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华东师范大学科研成果汇总表

华东师范大学科研成果汇总表

发布时间:2021-11-17 09:40:16

Ⅰ 华东师范大学的学术研究

2013 年,该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5项, 位居上海高校第一、全国高校第九; 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35项, 居上海高校第一、全国高校第七;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6项,居上海高校第一、全国高校第七;获批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年度课题17项,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根据“自然亚洲”(natureasia) 网站2013年6月发布的亚太地区“自然出版指数(Nature PublishingIndex:NPI)”中国排名, 华东师范大学学者过去12 个月在《自然》(Nature) 及其系列期刊上共发表论文5篇, 总贡献点数(Corrected Counts:CC) 为2.14, 在内地高校中列第十二,在全国科研机构中列第十五。
根据2014年6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该校何积丰院士获2013 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3年科技到校经费院系名称纵向经费(万元)横向经费(万元)经费总数(万元)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81036814491生命科学学院39530933488信息科学技术学院76227093471软件学院54127123253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2231943216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73821182856化学系39917582157物理学系19214761668数学系2912181247科学与技术跨学科高等研究院345610955网络教育学院163400563金融与统计学院27526553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90403493教育部 ( 上海市 ) 脑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28256284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32156188社会发展学院07777体育与健康学院07373教育科学学院0100100商学院04343公共管理学院01212人文社会科学学院066其他单位1410141总计47142462129335备注: 1、以上经费中含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经费、校内创新基金2、“其它”一栏中包含2013 年未列入以上单位统计的理科项目经费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4年6月华东师范大学官网) 馆藏资源 截止2013年底,图书馆拥有印刷型文献总量435.48万余册,其中图书 355.78万余册,期刊合订本近 36.96万册,古籍文献 32.74万余册,学位论文 2.48万余册,非书资料 7.49万余册;各类电子文献数据库124个(含 334个子库),其中电子期刊 4.7万余种,电子图书近136万种,学位论文256.9万余篇。馆藏文献的学科范围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应用技术等学科领域,尤以教育学、地理学、文史哲等学校重点学科领域的文献见长。 学术期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学术性杂志,分为哲学社会科学版、教育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三种期刊。三刊均已连续多次被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文献研究评价中心(CSSCI)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CSCD)等单位确定为各类“核心期刊”或“引文索引来源期刊”、“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55年,“十年动乱”期间被迫停刊,后于1978年复刊。该刊以致力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语言学、文学、历史学等专业领域的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形成了“严谨、严肃、严格”的办刊风格。2001年, 该刊被确定为“中国期刊方阵”中的“双效期刊”;2004年,该刊“世界史研究”栏目入选教育部“学报名栏”;2006年, 该刊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2012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术期刊资助入选期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55年,复刊于1978年。 该刊主要刊登华东师大师生在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等领域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同时适量刊登历届校友和海内外科研人员的优秀论文,以及反映有关科研课题最新研究进展的学术简报;其内容涵盖数学、物理学、电子科学技术、计算机科学、教育信息技术、化学、地理学、生物学及环境科学等领域。该刊多次获得教育部“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等称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创刊于1983年,是中国高校中第一本教育科学专业类学报。 该刊开设了教育理论、教育改革、教育史、心理学等栏目以及如“海外来稿”、“专题讨论”等特色专栏。该刊已连续多次被华东地区六省一市新闻出版局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的称号,曾多次获得“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上海市最佳学报”的称号。

Ⅱ 林敏的教育科研

科研成果:《行为抑制的认知神经基础:基于两种行为抑制任务范式的差异分析》《简评皮亚杰关于反省抽象及其发展的研究》 《心理科学》,2007.5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2 《态射的建构与发展:发生认识论的一种动态形式化》 《心理科学》,2006.2 《帮助您的孩子正确地评价自己》 《大众心理学》,2006.5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精华译丛》丛书总序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0 《自我评价以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大会宣读文章 《儿童观点采择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第八届全国发展心理学大会宣读文章 《反省抽象及其发展在各领域中的表现》 第九届全国发展心理学大会Poster 《小议影响学习困难的因素及其矫正》 《阴山学刊》,2003.2 《人本主义学习论对素质教育教育评价的几点启示》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3.3 《儿童观点采择能力实验研究的回顾与小结》 获研究生科讨会科研成果“优秀奖” 译稿:《反省抽象的研究》 第二、三、四、五、九、十、十二章以及前言、结论约14万字参与课题: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认知发展性障碍的领域特殊性及其脑基础:基于PASS理论的研究”2、 华东师范大学211课题子项目“认知过程和认知发展”3、 福建省高校2007年度党建研究项目“激励性高校干部考察评价机制”培训、进修经历1、 台湾“亲职训练团体领导者培训” 2006.1,上海2、 香港中文大学梁耀坚教授:“心理病理学”以及“内观疗法”培训班,2007.7,福州 教授课程:本科生:《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女性心理学》 获奖情况: 2005-2006 华东师范大学优秀博士生 2005-2006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奖学金 研究方向:儿童发展障碍、认知心理学

