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教育部关于批准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的内容
教高[2005]14号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评审确定的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已经过异议审理,经教育部裁定,全部有效。
依据国务院发布的《教学成果奖励条例》的规定,报经国务院批准,由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及上海交通大学王大中等合作申报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机制的创新与实践》,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大学及北京信息工程学院王越等合作申报的《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开展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北京交通大学王玉凤等申报的《开拓创新,建设一流的物理演示与探索实验室》等三项成果获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赵凯华等申报的《<电磁学>系列课程的改革和建设》等59项成果获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姚津等申报的《会计实验教学的实施及成果》等537项成果获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奖项目名单见附件)。
在全国开展教学成果奖励活动是党和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成果的检阅和展示,是党和国家重视教学工作的重要体现。本次获奖的项目是全国高等教育界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岗位上,经过多年艰苦努力获得的创造性劳动成果,在总体上代表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水平,充分体现了近年来我国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认真学习、借鉴和应用这些获奖成果,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深化教学改革,为培养和造就更多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专门人才而努力奋斗。
附件: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
教 育 部
二OO五年九月二日
❷ 如何申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教学成果来奖包含有很多的种类源,有国家高等教育成果奖、省高等教育成果奖、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市区县教育教学成果奖还有各级的赛课奖。 以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为例,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是国务院确定的国家级奖励,每4年评选一次。
❸ 什么是教学成果奖
教学成果奖包含有很多的种类,有国家高等教育成果奖、省高等教育成果奖、省内基础教育容教学成果奖、市区县教育教学成果奖还有各级的赛课奖。
教学成果指自己独自撰写的教学论文,在县教科所或市、省级教研室组织的教学实验成果评比中获奖,发给教学成果证书。或是,从教科所申请教研课题,经自己的实践实验上报材料后被上级选上,发给教学成果奖证书的。
教学成果,是指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明显效果的教育教学方案。
拓展资料:
申报材料:
1.反映成果的总结
2.教学成果鉴定书
3.视频
支撑材料:
1.示范中心实验教学情况统计表
2.学生获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励情况
3.学生发表的学术论文
4.校际共享合作协议
5.承办省级及以上实验教学研讨会一览表
6.示范中心面向校际开放、共享的实验实训一览表
7.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批准文件
8.学生获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技术资质证书
9.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10.公开发表的实验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11.出版及自编的实验教材
❹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奖项介绍
设立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国家对高等学校教学工内作的高度重容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共评三类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各400项,这些成果充分展现了重视教学建设、重视教学改革、重视人才培养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代表了目前我国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水平。目前,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已被视为与国家科技成果三项奖励并列的国家级奖励。
❺ 教育部关于批准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具体包含哪些内容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处理过异议项目后,在已经确定成为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目共计有1355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将的有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提交的《走向世界的中国数学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的上海经验》、重庆市巴蜀小学校提交的《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与评价》、平度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提交的《助推县域三农转型升级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提交的《深职院——华为培养信息通信技术技能人才“课证共生共长”模式研制与实践》、四川大学提交的《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一流本科教育川大实践》、华中师范大学提交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重构与探索实践》等6项成果。
❻ 浙江财经大学怎么样
浙江财经大学坐落在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浙江省杭州市,是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体,经、管、文、法、理、工、艺、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财经类高校。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74年的浙江财政银行学校,1987年获准成立浙江财经学院,1991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13年更名为浙江财经大学,2014年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现有下沙、文华、翠苑和长安4个校区,占地2300亩,总建筑面积98.5万平方米。设置有16个学院,1个教学部,1个独立学院,3个研究院。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和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招生权,在校普通全日制学生25000余人(其中独立学院学生近万人)。固定资产总值16.87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6亿元,建有69个专业实验室。图书藏量206万余册,中外文数据库80余个,中外文现刊近2000种,电子图书250余万种,电子期刊近3.5万种,自建有诺贝尔经济学奖文献馆、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文献馆、政府管制文献馆、浙商文库、浙财文库、专业经典阅读文库等6个特色库。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确立了“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创业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本科生综合导师制,努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制度保障,不断扩大学生修读双专业双学位和优秀学生、特长学生转专业的比例。设有45个本科专业,其中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1个省重点专业、9个省“十二五”新兴特色专业、6个省“十二五”优势专业、8个省“十三五”优势专业。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团队,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9门省级精品课程、7门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4部国家级教材、44部省级重点教材,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学校是全国首批31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学校之一。近年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7项,学生在各类学科、科技竞赛中共获国际级奖项21项、国家级奖项136项、省级奖项1200余项,学生初次就业率均保持在97%以上,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
学校坚持把人才作为核心资源,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实力。拥有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现有在校教职工1492人,其中专任教师1080人,正高级职称162人,副高级职称345人,具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542人。拥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2人,浙江省特级专家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者22人(其中包括重点资助3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1人,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4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省高校优秀教师10人,省高校教学名师5人,省教坛新秀7人,省师德先进个人7人。另聘有100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
