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中国近年来航天成果

中国近年来航天成果

发布时间:2021-11-14 23:19:22

㈠ 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拉开了中华民族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自2016年起,我国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成功发射
嫦娥二号于2010年10月1日发射
嫦娥三号于2013年12月2日发射,12月14日安全着陆于月球正面预选着陆区
嫦娥五号飞行试验器于2014年10月24日发射,11月1日其返回器精准安全着陆
嫦娥四号中继星于2018年5月21日发射,2018年6月14日成功实施轨道捕获控制,进入使命轨道
2020年5月5日,为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首飞成功,实现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首战告捷,拉开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序幕。
作为中国第一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于2020年7月23日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升空,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3天后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从轨道上回收卫星技术的国家。
1981年9月20日,中国第一次用一枚火箭成功发射一组三颗卫星。一箭三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重大突破。
1988年9月7日,中国启用长征四号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
1990年4月7日,中国用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将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入太空。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国际航天发射市场。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实验飞船神舟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完成空间飞行试验之后,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飞行实验成功。
2003年10月15日,航天员杨利伟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圆满完成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在太空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
2005年10月12日至17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进行了我国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历时115小时33分,实现了多人多天飞行。

㈡ 中国航天科技成就

(1)我国自主研发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完成多次卫星的发射任务,并且为外国提供发射专服务;(2)我国研制发射了属各种型号的卫星,气象卫星、北斗系列导航卫星、对地观察遥感卫星等;(3)从2003年起我国多次进行载人航天实验,杨利伟成为第一个飞入太空的中国人,翟志刚成为第一个在太空行走的中国人;(4)月球探测,我国先后两次发射了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成功对月球表面进行了探测,在不久的将来,还会登上月球.其实我觉得这些成就都是先辈们努力的结果,没有他们的不畏艰险就没有现在的成就。

㈢ 近年来,我国航天技术有哪些成果(2015年-2016年)

中国航天2016年成绩单
【24次】中国航天年发射次数跃居世界首位。
【中国航天日】2016年是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每年的4月24日被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文昌航天发射场】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绿色生态环保、技术创新跨越的新一代航天发射场—文昌航天发射场正式投入使用。该发射场具有纬度低、发射效率高、射向宽、落区安全性好、海运便捷等优势。
【欧洲市场】1月16日,中国成功将白俄罗斯通信卫星一号送入预定轨道,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整星在轨交付业务首次打开欧洲市场。
【北斗导航】3月30日、6月12日,中国第22、23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的稳健性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微重力】4月6日,中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并于18日顺利返回地球。
【空间实验室】6月25日,中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飞向太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首战告捷。
【高分辨率】8月10日,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高分三号卫星成功发射。高分三号能全天候、全天时对全球海域和陆地信息进行监视监测。
【量子通信】8月16日,中国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
【33天】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对接,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太空驻留33天,开展了航天医学实验、空间科学实验等数十项工作,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的新纪录。
【大型运载火箭】11月3日,中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首飞成功,成为中国起飞质量最大、起飞推力最大、箭体结构最大、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
【静止轨道气象卫星】12月11日,中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01星成功发射。
【碳卫星】12月22日,中国首颗用于监测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科学实验卫星“碳卫星”发射升空。
【0.5米级】12月28日,中国首个自主研制的0.5米级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高景一号01组两颗卫星以一箭双星的方式顺利发射升空。

