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成果新漫潮

成果新漫潮

发布时间:2021-11-14 02:09:14

『壹』 中国近年来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1、首登月球暗面

2019年1月3日上午10点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此次任务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首次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

2、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境内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桥隧工程,位于中国广东省伶仃洋区域内,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环线高速公路南环段,于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时开通运营。

3、人造瀑布

人造瀑布是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烈变广场的一个城市景观,楼高121米,瀑布设计高度达到108米,也是全世界最高的人造瀑布。

4、渤海之眼

“渤海之眼”摩天轮,位于山东潍坊,是当今世界上最高的无轴摩天轮。有别于传统的有轴摩天轮,渤海之眼摩天轮中间没有任何支撑,运行时轮盘不转动,轿厢自带行走机构,通过轨道沿轮盘转动。

5、上海佘山世茂洲际酒店

上海佘山世茂洲际酒店,是世界首个建造在废石坑内的自然生态酒店。被美国国家地理誉为“世界建筑奇迹”。

『贰』 新漫潮杂志官网

新潮朝杂志官网就是先朝朝杂志管网就是官方的那一类的吧,可能就是官方那一类的网站吧

『叁』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农业、工业、科技和体育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1、农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和80年代以来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农业生产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以1985年与1952年相比,农业总产值从46.5亿元增至368.3亿元;粮食从1582万吨增至4006万吨,大牲畜(年底头数)从2439万头增至4749万头。

2、工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没收了官僚资本,清除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势力,逐步改造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和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经济成份在工业中占了统治地位。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如各工业部门已拥有一批具有现代水平的产品、工艺和技术装备,冶金、机械、石油、化工和纺织等工业部门的技术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原子能、自动控制、激光等尖端技术已开始运用于工业生产中。

3、科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在计算机、航空航天、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激光技术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科技成果。如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工程、中国高铁的举世瞩目。

4、体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全民健身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各类体育场馆已超过100万个,社会体育指导员超过65万人。

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圆满成功,实现了中国人民的百年期盼,成为奥运史上无与伦比的精彩盛会,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金牌51枚,金牌榜名列第一。8月8日被定为“全民健身日”,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全国性体育节日。

(3)成果新漫潮扩展阅读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取到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除了上述成就之外,还有:

1、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现代化方面,我国进行了多种探索。在较长的时间里,曾采取计划经济体制,这在当时的中国也是新事物。历史地看,该体制在两方面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一是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重大工程、项目;二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实现了基本社会福利人人享有。

2、在教育现代化上,我国也进行了很多探索和创新。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文盲率高达80%。上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开展大规模扫盲运动,极大提高了识字人口的比例。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卫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肆』 明宋代园林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1.宋代园林
历史背景: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都汴京(开封),改名东京。关中经济衰退,江南经济位居全国之首,粮食与财富可由江南供应。1126年,金军攻下东京,改名汴梁。次年废徽、钦二帝,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逃往江南,建立半壁江山的南宋王朝,1138年定杭州为“行在”,改名临安。中国的封建社会到宋代已经达到了发育成熟的境地。从中唐到北宋,属于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儒学转化成为新儒学—理学,佛教完成繁衍出汉化的禅宗,道教从民间的道教分化出向老庄、佛禅靠拢的士大夫道教。与汉唐相比,两宋人士心目中的宇宙世界缩小了。
1.宋代,地主小农经济十分发达,庄园经济几乎绝迹。
2.城乡经济高度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四大发明均完成于宋代。
3.宋代重文轻武,文人的社会地位比任何时代都高。
4.由于诗文绘画的发展,宋代开始重视园林意境的创造

宋代的皇家园林
宋代的皇家园林集中在东京与临安两地,其规模与气势,远不如隋唐,但精致程度超过之。少皇家园林之气派,更多的接近于私家园林。
东京的园林:北宋前期大抵还沿用后周的宫城旧苑,直到宋徽宗时才建成两处新的大内御苑—延福宫与艮岳。
艮岳
建园由宋徽宗亲自参予,宦官梁师成主持修建工程。
园建成之后,宋徽宗撰写《艮岳记》,僧人祖秀写《华阳宫记》。
1.筑山
2.理水
3.植物配置
4.建筑
5.艮岳是一座叠山、理水、花木、建筑完美结合的具有浓郁诗情画意的而较少皇家气魄的人工山水园,它代表着宋代皇家园林的风格特征和宫廷造园艺术的最高水平。
突破了秦汉以来1池3山的规范,把诗情画意移入园林,以典型 概括的山水创作为主题,在中国园林是一个转折.叠石,啜石的技巧,以及对山石的审美趣味都有提高,苑中奇花异石取自南方民间,运输花石的船队称为花石纲.
又叫万岁山,或寿山,人工堆砌的巨大假山园林,最高峰90步,150m左右,分东西2岭,其间亭台楼阁无数,奇华花异石无数.

南宋临安
大内御苑:又名后苑,位置大约在凤凰山的西北部,是一座风景优美的山地园。为宫中避暑之地。
行宫御苑:樱桃园和德寿宫在外城,大部分则分布在西湖风景优美的地段,如湖北岸的集芳园、玉壶园,湖东岸的聚景园,湖南岸的屏山园、南园,湖中小孤山上的延祥园,三天竺的下天竺御园等。
杭州西湖
西湖位于杭州城市西部而称为“西湖”。
原来与钱塘江相连成一个海湾,公元600年前后,形态稳定
822年,唐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组织‘筑堤捍湖,用以灌溉’。
1089年,宋诗人苏东坡任杭州通判,继续挖泥堆堤。
17世纪下半叶,清康熙皇帝多次巡游西湖,又治理西湖,开辟孤山。

