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丁肇中公布研究新成果

丁肇中公布研究新成果

发布时间:2021-11-07 21:10:19

『壹』 诺贝尔获得者丁肇中用哪部经典思想进行科学研究

丁肇中的科学研究还是比较前卫的。
也取得了很大的科研成果

『贰』 中国发现暗物质了么,2016年暗物质最新发现

2014暗物质最新发现
北京时间9月18日,程林教授团队与丁肇中合作的AMS项目重大成果发布会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丁

肇中主持的实验室公布AMS项目最新研究成果,宇宙射线中过量的正电子可能来自暗物质。丁肇中特委托山东大学程林教授在国内发布有关成果。

20日上午,程林教授表示,这一研究结果将人类对暗物质的探索向前推进一大步。在已完成的观测中,证明暗物质存在实验的6个有关特征中,已有5个得到确认。

18日,由诺贝尔奖得主、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丁肇中主持的阿尔法磁谱仪(AMS)项目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使得人们对高能宇宙射线的本质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使暗物质存在的争议趋于明朗。

据了解,安装于国际空间站上的AMS已捕获分析了410亿个宇宙射线粒子,其中1090万件经辨认为电子与正电子。AMS测量了能量在5亿至5千亿电子伏特之间的“正电子分率”(即正电子数占电子与正电子总数之比例),发现此分率在80亿电子伏特时开始快速增加,显示有新的正电子源存在。

正电子分率最高点出现在275±32 GeV(1GeV为十亿电子伏特)能量级处,随后更高能量的正电子分率出现下降。参与该项目的中山大学教授何振辉表示,此后正电子分率是缓慢下降还是快速断崖式下降尚有待更多的观测研究。据了解,观测过程中多出的正电子分率在百分之三的误差范围内是各向同性的,强烈显示高能量的正电子可能不是来自某些特定的方向。

何振辉进一步解释说,关于正电子的来源,有两种观点,一则认为来源于高密度的脉冲星,一则认为来源于暗物质,根据目前观测到的结果,除非脉冲星在宇宙间是平均分布的,否则这些正电子更可能是来源于暗物质。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丁肇中18日发表最新研究报告指出,宇宙射线在高能量时会出现新的反电子源,并精确测出反电子分率随能量增加的增速,有可能证明宇宙暗物质确实存在。
丁肇中在日内瓦欧洲粒子物理中心(CERN)发表最新的高能量宇宙射现电子与反电子研究成果。
他表示,阿尔法反物质太空磁谱仪(AMS)分析国际太空站(ISS)测得的410亿件初级宇宙射线,并测量能量在5亿到5000亿电子伏特的反电子分率发现,在80亿电子伏特时,反电子分率会开始快速增加,显示有新的反电子源存在,并精确测出此一增加速率,发现并无明显的尖峰存在,反电子分率也是各向同性,强烈显示高能量的反电子可能不是来自某些特定方向。
丁肇中表示,精确测量反电子分率对了解暗物质的来源十分重要,暗物质的本质,只会反映在反电子分率多出的特征上。
这项研究已经确认第一到第四特征,与质量在1兆电子伏特量级的暗物质粒子(超微中子)的存在相符。AMS正在研究第五项特征,亦即反电子分率在转折点上的下降速度。
丁肇中1995年开始主持AMS实验计划,2011年成功将AMS送到太空站,进行暗物质研究,寻找反物质、暗物质与宇宙射线的起源。包括欧洲、美洲与亚洲在内共15个国家参与AMS建造与研究。
2015年12月17日8时12分,我国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在酒泉成功发射。作为中国空间科学卫星系列的首发星,“悟空”顺利发射标志着我国在探索宇宙核心秘密的进程中又迈出重要一步。这颗卫星承将载着人类探索宇宙的共同期望,去往太空寻找暗物质存在的证据。