Ⅲ 张锡勤的科研成果

其《中国近代思想史》一书曾荣获黑龙江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并于1992年在台湾再版,先后被华东师范大学、齐齐哈尔大学和台湾省台南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采用为本科教材;其《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稿》一书以丰富的内容、翔实的资料在国内相关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被教育部确定为“2004-2005年度全国研究生推荐教材”。其研究项目“教学·科研·育人相结合,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和“多渠道培养研究生独立研究能力”分别于1989年和1991年荣获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学科:
中国哲学
研究方向:
中国近代哲学
代表性著作: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稿》(上下册)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4年5月
《戊戌思潮论稿》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
《中国传统道德举要》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5月
《中国传统道德-名言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
《中国近代的文化革命》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12月
《中国伦理思想通史》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12月
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代表性论文:
《论儒学在近代的命运》,《哲学研究》2005·5
《论康有为对儒学的改造》,《哲学研究》2004·5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新道德》,《哲学研究》2002·8
《论陆王心学中可能诱发“异端”思想的因素》,《哲学研究》2001·5
《对近代“心力”说的再评析》,《哲学研究》2000·3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戊戌思潮的继承与超越》,《哲学研究》1999·5
《论戊戌时期的宗教热》,《哲学研究》1998·6
《论传统义利观在近代的变革》,《中国哲学史》2005·2
在研项目:
中国道德变迁史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
完成的主要课题:
传统道德与社会主义文明建设 黑龙江省社科规划项目
戊戌思潮的研究——中国现代化历程的历史反思 黑龙江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
中国近代的哲学变革 黑龙江省社科规划项目
获奖:
《中国近代思想史》,黑龙江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省高校优秀教材奖,一等奖

Ⅳ 杜成宪的科研成果所获奖励

华东师范大学1995年“中创奖”
1995-1996年度华东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特殊津贴
1996年度宝钢全国优秀教师奖
1996年入选华东师范大学“跨世纪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培养工程(百人工程)第一批
参著的《中国教育史》、《中国教育管理史》、《中国教育思想史》多次获各种奖

Ⅳ 蒋德海的科研成果

《伦理文明还是法制文明》 专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宪法学》 专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道德、公权和责任》 专著 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控权型检察制度研究》 专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宪法的法治本质和机制研究》 专著,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我国的泛法律监督之困境及其出路/法学评论/2013/07
人格尊严和公平对待权/河南社会科学/2013/06
改革需要共识——关于“顶层设计”的几点辨析/探索与争鸣2013/05
立法禁止理解腐败言论的法理解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
转变社会风气的关键在讲理/探索与争鸣/2012/01
论中国法律监督的政治和法治价值/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1/07
马克思防止公仆变质的理论和意义/学术研究/2011/04
马克思论权为民所赋予/同济大学学报文科版/2011/04
以法律监督为本质还是以控权为本质?——兼论中国检察机关的职权配置 /河南社会科学/2011/01
人治还是法治——传统儒家和法治理念相融性批判/社会科学辑刊/2011/01
干部制度改革要超越德、知、法混合型干部模式/探索与争鸣/2010/11
完善中国制约和监督机制的法理学思考/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
论我国检察院的双重国家权力/复旦学报/2010/05
完善监督和制约机制,建立科学的反腐制度/毛泽东邓小平思想研究/2010/05
法律监督需要一部《法律监督法》/求是学刊/2010/04
舆论监督和法治文明/学术研究/2010/01
为什么法律监督要有更优越的地位?/学习与探索/2009/11
论我国法律监督制度对当代检察制度的发展/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法律监督还是诉讼监督/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9/05
建构以控权为本质特征的中国检察制度 /人民检察/2008/06
从宪法“不抵触”原则透视宪法与其他法的关系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8/01
公德建设要超越伦理本位传统/伦理学研究/2008/01
检察体制改革须坚持和完善法律监督 /法学 /2007/09
和谐社会和法治文明/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
依法执政:人民共和国的宪政之道/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7/03
论中国人权保障中的政治人权建设/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1
法律是低层次的道德吗?——兼论法治文明中的法律和道德/学术月刊/2006/11
论法律文化对其他文化的主导作用/政治与法律/2006/10
人民共和国国号的再思考——兼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探索与争鸣/2006/01
走向宪政中国/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1
法律权威与中国检察权的宪法复归/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05/08
论现行中国宪法的权力约束机制/政治与法律/2005/08
建设以法治文明为特点的和谐社会/探索与争鸣/2005/04
法律监督权是否可能/社会科学/2005/04
论人大主权权威/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
基层民主建设的法理思考/探索与争鸣/2005/01
宪法与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3
法治现代化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 政治与法律 /2003/08
论宪法的控权本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6
法治现代化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政治与法律/2003/04
司法解释和行政法规的法律效力应规范化/社会科学/2003/04
论宪法的控权本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3
析宪法的权力制约内涵/探索与争鸣/2003/03
法律理性再思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1
行政控权:我国新时期干部道德建设的法制基础/社会科学/2001/03
法治和依法行政/学术季刊/2001/03
行政防范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6
推进我国地方人大制度中的基层民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2
行政责任论/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0/04
法律尊严的成本/社会科学/1999/04
法治和第二国家控制力/政治与法律/1999/04