宋代私家园林
中原地区: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记述他所亲历的比较著名的当时的园林19处,其中的18处为私家园林,包括宅园、游憩园和花卉专类园。例如:富郑公园、环溪、湖园、董氏西园东园、独乐园等。
江南地区:南宋,周密《吴兴园林记》记述了他亲身游历过的吴兴园林36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南、北沈尚书园,即南宋尚书沈德和的一座宅园与一座别墅园。

宋代文人园林的风格特点:
1.简远(景象简约而意境深远)
2.疏朗(景物数量不求其多,但整体性强,不琐碎)
3.雅致(文人文化)
4.天然(园林本身与外部自然环境契合,内部以植物造景为主)

2、明代园林

时代背景:公元1368年,明王朝灭元建都南京,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公元1644年为满族的清王朝所取代。明初文字狱,造成文人思想压抑,明中期以后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和相应的市民文化的勃兴则要求个性解放。所以在知识界出现了一股人本主义的浪漫思潮:以快乐代替克己,以感性冲动突破理性压抑。促进了私家园林风格的深化。

明代的皇家园林
明代的大内御苑共有六处:御花园(紫禁城北端)、建福宫花园(紫禁城内廷西路)、万岁山(皇城北端中轴线上)、西苑(皇城西部)、兔园(西苑之西)、东苑(皇城东南部)。
御花园:前宫后苑的传统格局。