学校坚持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龙头,大力加强学科和学位点建设。拥有应用经济学、统计学2个省A类一流学科,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理论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4个省B类一流学科,1个“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管”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法学和统计学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工商管理、会计、金融、保险、税务、资产评估、公共管理、国际商务8个专业硕士学位点,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重点创新团队、1个省高校创新团队。
学校坚持把科研创新作为强校之路,不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先后有4位教师的独著或合著成果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近年来,学校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9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4项,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招标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2项、国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6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教育部和其它省部级项目750项,哲学社会科学类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数位居省属高校前列。学校大力加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着力推进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拥有1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与住建部、杭州市、温州市、丽水市、中国城市燃气协会、正泰集团等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和企事业单位深入开展战略合作,众多研究成果得到省部级及以上领导的重要批示,为国家部委和省委省政府制定政策提供智力支持。
学校坚持把开放办学作为桥梁纽带,不断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现与美国、英国、日本等28个国家和地区的102所高校建立了良好的校际关系,开展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等国际交流,举办ACCA、CPA
Canada、U.S.CPA,以及中加会计学专业、中美市场营销专业、中英金融学专业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先后有70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来校学习。
浙江财经大学秉承“进德修业,与时偕行”之校训,正在大力实施“党建领校、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文化荣校、校友名校”的发展战略,努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型财经大学。
❼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属于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吗
是的,必须是先由学校老师申请,然后教育部的人审查过以后,还得看学生的反映情况,
❽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参加人多少名有效
国家没有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参与人数有规定,只要是开设了这个奖,就内可以容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教学成果,委员会成员就会对提交上来的成果进行评比,最终开设出来,一,二,三等奖各种。
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是国务院确定的国家级奖励,每4年评选一次。前6次分别在1989年、1993年、1997年2001年、2005年、2009年评选。2013年已扩展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包含基础教育(含幼儿教育与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含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含成人高等教育)。奖励等级分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个等级,授予相应的证书和奖金。本次是2013年4月评选,经过3个月公示期,然后,一等奖和二等奖由教育部批准,特等奖由国务院批准。
❾ 谁能获国家教学成果奖
入围的数学类项目
1数学专业本科生课程体系建设,北京大学王长平(数学学院副院长、杰青、长江)、张继平(数学学院院长、杰青、长江)
2概率统计课程体系的发展变革,北京大学何书元(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统计学教学指导分委会主任)、耿直(统计所所长,杰青)
3 工科基础数学课程引入建模思想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北京交通大学李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尚志
4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基础课教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尚志(理学院院长,名师,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数学基础课教学指导分委会副主任)、郑志明(副校长,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数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会副主任)
5构建科学教育公共课新模式,推进文化素质教育“科学与人文双翼齐飞”, 南开大学顾沛(名师,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数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会副主任)、张伟刚(教务处副处长)
6全面提升大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机制研究与实践,天津大学熊洪允,天津理工大学于义良
7泛函分析课程改革和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内蒙古大学孙炯(数学基础课教学指导分委会委员)、刘德
8改革大学数学课程内容与体系,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东北大学宋叔尼、孙艳蕊
9高等数学课程建设和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辽宁工业大学佟绍成、王涛
10省精品课程线性代数教学资源建设、辽宁科技大学李大卫、刘洪
11大学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沈阳农业大学惠淑荣、张阚
12建设实践类数学课程群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东北电力大学张杰、周硕
13科学组织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探索创新人才培养与数学教学改革新模式,复旦大学李大潜(院士,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叶其孝
14金融数学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及人才培养,同济大学姜礼尚、徐承龙
15经济数学教学成果与教材建设,南京财经大学张从军、时洪波
16数学集中实践性教学及课外数学创新活动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作用,南京邮电大学孔告化、邱中华
17依托质量工程建设提高工科大学生数学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合肥工业大学朱士信(数学系主任,名师)、唐烁(数学系副主任)
18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南昌大学朱传喜(理学院院长,名师,数学基础课教学指导分委会委员)、徐义红
19公共数学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华东交通大学刘二根、徐保根
20金融数学高级人才培养体系的创建与实践,山东大学彭实戈(院士),陈增敬
21《数学物理方法》多元化双主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鲁东大学李清山、徐秀玮
22发挥学科建设优势 优化数学专业培养模式,曲阜师范大学刘立山、尹传存
23高职高专工科数学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王秀梅、秦体恒
24随机分析及其应用在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中的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华中科技大学黄志远(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随机研究中心主任)、万建平
25经济数学课程体系革新与立体化教材建设,武汉理工大学吴传生(数学基础课教学指导分委会委员)、王卫华
26大学数学立体化教育资源与集成系统的研究和实践,华南理工大学郝志峰(数学基础课教学指导分委会委员)、廖芹
27数学建模方法与高等数学课程融合的探索与实践,海南大学李志林、欧宜贵
28西部高校数学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四川大学刘应明(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王宝富
29依托学科优势,立足特色创新,工科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建设与实践,成都理工大郭科、周仲礼
30围绕统计学省级重点专业建设,探索统计人才培养新模式,云南财经大学石磊、王力宾
31培养大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素质的综合改革与实践,重庆大学杨虎、刘琼荪
32构建西部教学团队,深化数学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积极服务基础教育,西南大学宋乃庆、陕西师范大学朱德全
33《高等代数》教学改革与实践(教材),西北师范大学刘仲奎、杨永保
34加强《数值分析》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新疆大学阿布都热西提、帕力旦
35少数民族高等数学课程知识体系的改革研究与实践,塔里木大学周保平、吐尔洪江
36《数值分析》系列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河北理工大学刘春凤、何亚丽
37优化随机数学系列课程内容体系,培养多层次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西北工业大学田铮、肖华勇
38创新大学数学教育,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刘三阳(理学院院长兼数学系主任,名师,跨世纪人才,数学基础课教学指导分委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王金金(理学院党委书记)
39依托数学建模创新实践基地,构建特色鲜明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吴孟达、吴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