Ⅵ 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东师范大学)的科研成果

实验室围绕研究方向共承担各类课题210项,其中国家级课题57项,包括与中国海洋大学联合主持“中国典型河口—近海陆海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973项目;省部委课题55项,包括省部委重大(点)项目8项;横向协作课题85项,包括参加如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等国家和地方重大(点)工程建设项目有关的课题48项;国际合作课题13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30多篇,其中国外刊物71篇,国外文集与丛书26篇,国内重要刊物338篇;SCI检索论文115篇,包括在国际著名刊物(SCI的I区与II区)上发表论文15篇,出版著作18册,获省部级奖10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鉴定成果10项。在流域入海物质通量变异及其对河口环境的影响、河口盐水入侵规律与淡水资源利用、河口动力沉积过程及其在深水航道工程中的应用、三角洲海岸冲淤演变及其工程应用、河口海岸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等领域取得一批有重要影响和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丰富和发展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河口海岸学科理论体系,而且有效地解决了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长江口淡水资源开发利用、杭州湾北岸冲刷防护等重大(点)工程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Ⅶ 丁剑平的科研成果

专著
(1) Empirical Studies on China's Integration into the World Economy, Hunan
University Press 2001 年(《中国经济国际一体化进程的实证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
(2) 《人民币汇率与制度问题的实证研究》2003年,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编著
(1) 《外汇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与实证》与曾芳琴,2006年,中国金融出版社。
国际英语论文
(1) “Exchange Rate Flexibility” with Zheng Ying, in Ross Garnaut and Ligang Song (Ed.)
The China Boom and its Dsiconents, Asia Pacific Press, 2005, pp. 19-33.
(2) “China’s Approach to its Exchange Rate Mechanism: Adaptability of BBC Rules”
with Zheng Ying, China and World Economy, Volume 13, No. 5, 2005, pp. 43-55.
(3) “What Obscures the Skill Content Embodied in China’s Net Export?” Economics of
Planning, Volume 35, No.4, 2002, pp. 333-348.
(4) “Identities Found in Uniqueness: Two Financial Centers in China” China and World
Economy, Volume 11, Number 3, May-June 2003, pp. 19-23.
(5) “Dollarization or Yuanization? –Sustainability of Currency Board in Hong Kong”
Global Finance Conference 2002,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pp. 706-715.
(6) “Is China abundant in unskilled labor? The departure from the HOV Theorem and the
implications” in Ligang Song (Ed.) Dilemmas of China’s growth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sia Pacific Press, 2002, pp. 215-232.
(7) “Liberalization of Capital Accoun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ina and
World Economy, Volume 9, Number 5, September-October 2001, pp. 28-32.
(8) “Agglomeration Effects in Manufacturing Location – Are there any country’s
preferences?” Economia Internazionale, Volume LII, Number 1, Feb. 1999, pp. 59-78.
(9) “China’s Exchange Black Market and Exchange Flight – Analysis on exchange policy”
The Developing Economics, Volume 36, Number 1, Mar. 1998, pp. 24-44.
(10) “Readjustment of GATT System” in Jalaleddin Jalali (Ed.) World Bank Paper for
the Uruguary Round, Washington D.C.20433 USA, May 1988
日语国际论文
“香港汇率制度的展望”《国际金融》(International Finance Journal) 2002年第1093期,
第38-43页 (日文版) 。
中国国内发表论文
1.“从本币升值到流动性过剩和出口依赖-中日两国的区别在哪里?”丁剑平、潘橙璋《当代财经》
2008年第5期。
2.“‘不规则’联动的汇率与股价的研究”丁剑平《上海金融》2008年第4期。
3.“日元如何沦为美国经济调整的牺牲品?”丁剑平《中国外汇》2008年第2期。
4.“理性看待中美汇率博弈” 丁剑平《中国外汇》2008年第1期。
5.“水满则溢,倾覆难收-日本从流动性过剩到流动性紧缩的经验与借鉴” 丁剑平、潘橙璋
《中国外汇》2008年第1期。