『伍』 孙东川的主要研究成果

这是孙东川教授等人自2004年以来全力以赴开展的研究工作。他们认为,研究与创建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是当代中国人、尤其是管理学界的历史使命和历史机遇。
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的英译为the Chinese school ofmodern guanli science(CSGS),其中guanli为汉语“管理”之拼音。中国人的管理理念很丰富,涵盖了英语的management,administration等单词,没有哪一个英语单词可以完整地确切地表达汉语的“管理”;“管理科学”的丰富内涵也不是management science(MS)或administrationscience(AS)所能表达的,唯有表达为guanli science(GS)。就是说:
管理(guanli)= management + administration + ……
管理科学(GS)= management science(MS)+ administration science(AS)+ ……
中国人研究管理和管理科学,不能简单套用英语世界的概念,不能削足适履、自废武功、“被绑架”。孙东川教授等人主张构建中西合璧的管理科学话语体系,争取中国人在管理世界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他们提出:管理是人类的第二类活动,它为第一类活动服务,使之提高效率和效益(第一类活动是生活的与生产的作业)。这是一个很有创意的基本定义。
图1表示管理科学的内涵与结构。这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知识体系,大大超过了西方的MS和AS。
?
CSGS具有以下特点:
1.它是中国的: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它是在中华大地上生长起来的,适合中国国情,能够有效地解决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问题,而且,中国人应该是创建中国学派的主力军;
2.它是现代的:运用现代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体现世界上最新的管理科学与管理工作成就;
3.它是先进的:博采众长,推陈出新,综合集成;
4.它是世界的:具有普适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尤其是可以为发展中国家所借鉴;
5.它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将会不断完善与发展,永葆青春。
创建CSGS的基本途径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近为今用,综合集成。其中“近为今用”是重点,其含义是从我国近期的社会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上升到理论高度,指导当前和今后的社会实践。所谓“近”,主要是改革开放的30多年—新中国的60多年—中国共产党的90多年;“近”还可以上溯到辛亥革命(1911年)—洋务运动(始于1860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图2是创建途径的形象化表示:“三室一厅”的工作模式。
“中国模式”是“中国学派”的学术形式,“中国学派”是“中国模式”的实践形式。实践先行,理论随后。有了实践形式,才能产生学术形式;有了“中国模式”,才能产生“中国学派”。各行各业都是这样,尤其是经济领域和管理领域。在管理领域,“中国模式”已经基本形成并且不断发展与完善,CSGS要靠管理工作者和管理科学研究者积极打造和创建。
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黑格尔)。凡是发展的都是合理的,凡是成功的更是合理的。中国模式是存在的,发展的,成功的,无疑是十分合理的。经济发展与管理工作是正相关,社会安定团结与管理工作是正相关。尽管当前我国的管理工作还有不少问题,甚至很严重,但是,我们应该把握大方向——对于我国的管理工作基本肯定而不是全盘否定,同时,克服缺点和错误,加以改进与提高。
研究中国的管理,在理论和方法上有所建树,建立一个体系或框架,并且为它起一个名称——国内许多学者都想到了,而且采取了行动。目前名称多种多样,例如:和谐管理(HeXie management),和合管理,中国管理学,东方管理学,中国式管理,中道管理,中国管理科学,中国现代管理科学,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科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科学,等等。虽然这些名称在字面上差异比较大,其实学者们的心愿都差不多:研究中国的管理,创建一些理论与方法,用以改进和提高中国的管理工作,并且为管理科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CSGS具有最大的兼容性,是个大平台(大舞台)、聚义厅,是个大家庭。
CSGS是一个大学派,是一个总的名称,它可以而且必然会分为若干小学派。如同先秦诸子百家,CSGS也会有新的诸子百家。
CSGS可以借鉴和移植系统工程中国学派的许多内容。
创建CSGS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千军万马长期作战。“干”字当头,又好又快地完成我们当代中国人的历史使命!
孙东川教授及其学术团队相信:再有5-10年时间,中国的管理工作将会有极大的改观,CSGS的创建工作将会基本就绪。事实上,两者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CSGS将为世界的管理科学宝库增添具有中国特色而熠熠生辉的丰富内容。 孙东川于1980年开始由工科专业转向系统工程与管理科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由于他有较好的数学、运筹学和控制论的知识基础,并且具有在企业工作的经验,所以,很快就完成了转型,成为新领域的佼佼者。
他推导了PERT等效计算的一组公式,证明了确定critical path的必要条件与判别定理,提出了“最紧急路线”的概念和判别准则。在一些企业成功地开展了PERT的应用研究。
他在系统模型、系统工程方法论和系统工程基本原理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进展。例如,面对一些教科书上以讹传讹的Hall三维结构,他追根溯源,找出A.D. Hall的原作,指出其中第三维应该是“专业维”而不是“知识维”(1983)。
孙东川教授先后编写了三部系统工程教材:《系统工程简明教程》(孙东川,陆明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钟俊教授写序,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此书出版后被推荐为“七五”期间全国高等工科院校试用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系统工程引论》(孙东川,林福永,孙凯),中国工程院院士汪应洛教授写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2009年第2版,此书每年重印,总印数已超过2万册;中国科学院规划教材《系统工程基本教程》(孙东川,朱桂龙),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人怀教授和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前理事长、国际系统研究联合会前主席顾基发研究员写序,科学出版社,2010. 这三本教科书都很受欢迎,在系统工程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书中较多的内容被其他教科书引用。
