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国有哪些重大科学成果
建国六十年之际,网络上开展了评选“新中国重大科技成就的活动”。 入选原则是:自主创新,具有科技史上的始创性;对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具有重大影响。其结果如何,尚待揭晓。然而本人见到有的网站却捷足先蹬,发布了关于“新中国60周年十大科技成就”的条目,( “沉积岩” 于2009-07-06 23:44:02 上帖)值得参考。现引用来供网友们评议。(按年代排序)
1. 两弹一星 —卫星发射回收(1964—1970)
2.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1965)
3. 哥德巴赫猜想证明到“1+2”(1966)
4. 杂交水稻(1973)
5. 核潜艇(1974)
6. 激光照排(1979)
7. 运十大飞机(1980)
8. 银河巨型计算机(1983)
9. 载人航天(2003)
10.歼十飞机(2006)
2. 中国近年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改革开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一直都在飞速发展,在高科技领域间距已经与西方发达国家慢慢减小,甚至有些领域已经超越西方国家,成为他们遥不可及的梦。
当然,在科技上,我们跟美国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还需要更多的科学家。现在我们小学也开科学课,但确实有一个问题,就是好多学校不知道怎么上科学课,因为没有积累,有的甚至是音乐课老师来上科学课。
这就麻烦了,因为科学课是对老师要求最高的学科,是真的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要懂教育方法,才能让孩子爱上科学。有了兴趣,那什么都好办了,就算孩子有时候像陈云霁样,脱离一下,但很快又会回到正轨。现在的科学课很多就是考试时发点资料,让孩子去死记硬背。完全不考虑孩子是不是真的对科学感兴趣了。这样反而扼杀了孩子对科学的爱好。家长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能够激发孩子兴趣的书。
3. 我国近年来取得了哪些重大科技成果
刘玉华
刘玉华,女,工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现为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与通信领域的研究,具体包括:网络管理与控制、网络优化、无线通信网络、多网合一、智能交通、复杂网络理论等方向。近年来,主持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武汉市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并获得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和湖北省科技进步奖项。目前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 973 子项目的研究,还有多项横向课题基金的研究与开发,近三年刘玉华名下分解的横向课题基金达到 80 余万元。近三年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与核心期刊及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署名第一作者的论文 20 余篇,其中有数篇论文被 SCI 、 EI 、 ISTP 三大数据库收录。
高春芳,男,汉族,河南卢氏人,1952年3月出生,1970年12月入伍,1971年12月入党,技术二级,文职一级,将军。现任济南军区第150中心医院院长兼全军肛肠外科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第二军医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兼任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全军肛肠学会主任委员、全军普通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卫生法学会副会长、济南军区医学专业高职评委外科组长,是国家和军队10余种医学杂志编委。