6.“人民币汇率参照货币篮子与东亚货币联动的研究”丁剑平、杨飞《国际金融研究》2007年
第7期,第36-42页。
7.“开放经济下的结构转型:一个三部门一般均衡模型” 周辰亮、丁剑平《世界经济》2007年
第6期,总346期 第27-34页。
8.“差别消费权重、生产率与实际汇率: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对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的扩展”鄂永健;
丁剑平《世界经济》2007年第3期
9.“走向成熟的人民币汇率:震荡而不失平稳”丁剑平、李莹《中国外汇》2007年第7期,总133期。
10.“漫长十年初显亚洲汇率独立板块”丁剑平《中国外汇》2007年第6期,总132期 第10-12页。
11.“中国外汇市场做市商行为空间的研究”丁剑平、俞君钛、曾芳琴《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
第1期(第45卷), 第58-65页。
12.“我国汇率制度演进趋势分析”丁剑平、曾芳琴《东南学术》2007年第1期第36-40页
13.“人民币有管理浮动与远期汇市拓展的研究” 丁剑平《世界经济文汇》2006年第7期第27-36页。
14.“从外汇市场微观结构视角看中央银行入市交易效果”丁剑平、俞君钛、张景煜《管理世界》
2006年第7期,总154期 第15-21-31页。
15.“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丁剑平《中国外汇》2006年第7期,总121期 第10-11页。
16.“汇率升值对就业影响的中日比较”丁剑平,王璐《现代日本经济》2006年第2期,总146期
第27-31页。
17.“2000~2005年主要区域货币汇率波动特征的研究”丁剑平,沈根祥《世界经济》2006年第3期,
总331期 第74-81页。
18.“实际汇率、工资和就业―对中国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的实证研究”丁剑平、鄂永健
《财经研究》2005年第11期,第31卷,第41-49页。
19.“指令流的再分解研究―外汇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新发展” 丁剑平,曾芳琴《国际金融研究》
2005年第11期,总223期 第48-54页。
20.“利率平价论适用于人民币的远期定价吗?―新台币、韩元与人民币远期汇市的比较”丁剑平、
黄海洋,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编《当代中国:转型、发展、和谐》(中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第049-065页。
21.“人民币作为区域性国际结算货币的探讨”丁剑平,徐才伟,李菲 《上海投资》2005年第7期,
第9-14页。
22.“中国与全球国际收支:近期现状与展望”丁剑平,曾芳琴,许滋芳《世界经济》2005年第5期,
第81-84页。
23.“单方干预与联合干预效应对中国的启示”丁剑平,马俊玲,钱小燕《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 2004年11月
24.“实际汇率研究进程与人民币实际汇率评价”丁剑平,沈超《新金融》2004年第7期
25.“非贸易部门工资水平在实际汇率决定中的作用-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与日本汇率的检验”
丁剑平,于群《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第5卷), 第15-25页。
26.“汇率波动与亚洲的经济增长”《世界经济》2003年第7期,总299期 第15-22页。
27.“中国经济与人民币汇率”《财经》2003年第12期,总86期 第62-63页。
28.“亚洲各国汇市的波动特征”《经济学季刊》2003年第2期,总7期 第621-632页。
29.“关于现行的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可持续性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03年第5期,总193期
第48-55页。
30.“人民币‘免疫’八国峰会”《国际金融报》2003年6月9日第三版。
31.“经济的持续增长与汇率的管理浮动:中国实践的思考”《新金融》2003年第3期,第9-10页。
32.“论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弹性’”《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第5卷), 第19-26页。
33.“企业的走出去与中国的就业问题:一个来自日本经验的启发”《上海金融报》2002年11月14日
经济了望版。
34.“港币与人民币的协整研究”《世界经济文汇》2002年第2期, (总10期)第42-49页。
35.“关于香港联系汇率制度可持续性的研究”《财经研究》2002年第5期,第28卷,第23-30页。
36.“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与调整空间的思考”《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第2期,总178期
第56-60页。
37.“货币局制度及其外部环境比较”《国际金融报》2002年3月12日金融论坛版。
38.“中国和印度对资本项目开放的探索和比较”《世界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总100期,
第74-77页。
39.“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空间”《财经》2001年12月号,(总10期),第52-53页。
40.“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本项目开放”《新金融》2001年第8期(总149期)第2-4页。
41.“资本项目开放没有时间表”《国际金融报》2001年6月18日金融论坛版。
42.“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能否解释我国的经济现象”《国际商务》2001年第4期(总149期)
第1-6页。
43.“监管年话监管”《国际金融报》2001年2月15日金融论坛版
44.《国际金融理论与实物》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年7月。
45.《国际货币和金融》(参加翻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6月。
46.“外向型经济与储蓄,利率和货币量”《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第一期
(总十九期)1989年3月。

