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动物科学方面,你知道哪些科学成果呢
远的不是说,就是如今的新冠疫苗就是属于动物科学方面的科学成果,疫苗研制成功,肯定会对世界格局产生改变。
我们能在世界上率先推出新冠灭活疫苗及其它疫苗,那么我们对国外动不动就实施的加征关税等经济制裁及限制或禁止高科技出口的霸凌行为就多了一个筹码,增加了又一个有分量的话语权。
Ⅱ 我国在动物学研究中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
2014年第44卷第9期的《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杂志刊登了一篇名为《我国疾病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和展望》的评述文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的学者简要介绍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疾病动物模型项目的资助情况, 同时指出了我国疾病模型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文章还全面梳理了我国疾病动物模型的研究和发展现状,内容涵盖了肿瘤、神经及精神疾病、感染及免疫性疾病、心血管与代谢性疾病、药物筛选等不同领域。
文章提及了斑马鱼在不同领域中已获得的成果以及在该领域中的前景,包括利用斑马鱼等低等脊椎动物来建立血管增生以及肿瘤转移模型;在斑马鱼中建立了白血病模型;以秀丽线虫、果蝇、斑马鱼等实验动物作为代谢性疾病研究的动物模型等,其中重点强调了斑马鱼在新药筛选和研发方向上的重要作用。
斑马鱼作为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 是连接非脊椎动物(小模式生物体)和哺乳动物(大模式生物体)的桥梁,其独特的生物学、基因组学、遗传学优势及其高度保守的疾病信号转导通路,使其成为以表型驱动的“正向”及“反向”遗传学和在基因组规模上研究人类疾病相关病理生理学及在活体内进行先导药物筛选的最佳模式生物之一。斑马鱼作为新型的模式生物,与细胞和小鼠相比, 具有高通量、给药方法、生物和靶点等优势,因此, 斑马鱼活体高通量药物筛选(whole-animalHTS, W-HTS)已广泛应用于药物筛选领域。
至今为止,国内已建立了国家斑马鱼资源中心(China Zebrafish Resource Center, http://zfish.cn/)和斑马鱼敲基因联盟(正在进行 1号染色体全基因(1418个基因,包括编码和非编码基因)敲除项目, 目前已经完成50%~70%的任务,其潜在的价值是筛选得到的 1000余种突变体, 可能给医学领域带来各种斑马鱼疾病模型)。
作为国内第一家商业化运作的斑马鱼技术服务机构,杭州环特生物也在斑马鱼技术服务外包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目前公司已与国内上百家医药企业和研究机构开展了项目合作,参与开发的5个药物也以及成功上市。
Ⅲ “仿生学”的研究成果有哪些
科学家通过对大自然和动物界里发生的许多奇迹的仔细观察,建立了一门新兴的学科——仿生学。仿生学是集动物学、物理学、化学、心理学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一门独立的边缘科学。通过模拟动物的功能,以改进现有的和创立崭新的机械、建筑结构和新材料、新仪器和工艺研究,创造出许多适用于生产、学习和人们生活的先进技术。
飞机的出现毫无疑问是来自人们对飞禽鸟类的直接模仿,现代飞机的垂直起降,空中定悬后掉头等诸多方面功能的实现也深受飞鸟和蚊虫的启发。
船和潜艇来自人们对鱼类和海豚的模仿,生物学家通过对蛛丝的研究制造出高级丝线、抗撕断裂降落伞与临时吊桥用的高强度缆索。
响尾蛇导弹等就是科学家模仿蛇的“热眼”功能和其舌上排列着一种似照相机装置的天然红外线感知能力的原理,研制开发出来的现代化武器。
仿生学家们从蚂蚁、蜜蜂等动物利用偏振光定向的本领中得到启发,制成了用于航海和航空的偏光天文罗盘。使用这种罗盘,即使飞机在磁罗盘失灵的南、北极上空,依然能准确地定向飞行.