㈣ 近些年来,中国在航天领域得了哪些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自1956年开始展开现代火箭的研制工作。1964 年6月29日,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中程火箭试飞成功之后,即着手研制多级火箭,向空间技术进军。 经过了五年的艰苦努力,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运载火箭诞生, 首次发射"东方红 1 号"卫星成功。中国航天技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现在,"长 征"系列火箭已经走向世界,享誉全球,在国际发射市场占有重要一席。"长征1号"运载火箭是一种三级火箭,主要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小型有效载荷。火箭全长29.86米,最大直径2.25米,起飞重量81.6 吨,起飞推力112吨,能把 300千克重的卫星送入440 公里高的近地轨道。1970 年4月24日,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东方红1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奠定了长征系列火箭发展的基础。"长征1号D"运载火箭是"长征1号"火箭的改进型。 主要的改进有:提高一子级发动机推力;提高二、三子级性能;采用"平台-计算机"全惯性制导。经过改进,"长征1号D"火箭可以发射各种低轨道卫星,并已投入商业发射。"长征2号"运载火箭是中国的航天运载器的基础型号。在"长征1号"的技术基础上,发展了"长征2 号"、"长征3号"和"长征四号"系列运载器。"长征2号"火箭是一种两级火箭,全长31.17米,最大直径3.35米,起飞重量 190吨,能把1.8吨的卫星送入距地面数百公里的椭圆形轨道。1975年11月26日, "长征2号"火箭完成了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发射任务。改进型"长征2号C"火箭,采用了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箭长增加到35.15 米,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增加到2.4吨,火箭的可靠性也大大提高。"长征2号D"火箭,也是一种两级液体火箭。主要在"长征2号" 火箭的基础上采取增加推进剂加注量和增大起飞推力的方法,使运载能力进一步提高。火箭全长38.3米,起飞重量232 吨。"长征2号E"捆绑火箭,是以加长型"长征2号C"为芯级,并在第一级周围捆绑四个液体助推器组成的低轨道两级液体推进剂火箭。火箭总长49.68米,直径3.35 米。每个液体助推器长为15.4米,直径2.25米,芯级最大直径4.2米。总起飞重量461吨,起飞推力600吨,能把 8.8吨至9.2吨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经适当适应性修改后,还可以用来发射小型载人飞船。"长征3号"运载火箭是在"长征2号"火箭基础上于1984年研制成功的,增加的第三级采用低温高能液氢液氧发动机。火箭全长44.86米,一、二级直径3.35米,三级直径2.25米,起飞重量 204.88吨,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1.6吨。"长征3号"火箭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是中国火箭发展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首次采用了液氢、液氧作火箭推进剂;首次实现火箭的多次启动;首次将有效载荷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长征3号A"火箭长 52.52米,最大直径3.35 米,起飞重量240吨,主要运载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有效载荷,也可以运载低轨道、极轨道或逃逸轨道的有效载荷。"长征3号B"火箭是在 "长征3号A"和"长征2号E"火箭的基础上研制的大型三级液体捆绑火箭,芯级基本上就是"长征3号A",而助推器及其捆绑结构则与"长征2号E"相同。"长征3号B"火箭的主要任务是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重型卫星,亦可进行轻型卫星的一箭多星发射或发射其它轨道的卫星。 火箭长54.84米,最大直径8.45米,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为5.0吨。" 长征3号C "则是在 "长征3号B"的基础上, 减少了两个助推器并取消了助推器上的尾翼。其主要任务是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有效载荷,可以进行一箭多星发射或发射其它轨道的卫星。 火箭长54.84米,最大直径 8.45米,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为3.7吨。"长征4号"系列运载火箭包括"风暴1号"、"长征4号"、"长征4号A"、"长征4号B"等火箭。"风暴1号"为两级液体火箭,主要用于发射低轨道卫星,并成功完成一箭三星的发射任务。火箭长32.57米,最大直径3.35米。1982年停止使用。"长征4号"是在"风暴1号"基础上研制的三级常规运载火箭,作为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运载火箭的另一方案,其后改型为 "长征4号 A ",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火箭长41.9米,最大直径3.35 米。

㈤ 中国航天有什么成果

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重要成就和重大成果

新华社北京11月22日电(记者周方)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天发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全面介绍了中国航天事业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就和重大成果。
据介绍,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白皮书指出,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据白皮书介绍,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中国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白皮书说,中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100千克,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自1985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已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3次发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21次发射成功。
白皮书说,中国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并圆满完成了各种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和各类人造卫星、试验飞船的发射任务。中国航天器发射场既可完成国内发射任务,又具有完成为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和开展其他国际航天合作的能力。中国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测控网,包括陆地测控站和海上测控船,圆满完成了从近地轨道卫星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从卫星到试验飞船的航天测控任务。中国航天测控网已具备国际联网共享测控资源的能力,测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白皮书说,中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研制了载人飞船和高可靠运载火箭,开展了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工程研究,选拔了预备航天员,研制了一批空间遥感和空间科学试验装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标志着中国已突破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