『叁』 丁肇中为祖国做出了哪些贡献

1.关心祖国科技发展
丁肇中虽然入了美国籍,但他深深地知道他的根在中国。为了祖国高能物理的发展,他不辞辛劳,远涉重洋,多次来大陆从事学术交流和参观访问,介绍国际高能物理的发展,努力促进国际物理学界同中国物理学家合作。在他亲自指导和无微不至地关怀下,从事研究的中国科学工作者有的已经在欧美获得了博士学位。他不仅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实验物理的科研人才,而且还热心为祖国培养实验物理的研究生而努力奔波。现在他受聘出任中国科技大学名誉教授。丁肇中说:“四千年以来中国在人类自然发展史上有过很多重要贡献,今后一定能作出更大的贡献。我希望在自己能工作的时间内,为中国培养更多的人才。”
2. 为祖国培养高端人才
1977年秋,丁肇中访华期间向邓小平建议中国科学院派遣物理学家参加他的实验小组工作。 自1978年1月他迎接第一个中国物理学家小组迄今十年来,已有上百人去到他的身边。他说:"与中国的合作令人满意。"他还说:" 这几年,中国科研人员的素质有了很大改善从领导到一般科技人员,都大大年轻化了。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发现都靠年轻人。像牛顿、法拉第、李政道、杨振宁,他们的重要发现都是在年轻的时候。因此,我对科学院年轻的科技人员抱有很大的希望。"

『肆』 丁肇中寻找J粒子的实验是什么时候取得成功并向全世界公布这一成果的

20世纪60年代后期,丁肇中到美国东海岸的麻省理工学院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工作,开始了寻找J粒子的实验计划。丁肇中曾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形容这项实验的复杂性。他说:“在雨季,一个像波士顿这样的城市,一分钟之内也许要降落下千千万万颗雨滴。如果其中的一滴雨有着不同的颜色,我们就必须找到那滴雨。”因此他对研究小组的成员要求非常严格,从来不容许在工作中马马虎虎。“天道酬勤”。1974年8月,丁肇中的实验取得了成功。丁肇中兴奋极了,但这位严谨慎重的学者并没有立即宣布这一项成果。从8月到10月,他带领其他实验室人员又反复进行实验,直到取得了无懈可击的数据,才于11月12日向全世界公布了这一惊人的成果。

『伍』 丁肇中简介 丁肇中凭借什么作品获得诺贝尔奖

丁肇中简介:

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1936年1月27日出生,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华裔美国人,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美国实验物理学家。汉族,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凭借什么作品获得诺贝尔奖:

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的里克特(BurtonRichter,1931—)和美国马萨诸塞州坎伯利基麻省理工学院的丁肇中(SamuelC.C.Ting,1936—),以表彰他们在发现一种新型的重的基本粒子中所作的先驱性工作。

他曾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并以和自己中文姓氏“丁”类似的英文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2016年北京时间12月9日凌晨两点,丁肇中教授主持的阿尔法磁谱仪(AMS)项目在欧洲核子中心(CERN)发布了五年太空实验的结果,部分结果显示:AMS通过准确测量铍-硼流强比例,得到关于宇宙线在星系间传播时间的信息,测得银河系宇宙线的年龄大约是1200万年,这是人类首次获得宇宙线的相对准确年龄。

(5)丁肇中公布研究新成果扩展阅读:

丁肇中主要成就和学术成果:

1、发现反氘原子核。

2、跨越二十年的一系列实验,测试量子电动力学(QuantumElectrodynamics)之正确性,证实了电子,缈子(muon),及涛子(tau)为直径不超过10厘米的点粒子。

3、精确测量矢量粒子之轻子衰变的相位及分支比,为夸克模型提供重要的证据。

4、研究光子产生矢量介子之机制,并证实光子与矢量介子间的相似性。

5、在CERN的ISR研究双缈子事例,测量矢量介子的Scaling性质及产生机制。

6、发现胶子喷流。

7、在正负电子对撞机PETRA上研究胶子的性质。

8、精确测量缈子的电荷不对称,验证标准模型。

9、在LEP对撞机研究Z与W粒子的性质,并精确测量中微子的种类。

10、在国际空间站上的阿尔法磁谱仪寻找宇宙中的暗物质和反物质。

参考资料来源:丁肇中-网络

『陆』 丁肇中的成就

发现新的重基本粒子:J/Ψ粒子(现称J粒子)