孙东川教授坚持按照钱学森体系来阐述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他指出:系统工程中国学派已经形成——这就是钱学森学派,这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是系统工程学科的宝贵资产;他认为:系统工程在中国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功,同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系统工程在中国可以实现更大的辉煌;人类社会到了共产主义还需要系统工程,一万年以后也需要系统工程,系统工程将与时俱进,永葆青春! “中山文化”这一重要的创新理念是孙东川教授在1998年提出来的。1999-2001年他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99BJL048)“中山文化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现实意义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专家鉴定意见是:“本项目立论正确,有创造性,开辟了研究孙中山先生的新领域,研究成果堪称佳作,填补了研究‘中山文化’这块学术园地的空白,具有国内领先水平。”2001年11月初,以项目研究成果为基础,在澳门召开了“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暨中山文化研究成果报告会”,海峡两岸四地学者出席,会议开得很成功,孙中山先生的孙女孙穗芳博士从夏威夷专程到澳门赴会。
“中山文化”定义为: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40年,他和以他为首的革命志士,在为实现振兴中华的目标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过程中所创立的革命学说、价值观念和思想理念,所表现的革命风范、奋斗精神和献身精神,及其合理延伸。
中山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包括:
(1)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学说 孙中山先生的著作在1000万字以上,不同版本在国内外大量出版,影响深远。孙中山先生在遗嘱中特别指出:“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是所至瞩!”
(2)孙中山先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理念 孙中山先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理念,不但反映在他的著作中,而且凝聚在他提出的奋斗口号和题词中。例如,“振兴中华”,“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等。为了培养革命和建设事业人才,1924年春季他亲自倡导成立两所学校:“武学校”黄埔军校,“文学校”广东大学(1926年更名为中山大学),他给文学校的题词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他在生命弥留之际呼吁:“和平,奋斗,救中国”。他说:“革命者是要做大事,不是要做大官。”他认为革命者都是人民公仆,大总统也不例外。
(3)孙中山先生的革命风范、奋斗精神和献身精神 孙中山先生的人格是高尚的、伟大的,他的精神感人至深,有众多至死不渝的追随者。他干革命不屈不挠,愈挫愈奋。他一生不知道遇到了多少挫折,多次危及生命,但是他从来不退缩。许多亲密战友牺牲了,但是丝毫不能动摇他的革命决心。孙中山先生是勤政廉政的楷模。在漫长的革命岁月中他募集了大量的革命经费,但是他从不为自己谋一点私利,全部奉献给革命事业。他的大哥孙眉先生倾家荡产支持他的革命事业,从夏威夷富甲一方的“茂宜王”变成一贫如洗的平民;1912年初,广东省革命力量推举孙眉担任广东省都督,孙中山先生不予批准。孙中山先生的家事遗嘱是:“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留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4)以上所说,特别是(2)(3)还包括:在孙中山先生漫长的革命岁月中,他的战友、学生和追随者等一大批革命志士的杰出表现、创造和奉献。他们前仆后继,义无反顾,抛头颅,洒热血,很多人牺牲了年青的生命。
(5)中山文化还包括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以后,以上各点的合理延伸这里所说的“合理延伸”,包含两个方面。其一,他的革命继承者们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丰富和发展中山文化所作出的贡献,包括思想理论的贡献和革命实践的贡献。其二,在全中国普遍出现的社会现象,例如大中城市一般都有中山路、中山广场、中山公园及孙中山先生塑像等;又如,每年11月12日和3月12日,孙中山的诞辰与忌辰,北京、南京、广州等地都要举行纪念活动。翠亨故居、广州中山纪念堂、南京中山陵,北京香山碧云寺衣冠冢等,都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参观和瞻仰的重要地点。神州大地到处都有中山文化氛围,令人追念伟人,激励革命斗志。
中山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孙中山先生留给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宝贵的历史遗产。
孙东川教授多次参与广州、北京、南京、上海等地相关的全国性纪念活动和学术活动,积极宣扬中山文化。在他的推动下,澳门辛亥革命与中山文化研究会、澳门辛亥·黄埔协进会先后成立,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和社会活动。他还多年担任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常务理事。 孙东川教授还开展过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省级劳改系统研究、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等,都取得了比较出色的研究成果。
综上所述,孙东川教授的研究领域比较宽,成果比较丰硕。但是,他自己认为有利有弊。弊端在于不能朝着一个方向深入下去,作出系列性的重大研究成果。(主要是客观原因造成,他自己感到身不由己,很惋惜。)
因此,他告诫他的弟子和年轻学者:要与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白头偕老!千万不要“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他呼吁青年学子学习袁隆平院士几十年如一日,专心致志研究杂交水稻的精神;要做到:心无旁骛,目不斜视,勇往直前,持之以恒!
孙东川教授认为,市场经济给教育界和学术界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浮躁,普遍的浮躁。不少人物欲横流,一切向钱看,挣钱很多却永不满足。这样,中国出不了大学问,出不了大师。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他认为,借鉴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共同致富的重大举措,现在需要大力提倡:让一部分人先静下心来做学问!逐步带动越来越多的人静下心来做学问。这需要大学校长和教育部等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出台有关政策措施。
孙东川教授表示:要把自己的余生奉献给CSGS,哪怕只有绵薄之力,哪怕只能作铺路石子,也心甘情愿,在所不辞。他认为:老教授应该超越马斯洛,上升到第六层次:物我两忘——孜孜以求,做学问不带功利性。
孙东川教授的座右铭: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陆』 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有分公司吗

