠公路的EH-4勘测剖面成果。图5-8是根据图5-7解译出的地下水TDS分布略图。由该图可以看出,沙漠公路沿线基本没有较深层淡水或微咸水,但局部100~200m深度内显示有微咸水(TDS为1~3g/L)。
据图5-7,在垂向上,地层视电阻率值总体上由浅到深逐渐升高,反映了地下水上咸下淡的特点。而水平方向上,20号测点附近出现一个稍向北倾斜的垂向电性界面,界面附近地层视电阻率为3~3.5Ωm,而两侧地层电性有较大不同。界面以南至昆仑山前平原地下水溢出带,200m以下地层的视电阻率值高于4Ωm;界面以北至现代塔里木河冲积平原区,地层的视电阻率值均小于3Ωm。图5-8解译结果表明,垂向电性界面附近,自上而下地下水的TDS均为5g/L左右;界面南侧200m深度之下为3~5g/L,200m以浅局部地段小于3g/L;界面北侧均大于6g/L,浅部最大可达20g/L以上。这清楚地表明,界面两侧分属两个不同的沉积区及与之对应的水文地质单元,南部是昆仑山北麓冲(湖)积平原区水文地质单元,北部是天山南麓冲(湖)积平原区水文地质单元,界面附近是两大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的交汇带(图5-9)。界面南侧地表到埋深500m的上宽下窄的禊形体,推测是远古塔里木河演化中形成的冲积层,说明古塔里木河在此通过了较长的历史时期,而且水平摆动的幅度逐渐加大(详见后述)。
20号测点以北古塔里木河冲积平原区100m深度以下,没有古河道特征的反映,进一步说明古塔里木河冲积层的深度较小,形成的淡水带深度非常有限,下部为北部冲湖积平原区的湖积层。
图5-7塔中沙漠公路沿线EH-4高频勘测剖面
图5-8塔中沙漠公路沿线地下水TDS(g/L)分布略图
图5-9沙漠公路沿线EH-4勘测结果沉积特征解译
另外,图5-7中南部昆仑山北麓冲(湖)积平原内,700m以下地层视电阻率值较上部有降低的趋势,可能已属第三系,水质变差。
2.塔里木河早期古河道探讨
图5-7中,垂向电性界面北侧22号点至52号点之间,100~250m深度内存在两个上下叠置的透镜体状的电性高值带。最显著地段位于30号点附近(沙漠公路200km里程碑附近,北纬39°44'),宽度在50km以上,视电阻率值达8Ωm以上,表明地下水的TDS小于2.5g/L,而200km里程碑处的单点反演视电阻率视值大于10Ωm,预示着局部地下水的TDS可能更低(小于2g/L)。
剖面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视电阻率等值线的圈闭特征表明了古河道的存在;从电性高值带的规模看,应是大型河流的古河道;从新构造运动特征分析和近代的地理学研究,可以肯定第四纪以来塔里木河逐渐由南向北迁移,但由于勘探程度的限制,最初的塔里木河究竟在什么位置、何时向北迁移等都还没有明确的结论,一般仅笼统地认为在盆地的中部。在没有更有力的证据之前,根据上述几点,笔者认为,30号点附近的电性高值带应是早期的塔里木河古河道,它北距现代塔里木河河道150km以上(图5-9)。按这一推断,在塔中沙漠公路沿线地带250m深度之内,塔克拉玛干沙漠内部南北两大沉积区(昆仑山水系影响区和塔里木河水系影响区)的界限起码应推移到该远古塔里木河道区,即北纬39°44'以南附近。
另外,50号点附近也存在两个上下叠置的小型透镜体状相对电性高值带,中心部位的视电阻率大于7Ωm,它们与30号点处的电性高值带相对应且具有一定的联系,但深度稍浅,最大视电阻率值也较低,推测是当时塔里木河的分支河道或塔里木河短期摆动造成的。28号点至48号点之间,400m深度左右存在一个不很明显的相对电性高值带,视电阻率大于4Ωm,底部呈封闭特征,上部与30号点处的电性高值带相接,限于勘探程度,仅推测是第四纪以来塔里木河最早期的古河道,其底界深埋为500m左右,大致是第四系的底界,这就说明塔里木河从第四纪早期就从此通过。
如果上述推断是正确的,这将是塔里木盆地第四纪研究的重大发现。它对塔里木盆地古地理环境的变迁、水文地质单元的划分、地下水流系统的演化和沙漠腹地供水等都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因物探测点点距较大,且采用低频工作方式,没有得到100m以上勘探资料,今后有必要做进一步的综合勘探研究,追索古河道的分布、迁移、埋藏规律和水质变化特征。
3.南部地下水侧向径流补给沙漠地下水的启示
在图5-7和图5-8中,剖面南端至60号点左右的区段内,自上而下存在多个呈舌状向沙漠腹地延伸的相对高阻值带,这预示着地下水的相对淡化带。