入伍38年来,高春芳置身于医学事业,潜心钻研业务技术,一门心思谋创新,锐意进取求发展,在本职专业和推进医院建设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开创了医院全面建设新局面。他是国内著名的肛肠外科专家,潜心与肛肠外科疾病诊治和肿瘤基础医学研究,创建了全军肛肠外科研究所。其首创的直肠癌根治术中重建“直肠角”式人工肛门新方法,被国内外医学届誉为“高氏术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率先利用蛋白芯片技术,对大肠癌、胃癌、乳腺癌及肝癌等恶性肿瘤进行研究,通过一滴血检测有无肿瘤;最早进行蝎毒素治疗大肠癌研究,首创了骨髓免疫组织早期发现微小转移癌的新方法,为大肠癌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途径。在肠黏连防治、便秘防治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为临床诊疗创新了多种诊治方法,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他围绕战场搞科研,研制的三氧电子消毒仪、谷氨酰胺二肽全肠外营养对肠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均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先后承担国家“八五”、全军“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攻关课题2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全军科技大会二等奖1项、三等奖10项、四等奖8项;河南省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主编和参与编写专著10部,发表论文170余篇。先后荣立二等功3次,三等功5次。被评为全国首届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全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优秀管理者;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济南军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济南军区专业技术突出贡献一等奖,并连续两次获得军队专业技术优秀人才一类岗位津贴。2001年担任院长后,医院先后被评为“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首届“全军先进医院”;被济南军区评为“五优医院”、“科技工作先进单位”、“人才队伍建设先进单位”等,连续6年被济南军区联勤部和所属分部评为“全面建设先进团单位”。2006年济南军区联勤部党委作出了“关于开展向高春芳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勇于挑战医学难题,把自主创新作为攀登医学高峰的内在动力。
经过无数次的探索,高春芳终于探索出了利用结肠残端设计“新直肠角”和人工内括约肌重建在会阴部设置人工肛门手术成功,从此结束了直肠癌患者术后在腹部挂“粪袋”的历史。该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已为5000余例病人成功施行手术,病人已遍及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和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为了评价肛门控制排便功能,他潜心钻研,自学了力学、机械原理和计算机新知识,跑北京、上济南,到科研院所请教有关专家,终于研制成功了“CY-1型医用压力监测仪”,解决了肛门压力测定问题,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的技术空白,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为了研究大肠癌防治新方法,他潜心研究蝎毒对大肠癌的作用,利用蝎毒提取物纯化进行大肠癌细胞体外仰杀各种毒理作用研究,动物移植瘤实验,明确了蝎毒对大肠癌防治作用机理,解开了蝎毒治疗大肠癌的奥秘,发表相关论文26篇,获得了军队科技成果二等奖。我国由于生活环境等因素的改变,大肠癌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手术后五年生存率不断提高的原因是早期发现的检查方法不理想。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又瞄准国际上基因蛋白研究前沿,展开了蛋白指纹图谱诊断大肠癌的研究。他筛选了正常人大肠息肉,各种大肠炎症等各种疾病的蛋白指纹图谱,进行各种动物实验和人体各种肿瘤特异性蛋白指纹图谱筛选,寻求出了大肠癌诊断的特异性标志物,诊断大肠癌准确性达96%以上,此研究比美国早一年半。该研究成果2007年获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
医德医风高尚,把解除患者痛苦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