响彻诺贝尔颁奖大厅的中华之声他是第一位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用中文发表演讲的获奖者。作为实验物理学家,他发现了J粒子。这个发现,被国际高能物理学界誉为物理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74年11月10 日,是一个不平常的星期天。这一天,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所领导的小组,在美国纽约州阿普顷国立布鲁海文实验室里,发现了一种新的基本粒子。
虽然人们近些年来不断发现新的基本粒子,然而,丁肇中此次发现的新粒子十分独特,它是不带电的,而且寿命比近些年来相继发现的新粒子长1000倍——尽管在常人看来它也极其“短命”,只能活0.00000000000000000001秒。
这是一种新的重光子,丁肇中把它命名为“J”粒子。

『柒』 丁肇中的主要成就

1.发现丁粒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5年起,丁肇中领导的实验组在联邦德国汉堡电子同步加速器(束流能量为7.5×109eV)上进行了关于量子电动力学和矢量介子(ρ,ω,φ)的一系列出色的实验工作,其中包括光生矢量介子、矢量介子衰变的研究、矢量为主模型的实验检验、ρ、ω、φ介子光生相位的测量和ρ、ω介子干涉参数的精密测量等,推进了对矢量介子的认识(见介子)。还在实验上证明了量子电动力学的正确性。
1972年夏,丁肇中实验组利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3.3×1010eV质子加速器寻找质量在(1.5~5.5)×109eV之间的长寿命中性粒子。
1974年,他们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质量为3.1×109eV)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丁”字形相近,寓意这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与此同时,美国人B.里希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并取名为ψ粒子。后来(1975)人们就把这种粒子叫作J/ψ粒子。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质,其寿命值比预料值大5000倍;这表明它有新的内部结构,不能用当时已知的3种味的夸克来解释,而需要引进第四种夸克即粲夸克来解释。J/ψ粒子的发现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为此丁肇中和里希特共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奖。
当时,新闻界有一个误会:以为J粒子就是“丁粒子”,是丁肇中以姓氏来命名的。其实,这纯属巧合。丁肇中的本意是,想用这个粒子来纪念他们在探索电磁流性质方面,花了10年时间才获得的这项重要新发现。加之物理文献中习惯用J来表示电磁流,因此,丁肇中便以拉丁字母“J”来命名这个新粒子。

2.丁肇中的研究工作以实验粒子物理、量子电动力学及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为中心。
到目前为止,他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有:(1)反氘核的发现;(2)25年来进行了一系列检验量子电动力学的实验,表明电子、μ子和τ子是半径小于10-16厘米的点粒子;(3)精确研究矢量介子的实验;(4)研究光生矢量介子,证实了光子与矢量介子的相似性;(5)J粒子的发现;(6)μ子对产生的研究;(7)胶子喷注的发现;(8)胶子物理的系统研究;(9)μ子电荷不对称性的精确测量,首次表明标准电弱模型的正确性;(10)在标准模型框架内,证实了宇宙中只存在三代中微子。

3.热心培养高能物理人才
1981年起,丁肇中组织和领导了一个国际合作组——L3组,准备在欧洲核子中心预计在1988年建成的高能正负电子对撞机LEP上进行高能物理实验,将在质心系能量为1011eV能区中寻找新粒子,特别是电弱理论预言的黑格斯粒子(见黑格斯机制),并研究Z0及其他粒子物理新现象。L3组目前共有包括中国在内的约13个国家近400名物理学家参加。
丁肇中热心培养中国高能物理学人才,经常回国选拔年青科学工作者去他所领导的小组工作;并受聘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4.领导“阿拉法磁谱仪”实验探索反物质
1998年6月2日,美东部时间凌晨6时零9分,发现号航天飞机腾空而起,机内载中、美等国共同研制的“阿拉法磁谱仪”进行运行实验,此举揭开了人类第一次到太空寻找反物质和暗物质的序幕。
阿拉法磁谱仪实验是一个大型国际合作科学实验项目,实验由丁肇中教授领导,包括美国、中国、意大利、瑞士、德国、芬兰等国家和地区的37个研究机构的物理学家和工程师参加,仅中国参加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就不下200人,其目的是寻找太空中的反物质和暗物质。
这次在航天飞机上运行的“阿拉法磁谱仪”传回的数据,从接收到的1%数据判断,它工作正常,并出现了预想的反质子,但由于数量太少,尚无法说已经发现了反物质。阿拉法磁谱仪将随航天飞机于本月12日返回地面。下一次将在2002年再一次进入太空,并在太空逗留3—5年,今年下半年将组建阿拉法太空站,第一批组件将于1998年11月20日首次进入太空。