福建沿海属亚热带海洋和大陆架浅海,海洋优势十分明显。海域面积.6万平方公里,比陆地面积大12.4%;海岸线长3752公里,居全国第二位。全省水深200米以内的海洋渔场面积12.51万平方公里,浅海滩涂可利用养殖面积达225万亩;已知的海洋鱼类745种,贝、藻,鱼、虾种类的数量居全国前列。福建陆域水系密布,为发展淡水渔业提供了良好条件。全省共有29个内河水系,663条河流,河流总长13569公里,较大河流有闽江、九龙江、晋江、汀江、木兰溪、交溪,江河水域面积30.64万公顷,通过近几年来鱼、虾、蟹的放流增殖,现已成为我省淡水渔业捕捞基地。此外,全省有各种水库101.4亿立方米、湖泊2270公顷、池塘面积36801公顷以及各类垦区等大中型水面。【渔业经济】2009年以来,全省渔业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按照中央关于扩大内需的部署要求,以服务保障为重点,积极调整渔业结构,切实提升渔业产业效益,促进渔民增收,扎实推动现代渔业建设。2009年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达1194.85亿元,比增4.14%;增加值636.29亿元,比增4.11%,占全省GDP5.32%;渔民人均收入8291元,比增6.86%,比全省农民人均收入高出1611元;全省水产品总产量569.67万吨,比增2.79%。【水产养殖】开展标准化水产养殖池塘建设改造工作,2009年累计完成4.09万亩池塘标准化改(扩)建工作,投入资金超过2亿元。积极创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场),2009年新增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3个,并加强对已批准的26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增强示范场的辐射带动作用。开展全省水产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创新试点,继续推进渔业“五新”推广工作,推广、指导面积近9万公顷。强化重大水生动物疫病监控,加强养殖病害防治指导工作。2009年处理重大水生动物病害事件13起,通过有针对性地进行病害防治技术的跟踪指导、咨询、培训以及科普宣传,维护了病发区社会安定稳定。【海洋捕捞】切实增强我省外海捕捞开发能力,新开辟了闽东北、彭钓、东沙等外海渔场和省外东海外海、海南岛渔场、济州渔场等。2009年全省外海捕捞产量达91.99万吨,占海洋捕捞总产量的44.89%,近内海产量从三十年前占捕捞产量的91.3%下降至2009年的55.11%。【水产品加工】2009年全省水产加工总量213.4万吨,实现产值276亿元,其中出口15.42亿美元,继续居我省大宗农产品出口首位,占全国水产品出口额的14.3%,居全国第四位。项目建设持续推进,通过现代渔业发展项目、海洋渔业重点项目等,扶持水产加工项目建设,部分新、改、扩建加工项目陆续投产,带动新增投资约15亿元。品牌建设卓有成效,评审确定2009-2010年度省级水产产业化龙头企业77家,31个水产品入选省名牌产品,14个水产品入选省著名商标,4家水产加工企业获得省“品牌农业企业金奖”称号。渔业标准化工作扎实开展,2009年共下达省级渔业地方标准制修订任务12项,发布实施渔业地方标准13项。【水产品质量监管】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获准筹建农业部渔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东南沿海);投入420万元扶持7个设区市局建设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全省5个县级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建设项目获得批准。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扎实开展全省水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执法年活动,强化养殖执法监管,全年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检合格率为98.9%,7个设区市城区水产批发市场100%纳入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大力推进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新认定无公害水产品产地76家、10.3万亩,新认证无公害水产品80个、1.3万吨。加强海水贝类养殖区域划型和管理。目前全省已有12600多公顷的海水贝类养殖区域完成划型工作,全年安排贝类有毒有害物质监控200批次。【休闲渔业】与厦门市政府、中国渔业协会共同举2009中国(厦门)国际休闲渔业博览会,加强休闲渔业产业合作与交流。联合省体育局、宁德市人民政府、省钓鱼协会成功举2009海西“水乡渔村”杯海之星矶钓赛。这是迄今为止全国规模最大的海钓比赛。加快推进我省水乡渔村创建工作,与省旅游局审定并公布了第二批水乡渔村项目11个。截至2009年我省已先后公布了2批23家水乡渔村,遍布22个县(市、区)。【外向型渔业】积极推动闽台渔业合作。成功举“2009海峡(福州)渔业周暨渔业博览会”,参观渔业博览会的人流量超过8万人次,参展和采购客商签约贸易定单达8亿元,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09年出口台湾水产品4.18万吨、金额2.51亿美元,同比增幅高达62.65%和158.76%,台湾成为我省第二大水产品出口目的地。努力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构建多元化的市场体系,水产品出口逆势增长。全年全省水产品出口创汇额达15.42亿美元,比2008年增长37.56%,我省成为全国水产品主要出口沿海省份中少数出口量和出口额均大幅增加的省份。【科技推广】在科技产业化方面,实施“鲍种质改良优化及生态养殖工程技术”研究,进一步丰富我省鲍鱼养殖品种结构,使福建鲍鱼养殖产量稳居全国首位,约占全国的68%。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充分利用6•18平台开展项目成果对接,共征集到国内外海洋与渔业科研成果200项、精选海洋与渔业关键技术难题48项和企业技术需求31项,实现对接87项,总投资共计15.3亿元。对接项目中,有30多项已落地实施,逐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009年共有18项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和验收,3项科技成果获2009年度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深入开展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全省6个县(市、区)共培育发展科技示范户1146户,辐射带动渔户21460户。【防灾减灾】扎实推进海洋与渔业防灾减灾“百千万工程”建设。加快“百个渔港”建设。晋江深沪、祥芝、连江黄岐中心渔港已建成;东山大澳中心渔港正在进行扫尾工作;惠安崇武中心渔港和莆田石城一级渔港项目正抓紧建设中;1个中心渔港、2个一级渔港、1个内陆渔港和1个渔政执法码头项目已获农业部批准立项。颁布实施国内首个地方性的《渔港建设标准》,编制完成全省渔港建设布局规划。着力防灾减灾。成立福建省海洋预报台,不断拓展和完善海洋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系统的建设,风暴潮漫滩预警辅助决策系统、赤潮预警系统、海面风浪流数值预报系统、海上突发事件应急辅助决策系统均已进入业务化运行,为防御海洋与渔业灾害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推进“万艘渔船应急系统”建设。全省捕捞渔船共完成终端推广29957台,实施率已达94.5%。至今通过系统已经成功实施海上渔业安全救助16起,被救渔船16艘,获救渔民160多名,挽回直接经济损失数千万元,应急指挥系统在保障海上渔业安全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渔业安全管理】认真组织“渔业安全生产年活动”,深入开展渔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生产大检查,共登临检查渔船约2.5万艘次,组织渔业安全应急演练20场。开展全省性渔业安全宣讲活动,成立省厅渔业安全宣讲团和九个设区市局分团,开展大型渔业安全宣讲活动52场、各类渔业安全座谈会近350场、船东船长培训班60期、“四小证”培训班约90期,参加人数达5万多人次。全年全省共发生各类渔业船舶水上事故57起,同比下降了17.4%,事故造成死亡失踪35人,同比下降了22.2%,沉毁船25艘,同比下降了19.4%。【渔船信息化管理】实施“福建省海洋渔业船舶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实现渔船数据有效统一、合法规范、网上公开、信息共享、随时查询的信息化管理目标。全省渔船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分阶段推进,截至2009年渔船信息化管理泉州试点实船核查工作已全部结束,并顺利转入系统试运行阶段。宁德、福州两市的实船核查工作进展顺利。【渔业保险】通过与省财政厅、人保财险福建省分公司联合下发通知,将政策性渔业保险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到市、县(区),切实把为民实事工作落到实处。全年全省沿海市、县(区)共政策性渔工保险121675人,占应保渔工的93.27%,政策性渔工保险覆盖面达93.27%;政策性渔船保险7647艘,占应保渔船的76.24%;政策性渔船保险覆盖面达76.24%。共政策性渔业保险理赔939起,赔付2230.8万元。【渔政执法】加大执法力度。扎实推动以“护渔2009”为重点的渔业执法行动,制定了量化指标,并要求各设区市建立常规化海上巡航机制。护渔行动期间,全省共出动执法船艇883航次、执法人员8813人次,登临检查渔船13101艘次,罚款165.36万元,维护了正常渔业生产秩序。加大非法捕捞作业打击力度,组织省、市、县三级在闽江和九龙江流域开展声势浩大的专项整治行动,共出动渔政执法船艇52艘次、出动执法人员800多人次,查获没收电鱼工具32件,暂扣电鱼船4艘,拆除销毁违禁渔具376件,渔民自行拆除违法捕捞设施和渔具达236件。强化伏季休渔监管,确保调整后的伏季休渔制度顺利实施。