Ⅷ 张继平的科研成果

1、*JIanyi Shi,The cells of the affine Weyl group Cn in a certain quasi-split case,, Journal of Algbera, 422卷, pp 679-729, 2015.
2、Jianyi Shi, Qianqian Mi,Left cells of the weighted Coxeter group (Bn,l), (Communications In Algebra, 2015.
3、Baoshan Wang,Jiping Zhang,The rank of fusion systems, Annali di Matematica Pura ed Applicata, 193卷, pp 1-11, 2014.
4、Jianyi Shi,The cells of the affine Weyl group Cn in a certain quasi-split case, II,, Journal of Algebra, 404卷, pp 31-59, 2014.
5、Jie Du, Haixia Gu, Jianpan Wang,Irrecible representations of q-Schur superalgebras at a root of unity, Journal of Pure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218卷, pp 2012-2059, 2014.
6、Jie Du, Haixia Gu,A realization of the quantum supergroup U(glm|n), Journal of Algebra, 404卷, pp 60-99, 2014.
7、Xiaoyu Chen, Jianpan Wang,Quantum Schur superalgebras and finite general linear groups,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6卷, pp 1-10, 2014.
8、Bin Li, Hechun Zhang,Canonical bases and quantum coordinate algebras, Journal of Algebra, 414卷, pp 241-263, 2014.
9、Yu Zhou, Bin Zhu,Cluster algebras arising from cluster tubes, J. Lond. Math. Soc, 89(3), pp 703-723, 2014.
10、Yu Zhou, Bin Zhu,T-structures and torsion pairs in a 2-Calabi-Yau triangulated category, . J. Lond. Math. Soc. (2), 89(1), pp 213-234, 2014.
11、Z. Lu, Jiping Zhang,Extending Endo-monomial Moles, Algebra Colloquium, 20(1), pp 169-172, 2013.
12、Lizhong Wang, Jiping Zhang,,Orbital character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Pure and Applied Algebra, 219(1), pp 121-141, 2013.
13、Tianze Li, Weigang Xu, Jiping Zhang,A Note on the p-Deficiency Class of a Finite Group, Algebra Colloquium, 19(2), pp 353-358, 2012.
14、Rujing Dou, Yong Jiang, Jie Xiao,The Hall algebra approach to Drinfeld’s presentation of quantum loop algebras, Advances in Mathematics, 231(5), pp 2593-2625, 2012.
15、Yu Zhou, Bin Zhu,Maximal rigid subcategories in 2-Calabi–Yau triangulated categories, Journal of Algebra, 348卷, pp 49-60, 2012.
16、H. Jakobsen, Hechun Zhang,,Double-partition quantum cluster algebras, Journal of Algbera, 372卷, pp 172-203, 2012.
17、Bessenrodt, Christine;Zhang, Jiping,Block separations and inclusions, Advances in Mathematics, 218(2), pp 485-495, 2008/6/1.
18、Chu, Huan; Hu, Shou-Jen; Kang, Ming-Chang;Zhang, Jiping,Groups with essential dimension one, Asian Journal of Mathematics, 12(2), pp 177-191, 2008/6.
19、王玉雷; 刘合国;张继平,有限生成的幂零群的共轭分离性质, Acta Mathematicae Applicatae Sinica-English Series, 05期, pp 841-846, 2008.
20、刘合国;张继平,有限秩的幂零群的自同构(Ⅰ), 中国科学A辑:数学, 06期, pp 641-665, 2008.
等26条科研成果请查看科研之友。