『捌』 丁肇中团队发现暗物质存在新证据意味着什么

诺贝尔奖得主、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丁肇中主持的阿尔法磁谱仪(AMS)项目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使得人们对高能宇宙射线的本质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使暗物质存在的争议趋于明朗。

据了解,安装于国际空间站上的AMS已捕获分析了410亿个宇宙射线粒子,其中1090万件经辨认为电子与正电子。AMS测量了能量在5亿至5千亿电子伏特之间的“正电子分率”(即正电子数占电子与正电子总数之比例),发现此分率在80亿电子伏特时开始快速增加,显示有新的正电子源存在。

正电子分率最高点出现在275±32 GeV(1GeV为十亿电子伏特)能量级处,随后更高能量的正电子分率出现下降。参与该项目的中山大学教授何振辉表示,此后正电子分率是缓慢下降还是快速断崖式下降尚有待更多的观测研究。据了解,观测过程中多出的正电子分率在百分之三的误差范围内是各向同性的,强烈显示高能量的正电子可能不是来自某些特定的方向。

何振辉进一步解释说,关于正电子的来源,有两种观点,一则认为来源于高密度的脉冲星,一则认为来源于暗物质,根据目前观测到的结果,除非脉冲星在宇宙间是平均分布的,否则这些正电子更可能是来源于暗物质。

何为暗物质?何振辉解释说,一般认为,目前我们通过肉眼和仪器可观测到的宇宙只占整个宇宙的不到5%,剩余的25%为暗物质,其余的则为暗能量。目前,科学家们正在通过多种手段证明暗物质的存在。

对暗物质的研究有何具体价值?何振辉表示,发现暗物质,将直接改写物理理论。很多人可不知道相对论、量子力学有何具体用处,其实生活中他们无处不在,例如手机导航的GPS,如果不借助相对论进行修正,定位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准确,而所有半导体产品几乎都是在量子力学理论基础上研究而来的,所以暗物质的发现有可能直接改变人们的生活。

『玖』 丁肇中取得的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丁肇中,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最大的成就是发现了J粒子。

丁肇中祖籍山东省日照市,1936年1月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母还在美国进行访问。后来,丁肇中曾这样对别人说起过自己的身世,他说:“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出生在一个由教授和革命志士组成的家庭里,我的父母都希望我出生在中国,但在他们访问美国时,我提早出世了。由于这个意外,我成为了美国公民。这个突如其来的小插曲,却影响到了我的一生!”

丁肇中的父亲名叫丁观海,在山东大学任教,母亲丁隽英,任四川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在出生三个月之后,丁肇中随父母回到了祖国。但不久“七七事变”爆发,丁观海来到重庆大学工程系任教授,丁肇中也就读于重庆的磁器口小学。抗战胜利后,他又随父母迁到天津,读完了小学。1948年冬,丁观海来到台湾省的台南工学院任教,并举家迁至台湾省。丁肇中的中学是在台湾省上完的。中学的时候,丁肇中对数理化特别感兴趣,成绩也非常好。高中毕业时,他的数学和化学都是100分,物理97分。中学毕业后,他被保送到台湾成功大学,就读于机械工程系。大学期间,他放弃了娱乐游玩的机会,专心学习,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1956年9月,丁肇中又到了美国,进入了密执安大学工学院继续深造。刚入学时他读的是机械工程。后来发现自己对物理更感兴趣,于是第二学期,他选了许多有关物理和数学方面的课程。大学第二学年,他转到了自己向往的物理系,从此走上了物理学研究的道路。1959年,他毕业于该校研究学院,取得了数学和物理方面的两个工学学士学位,第二年又获得了物理学硕士学位。他还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特别奖金,不久又获得美国科学基金会奖。1962年,丁肇中获得了物理系博士学位。