海豚游泳速度很快,超过现代潜艇的航速,海豚游泳快的秘密在哪里?仿生学家发现海豚的皮肤外面的表皮薄而富有弹性,里面的真皮像海绵一样有许多突起,突起之间充满了液体。这种皮肤能吸收和消除阻碍前进的水流漩涡,使水流从它表面顺利通过,因而游得快
.仿生学家模仿海豚的皮肤,用富有弹性的有机材料制成一种多层的潜水艇外壳,潜水艇穿上这层人造“皮肤”,航行时阻力可减少
一半,航速提高了1倍。
变色龙浑身能变换六七种颜色。变色龙的表皮上有一个变幻无穷的“色彩仓库”,贮藏着黄、绿、蓝、黑等各种色素细胞,一旦周围的光线、温度和湿度发生了变化,变色龙就随之改变体色。科学家仿照变色龙,制成了一种既能自动改变颜色,又始终与环境保持一致
的军装。这种军装用一种对光线变化很敏感的化学纤维织成的布料制成,士兵穿上这种军装,可以放心地从白色的沙滩上登陆,在森林
里军装是深绿色,在草地时又变成麻黄色。
人造卫星在太空中由于位置的不断变化可引起温度骤然变化,有时温差可高达两、三网络,严重影响许多仪器的正常工作。科学家们受蝴蝶身上的鳞片会随阳光的照射方向自动变换角度而调节体温的启发,将人造卫星的控温系统制成了叶片正反两面辐射、散热能力相差很大的百叶窗样式,在每扇窗的转动位置安装有对温度敏感的金属丝,随温度变化可调节窗的开合,从而保持了人造卫星内部温度的恒定,解决了航天事业中的一大难题。
蝇的复眼包含4000个可独立成像的单眼,能看清几乎360。范围内的物体。在蝇眼的启示下,人们制成了由1329块小透镜组成的一次可拍1329张高分辨率照片的蝇眼照像机,在军事、医学、航空、航天上被广泛应用。
萤火虫可将化学能直接转变成光能,且转化效率达100%,而普通电灯的发光效率只有6%。人们模仿萤火虫的发光原理制成的冷光源可将发光效率提高十几倍,大大节约了能量。科学家研究发现,萤火虫的发光器位于腹部。这个发光器由发光层、透明层和反射层三部分组成。发光层拥有几千个发光细胞,它们都含有荧光素和荧光酶两种物质。在荧光酶的作用下,荧光素在细胞内水分的参与下,与氧化合便发出荧光。科学家先是从萤火虫的发光器中分离出了纯荧光素、荧光酶,后来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了荧光素。由荧光素、荧光酶、ATP(三磷酸腺苷)和水混合而成的生物光源,可在充满爆炸性瓦斯的矿井中当闪光灯.
现在有一种水底机器人,是仿造螃蟹做的,它的用处是排除水中的水雷.
Ⅳ 那位动物学家对乌鸦的研究成果是什么
①乌鸦,因其通体羽毛或大部分羽毛皆为乌黑色,故此得名。长久以来,乌鸦在人们的心目中并没有什么好名声,“乌鸦叫,祸来到”,人们视其为不祥之物,甚至成了不吉利的象征。其实,这都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误解,乌鸦实际上是挺可爱的。
②鸟类学家研究发现,乌鸦堪称“鸟中诸葛”,其聪明机灵的程度令人吃惊。在欧洲的一些公路两旁,常常可以看到乌鸦,因为每当载重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地面震动往往迫使地下的虫子爬出地面,这样,乌鸦一伸嘴便可把虫子吃掉。乌鸦还会把核桃扔在马路上,让汽车替它们把壳压碎,它们再吃壳里的果实。
③在鸟类世界中,乌鸦的语言是最丰富的,其叫声大约有300余种。泰国动物学家纳端经过两年多的反复研究和分析,居然还创作了一部举世无双的《乌鸦会话词典》。这部词典把乌鸦的叫声分为:寒喧、闲谈、嘲笑、漫骂、抱怨、警告等。根据这部词典,人们完全可以听懂乌鸦的语言。
④值得一提的是,乌鸦是很有感情的。荷兰动物学家艾迪·博塞曼“领养”了一只18个月的乌鸦,取名叫“卡托克”,把它精心饲养到8岁。这只乌鸦竟视他为“父亲”,只要他一踏进门,便会手舞足蹈向主人鞠躬致意,其亲昵之态令人动情。
⑤有许多小鸟都是由亲鸟哺育,长大后便各自西东了。而乌鸦却不同,小乌鸦长大后不但不离娘而去,并且对自己父母十分孝敬。老乌鸦飞不动了,小乌鸦便到处觅食,衔回来一口一口地喂。乌鸦不仅生前孝敬父母,死后的“葬礼”也是悲壮隆重的。老乌鸦一旦病死,小乌鸦还召集亲友为其送葬。有时群集数以千计,众乌鸦哀鸣着盘旋数圈,向遗体告别后将死乌鸦放人深坑。
⑥就连“天下乌鸦一般黑”这一定论,事实上也是存在出入的。在民主也门就有白色的、棕色的和灰色的乌鸦。黑色的乌鸦,身上生发出黑黝黝的亮光,头圆嘴尖尾长;灰色的乌鸦,其头部多长了一绺细毛,身羽上尚可辨出缕缕花纹;那白色的乌鸦,远看则像白鸽,别开生面,讨人喜欢。
Ⅳ 动物学研究的介绍
《动物学研究抄》创刊于1980 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动物学类学报级双月刊。以报道国内外动物学主要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新进展、新技术和新方法为己任,为促进现代动物科学的发展,促进学术交流,为创新型国家的需求和经济建设服务。至 2006年12 月,已出版正刊126期,增刊12 期,发表论文3403 篇。2007年平均发表周期为159天 。全部论文的全文 PDF 文件、中英文题目摘要已经上网。
Ⅵ 在动物科学上,世界都有哪些著名的成果
在动物科学上,世界都有哪些著名的成果?