Ⅸ 蔡铁权的科研简况及代表性成果

1. 论物理教育的人文意蕴[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05
2. “科学素养说”和中学科学教育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4.10
3. 课程理论:教师专业化的主旋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5.074. 公众科学素养与STS教育[J].全球教育展望.2002.04
5. STS教育和科学教育改革[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2
6. 后现代课程观和创新思维的自组织理论基础,全球教育展望,02,6
7. STS教育: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科学,2003,3
8. 后现代视点下的科学教育,全球教育展望,2003,11
9. 从知识观解读课程三维目标,全球教育展望,2005,9
10. 三维目标的课程观诠释,全球教育展望,2006,3
11. 中学科学教育要关注学生技术素养的提高,教育科学研究,2006,6
12.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述评,全球教育展望,2007,1
13. 我国近代科学教育的滥觞与演变,全球教育展望,2007,6
14. 理解科学教育,浙江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15. 浙江省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和科学本质观现状调查及认识,全球教育展望,2007(8)
16. 生成性教学设计的多维观照,全球教育展望,2007(10)
17. 科学哲学观的改变对科学教育的影响,全球教育展望,2008(2) 1. 现代教育技术教程,科学出版社,2005.5
2. 物理教学丛论,科学出版社,2005.2
3. 科学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6
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4
5.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写作指导,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7
6. 高中新课程国家教材(物理2),科学教育出版社,2006.8
7. 高中新课程国家教材(物理3-3),科学教育出版社,2006.8
8.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100问,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6
9. 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
10. 科学课程与教学,浙江大学出版社
11. 新编科学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2. 物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3. 科学实验教学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 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师资培训策略与有效模式研究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FFB011147 1.0 教育部,2003 1
2 高师“学科教学论”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研究 省教育科学规划办 0.2 省教育科学规划办,2003 1
3 浙江省名师成才之路研究 省教育科学规划办 0.2 省教育科学规划办,2001 1
4 中学《科学》课程学生知识、能力和态度综合发展的教学策略研究 教育部
DAB030309 自筹5.0 2000-2006 1
5 在基础教育中系统开设技术教育课程的研究 教育部
FHB060316 自筹 2006-2008 2 1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应用研究 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年) 1
2 中学物理教师培训教学内容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 浙江省教育厅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2年) 独立
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科教学论研究 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2004年) 1
4 高师科学教学论课程改革研究 浙江省第四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4年12月) 独立
5 STS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浙江省人民政府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7年8月) 2/5
6 全国首届教育硕士优秀教师 2007.12 已毕业各类研究生数量:12
在读研究生数:11人
优秀研究生2人
考取博士生3人

Ⅹ 华东师范大学在985高校中处在什么水平

对华东师范大学进行排名,可以参考目前各省高考录取的趋势,华东师范大学录取的学生的全省排名已经提到更高,以笔者为例,五年前某省份文科考700+名可以读华师,现在最低全省文科300+名才能考上华东师范大学。而一些前些年热门的其他985现在招收高考生排名下降了。

总而言之,如果你想做老师,那么华东师范大学是最专业的;如果你想进入公司工作,而你的高考成绩为华东师范大学水平,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你可以获得与排名更为靠前的985大学的学生进入同一公司工作的机会。

谢谢你对于华东师范大学的关注。

阅读全文

与华东师范大学科研成果汇总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胶州工商局姜志刚 浏览:786
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 浏览:391
201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 浏览:773
合肥徽之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636
天津企兴知识产权待遇 浏览:31
二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题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543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评估办法 浏览:677
上海工商局咨询热线 浏览:177
马鞍山二中叶张平 浏览:214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被告代理词 浏览:603
医院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浏览:702
商标注册网先咨政岳知识产权放心 浏览:658
公众号版权投诉材料 浏览:841
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好处 浏览:727
油汀发明 浏览:216
论文转让网 浏览:282
通州门面转让最新消息 浏览:165
第二届紫金知识产权国际峰会 浏览:4
2010年4月自考知识产权法答案 浏览: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