高春芳从踏上从医之路开始,就立志为病人解除痛苦。三十多年来,不管形势如何变化、名气怎么增大、职务怎样改变,他始终保持一名普通医生本色,把治病救人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毕生追求,坚持用精湛的医术和满腔的爱心为部队服务、为患者服务。他恪守“医本仁术”的医道真谛,三十多年如一日,满腔热情地诊治每一位病人。由于军内外许多人了解他的医术医德,慕名求医的患者越来越多,经常有人到办公室请他诊病情、看片子、问药方,他从不摆专家的“架子”,对病人总是不厌其烦、耐心解答。有时他坐诊接待的病人多,有的患者因为着急发一些牢骚,遇到这种情况,高春芳总是面带微笑,耐心地劝慰病人。高春芳心中始终装着病人,处处为病人着想,体贴入微,深夜查房从不穿硬底鞋,冬天接诊总是把听诊器捂热后再检查。在他做住院医生时,一名病人胃癌术后出现“胃瘘”,需24小时床旁持续吸引,情况比较复杂,高春芳连续十多天坚守在病房,不停地为患者吸出外溢胃内容物,清理创面。由于措施及时得当,患者很快康复出院。许多经他看过病的患者都深有体会地说:“高春芳是用心为病人看病,以情为患者服务”。从医三十多年,他对每名患者不仅从生理上尽最大努力解除病痛,还从多方面给予热心帮助,为他们做一些有益的事情。有的病人年老体弱、行动不便,他就替他们问医取药;有的病人住院时间长,闲得无聊,他就买一些报纸和杂志给他们看;有的外地病人家属住宿有困难,他就帮助联系住所;有的病人经济拮据,他就主动伸出援助之手。2001年,甘肃省一位农村妇女患肠癌晚期,东拼西凑了1万多元钱来到医院,最后结算时还差3000多元,看到西部山区老百姓生活困难看不起病的窘迫,高春芳发动科室为她捐款补上了医疗费。
注重人才培养,把打造名医群体作为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强力支撑。
高春芳担任院长后,面对竞争激励的医疗市场,他首先考虑的就是如何培养人才,抢占制高点。他亲自制定了《医院学科带头人培养发展十年规划》、《特色专科人才建设规划》,前瞻性地构建人才队伍的框架;先后出台了“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工程”、“人才培养目标责任制”,确定20多名德才兼备的学科带头人和具有培养潜质的人才苗子进行重点培养,实现了人才队伍由“规模化发展”向“质量化建设”的转变;他还对干出成绩的人才实行重奖,对那些人才培养不力的科室和工作平庸、不思进取的个人实行“一票否决”。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以抓好在职培训、建立硕博培养点、网上招揽人才、实行专家带教、创造优越环境、推行竞争上岗等多种途径,以“双百人才工程”建设(百名高学历、百名高职)为主体,不断加快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夯实了医院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基础。目前,医院拥有2个博士、14个硕士培养点,硕博以上高学历人员143人,高级职称112人。近几年,医院有176项科技创新成果填补军队和驻地医疗技术空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得军队和省级二等奖19项,发表学术论文1413篇,中华级223篇。
瞄准军事斗争需求,把提高卫勤保障能力作为军队医院生存发展的根本保证。
高春芳常说:“没有军队就没有军队医院的存在”,“姓军为兵’是医院大法”。医院专门建立了军人就诊绿色通道。作为战士成长起来的专家,他对基层官兵格外亲切,一遇到战士就诊,总是问寒问暖。当院长后,事务多、工作忙,每次医疗队下基层巡诊,只要他有时间,就亲自带队去。5年来,他个人为基层官兵接诊上千次、主刀手术上百台,深受官兵信赖。面对变幻莫测的军事斗争,他又瞄准训练场,建立了唯一的全军军事训练研究所,实现了集预防、医疗、保健、教学“一体化”的为军服务新模式,创造了具有我军特点的训练医学体系。结合卫勤保障需要搞科研,承担了多项全军“十五”重点课题和全军“十五”计划课题;他与训练伤研究所的同志一起,关注部队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治疗,坚持着眼军队需求选定科研课题。针对部队外出训练、演习用水难的问题,他运用臭氧消毒原理研制出了携带、使用方便的三氧电子消毒仪,仅半小时就能达到消毒要求。在“铁拳-2004军事演习”,尤其是“5。12”汶川抗震救灾中,该消毒仪在重灾区汶川映秀镇、都江堰分别用于帐篷消毒和饮水消毒,受到灾区群众和抗震救灾部队的高度评价,中央电视台现场给予了报道。此项发明成果被总后卫生部列为全军重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近年来,三氧电子消毒仪、高氧液体治疗仪等5项与未来战场息息相关的科研成果相继问世,并投入临床,全部获得国家和军队科研成果奖。在今年抗震救灾中,高春芳接到上级抽组命令后,迅速调整方案,按照抗震救灾卫勤保障的特点,合理搭配专业,挑选思想好、身体健、业务精、经验足的专家组成医疗队。按照上级要求携带手术、防疫、生活保障器材物资,并根据所担负任务,制订出超前预案,紧急协调地方医药公司,加大携带了价值20余万元的防疫、急救药品,仅用一个小时就完成了铁路输送装载,于5月16日凌晨3时到达都江堰市玉堂镇,成为所属部队第一支抵达灾区的医疗队。在救灾一线药品告急时,他紧急从医院调拨并配制一批用于治疗官兵皮肤病的药品,使患病官兵及时用药,保证了配属部队的战斗力未受影响。6月底,他亲临灾区一线,和抗震救灾官兵同吃同住,始终把灾区群众当亲人,把官兵当兄弟,冒着余震酷暑和危房倒塌等危险,始终冲在最前面。在重灾区映秀镇,他冒着40多度的高温,为400余名“铁军”官兵巡诊治病;在都江堰玉堂镇、中兴镇等灾区,为200余名灾区群众诊治疾病,深受官兵爱戴和灾区群众好评。
4. 21世纪的重大的科技成果有什么
1、两只克隆猴在我国诞生。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孙强团队经过5年努力培育出克隆猴“中中”和“华华”,标志着我国成功突破了现有技术无法克隆灵长类动物的世界难题,率先开启了以猕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时代。