『柒』 ZMAX潮漫风尚酒店的创始人

黎洪刚,早已年过30,但外表上看起来比他的实际年龄要年轻很多,手上拿着最新款的手机,耳朵上挂着炫酷的蓝牙耳机,黎洪刚的形象与一般企业总裁的风格似乎完全不同。潮人,是黎洪刚给自己贴的标签,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也是其赋予ZMAX的标签。

『捌』 数英雄论成败 司马懿与诸葛亮的生死,,这文章是谁写的

郭英德,著名作家,男,1954年10月生,福建人,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北京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等国家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的学术委员会委员。1996年被评为北京市“培养跨世纪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人选者,2000年被评为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戏曲、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化、中西文化比较等方面的研究。

目录

人物简介
学术兼职
参加和完成的科研项目
获奖情况
学术研究成果专著
参加撰写
编撰
论文类
近期研究课题人物简介
学术兼职
参加和完成的科研项目
获奖情况
学术研究成果 专著
参加撰写
编撰
论文类
近期研究课题
展开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郭英德 (Guo Yingde) ,1978 年 9 月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1982 年7月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考上北师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聂石樵教授, 1985 年 7 月获硕士学位,学位论文:《元杂剧与元代社会等级结构》。 1986 年 9 月开始攻读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导师:启功教授、邓魁英教授, 1988 年 12 月,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明清文人传奇综录及研究》。 1996 年评为北京市“培养跨世纪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入选者, 1999 年被评为国家教育部文科跨世纪优秀人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教授,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生指导教师。曾在日本访学数年。
编辑本段学术兼职
1985 年,任中国古典戏曲研究会理事。 1997 年,任北京市《水浒》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7 年,任中日韩东方诗话学会会员。 1998 年,教育部考试中心聘为全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大专起点本科班入学考试命题教师。 1998 年,任黑龙江大学《求是学刊》编委。 1998 年,任江西吉安师范专科学校《吉安师专学报》编委。 1999 年,任郑州大学兼职教授。 2000 年,任《文学遗产》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
编辑本段参加和完成的科研项目
参加《中国古代文人活动与文学风貌》, 1988 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本人撰成专著《中国古代文人集团与文学风貌》,获得 1997 年上半年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已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年出版。 主持《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 1990 年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青年项目。 1 万元。该项目已于 1993 年完成,撰成专著约 60 万字,其中本人撰写约 18 万字,专著已于 1995 年 10 月由中华书局出版。 参加《中国古代文学形象的历史文化研究》,“八五”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该项目已于 1998 年完成,撰成专著约 25 万字,本人撰写约 10 万字。该书获得 1998 年下半年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将于 1999 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主持《清初明遗民爱国思想研究》, 1996 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百人工程”项目。 0.8 万元。( 1996.5 1999.12 主持《中国古籍总目提要·总集卷》, 1996 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横向项目。 0.5 万元。( 1996. 2000.12 ) 主持《中国古代文体资料笺释》, 1998 年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 1.5 万元。项目批准号: 9823 。 (1998.7 2000.12) 主持《古诗词诵读精华》,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横向项目。 2.1 万元。( 1999.2 1999.9 ) 专著《元杂剧与元代社会》,获得 1994 年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已于 1996 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编辑本段获奖情况
1994 年,《明清文人传奇研究》获北京师范大学第二届励耘奖学助学基金优秀学术著作三等奖。 1995 年,《叙事性: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双向渗透》获广东中华文化王季思学术基金《文学遗产》优秀论文提名奖。 1996 年,《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获第十届中国图书奖; 1997 年,《向后倒退的革新——论明末清初的求实文学观念》获《湖北大学学报》 1997 年优秀论文二等奖。 1998 年,《叙事性: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双向渗透》获首届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 1999 年,《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获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
编辑本段学术研究成果
专著
《世俗的祭礼——中国戏曲的宗教精神》,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8 年。 《明清文人传奇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1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年。 《痴情与幻梦——明清文学随想录》,北京三联书店, 1992 ;台北锦绣出版公司, 1992 年。 《明人奇情》(与过常宝合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年。 《优孟衣冠与酒神祭祀——中西戏剧文化比较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4 年。 《中国古代的恶霸》(与过常宝合著),商务印书馆, 1995 年;台湾商务印书馆, 1999 年。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与谢思炜、尚学锋、于翠玲合著),中华书局, 1995 年。 《中国古代戏剧》(与陶庆梅合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年。 《元杂剧与元代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年。 《长河落日——中华文学通览·清代卷》,中华书局, 1997 ;香港中华书局, 1997 年。 《明清传奇综录》,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年。 《中国古代文人集团与文学风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年。 《李渔》,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9 年。 《明清传奇史》,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9 年。
参加撰写
