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五四运动取得的哪些成果
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伟大革命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国家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这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在中国人民舆论的压力下,向会议提出废除袁世凯和日本订立的不平等条约“二十一条”,要求将德国在山东的租借地、胶济铁路以及其他权利归还中国,同时还提出七项“希望条件”废除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巡警;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撤销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主等。但这些要求和希望均遭到参加“和会”的帝国主义国家拒绝。不仅如此,他们还决定将德国在山东掠夺的权利全部让予日本,并将其写进了《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至此,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完全失败。但军阀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消息传出,举国愤怒。5月4日,北京学生3000余人在天安门前集会,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等口号。会后举行了游行示威,愤怒的爱国学生痛打了亲日派官僚章宗祥,并放火焚烧了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的住宅。军阀政府派军警镇压,逮捕学生30多人。全北京学生立即实行总罢课,并通电全国表示抗议。天津、上海、长沙、广州等地学生也纷纷游行示威,声援北京学生。在日本、法国等国的中国留学生以及南洋华侨学生都开展了爱国活动。6月3、4两日,军阀政府又逮捕北京学生近千人,激起全国人民的更大愤怒。上海、南京、天津、杭州、武汉、九江及山东、安徽等地的工人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政治罢工,上海和全国各重要城市的商人也先后举行罢市。至此,五四运动发展到新的阶段,即从开始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三部分人的统一战线运动,发展为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军,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六三运动”,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移到上海。6日至10日,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28日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也是中国青年运动的伟大开端。它开创了中国革命知识青年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五四运动实际斗争的锻炼,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造就了一批青年共产主义者。他们深入工农群众,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领导罢工斗争,促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做好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2. 五四运动的意义及影响、形式
五四运动的影响:
五四运动从形式上是中国学生的爱国运动,但从整个社会背景社会发展来说,它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除了波及中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潮流,教育,亦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对现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亦有着不可低估之影响。
五四运动的意义:
第一,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群众爱国运动。它的斗争对象直指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表现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史上前所未有的。它充分发动了群众,工、商、学联合起来,农民也有部分参加了,实际上揭开了全民族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和军阀统治的黑暗,同时进一步提高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决心和觉悟;促进了全国人民对改造中国的问题的反思和探索,也促进了新思潮的蓬勃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三,五四运动既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又开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从此,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民众的力量得到了广泛的发动等,这些不仅使五四运动本身具有新民民主义革命的基本内涵,还直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阶级上、思想上和干部上的条件。
五四运动的形式:
1、1919年5月4日,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举行游行示威。“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等口号响彻北京的天空。
2、1919年5月4日,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举行游行示威。“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等口号响彻北京的天空。
3、1919年6月28日,中国全权代表陆征祥拒绝在凡尔赛对德和约上签字。实际上,中国代表由于住所被中国留法学生和工人包围,已无法外出赴会。
3.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00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具有深远影响。
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以全民族的搏击培育了永久奋斗的伟大传统。
(3)五四运动成果与意义扩展阅读:
五四精神的基本核心是爱国主义。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注入了新的世界观因素的结果。“振兴中华”的口号,是孙中山先生于1894年在《兴中会宣言》中最早提出来的。
从那以后,大多数爱国志士无不以此为终生奋斗的目标。可以说,中国自此之后的一切革命斗争,无一不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所取得的一切进步和成就,无一不是受它的催动和鼓舞。
站在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把五四精神概括为三点,即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无私奉献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追寻时代潮流的科学民主精神。
五四精神的形成以及它所以能够带来破天荒的变化和巨大影响,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于五四运动的开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敞开了大门,从而为改变中国近代历史的航向与航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这一点,是决定五四运动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树立开先河的地位、在整个中国思想史上竖起“现代”的明确界标的根源。
4. 五四运动现实意义
五四运动现实意义是青年爱国运动或无产阶级领导的群众爱国运动。作为一个历史进程,五四运动是作为制度化儒学象征的专制政府垮台后,近代以来汇聚而成的民主精神与法治文化的活力的一次集中迸发,是新文化运动的高峰和结果。
作为一个事件,我们永远也不能否认它所彰显的爱国主义激情,但是,当我们将思绪从这段不见硝烟但轰轰烈烈的历史之中拉回时,这短短的时间铸就的历史是数千年中国历史上又一道突起的高峰。
从此以后,尽管不和谐的声音总是存在,但宪政与民主的呼声在中国社会传布的更为广泛,它表明民主观念在中国被接受和宪政思想的生根发芽。
五四运动普及了民主思想,加快了中国的宪政民主的步伐。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和胡适等五四运动的健将们以他们那知识分子特有的敏锐思维关注国家和民族的政治发展动向,都希望在交汇的中西文化中,从深层面为中国指一条明路。
众多的思想家为民族病患把脉的结果最后都归结到思想文化层面,民主和科学成为千金良方,从此后,民主成为中国历史不可阻挡的前进方向和政治制度设计的主要价值取向。
5. 五四运动意义是什么
五四运动意义:
1、促成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走理论联系实际、与工农结合的革命道路,标明中国青年运动和知识分子发展的正确方向。