㈥ 中国航天技术的成就

载人航天。中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研制了载人飞船和高可靠运载火箭,开展了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工程研究,选拔了预备航天员,研制了一批空间遥感和空间科学试验装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标志着中国已突破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
空间应用
中国重视研制各种应用卫星和开发卫星应用技术,在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定位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研制和发射的卫星中,遥感卫星和通信卫星约占71%,这些卫星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文化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国家有关部门还积极利用国外各种应用卫星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1. 卫星遥感。中国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开展卫星遥感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在气象、地矿、测绘、农林、水利、海洋、地震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国家遥感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中国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等机构,以及国务院有关部委、部分省市和中国科学院的卫星遥感应用研究机构已经建立起来。这些专业机构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开展了气象预报、国土普查、作物估产、森林调查、灾害监测、环境保护、海洋预报、城市规划和地图测绘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特别是卫星气象地面应用系统的业务化运行,极大地提高了对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使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经济损失有了明显的减少。
2. 卫星通信。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利用国内外通信卫星,发展卫星通信技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通信、广播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在卫星固定通信业务方面,全国建有数十座大中型卫星通信地球站,联结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卫星通信话路达2.7万多条。中国已建成国内卫星公众通信网,国内卫星通信话路达7万多条,初步解决了边远地区的通信问题。甚小口径终端(VSAT)通信业务近几年发展较快,已有国内甚小口径终端通信业务经营单位30个,服务小站用户15000个,其中双向小站用户超过6300个;同时建立了金融、气象、交通、石油、水利、民航、电力、卫生和新闻等几十个部门的80多个专用通信网,甚小口径终端上万个。在卫星电视广播业务方面,中国已建成覆盖全球的卫星电视广播系统和覆盖全国的卫星电视教育系统。中国从1985年开始利用卫星传送广播电视节目,目前已形成了占用33个通信卫星转发器的卫星传输覆盖网,负责传送中央、地方电视节目和教育电视节目共计47套,以及中央32路对内、对外广播节目和近40套地方广播节目。卫星教育电视广播开播十多年来,有3000多万人接受了大、中专教育与培训。近年来,中国建成了卫星直播试验平台,通过数字压缩方式将中央和地方的卫星电视节目传送到无线广播电视覆盖不到的广大农村地区,使中国广播电视的覆盖率有了很大提高。中国现有卫星电视广播接收站约18.9万座。在卫星直播试验平台上,还建立了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网络,面向全国开展远程教育和信息技术的综合服务。

㈦ 中国近年来的科技成就

一、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上首颗量子实验卫星“墨子”号送上天空,这将使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

二、歼20成功亮相珠海航展

.歼-20身披割裂迷彩涂装参加珠海航展并首次对外进行展示。

三、神州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

“天宫二号”成功发射升空。神州十一号飞船2016年10月19日3时31分,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并进行一系列的空间实验。

四、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天眼”

直径500米,全球最大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也被称为“天眼”,在贵州喀斯特天坑中正式启用。FAST将在未来10年至2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成为中国和世界天文学研究的“利器”。

五、核聚变实验装置“人造太阳”

“人造太阳”实验装置在电子温度超过5000万度,持续时间达102秒的超高温长脉冲等离子体放电。这一重大成果标志着中国在稳态磁约束聚变研究方面继续走在国际前列。

六、绘制全新人类脑图谱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脑网络组研究中心蒋田仔团队联合国内外其他团队,经过6年努力,成功绘制出全新的人类脑图谱。

七、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

德国法兰克福国际超算大会(ISC)公布了新一期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榜单,由中国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神威太湖之光"以超第二名近三倍的运算速度夺得第一。

八、高铁总里程达两万公里

郑(州)徐(州)高铁正式开通运营,标志着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2万公里。中国不仅是高铁里程最长的国家,而且高铁的安全运输规模也是世界上最大的。

九、中国造出世界最大起重船

振华重工自主建造的世界最大12000吨起重船在上海长兴岛基地交付,并在现场命名为“振华30号”。这艘船一单臂架12000吨的吊重能力和7000吨360度全回转的吊重能力位居世界第一。

十、“高分”家族新丁雷达遥感卫星高分三号

阅读全文

与中国近年来航天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学化妆 浏览:41
胶州工商局姜志刚 浏览:786
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 浏览:391
201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 浏览:773
合肥徽之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636
天津企兴知识产权待遇 浏览:31
二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题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543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评估办法 浏览:677
上海工商局咨询热线 浏览:177
马鞍山二中叶张平 浏览:214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被告代理词 浏览:603
医院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浏览:702
商标注册网先咨政岳知识产权放心 浏览:658
公众号版权投诉材料 浏览:841
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好处 浏览:727
油汀发明 浏览:216
论文转让网 浏览:282
通州门面转让最新消息 浏览:165
第二届紫金知识产权国际峰会 浏览: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