《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0 年。 《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0 年。 《中国古代小说人物辞典》,齐鲁书社, 1991 年。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2 年。 《中华文明史》(十卷本),任中国文学史学科副主编,撰写其中元明清文学部分约 20 万字,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4 年。 《中国文学史》(第三册、第四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年。
编撰
张养浩《三事忠告》(今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年。 《中国学生网络全书·语文卷》(主编),国际文化出版社公司, 1991 年。 《明史故事选》(编著),学苑出版社, 1991 年。 《清史故事选》(编著,署名张应),学苑出版社, 1991 年。 《中外古典名剧鉴赏辞典》(主编),北岳文艺出版社, 1992 年。 《文史英华·戏曲卷》(编注),湖南出版社, 1993 年。 《炎黄文化精品丛书·艺事精品》(评释),学苑出版社, 1994 年。 《唐宋八大家散文总集·柳宗元卷》(校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5 年。 《唐宋八大家文集·柳宗元文》(评注),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6 年。 《新编千家诗》(评注),中华书局, 1999 年。 《古诗词诵读精华》(副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年。
论文类
《浅谈元杂剧三国戏的艺术特征》,《三国演义研究集》(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 年 12 月) 《漫谈中国古代对戏剧审美功能的认识》,《福建戏剧》 1984 年第 3 期。 《也说“衙内”》(与长胜合作),《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1985 年第 1 期。 《明清时事剧概述》,《江苏戏剧》 1985 年第 2 期。 《明清之际时事剧的思想艺术特色》,《中州学刊》 1985 年第 2 期。 《论〈水浒传〉的思想意义》 , 《水浒争鸣》第 4 辑。 《论元杂剧的戏剧冲突》 , 《戏曲研究》第 15 辑。 《元杂剧作家身分初探》,《晋阳学刊》 1985 年第 4 期。 《福建戏史录补遗二则》,《福建戏剧》 1985 年第 5 期。 《古典戏曲脚色漫谈》,《福建戏剧》 1985 年第 6 期。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义山诗意蠡测》,《名作欣赏》 1986 年第 1 期。 《“戏剧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古代戏剧家的戏曲虚实论》,《戏曲艺术》 1986 年第 2 期。 《论元杂剧的时代精神》,《河北师范学院学报》 1986 年第 2 期。 《“戏剧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中国古代戏曲美学散论之一》,《福建戏剧》 1986 年第 3 期。 《“剧场即一世界,世界只一情人”——中国古代戏曲美学散论之二》,《福建戏剧》 1986 年第 4 期。 《寄讽实无,雪耻或有——〈琵琶记〉创作意图之疑案》,《古典文学知识》 1986 年第 4 期。 《关于元杂剧兴盛的社会原因的争议》,《文史知识》 1986 年第 8 期。 《论元杂剧中的喜剧性类型形象》,《中华戏曲》第 2 辑。 《无奇不传 , 无传不奇——中国古代戏曲美学散论之三》 , 《福建戏剧》 1987 年第 1 期。 《“异物之情也有人道”——〈任氏传〉的任氏形象》,《古典文学知识》 1987 年第 1 期。 《蒋士铨〈临川梦〉传奇漫议》,《名作欣赏》 1987 年第 3 期。 《“一夫不笑是吾忧”——李渔〈风筝误〉传奇的喜剧特征》,《名作欣赏》 1987 年第 4 期。 《画出潇湘水墨图——元杂剧雨景描写赏析》,《陕西电大》 1987 年第 5 期。 《论晚明清初才子佳人戏曲小说的审美趣味》,《文学遗产》 1987 年第 5 期。 《论元杂剧作家的基本思想特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87 年第 6 期。 《论汤显祖文化意识的悲剧冲突》(与李真瑜合作),《戏曲研究》 1987 年 12 月。 《半世清狂,一生情种——谈沈起凤〈才人福〉中张幼于和祝希哲形象》,《古典文学知识》 1988 年第 1 期。 《“偌大乾坤无处住”——谈尤侗的〈钧天乐〉传奇》 , 《名作欣赏》 1988 年第 1 期。 《浅谈元杂剧善恶观的性质》,《语文学刊》 1988 年第 3 期。 《“才人福分从来少”——沈起凤〈才人福〉传奇的审美趣味》,《名作欣赏》 1988 年第 4 期。 《古代文学研究的两难心理与多元选择》,《文学遗产》 1988 年第 5 期。 《论明清文人传奇的理想人格范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增刊《学术之声》第 2 辑。 《论明清文人传奇的创作方法》,《戏曲研究》第 28 辑 1988 年 .12 月。 《四十年古典小说研究道路批评》,《文学遗产》 1989 年第 3 期。 《古典戏曲理想人格论》,《戏剧文学》 1989 年第 7 期。 《“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明清浪漫思潮与〈长生殿〉的“至情观”》,《文史知识》 1989 年第 7 期。 《论明清文人传奇的时代主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89 年第 5 期。 《关剧文化意蕴发微》,《戏曲研究》第 30 辑。 《论古代戏曲文学的文体特性》,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增刊《学术之声》 1989 年第 6 辑。 《丁耀亢生平及其剧作》(与郝诗仙合作),《齐鲁学刊》 1989 年第 6 期。 《蒋士铨传奇本事考略》,《文献》 1990 年第 1 期。 《艺术精神的传承与文化精神的变异——戏曲艺术出路断想》,《戏剧文学》 1990 年第 1 期。 《蒲松龄文化心态发微》,《文史哲》 1990 年第 2 期。 《明清文人传奇的历史演进》,《文学遗产》 1990 年第 2 期。 《“最怜儿女又英雄,才是人中龙凤!”——〈儿女英雄传〉的“人情天理”观新诠》,《民族文学研究》 1990 年第 2 期。 《论〈水浒传〉作家的创作思想》,《语文学刊》 1990 年第 3 期。 《“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明清文人传奇作家文学观念散论》,《中国文学研究》 1990 年第 3 期。 《是“风教”还是“风情”——明清文人传奇作家的文学观念散论》,《中州学刊》 1990 年第 4 期。 《抄本〈一合相〉传奇作者考》,《文献》 1990 年第 4 期。 《论明清文人传奇的忠奸斗争主题模式》,《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1990 年第 4 期。 《“等为梦境,何处生天”——〈南柯梦〉、〈邯郸梦〉荒诞意识谈》,《文史知识》 1990 年第 12 期。 《元曲与少数民族文化》(署名张应),《民族文学研究》, 1991 年第 1 期。 《贾宝玉和宋江——浅谈〈水浒传〉对〈红楼梦〉的影响》,《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1991 年第 2 期。 《论〈水浒传〉作者的创作思想》,《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1991 年第 2 期。 《佳园结构类天成——〈红楼梦〉网状艺术构思的特征》,《红楼梦学刊》 1991 年第 4 期。 《中西戏剧观念的当代形态》,《戏剧文学》 1991 年第 8 期。 《中国古书的价值》,《大学生》 1991 年第 9 期。 《浅谈元杂剧的市民意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增刊》 1991 年。 《漫谈明清文学中的才子佳人》,《名作欣赏》 1992 年第 1 期。 《两宋酬和词述略》,《中国文学研究》 1992 年第 1 期。 《关于中国古典文学学术史研究的思考》(与傅璇琮、谢思炜合作),《文学评论》 1992 年第 3 期。 《明代文人结社说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2 年第 4 期。 《漫谈中西戏剧形象创造的审美规律》,《戏剧文学》 1992 年第 8 期。 《启功先生的治学之道》,《文献》 1993 年第 1 期。 《书圣原是大诗人》,《跨世纪》 1993 年第 2 期。 《中西戏剧文体的本质特征》,《戏剧文学》 1993 年第 8 期。 《审美趣味的多元化走向——论明清文人传奇的丑的形象》,《中华戏曲》第 14 辑 (1993 年 8 月)。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的对象、任务和方法》,《中国文学研究》 1993 年第 4 期。 《沈璟传奇本事考略》,《文献》 1993 年第 4 期。 《近代古典文学研究方法的更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994 年第 4 期。 《( 1992 年)元明清戏曲小说研究综述》,《中国文学年鉴( 1993 )》。 《元明文学史观散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5 年第 3 期。 《中国现代话剧的形成及其启示》,《戏剧文学》 1995 年第 7 期。 《叙事性: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双向渗透》,《文学遗产》 1995 年第 4 期。 