2、北京大学江颖和中科院王恩哥院士领衔的联合研究团队首次获得水合离子的原子级图像,并发现其输运的“幻数效应”,将在离子电池、海水淡化以及生命科学等领域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
3、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成功实现水上首飞。AG600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在研水陆两栖飞机,对于填补我国应急救援航空器空白、满足国家应急救援和自然灾害防治体系能力建设需要具有里程碑意义。
4、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港珠澳大桥是世界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公路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高、工程规模最庞大的桥梁,创造了一系列“世界之最”。
5、首个深海实时科学观测网建成。我国新一代海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在完成2017年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次后,于2018年2月返回,标志着我国第一个深海实时科学观测网建成,所获取的连续和实时数据为我国的气候预报和环境保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科技创新大潮澎湃 重大成果竞相涌现
5. 居里夫人的重大科学成果
1、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Po)和镭(Ra)
2、提出了-射线(现在已知它是由电子组成的)是带负电荷的微粒的观点。
1、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共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1911年因分离出纯的金属镭而获诺贝尔化学奖。
6. 二十世纪二十项重大科学成就
一、分子电子学获重大进展,科学家们开发出了分子电路。若干个研究小组将极小的晶体管、导线和开关连在一起,形成可完成基本运算的电路,该技术为未来开发出超小型计算机铺平了道路。这些超小型计算机可用于即时翻译不同语言之间的对话,或计算出气候的变化趋势。
二、对核糖核酸的研究证明,它在人体中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核糖核酸在基因抑制和酶的活性中所起的作用就大大出乎科学家的意料。三、揭开了太阳喷发出的大量中微子丢失之谜。科学家发现,这些中微子失踪的原因在于,中微子在从太阳到地球的旅途中本身特性发生了变化。这一发现对目前物理学的标准模型提出了质疑,因为该标准模型认为,中微子在通过大量物质时不发生变化。
四、人类基因组草图的公布成为今年的第二件大事。目前,有60多种生物体包括若干种致病微生物,正成为科学家绘制基因组图的对象。
五、开发出了新的超导材料。今年,科学家发现了临界温度更高的新型超导材料,使人类朝着开发室温超导材料领域迈出了一大步。
六、研究人员更多地了解了在发育的神经系统中,分子信号是如何吸引和排斥生长的神经轴突———神经通信网络之臂的。
七、今年,临床治疗上开始使用一种特定的“灵巧炮弹”式药物,该药物可在人体内自动寻找并摧毁引起癌症的病变细胞。
八、冷原子仍然是热门话题。今年诺贝尔物理奖的颁奖原因,就是由于发现了被称为爱因斯坦-玻色凝聚态物质,这表明凝聚态物质仍然受到极大的关注。
九、解开精神病之谜。研究人员识别出可增加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等遗传疾病风险的特殊基因。该研究成果对于研制治疗这类疾病的新药意义重大。
十、小核糖核酸分子研究继续升温。2003年,科学家继续探索小核糖核酸分子如何影响从早期发育到基因表达等多种细胞行为。对小核糖核酸分子的研究,将有助于人类战胜诸如艾滋病和肝炎等疾病。
十一、生命有可能始于RNA(遗传物质核糖核酸),而非DNA(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
十三、格鲁吉亚共和国出土170万年前的原始人化石头盖骨,这有可能是从非洲走出的第一批人类祖先的头盖骨。
十四、塑料电子学取得进展。发现导电塑料的三位科学家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十五、克隆和干细胞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十六、研究表明火星表面上可能有流动的水,科学家还通过火星照片推论这一红色星球早期湖泊遍布。
十七、参加“银河系外毫米波辐射和地球物理气球观测项目”的多国科学家通过观测和研究证实了宇宙是平坦的观点。
十八、科学家在激素受体的多种作用方面取得新发现,加深了对胆固醇的代谢、脂肪酸的产生以及糖尿病和癌症发生过程的理解。
十九、美国“近地小行星约会”探测器进入“爱神”小行星的轨道。10、量子物理取得重大发现,研究人员观察到电流可以同时沿两个方向绕着一个超导导线环流动。