图5-7中南端83~90号测点,浅部100~200m深度内,视电阻率的最大值可达6Ωm以上,解译地下水的TDS<3g/L。该相对淡化带延伸距离较短,距剖面南端约35km,距尼雅河冲洪积扇溢出带约60km。根据尼雅河溢出带附近钻孔揭露的情况,推测是溢出带相应深度承压含水层向沙漠腹地的延伸。反映了与图5-7南端相接的尼雅河溢出带及下游EH-4高频勘测剖面的图5-10,很好地证明了上述推测。
200~700m深度内,相对淡化带的地层视电阻率为4.5~5.0Ωm,地下水的TDS为3.5~4.0g/L。弱淡化带向沙漠腹地的延伸距离随深度增加而增大,距尼雅河溢出带最远达150km。这与西北干旱区冲洪积扇前缘承压含水层普遍具有的分布埋藏特点一致,即越向深部,向下游延伸越远,赋存其中的地下水也相对较淡。
图5-10塔中沙漠公路民丰段EH-4勘测剖面
上述相对淡化带的意义还在于为笔者提供的下述信息:如果不考虑水的因素,地层视电阻率越高,岩石颗粒一般越粗,因此弱淡化带内地层一般具有相对较好的渗透性能,它们构成了昆仑山前冲洪积平原地下水侧向补给沙漠地下水的主要通道,也正因为地下水径流条件相对较好,在地下水的长期淋滤溶解作用下,形成相对难溶的地球化学环境,所以赋存其中的地下水水质相对较好。
(二)KT1孔南侧剖面
KT1孔425.00~528.54m试段揭露地下水的TDS为2.279g/L,是塔中地区目前已探明的水质最好的勘探孔段。于孔旁验证EH-4勘测效果的同时,在地下水形成演化模式假说的理论指导下(见后叙),笔者向西南方向进行了3km的追索性勘测,结果如图5—11。该剖面清晰地反映出,400m深度以下南部地段高阻层的视电阻率绝对值和厚度均比KT1孔处要大(KT1孔在剖面0点附近)。南端视电阻率最大值约8.5Ωm,表明地下水的TDS接近或小于2g/L,而视电阻率高于8Ωm的最大厚度达450~750m。由该图还可看出淡水或微咸水含水层由南向北的舌状延伸特点,而KT1孔正好位于500m深度舌状淡水体的末端附近。因此,可以推测,如果当初KT1孔的孔位向南移动3km,其水质和水量均可能比现在的KT1孔更理想,很有可能达到饮用水的标准,而且长期使用,水质也不易变化。这一结果的重大意义还在于指明了塔中一带淡水的补给来源和下一步进行勘探找水的方向。
(三)安迪尔河下游剖面
受交通条件限制,仅对安迪尔河溢出带下游地段进行了勘测。勘测采用高频工作方式,剖面从安迪尔河末端处的安迪尔牧场开始,向南沿简易公路至315国道附近安迪尔河冲洪积扇溢出带,共布设8个测点。因剖面基本上顺河流走向布置,为避免河流影响,保持测线距河流500以上。在达到勘查目的同时,结合当地牧场少数民族的饮水问题(目前仍饮用不卫生的涝坝水),于安迪尔牧场南北两侧进行了加密勘测,因此前4个点点距较小,后4个点点距较大,起控制作用。
图5-11塔中KT1孔西南方向EH-4勘测剖面
图5-12是该剖面的勘测结果,除南端表层视电阻率小于10Ωm外,整个剖面呈现高阻特征。特别是北部安迪尔牧场区(图中5~15km之间)有一个明显的高阻淡化带,深度为50~250m,视电阻率达30~50Ωm,地下水的TDS小于1g/L。
该剖面从南到北的电性特征看似反常,实质上恰好反映了本地新构造和水文地质特征。从卫星影像可明显地看出,安迪尔河道和牙通古孜河道环抱315国道的现象,正是两河道间民丰北隆起的反映,此新构造隆起的不断抬上,加剧洪水期两河道的下切侵蚀,地下水在河道溢出,即溢出带演变成沿河道的线状溢出为主,使地下水的溢出带上移。由于该隆起的阻水作用,其北侧形成了地下水滞流区,地下水矿化度增高。北部视电阻率的圈闭特征,正好反映了古安迪尔河向北西运动而形成的河床型冲积层,其中赋存地下淡水。距安迪尔25km的电性圈闭特征也是安迪尔古河道的反映。10~15km地表高阻值是现代河道的淡化带。不难看出,从上下两个圈闭体反映的淡化带规模来看,现代安迪尔河的径流量已大为减少。
(四)塔里木河勘测剖面和肖塘供水井附近勘测剖面
为了解塔里木河对地下水的影响,在河床两侧及肖塘布置了高频探测剖面,结果如图5-6和图5-13,塔里木河位于图中的35.5km处,肖塘位于该河南约30km。由两图中可得到如下认识。
图5-12安迪尔河下游EH-4勘测剖面
图5-13塔里木河EH-4勘测剖面
(1)该剖面清楚地反映出塔里木河淡化影响深度仅100m左右,其两侧的宽度不超过1.5km。
(2)勘测剖面视电阻率等值线具有明显的上下两个圈闭体,而且下者明显大于上者,这表明在形成两个圈闭体之间有一个短暂时期,塔里木河游荡它地,形成了短期的沉积间断;塔里木河重返此地后冲积物的规模和展布范围大为减小,说明随着气候变干,河水径流量大为减小,这可能发生在全新世早期。
(3)肖塘供水井位于现代河道南30km,其附近的EH-4勘测剖面(图5-6)表明塔里木河以南,20号测点以北的冲积平原区古河道及地下相对淡水的深度不过40m,仅分布废弃河道或古河道附近的较浅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