《中西传统戏剧观念辨异》,《戏剧文学》 1995 年第 11 期。 《桃花扇底系兴亡——〈桃花扇〉的历史意识》,《名作欣赏》 1995 年第 6 期。 《第一印象·第二视力·第三只眼(评〈宁宗一小说戏剧研究自选集〉》,《文学遗产》 1996 年第 2 期。 《刺世伤时,显微阐幽——论苏州传奇的文化内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6 年第 3 期。 《中国古代文人集团论纲》,《中国文化研究》 1996 年夏之卷。 《论明代的文学流派研究》,《求是学刊》 1996 年第 4 期。 《明清传奇的价值》,《文史知识》 1996 年第 8 期。 《稗官为传奇蓝本——论李渔小说戏曲的叙事技巧》,《文学遗产》 1996 年第 5 期。 《建构中国叙事学的操作规程——评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的方法论》,《文学评论》 1996 年第 5 期。 《向后倒退的革新——论明末清初的求实文学观念》 , 《湖北大学学报》 1996 年第 6 期。 《古籍校勘原则之我见》,《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996 年第 6 期。 《论清前期的正统派传奇》,《文学遗产》 1997 年第 1 期。 《情的探险——从汤显祖到曹雪芹》(与过常宝合作),《红楼梦学刊》 1997 年第 1 期。 《传奇戏曲的兴起与文化权力的下移》,《中国社会科学》 1997 年第 2 期。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理论品格》,《文学评论》 1997 年第 4 期。 《论明代传奇剧本体制的规范化》,《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 4 辑。 《论元明清小说戏曲中的雷同形象》,《明清小说研究》 1997 年第 4 期。 《论中国古代典籍文化的现代阐释》,《殷都学刊》 1997 年第 4 期。 《论明清传奇剧本长篇体制的演变》,《聂石樵教授七十寿辰学术纪念文集》。 《论“知人论世”的古典范式》,《中国古典文学学术史研究》, 1997 年。 《“温情与敬意”的国史学——谈钱穆的几部著作》(与李山、过常宝合作),《书品》 1998 年第 1 期。 《如何突破文学史写作的三大传统——〈明清传奇史·后记〉》,《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8 年第 1 期。 《雅与俗的扭结——明清传奇戏曲语言风格的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8 年第 2 期。 《论先秦儒家的叙事观念》,《文学评论》 1998 年第 2 期。 《学术研究范式的嬗变轨迹——关于二十世纪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研究的谈话》(与刘勇强、竺青合作),《文学遗产》 1998 年第 2 期。 《〈宝剑记〉:忠奸剧的定型》,《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8 年第 2 期。 《〈浣纱记〉:历史剧的新篇》,《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8 年第 3 期。 《〈鸣凤记〉:时事剧的发轫》,《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8 年第 4 期。 《在感性与知性之间——评叶嘉莹的文学研究著作》(与过常宝、李山合作),《书品》 1998 年第 3 期。 《江湖奇人写真录——清初传记文选注》(与陈洁合作),《中华活页文选》, 1998 年。 《说诗说稗自风流(评陶尔夫、刘敬圻〈说诗诗稗〉)(与赵仁珪合作),《文学遗产》 1998 年第 3 期。 《论“知人论世”古典范式的现代转型》,《中国文化研究》 1998 年夏之卷。 《论明清传奇剧本长篇体制的演变》,《湖北大学学报》 1998 年第 4 期。 《话剧是演给谁看的?》,《戏剧文学》 1999 年第 1 期。 《元杂剧: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奇葩》,《高校理论战线》 1999 年第 2 期。 《元明的文学传播与文学接受》,《求是学刊》 1999 年第 2 期。 《困境和出路:古典文学研究的现代化历程》(与过常宝合作),《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9 年第 2 期。 《明清小说的文化意蕴》,《高校理论战线》 1999 年第 3 期。 《悬置名著——明清小说史思辨录》,《文学评论》 1999 年第 2 期。 《长时间远距离的姿态检讨历史——谈黄仁宇的几部历史著作》(与过常宝、李山合作),《书品》 1999 年第 2 期。 《挑战自我 超越极限——〈杨义文存〉读后》,《中国社会科学通讯》 1999 年 4 月 27 日。 《论戏曲角色的文化内涵》,《戏剧文学》 1999 年第 9 期。 《经典文献的诗学读法——评介杨义〈楚辞诗学〉》,《文学遗产》 1999 年第 5 期。 《论顾炎武的遗民心态》,《新国学》第一卷,巴蜀书社, 1999 。 The Cult of Passions though The Image of Beauties in Ming and Qing Literature,Ming QingYanjiu (《明清研究》) 1999 , Napoli-Roma , 1999 。 《元杂剧与元代文艺思潮》,《光明日报》 1985 年 7 月 16 日。 《典籍的现代阐释和文化传统》,《光明日报》 1993 年 7 月 7 日。 《蒲松龄与孩子王》,《人民政协报》 1993 年 10 月 7 日。 《艺术与淫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中国消费者报》 1995 年 1 月 7 日。 《禅宗的三重境界》,《中国消费者报》 1995 年 3 月 18 日。 《中国古典小说史的理论思考——读杨义的〈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人民日报》 1996 年 5 月 16 日。 《我们比王国维多走了多远——二十世纪中国古典戏曲研究随想》,《文艺报》 1997 年 10 月 23 日。 《正史以外的补充——简评〈珍本中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丛书〉》,《中国图书商报》 1997 年 10 月 24 日。 《详备精细,益智启思——评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华读书报》 1998 年 1 月 21 日。 《文学研究与文学史研究》,《人民政协报》 1999 年 1 月 20 日第 4 版。 《元杂剧: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奇葩》,《中国教育报·文化周刊》 1999 年 4 月 27 日;《光明日报》 1999 年 5 月 10 日。 《明清小说的文化意蕴》,《中国教育报·文化周刊》 1999 年 5 月 4 日。 《文学史著作的读者》,《师大周报·文化增刊》 1999 年 4 月 23 日。 《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宋元明思想史纲〉、〈清代思想史纲〉读后》(与李山合作),《师大周刊》 1999 年 6 月 25 日。
编辑本段近期研究课题
清初明遗民作家思想研究 中国古代文体资料汇编及中国古代文体学史论 明代文学编年史 郭英德,男,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兼任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等。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戏曲、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化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阅读全文

与成果新漫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学化妆 浏览:41
胶州工商局姜志刚 浏览:786
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 浏览:391
201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 浏览:773
合肥徽之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636
天津企兴知识产权待遇 浏览:31
二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题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543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评估办法 浏览:677
上海工商局咨询热线 浏览:177
马鞍山二中叶张平 浏览:214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被告代理词 浏览:603
医院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浏览:702
商标注册网先咨政岳知识产权放心 浏览:658
公众号版权投诉材料 浏览:841
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好处 浏览:727
油汀发明 浏览:216
论文转让网 浏览:282
通州门面转让最新消息 浏览:165
第二届紫金知识产权国际峰会 浏览: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