二十美国“航海家”1号宇宙飞船飞离太阳系,它已经距我们135亿公里,相当于地球与太阳间距离的90倍,它将到达最近的二颗恒星。
7. 近几年发生的重大科学成果
2001年 美国弗雷德·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教授利兰·哈维尔(Leland.H.Hartwell)
英国癌症研究专家蒂姆·亨特博士(Tim Hunt)
英国皇家癌症研究基金的纳斯爵士(Sir Paul Nurse)
获奖理由:发现细胞周期中的关键调节因子
2002年 侨居美国的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Sydney Brenner)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H. Robert Horvitz)
英国科学家约翰·萨尔斯顿(John E. Sulston)
获奖理由:发现器官发育和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细胞程序化凋亡)的遗传调控机理
2003年 保罗·劳特布尔(Paul C. Lauterbur)和彼得·曼斯菲尔德(Sir Peter Mansfield)
获奖理由:关于核磁共振成像的研究
2004年 理查德·(Richard Axel)和琳达·巴克(Linda B. Buck)
获奖理由:关于嗅觉的研究
2005年 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Barry J. Marshall)和罗宾·华伦(J. Robin Warren)
获奖理由:发现幽门螺杆菌属细菌及该菌在治疗胃炎和胃溃疡病方面的作用
8. 中国的重大科技成就有哪些
1、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因其超大的建筑规模、空前的施工难度以及顶尖的建造技术而闻名世界;大桥项目总设计师是孟凡超,总工程师是苏权科,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是林鸣。
2、复兴号动车组列车
复兴号动车组列车,是中国标准动车组的中文命名,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组织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动车组列车。
3、射电望远镜FAST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简称FAST。
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中,工程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天眼”工程由主动反射面系统、馈源支撑系统、测量与控制系统、接收机与终端及观测基地等几大部分构成。
9. 2019年中国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2019年,国家发展起得了重要成就。主要成就有克隆杂交稻种子、盾构机穿海工程、国际顶尖机场、海射型固体运载火箭发射、高速磁浮试验样车、人造太阳”等。
1 、造福世界 我科学家成功克隆出杂交稻种子
1月,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克剑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建立了水稻无融合生殖体系,成功克隆出杂交稻种子,首次实现杂交稻性状稳定遗传到下一代。该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生物技术》杂志。
4 、超级装备 最聪明盾构机挑战穿海工程
离大连市中心不远,有个梭鱼湾,大连地铁5号线要穿过这个海湾,考虑到巨轮出入,不能架设跨海桥梁,因此采用海底隧道。而这项工程催生出一台超级装备。
1月18日,海宏号盾构机在大连始发,它堪称中国研发的最聪明的盾构机。海宏号盾构机是中国中铁专门为该工程研发、也是世界上现有功能最全的盾构机,核心部件设计全球领先。
5、 时速600公里 国产高速磁浮试验样车下线
“高速磁浮列车”成为2019年点击率颇高的关键词。5月23日,我国首辆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在青岛下线,实现了我国在高速磁浮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
6、 中标ITER 中国企业为“人造太阳”装“心脏”
7月16日,中核集团收到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俗称“人造太阳”)组织中标通知书,由中核集团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核工程)牵头,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等参与,携手法国法马通公司等单位组成国际联合体,以工程总承包形式正式中标在法国建设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TAC1安装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