一篇名字叫做《我国疾病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和希望》的简评文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药学科学部的专家教授简单详解了自然科学基金对病症细胞模型最新项目的帮护情况,此外注重了在中国病症实体模型未来的重要发展前景。文章还多方位梳理了在中国病症细胞模型的科学研究和发展趋向现状,内容包括了肿瘤、神经系统及精神类疾病、感柒及免疫系统病症、心脑血管病与代谢病、药物筛选等不一样领域。
至今截至,中国已建立了在我国斑马鱼资源中心和斑马鱼敲遗传基因同盟。作为中国第一家商业化的的运作的斑马鱼技术服务机构,杭州环特微生物菌种也在斑马鱼专业性服务外包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目前公司已与中国上百家医疗行业和科学研究机构进行了合作项目,参与设计开发的5个药物也以及取得成功发售。
Ⅶ 动物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是什么
生物仿生技术
Ⅷ 动物学方面最近几年的新进展
以前认为鲨鱼一定要不停游动才不会窒息 但前些时候看到最新研究显示鲨鱼可以静止在水中而不会窒息 不知道这个算不算
Ⅸ 动物学研究什么
这个太笼统了,研究的方向有很多,不知道你们老师的意思是啥。
这个“学”可以研究的有那么几种:
1、属种的分类、命名、进化树以及新物种或衍生物种的研究;
2、特定物种的习性、习惯、特点、生存环境及繁衍情况等;
3、特定物种的行为特定及对特殊刺激所作出的条件反射,用于医疗、生物、军事、物理、航天等多种科技领域的研究课题;
4、特定物种的进化过程、发展历史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地理、人文、环境、气候,甚至它所从属的整条食物链、生存链等。
实际上这里面应该分得非常细,我只是大体上归了这么几类而已。
Ⅹ 1950年来的生物研究成果(只列举,不用解释)
西方最新基因研究成果证明女人给了男人智慧
基因实现神话 绿叶变成鲜花
韩国:开发出能在DNA中高速检测病原体的仪器
斯坦福:极端DNA合成独具潜在应用价值
西班牙:一种先进的多发性骨髓瘤遗传诊断方法
人因大脑而肥胖找到新证
法国:人类基因组研究取得新方法
美称骨髓干细胞可使受损细胞再生
云南大学人类遗传学中心发现高血压等三个疾病相关基因
中国重离子束治癌技术即将进入临床治疗
台湾深海生物研究发现80种世界新种生物
中美提出了AvrPto通过解除Pto对防御响应的抑制引发疾病抗性的机制
另外,以下是历年诺贝尔生物学医学奖获得者及其成果:
1960年 F.M.伯内特(澳大利亚人)
P.B.梅达沃(英国人) 证实了获得性免疫耐受性
1961年 G.V.贝凯西(美国人) 确立“行波学说”,发现耳蜗感音的物理机制
1962年 J.D.沃森(美国人)
F.H.C.克里克 发现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对住处传递的重要性
M.H.F.威尔金斯(英国人)
1963年 J.C.艾克尔斯(澳大利亚人)
A.L.霍金奇 发现与神经的兴奋和抑制有关的离子机构
A.F.赫克斯利(英国人)
1964年 K.E.布洛赫(美国人)
F.吕南(德国人) 从事有关胆固醇和脂肪酸生物合成方面的研究
1965年 F.雅各布
J.L.莫诺 研究有关酶和细菌合成中的遗传调节机构
A.M.雷沃夫(法国人)
1966年 F.P. 劳斯(美国人) 发现肿瘤诱导病毒
C.B.哈金斯(美国人) 发现内分泌对于癌的干扰作用
1967年 R.A.格拉尼特(瑞典人)
H.K.哈特兰 发现眼睛的化学及重量视觉过程
G.沃尔德(美国人)
1968年 R.W.霍利
H.G.霍拉纳 研究遗传信息的破译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
M.W.尼伦伯格(美国人)
1969年 M.德尔布吕克