丁肇中博士毕业后不久来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尼文斯实验室工作。丁肇中是一个非常珍惜时间的人。他认为,自然界的奥秘随时都吸引着每一个有志于科学的人,谁都想走在时间的前面有所发现。搞科学实验,争取时间是很重要的。因此,他经常废寝忘食地工作,有时在实验室里一呆就是几天。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尼文斯实验室工作的两年中,他发现了重氢分离子。

20世纪60年代后期,丁肇中到美国东海岸的麻省理工学院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工作,开始了寻找J粒子的实验计划。丁肇中曾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形容这项实验的复杂性。他说:“在雨季,一个像波士顿这样的城市,一分钟之内也许要降落下千千万万颗雨滴。如果其中的一滴雨有着不同的颜色,我们就必须找到那滴雨。”因此他对研究小组的成员要求非常严格,从来不容许在工作中马马虎虎。

“天道酬勤”。1974年8月,丁肇中的实验取得了成功。丁肇中兴奋极了,但这位严谨慎重的学者并没有立即宣布这一项成果。从8月到10月,他带领其他实验室人员又反复进行实验,直到取得了无懈可击的数据,才于11月12日向全世界公布了这一惊人的成果。

1976年12月10日,丁肇中赴瑞典皇家学院领取诺贝尔物理学奖。从诺贝尔奖1901年开始颁发到1976年的76年间,丁肇中是第三位获此殊荣的华裔科学家。他翻阅了以往的诺贝尔奖得主的有关资料,在众多的获奖者答词中,竟没有一份是用中文书写的,这使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丁肇中决定用中文来书写他的答谢词,但这一举动却遭到多方面的反对。最先出来反对的是美国有关方面的一位官员,他对丁肇中说:“你已经加入了美国籍,成了美国公民,因此用英文书写是理所当然的。”丁肇中回应道:“不错,我加入了美国国籍,成了美国公民,但我领奖的地点是在瑞典而不是在美国,因此用什么文字书写是我的自由。”那位官员无言以对,只得让步。美国官员劝说无效后,负责颁发诺贝尔奖的一位人士又给丁肇中出了一个难题。他说,你要是用英文、德文、法文、俄文等文字书写,我都可以打印散发,但如果用中文书写就难以效劳了,因为我这里没有中文打字机。丁肇中听了这个小小的刁难之后笑着说:“这很好办,没有中文打字机,我可以用手写,然后我请你代为复印。”丁肇中的执著终于感化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这份用中文书写的答词也就载入了诺贝尔奖的史册。

发现J粒子以后,丁肇中并未满足,在他看来,人生只有不停的奋斗与拼搏才会有意义。1989年2月20日,香港有关报刊报道:力求突破有望再拿诺贝尔奖——丁肇中领导400名科学家寻找宇宙基本结构。

目前,丁肇中正在日内瓦主持建造一个庞大的实验场,准备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大型实验。其目的是要揭开宇宙的构造之谜。实验名称为L3实验,这次会聚了美国、俄罗斯、中国内地和台湾省、印度、东西欧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四百多位科学家进行合作研究。据称,如果这项研究取得成功,丁肇中有望第二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阅读全文

与丁肇中公布研究新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萌分期投诉 浏览:832
金软pdf期限破解 浏览:730
马鞍山学化妆 浏览:41
胶州工商局姜志刚 浏览:786
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 浏览:391
201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 浏览:773
合肥徽之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636
天津企兴知识产权待遇 浏览:31
二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题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543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评估办法 浏览:677
上海工商局咨询热线 浏览:177
马鞍山二中叶张平 浏览:214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被告代理词 浏览:603
医院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浏览:702
商标注册网先咨政岳知识产权放心 浏览:658
公众号版权投诉材料 浏览:841
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好处 浏览:727
油汀发明 浏览:216
论文转让网 浏览:282