2、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理论、阶级力量和干部准备,推动了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3、致使中国阶级力量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推动工人阶级代替资产阶级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4、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十月革命的经验引进中国,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5、五四运动致使中国近代史发生重大变化,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实现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转折,功不可没。五四运动直接导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导致中国工人阶级走上政治舞台,导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导致中国人民选择了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道路。
(5)五四运动成果与意义扩展阅读:
五四运动伟大的历史转折点:
爱国救亡:五四运动的出发点
五四运动决不是凭空发生的,也不是单靠少数先进分子的主观意愿和决心就能够发动起来的。它是历史大趋势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爱国救亡怒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说到底,人们被那时祖国苦难境遇激发出来的满腔悲愤,对创造合理的新社会的强烈追求,是五四运动能够发生的内在动力。
五四运动前夜,中国大地似乎笼罩在一片黑暗中,革命处在低潮。北洋军阀中的皖系在日本支持下控制着中央政府,正在叫嚣“武力统一”。环顾海内,仿佛没有什么足以同黑暗势力抗衡的力量。谁也没有想到,在原来相当沉默的民众中竟会爆发出如此惊人的大风暴来。
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是初期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同时他们又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这是一个新的起点。社会主义新中国正是从这时开始,经过全国人民30多年的奋斗,一步一步实现的。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正朝着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6. 五四运动的性质及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一场完全反对帝国主义并完全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2、无产阶级开始进入政治舞台并扮演主力军的角色; 年轻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3、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融合,为思想和干部建立中国共产党做好了准备。
五四运动的革命性质:
五四运动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工业革命正在迅速发展,同时工业阶级的队伍也在增长。 在这种背景下,五四运动与其他运动有着不同的风气。 五四运动的最大特点是其革命性。 五四运动的革命性质是抵制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对于五四运动来说,其性质是一场完全不妥协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封建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7. 五四运动是怎样发生的其结果如何有什么历史意义
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合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洋政府竟准备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最终激起青年们的“五四运动”。
结果:
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美国倡议的华盛顿会议召开。1922年2月4日,中国和日本还在华盛顿签订了《中日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其附约。条约规定,日本将德国旧租借地交还中国,中国将该地全部开为商埠;原驻青岛、胶济铁路及其支线的日军应立即撤退;青岛海关归还中国;胶济铁路及其支线归还中国等。附约中规定了对日本人和外国侨民的许多特殊权利,但是中国通过该条约收回了山东半岛主权和胶济铁路权益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8. 五四运动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历史意义:
1.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2.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五四运动是由学生先发起,由工人扩大的坚决的反帝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5.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现实意义:
1.五四运动使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民众的力量得到了广泛的发动,这些不仅使五四运动本身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涵,还直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阶级上、思想上和干部上的条件。
2.五四运动产生了“五四精神”,为现在的我们建造了一座精神的灯塔,指引我们前行。
3.五四运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决心和觉悟;促进了全国人民对改造中国的问题的反思和探索,也促进了新思潮的蓬勃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8)五四运动成果与意义扩展阅读: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乘机加强对中国的侵略,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中国人民的反日情绪日渐增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
9. 五四运动意义
五四运动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
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群众爱国运动。它的斗争对象直指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表现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史五四运动上前所未有的。它充分发动了群众,工、商、学联合起来,农民也有部分参加了,实际上揭开了全民族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
2、五四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和军阀统治的黑暗,同时进一步提高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决心和觉悟;促进了全国人民对改造中国的问题的反思和探索,也促进了新思潮的蓬勃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3、五四运动既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又开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从此,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民众的力量得到了广泛的发动等,这些不仅使五四运动本身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涵,还直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阶级上、思想上和干部上的条件。
五四运动从形式上是中国学生的爱国运动,但从整个社会背景社会发展来说,它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除了波及中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潮流,教育,亦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对现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亦有着不可低估之影响。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始;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9)五四运动成果与意义扩展阅读: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以青年学生为主的一场学生运动,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
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再加上欧洲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巴黎和约”的签订,引爆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从而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五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