A.D.赫尔 发现病毒的复制机制和遗传结构
S.E.卢里亚(美国人)
1970年 B.卡茨(英国人)
U.S.V.奥伊勒(瑞典人) 发现神经末梢部位的传递物质以及该物质的贮藏、释放、受抑制机理
J.阿克塞尔罗行(美国人)
1971年 E.W.萨瑟兰(美国人) 发现激素的作用机理
1972年 G.M.埃德尔曼(美国人)
R.R.波特(英国人) 从事抗体的化学结构和机能的研究
1973年 K.V.弗里施
K.洛伦滋(奥地利人) 发现个体及社会性行为模式(比较行为动物学)
N.廷伯根(英国人)
1974年 A.克劳德
C.R.德·迪夫(比利时人) 从事细胞结构和机能的研究
G.E.帕拉德(美国人)
1975年 D.巴尔摩
H.M.特明(美国人) 从事肿瘤病毒的研究
R.杜尔贝科(美国人)
1976年 B.S.丰卢姆伯格(美国人) 发现澳大利亚抗原
D.C.盖达塞克(美国人) 从事慢性病毒感染症的研究
1977年 R.C.L.吉尔曼
A.V.沙里(美国人) 发现下丘脑激素
R.S.雅洛(美国人) 开发放射免疫分析法
1978年 W.阿尔伯(瑞士人)
H.O.史密斯 发现限制性内切酶以及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应用
D.内森斯(美国人)
1979年 A.M.科马克 (美国人)
G.N.蒙斯菲尔德(英国人) 开始了用电子计算机操纵的X 射线断层扫描仪(简称扫描仪)
1980年 B.贝纳塞拉夫
G.D.斯内尔(美国人) 从事细胞表面调节免疫反应的遗传结构的研究
J.多塞(法国人)
1981年 R.W.斯佩里(美国人) 从事大脑半球职能分工的研究
D.H.休伯尔(美国人)
T.N.威塞尔(瑞典人) 从事视觉系统的信息加工研究
1982年 S.K.贝里斯德伦
B.I.萨米埃尔松(瑞典人)
J.R.范恩(英国人) 发现前列腺素,并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1983年 B.麦克林托克(美国人) 发现移动的基因
1984年 N.K.杰尼(丹麦人)
G.J.F.克勒(德国人) 确立有免疫抑制机理的理论,研制出了单克隆抗体
C.米尔斯坦(英国人)
1985年 M.S.布朗
J.L.戈德斯坦(美国人) 从事胆固醇代谢及与此有关的疾病的研究
1986年 R.L.蒙塔尔西尼(意大利人)
S.科恩(美国人) 发现神经生长因子以及上皮细胞生长因子
1987年 利根川进(日本人) 阐明与抗体生成有关的遗传性原理
1988年 J.W.布莱克(英国人)
G.B.埃利昂 对药物研究原理作出重要贡献
G.H.希钦斯(美国人)
1989年 J.M.毕晓普
H.E.瓦慕斯(美国人) 发现了动物肿瘤病毒的致癌基因源出于细胞基因,即所谓原癌基因
1990年 J.E.默里
E.D.托马斯(美国人) 从事对人类器官移植、细胞移植技术和研究
1991年 E.内尔
B.萨克曼(德国人) 发明了膜片钳技术
1992年 E.H.费希尔
E.G.克雷布斯(美国人) 发现蛋白质可逆磷酸化作用
1993年 P.A.夏普
R.J.罗伯茨(美国人) 发现断裂基因
1994年 A.G.吉尔曼
M.罗德贝尔(美国人) 发现G 蛋白及其在细胞中转导信息的作用
1995年 E.B.刘易斯、E.F.维绍斯(美国人)
C.N.福尔哈德(德国人) 发现了控制早期胚胎发育的重要遗传机理,利用果蝇作为实验系统,发现了同样适用于高等增有体(包括人)的遗传机理
1996年 P.C.多尔蒂(澳大利亚人)
R.M.青克纳格尔(瑞士人) 发现细胞的中介免疫保护特征
1997年 S.B.普鲁西纳(美国人) 发现全新的蛋白致病因子—— 朊蛋白(PRION)
1998年 芬奇戈特 (Dr. Robert Furchgott)
伊格纳罗教授(Professor Louis Ignarro) 发现氧化氮可以传递信息
穆拉博士(D r. Ferid Murad)(美国人)
1999年 君特-布洛伯尔(美国人) 发现蛋白质有内部信号决定蛋白质在细胞内的转移和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